学习

00杂卦传

杂卦传

乾刚坤柔。比乐师忧。临观之义,或与或求。屯见而不失其居,蒙杂而著。震,起也。艮,止也。损、益,盛衰之始也。大畜,时也。无妄,灾也。萃聚而升不来也。谦轻而豫怠也。噬喳,食也。贲,无色也。兑见而粪伏也。随,无故也。蛊则饬也。剥,烂也。复,反也。晋,昼也。明夷,诛也。井通而困相遇也。咸,速也。恒,久也。涣, 离也。节,止也。解,缓也。赛,难也。揆,外也。家人, 内也。否、泰,反其类也。大壮则止,遁则退也。大有, 众也。同人,亲也。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小过,过也。中孚,信也。丰,多故也。亲寡,旅也。离上而坎下也。小畜,寡也。履,不处也。需,不进也。讼,不亲也。大过,颠也。妮,遇也,柔遇刚也。渐,女归待男行也。颐,养正也。既济,定也。归妹,女之终也。未济,男之穷也。央,决也,刚决柔也,君子道长,小人道忧也。

【译文】 #

乾卦刚健,坤卦柔顺。比卦和乐师卦忧苦。临卦观卦的意义有的给予,有的求取。屯卦出现而不会失去居所,蒙卦错杂而显著。

震卦是发动,艮卦是阻止。损卦、益卦是兴盛与衰退的开始。大畜卦把握时机。无妄卦是灾难。萃卦聚合而升卦不下来。谦卦轻己而豫卦懈怠。噬磕卦讲究饮食。贲卦没有颜色。兑卦显现于外而冀卦隐伏于内。随卦没有事故。蛊卦整饬积弊。剥卦是朽烂,复卦是返回。晋卦是白昼,明夷卦是诛灭。井卦畅通而困卦相遇受阻。咸卦是迅速,恒卦是长久。涣卦是离散,节卦是节制。解卦是缓解,定卦是险难。揆卦是乖离于外,家人卦是和睦于内。否卦、泰卦状况相反。大壮卦就会停止,遁卦就会退避。大有卦拥有众多,同人卦彼此亲近。革卦是除去旧的,鼎卦是采取新的。小过卦是越过,中孚卦是诚信。丰卦是故旧多,亲友少是旅卦。离卦往上烧而坎卦往下流。小畜卦是积蓄少,履卦是不停留。需卦是不前进,讼卦是不亲和。大过卦是颠覆。垢卦是相遇,柔爻遇到刚爻。渐卦是女子出嫁等待男方行聘。颐卦是养之以正。既济卦是安定。归妹卦是女子有终身归宿。未济卦是男子穷途末路。夹卦是决断,刚爻决去柔爻,君子的作风成长,小人的作风受困。

00系辞下传

系辞下传

1 #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交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趋时者也。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译文】 #

八卦排成系列,卦象就在其中了。取八卦来重叠组合,六义就在其中了。刚文与柔爻互相推移,变化就在其中了。附上卦爻辞的说明,活动就在其中了。吉凶悔吝,是由活动产生出来的。刚义与柔支,是建立卦象的基础。变化与通达,是配合时势趋向的发展。吉与凶,要定位在助人取胜。天地的法则,要定位在可供观察。日月的法则,要定位在可供照明。天下的活动,要定位在一个常道上。

【注解】 #

①八卦所代表的象,分别是乾为天,震为雷,坎为水,艮为山,坤为地,巽为风,离为火,兑为泽。“因而重之“,“因”是凭借,“重”是重叠,由此形成了六交,并且组成六十四卦。《易经》称三交卦为“经卦“,共有八个。六交卦有六十四个,称为“别卦”。

②本节最后谈及贞胜、贞观、贞明、贞夫一,这几个“贞“,原意为正,在此有正其功能之意,所以译为“定位”。以吉与凶为例, 其H的在助人取胜,亦 即趋吉避凶。

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隤(tuí) 然示人简矣。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交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译文】 #

乾卦以其刚健向人显示容易,坤卦以其柔顺向人显示简单。所谓爻,就是仿效这些的。所谓象,就是模拟这些的。文与象在卦里活动,吉与凶表现于外,功业表现在变化上,圣人的情意表现在卦支辞中。天地最大的功能是创生,圣人最大的宝物是地位。如何守住地位?以仁德。如何聚集众人?用财物。因此经理财物,导正言论,禁止百姓为非作歹,就是义行。

【注解】 #

①“确然”是以其明确而显示刚健;“隙然”是以其向下而显示柔顺。这两者分别说明了易与简。“圣人之情”的“情”是情意,表示愿意与人分享智慧。

②“天地之大德曰生”的“德”为功能,而非恩德。因为一说恩德,则无从理解死亡与寂灭。当然,人可以感念上天之恩德。因为既然万物并无必然存在的理由,那么“能够并且真正存在“,毕竟是一件美事。

③最高的“位”是天子之位。即使不是天子,圣人也可以不在其位而谋其政,努力造福百姓。接着谈到的仁与义,符合后面将要肯定的“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在此,加进一个“财”字,表示这是人类生活的必要条件。但是却不能止于有财,其理至明。

2 #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千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gǔ) , 以佃(tián)以渔,盖取诸离。

【译文】 #

古代伏羲氏统治天下时,抬头就观看天体的现象,低头就考察大地的规则,察看鸟兽的花纹与地理的特性。就近取材于自己的经验,并且往远处取材于外物,然后着手制作八卦,用以会通神明的功能,比拟万物的实况。他编草为绳并且制成罗网,用来打猎捕鱼, 这大概是取象于离卦。

