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

08水地比

08水地比 #


此卦陸賈將説蠻,卜得之,果勝蠻王歸也。

圖中:

月圓當空,秀才望月飲酒,自酌自斟, 藥爐在高處,枯樹開花。

眾星拱比之課 水行地上之象

師之後,師者眾也,眾聚有相比親也。比,相親也,有眾則必有比,故次師也。物之相近莫如水與地,永遠相比附,故卦體為水在地上,地上有水象。水為險,地為順,故外險內順為比卦。險猶戰戰兢兢,恐得罪人象,內心又持順之地道,有坤厚之德性,此比之道也。

卦圖象解 #

一、月圓當空:政治清明象。

二、三星拱照:得賢能剛直之人輔助。

三、秀才望月飲酒:示才智之人無憂也。(亦示:作秀之人,於政治清明時,無法出頭〕四、自酌自斟:無慾則剛象,孤獨之象。

五、藥爐在高處:無病無災,故不需用藥也。

六、枯樹開花:晚發也。示心有誠,制度立,事必成。七、酒:忘憂之物。

全卦:上位清明,三台輔佐,人將無憂,即使枯樹亦能開花。

人間道 #

比:吉,原筮,元永貞,无咎。不寧方來,後夫凶。

比為吉之道。人相親比,必有其道,須視可比而決定比之,不可比而比,凶。如果等到不能自保安寧之時,方開始求親比,幸運的得所親比,可得平安。但如仍獨立自持,求親比之想法不前反後,即使是丈夫之親人,亦招凶矣。

是故君王亦懷柔天下,下位之人亦和親其上,未能獨立也,平日即須有此志,天地之間, 沒有不相親比而能獨立生存的。

相比之道,须兩志相求,如互不相求則為睽卦,故戰國策〈中山策〕有同慾相憎,同憂相親之理。所以好的制度,能使人有所依從,故能互相親和也。

彖曰:比,吉也。比,輔也,下順從也。 #

因相親比為吉之道,有相輔相成之意。但求比之道,須如臣下順從君上一樣,即使地位相同,或上下有別,決不可因持於己之高位,而忘順從之道,此乃真比之道。

原筮,元永貞,无咎,以剛中也。 #

元、永、貞為相比之道。元為君長之道,永為可以長久,貞謂得正道且堅其心志,人有此三德性,再以陽剛當君主之位,此為君之德也。如此之君主可以無災矣。

不寧方來,上下應也。 #

上位之念,應知君不能獨立,须保民以此為安。下民知己不能自保,須擁君以求寧,此上下相應之理。如以王之私而行為之,不求下民之附和,凶危立至矣。

後夫凶,其道窮矣。 #

若眾人之志相和親,則無有不遂,此天地之道,若人之和親不行,則雖夫亦凶矣。

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 #

天地之間,物相親比,莫如水在地上,聖人觀比之象,以此建萬國,近諸侯,親近人民, 此比之極道。

初六: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 終來有它,吉。 #

此為比之始。孚為中信,故相比之道,以誠信為本,表裡不一致,人誰近之。誠信充實於內,如於缶中之滿,且外不加修飾(它,外也〕,至誠以待之,則無不信。

象曰:比之初六,有它吉也。 #

此即比之道在乎始也。始即能中實誠信, 終吉,始無誠信,終凶。

六二:比之自内,貞吉。 #

自內言主之在己也。得正道,而與君道相合,此吉也。即以中正之道,合於上位之所求, 乃曰自內。今人汲汲以求比者,非君子自重之道,乃自失之道也。

象曰: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

堅守己中正之道,以待上求,乃不自失也。此易之戒。故士人修己,方求上進之道。降志辱身此絶非自重之道。吾人救天下之心,並非不急切,乃因須待禮遇之至方出也。

六三:比之匪人。 #

相親比之人,如為不正當之人,即為匪人, 招凶也。

...

07地水師

07地水師 #


此卦周亞夫將欲排陣,卜得之,果獲勝。

圖中:

虎馬羊待命,將軍臺上立,一文一武綬印,人跪台上受印,棋盤在下。

天馬出群之課 以寡服眾之象

師之興,因有爭議也。此卦本體上順下險之象,亦即地下有水,內外分即內險外順,有行險之道如何順行之義。水在地下必聚,如部隊之集結,如九五為一陽,餘為諸陰,則為天子之象,今九二為將位,統帥諸陰,則為將帥之象。此卦申明處師之時,內須戒慎警惕,不可掉以輕心,外須統一專權,命令如一,方能行順之義。

卦圖象解 #

一、肖虎、馬、羊之人三合:可戰。

二、文武二官綬印:得萬人服之帥。

三、人立棋盤上:圍棋愈下愈多,但須有謀略方可成事。

四、將軍臺上立:示有兵權也。生殺之專權也。武職大利。

五、羊回首:回陽也,病危之人卜之,有自陰間回陽間之象。

六、虎在馬後:為馬之靠山,馬因虎威而動。故馬回首視虎。

人間道 #

師:貞,丈人吉,无咎。

此言,師之道必有正名,因師之與,天下萬民必傷,如不以正,則民心不從,致凶之道。丈人,即尊貴有眾望之人,故出師必立帥將,此人必民所聽從順同,不能服眾人,安得民心。如此則無災。故興師必有二道:正名與主將。

