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_最委屈的圣人

alt

第一章 最委屈的圣人

我研究儒家三十多年,经常介绍孔子,因为天下人都知道,孔子算是中国最伟大的圣人。但是如果没有孟子,孔子的思想很可能会失传。因为孔子的学生分为八派,各有所长也各有局限。直到战国中期孟子出现,才完满地承传了孔子的思想,并发扬光大。其实几千年来,孟子一直被人误读。对这位亚圣,我们有必要好好认识。

alt

被误读的孟子 #

孟子被称为“亚圣”,因为“至圣”是孔子。但这种称号并不像奥运会的金牌银牌,因为他们生活的时代隔着一百多年,在各自的时代都是独一无二的。尤其是孟子的书都是亲自修订,文气和内容非常有力量,不像《论语》常让人觉得可惜,话语太简短了,难免不好理解。

在中国古代的读书人里,孟子是饱受委屈的一位。为什么这么说呢?一个人受委屈,莫过于他有能力,也愿意服务社会,却没有机会,甚至被人误解。我们不会说颜渊受委屈,因为他活了四十岁,还来不及服务社会就过世了;也不会说庄子受委屈,他有能力,但不愿意服务社会,学了道家之后逍遥去了。但是孟子很委屈,因为他有能力,也愿意服务社会,却从没有机会,反而饱受误解。

学习孟子,就要对他重新评价。我以为,孟子所受的委屈主要在三个方面。

首先,大家都知道的,他被人们说成好辩。这个评价一出,很多人就不管孟子说的是什么,说的对不对,只说他好辩。在他们眼里,孟子像名家一样专门搞诡辩,只是逞口舌之利,说的道理恐怕都有问题。这是对孟子非常大的误会啊!

孔子的学生分为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其中第二科叫言语,有两位上榜,一位叫宰我,第二位叫子贡,而孟子在言语上是远远超过这两位的。而且孟子作为一个老师,也是够资格的,因为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孟子不仅熟读掌握了古代的经典《诗经》、《书经》(《尚书》)、《易经》,又收集掌握了孔子的全部思想,然后还有自己新的创见,自然可以为师了。其实,他的学识和见解在当时都是第一流的。被人说成好辩之后,他“温故而知新”的心得、表达思想的能力仿佛变得可有可无,实在是冤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第二,孟子提出仁政思想。在战国中期提仁政,当然是吃力不讨好。梁惠王、齐宣王这些国君,一心只想着称霸天下,统一各国,根本听不进所谓仁政。孟子这么聪明的人,难道不知道他们心里想什么吗?事实上孟子常常直接说出来,国君你心里想的是什么。但孟子明知他们的目的是富国强兵,照样坚持自己的心得——只有仁政能够统一天下,并且长期维持太平。因为古今中外的社会是一样的,人们都希望统治者施行仁政,善待百姓,与民同乐。

孟子还把这种很高的仁政理想,落实在详细的经济政策上。《梁惠王篇》里描写一家几口人,怎样种桑树,怎样养猪、养鸡,让我们觉得这个哲学家真辛苦啊,还要教导一般家庭的农事。这样一来,老人家到五十岁就有丝织品可穿,到七十岁就有肉吃,老百姓就不会挨饿受冻。这就是王政、王道的开始。孟子配合经济政策来讲仁政,从下层的经济谈到上层的仁政,还讲到有恒产才有恒心,都是千古不易之理。

孟子强调,只有读书人,即使没有恒产照样可以有恒心。这就让两千多年来的中国读书人振作了。当然这不见得每个读书人都能做到,有的如果觉得待遇不好,就不想做好人、做好事了,甚至变节了。但这不妨碍孟子的理想,因为确实有很多读书人,虽然没有恒产,却能坚持到底,将儒家的人文精神充分地表达、实现出来。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梁惠王上》

孟子的第二个委屈,就是他这么好的仁政理想,却被人说成是迂腐、是空谈。

最大的委屈是什么呢?孟子作为一个哲学家,对人生问题当然有自己的一贯之道,有非常彻底的理解,那就是他的人性论,这恰恰备受委屈。

两千多年来,人们常谈到孟子的人性论,后来还把它总结为《三字经》里的第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可孟子说的是“性善”,绝对不是“性本善”,这一点他一再强调,还用了各种比喻来说明。什么叫比喻呢?对于某种不能直接观察和研究的本体,只好通过比喻去想象、了解。孟子说,人如果有本体,它就像火开始向上烧,水开始向下流,野兽开始奔向旷野。他接连使用了三个动态的“向”来做比喻,可见讲的不是“本善”,而是“向善”。