【注解】 #

①包牺氏即伏羲氏,古称太腺帝,风姓。据说他蛇身人首,有圣人之德,在位一百二十年。他或许是古代氏族部落的领袖,代表古代文明肇始的阶段。

②本节肯定伏羲氏为八卦的作者。依上下文来看,伏羲氏所作的不只是八个三交的经卦,并且已经重卦为六十四卦了。离卦(匝, 第三十卦),其形如网,“离”与“罗“通。“网”为打猎所用,“晋“ 为捕鱼所用。”佃”为打猎之意。”盖”为推测之词。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斲(zhuó)木为耜(sì), 揉木为耒(lěi), 未褥( nòu)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喳。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译文】 #

伏羲氏死后,神农氏兴起。他砍削木头制成犁,揉弯木条制成犁柄,取得耕地锄草的便利,再用来教导天下百姓,这大概是取象于益卦。每天正午开设市集,招来天下的民众,聚集天下的货物, 大家相互交换然后散去,让人人都得到所需之物,这大概是取象于噬喧卦。神农氏死后,黄帝、尧、舜相继兴起,他们会通各种变化,使百姓不会懈怠,以神奇能力化解困难,使百姓适宜生存。《易经》的法则是穷困就会变化,变化就会通达,通达就会持久。因此,”获得上天的助佑,吉祥而无所不利”。黄帝、尧、舜让衣裳下垂而天下得到治理,这大概是取象于乾卦与坤卦。

【注解】 #

①本节提及三卦。一是益卦(回,第四十二卦),下震上巽,中有互艮(六三、六四、九五)与互坤(六二、六三、六四)。巽为木,震为足,艮为手,坤为地。合之则为手持木器,脚入地下而行动,为耕田之象。

②其次谈到噬嗑卦(䷔,第二十一卦),下震上离,中间有互艮(六二、六三、九四)。离为日,为龟(古代用龟甲作货币),震为行,艮为手。合之则为在太阳下,行人以手易物。并且,“噬喳”一词与“市合“同音,或许亦有关联。

②到了黄帝、尧、舜等的五帝阶段,文明更进一步,把握了穷、变、通、久的道理。至于“垂衣裳而天下治”,则是以乾卦(匿, 第一卦)为上衣,以坤卦(昌且,第二卦)为下裳。乾坤所象征的天地,无心而万物自化,有如无为而治,亦即“垂衣裳而天下治”。

刳(kū)木为舟,剡(yǎn)木为揖,舟揖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重(chóng)门击柝( tuò), 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断木为忤,掘地为臼,才午臼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弦木为弧,刻木为矢,弧矢之利,以 威天下,盖取诸睽。

【译文】 #

挖凿树干做成船,砍削木头做成桨,船与桨的便利,可以助人渡过横阻的河流,去远方造福天下的人,这大概是取象于涣卦。驯服牛,乘着马,可以拉着重物去远方,造福天下的人,这大概是取象于随卦。重重门户加上打更巡夜,用以防备凶暴的来者,这大概是取象于豫卦。截断木头做成梓,挖掘平地做成臼,梓与臼的便利,让所有的百姓得到帮助,这大概是取象于小过卦。揉弯树枝做成弓,削尖树枝做成箭,弓与箭的便利,用以震慑天下,这大概是取象于睽卦。

...

00系辞上传

系辞上传

1 #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 自然界 以陈,贵贱 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水流湿,火就燥 吉凶生矣 跟喜欢的东西在一起就是吉,不喜欢的就是凶(这个解释有意思)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译文】 #

天在上而地在下,乾与坤的属性就这样界定了。从低到高陈列出来,贵与贱就有了固定的位置。运动与静止都有常性,刚与柔就区隔开来了。同样类别的东西会聚在一起,不同群组的事物会分途发展,这样就产生了吉与凶。在天上展示出天体的现象,在地上演变为万物的形体,变化就这样彰显出来了。因此,阳刚之气与阴柔之气彼此往来交错,八个单卦互相推移流转,振作万物时有雷与霆,滋润万物时有风与雨,日与月在天上运行不息,寒暑季节的变迁就形成了。

【注解】 #

①《易经》用符号来代表自然界的现象,再通过符号之间的组合与变动,来描述自然界神奇奥妙的变化。基本的符号有八个,就是:乾(☰), 震(☳),坎(☵),艮(☶),坤(☷),巽(☴), 离(☲),兑(☱)。乾所象征的是天,坤所象征的是地,所以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②观察自然界万象的,是人。人,依其本性,就会思考、评价、判断与抉择,所以必须分辨尊卑,区别贵贱。以形成重卦的六爻来说,初爻为元士,二爻为大夫,三爻为公卿,四爻为诸侯,五爻为天子,六爻为宗庙。百姓是接受统治的庶民,自我意识与自主能力皆有限,而其吉凶往往也是随人俯仰的。当然,六位之分可供参考,却不可拘泥。因为在每一卦中,“时”与“位”都有灵活解说的空间。

③“动”代表刚强劲健,“静”代表柔顺敦厚,形成常态现象之后,就可以说:乾(天)为刚,坤(地)为柔。事实上,乾坤各有其动静的模式。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是看到天体不断运行,显示出旋转的球形样貌,而大地安稳不动,有如四方确立的磐石。