彖曰:師,眾也;貞,正也,能以眾正,可以王矣。 #

師為帶眾之道,必以正,如能使眾人皆正,即可王天下。此用師之正道。

剛中而應,行險而順。 #

出師之將帥,須得君王之專信也。此王者之帥,民心從之,雖有險必順矣。

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吉又何咎矣。 #

如從前面所論之師道下手,則雖因出師傷下之百姓,民仍從之,故吉而無災。

象曰:地中有水,師,君子以容民畜眾。 #

水在地下相聚,為眾聚之象,君子之人須以包容民眾,為使民順從之法。

初六:師出以律,否臧凶。 #

師之出,必以誅亂制暴而動,行師之道, 须以律法,合於義理,如不按此法,即致勝亦凶。

象曰:師出以律,失律凶也。 #

師出必有律法,失律法,致凶之道。

九二:在師中,吉,无咎,王三錫命。 #

此言九二之道,為為將之道,君之事為人臣絶無敢專權,但出師作戰之時,則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從,君王須順從其命,以專信任之。

象曰:在師中吉,承天寵也。王三錫命,懷萬邦也。 #

人臣如無君之專寵,則不得專制之權,更何論成功。

六三: 師或輿尸,凶。 #

輿尸,眾人為主也。此言師旅之事,任當專一,須以剛中之才居上為信,乃得成功。如不這樣,而以眾之意見為主,凶之道也。

象曰:師或輿尸,大无功也。 #

如倚二三人以上,必誤之時也,不但無功, 凶禍至矣。

六四:師左次,无咎。 #

左次,乃知不可進而退。此言,師之常法, 見可而進,知難而退,進退有據,平安無災。六四為陰爻,主陰柔,而師必以強勇,中有陰柔,即兵家之風、林、火、山同義。

...

06天水讼

06天水讼 #


此卦漢高祖斬丁公,疑惑,卜得之後,果遭戮也。

圖中:

口舌二字,山下有睡虎,文書在雲中, 人立虎下,望口舌,柳樹在旁。

蒼鷹逐兔之課 天水相違之象

人之所需飲食也,因有所須,爭訟之所由起。天陽上行,水性就下,其行相違,所以成訟也。卦義:外健內險之象,必有訟。

卦圖象解 #

一、口舌二字:官司,糾紛,災也。

二、山下有睡虎:入危地而不知象。

三、虎:王姓,肖虎之人。

四、文書在雲中:心想事不成,幻想也。

五、人立虎下:近險也,近險為脱險之道。

六、柳樹:隨風而動,雖大風而不斷,此柳之性也。〔韓信之辱,即柳性〕

人间道 #

訟:有孚,窒惕,中吉,終凶。

訟之道,必中實,如中無有實,乃誣妄,凶之道也。訟,乃與人爭辩,而待決於他人,雖有孚,仍會窒塞。故有得中實則吉,但終極其事則凶也。

利見大人,不利涉大川。 #

因訟者求辩曲直,故利見大人,如大人能以剛明中正決其訟,吉。因訟非吉事,須擇安地而居,不可陷於險難,故不利涉大川也。

彖曰:訟,上剛下險,險而健,訟。 #

此內險外健,訟之所起。若健而不險,不生訟也。險而不健,不能訟也。猶如一人,只重外飾,內無真實材料,此為訟之源也。

訟,有孚,窒惕,中吉,剛來而得中也。 #

訟之,有中實剛健,但處訟之時,雖有中實,仍有阻礙而須惕懼,則吉。

終凶,訟不可成也。 #

因訟本非善事,乃不得已也,終極其事,則凶矣。

利見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大川,入于淵也。 #

如見中正之大人,吉。與人訟必先居於平安之地,任意行險,則身陷。

象曰:天與水違行,訟,君子以作事謀始。 #

此因天上水下,二卦體相違,訟之由也。君子觀象,知人有爭訟之道,故行事必「慎始」, 絶訟端於事之始,則訟不生矣。

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終吉。 #

此陰柔居下位,必不可終極其訟也。若不終極其訟,雖小有言傷,而終得吉。

象曰:不永所事,訟不可長也。雖小有言,其辯明也。 #

此即於訟之初,即戒訟,因柔弱而居下, 不可長久。因既訟,必有小災,應辩理之明, 終得其吉。

九二:不克訟,歸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 #

二爻與五爻為相應之地,九二乃將位,以剛處險,與五之君位為敵,知不可敵,歸而避之,儉樸自處,則無過矣。三百户,乃邑之至小者,如處強大,此競也,則必過也。

象曰:不克訟,歸逋竄也。自下訟上,患至掇也。 #

因義不敵,故不能訟,須避去其所。自下訟上,義不正,且氣勢不足,此招禍患之至易也。

六三:食舊德,貞厲終吉。或從王事,无成。 #

陰爻居三陽剛位,乃陰柔居二剛之間,须知雖處危地,能知危懼,終必獲吉。守原之本分而無所求,則不生訟矣。或從上而成,因從王事,故不在己也。訟乃剛健之事,故始則不永,三則從之,皆可使善也。

...

05水天需

05水天需 #


此卦蔡順遇赤眉贼,卜得知,乃知必脱大難也。

圖中:

月當天,一門,一人攀龍尾,一僧接引,一墓。

雲靄中天之課 密雲不雨之象

蒙之後須養,此需之時也,飲食之道也。雲之上於天有蒸潤之象,就如同飲食之於人一樣, 此養之時,乃待也。乾之性健,必採進法,仍處坎險之下,故須待而後進,即外險內健,此卦之象,乃真養之義。

