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4日 23:41 周日第四十二卷
三王世家第三十
本世家在写法上不同于其他诸篇世家:只载述关于孝武帝封立三个儿子刘闳、刘旦和刘胥的疏奏策文而不及三王行事。这是因为,“燕齐之事,无足采者。然封立三王,天子恭让,群臣守义,文辞烂然,甚可观也”。
在世袭的封建社会,太子继承帝位、其他皇子分封为王是法定的常规。但孝武要封子为列侯,在群臣多次力谏的情况下,才同意封子为王。他这种“卑让自贬”的做法,在封建帝王中确属罕见。
孝武帝之所以要封子为列侯,大概鉴于皇子为王“奉承天子”“尊宗庙重社稷”者少、扰乱朝纲谋反危国者多的历史教训。所以,在封子为王时,又“各因子才力智能,及土地之刚柔,人民之轻重,为作策以申戒之”。皇子受封为王后的表现,恰恰与孝武帝的愿望相反:除齐王刘闳中年早亡,没有违背策意外,燕王刘旦、广陵王刘胥都私通叛党,阴谋造反,结果被迫自杀,封国被废除。孝武帝的雄才大略、高瞻远瞩由此可见一斑。
孝武帝共有六个儿子,为什么只有三王写入“世家”?这是因为,赵婕妤所生弗陵后为昭帝,自然不应当列入世家。李夫人所生髆,受封于天汉四年(前197),所以不见本“世家”。卫皇后所生戾太子,前因其为太子,自然不应当列入世家。后太子被废,作者不补出,是出于避讳的原因。
【原文】
“大司马臣去病昧死再拜上疏[1]皇帝陛下:陛下过听[2],使臣去病待罪行间[3]。宜专边塞之思虑[4],暴骸中野[5]无以报,乃敢惟他议以干[6]用事者,诚见陛下忧劳天下,哀怜百姓以自忘,亏膳贬[7]乐,损[8]郎员。皇子赖天,能胜衣[9]趋拜,至今无号位师傅官[10]。陛下恭让不恤,群臣私望,不敢越职而言。臣窃不胜犬马心[11],昧死愿陛下诏有司[12],因盛夏吉时定皇子位。唯陛下幸察[13]。臣去病昧死再拜以闻皇帝陛下。”三月乙亥,御史臣光守[14]尚书令奏未央宫。制曰[15]:“下[16]御史。”
【译文】
[1]昧死:冒死,不避死罪。再拜:一拜之后,接着再拜一次,表示恭敬。疏:向皇帝陈述意见的奏章。
[2]过听:误听。意思是因误听而错用无才之人。谦词,相当于“承蒙错爱”。
[3]待罪:供职的谦词。行间:行伍之间,即军中。
[4]边塞之思虑:即思虑边塞,思虑边防事务。
[5]中野:荒野之中。
[6]惟:思,考虑。干:打扰,干预。
[7]贬:减少。
[8]损:减少。
[9]胜衣:谓儿童稍长,能穿戴成人的衣冠。
[10]号:封号。位:爵位。师傅官:教导辅佐皇子的官员。
[11]犬马心:为主人效犬马之劳的心思。谦词。
[12]有司:指有关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13]幸:对方这样做使自己感到幸运。敬词。
[14]守:官吏试用或兼理称“守”。
[15]制:皇帝命令。
[16]下:下交。
【原文】
六年[1]三月戊申朔,乙亥,御史臣光守尚书令、丞[2]非,下御史书到,言:“丞相臣青翟、御史大夫臣汤、太常臣充、大行令臣息、太子少傅臣安行[3]宗正事昧死上言:大司马去病上疏曰:‘陛下过听,使臣去病待罪行间。宜专边塞之思虑,暴骸中野无以报,乃敢惟他议以干用事者,诚见陛下忧劳天下,哀怜百姓以自忘,亏膳贬乐,损郎员。皇子赖天,能胜衣趋拜,至今无号位师傅官。陛下恭让不恤,群臣私望,不敢越职而言。臣窃不胜犬马心,昧死愿陛下诏有司,因盛夏吉时定皇子位。唯愿陛下幸察。’制曰‘下御史’。臣谨与中二千石、二千石[4]臣贺等议:古者裂地立国,并建诸侯以承[5]天子,所以尊宗庙[6]重社稷也。今臣去病上疏,不忘其职,因以宣恩[7],乃道天子卑让自贬以劳天下[8],虑皇子未有号位。臣青翟、臣汤等宜奉义遵职,愚憧[9]而不逮事。方今盛夏吉时,臣青翟、臣汤等昧死请立皇子臣闳、臣旦、臣胥为诸侯王。昧死请所立国名。”
【译文】
[1]六年:指武帝元狩六年(前117)。
[2]丞:指尚书左右丞。
[3]行:兼代官职。
[4]中二千石、二千石:均指官职品级。
[5]承:尊奉。
[6]宗庙:天子、诸侯祭祀祖先的处所。封建帝王以天下为一家所有,世代相传,故以宗庙为朝廷或国家的代称。
[7]宣恩:宣扬皇恩。
[8]卑让:卑恭谦让。劳天下:为天下事烦劳。
[9]憧:痴呆,愚蠢。
【原文】
制曰:“盖闻周封八百,姬[1]姓并列,或子、男、附庸[2]。《礼》‘支子[3]不祭’。云并建诸侯所以重社稷,朕无闻焉。且天非为君生民也。朕之不德,海内未洽,乃以未教成者强君连城[4],即股肱何劝[5]?其更议以列侯家[6]之。”
【译文】
[1]姬:周朝王族姓姬。
[2]或:有。子、男:封爵名。附庸:附属于诸侯的小国。
[3]《礼》:《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支子:古代宗法制度下称嫡长子及继承先祖嫡系之子为“宗子”,嫡妻之次子以下及妾子为“支子”。
[4]强:勉强。君:统治。连城:城邑相连,此指诸侯国。
[5]股肱:大腿和胳膊,喻辅佐君主的大臣。劝:勉励。
[6]列侯:一般的侯爵,食禄而不建国。家:以……为家。诸侯王封邑称国,列侯食邑称家。
【原文】
三月丙子,奏未央宫。“丞相臣青翟、御史大夫臣汤昧死言:臣谨与列侯臣婴齐、中二千石二千石臣贺、谏大夫博士臣安等议曰:伏闻[1]周封八百,姬姓并列,奉承天子。康叔以祖考[2]显,而伯禽以周公[3]立,咸为建国诸侯,以相傅[4]为辅。百官奉宪[5],各遵其职,而国统备矣。窃以为并建诸侯所以重社稷者,四海诸侯各以其职奉贡祭。支子不得奉祭宗祖,礼也。封建使守藩国[6],帝王所以扶德施化。陛下奉承天统,明开圣绪[7],尊贤显功,兴灭继绝。续萧文终[8]之后于酂,褒厉群臣平津侯[9]等。昭六亲[10]之序,明天施之属,使诸侯王封君[11]得推私恩分子弟户邑,锡[12]号尊建百有余国。而家皇子为列侯,则尊卑相逾,列位失序,不可以垂统[13]于万世。臣请立臣闳、臣旦、臣胥为诸侯王。”三月丙子,奏未央宫。
【译文】
[1]伏闻:听说。伏,谦敬词。
[2]康叔:周文王少子,原封于康,故称康叔。考:死去的父亲。
[3]伯禽:周公长子,封为鲁公。周公:周文王第四子,因封邑在周,故称周公。
[4]相傅:即傅相。辅助国君和诸侯之官。
[5]奉宪:遵奉法令。
[6]藩国:亦作“蕃国”,古代称分封及臣服的各国为藩国。
[7]明开圣绪:光大先圣的遗业。
[8]萧文终:即萧何。死后谥为文终侯。
[9]厉:通“励”。平津侯:指公孙弘。
[10]六亲:六种亲属,包括血亲和姻亲两类,古说不一,其一指父、母、兄、弟、妻、子。
[11]封君:领受封邑的贵族。
[12]锡:通“赐”。
[13]垂统:把基业传给后代子孙。
【原文】
制曰:“康叔亲属[1]有十而独尊者,褒有德也。周公祭天命郊[2],故鲁有白牡、骍刚[3]之牲。群公不毛[4],贤不肖差也。‘高山仰之,景行向之’[5],朕甚慕焉。所以抑未成,家以列侯可。”
【译文】
[1]亲属:此指兄弟。
[2]周公祭天命郊:周成王为褒扬周公的功德,特许周公在外祭祀天神。
[3]白牡:白色公畜。骍刚:古代祭祀用的赤色牛。
[4]不毛:指毛色不纯的祭牲。
[5]高山仰之,景行向之:语本《诗·小雅·车辖》。高山,喻道德崇高;景行,大路,喻行为正大光明。后因以“高山景行”指崇高的德行。
...
2025年8月24日 23:41 周日第四十八卷
伍子胥列传第六
在这篇列传中,作者着重记述了伍子胥为报杀父、子之仇,弃小义而灭大恨的事迹。昭关受窘,中途乞讨,未曾片刻忘掉郢都仇恨的心志,忍辱负重,艰苦卓绝,终于复仇雪耻,名留后世。
一篇大传,以吴国、楚国为主,兼涉鲁、晋、郑、秦诸多国家,诸多重大历史事件;以伍子胥为主,又兼涉太子建、白公胜、太宰嚭、申包胥、夫概诸多人物。其中,光杀父之仇就有吴王夫差与越王句践的一对不解之仇;伍子胥与平王的一对深仇大恨;郧公与平王的杀父之仇;白公与郑王、子西的生死之恨。相互穿插,节奏紧凑,有条不紊。诚如太史公所说,怨毒对于人来说实在是太厉害了。
本篇的人物刻画,多神来之笔,尤其是伍子胥的形象。作者饱蘸笔墨,略貌取神,立体化地突出了他的精神风貌,很多段落成为后来故事、小说和戏曲的传统题材,家喻户晓,为人乐道。伍子胥过昭关,前临大江,后有追兵,与太子胜各自只身徒步逃跑的恐慌情形,危急之中偶遇渔父的紧张场面,都很富于戏剧性,简直像小说的情节描写。攻克郢都,没有找到昭王,竟“掘楚平王之墓,出其尸,鞭三百,然后已”的疯狂了的复仇火焰,不是把他多年来忍辱负重,压抑在内心的深仇大恨,突然迸发出来的烈火般的感情,都表现在字里行间了吗?其人物的个性特征,又是多么鲜明深刻啊!