④事物的聚散与分合,依其类与群而定。”方”为事物走向,为方位。在自然界的万物分合之际,出现了客观上的得与失,以及人主观上的吉与凶。《易经》教人如何明辨吉凶而加以趋避。最后,在天上有日月星辰的运行,风雨雷电的变迁,在地上有山川的形成以及动植物的化育,这种种变化都是我们可以观察的现象。

⑤“刚”为乾,“柔”为坤。如果还原到最基本的二元,则刚柔分别是代表阳气的阳爻(一)与代表阴气的阴爻(一一),这两者往来交错(摩),形成八个基本卦(又称“经卦“)。八卦所象征的是:乾为天,震为雷,坎为水,艮为山,坤为地,巽为风,离为火,兑为泽。这八卦再彼此推移流转(荡),自然界的万物就获得了振作与滋润的机会,于是天上有日月运行,地上有寒暑交替。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 知:主导 大始,坤作 作:运作 成物。乾以易知 易,变化,来源于乾卦 ,坤以简能 简,1:间,空间,地。2:简单,只需要跟随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功业,事业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译文】 #

乾卦所代表的法则构成了男性,坤卦所代表的法则构成了女性。乾卦主导万物的创始,坤卦运作形成了万物。乾卦以容易的方式来主导,坤卦以简单的方式未运作;容易就易于让人了解,简单就易于让人跟随;易于了解就会有人来亲近,易于跟随才可能成就功业; 有人亲近就可以长久维持,有了功业就可以发展壮大;==可以长久维持的才是贤人的德行,可以发展壮大的才是贤人的事业。==光靠容易与简单,就可以使人领悟天下万物的道理。领悟了天下万物的道理, 就可以在其中成就自己的地位了。

【注解】 #

①乾卦代表阳气,坤卦代表阴气。阳与阴造成了万物男性(雄性)与女性(雌性)二元配对的基本形态。因此,把握了乾与坤, 就可以进而明臼万物的道理。

②“乾知大始”,“知”为过问、主管、主导之意,如以知县为一县之主。乾的作用是创始,是主动开创万物;坤的功能是生成,把乾所创始的万物孕育形成。朱熹说:“乾健而动,即其所知(主),便能 使物而尤所难,故为以易而知大始。坤顺而静,凡其所能,皆从乎阳而不自作,故为以简而能成物。”这是在说明“易”与“简“。

③后续的推论,从“易”到易知、有亲、可久、贤人之德,从“简”到易从、有功、可大、贤人之业,然后由此领悟了天下之理。这一段推论,说明了人如何通过观察乾坤的运作,找到人生的方向与位置。简而言之,每一个人都可以并且应该成为有德有业的贤人。至千此一论断在人性论上有何根据,则仍有待说明。

2 #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 这里视频说吉对失、凶对得,这里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这里是有意的说明失亦可吉,得亦可凶 ;悔吝者,忧虞 烦恼与松懈 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译文】 #

圣人设计卦的图案,观察卦象,附上解说,用以彰显吉祥与凶祸,通过刚爻柔爻互相推移而展现变化。因此,吉祥与凶祸,是描写丧失与获得的现象;懊悔与困难是描写烦恼与松懈的现象;各种变化,是描写推进与消退的现象;刚爻与柔爻,是描写白昼与黑夜的现象。六爻的活动,代表了天地人三个层次的运行规则。

三极之道:

【注解】 #

①”卦”为挂,是挂出来的图案,用以象征自然界的变迁状况。圣人所做的是设卦、观象、系辞。目的则是明示吉与凶,而吉与凶又会因为刚爻与柔爻的推移而产生变化。

...

00序卦传

序卦传

1 #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师者,众也。众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者,比也。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

【译文】 #

乾卦为天,坤卦为地,然后万物才会产生。充满天地之间的就是万物,所以接着出现的是屯卦。屯是盈满的意思,也是万物开始出生的意思。万物出生时一定是蒙昧的,所以接着有蒙卦。蒙是指蒙昧,万物的幼稚状态。万物在幼稚时不可以不养育,所以接着有需卦。需是指饮食之道。饮食一定会有争讼,所以接着是讼卦。争讼一定会有众人起来参与,所以接着是师卦。师是众人的意思。人多了一定会有所亲近,所以接着是比卦。比是亲近依靠的意思。比合在一起一定会有所积蓄,所以接着是小畜卦。物资积蓄之后就要推行礼仪,所以接着是履卦。

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与人同者,物必归焉,故受之以大有。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有大而能谦,必豫,故受之以豫。豫必有随,故受之以随。以喜随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蛊。蛊者,事也。有事而后可大,故受之以临。临者,大也。物大然后可观,故受之以观。

2 #

【译文】 #

遵守礼仪就会通达,然后得到安定,所以接着有泰卦。泰是通达的意思。事物不可能永远通达,所以接着有否卦。事物不可能永远阻滞,所以接着有同人卦。与人同心相处,外物必来归附,所以接着是大有卦。富有的人不可以自满,所以接着是谦卦。富有又能谦虚,一定会愉悦,所以接着是豫卦。愉悦一定会有人跟从,所以接着是随卦。因喜悦而跟从人的一定会有事故,所以接着是蛊卦。蛊是事故的意思。有事故然后可以创造大业,所以接着是临卦。临是盛大的意思。事物盛大才有可观之处,所以接着是观卦。

3 #

可观而后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者。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贲。贲者,饰也。致饰然后亨,则尽矣,故受之以剥。剥者,剥也。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复则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有无妄,然后可畜,故受之以大畜。物畜然后可养,故受之以颐。颐者,养也。不养则不可动,故受之以大过。物不可以终过,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陷必有所丽,故受之以离。离者,丽也。