人性向善,就需要通过教育、修养来引导人。如果讲“本善”,教育和修养就无法落实了。再比如,为什么有人做坏事呢?因为整个社会形势太坏,风气不好,很多年轻人受到影响,就会有行为偏差。如果讲人性本善,就成了静态的本质,动弹不得,不会有这些变化。

孟子这一套人性论思想非常精彩,却被很多人误读了千百年。可见,他的思想确实值得重新认识,完整理解。

天与人的哲学 #

有些人学《孟子》时,常会有点遗憾,因为很多内容都是孟子与帝王将相的对话。比如翻开《梁惠王篇》的第一章,就是孟子见梁惠王。古人认为,只有设法把国家领导说服了,一个政策施行下来,老百姓就享福了。所以孟子就把自己和梁惠王、齐宣王等的互动和讨论当做重点。后人就不太喜欢看这些,总以为这些帝王将相的讲话和我们老百姓有什么关系呢?难道读书人就一定要去做官吗?尤其今天看来,会觉得并非如此。

事实上,孟子的话,总是和我们普通老百姓息息相关。比如,孟子常常谈到人性,这是每个人的根本,需要正确认识。不幸到了宋代,被学者讲成“人性本善”,写进了《三字经》里。“人性本善”听起来冠冕堂皇、崇高伟大,但是它和经验、事实符合吗?跟每个人生活中所见所闻的客观现象符合吗?如果不符合,恐怕只是一种很好的信仰,却不是哲学。

而孟子作为一位哲学家,至少有三个特色:

第一,孟子有清楚的概念。比如他见到国君就要谈仁义,解释什么叫仁什么叫义。为什么非谈不可?因为人生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一个国家也是一样。孟子还要把其中的道理说出来,如果不讲道理,就只是个人的信念,人们为什么要听呢?

第二,孟子有判断的标准。什么叫仁政?总要让老百姓生活美好才行。孟子总有很具体的规定,比如怎样让他们改善经济生活,怎样建构合理的社会制度。这也是哲学家必备的特质。

第三,更重要的,孟子还提到“天”这个概念。现代人会觉得“天”很遥远,也许就是天空,刮风下雨,大地有可能来个地震,天地好像是无情的。可是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孟子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即上天给某些人以大任,就要先考验他们。显然,这个“天”不是天空,而是和孔子、孟子的个人信仰有关,在学术上可以称作“超越界”,简单来说是宇宙万物的来源以及归宿。对儒家来说,“天”是很特别的概念。

不谈“天”的话,儒家只是一群人,他们很有学问,也很热心,但是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凭什么坚持奋斗下去呢?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告子下》

亚圣初长成 #

了解孟子,先要了解他的生平和成长背景。再怎么伟大的人,也是从小孩子开始,在家庭中,再到学校里、社会上,慢慢成长。我们年轻的时候都很幼稚,有很多幻想,长大了幻想慢慢破灭,只有慢慢历练、重新发展,伟大的人们也一样。

提到孟子,很多人会想到“孟母三迁”的故事,来说明古代的母亲是很有智慧的,知道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很大,除了家庭之外,附近的风气也很重要。我们就从几段故事开始接近孟子。这些故事没有完全的依据,没有办法考证,大部分是从古代传下来的,像《韩诗外传》里的故事,但可以了解大概的情况。

第一个故事是“孟母三迁”。

据说在孟子三四岁的时候,家里住的地方靠近坟墓区。小孟子还没上学,每天没事儿就到处走动,看到很多人来挖坟、上坟、祭拜、哭泣,他也跟着学,学得有模有样。母亲一看,这么小的孩子每天就想着要去祭拜、哭墓这些事,显然不太好。她就设法搬家,搬到市场旁边。到了市场边,小孟子就每天看看别人做生意,这个肉多少钱一斤啊?这个菜怎么卖啊?整天就学这些东西。母亲一看,这样也不好啊,这么小就想到做生意、赚钱的事,决定再搬家。后来搬到了学校旁边,这下好了,孟子还没到上学的年龄,看到别人上学,也跟着在窗外听听,也跟着读。母亲一看,这是好的规矩啊,就住下来了。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环境对人的影响。由此可见,孟子不可能说“人性本善”这四个字,除非另作解释。其实我们都知道人受环境影响,如果环境有偏差,我们就会跟着往那边走,并不觉得不对,因为周围的人都是这样。这个故事正说明孟子的母亲很有远见,确实了解人生应该如何发展。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孟子开始读书的时候。有一次孟子在家里背书,背着背着停下来了,当时母亲正在织布,问他,你为什么停下来了?他说,我忘记了。谁知母亲听了,一下把正在织的布剪断了。后果很严重啊,因为布匹剪断后就得重新上机器,非常麻烦,小孟子见了吓了一跳,这时母亲对他说,以后你读书读到一半停下来,我就把布剪断。孟子非常惭愧,母亲织布养家很辛苦,自己读书却不够专心,他从此提醒自己,读书一时一刻也不能松懈。