【原文】
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员[1]。员父曰伍奢,员兄曰伍尚。其先曰伍举,以直谏事楚庄王[2],有显[3],故其后世有名于楚。
【译文】
[1]员:yún。
[2]按:《左传》记载,以直谏侍奉楚庄王的是伍举。伍举是伍员的祖父,伍参是伍员的曾祖。楚庄王:春秋时楚国国君。姓熊名侣,前613—前591年在位。
[3]显:声望。
【原文】
楚平王[1]有太子名曰建,使伍奢为太傅[2],费无忌[3]为少傅。无忌不忠于太子建。平王使无忌为太子取[4]妇于秦,秦女好[5],无忌驰归,报平王曰:“秦女绝美,王可自取,而更[6]为太子取妇。”平王遂自取秦女而绝爱幸之,生子轸。更为太子取妇。
【译文】
[1]楚平王:名彝疾,庄王以后第五个楚王,前528—前516年在位。
[2]太傅:也叫太子太傅,辅导太子的官。
[3]费无忌:《左传》作“费无极”。
[4]取:通“娶”。
[5]好:漂亮。
[6]更:另外。
【原文】
无忌既以[1]秦女自媚于平王,因去太子而事平王。恐一旦平王卒而太子立,杀己,乃因谗太子建。建母,蔡女[2]也,无宠于平王。平王稍[3]益疏建,使建守城父[4],备边兵。
【译文】
[1]以:因为。
[2]蔡女:据《左传》记载,楚平王驻防蔡国时,渼阳地方长官的女儿和他私通,生了太子建。
[3]稍:渐渐。
[4]城父:春秋时陈邑,后被楚国侵占,作为外围边防的城镇。
【原文】
顷之,无忌又日夜言太子短[1]于王曰:“太子以秦女之故,不能无怨望[2],愿王少自备也。自太子居城父,将兵,外交诸侯,且[3]欲入为乱矣!”平王乃召其太傅伍奢考问[4]之。伍奢知无忌谗太子于平王,因曰:“王独[5]奈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无忌曰:“王今不制[6],其事成矣。王且见禽[7]。”于是平王怒,囚伍奢,而使城父司马[8]奋扬往杀太子。行未至,奋扬使人先告太子:“太子急去!不然将诛!”太子建亡奔宋。
【译文】
[1]短:短处,坏处。
[2]怨望:怨恨,埋怨。
[3]且:将要。
[4]考问:审问。
[5]独:乃,却,难道,岂。
[6]制:制止,制裁。
[7]见禽:被捕。
[8]司马:军事长官,主管军法。
【原文】
无忌言于平王曰:“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1]。可以其父质[2]而召之。不然,且为楚患!”王使使谓伍奢曰:“能致[3]汝二子,则生;不能,则死。”伍奢曰:“尚为人仁,呼必来。员为人刚戾忍
[4],能成大事,彼见来之并禽,其势必不来。”王不听,使人召二子曰:“来,吾生[5]汝父;不来,今杀奢也。”伍尚欲往,员曰:“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6]者,后生患,故以父为质,诈召二子。二子到,则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往而令雠不得报耳!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俱灭,无为[7]也。”伍尚曰:“我知往终不能全父命。然恨[8]父召我以求生而不往,后不能雪耻,终为天下笑耳。”谓员:“可去矣!汝能报杀父之雠,我将归死[9]。”尚既就执[10],使者捕伍胥[11]。伍胥贯弓[12]执矢向使者,使者不敢进,伍胥遂亡。闻太子建之在宋,往从之。奢闻子胥之亡也,曰:“楚国君臣且苦兵矣!”伍尚至楚,楚并杀奢与尚也。
【译文】
[1]忧:祸害,祸患。
[2]质:抵押。
[3]致:招来。
[4]刚戾(lì):刚强猛烈,难以制服。忍
(ɡǒu):忍受耻辱。
[5]生:使……生。
[6]脱:脱逃。
[7]无为:没有用处,没有意义。
[8]恨:以这为恨事。
[9]归死:自首就死。
[10]就执:接受逮捕。
[11]伍胥:伍子胥的省称。
[12]贯(wān)弓:通“弯弓”。
【原文】
伍胥既至宋,宋有华氏之乱[1],乃与太子建俱奔于郑。郑人甚善之。太子建又适[2]晋。晋顷公[3]曰:“太子既善郑,郑信太子。太子能为我内应,而我攻其外,灭郑必矣。灭郑而封太子。”太子乃还郑。事未会[4],会自私[5]欲杀其从者,从者知其谋,乃告之于郑。郑定公[6]与子产诛杀太子建。建有子名胜。伍胥惧,乃与胜俱奔吴。到昭关[7],昭关欲执之。伍胥遂与胜独身步走,几不得脱。追者在后。至江,江上有一渔父[8]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伍胥既渡,解其剑曰:“此剑直[9]百金,以与父。”父曰:“楚国之法[10],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11],爵执珪[12],岂徒百金剑邪[13]!”不受。伍胥未至吴而疾,止中道,乞食。至于吴,吴王僚方用事[14],公子光[15]为将。伍胥乃因[16]公子光以求见吴王。
【译文】
[1]华氏之乱:指宋国大夫华亥、向宁、华定发动的政变。
[2]适:到。
[3]晋顷公:晋国国君,姓姬名去疾,前525—前512年在位。
[4]事未会:事情还没有准备妥当。会,完备。
[5]会:恰巧。自私:个人私事。
[6]郑定公:郑国国君,姓姬名宁,前529—前514年在位。
[7]昭关:楚国的关隘名。故址在今安徽省含山县西北小岘山上,是当时吴、楚交通要道。下句的“昭关”指把守昭关的官兵。
[8]渔父:渔翁。父,对老年人的尊称。
[9]直:通“值”。
[10]法:法令。这里指悬赏捉拿的赏格。
[11]石:容量单位,古制十斗为一石。
[12]爵执珪(ɡuī):封给执珪的官爵。爵,指给予官阶、爵位,动词。珪,上尖下方的玉,周天子把它赐给各国诸侯,是王命的权力象征。
...
2025年8月24日 23:41 周日第四卷
周本纪第四
《周本纪》概括地记述了周王朝兴衰的历史,勾画出一个天下朝宗、幅员辽阔的强大奴隶制王国的概貌,以及其间不同阶段不同君王厚民爱民或伤民虐民的不同政治作风,君臣之间协力相助共图大业或相互倾轧各执己见的不同政治气氛。
在这篇本纪里,司马迁明显地是以儒家的思想观点来看待周朝历史的,宣扬的是仁义兴邦的道理。这突出地表现在对文王、武王、成王、周公的叙写上。这几个人都是儒家理想中圣主贤臣的典范,周初那种君臣和睦、偃戈释旅的局面也正是儒家理想中的政治环境。篇中对武王着意进行了刻画,在叙写了他灭殷的过程之后,又写了他日不暇食、夜不安寐,立社稷、改正朔,实行分封、以殷制殷等安邦定国、攘边安内的政策策略,给读者展示了一个有宏图大略、有经营之术的古代政治家的形象。
这篇本纪选材精审,详略得当,间或用小说笔法渲染环境,烘托气氛,于细行微言之中突出人物性格,使得一篇约八百年的王朝史简明扼要,跌宕生姿,令人回味。
【原文】
周后稷[1],名弃。其母有邰氏[2]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3],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4]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5];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6]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
【译文】
[1]后稷:周始祖。古公亶父曾大力开辟周原(今陕西省岐山南部大片原野),故以“周”为国号。
[2]有邰(tái)氏:部族名。邰是其居地,在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南。据说是炎帝之后,故姓姜。
[3]忻然:喜欢的样子。忻:通“欣”。说:通“悦”,高兴。
[4]居期(jī):过了一周年。这里指怀胎足月。隘:狭小。辟:通“避”。
[5]迁之:变换丢弃他的地方。“迁”与上句“徙”同义。
[6]覆:覆盖。荐:垫上。
【原文】
弃为儿时,屹[1]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2]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3]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于邰[4],号曰后稷,别姓[5]姬氏。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6]德。
【译文】
[1]屹(yì):出类拔萃的样子。
[2]种树:栽种。
[3]相:观察。
[4]邰:一作“
”(tái)。有邰氏的居地,在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南。
[5]别姓:独立为姓。
[6]令:美好。
【原文】
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1],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2]之间。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刘立。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3]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4]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5]。公刘卒,子庆节立,国于豳[6]。
【译文】
[1]夏后氏:指夏禹的后代帝王。去稷:废弃农事官。韦昭以为,去稷不务在“夏太康失国”之时。
[2]戎狄:指西北地区的部族。不窋所奔故地在今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一带。
[3]漆、沮:皆渭水支流,在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合流后称石川河,南流入渭水。
[4]保归:拥护归顺。
[5]诗人歌乐思其德:指《诗·大雅·公刘》。
[6]豳:通“邠”(bīn),邑名,在今陕西省旬邑县西南。
【原文】
庆节卒,子皇仆立。皇仆卒,子差弗立。差弗卒,子毁隃立。毁隃卒,子公非立。公非卒,子高圉立。高圉卒,子亚圉立。亚圉卒,子公叔祖类立。公叔祖类卒,子古公亶父立。
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薰育[1]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有民[2]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踰梁山[3],止于岐[4]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于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5],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6]居之。作五官有司[7]。民皆歌乐之,颂其德[8]。
【译文】
[1]薰育:通“獯鬻”,古代北方部族名。夏代称薰育,周代称猃狁,战国秦汉称匈奴。
[2]有民:民众。
[3]梁山:在今陕西省乾县西北。
[4]岐:岐山,在今陕西省岐山县与凤翔县一带。
[5]贬:损减。这里是部分地进行改变的意思。戎狄之俗:指西北部族的游牧风俗。
[6]邑别:分别成邑落。
[7]作五官有司:建立各种官职,使其各有管理的职责。《礼记·曲礼下》:“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土、司寇,典司五众。”
[8]颂其德:指《诗》对古公亶父的称颂。
【原文】
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1]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2],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3]。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4],文身断发[5],以让季历。
【译文】
[1]太姜:太王之妃,有邰氏之女。
[2]太任:季历之妃,挚任氏之女,周文王之母。
[3]昌:即西伯姬昌(文王)。圣瑞:圣人出生的征兆。
[4]亡:逃走。荆蛮:即楚。吴越原属楚。秦灭楚后,改称荆,以避秦庄襄王子楚之讳。太伯、虞仲奔吴越事,详《吴太伯世家》。
[5]文身断发:在身上刻画花纹,削短头发。
【原文】
古公卒,季历立,是为公季。公季修古公遗道,笃于行义,诸侯顺之。
公季卒,子昌立,是为西伯。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1]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伯夷、叔齐在孤竹,闻西伯善养老,盍往归之[2]。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3]。
【译文】
[1]则:法则。这里用如动词,效仿。笃:真诚,纯一。这里用作动词,专心实行。
[2]“伯夷”等三句:详见《伯夷列传》。盍:通“合”,一同,一起。“盍(何)往归之?”亦可理解为二人商量口气。
[3]刘向《别录》:“鬻子名熊,封于楚。辛甲,故殷之臣。事纣,盖七十五谏而不听,去至周,召公与语,贤之,告文王,文王亲自迎接,以为公卿,封长子。”长子:地名。在今山西省长治市西。以上诸人皆周贤臣。
【原文】
崇侯虎[1]谮西伯于殷纣曰:“西伯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将不利于帝。”帝纣乃囚西伯于羑里[2]。闳夭之徒患之,乃求有莘氏[3]美女,骊戎之文马[4],有熊九驷[5],他奇怪物,因殷嬖臣费仲而献之纣。纣大说,曰:“此一物[6]足以释西伯,况其多乎?”乃赦西伯,赐之弓矢斧钺,使西伯得征伐。曰:“谮西伯者,崇侯虎也。”西伯乃献洛西之地,以请纣去炮烙之刑。纣许之。
【译文】
[1]崇侯虎:崇国的诸侯,名虎。崇国,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部鄠邑区东。
[2]羑里:一作“牖里”。在今河南省汤阴县北。
[3]有莘(shēn)氏:部族名。莘,姒姓。故都在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
[4]骊戎:部族名。姬姓。居地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一带。文马:漂亮的骏马。
[5]有熊:部族名。居地在今河南省新郑市。驷:古代每辆车用四匹马,称为驷。九驷,九辆车三十六匹马。
[6]此一物:这样的一件东西。旧说,指有莘氏之美女。
【原文】
...