【译文】 #

盛大可观才可符合众望,所以接着是噬喧卦。磕是闭合的意思。事物不可以苟且求合,所以接着是贲卦。贲是文饰的意思。经过文饰而通达,也就到了尽头,所以接着有剥卦。剥是剥蚀的意思。事物不能一直剥蚀下去,剥蚀到最上面还是会回到底下再开始,所以接着有复卦。回复正道就不会虚妄了,所以接着是无妄卦。能够无妄就可以有所集聚,所以接着是大畜卦。事物集聚之后才可以养育,所以接着是颐卦。颐是养育的意思。不养育就不可以有所行动,所以接着是大过卦。事物不可能总是通过,所以接着是坎卦。坎是坎陷的意思。陷落时一定要有所附着,所以接着是离卦。离是附丽的意思。

4 #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物不可以久居其所, 故受之以遁。遁者,退也。物不可以终遁,故受之以大壮。 物不可以终壮,故受之以晋。晋者,进也。进必有所伤, 故受之以明夷。夷者,伤也。伤于外者必反于家,故受之以家人。家道穷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乖必有难,故受之以赛。赛者,难也。物不可以终难,故受之以解。解者,缓也。

【译文】 #

有了天地,然后才会产生万物;有了万物,然后才会有男女两性;有了男女两性,然后才会有夫妇;有了夫妇,然后才会有父子;有了父子,然后才会有组成国家的君臣;有了君臣,然后才会有上下尊卑之分;有了上下尊卑之分,然后礼仪才可以有所安排。夫妇的正道不可以不长久,所以在咸卦之后,接着就有恒卦。恒是长久的意思。事物不能长久占住一个位置,所以接着是遁卦。遁是退避的意思。事物不能一直退避,所以接着是大壮卦。事物不能一直壮大,所以接着是晋卦。晋是前进的意思。一味前进必定会受到伤害,所以接着是明夷卦。夷是伤害的意思。在外受到伤害一定会回家,所以接着是家人卦。家道困穷一定会出现乖离,所以接着是睽卦。睽是乖离的意思。乖离一定会遇到险难,所以接着是蹇卦。蹇是阻难的意思。事物不能永远阻难,所以接着是解卦。解是缓解的意思。

5 #

缓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损。损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益而不已必决,故受之以央。央者,决也。决必有所遇,故受之以妮。妮者,遇也。物相遇而后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聚而上者谓之升,故受之以升。升而不己必困,故受之以困。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

【译文】 #

缓解松懈一定会有所损失,所以接着是损卦。一直减损下去必定会获得增益,所以接着是益卦。一直增益下去必定会遇到溃决,所以接着是央卦。央是决退的意思。决退之后一定会有遇合,所以接着是姤卦。姤是相遇的意思。事情相遇之后才能聚合,所以接着是萃卦。萃是聚合的意思。聚合之后往上发展就称为升进,所以接着是升卦。一直升进必然会遭遇困阻,所以接着是困卦。在上位受到困阻一定会回到底下,所以接着是井卦。正常的水井不能不定期变革清理,所以接着是革卦。能变革事物的没有比得上鼎的,所以接着是鼎卦。

6 #

主器者莫若长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动也。物不可以终动,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物不可以终止,故受之以渐。渐者,进也。进必有所归,故受之以归妹。得其所归者必大,故受之以丰。丰者,大也。穷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旅而无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人而后说之,故受之以兑。兑者,说也。说而后散之, 故受之以涣。涣者,离也。物不可以终离,故受之以节。节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过。有过物者必济,故受之以既济。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

【译文】 #

主持国家之鼎的没有比得上长子的,所以接着是震卦。震是动的意思。事物不可以一直在动,要使它停止,所以接着是艮卦。艮是停止的意思。事物不可以总是停止,所以接着是渐卦。渐是渐进的意思。渐进一定要有归宿,所以接着是归妹卦。得到所归的一定盛大,所以接着是丰卦。丰是大的意思。穷极奢大的人一定会失去住所,所以接着是旅卦。旅行而无处容身,所以接着是冀卦。冀是进入的意思。进入安顿才会愉悦,所以接着是兑卦。兑是愉悦的意思。愉悦然后就会涣散,所以接着是涣卦。涣是离散的意思。事物不可以一直离散,所以接着是节卦。有节制才可取信于人,所以接着是中孚卦。有凭信的人一定可以通行,所以接着是小过卦。能超过其他事物的人一定可以办事成功,所以接着是既济卦。事物发展不可能穷尽,所以接着是未济卦,然后六十四卦结束。

00说卦传

说卦传

1 #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著,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千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交,和顺千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千命。

【译文】 #

从前圣人创制《易经》,是要暗中赞助神明的作用而发明蓍草占筮,从天是奇数地是偶数出发来确定演算方式,观察阴阳的变化而设立卦,依循刚柔的活动而产生丈,协调顺从规律与功能而以合宜为依归,穷究事理探求本性直到掌握命运为止。

【注解】 #

①本章说明圣人作《易经》的用心与目的。首先肯定神明的作用极为奥妙,须由蓍草占筮才可得知其理。朱熹说:“幽赞神明,犹言赞化育。”《龟策传》曰:天下和平,王道得,而蓍茎长丈,其丛生满百茎。“蓍”是取其圆茎为策,用以占筮。

