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8日 17:50 周三
微子第十八
这是篇名,用第一句的最先两个字来表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一、微子[1]去之,箕子[2]为之奴,比干[3]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十八·一 [注释]
今 译
商纣王昏乱暴虐,微子离开他,箕子装疯卖傻做奴隶,比干劝谏而被杀。孔子说:“殷代有三个仁者。”
引 述
微子辞职,箕子被囚,而比干被杀,三个人都没有宏大的功业。然而孔子特别赞赏他们为殷商时代的三位仁者,因为他们的表现,承担着中华文化的绝续。换句话说,没有这些人,我们的文化很可能持续不下去。我中华民族,能够历久不衰,生生不息,那些具有丰功伟绩的人物,固然有很大的贡献,这些毫无功业的人,看起来和历史不相干,却同样有很大的功益。
十八·一 [主旨]
孔子说明殷商时代有三位仁人。
十八·一 [建议]
对同一件事情,各人可以做出不同的反应。我们应该尊重各自的抉择,因为无论什么人,到头来都是自作自受。
生活智慧
(一)我国文化,看起来是历史上的大人物所造成,实际上是一般平民大众所承续的。如果不是平民百姓在维护风俗习惯方面,做出巨大的贡献,历代的知识分子,恐怕已经把中华文化,弄得支离破碎,不像样了。
(二)在职时可以做一些事情,离职也能够表达某种意见。被囚为奴,有好人也有坏人。因强谏而被杀,牺牲自己而唤醒大众,只要出于自愿,抱持至诚,当然是仁人。
(三)微子劝阻纣王,不听即离去。箕子是看到微子劝阻无效,还是看到比干被杀而心生恐惧,这才装疯卖傻,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最终被囚禁,则是事实。比干是看到微子劝阻无效,才强烈谏阻,还是原来就想如此,我们也不得而知。三个人各有不同的表现,都是出于仁心,所以都是仁人。
二、柳下惠[4]为士师[5],三黜[6]。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十八·二 [注释]
今 译
柳下惠担任法官,多次被免职。有人说:“你不能离开鲁国吗?”柳下惠说:“用正直的态度为人做事,到哪里不会被屡次免职呢?用邪枉的态度为人做事,那又何必离开自己的祖国呢?”
十八·二 [主旨]
柳下惠为人正直。
引 述
这一段记载,后面应该有孔子的评语,很可能是抄写的时候,遗漏掉了。
柳下惠担任法官,主理诉讼的审判。前后三次被免职,还舍不得离开鲁国。有人问他为什么,他的回答很妙,说:“按正道办事,到处都可能被免职。依邪道办事,又何必离开自己的乡土?”意思是当时天下的风气,几乎到处都一样,不会由于换个地方,就产生不同的后果。
十八·二 [建议]
有机会担任公职,唯求把工作做好,对老百姓有真正助益,其余的最好交给老天爷,自己少操心。
生活智慧
(一)一个人三度担任公职,三度被免职,还能够不怨天不尤人,可见全无患得患失的私心,当然值得我们敬佩!
(二)直道事人,容易得罪人。枉道事人,经常有愧于心。这两者之间,如何兼顾,以求取合理的平衡,实在考验当事人的品德修养。
(三)担任公职,以造福百姓为重。有机会上任,并不足喜。即使被免职,也没有什么好难过的。有这样的修养,实在十分难得。
三、齐景公待[7]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8]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十八·三 [注释]
今 译
齐景公谈到接待孔子的礼节,说:“像鲁君对待季孙氏那样的礼貌,我做不到。我将用次于季孙氏,高于孟孙氏的礼节来接待。”后来齐景公又说:“我老了,不能重用他了。”孔子就离开了齐国。
十八·三 [主旨]
齐景公谈对待孔子的礼节。
引 述
齐景公这几句话,应该不是当着孔子的面所说的。他和臣下商议如何接待孔子时说出高于孟孙氏而低于季孙氏的标准,后来干脆表示自己年老,不能重用孔子。在这种情况下,孔子离开齐国,是必然的。
十八·三 [建议]
每一个人,都有他的难处。我们常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最好将心比心,多加体谅,不要勉强求取。
生活智慧
(一)有贵客来临,事先商议接待的礼节,当然有必要。订出来的标准,合不合理,贵客心里有什么感受,可能产生什么后果,应该是考虑的重点。
(二)原本想以礼相待,和孔子见面,后来却直接说出年老不能重用。这样的变化,其中必有缘由。传闻是有齐国大夫想加害孔子,所以齐景公才这样表示。可见我们要判定好意或恶意,必须深一层探讨真相,才能正确判断。
(三)孔子有心担任公职,好好做一些事情。但他一点儿也不强求,丝毫不患得患失,这是十分难得的修养,值得大家学习。
四、齐人归[9]女乐,季桓子[10]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十八·四 [注释]
今 译
齐国人赠送能歌善舞的女子给鲁国,季桓子接受了,一连三日不上朝处理政事。孔子于是就辞官离开鲁国。
十八·四 [主旨]
孔子因为季桓子不理政事而离开鲁国。
引 述
齐国人为什么赠送能歌善舞的女子给鲁国?原因是孔子当时担任要职,即将参与国政。齐国人害怕鲁国强盛,才使用美人计,想要迷惑季桓子,以逼走孔子。
季桓子果然上当,三天不上朝,孔子就离开了。能歌善舞的女子,为什么能够诱使季桓子三天不理朝政呢?当然是靡靡之音,令人禁不住放纵忘情,丧失理性的约束。对重视乐教的孔子来说,自然非走不可了。
十八·四 [建议]
注意声色的诱惑,以防自己人格的堕落。
生活智慧
...
