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_圣人的足迹

第二章 圣人的足迹

战国中期,大国纷纷扩张,诸侯争当霸主,战乱不断,比起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形势更为严峻。从四十岁开始,孟子和孔子一样周游列国,向诸侯论说自己的仁政思想。当时社会上出现了很多思想流派,和孔子不同,孟子是一个对异端持坚定批判态度的哲学家,那么他批判的理由是什么?孟子至少和四种学派产生严重分歧,他又是如何批判的呢?

alt

周游列国论王道 #

孟子从四十岁开始周游列国,和孔子一样带着学生,去过很多国家,包括梁国、齐国、滕国、薛国、宋国等,几年下来也没太大成就,因为小国起的作用很有限,而像齐国这样的大国在尽力扩张,只想做霸主。

但是孟子和国君们展开的对话和故事都很精彩。最主要在两个国家:一个是齐国,和齐宣王谈了很多问题;一个是梁国,和梁惠王也谈了很多事情。

孟子跟这些大国国君谈话时,有个特点,叫做分庭抗礼。孟子是个没有官位的学者,面对大国国君,他绝不认为自己需要卑躬屈膝。为什么?因为孟子有浩然之气,这个秘密武器是儒家专有的。我修炼内心,就会心安理得,就充满正义的力量。我做好事,做自己该做的事,做久了内心就觉得充实、圆满;相反,一个人外在有再大的权威或财富,如果不能凭良心做事,内心就有亏欠,尽管表面上声势吓人,内心恐怕不堪一击。这些思想在孟子的文章里,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

孟子周游列国时,场面很盛大,随行车子有几十辆,学生和朋友有几百人。如果跟他比较,会发现孔子很委屈。孔子带着学生周游列国前后十四年,尤其是困于陈、蔡两国之间的时候,有七天没有饭吃,真是很惨,学生都饿得起不来了。子路都快翻脸了,说,老师,你是个君子啊,哪有君子像你这样走投无路的呢?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穷困的时候坚持原则,小人就放弃了,胡作非为了,只求活命。“君子固穷”体现了儒家基本的精神。

孟子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学者,得到各国国君的重视。国君们为了收买人心,显示自己尊重读书人,以抬高自己的声望,他们“卑礼厚币”,以很谦虚的礼节欢迎学者,还送很多钱财给他们。孟子的学生常把别人批评的话传给他听,说,外人说我们“传食于诸侯”,一群人好像不用工作,没有什么能力,这家吃完再吃下一家,靠一张嘴巴让别人给钱。

孟子说,不能这么讲,我们是真正有理想的。他为读书人的薪水找到了最好的理由,并且说薪水越多越好。学生说我们好像是“素餐”,根本就没种田,也没有具体成就,白吃饭。孟子说你错了,一个国家的国君听我的话,就能得到安富尊荣——安定、富贵、尊崇、荣耀;老百姓、年轻人听我的话,就能做到孝悌忠信——孝顺、友爱、忠于国家,同时讲求信用,谁比我们读书人更应该吃饭呢?这话讲得很好。

周游列国时发生了很多故事。比如孟子五十二岁时,去梁国谒见梁惠王,有过一段对话。梁惠王问孟子,老先生,您这么远到我们国家来,对我们的国家有什么好处呢?孟子就皱眉说,大王何必谈利益呢?只要谈仁义就够了。司马迁读到《孟子》的这一段时,这位史学家把书盖起来,叹一口气说,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字害了大家,叫做“利”。

梁惠王作为国君,也是好心,问孟子你能为我们国家带来什么利益。但是如果只求自己的利益,那别国呢?别国人民不是人民吗?如果孟子在梁国说这样对你有利,到了齐国跟齐国国君说那样对你有利,不是自相矛盾吗?到这边说一套,到那边说一套,最终对自己有利,这是苏秦、张仪那些纵横家的所为,绝不是儒家。儒家是一个完整的哲学系统,到任何地方讲的都一样。孟子不讲这个利,而是让他明白,讲仁义才能取得最大的利益,因为这是从人性的立场出发,天下百姓都会支持,最终仁者无敌,称王天下。

彭更问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

孟子曰:“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
——《滕文公下》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周游列国之中,孟子还常谈到个人修养的问题。有一次,他快到齐国的时候,忽然看到有人在旅馆外面偷看,孟子就问这个人,谁啊?这个人就说,齐王派我来偷看一下,看看孟子跟一般人有什么不一样。因为孟子名气很大,齐王很好奇。孟子说,我有什么不一样呢?就连尧舜也和一般人长得一样啊!