②五个生数(一、二、三、四、五)之中,有三个奇数,两个偶数。天圆地方,天奇而地偶。因为圆周上没有对称点,所以其数为奇,而方形则有对称而为偶。所以说“参天两地”,这是《易经数理演算的出发点。“倚数”的“倚”为立,是确定之意。

③本章谈及蓍、数、卦、爻、义、命。所谓“义”,是指合宜而正当。至于“道德”,则指天地的规律与功能。“理于义”的“理” 为动词,有整理为系统之意。最后所说的“性”为本性,万物各有其本性。“命”为命运,指万物的客观条件与注定的归趋。

2 #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译文】 #

从前圣人创制《易经》,是要以它顺应本性与命运的道理。因此确立天的法则,称之为阴与阳;确立地的法则,称之为柔与刚;确立人的法则,称之为仁与义。综括天地人三才而两相重叠,所以《易经》以六画组成一卦。分开阴与阳,交替使用刚与柔,于是《易经》以六个爻位组成一卦的交错。

【注解】 #

①本章继续发挥圣人作《易经》的目的。天之道为阴与阳,这是笼罩地与人在内的两大原理。地之道为柔与刚,则显然已经落入物质世界,易于理解与分辨。

②人之道为仁与义,表示人的生命必须以实现价值为其依归。这也是儒家的基本立场。

3 #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译文】 #

天与地上下定位,山与泽气息贯通,雷与风相互激荡,水与火背道而驰,八卦形成彼此交错的现象。推算过去,要顺序向前数; 测知未来,要逆序向后数。因此之故,《易经》是逆序而数的。

【注解】 #

①本章先谈八卦所象征的八大自然现象,大致可以分为两两相 关的四组。“薄”为近,引申为激荡;“射”为侵入,引申为往来。

②八卦的顺数为: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这是伏羲氏的先天八卦,其图如下:

②八卦的逆数为:坎一,坤二,震三,淉四,中五,乾六, 七,艮八,离九。这是后天八卦,其图如下:

4 #

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烜(xuǎn)之,艮以止之,兑以说(yuè)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

【译文】 #

雷(震卦)可以振作万物,风(巽卦)可以散播万物,雨(坎卦)可以滋润万物,日(离卦)可以晒干万物,艮卦(山)可以阻止万物,兑卦(泽)可以愉悦万物,乾卦(天)可以主宰万物,坤卦(地)可以包容万物。

【注解】 #

①本章简述八卦及其所代表的现象对千万物的重大作用。“烜”为晒干,“说”为悦。

②本章将八卦分为两组,前四句说物象,后四句说四卦,所以翻译时加注在内。依其次序可知两卦一组,仍依先天八卦的方式排列,亦即位置对立的为一组。

5 #

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絮(jié)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译文】 #

天帝从震位出发,到了巽位使万物整齐生长,到了离位使万物彼此相见,到了坤位使万物得到帮助,到了兑位使万物愉悦欢喜,到了乾位使万物相互交战,到了坎位使万物劳苦疲倦,到了艮位使万物成功收场。万物从震位生长出来,震卦位在东方。到了巽位万物整齐生长,巽卦位在东南方;所谓整齐,是说万物完备而整齐。离位是指光明而言;使万物都可以相见,它是南方的卦;圣人面向南方听取天下事务,面向光明来治理,大概就是取象于此。坤位是指大地而言;万物都依赖大地的养育,所以说它使万物得到帮助。兑位是正秋;是万物所喜欢的,所以说它使万物愉悦欢喜。到了乾位使万物相互交战,乾卦是西北方的卦,是说阴气与阳气在此互相接触而激荡。坎位是指水,正北方的卦;它是劳苦的卦,是万物要归藏的地方,所以说它使万物劳苦疲倦。艮位是东北方的卦,物在此成功结束又重新开始,所以说它使万物成功收场。

...

15孟子词典

《孟子词典》

一 画

[一] (119次)

<1>数词(109次):吾何爱一牛(1.7) 以一服八(1.7)耕者九一(2.5) > > > <2>副词,表示两件相为因果的事情时间上的紧接(6次):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2.3) > > > <3>一统,统一(3次):定于一(1.6)孰能一之(1.6) > > > <4>开始(1次):见“汤一征自葛始“(2.11)注。
[一介] (2次)犹言“一点点”,见“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9.7)注。

[一夫] (2次)即“独夫”:见“残贼之人谓之一夫”(2.8)注。

[一间] (1次)极言其相距不远,然则非自婊也,一间耳(14.7) 

二 画

[七] (28次)数记:七十者可以食肉矣(1.3)七八月之间旱(1.6)

[乃] (11次)

<1>连系性动词,与现代话“便是”“就是”相当(2次):是乃仁术也(1.7) > > > <2>顺承涟记,和现代语“就”、“便”、“於是”相当(6次):民乃作慝(2.4) > > > <3>副词,如此、这样(1次):夫我乃行之(1.7) > > > <4>转折连词的他转,和“至於”相当(6次):乃所愿则学孔子也(3.2)
[乃若] (2次)表示他转的转折连词,与“乃”的<4>用法同:刀若所忧则有之(8.28)

[九] (11次)数词,海内之地方千里君九(1.7)

[二] (39次)数词,君请择於斯二君(2.1)

[二三子] (1次)尊长对卑幼表多数的对称词:二三子何患乎无君(2.15)

[人] (469次)

<1>名词,一般意义(426次):狗彘食人食(1.3) > > > <2>名词,指特定的某种人或某个人(2次):人不足与适也(7.20)予私淑诸人也(8.22) > > > <3>名词,人才(5次):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5.4) > > > <4>量词,(7次):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2.12) > > > <5>代词,别人,人家(29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1.7)
──另见“野人”。

...