虽然孟子母亲的教育方式有点激烈,但是效果很好。大家知道,想学有所成,必须花大工夫好好读书。该读的书没有读,凭什么了解古代的智慧呢?又如孔子所言,不能够温故而知新,凭什么做别人的老师呢?把书读好,更是伟大哲学家的必备条件。至于之后能不能发挥,要看个人的才华,还要看是否有机缘表达出来。

第三个故事讲到孟子长大成人,学有所成,也结婚了。有一天回家,他推门进来,只见妻子一个人蹲在地上。孟子很不高兴,甚至对母亲说她太没礼貌,要把她休掉。因为古时的礼法规定,一个人不能随便蹲着,样子不好看,而应该跪坐在脚后跟上,有客人来时更要正襟危坐,上身直立。母亲问明原由,反问他道,你进门的时候,有没有问过“里面有人吗”?因为礼法规定“将上堂,声必扬”,意思是一个人要进门时,必须先提高说话的声音,或者加重走路的声音,好让里面的人知道。母亲说,你在别人居家很轻松悠闲的时候,像要检查内务一样地跑进来,自己先没有守礼法,怎么能怪妻子呢?孟子认识到自己有错,打消了休妻的念头。

这个故事说明古代妇女处境可怜,一个坐姿也会导致婚姻危机,也许要熬成婆婆才有希望。不过换个角度,又能看到孟子的母亲非常明理,注意培养孟子严于律己的品质。

从以上几个故事我们可以推想,在孟子的成长过程中,母亲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他最初的启蒙者。

那么有人会问,孟子的父亲哪儿去了?有一种说法是,孟子的父亲很早就过世了。孔子的父亲在孔子三岁时过世,想必圣人都很苦,单亲家庭长大才能成为圣人。其实不是这样的。那么我们有必要探讨这个问题了。

根据《孟子·梁惠王篇》的记载可知,孟子的父亲是在他当“士”的时候过世的,孟子的母亲是在他当“大夫”的时候过世的。

孟子的学生乐正子,有一次说服鲁平公,孟子是一位了不起的学者,国君您礼贤下士,最好亲自去拜访他。鲁平公正要出门拜访时,他的宠臣臧仓说,您不要去,因为是贤者就应该表现出礼和义,孟子并没有做到。孟子曾经“后丧逾前丧”,为母亲办丧事,排场超过了以前为他父亲办的丧事,这违反了礼法的规定。

孟子妻独处,踞。孟子入户视之,向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

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敦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

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
——《孟子自责》

一听这话,鲁平公就不去了。乐正子就来问原因,鲁平公说出了臧仓的理由,说孟子做事不合礼。乐正子说,他并没有不合礼义,父亲过世的时候,他比较年轻,身份是士;母亲过世时,他做了大官,身份是大夫。父母的丧礼要按照儿子的身份来调整规格,这是古时候的规定啊。

鲁平公没话说,就推托说,我不是因为这个,是说孟子给母亲办丧事的时候,做的棺材太贵重,做的寿衣太华美了,所以说孟子不守礼义。

这其实是借口。孟子给母亲办的丧礼,确实非常隆重。当时他在齐国担任客卿,相当于国家顾问,那时候他很有钱,安排学生充虞为母亲筹办丧礼。这个学生办完之后,心里有些不安,就请教老师说,您为您的母亲采买的这些棺材、衣服,似乎太奢华了。看来他的学生也有这样的疑问。孟子回答说,讲究棺椁不只是为了美观,而是为了尽孝心。礼法只是规定棺木的厚度,并没有其他限制。我有钱,就做得好一点,这样让我的母亲离开人间,我会觉得比较安心。可见孟子做事的原则,一方面是遵守礼仪和法律,一方面按照内心的情感来表达,并不在意别人怎么说。