卦圖象解 #

一、月當天:陰人居上位象,無擔當也;清明無災。

二、 一門:豪鬥也,官府也。

三、一人攀龍尾:附於貴人,想進據其位也。

四、一僧接引:光頭之人,柔而無慾之象。入空門可解。

五、墓:藏棺之地,有官與財象;置之死地而後生之象。

全意,即使如龍之力大,但動不以時,則有入墓之險,此動為求官與財。佛理亦同:『生死一線,無死焉大生』。

人间道 #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以二卦體而言,乾以剛健,如上進而遇險,此未可進也。需待之。以卦之爻言,五爻陽居陽位,乃陽剛中正之德人,居君位,而誠信充實於內(內卦為乾),則光明而可進,必亨,故利涉大川。

彖曰:需,須也,險在前也,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 #

因險在前,未可遽進,须待而進,以乾之剛健,能待而不輕動,則不陷險中,則必不至困窮。時下剛健之人頗多,其動必躁,如能待時而動,則為至善之道。

需:有孚,光亨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 #

孚,中實之義。五位因剛實居中,此孚之象,此居天位而能正中,光明而亨通,且須貞正(堅心),吉也。

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

因中實(內之學問、操守)而貞正(堅心向道),即涉險阻,亦可有功也。故需之道在以乾剛之性而知待之道,何所不利。

象曰: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 #

此自然之象,水上於天未成雨,為雲。猶君子積蓄其才德,而未施於用也,懷其大才,安以待時,飲食以養身體,宴樂和其心志也。

初九:需于郊,利用恆,无咎。 #

初爻因最遠於險,故於郊(曠遠之地), 故君子處於曠遠之地,仍安守其常,則無咎災也。如躁進犯難,則必災至矣。

象曰:需于郊,不犯難行也,利用恆,无咎,未失常也。 #

君子處下野,不冒犯險難而行,復宜安處, 不失其常,保持恆靜心亦不動,如雖不進而志動,則不能安其常也。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終吉。 #

坎為水,水近則有沙,此二爻之位近險, 故需于沙。君子知渐近於險難,雖未至於害, 已小有言矣。此示言語之傷,至小者也。二爻以陽爻居之,示人陽剛之才居陰柔位,守中正之德,雖小有言語之傷,而无大害,終也吉。

象曰:需于沙,衍在中也;雖小有言,以吉終也。 #

此寓,二位雖近險,而如以寬裕居中,即小有言語之傷,及終得吉。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 #

泥,逼近於水也。因逼近於險,而致寇難之至,此居健體之上,有進動之象,苟非謹慎, 終致喪敗也。

象曰:需于泥,災在外也。自我致寇,敬愼不敗也。 #

三位居上險之最近,故云災在外。此寇致之因,實乃己之逼也。須敬慎小心,量宜而進, 則无喪敗。義在相時機而動,戒之盛也。即盛時須戒之象。

...

04山水蒙

04山水蒙 #


此卦王莽篡漢社稷卜得知,乃知漢家必有中與之主。

圖中:

一鹿一堆錢,一合子,李樹一枝子折, 二人江中撑船,珍寳填塞。

人藏祿寶之課 萬物发生之象

艮為山,為止,坎為水,為險。山下有險,遇險而止,莫知所之,蒙之象也。

卦圖象解 #

蒙卦有示吾人去蒙之道。反觀之,如人以蒙蔽之法示人,勢必有所圖也。 圖中:

一、滿船珍寳:暗示人圖財之象。二、船在水上:乃離國他去象。

三、鹿在地上,示仍有小祿於內,鹿—祿也。

四、兩串錢:乃憂心忡忡象,即意雖有祿,但仍令人憂心。

五、圖中一碗:示此蒙蔽手段,必先成後破,因其乃不正之財,必不久遠也。六、李樹子折:示人李姓人氏,且有子夭折之象,則成格。

人间道 #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

兒童之蒙,其未發蒙,而志則專一,此為童蒙,因有童蒙,則告之。因其童蒙,故必至誠一意以求必中。而發蒙之道,必以貞正方吉。

彖曰:蒙,山下有險,險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時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應也。 #

此因剛賢之才居九二爻位,處於下位。六五之童蒙,處於君位。九二之賢臣,必以時中也。時之義,必待其至誠一心之童蒙求問,方以告之,乃中與。如賢能之人處下,而自求為進,主動告以君,則必無被信用之理。故如方法正確,非二求於王君位,實為五之志應於下二也。此為「時中」也。

初筮告,以剛中也,再三瀆,漬則不告,瀆蒙也。 #

此言,如誠一而來求決其蒙,當以剛中之道開發之,如煩數不能誠一,則乃瀆蒙,此時, 不當告。因告之必不能信受,徒以煩瀆,無益矣。

蒙以養正,聖功也。 #

此申利貞之義,養蒙之法,必以正道,此時乃純一未發之童蒙時,故養正於蒙,乃學之至善也。現今人類皆「教而後禁」,故難以教勝,故時風日下。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

此蒙之象也,如人蒙蔽,未知所適從狀。君子此時,必以果決其行,使通行無阻。如始生而方法不對,則以養育其明德為教法。

初六:發蒙,利用刑人,用説桎梏, 以往吝。 #

初六之爻屬最下位,此言,發下民之蒙, 须明刑禁以示之,使之知懼,從而教之。是故為政之始,立法居先,治蒙之初,威以刑者, 是以使民去其昏蒙之桎梏。不設法去其蒙之桎梏,即善教亦無法改變其蒙,故聖人使下民畏威以從,不敢任意其昏蒙之欲,然後才能漸知善道,此為移風易俗之唯一法門。但只有初爻之始可用之,如專用刑以為治,則蒙雖畏,終不能发。

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

此即用立法制刑,以教人之意,萬不可不教而誅。後世之論刑者,不復知教化孕其中, 只一昧的論刑。

九二: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 #

九二有剛明之才,與六五之君相對應,其志又一同,當其時,必廣其包容,老人婦孺之見,皆包容,則能啓天下之蒙,功大矣。今人專持其明,漫用自任,致凶之道。是故古之堯舜,其聖功天下莫及,尚能請教下民,取合理之言,天下之民歸之,就如兒子能治其家一樣

象曰:子克家,剛柔接也。 #

兒子之能治家,其因父之信任專一也。是故九二能成啓蒙之功,乃由五之信任專一也。此剛柔相接之義也。

六三:勿用,取女見金夫,不有躬, 无攸利。 #

三爻之位陰居之,此時機正應上位不能遠從近見,九二為群蒙所蔽,居此之時,無所往則利矣。猶女之嫁夫,當由正禮,如見人多金, 悦而相從,不可取也。

象曰:勿用取女,行不順也。 #

此女不可取,因行不順故也。

...