这话讲得多好!很多人以为尧舜一定有三头六臂,长相很特别,什么双手过膝、耳朵垂肩,其实没有那回事。

孟子认为,修炼在于内不在于外。他鼓励每一个人都要有志向,而不要说别人是天生异禀、天纵英才。每一个人都可以从平凡走到不平凡,重要的是路有没有走对。孟子就要提供这样的路,所以坚持传播儒家的思想,张扬儒家的精神。

不得已的批判 #

从孟子和各国国君的谈话中,可见他常批判各种学说,这一点和孔子不一样。

对于立场不同的学说,孔子认为没有必要去批判。他说过两句话,一句是“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论语·为政》),意思是批判异端,会造成后遗症。要注意一点,孔子说的异端不是邪说,而是不相同的另外一端。后人不一样,将立场和自己不一样的算作异端,我是正统你就是邪说。而孔子认为,最好不要批判不同的立场,不然别人也会批判你。第二句话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彼此立场不一样,理想不一样,就没有什么好商量的。

孔子认为,天下的路很多,何必非争个高下不可?不妨各走各的路,看谁能够感觉到生命的力量,并且活得快乐,而不一定非要马上分出对错。儒家学者在这方面很有信心的。

但孟子喜欢批判异端,这和时代有关系。孔子处于春秋末期,而孟子生在战国中期,当时已经天下大乱。孟子认为乱的根由是社会思想出现了偏差,造成各种复杂的后果。当时流行的观念很有问题,因为圣王不再兴起,诸侯无所顾忌,士人议论无端。天下的言论,不是倾向杨朱一派,就是倾向墨翟一派,还有其他一些学派。孟子至少和四派不同的学说产生严重的分歧,第一派叫做杨朱,第二派叫做墨翟,还有纵横家和农家。其中杨墨两派在当时很流行。

先说杨朱,杨朱的学说就两个字——“为我”,为我自己着想。杨朱这个学派基本上只考虑自己,说,拔一毛让天下人得到好处,跟我有什么关系?但是损失一根毛的是我。这就太自私自利了。不过要注意,第一他绝对不想害人,第二也不会麻烦别人,不会说我只替自己考虑,你们也要替我考虑。后代有学者把杨朱说成庄子,这是不合理的。庄子绝对没有杨朱那种狭隘的想法。但杨朱的思想在当时很流行,很多人都觉得很有道理,天下这么乱,我当然只顾我自己了,干吗考虑别人呢?我既不能改善别人,也帮不上什么忙,还是先保命要紧。这是第一派。

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尽心上》

第二派叫墨子,墨翟这个学派不得了,孟子说“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意思是他们磨秃头顶,走伤脚跟,是为了帮助天下人,完全不为自己考虑,实在是令人感动。墨家推崇大禹,大禹也是只为别人而辛苦。墨家学派主张什么呢?第一个要顺从天志,上天有它的意志,可见墨家很保守。

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听到外国学者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拿三家作比较。我开始真的吓一跳,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外国人研究我们的思想也能给我启发。他认为,中国古代的思想,道家最革命,墨家最保守。儒家呢?中庸之道。

第一句话怎么接受呢?道家最革命,怎么讲得通呢?大家都认为道家顺其自然,无为不争,怎么会有革命性呢?西方学者的观点是,中国古人都相信天,天的儿子就是帝王。天子发布圣旨的时候,明明是自己的意思,还要说“奉天承运”。这说明中国古人相信天。但是道家不一样,把天放在一边来谈道,这不是革命吗?这样一来,凸显了老子和庄子的思想特色。

哪一派最保守呢?墨家。天有一个想法,人就要配合,什么事都要以天为主。还有鬼,墨家好多地方都用鬼来吓人,让人做好事,不做的话,有鬼来对付你。这当然不可信,但是墨家的作为与用心让人感动,为了让一般人行善避恶,拿鬼神来吓人。这就是墨家。