2025年8月24日 23:41 周日第十一卷
孝景本纪第十一
这篇本纪以大事记的形式,简略地记录了汉景帝在位十六年间所发生的要事。
作者对景帝的功绩基本上是肯定的。本纪虽然记载简略,但从中仍可看出景帝在基本国策上对文帝的继承和发展。如“除禁锢”的宽松政策、“省列侯遣之国”等节俭措施,以及遗诏中“出宫人归其家”的善举等。尤其对景帝果断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和鼓励农业生产、稳定局势等做了肯定的记录。《太史公自序》说:“诸侯骄恣,吴首为乱,京师行诛,七国伏辜,天下翕然,大安殷富。作《孝景本纪》。”这篇本纪基本上体现了这个思想。
较之前篇《孝文本纪》详载诏书德泽,而《孝景本纪》只书年月。这一详一略,说明二帝在作者心目中的分量相距颇大。实际上,所谓“文景之治”的主要功绩应属于文帝,而且在对百姓的仁爱、对臣属的宽厚等方面,景帝也是远不及文帝的。这篇本纪行文省俭的另一个原因,恐怕还在于作者对景帝之子、当朝执政的武帝心存戒惧,唯恐言多语失,招致更大的祸患。
虽然这篇本纪未见直书景帝之过的文字,但从他篇中还是可以看到作者对景帝在用人方面的批判。如在《绛侯周勃世家》中记载了景帝意气用事,致使敢于直言诤谏、平定七国之乱的大功臣周亚夫受辱含冤绝食而死;在《袁盎晁错列传》中记载了颇有远见、为朝廷的利益出谋划策的晁错,最后却成了景帝退敌的牺牲品。作者没有因为景帝之功,而漏书其过,对他的不仁不义之举,还是给予了相当尖锐的批判。这篇本纪篇末的赞语只论及七国之乱一事,表面上指责晁错削夺诸侯封地操之过急,实际上暗刺景帝审时不明、谋划不周。
【原文】
孝景皇帝[1]者,孝文[2]之中子也。母窦太后[3]。孝文在代[4]时,前后有三男,及窦太后得幸[5],前后死,及三子更[6]死,故孝景得立。
【译文】
[1]孝景皇帝:刘启(前188—前141)。前156年继位,在位十六年。“孝景”是他的谥号。
[2]孝文:文帝刘恒(前203—前157)。高祖之子。
[3]窦太后:景帝即位后,她被尊为皇太后。
[4]代:汉初封国。辖有今河北省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地带和山西省东北部地区,都城先在代县(今河北省蔚县东北),后迁中都(今山西省平遥县西南)。
[5]得幸:旧指得到帝王宠爱。
[6]更(ɡēnɡ):递,连续,接连。
【原文】
元年[1]四月乙卯,赦天下。乙巳[2],赐民爵一级。五月,除田半租[3]。为孝文立太宗[4]庙。令群臣无朝贺。匈奴[5]入代,与约和亲。
【译文】
[1]元年:指景帝前元元年,即前156年。汉以夏历十月为一年之始,故前156年夏历十月,即算作元年正月。
[2]乙巳:乙巳日上距乙卯日共五十天,不可能出现在四月,因而与上句“四月乙卯”、下句“五月”有抵牾。
[3]除田半租:减去田地租税的一半。文帝时规定田十五而税一,景帝再减收一半,即田三十而税一。除,减去。
[4]太宗:文帝的庙号。
[5]匈奴:又称“胡”,汉代时北方的游牧民族。
【原文】
二年春,封故相国萧何孙系为武陵侯[1]。男子二十而得傅[2]。四月壬午,孝文太后[3]崩。广川、长沙[4]王皆之国。丞相申屠嘉[5]卒。八月,以御史大夫[6]开封侯陶青为丞相。彗星出东北。秋,衡山[7]雨雹,大者五寸,深者二尺。荧惑逆行,守北辰[8]。月出北辰间。岁星[9]逆行天廷中。置南陵[10]及内史、祋祤为县。
【译文】
[1]封系为武陵侯:《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谓“武阳,前二年,封炀侯弟幽侯嘉”,又《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谓“武阳,孝景二年,侯嘉以则弟绍封”。
[2]得傅:指男子到了服役年龄,将名字登记入册。傅,正卒。《史记志疑》认为,“得”字因下“傅”字误衍。汉旧制,男子服役需年满二十三岁,景帝时改为二十岁。
[3]孝文太后:指文帝的母亲薄太后,高祖的妃嫔。
[4]广川:汉初封国。原名信都,景帝前元二年改。辖今河北省武邑、景县以南,南宫市以北部分地区和山东省德州市一带。都城在信都(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这时的广川王是景帝的第八子刘彭祖。长沙:汉初封国。辖今湖南省溆浦县以东,衡山县以北地区。都城在临湘(今湖南省长沙市)。
[5]申屠嘉(?—前155):汉初大臣。高祖时任都尉,惠帝时任淮阳郡守,文帝时迁御史大夫,不久位至丞相。景帝时,他反对晁错,借晁错穿宗庙垣为门之事,奏请斩错,景帝却袒护晁错,他因此呕血而死。
[6]御史大夫:官名。其位仅次于丞相。主管监察、弹劾及掌管图籍秘书。
[7]衡山:汉初封国。辖今湖北省东部、河南省南部和安徽省西部地区,以境内有衡山(今安徽省境内的霍山)而得名。都城为邾(zhū,今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北)。
[8]荧惑:即火星。北辰:即北极星。
[9]岁星:即木星。
[10]南陵:《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载,孝文七年“四月丙子,初置南陵”。
【原文】
三年正月乙巳,赦天下。长星[1]出西方。天火燔雒阳[2]东宫大殿城室。吴王濞[3]、楚王戊、赵王遂、胶西王卬、济南王辟光、菑川王贤、胶东王雄渠反,发兵西乡。天子为诛晁错,遣袁盎谕告,不止,遂西围梁[4]。上乃遣大将军窦婴、太尉周亚夫[5]将兵诛之。六月乙亥,赦亡军及楚元王[6]子蓺等与谋反者。封大将军窦婴为魏其[7]侯。立楚元王子平陆[8]侯礼为楚王。立皇子端为胶西王,子胜为中山[9]王。徙济北王志为菑川王,淮阳王馀为鲁王,汝南王非为江都[10]王。齐王将庐、燕王嘉皆薨。
【译文】
[1]长星:即流星。
[2]天火:指自然界产生的火,如雷电闪击而生的火等。燔:烧。雒阳:县名。治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
[3]吴王濞:即高祖次兄刘仲之子刘濞。曾随高祖破黥布,以功封为吴王。景帝时,他反对削夺诸侯封地,联合楚、赵等六国发动叛乱。兵败后逃入东越,为越人所杀。
[4]梁:汉初封国。辖今河南省与安徽省交界地区。都城在睢(suī)阳(今河南省商丘市南)。
[5]窦婴(?—前131):窦太后侄,字王孙,观津(今河北省武邑县东南)人。太尉:“三公”之一,最高军事长官。周亚夫(前199—前143):沛县(今江苏省沛县)人,周勃之子。
[6]楚元王:即高祖异母弟刘交。“元”是他的谥号。
[7]魏其(jī):县名。治所在今山东省临沂县(已撤销,分划为临沂市所属三区:兰山、罗庄、河东)东南。
[8]平陆:韦昭云“平陆,西河县”。误。此为东平陆。梁玉绳说为邑名,故城在今山东省汶上县北。钱穆说为县名,故城在今河南省尉氏县东北。
[9]中山:汉初封国。辖今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至无极县一带。都城在卢奴(今河北省定州市)。
[10]江都:秦时为广陵县,汉改为江都。治所在今江苏省扬州市西南。
【原文】
四年夏,立太子[1]。立皇子彻[2]为胶东王。六月甲戌,赦天下。后九月,更以易阳为阳陵[3]。复置津关[4],用传出入。冬,以赵国为邯郸[5]郡。
【译文】
[1]太子:指栗太子刘荣,为栗姬所生。后于景帝七年被废。
[2]彻:即汉武帝刘彻。
[3]阳陵:景帝的陵墓。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北。
[4]津关:设在水陆冲要之处的关卡。
[5]邯郸:郡名。辖今河北省南部地区。郡治邯郸,即今邯郸市。
【原文】
五年三月,作阳陵、渭桥[1]。五月,募徙阳陵,予钱二十万。江都大暴风从西方来,坏城十二丈。丁卬,封长公主子
为隆虑[2]侯。徙广川王为赵王。
【译文】
[1]渭桥:长安附近横跨渭水的桥,有中渭、东渭、西渭三座。这里指东渭桥。
[2]长公主:指景帝的姐姐刘嫖,窦太后所生。汉代称皇帝的姊妹为长公主,皇帝的女儿为公主。隆虑:县名。在今河南省林州市。
【原文】
六年春,封中尉绾为建陵[1]侯,江都丞相嘉为建平[2]侯,陇西太守浑邪为平曲[3]侯,赵丞相嘉为江陵[4]侯,故将军布为鄃[5]侯。梁楚二王皆薨[6]。后九月,伐驰道树,殖[7]兰池。
【译文】
[1]中尉:官名。主管京城长安的治安事务。建陵:县名。治所在今江苏省沭阳县西北。
[2]嘉:程嘉。建平:县名,在今河南省永城市西南。
[3]陇西:郡名。郡治狄道,在今甘肃省临洮县境内。太守:官名。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浑邪(yé):公孙浑邪。平曲:邑名。在今河北省霸州市东。
[4]嘉:苏嘉。江陵:县名。在今湖北省江陵县西北。
...