鲁平公以这样的借口,没有去拜访孟子,孟子并不怪他。孟子认为任何事都是时势所趋,条件一旦成熟,自然就好了,条件不成熟就不要去勉强。这是儒家的处世态度。

从这个故事可知,父亲过世时孟子已经成为士,是初级官员了。那他小时候父亲在哪里呢?应该是为养家而出去工作了。就如现在两个人聊天,一个问另一个,结婚之后家里事情都是谁负责?回答,我负责大事,太太负责小事;但是结婚几十年从来没有发生过大事。这说明跟家务有关的都是太太负责,其实古时也是男主外、女主内,母亲对孩子的教养多负点责也是合理的。

乐正子入见,曰:“君奚为不见孟轲也?”曰:“或告寡人曰:‘孟子之后丧逾前丧。’是以不往见也。”曰:“何哉,君所谓逾者?前以士,后以大夫;前以三鼎,而后以五鼎与?”曰:“否;谓棺椁衣衾之美也。”曰:“非所谓逾也,贫富不同也。”

乐正子见孟子,曰:“克告于君,君为来见也。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君是以不果来也。”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梁惠王下》

介绍孟子的家庭情况,是因为这对他的人生道路起着原生性的影响,并作为故事流传下来,给后人很多有益的启示。那么孟子进入社会之后,他的学问有怎样的发展,抱负有没有实现呢?

烽火天求太平 #

在司马迁的《史记》里,对孟子的叙述只用了两百多字。这样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两百多字就打发了,司马迁怎么想的呢?司马迁也许会说,我是历史学家,不是哲学家。他不太在乎这些哲学家有什么思想,只关注发生了什么事情。

但是司马迁毕竟是伟大的历史学家,下笔的时候有轻重。他说,孟子名轲,邹国人,老师是子思的学生。孟子的辈分很明白了,他是子思的学生的学生,而子思是孔子的孙子,这样算来,从孔子这儒家第一代算起,到孟子是第五代。

其实孟子在辈分上有点吃亏,当时社会上的发达人士,有些是孔子学生的学生,是孔子以下第三代。不过有些人并不能算孔子真正的学生,因为孔子教了许多学生,这些学生再往下传,就有很多走板的。比如,战国时一位了不起的军事家叫吴起,就是子夏的学生。子夏是有名的老师,教过很多帝王将相,但是他教得不太正统,学生里有变成军事家的,有变成纵横家的,什么人才都有,就是没有儒家的人才。

当时是战国中期,各国争雄,强国里有秦国和楚国,孟子曾在另一个强国齐国做过国家顾问。他也到过附近的国家,比如鲁国,但国力较弱,而孟子的祖国邹国更弱。随着战国七雄崛起,强国逐渐把弱国兼并了。

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驺子之属。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富国强兵。楚国和魏国先后任用吴起,战胜了很多国家。齐国的齐威王和齐宣王用谁呢?用孙膑、田忌这些将军,于是“诸侯东面朝齐”。这是司马迁的记述,可见当时齐国确实很强盛。

大国纷纷扩张领土,诸侯争当霸主。这时候孟子带着学生,到处跟这些国君说“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还讲到孔子,希望他们推行仁政。这让人一听觉得慢了半拍,因为各国都努力富国强兵,争取战争胜利,可以想到,论政效果不会理想。

不过国君们觉得孟子讲得也不错,他描画的仁政境界太好了,比如国君与老百姓相处得很好,去任何地方都有万民拥戴。其实当时国君去哪儿都需要重重护卫,老百姓随时可能起来造反。但欣赏归欣赏,谁都不愿意做。因为他们觉得第一点就做不到,不能作威作福;还要学大禹,在外治水八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累得小腿没毛大腿没肉,那谁还要做国君呢?

孟子以这样的理想周游列国,总是行不通。从来没有得到真正执政的机会。五十四岁时到了齐国,齐宣王请他担任客卿,地位很高,却没有施政权力,建议也不被落实,这样一直到将近六十岁。

孟子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他想不如归去,回到鲁国,想好好把著作留下来,将来藏诸名山、传诸其人。很多学者都是如此,思想在当时行不通,就希望留给后代,希望将来有人推广发扬。

退而弘道儒家 #

很多人有疑问,孟子活在战国中期,当时就不能实现政治理想,怎么保证将来有人会学习运用呢?没人可以回答。我们看孔子多么伟大,北京奥运会一开幕,直接就用孔子的话,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还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他的学生有子的话也上场了,“礼之用,和为贵”就出自《论语》。可是孔子活着的时候被嘲笑,被说成丧家狗,凭什么隔了两千多年,我们又来学习孔子的思想?这样真能让国家走上正轨吗?