01卷一_梁惠王章句上

卷一 梁惠王章句上

凡七章

*“梁惠王”在这里是作为孟子七篇第一篇的篇名。孟子的篇名和《论语》一样,不过是摘取每篇开头的几个重要字眼来命名,并没有别的意义。“章句”是汉代经学家训诂家所常用的字眼,分析古书的章节句读(逗)的意思。《汉书·艺文志》《易经》有“章句施、孟、梁邱各二篇”,《书经》有“欧阳章句三十一卷,大小夏侯章句各二十九卷”,“章句”两字便常用作训解古书的题名。这里“梁惠王章句上”是后汉赵岐所著《孟子章句》的旧题,他把孟子七篇各分为上下两卷,所以这里题为“章句上”。

1·1 #

孟子见梁惠王 ① 。王曰:“叟 ② !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 ③ 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 ④ 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 ⑤ 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 ⑥ ,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⑦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⑧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① 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名罃,惠是他的谥号,于公元前370年承继他父亲魏武侯击而即位。即位后九年,即公元前362年,由旧都安邑迁都大梁,(此从《史记·魏世家集解》所引《汲冢纪年》之说,司马迁列于惠王之三十一年,误。清人雷学淇《介庵经说》卷九有考订。大梁就是今天的开封。)所以又叫梁惠王。他在即位最初二十多年之内,在战国诸雄中最为强大,因之第一个自封为王。(楚国自封为王在春秋时,又当别论。)

② 叟——老丈。

③ 亦——祗也。请参考《词诠》卷七。

④ 征——赵岐《注》云:“征,取也。”

⑤ 弑——古时候以下杀上,以卑杀尊叫弑。

⑥ 万乘之国,千乘之国——乘(sheng),古代的兵车一辆叫一乘。古代的国家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国家的大小,刘向《战国策·序》说战国晚世“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为万乘,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则为千乘。

⑦ 千乘之家,百乘之家——《周礼·大司马》郑注云:“家谓食采地者之臣也。”古代的执政大夫有一定的封邑,这封邑又叫采地,拥有这种封邑的大夫叫家。有封邑当然也有兵车。公卿的封邑大,可以出兵车千乘,大夫的封邑小,可以出兵车百乘。

⑧ 餍——音厌(yan),满足。

【译文】孟子谒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辞千里长途的辛劳前来,那对我的国家会有很大利益吧?”

孟子答道:“王!您为什么一开口定要说到利益?只要讲仁义便好了。王假若说,‘怎样才对我的国家有利呢?’大夫也说,‘怎样才对我的封地有利呢?’那一般士子以至老百姓也都说,‘怎样才对我本人有利呢?’这样,上上下下互相追逐私利,国家便会发生危险了。在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掉那一个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掉那一个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大夫拥有兵车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大夫拥有兵车一百辆;这些大夫的产业不能不说是很多的了。但是,假若轻公义,重私利,那大夫若不把国君的产业夺去,是永远不会满足的。从没有讲“仁”的人却遗弃他的父一母的,也没有讲“义”的人却对他的君主怠慢的。王也只讲仁义便行了,为什么定要讲利益呢?”

1·2 #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 ① 之,不日 ② 成之。经始勿亟 ③ ,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 ④ ,麀鹿濯濯 ⑤ ,白鸟鹤鹤 ⑥ 。王在灵沼,于牣 ⑦ 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 ⑧ 曰:‘时日害丧 ⑨ ,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① 攻——旧注云:“攻,治也。”就是“工作”的意思。

② 不日——朱熹《注》云:“不日,不终日也。”

...

05卷五_滕文公章句上

卷五 滕文公章句上

凡五章

5·1 #

滕文公为世子①,将之楚,过宋②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覸③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公明仪④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今滕,绝长补短⑤,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书》曰:‘若药不暝眩,厥疾不廖⑥。”,

①世子——即“太子”,“世”和“太”,古音相同,古书常通用。《公羊传》庄公三十二年云:“君存称世子。”何休注云:“明当世父位为君。”

②过宋——过,旧读平声。是时宋已由旧都商邱迁都彭城(今徐州市),而滕在徐州之北一百九十里之地,滕文公适楚,必定南行而经宋,来回都如此。阎若璩《四书释地》以为滕文公过宋是故意为见孟子而绕道,盖不知宋已迁都之事也。

③成覸——覸,(gan)。成覸,又作“5··”(说文见部),“成荆”(《淮南5·齐俗训》)、“成庆”(《战国5·赵策》、《汉5·广川王传》)。齐之勇臣。王夫之《孟子稗疏》云:“其言‘吾何畏彼’者,以角力言耳,孟子借引以喻人之自强。”

□覸,今音jian。

④公明仪——曾见于《礼5·檀弓》与《祭义》,郑玄《祭义》注云:“公明仪,曾子弟子。”

⑤绝长补短——《墨5·非命篇》云:“古者汤封于亳,绝长继短,地方百里。”《战国5·楚策》:“今楚国虽小,绝长续短,犹以数千里。”可见“绝长补短”为当时计算土地面积时之常用语。

⑥《书》曰句——“若药不瞑眩,厥疾不廖”句又见《国5·楚语》引武丁之书,梅氏取以为伪古文《说命》上篇。赵岐《注》云:“瞑眩,药攻人疾,先使瞑眩愦乱,乃得廖愈也。”瞑音面(mian);眩音街(xuan);廖音抽(chōu)。