2025年8月24日 23:41 周日第十五卷
鲁**[1]**周公世家第三
本篇内容主要是详细地记述了西周开国重臣周公的生平事迹,并择要记载了鲁国经历三十四代君主、历时一千余年的历史发展过程。
周公是我国政治史、文化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他帮助周武王开创了周王朝八百年的基业,从而也把我国的第一个文明社会形式推向了巅峰,为我国民族融合、政治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他所制定的“礼乐行政”,对我国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也具有开山的意义。时至今日,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仍涓涓流淌着西周时代那种重伦理、轻逸乐、好俭朴、乐献身的君子风度和集体精神。司马迁对周公不但有一种深厚的景仰之情,而且把周公作为“立德立功立言”的楷模来学习仿效,要为中国文化发展做出贡献。在《太史公自序》中,他激动地回忆了父亲临终时的嘱托:“夫天下称颂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可见,周公的榜样力量是激励司马迁完成《史记》创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是,历史唯物主义地来看,周、孔所创立的儒家文化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泯灭个性,过于保守,强调等级,以及由此带来的繁缛的礼仪……凡此种种,要批判地对待。另外,司马迁对周公的极度褒扬之中,也表现出司马迁思想的局限。对此,古人今人多有指出,兹不赘述。下面谈谈本篇在艺术上的特点。
在本篇中,作者正是饱含着激情来塑造周公形象的。作者用四分之一的篇幅,详尽地叙述了周公的一生:幼年时代的笃仁纯孝,平定管蔡分裂叛乱时的坚定果断,牺牲个人时的义无反顾,代理国政时的忍辱负重……作者用与主人公性格相一致的深沉有力的语言娓娓道来,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胸怀博大、深沉果断,为国家利益辛劳毕生、鞠躬尽瘁的高岸君子形象,感人至深。
【原文】
周公[2]旦者,周武王[3]弟也。自文王[4]在时,旦为子孝,笃仁[5],异于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用事[6]居多。武王九年,东伐至盟津[7],周公辅行。十一年,伐纣[8],至牧野[9],周公佐武王,作《牧誓》[10]。破殷[11],入商宫。已杀纣,周公把大钺[12],召公把小钺[13],以夹武王,衅社[14],告纣之罪于天,及殷民。释箕子之囚[15]。封纣子武庚[16]禄父,使管叔、蔡叔[17]傅之,以续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18],是为鲁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
【译文】
[1]鲁:始建国于前11世纪,其辖地在今山东省西南部,都城在曲阜(今山东曲阜)。前256年为楚所灭。
[2]周公:姬旦,亦称叔旦。
[3]武王:姬发。
[4]文王:姬昌。商末为西伯(即西方诸侯之长),亦称西伯昌。曾被商纣王囚禁于羑里(故城在今河南省汤阴县北)。都丰邑(故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东),在位五十年。
[5]笃仁:忠厚仁爱。
[6]用事:执掌政事。
[7]盟津:即孟津,黄河渡口名。在今河南省孟津县东北。
[8]纣:名受,号帝辛。商代最后的君主。详见《殷本纪》。
[9]牧野:地名,在今河南省淇县西南。
[10]《牧誓》:《尚书》篇名,是武王伐纣到达牧野时向各部族将士发布的战斗动员令。
[11]殷:商朝第二十任国王盘庚从奄(故城在今山东省曲阜东)迁都到殷(故城在今河南省安阳市西北),故商亦称殷,或连称商殷、殷商。
[12]钺(yuè):古代兵器。青铜制,圆刃,可以砍劈,似斧而大,盛行于商、西周时。
[13]召(shào)公:一作邵公。即召康公姬奭(shì)。因采邑在召(在今陕西省岐山县西南),故称为召公或召伯。
[14]衅(xìn):杀牲血祭。社:土地神。
[15]箕子:纣王的叔父。官太师,封于箕(故城在今山西省太谷东北)。因劝谏纣王,被囚禁。
[16]武庚:字禄父,商纣王之子。周武王灭商后,封他为殷君。
[17]管叔、蔡叔:均为周武王之弟。因封于管(故城在今河南省郑州市)、蔡(故城在今河南省上蔡县),故称。
[18]少吴:一作少皞。传说中古代东夷族首领。名挚处所;旧址。曲阜:邑名。故城在今山东曲阜县。
【原文】
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集[1],武王有疾,不豫[2],群臣惧,太公、召公乃缪卜[3]。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周公于是乃自以为质[4],设三坛,周公北面立,戴璧秉圭[5],告于太王、王季[6]、文王。史策祝[7]曰:“惟尔元孙[8]王发,勤劳阻[9]疾。若尔三王是有负子之责[10]于天,以旦代王发之身。旦巧能,多材多蓺,能事鬼神。乃王发不如旦多材多蓺,不能事鬼神。乃命于帝庭,敷[11]佑四方,用能定汝子孙于下地[12],四方之民罔[13]不敬畏。无坠天之降葆命[14],我先王亦永有所依归。今我其即命于元龟[15],尔之许我,我以其璧与圭归,以俟[16]尔命。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圭。”周公已令史策告太王、王季、文王,欲代武王发,于是乃即三王而卜。卜人皆曰吉,发书视之,信[17]吉。周公喜,开籥[18],乃见书遇吉。周公入贺武王曰:“王其无害。旦新受命三王,维长终是图[19]。兹道能念予一人[20]。”周公藏其策金滕匮[21]中,诫守者勿敢言。明日,武王有瘳[22]。
【译文】
[1]集:通“辑”,安定。
[2]不豫:不安适。
[3]太公:即姜尚。缪(mù):通“穆”,虔诚。卜:古人用火灼龟甲,取征兆以预测吉凶。
[4]质:指作为保证用以取信的人或物。
[5]璧、圭:古代贵族用的玉制礼器。璧,平圆形,正中有孔。圭,长条形。秉(bǐnɡ):拿着。
[6]太王:古代周族的领袖,名古公直父,武王的曾祖。王季:名季历。
[7]史策祝:史官把周公祷告的祝词写在简策上诵读。
[8]元孙:长孙。
[9]阻:淹久。
[10]负子之责:承担保护子孙的责任。
[11]敷:普遍。
[12]下地:地上;人间。
[13]罔:无,无指代词。
[14]葆命:宝贵的生命。葆,通“宝”。
[15]元龟:占卜用的大龟。
[16]俟(sì):等候。
[17]信:确实。
[18]籥(yuè):通“钥”,锁钥。
[19]维长终是图:即“唯图长终”。维,通“唯”,只。
[20]予一人:指武王。
[21]金滕匮:用绳索缠绕再用金属缄封的匮子。滕(ténɡ):封缄。匮(ɡuì):“柜”的本字。
[22]瘳(chōu):病愈。
【原文】
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强葆[1]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2],周公乃践阼[3]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辟[4]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武王蚤[5]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6],而使其子伯禽[7]代就封于鲁。周公戒伯禽[8]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9],一饭三吐哺[10],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11]无以国骄人。”
【译文】
[1]强葆:通“襁褓”,包裹婴儿的布带和被子。
[2]畔:通“叛”。
[3]践阼(zuò):通“践祚”。古代称即位行事为“践阼”。践,踩踏。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
[4]辟:通“避”。
[5]蚤:通“早”。
[6]相:辅佐。
[7]伯禽:周公的长子。
[8]戒:告诫。
[9]沐:洗头发。捉发;手握头发。
[10]吐哺(bǔ):吐出口中咀嚼的食物。
[11]慎:禁戒之词。
【原文】
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1]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作《大诰》[2]。遂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收[3]殷余民,以封康叔[4]于卫,封微子[5]于宋,以奉殷祀。宁淮夷东土,二年而毕定。诸侯咸服宗[6]周。
【译文】
[1]淮夷:部族名。
...