文化的发展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叫器物,第二个叫制度,第三个叫理念。儒家以及道家的思想都属于理念层次。有些人就有这种智慧,从现在看到很远,从一个人看到所有的人。科学家也不例外,要取“或然率”来收集资料、观察分析、统计分类,这都是概然性,没有必然性。这样得到的思想和原理,就可以指导我们的社会运行,指导人生走向。

很多人会问,现代化还需要儒家思想吗?这应该从文化的三个层面来看。无论经济如何繁荣,民主制度怎样上了轨道,如果缺乏理念,就不能回答一个问题: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人生的终极目标是过得快乐,那所谓的快乐又是什么?快乐有很多种,吃饱喝足是快乐,升官发财也是快乐,没有人会否认。但问题在于,这样就够了吗?很多人拥有了这些快乐,有了外在的各种成就,就如人到中年,总会有五个字的问题——“重复而乏味”,说明内心空虚。可知那不是真正的终极快乐。

作为哲学家,孟子对这些做了深入阐释。他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评价孔子是“生民未有”,自有人类以来,没有像孔子这么伟大的。而司马迁也给了孟子一个很高的评价——“道既通”,并在晚年把儒家思想从《论语》的零星材料发展成完整的系统。后来孟子得以与孔子并称,应该归功于司马迁对他的历史定位。到了东汉,赵歧注解《孟子》时说,《孟子》一书无所不包,天地万物,仁义道德,人命祸福,承传并弘扬了儒家思想,所以他称孟子为亚圣。

孟子周游列国,与各国国君对话,提出自己的仁政观,表现出了卓绝的才华、学识,他反应机智,口才极好。被别人说成好辩,孟子慨然道:“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为什么说不得已呢?天下这么乱,老百姓受苦受难没有尽头,时代问题太严重了,孟子要尽力传播自己的思想,哪怕最终不能成功。政治理想不得实现,孟子便退而著述,和他的学生完成了充满光彩的《孟子》一书。

我们谈论孟子思想的根据,就是《孟子》这本书。共分为七篇,第一《梁惠王篇》,第二《公孙丑篇》(公孙丑是孟子的学生),第三《滕文公篇》,第四《离娄篇》,第五《万章篇》,第六《告子篇》,都以人名为篇名,取自各篇开头的人物。只有《尽心篇》例外。因为《孟子七篇》内容多,后人就给每一篇都分了上下,就如平常说的《梁惠王篇上》、《梁惠王篇下》。

《孟子》的结构很简单,总共七篇,分为十四部分。最精彩的在于后面两篇。一般人读书习惯从前面开始,读到中间就读不下去了。比如读《论语》,如果做个测验,读过《论语·学而篇》的举手,全部举手;读到《论语》第十篇的举手,只有一半人;而能把《论语》二十篇全部读完的,就很少了。但是《孟子》后面更精彩,尤其是《告子篇》与《尽心篇》。

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
——《滕文公下》

《告子篇》连续八章反复讨论人性,精彩之至。我研究哲学四十年,对西方哲学的大部分派别都有一些认识,比较之后,认为在人性的问题上,没有比儒家讲得更清楚的。为什么?因为西方人谈论这些问题,会牵涉到宗教信仰,谈到生前死后,说有审判有轮回,不能见证。但儒家不是宗教,是哲学。什么叫哲学?是对人生经验作全面的反省。比如儒家强调的是生死之间,生前不谈,死后更不谈,因为从生前死后延伸几百年、几千年到永恒,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儒家只讲生死之间,这是人们能够经历的。

儒家的思想对于人格外尊重,也是其他学派很难比的。他们有一个基本的信念,即人不是偶然来到世间的,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都是一个道德主体。一个人可以做自然人,即我是生物之一,因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所以只有同别人竞争、奋斗、努力,成王败寇。但是除了这个之外,我们不能忽略一点,人还有道德人格,要求活下去之外,还要问如何活才符合人性的尊严。没有这种道德主体作为基础,人格就没有尊严可言,谁活着谁就赢了。

对于这种道德价值,孔子说“杀身以成仁”,孟子说“舍生而取义”,这两句话交相辉映。有人也许会觉得太过悲壮,为什么儒家要讲得这么悲壮呢?但人生自古谁无死,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有人虽死犹生,有人虽生犹死。价值观在人的生命中从内到外发生作用,具有改造生命的力量,使人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孟子的思想是完整的体系,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习,获得正确的观念,加以实践,发现一种生命成长的快乐,感到人生充满了希望。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告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