【译文】滕文公当他作太子的时候,要到楚国去,经过宋国,会见了孟子。孟子开口不离尧舜,同他讲了人性本是善良的道理。

太子从楚国回来,又来看孟子。孟子说:“太子怀疑我的话吗?天下的真理就这么一个。成覸对齐景公说:‘他是个男子汉,我也是个男子汉,我为什么怕他呢?’颜渊说:‘舜是什么样的人,我也是什么样的人,有作为的人也会像他那样。’公明仪说:‘文王是我的老师,周公也是应该信赖的。’现在的滕国,假若把土地截长补短,拼成正方形,每边之长也将近五十里,还可以治理成一个好国家。《书经》上说过:‘如果药物不能使人吃得头晕脑转,那种病是不会痊愈的。’”

5·2 #

滕定公 ① 薨,世子谓然友 ② 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于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 ③ ,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

然友之邹 ④ 问于孟子。

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也 ⑤ 。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 ⑥ 。’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 ⑦ ,齐疏之服 ⑧ ,饘粥之食 ⑨ ,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 ⑩ 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 ⑾ 曰:‘丧祭从先祖。’曰,‘吾有所受之也 ⑿ 。”,

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 ⒀ 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

然友复之邹问孟子。

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 ⒁ ,歠 ⒂ 粥,面深墨 ⒃ ,即位而哭,百官有司 ⒄ 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 ⒅ 。是在世子。”

然友反命。

世子曰:“然;是诚在我。”

五月居庐 ⒆ ,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日知 ⒇ 。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

04卷四_公孙丑章句下

卷四 公孙丑章句下

凡十四章

朱熹《集注》云:“自第二章以下记孟子出处行实为详。

4·1 #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① 。三里之城,一七里之郭 ② ,环 ③ 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 ⑤ 非不深也,兵革 ⑥ 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 ⑦ 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 ⑧ 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 ⑨ 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⑩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 ⑾ ,战必胜矣。”

① 天时、地利、人和——《荀··王霸篇》云:“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可见“天时、地利、人和”是当时成语,而内容各有所指。《荀子》所谓“天时”,显然是指“农时”;所谓“地利”,显然是指“地力”;所谓“人和”,显然是指分工。《孟子》这里的“天时”,可能是指阴晴寒暑之宜于攻战与否,而历代注解家以阴阳五行家的“时日干支五行王相孤虚”来解释,恐怕不是孟子本意。(《孟子》的“地利”,自是指高城深池山川险阻,所谓“人和”,自是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此皆容易明白。)

②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战国··齐策》言“三里之城,五里之郭”,又言“五里之城,七里之郭”,都是指即墨,而言其城郭之小。郭是外城,城是内城。内城三里,外城应只五里,不能七里。晋书段灼传两次言“三里之城,五里之郭”,原文显系根据《孟子》,可见《孟子》本应作“五里之郭”。此言七里,译文仍从之。

③ 环——朱熹《集注》:“环,围也。”

④ 必有得天时者矣——朱熹《集注》云:“言四面围攻,旷日持久,必有值天时之善者。”

⑤ 池——城壕也。《集韵》云:“壕,城下池。”

⑥ 兵革——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而言;革,皮革,指甲胄。古代甲胄,有以皮革为之者,也有以铜铁为之者。

⑦ 委——朱熹《集注》:“委,弃也。”

⑧ 域——朱熹《集注》:“域,界限也。”

⑨ 得道——意指得治国之道,即指行仁政。

⑩ 亲戚畔之——古代,“亲戚”一词有三种不同的意义。(1)《列··汤问篇》:“楚之南有炎人之国,其亲戚死··其肉而弃,然后埋其骨,迺成为孝子。”此“亲戚”显系仅指父母而言。(2)《史··五帝本纪》:“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正义》云:“亲戚谓父瞽叟、后母、弟象、妹颗手等也。”(3)《礼记.曲礼上》:“兄弟亲戚称其慈也。”《正义》云:“亲指族内,戚指族外。”孟子所谓“亲戚”,当是第二义或者第三义。(案:《史记》之“亲戚”疑同于《列子》,张守节《正义》可能有误。)“畔”同“叛”。

⑾ 有不战——此“有”字可以读为“有无”之“有”;亦可读为“或”,古书“有”与“或”经常通用,译文系用“或”字之义。

【译文】孟子说:“天时不及地利,地利不及人和。譬如有一座小城,每边长仅三里,它的外郭也仅七里。敌人围攻它,而不能取胜。在长期围攻中,一定有合乎天时的战役,却不能取胜,这就是说得天时却不及占地利的。〔又譬如,另一守城者,〕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不锐利和坚固,粮食不是不多;〔然而敌人一来〕,便弃城逃走,这就是说占地利却不及得人和的。所以我说,限制人民不必用国家的疆界,保护国家不必靠山川的险阻,威行天下不必凭兵器的锐利。行仁政的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都反对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都顺从他。拿全天下顺从的力量来攻打亲戚都反对的人,那么,仁君圣主或者不用战争,若用战争,是必然胜利的了。”

4·2 #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 ① 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 ② ,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

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 ③ 。公孙丑曰:“昔者 ④ 辞以病,今日吊,或者 ⑤ 不可乎?”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

11卷十一_告子章句上

卷十一 告子章句上

凡二十章

11·1 #

告子曰:“性犹杞柳①也,义犹杯棬②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杯棬。”