2025年8月24日 23:41 周日第十四卷
齐**[1]**太公世家第二
《齐太公世家》记载了姜姓齐国自西周初太公建国起,至公元前379年齐康公身死国灭,总计近千年的历史。
姜姓齐国是春秋时代我国中原的一个重要诸侯国。在地理上有着良好的自然条件,“自泰山属之琅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自开国以来又十分注重发展经济,太公时期就“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管仲相齐后,又“连五家之兵,设轻重鱼盐之利”,为齐国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在政治文化上,既不像鲁国一样死死拘束于彻底的宗法制,又不像秦、楚早期那样“以夷狄自置”。而是顺应“其民阔达多匿知”的原有文化,有条件地推行宗法制和集权制的结合,“因其俗,简其礼”,为政简而不苛,平易近民。所以,到齐桓公时,齐国终成为大国争霸斗争中的第一个霸主,一个名副其实的泱泱大国。
自桓公去世,齐国渐趋衰落。一方面,由于姜姓公室旧贵族日益腐败;另一方面,由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日益激烈。尤其经过崔杼、庆封之乱,大伤元气,终于被新兴的贵族集团田氏所替代。
本篇在艺术上的第一个特点是取材有法、详略得当。司马迁抓住最能代表齐国历史发展线索的几个时期,清晰地反映了它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前半叶主要介绍了太公时期和桓公时期,中后叶则主要记叙了崔庆之乱与田氏代齐的详尽过程。这几部分作者运用浓墨重彩,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斑斓多姿的历史画面。其余部分则仅仅记其大概,明其脉络,避免冲淡重点部分的思想意义,真正做到了“略小取大,举重明轻”。
本篇的第二个艺术特点是塑造了生动复杂立体的人物形象。作者从生活中的历史现实出发,把握历史人物的复杂心理,加以真实再现,使人感到可亲可信。例如,对于齐桓公,作者一方面极力写其机智果断、从谏如流、重义守信的明君风度,但另一方面也写了他晚年骄傲固执、好大喜功的思想变化。既写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宏伟业绩,也写他好内多宠,以致死后虫出于户的性格弱点,给人留下深深的历史回味。即使是反面人物崔杼,作者也写了他两次不杀晏婴的微妙心理,表现出人物的复杂个性。
【原文】
太公望[2]吕尚者,东海上[3]人。其先祖尝为四岳[4],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5],或封于申[6],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7],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8]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
【译文】
[1]齐:始建国于前11世纪。姜姓。领地在今山东省北部,后扩张到山东东部。建都营丘(后称临淄,故城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
[2]太公望:姓姜,名牙,周文王时号太公望,武王时号师尚父,祖先曾封于吕,又名吕尚。
[3]东海:东方滨海之地,约当今江苏、山东沿海一带。非指今东海。上:畔。
[4]四岳:传说为尧、舜时掌管四时的官长,主持方岳巡守之事。
[5]吕:古国名。相传为炎帝之裔,伯夷之后,掌四岳有功,封于吕。故城在今河南省南阳市西。
[6]申:古国名。
[7]枝庶:宗族旁出的支派:
[8]苗裔:后代子孙。
【原文】
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1],以渔钓奸周西伯[2]。西伯将出猎,卜[3]之,曰“所获非龙非彲[4],非虎非罴[5],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6]之阳,与语大说[7],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8]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9]。
【译文】
[1]据传当时太公年七十二岁。
[2]奸(ɡān):通“干”,求取。周西伯:即周文王姬昌。商末周族领袖。
[3]卜:古人用火灼龟甲取征兆来预测吉凶,叫卜。
[4]彲(chī):通“螭”,传说中一种像龙的动物。
[5]罴(pí):兽名。俗称人熊。
[6]渭:水名。即今渭河。在陕西省中部。
[7]说:通“悦”。
[8]适:往,到。
[9]师:统率军队的长官。
【原文】
或曰,太公博闻,尝事纣[1]。纣无道[2],去之。游说诸侯,无所遇,而卒西归周西伯。或曰,吕尚处士[3],隐海滨。周西伯拘羑里[4],散宜生[5]、闳夭素知而招吕尚。吕尚亦曰:“吾闻西伯贤,又善养老,盍[6]往焉。”三人者为西伯求美女奇物,献之于纣,以赎西伯。西伯得以出,反[7]国。言吕尚所以事周虽异,然要之为文武师。
【译文】
[1]纣:商代最后一个君主。
[2]无道:暴虐,没有德政。
[3]处士: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
[4]羑(yòu)里:地名。故址在今河南汤阴县北。
[5]散宜生:西周初年大臣。
[6]盍(hé):何不。副词。
[7]反:通“返”。
【原文】
周西伯昌之脱羑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1]商政,其事多兵权[2]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3]。周西伯政平,及断虞芮[4]之讼,而诗人称西伯受命曰文王。伐崇、密须、犬夷[5],大作丰邑[6]。天下三分,其二归[7]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
【译文】
[1]阴谋:秘密计谋。倾:颠覆。
[2]兵权:用兵的权谋。
[3]阴权:阴谋权术。宗:尊崇。本谋:主要的策划者。
[4]虞:国名。姬姓。都城在今山西省平陆县北。芮(ruì):国名。姬姓。都城在今陕省西大荔县东南。
[5]崇:国名。都城在今陕省沣水县东。密须:一作“密”,国名。都城在今甘肃省灵台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南省密县东。犬夷:也作犬戎。部族名。周初活动于今陕西省彬县、岐山一带。
[6]大作:大兴土木。丰邑:西周的京都。故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
[7]归:归顺。
【原文】
文王崩,武王即位。九年,欲修文王业,东伐以观诸侯集否[1]。师行,师尚父左杖黄钺[2],右把白旄[3]以誓,曰:“苍兕[4]苍兕,总尔众庶,与尔舟楫,后至者斩!”逐至盟津[5]。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诸侯[6]。诸侯皆曰:“纣可伐也。”武王曰:“未可。”还师,与太公作此《太誓》[7]。
【译文】
[1]集否:指人心的向与背。集,聚集。
[2]杖:执持。黄钺(yuè):以黄金为饰的钺斧。
[3]白旄(mào):古代军旗的一种,竿顶用旄牛尾为饰。
[4]苍兕(sì):水兽名。善奔突,能覆舟。以苍兕名官,职掌舟楫。
[5]盟津:地名。即孟津。故城在今河南省孟津县东北。
[6]不期:事先未约定。句末的“诸侯”二字是衍文。
[7]《大誓》:《尚书》篇名。
【原文】
居二年,纣杀王子比干[1],囚箕子[2]。武王将伐纣,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群公尽惧,唯太公强[3]之劝武王,武王于是遂行。十一年正月甲子[4],誓于牧野[5],伐商纣。纣师败绩。纣反走[6],登鹿台[7],遂追斩纣。明日,武王立于社[8],群公奉明水[9],卫康叔封布[10]采席,师尚父牵牲[11],史佚策祝[12],以告神讨纣之罪。散鹿台之钱,发钜桥[13]之粟,以振[14]贫民。封[15]比干墓,释箕子囚。迁九鼎[16],修周政,与天下更始[17]。师尚父谋居多。
【译文】
[1]比干:殷末纣王的叔父,(一说是庶兄)。管少师。
[2]箕子:殷末纣王的诸父(同宗族的伯叔辈),一说是庶兄。官太师。
[3]强:坚决。
[4]甲子:古代用十天干相配以纪年。
[5]牧野: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淇县西南。
[6]反走:回头跑。反,通“返”。
[7]鹿台:台名。旧址在今河南省淇县。商纣所筑。
...
2025年8月24日 23:41 周日第十三卷
吴太伯世家**[1]**第一
《世家》的叙事方法,大体与《本纪》相同,即以编年之体记载列国诸侯之事。因此,刘知几说:“司马迁之记诸国也,其编次之体与《本纪》不殊。盖欲抑彼诸侯,异乎天子,故假以他称,名为《世家》。”
本篇名为《吴太伯世家》,记载了吴国从开国祖先吴太伯远避荆蛮(约前12世纪中叶)至吴王夫差亡国(前473),长达一千二百年的一部兴亡史。通过本篇,我们清晰地了解到吴国由弱而强又由盛而衰的完整历程。篇中再现了吴楚、吴越以及吴与中原诸侯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也反映了吴国内部统治阶级之间的王室斗争和君臣龃龉。
在本篇中,司马迁用“皮里阳秋”的史笔,寓论断于叙事,歌颂了吴太伯、季札二人不慕权力避位让国的高风亮节,无疑是对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势喋血残杀的一种嘲讽和反拨。同时,通过描绘公子光弑王僚的历史场面,正面揭露和鞭挞了吴国王族成员之间同室操戈以谋王位的残忍行径。并且,通过对伍子胥尽忠报国反遭赐死的具体史实的生动描述,愤慨地批判了吴王夫差的昏暗不明,抒发了对专制社会正直贤能之士“忠而被谤、信而见疑”的人生悲剧无限的同情和不平。
本篇艺术上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太史公从历史现实出发,塑造了几个栩栩如生性格丰富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不是平面的概念演绎,而是有血有肉瑕瑜互见的多重性格立体组合。本篇艺术上的第二个特点是史笔的成功运用。中国史传叙事以简洁为上。本来有关吴国的史实,在《左传》及《国语·吴语》《越语》中记载很多,有些言论连篇累牍。作为断代史这样写或还可以,但《史记》作为通史必然不能容纳这么庞杂的内容。因此,司马迁以“博采”为基础,而以“善择”为主导,选取那些最生动最能反映吴国基本历史面貌的言论和事实,经过去粗取精的理解消化和艺术再创造,变为言简意赅的简洁叙述和传神对话,使全篇叙述不蔓不枝线索清晰,人物语言如从口出无不毕肖。
【原文】
吴太伯[2],太伯弟仲雍[3],皆周太王[4]之子,而王季历[5]之兄也。季历贤[6],而有圣[7]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8],文身[9]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10],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11]。荆蛮义[12]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
【译文】
[1]世家:纪传体史书的一种编写体例,主要记述世袭封国的诸侯的事迹。但个别特殊的重要历史人物如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丘、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传记也列入“世家”。
[2]吴太伯:太伯,一作“泰伯”。周太王的长子。吴:也叫句吴。
[3]仲雍:又称“虞仲”“吴仲”。周太王的次子。伯、仲、叔、季是区分兄弟次第的用字。
[4]周太王:即古代周族领袖古公亶父。他是周朝建国的始祖。传说是后稷的第十二代孙。
[5]王季历:周太王的少子。武王灭商,追尊季历为王季。
[6]贤:才能、德行好。
[7]圣:道德、智慧极高。
[8]荆蛮:周朝人对楚国的贬称。西周时吴地并不属于楚国的范围,这里是指战国时楚国的疆域。
[9]文身:在身上刺画花纹。
[10]立:立为国君。
[11]句(ɡōu)吴:也作“勾吴”,即吴国。
[12]义:仁义;义军。意动用法,即“感到(认为)……义”。
【原文】
太伯卒,无子,弟仲雍立,是为吴仲雍。仲雍卒,子季简立。季简卒,子叔达立。叔达卒,子周章立。是时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虚[1],是为虞仲,列为诸侯。
【译文】
[1]虞仲:仲是字,虞是始封地。夏虚:指夏代故都的所在地。虚,通“墟”,故城废址。
【原文】
周章卒,子熊遂立。熊遂卒,子柯相立。柯相卒,子彊鸠夷立。彊鸠夷卒,子馀桥疑吾立。馀桥疑吾卒,子柯卢立。柯卢卒,子周繇立。周繇卒,子屈羽立。屈羽卒,子夷吾立。夷吾卒,子禽处立。禽处卒,子转立。转卒,子颇高立。颇高卒,子句卑立。是时晋献公灭周北虞公,以开晋伐虢也。句卑卒,子去齐立。去齐卒,子寿梦立。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王。