2025年5月28日 17:50 周三
卫灵公第十五
这是篇名,用第一句的最先两个字来表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一、卫灵公问陈[1]于孔子。孔子对曰:“俎(zǔ)豆[2]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3]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4]。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5]矣。”
十五·一 [注释]
今 译
卫灵公请教孔子军队布阵作战的方法。孔子回答说:“关于礼仪的事,我曾经听说过;关于军队作战的事,我没学过。”第二天,孔子便离开卫国。走到陈国时没有了粮食,跟随的弟子都饿病了,无法起床。子路心里不快,来见孔子说:“君子也会这样穷困吗?”孔子说:“君子穷困时固守着原则,小人穷困时就不守本分乱来了。”
引 述
孔子崇尚礼义,所以避谈军事。这种态度,合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篇》)的原则。卫灵公请教军队列阵的道理,表示十分注重这方面的事情。孔子就算知道答案,也不应该告诉他。卫灵公有问的自由,孔子也有不回答的自由。这一番回答的话,暗示卫灵公礼义远比军事重要,却委婉得不致引起卫灵公的恼羞成怒。
在陈国绝粮受困,尽管大家饥饿不安,孔子仍然从容不迫。子路的个性直率,又十分急躁,他不顾师生的礼仪,生气地提出“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这样的抱怨。孔子应该说的话,一句也不少,及时回答:“君子穷困时,照样安分守己。小人穷困时,就不免胡作非为。”不知道子路听了,知不知道自己的修养,和孔子差得太远了。
十五·一 [主旨]
孔子行所当行,虽然穷困也不后悔。
生活智慧
(一)穷困是老天爷给人的一道关卡,考验人们因应的态度,促使人们了解自己,是君子还是小人。同样绝粮,为什么孔子和大家的因应态度那样不相同?这是子路应该深一层思虑的地方,可惜他缺乏这样的修养。
(二)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不穷困。若是一遭遇穷困便胡作非为,岂不是经不起考验,也就是把握不住自己?这种只能处顺境,不能处逆境的人,实际上相当可怕。
(三)君子修养良好,意志坚定。在现实社会上,往往反而受到排斥和轻视。正是因为如此,才更加难能可贵。当今大多数人趋向功利,不能接受穷困的挑战。我们更应该洁身自爱,才不致同流合污。
十五·一 [建议]
把穷困当作一种考试的项目,不但要及格,而且要使自己获得满意的成绩。坚定意志,丝毫不动摇。
二、子曰:“赐也,女(rǔ)以予为多学而识[6](zhì)之者与[7]?”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8]之。”
十五·二 [注释]
今 译
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博学而强记的人吗?”子贡回答说:“是的,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的,我只用一个基本道理将所学贯通起来。”
十五·二 [主旨]
孔子教导子贡道学一贯。
引 述
一般人把多见多闻而又记忆力良好的人,称为博学多闻或者博闻强记。这样的人,有很多知识,却并未真正有学问。因为缺乏把这些知识贯串起来的道理,称不上有系统的知识。孔子当然多见多闻,记忆得十分清楚。但他拥有一般人所缺乏的中心思想,能够做到一以贯之。
子贡一边学习,一边经商。长年在外奔波,见多识广。他认为孔子不过是多学而识的长者,有时候还觉得孔子的见闻,还不如他。经过孔子的指点,才恍然大悟,自己所缺乏的,是一以贯之的道理。因而更加敬仰孔子,也更加谦虚好学。
孔子所说的“非”,并不是否定博学强记,而是要求统合自己的中心思想,以免迷失了自己。
十五·二 [建议]
为了避免受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多元困惑,使自己不致摇摆不定,最好及早建立自己的中心思想,把所学所知贯串起来。
生活智慧
(一)把历史当作过去的事情,不了解彼此之间的关联性,等于记得历史而不懂得历史,顶多讲出一些故事,却说不出其中的道理。我们读历史,不能只记住已经成为过去的年代和人物,应该从历史的教训中,看出现在的问题,并且展望未来的发展,才能一以贯之。
(二)三十而立,最要紧的是建立自己的中心思想,当作自己做学问的总纲领,用以贯串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学,建立一套有系统的知识。
(三)孔子的一贯之道,曾子认为是“忠恕”。无论何时何地,谈论或处理任何事情,这都是不能改变的原则。这样一来,再杂乱的见闻,都能够统一起来,不致前后矛盾,乱了自己的思维和行为。
三、子曰:“由,知德[9]者鲜矣!”
十五·三 [注释]
今 译
孔子说:“仲由啊,懂得道德修养的人太少了!”
引 述
道德由“道”和“德”两个字组合而成,《论语》中只有分开使用,并未合在一起。这里的“德”,原义是所得。修养自己的人品而有所得,专指人的行为,所以和后来连用的道德是相通的。
孔子生长在混乱的春秋时代,看到当时的社会乱象,深恶痛绝。不由得感慨,懂得道德修养的人,实在太少了。令人遗憾的是,他的感慨,似乎到了现代,仍然值得大家警惕。人人以此来反省、改善,才不辜负孔子的提醒。
十五·三 [主旨]
孔子勉励子路好好修养品德。
生活智慧
十五·三 [建议]
时时提醒自己,道德修养良好的人太少,自己更应该成为中流砥柱,在不安的社会当中,建立安定情势的一股力量。
(一)“德”字如果解释为有所得,那就免不了有美德也有恶德。这两者之间的取舍,才叫作修养。尽量去恶德而取美德,应该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目标。
(二)合理的有所得,大多为美德。不合理的所得,应该是恶德。凡事以合理为取舍标准,成为道德修养的原则。
(三)合理不合理,标准是变动的,并不固定。所以持经达变,有原则地随机应变,而不是一成不变地固执自己的准则,也是和谐社会必备的条件。
四、子曰:“无为而治[10]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11]面而已矣。”
十五·四 [注释]
今 译
孔子说:“能无为而治天下的,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不过恭敬自守,端正地坐在朝南的天子位上而已。”
引 述
无为而治是儒家最高的管理艺术,政权既然是为人民服务,便不是君王一个人所独有。于是君王无为,求天下的贤能者,一起来共同治理,才是正当的途径。
在孔子的心目当中,真正做到无为而治的,只有舜。他认为舜所做的,不过是“恭己正南面而已”,却能够任用贤明的人才,担任适当的职务,把政事治理得有条不紊。
“恭己”的意思,是重视自己的品德修养,使自己的品德合乎君王这个身份、地位的要求。“正南面”是指君王的座位,应该坐北朝南。因为朝廷在北方,为了照顾南方的广大人民,最好面向南方,以示尊重百姓。所以坐北朝南,成为君王的最佳方位,象征正人必先正己的正当性。
十五·四 [主旨]
孔子称赞虞舜治天下的盛德。
...
2025年5月28日 17:50 周三
季氏第十六
这是篇名,用第一句的最先两个字来表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一、季氏将伐颛臾[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2],且在邦域之中[3]矣,是社稷之臣[4]也,何以伐为[5]?”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6]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7]。’危而不持,颠[8]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9]矣?且尔言过矣,虎兕[10]出于柙[11],龟玉毁于椟[12]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13]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14],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15]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16]也!”
十六·一 [注释]
今 译
季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子路来见孔子,说:“季氏准备出兵讨伐颛臾。”孔子说:“冉求啊!这岂不是你的过失吗?那颛臾,从前我们先王封他为东蒙山的主祭,而且在鲁国境内,也是鲁国的属臣,为何要讨伐它呢?”冉有说:“这是季孙想要做的,我们两人本来都不同意。”孔子说:“冉求啊!从前周任说过:‘担任一项职务,当尽力去做,如果不能恪尽才力,便当辞去那职位。’譬如扶导盲人,到了危险的地方不扶持他,快跌倒了不扶住他,那又何必要扶导盲人的人呢?况且你这话也说错了,好比老虎、野牛从栅栏里跑掉,龟和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不是管理的人失职,那又是谁的过失呢?”冉有说:“如今的颛臾,域郭坚固,又靠近季氏的私邑费县,现在不攻取,后世必定成为子孙们的祸害。”孔子说:“冉求啊!君子最讨厌的,就是不说自己的贪欲,还要为自己说些掩饰的话。我听人讲过,一个诸侯国或卿、大夫的家,不愁财富少,只愁财富不能平均,不愁人民少,只愁上下不能相安。因为财富平均,就无所谓贫穷;人民和谐相处,就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安定,就不会倾覆。能够如此,远方的人如果还不归服,就整顿礼乐文教来招致他们。他们既然来了,就要好好安顿他们。现在仲由和冉求啊!你们两人辅佐季氏,远方的人不来屈服,却不能招致;国家分离瓦解,却不能保持完整;反而想在国内发动战争,我恐怕季孙的忧患,并不在颛臾,而是在国君的屏风之内哩!”