03水雷屯

03水雷屯 #


此卦季布遇難,卜得之漢推其忠,乃赦其罪。

圖中:

人在望竿頭立,車在泥中,犬頭上回字, 人射文書,刀在牛上,一合子。

龍困淺水之課 萬物如生之象

雲雷之興,陰陽始交,而未成澤,故為屯,如成澤則為解,此卦動於險中,乃屯之義,如陰陽不交則否,此時機乃天下屯難,未亨泰之時也。

卦圖象解 #

一、人在望竿頭上立:此不明局勢之屯難時也,不可妄動也。

二、犬上回字:乃肖狗之人,狗年,狄姓之人,果為哭之象。

三、車在泥中:進退兩難之象。刀在牛上:解也,牛為貴人象。

四、人射文書:張姓,小人阻礙也。射:同音,色也,緋聞。

五、牛不順道:背道而馳,反其道而為之,吉。

六、人望:人亡也。七、人立:在位也。八、盒:先成後破。

九、牛回頭視犬:計無所出,待也。

卜得此卦:動於險中,先成後破也。

人間道 #

屯: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此義處屯之時必貞固(堅心),須明非獨力能成,必廣資助,此利見侯之義。不可往,唯利建侯。

彖曰:屯,剛柔始交而難生,動乎險中。 #

剛柔始交而未通暢,則難屯,難生,於此之時,如動即往,乃取險之道。

大亨貞,雷雨之動滿盈。 #

此言屯有大亨之道,得陰陽交而和洽,則成雷雨,充滿天地之間,此因貞固才能出屯。

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寧。 #

天時造出地上之草,亂而無序,此暗昧不明時,須建立輔助,可以有助矣,此聖人之戒。

象曰:雲雷,屯。君子以經綸。 #

水未能成雨為雲象,君子觀屯象,知須立法規範來經營此時。

初九:盤桓,利居貞,利建侯。 #

初而陽爻居下,意乃剛明之才,當屯難之時,而居下位。此時未便往濟,故盤桓。如遽進,則犯險遇難。此即示人處屯難時,須守正方是,現今之人,鮮少人於屯難之時守正。聖人戒之於屯時。

象曰:雖盤桓,志行正也。 #

聖人處屯時,雖有濟屯之志,仍盤桓不動, 因時未至也。此居下位之念。

以貴下賤,大得民也。 #

初陽之剛健,居陰之下,此易以貴下賤之象。即處屯之時,陰柔不能存,唯一陽剛之才, 則眾所歸從也。更加此人能自處卑下,所以大得民心。

六二 :屯如邅如,乘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 #

此陰爻之柔居屯世。受逼於初剛健之人, 故柔處屯時,無法自濟,又受下之陽剛所逼, 為難為也。非理而至者為寇,柔守中正不苟合於初剛之意,須十年久久乃通。

象曰:六二之難,乘剛也。十年乃字,反常也。 #

此六二患難,因柔,又居屯時,又有下之陽剛所逼,此患難乃因柔而生,須十年,難久必過。如反其柔之常性,而與陽剛合,則省十年,十為數之終也。

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 #

此陰爻居三之陽位,此意柔居剛而不中正,則必妄動,貪於所求,必不足自濟,此不安之源。如入山林射鹿,又無嚮導,此不安也。君子見事於微,捨而勿逐,如往取,徒取其咎也。

...

02坤爲地

02坤爲地 #


此卦漢高袓與項羽交爭卜得之,乃知身霸天下。

圖中:

十一箇口,一官人,坐看二串錢。一官人立受命,一馬,金甲神人在台上乘雲下, 綬文書與官,土堆上有四點。

生載萬物之課 君倡臣和之象

卦圖象解 #

一、十一口:吉也,陳姓人也。

二、一官人:倌人,丈夫也。公務員也。

三、坐看二串錢:欲拿不得,憂心忡忡狀。

四、一馬者:肖馬人;指官貴;指調動也。

五、金甲神:示民心也。

六、授文書與官:授官封侯。

七、土堆上有四點:黑也,背有陰謀也。

人間道 #

坤:元、亨、利牝馬之貞。

坤乃地之厚德,示人效地之性,如牝馬之柔順而健行也,貞示堅心,但與乾不同,乃堅心於柔順之念也。

君子有攸往。 #

君子因行柔順,且表裡一致,合乎坤地之德性。

先迷後得,主利。 #

陰從陽也,即不了解但知須從陽剛之中正,如不知而欲進,則迷錯,損失在己,須居於後, 則利,如君臣之道,柔順乃臣之職也。

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

西南為陰位,東北為陽位,陰必從於陽,陽之正而陰亦正,由陽剛之中正,去蕪存菁,故能成化育之功也。

彖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无疆。 #

坤之道大也,萬物因乾而始,因坤而生,猶父母之道,坤之德厚,故能持載萬物。

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馬地類,行地無彊,柔順利貞,君子攸行。 #

含弘光大此四者,用来形容坤道,含,包容也,弘,寬裕也,光,昭明也,大,厚且博廣。聖人有此四德,故能成天之功,牝馬因柔順而能行,故健。

先迷失道,後順得常。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 安貞之吉,應地无疆。 #

因先迷而從陽剛之德,後必得理,西南為陰,同類而行,故得朋,東北陽方,離其類而喪朋,因離其類而從陽,故能成物之功也。終必吉,又因能安心堅守此道,則無所不可往矣。

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

坤地之道至大,聖人體之,君子以地之柔順且厚能載物之德處事。

初六:履霜,堅冰至。 #

聖人於陰之始生,知其將長,此時戒之, 猶人之履及霜,則知後必有堅冰,故小人始雖甚微,但絶不可使其長,長盛則凶也。

象曰: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 #

陰始凝為霜,渐盛則至堅冰,故聖人戒小人於初,如任小人因循不阻止,則終至凶。故吾人須戒之於初,小人表面常有可憐,博人同情,示弱以求憫恤,實則內心有所圖,今人不知濟弱扶倾與姑息養奸乃一線之差,一昧以濟弱扶倾為自傲,殊不知其姑息養奸,而至今小人才盛。

六二:直方大,不習,无不利。 #

聖人以地之直、方、大三德以盡地之道。直者,直來直往,不迂迴作假。方者,原則不因局勢而改變,且正。大者,容載萬物之胸襟乃大也。不習,謂順其自然,則無往不利。亦可云,因又直且方,氣勢乃大也。

象曰:六二之動,直以方也,不習, 无不利,地道光也。 #

地道之光顯,由其直且方大,人人順其自然,則奸人何所遁形,無往不利。

...

01乾爲天

01乾爲天 #


此卦高祖與呂后走在芒碭山卜得之,餘人難壓也。

圖中:

鹿在雲中,石上玉,有光明,人琢玉。月當空,官人登雲梯,望月。

六龍御天之課 廣大包容之象

萬物皆成於天地之間,故天之高,地之厚德,皆為吾人所效法。聖人觀天而知天之運行恆古不變,且永不止息,此天之道。乾為萬物之始,以象言其為天,為陽,為父,為君。

卦圖象解 #

一、官人在梯上:平步青雲象。

二、鹿在雲中:作為行事心中不可求祿,則祿至矣。

三、石上玉有光明:示人才如玉之含光,吉也。

四、人磨玉:示人堅心不移,夕惕若厲,隨時戒之。

五、工匠:有重立門户之象。

六、梯上官人:棺也。卜疾厄凶也。

七、官人望磨玉人:示人即平步青雲須戒盛,且望下看,念中無妄,則升遷平安,如爭位則旦夕而亡也。

人間道 #

乾:元、亨、利、貞。

元為萬物之始生,亨為萬物之成長,利為萬物之遂成,貞為萬物之堅心,此為乾之性,恒古不變,示人须有堅定不移之心志,萬事乃成於此。

初九:潛龍勿用。 #

初爻為陽位,且陽居此,因爻理本無形, 聖人假借龍之物象來示人乾之初象如聖人始萌,如物之始端,若龍之潛隱,由於始生,未為可用之時機,當韜光養晦,以俟時之至。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

以個人而言,此時如舜之田漁,其德已著, 乃時之至,故利見大德之君,以行其道。以君王言,此時亦利見大德之人臣,以共成其功。以天下百姓言,亦利見大德之人才,以受其恩澤。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 #

三爻位是在下卦之最上,雖為臣位,但未離下位,此時君子知朝夕不懈,隨時警惕,即處危地,但因戒惕而無災至。時今在下位之人,因德已顯彰,民心將至,天下將歸於他,試想其危懼之程度,故聖人設戒於此時,此易之論時也。

九四:或躍在淵,无咎。 #

或乃進與不進之時,聖人示戒進之時機,如時機不對,亦可不進,或之意也,無災。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

此乃進乎天位君位之時,天下利見有大德之人,來共成天下之大事,聖人居此位,乃知時之至矣。廣納天下大德之人共成之。

上九:亢龍有悔。 #

上九為位之極點,過此時太過也。聖人知此為時之極限,乃知進退存亡而終至無過,就不至於後悔也。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

用九之道,即用鲍陽剛之道,須剛柔相濟方為中道,如過乎剛,以至剛為天下之優先,此凶之道也。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 乃利貞。首出庶務,萬國咸寧。 #

彖為一卦之義,吾人觀讀彖,有助於對卦之了解。開始即讃乾道之浩大,萬物由此而生, 乾道因統天,故即為天道,萬物生後,雲行雨施,品物流形,此物之長也。六爻之卦位,各因時而成,此為天之運行,因天道之剛健而自強不息的運作,生育出萬物,且各有分類,各有所性,各有所命。吾人言『天所賦為命,物所受為性。』自此常存此道,因天道生成之

剛正,利於吾人堅心向道,果必吉。天之道首出萬物而皆亨吉,人君之道遵循天道,以致四海顺从。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彊不息。 #

象為解一卦之神,每卦皆有象,每爻皆有象,所有的卦皆以象為法則。此乾之卦象言,始終如一,永恆不變,人之行為能如此則至健,可以見天道也。吾人之自強不息,乃法天之則也。此為天紀。

潛龍勿用,陽在下也。 #

陽居最下始生之位,猶植物之生於土中, 未出頭,始萌之狀。故君子如處此時,乃應進德修業,未為可用之時機也。

...