自太伯作[1]吴,五世[2]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十二世而晋灭中国之虞。中国之虞灭二世,而夷蛮之吴兴。大凡从太伯至寿梦十九世。
【译文】
[1]作:兴建。
[2]五世:五代,指太伯、仲雍、季简、叔达、周章五代。
【原文】
王寿梦[1]二年,楚之亡大夫申公巫臣[2]怨楚将子反而奔晋,自晋使吴,教吴用兵乘车,令其子为吴行人[3],吴于是始通于中国。吴伐楚。十六年,楚共王伐吴,至衡山[4]。
【译文】
[1]王寿梦:前585—前561年在位。
[2]申公巫臣:巫臣本姓屈,曾为申县之尹,故称申公巫臣。
[3]行人:官名。管理朝觐聘问接待宾客。
[4]衡山:古山名。此山一说在今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南;一说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东北。
【原文】
二十五年,王寿梦卒。寿梦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馀祭,次曰馀眜,次曰季札。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于是乃立长子诸樊,摄[1]行事当国。
【译文】
[1]摄:代理。
【原文】
王诸樊[1]元年,诸樊已除丧[2],让位季札。季札谢[3]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4],将立子臧[5],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君义嗣[6],谁敢干[7]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材,愿附于子臧之义。”吴人固立季札,季札弃其室而耕,乃舍之。秋,吴伐楚,楚败我师。四年,晋平公初立。
【译文】
[1]诸樊:前560—前548年在位。
[2]除丧:也叫“除服”,服丧期满,除去丧服。
[3]谢:推辞。
[4]曹君:指曹成公负刍。他是曹宣公的庶子,杀宣公太子而自立为君。
[5]子臧:也是曹宣公的庶子(一说宣公之弟),负刍的庶兄。
[6]义嗣:嫡子继位符合当时的礼制。
[7]干:冒犯。
【原文】
十三年,王诸樊卒。有命授弟馀祭[1],欲传以次,必致[2]国于季札而止,以称[3]先王寿梦之意,且嘉季札之义,兄弟皆欲致国,令以渐至焉。季札封于延陵[4],故号曰延陵季子。
【译文】
[1]有命:指诸樊有遗嘱。馀祭(zhài):前547—前531年在位。
[2]致:传致;达到。
[3]称(chèn):符合。
[4]延陵:邑名。故城在今江苏省常州市。
【原文】
王馀祭三年,齐相庆封[1]有罪,自齐来奔吴。吴予庆封朱方[2]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
【译文】
[1]庆封:齐国大夫。
[2]朱方:邑名。故城在今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境。
【原文】
四年,吴使季札聘于鲁,请观周乐[1]。为歌《周南》《召南》[2]。曰:“美哉,始基[3]之矣,犹未[4]也。然勤而不怨[5]。”歌《邶》《鄘》《卫》[6]。曰:“美哉,渊[7]乎,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8]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歌《王》[9]。曰:“美哉,思而不惧,其周之东乎?”歌《郑》[10]。曰:“其细已[11]甚,民不堪也,是其先亡乎?”歌《齐》[12]。曰:“美哉,泱泱[13]乎大风也哉。表[14]东海者,其太公乎?国未可量也。”歌《豳》[15]。曰:“美哉,荡荡[16]乎,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17]乎?”歌《秦》[18]。曰:“此之谓夏声[19]。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歌《魏》[20]。曰:“美哉,沨沨[21]乎,大而宽,俭而易,行以德辅,此则盟[22]主也。”歌《唐》[23]。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24]之遗风乎?不然,何忧之远也?非令德[25]之后,谁能若是!”歌《陈》[26]。曰:“国无主,其能久乎?”自《郐》[27]以下。无讥[28]焉。歌《小雅》[29]。曰:“美哉,思而不贰[30],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犹有先王之遗民也。”歌《大雅》[31]。曰:“广哉,熙熙[32]乎,曲而有直体;其文王之德乎?”歌《颂》[33]。曰:“至[34]矣哉,直而不倨[35],曲而不诎[36],近而不偪[37],远而不携[38],迁而不淫[39],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40],用而不匮[41],广而不宣[42],施而不费[43],取而不贪,处而不厎[44],行而不流。五声[45]和,八风[46]平,节有度[47],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见舞《象箾》[48]《南籥》[49]者,曰:“美哉,犹有感[50]。”见舞《大武》[51],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见舞《韶濩》者[52],曰:“圣人之弘也,犹有惭德,圣人之难也!”见舞《大夏》[53],曰:“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谁能及之?”见舞《招箾》[54],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焘[55]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无以加矣。观止[56]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观。”
【译文】
[1]聘:古代国与国之间遣使访问。周乐:周朝王室的乐舞。成王曾赐给鲁国以天子之乐,所以在鲁国可以欣赏到周乐。
[2]《周南》《召(shào)南》:周、召是周公、召公最初的封地。
[3]始基:开始奠定基础。
...
2025年8月24日 23:41 周日第十七卷
管蔡世家第五
司马迁在本书《太史公自序》一篇中,介绍了本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意图。他说:“管蔡相武庚,将宁旧商;及旦摄政,二叔不飨;杀鲜放度,周公为盟;太妊十子,周以宗强。嘉仲悔过,作《管蔡世家第五》。”本篇主要叙述周武王之弟管叔、蔡叔事迹及蔡、曹二国的兴灭历程,兼及武王兄弟的概括介绍。
西周立国,实行以血缘关系维系统治的宗法制度,即把王室宗族分封为诸侯国,作为辅弼国王统治的政治力量。但武王死后,成王年幼即位,周公旦摄政,引起了管叔、蔡叔的怀疑与不满。他们利用自己封地内殷族余民的力量叛周,后被武力平息。首先,在本篇里,司马迁既从维护统一的立场出发,批评了管叔、蔡叔的分裂行为,又委婉辩证地指出了二人叛国的真实思想根源:“疑周公之为不利于成王。”司马迁没有像那些极端的卫道者一样,把管蔡之乱完全归咎于管蔡个人品质的顽劣,表现出太史公尊重史实、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和具有真知灼见的高度史识。
其次,本篇通过对曹、蔡两国几度兴亡的简练叙述,生动地再现出这两个小国在激烈兼并形势下的窘迫处境,以及两国统治阶级内部弑杀无已的尖锐斗争。这就从一个特定的侧面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的剧烈动荡和破国亡家相继的残酷现实。
另外,本篇不拘成法,体圆用神,笔有繁简,表明了司马迁对历史编纂体例的灵活运用。本篇名为“世家”,原应记载流传数世的诸侯。太史公却把伯邑考、成叔武、霍叔处、冉季载、管叔鲜等无后或其后人不明的都连带介绍。一是因为这些人与蔡叔度、曹叔振铎均为武王兄弟;二是这些人又不同于武王的其他两个弟弟周公旦、卫康叔那样传国久远。从有利于记叙史实的角度看,把这些有一定联系(兄弟关系)而又史实不多、影响不大的人物论列在一起,以免失考,体现了太史公在结构设计上的匠心:以介绍十兄弟起,以管蔡之乱承,然后分述蔡曹两国以结。篇中照应十兄弟的下落。全篇脉络清晰、井然有序。
【原文】
管叔鲜、蔡叔度者[1],周文王子而武王弟也。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2],文王正妃也。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3]叔振铎,次曰成[4]叔武,次曰霍[5]叔处,次曰康[6]叔封,次曰冉[7]季载。冉季载最少。同母昆弟[8]十人,唯发、旦贤,左右[9]辅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发为太子。及文王崩[10]而发立,是为武王。伯邑考既已前卒[11]矣。
【译文】
[1]管、蔡:叔鲜、叔度受封国名。管,都城,在今河南省郑州市。蔡,都城,在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鲜(xiān)、度:管叔、蔡叔的名,姓姬。
[2]太姒:姓姒。相传太姒治内,旦夕勤奋,教子有方,是古代贤王后的典范。
[3]曹:叔振铎受封国名,都曹(在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北)。
[4]成:一作“郕(chénɡ)”,叔武受封国名。都城在今山东省宁阳县东北。
[5]霍:叔处受封国名。都城在今山西省霍县西南。
[6]康:叔封初封国名。都城在现在的河南省禹县西北。
[7]冉:或作“酆(rǎn)”。季载受封国名。都城在今河南省平舆县北,一说在今山东省曹县东北。
[8]昆弟:兄弟。昆,兄。
[9]左右:通“佐佑”,辅佐;帮助。
[10]崩:古代讳称皇帝死为“崩”,如山陵崩。
[11]卒:古指卿大夫死,后为死的通称。
【原文】
武王已克殷纣,平天下,封功臣昆弟。于是封叔鲜于管,封叔度于蔡:二人相纣子武庚禄父[1],治殷遗民。封叔旦于鲁而相周,为周公。封叔振铎于曹,封叔武于成,封叔处于霍。康叔封、冉季载皆少,未得封。
【译文】
[1]武庚禄父:商纣王的长子,名武庚,字禄父。相(xiànɡ):辅佐。管、蔡名为相武庚,实是监视武庚。
【原文】
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专王室[1]。管叔、蔡叔疑周公之为不利于成王,乃挟[2]武庚以作乱。周公旦承成王命伐诛武庚,杀管叔,而放[3]蔡叔,迁之,与车十乘,徒七十人从。而分殷余民为二:其一封微子启[4]于宋,以续殷祀;其一封康叔为卫君,是为卫康叔。封季载于冉。冉季、康叔皆有驯[5]行,于是周公举康叔为周司寇[6],冉季为周司空[7],以佐成王治,皆有令名[8]于天下。
【译文】
[1]专王室:即摄政,代行周王职权。
[2]挟:挟制;要挟。
[3]放:放逐;流放。
[4]微子启:宋国的始祖。
[5]驯:驯服;善良。
[6]司寇:官名。掌管刑律、纠察等事。
[7]司空:官名。主掌工程。
[8]令名:美名。
【原文】
蔡叔度既迁而死。其子曰胡,胡乃改行,率[1]德驯善。周公闻之,而举胡以为鲁卿士[2],鲁国治。于是周公言于成王,复封胡于蔡[3],以奉蔡叔之祀,是为蔡仲。余五叔[4]皆就国,无为天子吏者。
【译文】
[1]率:遵循;依照。
[2]卿士:官名。
[3]蔡:此指新蔡,即今河南省新蔡县。
[4]五叔:实为四叔,即蔡叔、曹叔、成叔、霍叔。
【原文】
蔡仲卒,子蔡伯荒[1]立。蔡伯荒卒,子宫侯立。宫侯卒,子厉侯立。厉侯卒,子武侯立。武侯之时,周厉王失国,奔彘[2],共和行政[3],诸侯多叛周。
【译文】
[1]蔡伯荒:蔡君,原为侯爵,荒独称伯。
[2]彘(zhì):地名,在今山西省霍县。
[3]共和行政:周厉王奔彘后,由召公、周公共同理政,号共和行政;周厉王死,就归政给周宣王。
【原文】
武侯卒,子夷侯立。夷侯十一年,周宣王即位。二十八年,夷侯卒,子釐侯所事[1]立。
【译文】
[1]所事:釐侯名。
【原文】
釐侯三十九年,周幽王为犬戎所杀,周室卑而东徙[1]。秦始得列为诸侯。
【译文】
[1]周卑东徙:周幽王被杀后,太子宜臼被申、鲁、许等国拥立于申,就是周平王。平王时,周室衰微,故都残破,就东迁至洛邑(故城在今洛阳市西),依靠晋、郑等诸侯国辅佐。
【原文】
四十八年,釐侯卒,子共[1]侯兴立。共侯二年卒,子戴侯立。戴侯十年卒,子宣侯措父立。
【译文】
[1]共:通“恭”。
【原文】
宣侯二十八年,鲁隐公初立。三十五年,宣侯卒,子桓侯封人立。桓侯三年,鲁弑[1]其君隐公。二十年,桓侯卒,弟哀侯献舞立。
【译文】
[1]弑:封建时代称臣杀君、子杀父母为弑。
【原文】
哀侯十一年,初,哀侯娶陈[1],息[2]侯亦娶陈。息夫人将归,过蔡,蔡侯不敬[3]。息侯怒,请楚文王:“来伐我,我求救于蔡,蔡必来,楚因击之,可以有功。”楚文王从之,虏蔡哀侯以归。哀侯留九岁,死于楚。凡立二十年卒。蔡人立其子肸[4],是为缪[5]侯。
【译文】
[1]陈:国名。妫姓。建都宛丘(故城在今河南省淮阳县)。
[2]息:国名。一作“鄎”。姬姓。其地在现在的河南省息县西南。
[3]不敬:指轻佻的行为。
...