引 述
做学生的,遇到重大事情,向老师报告,并且请求指教,这是常见的情况。当时鲁国分为四个部分,季氏已经拿掉两份,孟孙、叔孙各拿一份。只剩下颛臾这个附庸国,季氏还想吞掉它。孔子不赞成,冉有和子路这两个学生也都说不愿意这样做,却劝阻无效。孔子引用更早的贤人周任所说的“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意思是能做才做,不能做为什么不请辞官职呢?告诉两个学生,如果时局到了不能挽救的地步,不如退隐。冉有忽然又找出一个理由,被孔子指责一番,果然自作自受。
十六·一 [主旨]
孔子想用大义阻止权臣伐国的阴谋。
十六·一 [建议]
财富平均、上下合谐、彼此安宁,是任何团体共同努力的目标。
生活智慧
(一)不患寡而患不均,现代还经常被引用。表示贫富的分配,最好不要过分悬殊,以免引起社会的不安。同时不患贫而患不安,也常用来警示我们,贫穷不一定引起不安,反而在富有的过程中,更容易产生社会的不安定。
(二)“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长久以来,成为中华文化号召各方人民心悦诚服地归来的一种最和平而合理的方式,大家既来之,则安之,真能够和而不同。
(三)“祸起萧墙”,现代多用以形容发生于自家内部的祸患,或者家庭中的纷扰,和外部或家人以外无关,也不是从外向内侵入的事件。
二、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17]不失矣;陪臣[18]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19]。”
十六·二 [注释]
今 译
孔子说:“天下太平的时候,制礼作乐与出兵征伐都由天子决定;天下混乱的时候,制礼作乐与出兵征伐就由诸侯决定。由诸侯决定,那么这个国家大概再传十代,很少有不亡的;由大夫决定,这个国家大概再传五代,很少有不亡的;大夫的家臣把持国家的政权,这个国家再传三代,很少有不亡的。天下太平的时候,大夫不会专权,百姓不会议论政治的是非。”
十六·二 [主旨]
孔子通论当时天下大事。
引 述
天下有道,指政治清明。君有君的风范,臣也守臣的本分。礼乐是导正人民的教化媒介,征伐是正人的消极手段,当然都应该由天子来颁布,表示神圣而庄严。
礼乐出自诸侯或大夫,象征天下无道,必然徒具虚文而丧失应有的功能。社会动乱,自然传不了十世或五世。
家臣掌理国事,那就更加荒唐。礼乐的神圣性与庄严性完全丧失,传不到三世,自在意料之中。
天下太平的时候,老百姓安居乐业,不觉得有政治力量的存在,所以不非议政府。可见庶人不议,表示政治清明,人民十分满意。
十六·二 [建议]
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又清廉又贤能,天下自然永久太平。地方和中央密切配合,当然庶人不议。
生活智慧
(一)孔子倡导德治,并不反对法治。对于组织上下的正常关系,非常重视。若是下面的人,逾越了职权,也就是现代所说的越权,必须依法加以限制,以免制造混乱,破坏应有的秩序。
(二)法治以德治为基础,才是真正的德治。德治可以包含法治,两者并不冲突。法治却常常包含不了德治,这才是强调法治的人士,应该特别加以注意的地方。
(三)天下有道或无道,从人民的普遍反应,可以看得出来。政治清明,民众不觉得政治有那么重要,这才是良好的现象。民众太热衷政治,并不是好事情。
三、孔子曰:“禄之去公室[20]五世[21]矣。政逮于大夫四世[22]矣。故夫三桓[23]之子孙微矣。”
十六·三 [注释]
今 译
孔子说:“爵禄赏罚的大权旁落,不由君主来裁决,已有五代了。政权落在大夫手中,已有四代了。因此桓公的三房子孙目前都衰微了。”
引 述
孔子从鲁国的历史演变,推论三桓的子孙必然衰微的真正原因。我们读历史,不一定要死背那些过去的年号、人名和地名,但要注意演变的现象和原因,以便鉴古知今,从历史的教训当中,悟出今后应走的路。
大权旁落,表示大夫越权,不把鲁君放在眼里。人民心中有数,自然各搞各的,呈现四分五裂的乱象。这样下去,社会动乱,人民不安,是不可避免的命运。
十六·三 [主旨]
孔子以事实来论政,警惕鲁国的权臣。
生活智慧
(一)公正廉明,是治国的最高原则。鲁国的大夫,大权在握,遇事不能大公无私地处理,不能治国安邦,当然不可能令人民满意。孔子用子孙衰微来提出警告,也没有效果,所以他才隐而不仕。
(二)古往今来,从事公职的人,最好无我无私,不能有一点儿偏差。遇到重大国事,还要力疾从公,为千秋万世着想,为全体人民的利益而努力。
(三)当自己的利益与公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最好以公益为重。必要时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成全大众的利益,才是贤能的公职人员。
十六·三 [建议]
国家是全体国民的国家,担任公职,不论地位高低,最好秉公处理,为大众造福,才能勇往直前,无所顾虑。
四、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24],友多闻,益矣;友便辟[25],友善柔[26],友便(pián)佞[27],损矣。”
十六·四 [注释]
今 译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和正直的人交友,和信实的人交友,和博学多闻的人交友,就有益了;和惯于逢迎的人交友,和善于献媚而不信实的人交友,和喜欢花言巧语却不实在的人交友,就有害了。”
引 述
人是群居的动物,而且需要朋友的协助。交友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十分重要。交到好朋友,互助互惠,彼此鼓励,显得团结才有力量。若是交到坏朋友,迟早被连累、被牵连、被拖垮,害处实在很大。
正直、信实、博学多闻,是益友的三大条件。而善于逢迎、工于献媚而不信实、喜欢花言巧语却不实在,则是损友的三大特性。我们在慎选朋友时,最好先考虑清楚,以免受害。
十六·四 [主旨]
孔子教导弟子谨慎择友。
十六·四 [建议]
...
2025年5月28日 17:25 周三
子罕第九
这是篇名,用第一句的最先两个字来表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一、子罕①言利,与命,与仁。
九·一[注释]
①罕:少。
九·一[主旨]
孔子不轻易谈论利益、命运和仁德。
今 译
孔子很少主动谈论利益、命运和仁德。
引 述
“罕”是稀少的意思,并不是完全没有。孔子这一句话,也可以断成:“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与”的意思,是称美赞许、积极参与、努力依顺而行。孔子少言利,也不是只许重义不许重利。而是针对一般人重利轻义,甚至于见利忘义,这才少谈利益。想不到后代子孙,因此引起“义利之辩”。许多人只敢说义,不敢说利,形成偏道思想,造成一大堆伪君子。陈大齐教授指出“义”和“利”不过是有所区别,而不是赞成和反对的对象。合乎义的不一定不利,有利益的也未必不合乎义,有什么非二选一不可的必要呢?