19子张篇第十九

子张篇第十九 #

(共二十五章)

19.1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译文】子张说:“读书人看见危险便肯豁出生命,看见有所得便考虑是否该得,祭祀时候考虑严肃恭敬,居丧时候考虑悲痛哀伤,那也就可以了。”

19.2子张曰:“执德不弘⑴,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⑵?”

【译文】子张说:“对于道德,行为不坚强,信仰不忠实,[这种人,]有他不为多,没他不为少。”

【注释】⑴弘——此“弘”字就是今之“强”字,说见章炳麟《广论语骈枝》。⑵焉能为有,焉能为亡——这两句疑是当日成语。何晏《论语集解》云:“言无所轻重”,所以译文也用今日俗语来表达此意。

19.3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

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译文】子夏的学生向子张问怎样去交朋友。子张道:“子夏说了些什么?”

答道:“子夏说,可以交的去交他,不可以交的拒绝他。”

子张道:“我所听到的与此不同:君子尊敬贤人,也接纳普通人;鼓励好人,可怜无能的人。我是非常好的人吗,对什么人不能容纳呢?我是坏人吗,别人会拒绝我,我怎能去拒绝别人呢?”

19.4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译文】子夏说道:“就是小技艺,一定有可取的地方;恐怕它妨碍远大事业,所以君子不从事于它。”

19.5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译文】子夏说:“每天知道所未知的,每月复习所已能的,可以说是好学了。”

19.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⑴,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志趣;恳切地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中间了。”

【注释】⑴志——孔注以为“志”与“识”同,那么,“博学笃志”便是“博闻强记”之意,说虽可通,但不及译文所解恰切。

19.7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译文】子夏说:“各种工人居住于其制造场所完成他们的工作,君子则用学习获得那个道。”

19.8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译文】子夏说:“小人对于错误一定加以掩饰。”

19.9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卽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译文】子夏说:“君子有三变:远远望着,庄严可畏;向他靠拢,温和可亲;听他的话,严厉不苟。”

19.10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译文】子夏说:“君子必须得到信仰以后才去动员百姓;否则百姓会以为你在折磨他们。必须得到信任以后才去进谏,否则君上会以为你在毁谤他。”

19.11子夏曰:“大德不踰闲,小德出入可也。”

【译文】子夏说:“人的重大节操不能踰越界限,作风上的小节稍稍放松一点是可以的。”

19.12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

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译文】子游道:“子夏的学生,叫他们做做打扫、接待客人、应对进退的工作,那是可以的;不过这只是末节罢了。探讨他们的学术基础却没有,怎样可以呢?”

子夏听了这话,便道:“咳!言游说错了!君子的学术,哪一项先传授呢?哪一项最后讲述呢?学术犹如草木,是要区别为各种各类的。君子的学术,如何可以歪曲?[依照一定的次序去传授而]有始有终的,大概只有圣人罢!”

19.13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译文】子夏说:“做官了,有余力便去学习;学习了,有余力便去做官。”

19.14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译文】子游说:“居丧,充分表现了他的悲哀也就够了。”

19.15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译文】子游说:“我的朋友子张是难能可贵的了,然而还不能做到仁。”

19.16曾子曰:“堂堂⑴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译文】曾子说:“子张的为人高得不可攀了,难以携带别人一同进入仁德。”

【注释】⑴堂堂——这是迭两字而成的形容词,其具体意义如何,古今解释纷纭。《荀子·非十二子篇》云:“弟佗其冠,神禫其辞,禹行而舜趋,是子张氏之贱儒也。”这是对子张学派的具体描写,因此我把“堂堂”译为“高不可攀”。根据《论语》和后代儒家诸书,可以证明曾子的学问重在“正心诚意”,而子张则重在言语形貌,所以子游也批评子张“然而未仁”。

19.17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译文】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平常时候,人不可能来自动地充分发挥感情,[如果有,]一定在父母死亡的时候罢!”

19.18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⑴之孝也,其它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译文】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孟庄子的孝,别的都容易做到;而留用他父亲的僚属,保持他父亲的政治设施,是难以做到的。”

【注释】⑴孟庄子——鲁大夫孟献子仲孙蔑之子,名速。其父死于鲁襄公十九年,本人死于二十三年,相距仅四年。这一章可以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1.11)结合来看。

19.19孟氏使阳肤⑴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⑵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译文】孟氏任命阳肤做法官,阳肤向曾子求教。曾子道:“现今在上位的人不依规矩行事,百姓早就离心离德了。你假若能够审出罪犯的真情,便应该同情他,可怜他,切不要自鸣得意!”

【注释】⑴阳肤——旧注说他是曾子弟子。⑵散——黄家岱《嬹艺轩杂着·论语多齐鲁方言述》云:“散训犯法,与上下文义方接。扬氏《方言》:‘虔散,杀也。东齐曰散,青徐淮楚之间曰虔。’虔散为贼杀义。曰民散久矣,用齐语也。”译文未取此说,録之以备参考。

19.20子贡曰:“纣⑴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译文】子贡说:“商纣的坏,不像现在传说的这么厉害。所以君子憎恨居于下流,一居下流,天下的什么坏名声都会集中在他身上了。”

【注释】⑴纣——殷商最末之君,为周武王所伐,自焚而死。

19.21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失好比日蚀月蚀:错误的时候,每个人都看得见;更改的时候,每个人都仰望着。”

19.22卫公孙朝⑴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译文】卫国的公孙朝向子贡问道:“孔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道:“周文王武王之道,并没有失传,散在人间。贤能的人便抓住大处,不贤能的人只抓些末节。没有地方没有文王武王之道。我的老师何处不学,又为什么要有一定的老师,专门的传授呢?”