2025年8月24日 23:41 周日第十六卷
燕召公世家第四
这篇传记本着“原始察终,见盛观衰”(《太史公自序》)的宗旨,记叙了西周开国功臣召公奭所受封的燕国的八九百年的历史。文中通过民众爱戴燕召公,并突出记叙他听讼甘棠之下,后人思召公之政而作《甘棠》诗歌颂他的典型事例,高度赞扬了燕召公仁德爱民的思想和行为,并把这归结为弱小的燕国国运长久的重要原因,充分体现了作者主张德治的政治理想。
这篇传记在材料取舍上是颇具匠心的。在诸多史料中,作者主要选取了这样两个方面的史实:燕王哙违背历史规律,盲目追求帝尧禅让的美名,把国家让给权臣子之,以致给百姓带来灾难,造成国破身亡;燕昭王谦恭下士,召来乐毅等四方贤才,与百姓同甘共苦,富国强兵,收复失地。作者对以上两个方面的史实,浓墨重笔,对比着进行生动的描述,褒贬锋芒,犀利而鲜明。
在记述燕国衰世之秋时,作者又着重列举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史实:燕惠王挟持私怨,迫走名将乐毅;燕王喜不听苦谏,袭击盟邦赵国,后又误用骄将剧辛;燕太子丹谋刺秦王等。通过记述这些史实,阐明了燕国衰亡在军事和外交上的原因。
为了突出主旨,要言不烦,对另有传记详载的乐毅破齐奔赵及荆轲刺秦王等事的始末,篇中不再复述,只是提纲挈领,进行简笔勾勒,做到轮廓清楚,使读者可观大略。
这篇传记在人物描写上也很有特色。作者往往抓住人物具有代表性的语言和行动,三言两语,生动鲜明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比如,苏代为齐使燕的一番对话,透露着他十足的狡狯;鹿毛寿劝说让国的一段说辞,隐藏着他的叵测居心,而昏庸无能的燕王哙则被他们玩弄于股掌之上,神态堪称惟妙惟肖。再如,郭隗劝燕昭王招引贤士,理直气壮地大言“先从隗始”,于是燕昭王“改筑宫而师事之”;将渠劝燕王喜不去伐赵,以致“引燕王绶止之”,哭泣陈词,而“王蹴之以足”,这些场面也使读者如闻如见。
【原文】
召公奭与周[1]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2]。
【译文】
[1]召(shào)公:一作邵公。周代燕国的始祖。因采邑在召(故城在今陕西省岐山县西南),故称为召公。奭(shì):召公名。周:周王室。
[2]北燕:国名,通称燕。因当时有南燕,故称北燕。
【原文】
其在成王时,召公为三公[1]:自陕[2]以西,召公主[3]之;自陕以东,周公[4]主之。成王既幼,周公摄[5]政,当国践祚[6],召公疑之,作《君奭》[7]。君奭不说[8]周公。周公乃称“汤[9]时有伊尹,假于皇天;在太戊时,则有若伊陟、臣扈,假于上帝,巫咸[10]治王家;在祖乙时,则有若巫贤[11];在武丁时,则有若甘般[12]:率维兹有陈[13],保乂有殷[14]”。于是召公乃说[15]。
【译文】
[1]三公:周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成王时,召公任太保。
[2]陕:地名,故城在今河南省陕县。
[3]主:掌管;主持。
[4]周公:姬旦。周武王之弟。
[5]摄:代理;兼理。
[6]当国:主持国政;掌握国家政权。践祚(zuó):登帝王位。
[7]《君奭》:今存《尚书》中。篇名,相传为周公所作。
[3]说(yuè):通“悦”,喜悦;愉快。
[9]称:说。汤:商朝的建立者。
[10]太戊:商朝国王,任用贤臣治国理政,使商朝复兴。伊陟(zhì):伊尹之子,太戊任为相。臣扈(hù):太戊时贤臣。巫咸:太戊时的大臣。相传为用蓍草占卜的创始者,又是占星家。
[11]祖乙:商朝第十四代国王。巫贤:巫咸之子。
[12]武丁:商代的第二十三代国王。相传少时生活在民间,即位后重用傅说、甘盘为大臣,力求巩固统治。甘般:武丁时的大臣。
[13]率:遵循;顺着。引申为沿袭,依照。维:语助词。兹:此,指这几位贤臣。陈:陈列;布陈。
[14]保乂(yì):安定,治理。殷:商朝的别称,也称商殷或殷商。
[15]说:通“悦”。
【原文】
召公之治西方[1],甚得兆民和[2]。召公巡行乡邑[3],有棠树[4],决狱政事[5]其下,自侯伯[6]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7]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8],哥咏[9]之,作《甘棠》[10]之诗。
【译文】
[1]西方:指陕以西之地。
[2]兆民:百姓。和:欢心。
[3]乡邑:乡村和城市。
[4]棠树:即棠梨树。
[5]决狱政事:判官司,理政事。
[6]侯伯:古爵位名。为五等爵的第二、第三等。此处泛指贵族。庶人:西周以后对农业生产者的称呼。
[7]失职:失去职务和职业。
[8]伐:砍伐。
[9]哥:通“歌”,歌咏,歌唱。
[10]《甘棠》:篇名,见《诗·召南》。
【原文】
自召公已下九世[1]至惠侯。燕惠侯当周厉王[2]奔彘,共和之时。
【译文】
[1]已:通“以”。世:父子相继为一世。
[2]当:值;在。周厉王:姬胡。
【原文】
惠侯卒,子釐[1]侯立。是岁,周宣王[2]初即位。釐侯二十一年,郑桓公[3]初封于郑。三十六年,釐侯卒,子顷侯立。
【译文】
[1]釐(xī):谥号用字。
[2]周宣王:姬静,厉王子。
[3]郑桓公:姬友。
【原文】
顷侯二十年,周幽王淫乱,为犬戎所弑[1]。秦[2]始列为诸侯。
【译文】
[1]周幽王为犬戎所弑:见《齐太公世家》齐庄公二十四年注。
[2]秦:嬴姓。非子始封于秦(今甘肃省张家川东),作为周朝的附庸。传至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始被封为诸侯。
【原文】
二十四年,顷侯卒,子哀侯立。哀侯二年卒,子郑侯立。郑侯三十六年卒,子缪[1]侯立。
【译文】
[1]缪(mù):通“穆”,谥号用字。
【原文】
缪侯七年,而鲁隐公元年也。十八年卒,子宣侯立。宣侯十三年卒,子桓侯立。桓侯七年卒,子庄公[1]立。
【译文】
[1]庄公:燕君自此始称为公。
【原文】
庄公十二年,齐桓公始霸。十六年,与宋、卫共伐周惠王[1]。惠王出奔温[2],立惠王弟
为周王。十七年,郑执燕仲父而内[3]惠王于周。二十七年,山戎来侵我[4],齐桓公救燕,遂北伐山戎而还。燕君送齐桓公出境,桓公因割燕所至地予燕,使燕共贡天子,如成周时职[5];使燕复修召公之法[6]。三十三年卒,子襄公立。
...