命和仁,孔子是十分重视的。他认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篇》)。又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季氏篇》)他明白说出“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便是对天命的信心十分坚定。仁字在《论语》中出现的次数很多,更是孔子的核心思想,当然不会少说。
九·一[建议]
多赞许命和仁,加深了解,提升自己在这两方面的素养,十分必要。
生活智慧
(一)少谈利,因为大家已经谈得太多,也想得太多,何必再谈?多谈,容易产生贪婪的心理,对自己非常不利。
(二)命有自己创造的部分,也有十分无奈的部分。我们天天面对自己的命运,好坏都必须承担,当然逃避不了。既然如此,好好认识和规划,当然有助益。
(三)仁可以说是大家共同开发的和谐发展大道,不但人人参与,人人重视,而且非如此不可,否则天下必乱。
二、达巷党人①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九·二[注释]
①达巷党人:『达巷』是党名,古时以五百家为党。
②御:驾车。
九·二[主旨]
孔子听到别人的赞美,谦虚回应。
今 译
达巷党的人说:“伟大呀孔子!学识渊博,并不专攻某种技艺以求成名。”孔子听到后,对门下弟子说:“我应该专于哪一种技艺呢?驾车?射箭?我看我还是专于驾车吧。”
引 述
时代是变动的,专才太多,通才必然普受欢迎。通才过多,专才自然受到重视。这样的说法,未免太过粗浅。专才多,表示大家重视专门知能,对通识下的功夫不够。在这种情况下,通才受欢迎,是针对专才的流弊,自然产生的现象。大家重视通识,往往件件都懂却样样都稀松,不够专精,这时候专才的需求,必然增高。
合理的比例,应该是专才多而通才少。像孔子这样的通才,无论什么时代,都十分罕见。大家尊他为万世师表,却不能说他有什么专业知能,足以使他成为某一门的大师。
九·二[建议]
在求通之先,把某一种专业知能学会。有了专才再求通识。可惜大多数人局限于专才,不知进一步求通。
生活智慧
(一)受到赞美的时候,应该怎样回应?可以严肃地谢谢大家的好意,可以轻松地点头称是。孔子在这里,则是幽默地有所回应。既然说没有特殊的专长,那我就专门驾车吧!表示他谦虚而不自满。
(二)如果孔子回答:怎么没有特殊的专长呢?祭祀的事情,有谁比我还在行呢?各位的观感如何?是不是觉得孔子太自大了?
(三)就算孔子有某一种特殊的专长,也用不着他自己说出来。因为这种事情,自己说什么,实际上都不一定算数。大家都这么说,才能算数。
三、子曰:“麻冕①,礼也;今也纯②,俭③。吾从众。拜下④,礼也;今拜乎上,泰⑤也。虽违众,吾从下。”
九·三[注释]
①麻冕:用细麻织成的礼帽。
②纯:黑色的丝。
③俭:指用丝织成帽子比用麻省俭。
④拜下:拜于堂下。
⑤泰:倨傲,骄傲。
九·三[主旨]
孔子处世圆通,只要合理就可以从俗。
今 译
孔子说:“礼帽用麻料来织,这是古礼;现在改用黑丝织帽子,比用麻织更为节省,我跟从大众的做法。臣子见君主先拜于堂下,然后登堂拜见,这也是古礼,现在一般臣子免除先拜于堂下,直接拜于堂上,态度傲慢。虽然违反大众,我还是主张要先在堂下行拜礼。”
引 述
麻冕细密,织造起来相当困难。不如改用纯丝来织,比较节省,合乎俭的美德。这种合理的改变,孔子表示对礼的本意并没有妨碍,所以欣然接受。
臣对君行礼,应当先拜于堂下。等待君的谦辞,再登堂行礼。这是臣对君的恭敬,给君一个谦让的机会,以免流于骄慢。现在直接登堂礼拜,反而显得臣的傲慢。孔子认为这样的改变,并不合理,所以坚持遵守古礼。
生活智慧
(一)改变不改变,并不是大问题。合理不合理,才是关键。我们讲求改变,目的在于制宜,便是必须合理。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都必须制宜。
(二)能不能制宜,判断的标准,最好是凭良心。除此之外,不但不可靠,而且很可能拿来推卸责任,搪塞一番。不盲从,必须凭良心,才不致标新立异,故意不合作。
(三)合理的改变,随着大家走。不合理的改变,坚持走自己的路。一方面顺应潮流,一方面中流砥柱。两方面合在一起想,找出平衡点,大多比较合理。
九·三[建议]
不可坚持不变,也不必求新求变。凡事合理应变,才是最好的持经达变,也就是有所变也有所不变。
四、子绝四:毋①意②,毋必③,毋固④,毋我⑤。
九·四[注释]
①毋:同『无』。
②意:臆测。
③必:武断。
④固:固执。
⑤我:私己。
九·四[主旨]
孔子的良好学习态度。
今 译
孔子戒绝四种毛病:不凭空揣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
引 述
孔门弟子,对老师有一个共同的认识,把它归纳为“子绝四”。很可能用来共同勉励,要学习孔子这四种学习态度,以增加学习的效果。
凭空揣测,往往缺乏真实的依据,便妄自下判断,导致错误的结论。如果加以绝对的肯定,认为自己真的找到了答案,于是固执地坚持己见,不再接纳别人的见解,岂不是自以为是,产生严重的成见和偏见?对于学习效果,不但大打折扣,而且很可能害人害己。
...
2025年5月28日 17:25 周三
雍也第六
这是篇名,用第一句的最先两个字来表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一、子曰:“雍也可使南面①。”
仲弓问子桑伯子②。子曰:“可也,简③。”
仲弓曰:“居敬④而行简⑤,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⑥大⑦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六·一[注释]
①南面:指人君听治的方位,是面向南而坐的意思。
②子桑伯子:朱熹指其为鲁人。
③简:简易,简略。
④居敬:居心诚敬。
⑤行简:行事简约不扰民。
⑥无乃:疑问词,『未免』的意思。
⑦大:同『太』。
六·一[主旨]
孔子论行事简约的前提是居心慎重。
今 译
孔子说:“冉雍啊!可以让他做个诸侯。”
仲弓问孔子:“子桑伯子是不是一样?”孔子说:“他也可以,他做事很简约。”
仲弓说:“如果居心诚敬而行事简约,不烦扰人民,不也就可以了吗?如果存心简约而行事再简约,未免就太简略了吧?”孔子说:“冉雍说得很对。”
引 述
冉雍出身贫寒,但是道德和学识水平很高,在孔门中相当出色。孔子认为他为人宽宏大量,处事简单明了,却能抓住重点,所以说他可以担当诸侯的任务。
子桑伯子是谁,我们很难查明。朱熹说他是鲁国人,孔子用“简”字来形容他的为人处事,和冉雍一样,可以担任诸侯。
孔子的意思,应该是君位为天下的“公”位,不应该有“永世帝业”的私心。有德的人,原则上都能够担任。由于天下有德的人很多,能不能居君位,仍然要看天命,大家不应该强求。
生活智慧
(一)只要立“公”心,多为公设想,少一点儿“私”心,不要自私自利,完全为自己的好处着想,就能够修养品德,成为有德的人。这样,就具备了为民众服务的良好基础。
(二)有心为民众服务,其实有很多途径,不一定要居高位,握大权。孟子说人人可以为尧舜,孔子多次赞美尧舜的禅让,便是礼让给最合适的人士,使他们“当仁不让”地完成任务。
(三)现代实施任期制,便是禅让的现代化,使政权得以和平转移,而政治又能获得品质提升的保证,是一种合理的方式。
六·一[建议]
有本事又有机会,当仁不让。有本事却没有机会,要有礼让的胸怀。没有本事,或者自觉实力不足,礼让为先。
二、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①,不贰过②,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③,未闻好学者也。”
六·二[注释]
①不迁怒:不会将心中的愤怒发泄到无关的人身上。『迁』就是『移』的意思。
②不贰过:不会犯同样的过错。『贰』即重复。
③亡:同『无』。
六·二[主旨]
孔子称许颜回好学,也惋惜他三十二岁就早逝。
今 译
鲁哀公问:“你的学生当中,哪一个最好学?”孔子回答:“颜回。他很好学,不会将心中的愤怒发泄到无关的人身上,从来不会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这样的学生,再也没有听说有这样好学的人。”
引 述
这里所说的学,重在品德修养方面。所以特别提出“不迁怒”和“不贰过”。
不迁怒的意思,有三个重点,分别由浅而深。第一层意义,是不把心中的愤怒,发泄到不相关的人身上,令人觉得承受无妄之灾。第二层意义,是一个人犯了一次错误,只能就这一件事加以责备,不应该因此全盘否定这个人的所作所为,令人觉得被算总账而承受不了。第三层意义,确实十分困难,那就是想要发怒时,便能够及时化解,用其他的方式来取代。这种发怒于无形,实属不易。
生活智慧
(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一句话的警戒意味远大于叙述事实,不能够用来放松自己,原谅自己,甚至于放纵自己。力求不犯错,才是积极的态度。
(二)万一犯错,必须深切反省,记取教训。不能够一错再错,以免形成坏习惯,而积重难返,很不容易改善。
(三)不迁怒,十分重要。最好由浅而深,一层层要求自己。先记住,发怒是以别人的过失来惩罚我们自己。别人犯错,应该由别人去承担后果。现在却由自己来承担别人的恶果,当然没有必要。
六·二[建议]
以不迁怒、不贰过为目标,从今天开始,不断要求自己,务必要确实做到。
三、子华①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②(fǔ)。”请益。
曰:“与之庾③(yǔ)。”冉子与之粟五秉④。子曰:“赤之适⑤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⑥。”
原思⑦为之宰⑧,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六·三[注释]
①子华:即公西赤,字子华,孔子的弟子。
②釜:古代量器,容积为当时的六斗四升。
③庾:古代量器,容积为当时的二斗四升。
④秉:古代量器,容积为当时的十六斛。
⑤适:前往。
⑥周急不继富:周济困急的人,不帮富有的人更富有。
⑦原思:姓原名宪,字思,孔子的弟子。
⑧为之宰:孔子为鲁国司寇时,以原思为家宰。
今 译
子华出使到齐国,冉求代子华母亲向孔子请求给予小米。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增多一些。
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冉求却给了她八百斗。孔子说:“子华这次到齐国去,乘肥马驾的车,穿轻暖的皮袍。我听说:君子周济穷困的人,不使富有的人更富有。”
原思当孔子的家宰,孔子给他九百斗小米为俸禄。原思认为太多,不肯接受。孔子说:“不要推辞了!如果有多余的,可以分给邻里乡党的穷人啊!”