墨家的思想后来很难发展,因为它完全替别人着想,比如“兼相爱,交相利”,仅是前者就做不到。“兼相爱”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你要普遍爱每一个人,第二个是你要平等爱每一个人。这个谁做得到?比如我坐在车上,我的母亲上车了,另一个陌生的老太太也上车了,我把座位让给谁?按照墨家的说法,不能让给我的母亲,对我的母亲和陌生的老太太我要平等对待。难道说你们两个猜拳吧,谁赢了就给谁坐?那做母亲的要生气了,我生你养你到现在,居然叫我跟别人猜拳才让我坐座位,不是白养了吗?而那个老太太就觉得,多赚了一个儿子啊,有人对我这么好。所以教出的小孩变成墨家,等于没有孩子了。

儒家不能接受这种观点,儒家的爱是有差等的。差等是什么意思呢?有座位先让给我母亲,有两个座位再让给我认识的邻居家的母亲,有三个座位再让给陌生的老太太。这是人性很自然的表现。就好像你小时候,母亲不会平等对待你和邻居的孩子,不然你会觉着妈妈不算妈妈了。墨家的理想很高,希望天下人都是一家人,每一个人都平等,但根本做不到。

后来墨家的发展也让人遗憾,变成帮派一样。墨家的领袖称为钜子,他下命令就和黑道老大一样,叫你生你就生,叫你死你就死,不说第二句话。再后来墨家有些人就变成游侠,变成刺客,因为传承不下去了。

孟子将杨朱和墨翟一起批评。“杨氏为我,是无君也”,指一个人只为自己着想,是不要国君。如果接受杨子的说法,只为自己着想,我一定会逃漏税,这样国家怎么维持,怎么从事公共建设呢?“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指墨家不要自己的父母。“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话太重了,把别人骂成禽兽。不过孟子所谓“禽兽”是指动物,不是现在说一个坏人简直像禽兽一样,那是在侮辱禽兽,因为禽兽不会做违反本性的事,而坏人是违反人性的。而孟子说的禽兽是动物,因为动物没有国家和父母亲的观念,是这个意思。

第三个,孟子批判纵横家。纵横家是专门靠辩才取得官位的,比如苏秦、张仪这些人,游走于诸侯之间,摇唇鼓舌,专门搞辩论,一时主张合纵,一时主张连横,纯粹以利来说服国君。他们见到梁惠王会说,你跟哪一国联合最有利,跟哪一国作战最有利,远交近攻什么方法都用,就是要让你得到利益;到另外一个国家又替那一国的利益着想,最后搞得天下大乱。这些人表面上很神气,一出来说话,各国诸侯都很紧张,怕对自己不利。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滕文公下》

孟子有学生说,张仪、公孙衍这些人是大丈夫啊,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安定,他们一发怒开始政治活动,天下诸侯就很害怕他们。孟子说他们不算什么大丈夫,不过是看别人脸色行事,自己得点小利益罢了。那怎样才算大丈夫呢?

孟子说了句千古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第一,“淫”代表什么?吃喝玩乐放肆了,一般人都是这个毛病。但大丈夫再怎么富贵,不会放弃原则,沉迷在享受里。第二,一般人贫贱之后就改变志向了,能赚钱就好,不坚持原则了,但大丈夫是“贫贱不能移”。第三个“威武不能屈”,受到什么样的威胁我也不屈服。这才叫做大丈夫啊!

另外有一派比较“落实的”,叫做农家。古代是农业社会,农家专门把农业当做最高的原则,每一个人都要自己耕田,然后才可以吃饭。有个人奉行农家学说,叫许行,到了滕国对滕文公说,听说您想学圣人,施行仁政,那我来你这边当百姓吧。滕文公很高兴,立刻给他一块地一个住处。许行每天带着几十个学生,自己耕田,自己织布过日子。后来有学习儒家的两兄弟陈相、陈辛,从宋国来到了滕国,看到许行和弟子们的耕作和生活,很是崇拜。这种农家令人感动啊,老师跟学生一起耕田织布,一起吃饭过日子,没有复杂的利害关系,有点像原始共产社会的样子。陈氏兄弟觉得这样很好,何必分彼此呢?何必要私有财产呢?他们就放弃了儒学,成为农家学派的信徒。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滕文公下》