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杯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杯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杯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①杞柳——旧说都以为就是榉树,但此物不能为木材,仅可以取其新枝条之长六七尺者供编物之用。如用作杯盘,恐亦不能盛液体。疑而不能决,姑依旧说译之。

②杯棬——“杯”同“杯”(《说文》只有“杯”字)。棬音圈。《礼1·玉藻》云:“母没而杯圈不能饮焉。”“杯圈”当即“杯棬”。但赵岐注《孟子》则以“杯棬”为“杯素”(杯盘之胎,未加工者),而郑玄注《玉藻》则以“杯圈”为盛羹、注酒及盥洗等器之通名。

【译文】告子说:“人的本性好比柜柳树,义理好比杯盘;把人的本性纳于仁义,正好比用杞柳树来制成杯盘。”

孟子说:“您还是顺着柜柳树的本性来制成杯盘呢?还是毁伤柜柳树的本性来制成杯盘呢?如果要毁伤柜柳树的本性然后制成杯盘,那也要毁伤人的本性然后纳之于仁义吗?率领天下的人来损害仁义的,一定是您的这种学说罢!”

11·2 #

告子曰:“性犹湍①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①湍——(tuān2),《说文》云“湍,急濑也。”译文本此。赵岐《注》云:“湍者,圜也;谓湍湍潆水也。”亦通。

②信——《说文》云:“信,诚也。”

【译文】告子说:“人性好比急流水,从东方开了缺口便向东流,从西方开了缺口便向西流。人的没有善不善的定性,正同水的没有东流西流的定向相类似。”

孟子说:“水诚然没有东流西流的定向,难道也没有向上或者向下的定向吗?人性的善良,正好像水性的向下流。人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当然,拍水使它跳起来,可以高过额角;戽水使它倒流,可以行于山中。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形势使它如此的。人的可以使他做坏事,本性的改变也正像这样。”

11·3 #

告子曰:“生之谓性①。”

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

曰:“然。”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

曰:“然。”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①生之谓性——“性”字从“生”得声,“生”和“性”古音相同。《荀1·正名篇》云:“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春秋繁1·深察名号篇》云:“如其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论1·初禀篇》云:“性,生而然者也。”告子的话,意或与此相近,不过告子藉以证明其人性无善恶论罢了。

【译文】告子说:“天生的资质叫做性。”

孟子说:“天生的资质叫做性,好比一切东西的白色叫做白吗?”

答道:“正是如此。”

“白羽毛的白犹如白雪的白,白雪的白犹如白玉的白吗?”

答道:“正是如此。”

“那么,狗性犹如牛性,牛性犹如人性吗?”

11·4 #

告子曰:“食色,性也①。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②。”

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

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

曰:“异于③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于长人之长与?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

曰:“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

曰:“耆④秦人之炙,无以异于耆吾炙,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与?”

①食色性也——《礼1·礼运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儒家之意与告子同,故下文不相诘难,而最后“然则耆炙亦有外与”一句,且据以驳倒了告子。

②仁内义外——《管1·戒篇》云:“仁从中出,义由外作。”盖与告子主张相同。但《墨1·经说下》云:“仁,爱也;义,利也。爱利,此也;所爱所利,彼也。爱利不相为内外(意云,都是内在的),所爱利亦不相为外内(俱是外在的)。其为‘仁内也,义外也’,举爱与所利也,是狂举也。”此从告子的立论根据而加以逻辑的驳诘,比孟子所驳更为明显有力。

③异于——朱熹《集注》引张氏曰:“二字疑衍。”按此说较是。焦循《正义》强加解释,无当于古代语法,故不从。

④耆——同“嗜”。

【译文】告子说:“饮食男女,这是本性。仁是内在的东西,不是外在的东西;义是外在的东西,不是内在的东西。”

孟子说:“怎样叫做仁是内在的东西、义是外在的东西呢?”

答道:“因为他年纪大,于是我去恭敬他,恭敬之心不是我所预有;正好比外物是白的,我便认它为白色之物,这是由于外物的白而我加以认识的缘故,所以说是外在的东西。”

孟子说:“白马的白和白人的白或者无所不同,但是不知道对老马的怜悯心和对老者的恭敬心,是不是也没有什么不同呢?而且,您说,所谓义,在于老者呢?还是在于恭敬老者的人呢?”

答道:“是我的弟弟便爱他,是秦国人的弟弟便不爱他,这是因我自己的关系而高兴这样的,所以说仁是内在的东西。恭敬楚国的老者,也恭敬我自己的老者,这是因为外在的老者的关系而这样的,所以说义是外在的东西。”

孟子说:“喜欢吃秦国人的烧肉,和喜欢吃自己的烧肉无所不同,各种事物也有如此的情形,那么,难道喜欢吃烧肉的心也是外在的东西吗?〔那不和您说的饮食是本性的论点相矛盾了吗?〕”

11·5 #

孟季子①问公都子曰:“何以谓义内也?”

曰:“行吾敬,故谓之内也。”

“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

曰:“敬兄。”

“酌则谁先?”

曰:“先酌乡人。”

“所敬在此,所长在彼,果在外,非由内也。”

公都子不能答,以告孟子。

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彼将曰,‘敬叔父。’曰,‘弟为尸①,则谁敬?’彼将曰,‘敬弟。’子曰,‘恶在其敬叔父也?’彼将曰,‘在位故也。’子亦曰,‘在位故也。庸敬在兄,斯须之敬在乡人。”

季子闻之,曰:“敬叔父则敬,敬弟则敬,果在外,非由内也。”

公都子曰:“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然则饮食亦在外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