六·三[主旨]
孔子主张君子应当周济穷困的人而不增添人的财富。
引 述
富有并不是罪过,而贫穷也不是耻辱。富人与穷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一般人尊重富人而看不起穷人,不是正常的、合理的态度。
作为君子,理应帮助穷人。但是救急不救穷,才是合适的原则。急难时给予帮助,使其渡过难关,是应该的。不能救穷,则是因为穷人也应该自己争气,想办法改善生活。如果依赖别人的救济,就会长久依赖下去,反而不可能自我改善。
孔子担任鲁国的司寇,以原宪为家臣。按照规定给原宪酬劳,不能由于原宪有钱与否,而有所增减。冉有替子华的母亲向孔子申请补助,孔子说子华相当富有,不必多给,才是合理的裁量。一为薪俸,一为补助,不能够同等看待。
...
2025年5月28日 17:25 周三
学天第一
这是篇名,用第一句的最先两个字来表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一·一
#
一、子曰:“学天时习之,不亦说①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②(yùn),不亦君子③乎?”
一·一[注释]
#
①说:同『悦』,表示内心欣喜。
②愠:稍微有些生气,不高兴的样子。
③君子:指道德修养良好的人。
一·一〔主旨〕
#
孔门子弟的三大乐趣,分别为:不断学习和实践;交几个好友;向君子看齐。
今 译
#
孔子说:“向大自然学习,以自然为老师,并常常在生活中实践,养成习惯,不是很喜悦吗?有同道好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知道我的才学,我也不生气,不就是一位君子吗?”
引 述
#
孔子这三句话,被认为是“孔门三乐”。表示儒家弟子,应该培养这三种乐趣,来增进自己的修养,并使和自己有交往的人也获得安宁,大家和谐相处。
“学天时习之”的“习”字,一直被解释为温习、复习。演变成老师课后指定很多重复的作业,反而减低了学习的乐趣。孔子一向重视知行合一,学到的知能,一定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实践出来,进而养成习惯。所以这个“习”字,应该解释为习惯。如果真的习惯成自然,当然令人喜悦。同道好友,为什么愿意远道来访呢?最好的理由,便是来到我们这里,多少可以得到某些好处。譬如下几盘象棋、喝几杯好酒、看一些平常看不到的书画,或者听到某些难得一闻的道理。会当主人,把主人当好,客人才愿意来。同道好友常来往,彼此才有机会互助,共同为未来而奋斗。最难能可贵的修养,便是自己很有名气,满肚子学问,有一套独门功夫,而别人却有眼不识泰山,居然看不出来。自己受到这样的冷落和漠视,仍然丝毫不觉得难过,完全不会生气。应该怎么样,就如常地表现。
有些人完全相反,学到的东西,只是挂在口头上,说得十分动听,实际上却全无表现。亲友一想到他们就头疼,根本不想来往。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便大发雷霆,以此表示不满,警告大家不可如此无礼。这样的人,不但得不到孔门三乐,而且自己痛苦,也折磨别人,让大家都不得安宁!
生活智慧
#
(一)做人应该愉快地生活,而不是完全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以及感观上的刺激。
(二)要获得内心的快乐,最好接受孔子的建议。自我修持,以期早日获得孔门三乐。
(三)内心的快乐,不能靠别人。最好要求自己,而不计较别人是否如此,自然乐在其中。
一·一[建议]
#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孔门三乐的情趣,使自己更受欢迎,也更加有价值。读《论语》却得不到生活的乐趣,那就白读了,一定有失误的地方。
一·二
#
二、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hào)犯上③者,鲜④(xiǎn)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⑤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⑥,本立而道⑦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⑧!”
一·二[注释]
#
①有子:名若,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②孝弟:『孝』指善事父母,『弟』指尊敬兄长。
③犯上:意即冒犯长辈或上位的人。
④鲜:少。
⑤作乱:不守规矩,做出没道理的事情。
⑥务本:专心致力于根本。
⑦道:指『仁道』,也就是人与人相处的道理。
⑧与:同『欤』,是语尾助词。
今 译
#
有子说:“能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而会去冒犯长上的,必定是很少的。不会去冒犯长上,竟然喜好作乱,那更是不会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事情的根本处,根本建立好,仁道便由此产生。孝悌是行仁的根本,实在十分明显。”
引 述
#
中华文化的基础,在一个“孝”字。我们不习惯使用单名词,所以在孝的后面,加上一个字,变成复名词。因此出现孝心、孝道、孝经等名词。有人加上“顺”字,成为“孝顺”,引起很多争论。到底要不要顺?各有不同的看法。不合理的顺,显然是不孝。而存心不顺,同样是不孝。只有顺到合理的程度,才是正当的孝顺。
==一个人能够合理地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大概就不会对不起上司。==历来主张“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便是由此推论出来的道理。
对得起上司的部属,有资格称为君子。根本的修养,是大家明道和行道的基础。这样看起来,仁道的根本,即在于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
但是,真正的道,必须掌握合理的“度”,才算中道(合理的道路)。过与不及,都属于偏道。
孝到合理的程度,敬到合理的地步。并不是盲目顺从和过分地敬重,务求以合理为度。
一·二[主旨]
#
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道理,叫作仁。孝悌是仁的根本基础。
...