【注释】⑴卫公孙朝——翟灏《四书考异》云:“春秋时鲁有成大夫公孙朝,见昭二十六年传;楚有武城尹公孙朝,见哀十七年传;郑子产有弟曰公孙朝,见列子。记者故系‘卫’以别之。”

19.23叔孙武叔⑴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⑵,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⑶,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⑷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译文】叔孙武叔在朝廷中对官员们说:“子贡比他老师仲尼要强些。”

子服景伯便把这话告诉子贡。

子贡道:“拿房屋的围墙作比喻罢:我家的围墙只有肩膀那么高,谁都可以探望到房屋的美好。我老师的围墙却有几丈高,找不到大门走进去,就看不到他那宗庙的雄伟,房舍的多种多样。能够找着大门的人或许不多罢,那么,武叔他老人家的这话,不也是自然的吗?”

【注释】⑴叔孙武叔——鲁大夫,名州仇。⑵宫墙——“宫”有围障的意义,如《礼记·丧大记》:“君为庐宫之”。“宫墙”当系一词,犹如今天的“围墙”。⑶仞——七尺曰仞(此从程瑶田《通艺録·释仞》之说)。⑷官——“官”字的本义是房舍,其后才引申为官职之义,说见俞樾《羣经平议》卷三及遇夫先生《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卷一。这里也是指房舍而言。

19.24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⑴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踰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踰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⑵见其不知量也⑶。”

【译文】叔孙武叔毁谤仲尼。子贡道:“不要这样做,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别人的贤能,好比山邱,还可以超越过去;仲尼,简直是太阳和月亮,不可能超越它。人家纵是要自绝于太阳月亮,那对太阳月亮有什么损害呢?祗是表示他不自量罢了。”

...

13子路篇第十三

子路篇第十三 #

(共三十章)

13.1子路问政。子曰:“先之⑴劳之。”请益。曰:“无倦⑵。”

【译文】子路问政治。孔子道:“自己给百姓带头,然后让他们勤劳地工作。”子路请求多讲一点。孔子又道:“永远不要懈怠。”

【注释】⑴先之——就是下一章“先有司”之意。⑵无倦——也就是“居之无倦”(12.14)之意。

13.2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译文】仲弓做了季氏的总管,向孔子问政治。孔子道:“给工作人员带头,不计较人家的小错误,提拔优秀人才。”

仲弓道:“怎样去识别优秀人才把他们提拔出来呢?”孔子道:“提拔你所知道的;那些你所不知道的,别人难道会埋没他吗?”

13.3子路曰:“卫君⑴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⑵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⑶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译文】子路对孔子说:“卫君等着您去治理国政,您准备首先干什么?”

孔子道:“那一定是纠正名分上的用词不当罢!”

子路道:“您的迂腐竟到如此地步吗!这又何必纠正?”

孔子道:“你怎么这样卤莽!君子对于他所不懂的,大概采取保留态度,[你怎么能乱说呢?]用词不当,言语就不能顺理成章;言语不顺理成章,工作就不可能搞好;工作搞不好,国家的礼乐制度也就举办不起来;礼乐制度举办不起来,刑罚也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会[惶惶不安,]连手脚都不晓得摆在哪里才好。所以君子用一个词,一定[有它一定的理由,]可以说得出来;而顺理成章的话也一定行得通。君子对于措词说话要没有一点马虎的地方才罢了。”

【注释】⑴卫君——历来的注释家都说是卫出公辄。⑵正名——关于这两个字的解释,从汉以来便异说纷纭。皇侃《义疏》引郑玄的注云:“正名谓正书字也,古者曰名,今世曰字。”这说恐不合孔子原意。《左传》成公二年曾经载有孔子的话,说:“唯器(礼器)与名(名义、名分)不可以假人。”《论语》这一“名”字应该和《左传》的这一“名”字相同。《论语》中有孔子“觚不觚”之叹。“觚”而不像“觚”,有其名,无其实,就是名不正。孔子对齐景公之问,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正名。《韩诗外传》卷五记载着孔子的一段故事,说,“孔子侍坐于季孙,季孙之宰通曰:‘君使人假马,其与之乎?’孔子曰:‘吾闻:君取于臣曰取,不曰假。’季孙悟,告宰通曰:‘今以往,君有取谓之取,无曰假。’孔子曰:‘正假马之言而君臣之义定矣。’”更可以说明孔子正名的实际意义。我这里用“名分上的用词不当”来解释“名不正”,似乎较为接近孔子原意。但孔子所要纠正的,只是有关古代礼制、名分上的用词不当的现象,而不是一般的用词不当的现象。一般的用词不当的现象,是语法修辞范畴中的问题;礼制上、名分上用词不当的现象,依孔子的意见,是有关伦理和政治的问题,这两点必须区别开来。⑶错——同“措”,安置也。

13.4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译文】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道:“我不如老农民。”又请求学种菜蔬。孔子道:“我不如老菜农。”

樊迟退了出来。孔子道:“樊迟真是小人,统治者讲究礼节,百姓就没有人敢不尊敬;统治者行为正当,百姓就没有人敢不服从;统治者诚恳信实,百姓就没有人敢不说真话。做到这样,四方的百姓都会背负着小儿女来投奔,为什么要自己种庄稼呢?”

13.5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⑴;虽多,亦奚以为⑵?”

【译文】孔子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以政治任务,却办不通;叫他出使外国,又不能独立地去谈判酬酢;纵是读得多,有什么用处呢?”