陈相回去跟孟子一谈,两人进行了一场历史上著名的“农”“儒”论战。孟子问,许行是一定自己耕田才吃饭吗?回答说,是的。问,许行自己做衣服吗?回答说,许行的衣服很简陋,不用怎么做就可以穿的。问,许行自己做锅子吗?回答说,那怎么有空,当然是向专门做锅子的买嘛。问,许行自己做铲子吗?锅盘碗盏都自己做吗?回答说,都不是,都是买来的。问,许行的房子是自己盖的吗?回答说,他哪有时间盖房子,他要种田。

孟子说,锅盘碗盏都向别人买,别人就不能种田;房子让别人盖,别人也不能种田。虽然你种田天下第一,做了该做的事,但别人都因为你需要各种工具、材料,而不能做他需要做的事,那对别人不是不公平吗?什么事情都自己做,那就来不及了。帽子要自己做,做好才能出门;鞋子要自己做,做完才能出门;等身上东西全部做完,人也老了。所以孟子有句话说得真好,一个人身上的要求是“百工之为备”。一百种工人做工才能让你身上穿戴整齐,眼镜不是你自己做的,需要专家,衣服是专家做的,领带、鞋子,身上哪一样东西不是别人专门做的呢?如果说只有教书最伟大,那别人因为给你做服装而不能教书,就不伟大了吗?孟子指出,一个社会必须有分工合作,才能正常运行和发展,才能够让每一个人得到需要的物品。

陈相又辩道,按照许行的办法,只需要简单交换,国中就不会有作伪的事,因为布匹丝绸长短相同、麻线丝绵轻重相同,五谷数量相同、鞋子大小相同,价钱就完全一样。孟子说,如果布料有的精致有的粗糙,如果只按长短一样,谁还会去制作那些精致的布料呢?如果石头价钱都一样,怎么区别一般的石头、玉石和钻石呢?可能大家会竞相造假啊。农家的这些想法,也许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做下去就自相矛盾,根本不能治理国家。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滕文公下》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滕文公下》

孟子与农家的辩论,很快就让对手没话说了。这说明孟子很了解人情世故,了解每一个学派、每一类人的想法,这是儒家思想的特色。每个人跟别人来往,不能离开这个世界。

很多人把儒家说成理想主义,说他们不关注现实生活的需要,这就错了。根据我对孟子的了解,任何问题一提出来,他的答案早准备好了,就怕你不问。孟子往往事先已经做过研究,知道这个时代有什么样的风尚和趋势,如何才能够让别人心服口服。

由于经常批判别的学说,辩论从来没有输过,孟子被人说成好辩,这使人想起了希腊时代的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口才太好了,最后被告了,说他有罪,理由也是一样,小心啊,不要跟苏格拉底说话,他会把黑的说成白的,白的说成黑的,他会用比较弱的论证去推翻你比较强的论证,跟他辩论任何问题,他都把没有理由说成很有理由,你辩不过他。苏格拉底说,你们真冤枉我,我从生下来到现在所讲的都是真话。

可见古今中外都一样,口才好不好和是不是讲真话要分开看。通常我们都会误会,如果一个人说话很溜,他一定是好辩之徒,口若悬河,没一句真的;相反的,说话吞吞吐吐,一句话讲三分钟,听的人都很辛苦,终于听懂了,那非是真的不可,要不然再讲一遍又要等三分钟,太麻烦。这实在是误区。

谁才是儒家正统 #

作为儒家的学者,孟子的最大成就在于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另外他还有许多创见。

孔子有很多遗憾,因为他的思想并不能完整地被人了解。他死之后,儒家弟子分为八派,各有一套理论教育学生,但除了孟子和荀子几家之外,并没有在历史上产生多大影响,无法在理论上把老师的思想发扬光大。直到孟子出现,才弥补了孔子的遗憾。

孟子把《论语》里的零星材料构建成了完整的思想系统。他设法把孔子的人性论、修养论、教育主张、仁政理想等阐释清楚,并做了很多发挥,建立了儒家的圣人观、天命观和历史观。其中特别突出的是他的人性论,下面以此为例,介绍孟子的儒家正统地位。