2025年5月28日 17:25 周三
乡党第十
这是篇名,用第一句的最先两个字来表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一、孔子于乡党①,恂恂(xún)如②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③(pián)言,唯谨尔。
十·一[注释]
①乡党:乡里。
②恂恂如:温和恭敬的样子。
③便便:说话明白流畅。
十·一[主旨]
孔子在不同的场合,表现不同的态度。
今 译
孔子在自己乡里时,恭敬温和,好像不大会讲话的样子。而在祖先的庙堂或朝廷上,说话清楚明畅,只是处处保持着小心谨慎的态度。
引 述
在什么场合,表现什么态度,这是因地制宜,并不是虚伪造作。乡党是宗族聚会的场所,在长辈面前,自然要恭敬温和,慎言寡语,以表示尊重。宗庙是祭祀的地方,“子入太庙,每事问”(《八佾篇》),用意在把礼仪弄明白,搞清楚。朝廷上大家议事,有话不能不说。情况不同,采取不一样的方式,表现不相同的态度,才叫作恰如其分。
生活智慧
(一)我们比较喜欢有两把刷子的人,意思是能够随时变通,因应各种不同的需要,做出合理的调整。
(二)装模作样和随机应变,大不相同。前者缺乏诚意,只是表面功夫,很容易被识破;后者真心诚意,采取合理的因应态度,受人欢迎。
(三)能说话的人应该怎样说,不会说话的人最好怎么说,都是必要的研究课题。一直说,说到大家很讨厌。完全不说,弄得大家产生误解,都很不好。
十·一[建议]
提高警觉,练习在不同的场合,表现出不一样的态度,以合理为妥。
二、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①也;与上大夫言,訚訚(yín)如②也。君在,踧(cú)踖③(jí)如也,与与如④也。
今 译
十·二[注释]
①侃侃如:和乐的样子。
②訚訚如:中正适度的样子。
③踧踖:恭敬的态度。
④与与如:安舒的心态。
十·二[主旨]
孔子在朝廷事上接下的态度有所不同。
孔子上朝廷时,和下大夫交谈,态度和气而快乐;和上大夫交谈,显出中正适度的样子。国君临朝时,孔子看起来恭敬而心中安和。
引 述
对上对下有所不同,才符合伦理的要求。孔子自己是下大夫,按照规矩在上朝时应该提早到达。和平行的下大夫同僚交谈时,可以就事论事,和气地据理直说。后来的上大夫到达时,就显得十分严正,语气比较委婉,以表示尊敬。最后国君来临,大家肃然起敬,但是内心依然安和。
生活智慧
(一)儒家重视礼的精神表现,对事讲求礼仪,对物讲求礼器,对人则讲求礼貌。至于政治社会制度,又有特殊的礼制。这些礼的教育,合称为礼教。
(二)我们常听说“礼教吃人”,便是过分僵化的结果,使人备受束缚,反而不能安泰。所以礼节的意思,即是礼也应该受到合理的节制,不能过分要求。
(三)真正的礼教,讲求的是内心真诚,自然表现出有我有人的互相尊重,并非凭空设定一套死条文,来教人盲目遵守。
十·二[建议]
先了解现行的礼节,力求适应,有了深刻的体会,再做出合理的调整。
三、君召使摈①(bìn),色勃如②也,足躩(jué)如③也。揖所与立④,左右手,衣前后,襜(chān)如⑤也。趋进,翼如⑥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十·三[注释]
①摈:接待宾客。
②勃如:勃然变色,庄严矜持的样子。
③躩如:疾行的样子。
④所与立:一同担任接待工作的人。
⑤襜如:整齐的样子。
⑥翼如:舒适的样子,如鸟舒翼。
十·三[主旨]
孔子招待宾客的态度恭敬而谨慎。
今 译
国君派孔子接待宾客,他一定面色庄严,走路脚步加快起来。向两旁的人拱手行礼,有时左边,有时右边,衣服也随着前后飘动。他快步走时,仪态端正美好,像鸟舒展翅膀一般。宾客退了,他一定向国君回报:“宾客已走,不会再回头了!”
引 述
孔子主张正名,现代称为合适的角色扮演,意思是做什么就应该像什么。接待宾客,有一套礼仪必须遵守。何况是国君的宾客,通常称为国宾,更应该尽礼。
人不但要充实内在的善性价值,而且要表现外在的礼貌精神。孔子的仁心,使他的礼貌仪态,更加自然亲切。对国君和宾客,都照应得恰到好处。
十·三[建议]
从今天起,注重自己的礼貌仪态,适时调整。
生活智慧
(一)我们的言行,必须服从礼的指导,才能成为美言美行。所有美言美行,都应该配合不同的身份、场合,做出合理的调整。
(二)孔子可以不答应国君接待宾客,既然答应,就应该做到恰如其分,使国君和宾客都觉得满意。所以他面色庄敬,脚步加快,和平常不一样。
(三)适时回报,表示工作告一段落,才是有始有终,令人觉得做事有头有尾,也是慎始善终的一种演练。
四、入公门①,鞠躬如也,如不容。
立不中门,行不履阈②(yù)。
过位③,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
摄齐④(zī)升堂,鞠躬如也,屏(bǐng)气似不息者。
出,降一等⑤,逞⑥颜色,怡怡如⑦也。
没阶,趋进,翼如也。
复其位,踧踖如也。
十·四[注释]
①公门:指君主的门,朝廷的门。
②阈:门槛。
③过位:指经过国君的座位。
...
2025年5月28日 17:25 周三
为政第二
这是篇名,用第一句的最先两个字来表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一、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①,居其所,而众星共②之。”
二·一[注释]
①北辰:指北极星,古人以为北极星居中不动,众星环绕着它而运行。
②共:同『拱』,是环绕、归向的意思。
二·一[主旨]
德政有如北极星,对人民的感化力特别强大。
今 译
孔子说:“凭借道德来治国,就如同北极星一样,居中不动,众星都自然而然地环绕着,归向于它。”
引 述
“为政”,是从事政治的意思。政治,即为管理众人的事情。“为政以德”,一般人常解释为:透过德化来管理众人的事。采用自然感化的方式,大家才会各安其位,各得其乐。实际上,孔子的主张,是尊重礼制,也就是德治必须以制度作为基础。“为政以德”的意思,应该是制定制度、执行制度,以及修订制度的人,自己要重视品德修养。以有德人士来实施制度化管理,才有良好的效果。
北极星居中不动,象征制度的确立。“众星共之”,表示制度的制定和落实,需要良好品德的人来运作。
管理众人的事,不能完全依赖法治。因为法网虽然严厉,也很难周密。不良分子,仍然可以游走于法律边缘,甚至活跃在法律的空隙中,实在防不胜防、治不胜治。“为政以德”,便是从事政治的人士用道德修养来以身作则,以道德补法律的不足,而不是仅仅用道德来教化别人。
生活智慧
(一)误解“为政以德”的本意,使孔子德治的理想迄今难以具体落实。因此引起很多人的怀疑,说什么德治是理想,并不能实际施行。实际上为政以德的起点是正己。领导者自己有德,才能够建立法治的公信力。“政”即是“正”的意思,从政的人,必须自己行得正,以正为准则,带领着大家也跟着端正起来。
(二)为政以德,是治国的战略思想,同样可以用来齐家和经营企业。我们常说小胜靠智、大胜靠德,便是为政以德的实际运用成果。
(三)孟子将为政以德扩展为仁政,形成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我们每一个人,不论身居哪一种阶层,都应该真正体会并实践以人为本的理念,来提升人的价值。
二·一[建议]
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规矩,品德修养良好,实际上就是合理遵守规矩的表现。
二、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①之,曰思无邪。”
二·二[注释]
①蔽:概括的意思。
二·二[主旨]
孔子说明《诗经》的要旨。
今 译
孔子说:“《诗经》有三百篇,只要一句话便可以概括全书的要旨,那就是:作者的思想完全纯正。”
引 述
前面说过,子贡是孔子学生当中,唯一亲身体验过贫穷和富有的人。他在贫穷的时候,为了不谄媚别人,吃过不少苦头。后来富有了,又为了不骄傲而煞费苦心。经过孔子引用《诗经·卫风篇》的一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启示,这才恍然大悟。一个人不需要为了贫穷或富有而费心思,只要把贫富归之于天命,自己则专心乐道修礼,便十分自在。有了这样的心情,才可以读《诗经》。因为,《诗经》的作者心里根本没有丝毫邪念。只有用同样的心情来领会,才能读得出真正的味道。
生活智慧
(一)贫穷的日子过久了,一旦富有,往往不知道怎样因应,产生很多暴发户的不当行为。富有人家,忽然要过穷日子,好像也很难适应,甚至于想要自杀。这两种人士,最好都能够读读《诗经》,领会其中不违正道的心性,比较容易随遇而安。
(二)孔子所说的“诗”,便是我们现代所说的《诗经》。《诗经》是俗名,但是元朝以后,就一直沿用迄今。流传下来的,一共有三百零五篇。孔子说“诗三百”,也表现我们对数字的态度,不一定处处都讲求精确。换句话说,应该精确时才精确,否则说一个概数就可以了。
(三)读《诗经》的目的,应该是使自己的思想走入正道。如果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不读也罢!可惜有些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搞出很多歪诗,徒然引起读者的邪念,实在是害人害己!