【注释】⑴不能专对——古代的使节,只接受使命,至于如何去交涉应对,只能随机应变,独立行事,更不能事事请示或者早就在国内一切安排好,这便叫做“受命不受辞”,也就是这里的“专对”。同时春秋时代的外交酬酢和谈判,多半背诵诗篇来代替语言(《左传》里充满了这种记载),所以诗是外交人才的必读书。⑵亦奚以为——“以”,动词,用也。“为”,表疑问的语气词,但只跟“奚”、“何”诸字连用,如“何以文为”、“何以伐为”。

13.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孔子说:“统治者本身行为正当,不发命令,事情也行得通。他本身行为不正当,纵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信从。”

13.7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译文】孔子说:“鲁国的政治和卫国的政治,像兄弟一般[地相差不远]。”

13.8子谓卫公子荆⑴,“善居室⑵,始有,曰:‘苟合⑶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茍美矣。’”

【译文】孔子谈到卫国的公子荆,说:“他善于居家过日子,刚有一点,便说道:‘差不多够了。’增加了一点,又说道:‘差不多完备了。’多有一点,便说道:‘差不多富丽堂皇了。”

【注释】⑴卫公子荆——卫国的公子,吴季札曾把他列为卫国的君子,见《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有人说:“此取荆之善居室以风有位者也。”因为当时的卿大夫,不但贪污,而且奢侈成风,所以孔子“以廉风贪,以俭风侈。”似可备一说。⑵居室——这一词组意义甚多:(甲)居住房舍,《礼记·曲礼》“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廐库为次,居室为后。”(乙)夫妇同居,《孟子·万章》:“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丙)汉代又以为狱名,《史记·卫青传》:“青尝从入甘泉居室。”(丁)此则为积蓄家业居家度日之义。“居”读为“奇货可居”之“居”。⑶合——给也,足也。此依俞樾《羣经平议》说。

13.9子适卫,冉有仆⑴。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⑵。”

【译文】孔子到卫国,冉有替他驾车子。孔子道:“好稠密的人口!”

冉有道:“人口已经众多了,又该怎么办呢?”孔子道:“使他们富裕起来。”

冉有道:“已经富裕了,又该怎么办呢?”孔子道:“教育他们”

【注释】⑴仆——动词,驾御车马。其人则谓之仆夫,《诗·小雅·出车》“仆夫况瘁”可证。仆亦作名词,驾车者,《诗·小雅·正月》“屡顾尔仆”是也。⑵既富……教之——孔子主张“先富后教”,孟子、荀子也都继续发挥了这一主张。所以孟子说“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梁惠王上》)也和《管子·治国篇》的“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主张相同。

13.10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⑴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译文】孔子说:“假若有用我主持国家政事的,一年便差不多了,三年便会很有成绩。”

【注释】⑴期月——期同“朞”,有些本子卽作“朞”,音姬,jī。期月,一年。

13.11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⑴残去⑵杀矣⑶。’诚哉是言也!”

【译文】孔子说:“‘善人治理国政连续到一百年,也可以克服残暴免除虐杀了。’这句话真说得对呀!”

【注释】⑴胜——旧读平声。⑵去——旧读上声。⑶善人……去杀矣——依文意是孔子引别人的话。

13.12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译文】孔子说:“假若有王者兴起,一定需要三十年才能使仁政大行。”

13.13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译文】孔子说:“假若端正了自己,治理国政有什么困难呢?连本身都不能端正,怎么端正别人呢?”

13.14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⑴。”

【译文】冉有从办公的地方回来。孔子道:“为什么今天回得这样晚呢?”答道:“有政务。”孔子道:“那只是事务罢了。若是有政务,虽然不用我了,我也会知道的。”

【注释】⑴与闻之——与,去声,参预之意。《左传》哀公十一年曾有记载,季氏以用田赋的事征求孔子意见,并且说,“子为国老,待子而行。”可见孔子“如有政,吾其与闻之”这话是有根据的。只是冉有不明白“政”和“事”的分别,一时用词不当罢了。依我看,这章并无其它意义,前人有故求深解的,未必对。

13.15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

曰:“一言而丧邦,有诸?”

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译文】鲁定公问:“一句话兴盛国家,有这事么?”

孔子答道:“说话不可以像这样地简单机械。不过,人家都说:‘做君上很难,做臣子不容易。’假若知道做君上的艰难,[自然会谨慎认真地干去,]不近于一句话便兴盛国家么?”

定公又道:“一句话丧失国家,有这事么?”

孔子答道:“说话不可以像这样地简单机械。不过,大家都说:‘我做国君没有别的快乐,只是我说什么话都没有人违抗我。’假若说的话正确而没有人违抗,不也好么?假若说的话不正确而也没有人违抗,不近于一句话便丧失国家么?”

13.16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

【译文】叶公问政治。孔子道:“境内的人使他高兴,境外的人使他来投奔。”

13.17子夏为莒父⑴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子夏做了莒父的县长,问政治。孔子道:“不要图快,不要顾小利。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注释】⑴莒父——鲁国之一邑,现在已经不能确知其所在。山东通志认为在今山东高密县东南。

13.18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⑴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⑵矣。”

【译文】叶公告诉孔子道:“我那里有个坦白直率的人,他父亲偷了羊,他便告发。”孔子道:“我们那里坦白直率的人和你们的不同: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直率就在这里面。”

【注释】⑴证——《说文》云:“证,告也。”正是此义。相当今日的“检举”“揭发”,《韩非子·五蠹篇》述此事作“谒之吏”,《吕氏春秋·当务篇》述此事作“谒之上”,都可以说明正是其子去告发他父亲。“证明”的“证”,古书一般用“征”字为之。⑵直在其中——孔子伦理哲学的基础就在于“孝”和“慈”因之说父子相隐,直在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