2025年8月24日 23:41 周日第十卷
孝文本纪第十
这篇本纪记载了汉文帝在位二十三年间的种种仁政,赞颂了他宽厚仁爱、谦让俭朴的品德,刻画出一个完美贤圣的封建君主的形象。
这篇本纪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记录了许多文帝的诏书,“且所行政事,又足以副之,非讬[托]诸空言者比也”(《史记评议》)。以此直透核心,表现文帝的贤德。这些诏书一方面反映了文帝治天下的才能,另一方面反映文帝仁爱的内心世界和俭朴的思想品格。而后者更能感染打动读者。如废除连坐法和肉刑的两个诏令,就体现了文帝不株连无辜、不摧残肉体的人道精神。再如遣列侯之国、罢卫将军军等诏令,以及遗诏,都贯穿着文帝不劳苦百姓和节省财力的用心。诏令大多以“上曰”的形式出现,口吻真实,感情诚挚,说得入情入理,对于展现文帝“专务以德化民”的内心世界起了重要作用。
这篇本纪没有扣人心弦的紧张情节和场面,作者只是用舒缓的语调,按照年代顺序选择关键事件娓娓道来,给人一种从容不迫的感觉,同时也饱含了作者对一代明君的追慕和向往之情。如一开始描写文帝即位和立太子的过程中,表现了他的周详慎重和谦让。又如写缇萦上书救父,写文帝取消修建露台的打算,以及对南越王、吴王刘濞等人的以德报怨,对匈奴的或战或和,既强硬又不失灵活等,都表现了文帝的仁爱、宽厚和以国家、百姓的安宁为重。在这篇本纪的结尾,作者还巧妙地用景帝之诏、群臣之议,以“世功莫大于高皇帝,德莫大于孝文皇帝”表现了司马迁的赞颂之情。本纪最后,作者满怀深情地发出了“廪廪乡[向]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的感叹。
汉文帝与其子景帝两代在旧史上并称为文景之治,他提倡农耕,免农田租税,减轻刑罚,从本质上说都是为了维护和巩固汉王朝的统治。但在经历了战国至秦末的长期战乱之后,这些对经济的恢复和政治的稳定都起了积极的作用。而他的仁厚、俭朴截然不同于暴君,自然成为人们心目中理想的明君圣主。太史公对他的褒扬,也正是这种思想感情的反映。
【原文】
孝文皇帝[1],高祖中子[2]也。高祖十一年[3]春,已破陈豨[4]军,定代[5]地,立为代王,都[6]中都。太后薄氏[7]子,即位十七年,高后八年七月,高后[8]崩。九月,诸吕吕产[9]等欲为乱,以危刘氏,大臣共诛之,谋召立代王,事在“吕后语”中[10]。
【译文】
[1]孝文皇帝(前203—前157):名恒,刘邦之子。前179—前157年在位。“孝文”是他的谥号。
[2]高祖:即刘邦。中子:排行在中间的儿子。
[3]高祖十一年:即前196年。
[4]陈豨(xī):宛句(今山东省东明县东南)人。汉初封阳夏侯,任代国相,并监管代、赵两国边防军。
[5]代:汉初封国。辖有今河北省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地区和山西省东北部地区,都城先在代县(今河北省蔚县),后迁中都(今山西省平遥县西南)。
[6]都:定都。用如动词。
[7]薄氏:高祖的妃嫔。刘恒生母。刘恒尊她为代太后;即帝位后,尊为皇太后。
[8]高后:即吕太后。
[9]诸吕:吕后执政时,分封她的吕氏子侄四人为王,六人为侯,史称“诸吕”。吕产:吕后长兄吕泽之子。吕后执政时,被封为梁王,后任相国。
[10]事在“吕后语”中:即有关此事的详情细节,都记在《吕太后本纪》中。
【原文】
丞相[1]陈平、太尉周勃等使人迎代王。代王问左右郎中令[2]张武等。张武等议曰:“汉大臣皆故高帝时大将,习兵,多谋诈,此其属意非止此也[3],特[4]畏高帝、吕太后威耳。今已诛诸吕,新啑血[5]京师,此以迎大王为名,实不可信。愿大王称疾毋往,以观其变。”中尉宋昌进[6]曰:“群臣之议皆非也。夫秦失其政[7],诸侯豪桀[8]并起,人人自以为得之者以万数[9],然卒[10]践天子之位者,刘氏也,天下绝望[11],一矣。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盘石[12]之宗也,天下服其强,二矣。汉兴,除秦苛政,约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难动摇,三矣。夫以吕太后之严,立诸吕为三王[13],擅权专制,然而太尉以一节入北军[14],一呼士皆左袒[15],为刘氏,叛诸吕,卒以灭之。此乃天授,非人力也。今大臣虽欲为变,百姓弗为使[16],其党宁[17]能专一邪?方今内有朱虚、东牟[18]之亲,外畏吴、楚、淮南、琅邪、齐、代之强。方今高帝子独淮南王与大王,大王又长,贤圣仁孝,闻于天下,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大王勿疑也。”代王报太后计之,犹与[19]未定。卜之龟[20],卦兆得大横。占[21]曰:“大横庚庚[22],余为天王,夏启以光[23]。”代王曰:“寡人固已为王矣,又何王?”卜人曰:“所谓天王者乃天子。”于是代王乃遣太后弟薄昭往见绛侯[24],绛侯等具为昭言所以迎立王意。薄昭还报曰:“信矣,毋可疑者。”代王乃笑谓宋昌曰:“果如公言。”乃命宋昌参乘[25],张武等六人乘传[26]诣长安。至高陵[27]休止,而使宋昌先驰之长安观变。
【译文】
[1]丞相:西汉初曾称“相国”,与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
[2]郎中令:官名。掌管皇宫侍卫事务的高级武官。
[3]此其属意非止此也:意思是,他们的意图并不止于像现在这样当个大臣。属(zhǔ)意,用意。
[4]特:但;只。
[5]啑血:踏血。形容杀人很多,血流遍地。
[6]中尉:官名。掌管京城治安的武官。宋昌:楚将宋义的孙子。随刘邦起兵反秦,文帝时被封为壮武侯。进:指进言,建议。
[7]失其政:政治混乱,不清明。
[8]桀:通“杰”。
[9]以万数:即“数以万计”的意思。
[10]卒:最终。
[11]绝望:指断绝了当皇帝的希望。
[12]盘石:厚而大的石头。盘,通“磐”。
[13]三王:即梁王吕产、赵王吕禄、燕王吕通。
[14]节:符节。古代使者所持的一种凭证,用金、玉、竹、木等制成。北军:西汉时京城长安的警卫部队,因驻地在城北,所以称“北军”。
[15]左袒:裸露左臂。“太尉以一节入北军,一呼士皆左袒”事,详见《吕太后本纪》。
[16]弗为使:不会为他们所利用。
[17]宁(nìnɡ):难道。
[18]朱虚:即朱虚侯刘章。封地在朱虚县[今山东省临朐(qú)县东南]。东牟:即东牟侯刘兴居。封地在东牟县(今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
[19]犹与:通“犹豫”。
[20]卜之龟:通过龟甲上的裂纹形状来推测吉凶。下文的“大横”,即指大的横向裂纹。
[21]占:本指占卜时观察龟甲上的裂纹以判断吉凶,这里指卜辞。
[22]庚庚:坚强的样子。
[23]夏启以光:像夏启那样继承和发扬光大先人的帝业。启,夏禹之子。
[24]绛(jiànɡ)侯:即太尉周勃。封地在绛县(今山西省侯马市东北)。
[25]参乘:也叫“陪乘”,指立在车右随行。古人乘车,主人在左,中为驭手,右则为参乘,作保卫及平衡车座之用。
[26]乘传:古代驿站用四匹下等马拉的车。传,指驿站或驿站的车马。
[27]高陵:县名。即今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
【原文】
昌至渭桥[1],丞相以下皆迎。宋昌还报。代王驰至渭桥,群臣拜谒称臣。代王下车拜。太尉勃进曰:“愿请间言[2]。”宋昌曰:“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太尉乃跪上天子玺符[3]。代王谢[4]曰:“至代邸[5]而议之。”遂驰入代邸。群臣从至。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大将军陈武、御史大夫张苍[6]、宗正刘郢、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典客刘揭皆再拜言曰:“子弘[7]等皆非孝惠帝子,不当奉宗庙[8]。臣谨请与阴安侯、列侯顷王后与琅邪王、宗室、大臣、列侯、吏二千石[9]议曰:‘大王高帝长子[10],宜为高帝嗣。’愿大王即天子位。”代王曰:“奉高帝宗庙,重事也。寡人不佞[11],不足以称宗庙[12]。愿请楚王计[13]宜者,寡人不敢当。”群臣皆伏固请。代王西乡让者三,南乡让者再[14]。丞相平等皆曰:“臣伏计之,大王奉高帝宗庙最宜称,虽天下诸侯万民以为宜。臣等为宗庙社稷[15]计,不敢忽[16]。愿大王幸听臣等。臣谨奉天子玺符再拜上。”代王曰:“宗室将相王列侯以为莫宜寡人[17],寡人不敢辞。”遂即天子位。
【译文】
[1]渭桥:指中渭桥。
[2]间言:指私下秘密进言。
[3]玺(xǐ):皇帝的印。符:和前文的“节”一样,是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调动军队用的凭证。用金、铜、玉或竹、木制成,剖而为二,双方各执一半,以验真伪。
[4]谢:辞谢。
[5]代邸(dǐ):代王设在京城的公馆。
[6]大将军:官名,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御史大夫:官名。“三公”之一。主管弹劾、监察以及图籍秘书等。张苍(前256—前152):汉初大臣。阳武(今河南省原阳县东南)人。
[7]弘:指吕后所立,后为周勃等人所杀的少帝刘弘,是惠帝后宫所生之子。
[8]宗庙:古代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场所,后成为王室、国家的代称。
[9]阴安侯:指刘邦长兄刘伯的妻子,阴安侯是她的封号。阴安,县名。治所在今河南省清丰县西南。顷王后:指刘邦次兄刘仲的妻子。顷王是刘仲的谥号。宗室:即皇族。二千石:汉代内自九卿郎将,外至郡守尉官,其俸禄等级,均为年俸二千石。
[10]高帝长子:在当时高帝尚存的两个儿子(代王刘恒、淮南王刘长)中,刘恒居长。
[11]不佞:不才,不贤。自谦之词。
[12]称(chèn)宗庙:配得上祭祀宗庙。称,适合,符合。
[13]愿请楚王计:楚王刘交是刘邦之弟,在皇族中年辈最高,所以刘恒要和他商议。
[14]“代王西乡让者三”两句:古代礼仪,宾主之间一般东西而坐,以向东坐为尊;君臣之间南北相对,以君主向南坐为尊。代王朝西谦让了三次,是按宾主礼;朝南谦让了两次,则是依君臣礼。乡:通“向”。再:两次。
[15]社稷(jì):即社稷坛。是古代帝王祭祀土神(社)和谷神(稷)的地方,后常用以作为国家的代称。
[16]忽:不经意。指草率从事。
[17]莫宜寡人:没有人比我更合适。
【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