二·二[建议]
思想纯正,观念正确,是最大的福气。我们追求幸福,最好从这里着手。
三、子曰:“道之以政①,齐之以刑②,民免而无耻③;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④。”
二·三[注释]
①道之以政:以法制禁令来领导人民。
②齐之以刑:用刑罚来整饬人民。
③民免而无耻:人民仅能苟免于刑罚,并无羞愧心。
④有耻且格:人民会有羞耻心,而且能不断地改善自己。
今 译
孔子说:“以各种法制禁令领导人民,用各种刑罚来整饬人民,人民只求免于刑罚,并无羞耻心。如果能以道德去感化人民,以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羞耻心,而且能跟随在位者的领导持续地改善。”
引 述
孔子认为礼治优于法治,但是实施起来,却难于法治。所以礼治没有做好以前,不能不用法治。就算礼治实施得很多,也不能完全废掉刑罚。一般人认为孔子重视礼治而轻忽法治,甚至主张不用法治,实际上是十分严重的误解。以德化来教导,用礼法来规范,这才符合孔子的主张。
法治是德治的基础,没有法治,德治很可能流于空谈。孔子主张,为政的目的是德化,使人民知耻,自动走上正道,而不为非。所用的方法为身教,产生影响力来感化人民。他并不反对刑治,只是在德治未能实现之前,姑且兼采刑治。主要用意,在避免人民只怕犯法受刑,却不能自发地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二·三[主旨]
孔子评论法治与德治的优劣。
生活智慧
(一)我们常说爱的教育,以为打骂都是有害无利的。实际上爱和限(限制)应该并重,有限制才显得真爱,否则便是放纵或溺爱。
(二)把礼治和法治合起来想,而不分开来看,才是孔子倡导礼治的原意。若是分开来看,礼法便成为理想而难以具体落实。
(三)心里产生羞愧的感觉,并且知过能改,才有资格实施礼治。否则只是害怕受罚,不能提高品德修养。
二·三[建议]
羞愧的心理反应,十分宝贵。只害怕受刑罚,却失去羞愧心,就算能够改过,也不能持久。
四、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②于学,三十而立③;四十而不惑④;五十而知天命⑤;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⑥。”
二·四[注释]
①吾十有五:指孔子十五岁那一年。
②志:心有所向的意思。
③而立:成立、自立、立足的意思。
④不惑:对自己所订定的为人处事原则,经过十年的亲自体验,已经没有疑惑。
⑤天命:指人世间一切理所当然的道义与责任。
⑥逾矩:『逾』是超越;『矩』指规矩、法度。
今 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向学,三十岁时,能用学得的道理来立身行己;四十岁时,对自己所秉持的事理已不再疑惑;五十岁时,能知道天命的道理;六十岁时,听到别人的话可以分辨真假与是非;七十岁以后,就算随心所欲也不致逾越法度。”
二·四[主旨]
孔子自述为学与进德的次序。
引 述
一个人的一生,能够循序渐进,持续地进步,是最为难得的成就。孔子这样的圣人,一路走来,能够如此平顺,值得我们学习。然而孔子所说的十五、三十、四十、五十等数字,不过是一种概略的叙述。各人都不相同,即为个别差异。人人自己反省,看看有什么需要调整、改善的地方,才是孔子说这一番话的真正用意。
从心所欲是有条件的,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达到的境地。必须经过无数次的改善又改善,真正能够喜怒哀乐都发而皆中节,也就是表现到合理的程度,才可以从心所欲。我们应该把不逾矩当作从心所欲的必要条件。倘若逾矩,那就不可以从心所欲了。
...
2025年5月28日 17:25 周三
泰伯第八
这是篇名,用第一句的最先两个字来表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一、子曰:“泰伯①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八·一[注释]
①泰伯:周太王的长子,与二弟仲雍逃往荆蛮,让太王立三子季历。
八·一[主旨]
孔子论述泰伯让位的盛德。
今 译
孔子说:“泰伯可以说具有最崇高的道德!他再三将天下让给弟弟,又泯灭自己的功绩,使百姓不知道怎样赞美他。”
引 述
依据《史记》的记载,吴泰伯和他的弟弟仲雍,都是周太王的儿子,季历的哥哥。由于季历十分贤能,又有一位好儿子,名字叫作昌。太王想要立昌而传位给季历,泰伯和仲雍为了配合父亲的意愿,两个人一起逃奔到荆蛮。在身上刺了彩纹,把头发剃掉,以表示自己不能够在宗庙主持祭祀,使季历顺利地继位,而昌后来也有机会继位,成为文王。三是多数的意思,礼让了好几次,并且尽量隐藏自己的作为,使百姓无从赞美,来完成太王的意愿,所以孔子认为他的德行,十分高尚。
八·一[建议]
要看一个人,除了他本身以外,还要看他的妻子,和他的子女。
生活智慧
(一)泰伯是长子,按例可以继承父亲的大位。但是三弟季历的贤能,使得父亲有意改立三子。泰伯没有因此而怨责,或者提出强烈的抗争。他的礼让,使得周文王有机会奠定周朝的良好基础。
(二)周人初起的时候,很可能尚未建立长子继承的制度。太王为了选择能力较强的人,来担任继承人,因此选中了季历。不论如何,泰伯的纹身断发,都是有利的助力。
(三)季历娶的妻子太任,是一位有贤德的妇人,生了一个儿子,叫作昌,也教养得很好。太王由妻子和儿子来选中季历,其实也是良好的方式。
二、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①,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②。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③。”
八·二[注释]
①葸:畏惧。
②绞:急切。
③偷:人情淡薄。
八·二[主旨]
孔子教导弟子重视合理的行为规范。
今 译
孔子说:“恭敬而不合礼,会烦扰徒劳;谨慎而不合礼,会畏怯多惧;勇敢而不合礼,便会犯上作乱;率直而不合礼,会急切责人。在上位的人能厚待亲属,民间也会兴起仁爱的风气。在上位的人能不遗弃故交旧友,民风就会敦厚不至于人情淡薄了。”
引 述
人生最要紧的是生活,生活最重要的是人情,人情最需要的是合理。合理的人情,成为大家的行为规矩,就叫作礼。礼的后面,要加上一个节字,才能合理。
恭敬、谨慎、勇敢、率直,原本都是良好的态度。但是也不能过分,必须做出合理的节制。
过分恭敬,大家都很劳累。过分谨慎,必然流于胆怯。过分勇敢,行为就很粗野。过分率直,口气经常不好。
要形成合理的礼节,居上位的人,必须以身作则。百姓受到陶冶,自然重视人情,不致刻薄、忘本。
“无礼”的意思,是不当或过度的礼。怎样才能够谨守合理的度呢?请参考前面《为政篇》所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生活智慧
(一)礼多人不怪,用意在鼓励大家重视应有的礼貌。礼多必诈,则在提醒大家不可过分,必须把握合理的“度”。
(二)恭敬和虚伪、谨慎和胆怯、勇敢和粗野、率直和口无遮拦,当中都只隔着一张薄薄的纸。稍有逾越,就变成另外一种,必须格外小心。
(三)社会风气由一两个人来转移,乍听起来并不可能。然而居高位而又声望良好的人士,应该是做得出来的。
八·二[建议]
不管如何,由自己做出一些良好的示范,让一些人受到影响,实在是自己对社会的最佳贡献。
三、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①予足!启予手!《诗》云②:‘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③!”
八·三[注释]
①启:开。
②《诗》云三句:出于《诗经·小雅·小旻》。譬喻自己常戒慎守身,如临渊履冰,不敢稍有大意。『战战』是恐惧的样子。『兢兢』即谨慎戒惧。
③小子:门生。
八·三[主旨]
曾子训勉弟子谨慎保身。
今 译
曾子病重,召集门生到床前说:“掀开被子,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诗经》上说:‘小心谨慎啊!就像站在深潭旁边,就像走在薄冰上面。’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可以免于被毁伤了,弟子们!”
引 述
曾子是大家公认的孝子,他病重的时候,要他的弟子们掀开被子,检视他的手脚,依然保持得很完好。说明他始终遵照《诗经》所说的,谨慎小心,以求明哲保身。
有人一听到明哲保身,就联想到自私自利。好像明哲保身,就代表怕事、怕死。这是十分严重的误解。事情要做,安全和方法也应该重视,才对得起自己。
生活智慧
(一)父母最担心的,是子女的健康和安全。我们不希望增添父母的担忧,当然要重视自己的健康,以策安全。古人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实际上是提倡孝道的一种说法,理由就在于减少父母的担心。
(二)现代人喜欢冒险,玩一些高度刺激的游戏。万一出事,自己丧失宝贵的性命,亲友也将悲伤不已。大家在从事这些活动之前,务必详为考虑。
(三)不爱护自己的人,怎么能爱护别人?明哲保身的用意,是鼓励大家爱自己,爱到自己充满了爱,才有多余的爱来爱别人。
八·三[建议]
爱护自己,并不一定要自私。能够推己及人,以爱自己的心,来爱别人,才合乎人性的需要。
四、曾子有疾,孟敬子①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②,斯远暴慢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④,斯远鄙倍⑤矣。笾(biān)豆之事⑥,则有司⑦存。”
八·四[注释]
①孟敬子:孟武伯的儿子,为鲁国大夫。
②动容貌:指容貌举止依礼而动。
③暴慢:粗暴放肆。
④辞气:言语声调。
⑤鄙倍:鄙俗背理。『倍』同『背』,违背的意思。
⑥笾豆之事:指礼仪器用琐碎的事。
⑦有司:执事的人员。
今 译
曾子病了,孟敬子去探望。曾子说:“鸟将死的时候,叫声很悲哀;人将死的时候,所说的话都是善良的。在上位的人应当重视三项道理:容貌举止依礼而行,就可避免别人的粗暴、放肆;脸色端庄,就容易让人信任;说话用词语气得体,就可避免别人鄙陋不合理的话。至于礼仪器用等琐碎的事,有专职的人在管,不必多操心。”
引 述
孟敬子探望曾子的病情,按理说并没有请教重要问题的意思。但是他的身份比较特别,曾子希望借着这个难得的机会,提供一些宝贵的建议。所以才慎重地说出“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来引出后面的忠告。曾子的用心良苦,可见一斑。
...
2025年5月28日 17:25 周三
述天第七
这是篇名,用第一句的最先两个字来表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七·一
#
一、子曰:“述①天不作,信天好古②。窃比③于我老彭④。”
七·一[注释]
#
①述:指传述自然。
②古:指古代的文物制度。
③窃比:私下比拟。
④老彭:商代贤大夫。
七·一[主旨]
#
孔子对于自己著述的谦辞。
今 译
#
孔子说:“我只传述自然而不创作,笃信自然且传承古代的文物制度,我私下比拟商朝的老彭。”
引 述
#
孔子并不依据自己的想象或推理,来进行创作。他只是仔细观察、深切体会,把人性的本色描述出来。传述自然,笃信自然,选择合乎人性需求的部分,整理成书,以供大家参考。这种继旧开新的做法,才是历久常新的主因。
生活智慧
#
(一)主观的创作,未必符合人性的需求。即使一时带领新潮,也不能持久。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很快就被淘汰。
(二)新的不一定好,旧的也不一定不好。新旧不是主要的因素,好坏才是选择的依据。一些东西传得那么久,一定有原因。
(三)继旧开新,从旧有的根基中,开出新的东西。相当于老干长出新枝叶,既不忘本,又能赶上时代的变迁。
七·一[建议]
#
不要没有弄明白古人的真正用意,便任意加以更改,以致扭曲原意造成错误。
七·二
#
二、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诲②人不倦,何有③于我哉?”
七·二[注释]
#
①识:记住。
②诲:教导。
③何有:表示没有什么。
七·二[主旨]
#
孔子自述努力做好的三件事。
今 译
#
孔子说:“把所见所闻默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厌弃,教导学生而不觉得倦怠。这些事情对我来说,实在是不足称赞的。”
引 述
#
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工作。他最喜欢做的三件事,便是多看、多听、多想,以此来充实自己。广博地学习,而不会厌倦。弟子追随他学习,他谆谆教诲,却不觉得倦怠。这样的精神,博得大家的敬仰。然而孔子自己,则认为没有什么值得大家称赞的,可见谦虚的美德,也在孔子的身上散发出无比的光芒。
看到事物,不应该立即做出判断,以免失误。这时候先默而识之,然后逐渐尝试、了解、体悟,才做出判断,比较安全。学而不厌,必须知所取舍。应该学的才学,不应该学的不要学。诲人不倦==,也要看对==方有没有学习的意愿,不宜好为人师,徒然造成反感。
七·二[建议]
#
学习孔子这三件事,有机会便要提醒自己,切实把它做好。
生活智慧
#
(一)随时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里,目的是有时间多方思虑,深一层明白其中的道理。不能够立即反应,以免浅陋而贻笑大方,增加自己的学习障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