《论语》里只有一句讲到人性——“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后来变成“性相近,习相远”,即《三字经》的第二句。《三字经》里面有对有错,第二句话完全正确,第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就有问题了,孔子没说过,孟子更没有说过,是宋代学者解释出来的。

学历史与学哲学的人都知道,对于古代的经典材料,有两种解读可能,第一种是照着说,第二种是接着说,比如讲完《论语》,我再发挥一下,这样思想才会进步。接着说是有风险的,因为是自己的解释。

孟子说“性善”,没有说是“本善”还是“向善”,我现在接着说,是“向善”,很多人有疑问,那就看谁对资料比较熟悉。对于孟子的“性善”,朱熹可以接着说“性本善”,我为什么不能接着说“性向善”呢?做学问要有平等心,这个平等心不但对朱熹有效,对孟子、对孔子都有效,否则就是盲目随从儒家思想,就叫做权威,研究学术不能谈权威。

首先,孔子为什么说“性相近”呢?因为人性不是本善,所以非说“性相近”不可。但朱熹注解《论语》的时候,在这句话上面动了一点手脚。朱熹根据程颐的说法(程颐比朱熹早了将近一百年,他们这一派叫做程朱学派),主张人性是本善,都是相同的。但是读《论语》,是听朱熹、程颐的话,还是听孔子的话?当然是听孔子的。

根据《论语》里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将孟子的“性善”理解为“向善”,比“本善”更合理。人性向善,就可以“性相近”了,因为“向”代表力量,力量有强有弱。譬如我们坐在车上,看到老太太上来,有些人很敏感立刻让座,说明他的人性能够很直接地表现出来,有些人比较迟钝,一定要自己的母亲上车他才愿意让座,说明他的人性反应稍微慢一点。“习相远”的“习”和后天的环境以及养成的生活习惯有关,让人变得千差万别,有人行善,有人为恶。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滕文公上》

说到人性,还涉及孟子与荀子的对照。两个人都号称是孔子的真传,荀子生活的年代比孟子晚了六七十年,孟子很老的时候荀子还很小,但荀子有几个地方专门批判孟子,认为孟子说“性善”是乱讲。荀子说,人如果没有受教育,没有礼仪、没有教化,简直跟禽兽差不多。孟子也承认,吃得饱穿得暖,生活优哉,不受教育,就接近禽兽,可见也认为人需要受教育。荀子就反驳说,如果人性是善的话,为什么要受教育?所以荀子说人性是恶的,需要受教育,不然按照人性的发展,情和欲会造成天下大乱,因为你要的我也要,争来争去天下就乱了。

如果把孟子的观点理解为人性本善,就很难为他辩护。但很多证据说明,孟子说的不是人性本善,是人性向善,是需要受教育的,学习行善的方法,包括礼仪、礼节、礼貌等,知道怎么将善表现出来。

荀子本身的学说比较复杂,且不去谈,但他至少教出两个学生,需要他负些责任,第一个叫李斯,第二个叫韩非。李斯是秦始皇的宰相,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荀子自以为接续孔子的真传,为什么两个大弟子都是法家的大人物呢?整个儿转弯了。如果荀子思想上没有先转弯,怎么学生完全背离儒家的思想呢?荀子难辞其咎。孟子虽然没有声名这么显赫的学生,起码也没有这么复杂的发展。

孟子的一生,很让人感叹。他说,从商汤到周文王将近五百年,从周文王到孔子也是过了五百多年,从孔子到我孟子一百多年,这时应该有人出来宣传孔子的思想,否则大家就要忘记孔子说过什么话了。这是他的历史观,认为每隔五百年就有新的伟大时代出现,当然历史不能够证明这一点。孟子认为自己住在邹国,离鲁国那么近,时代又离孔子那么近,自己有传承孔子思想的使命。这是个了不起的抱负。

孟子并不说孔子说得都对,而是说孔子的思想最令他佩服。他了解了所有人之后,说我的愿望就是学习孔子。可惜孔子在他之前一百多年,他只能“私淑诸人”,不能直接当孔子的学生,但是去找孔子的材料来读,好好研究,也能发挥孔子的思想。孟子确实做到了。

我读《孟子》几十遍了,孟子说的每一句话,我都可以接受,发现他确实了不起,能想到我们平常看不到的地方,能够把人的生活经验综合起来,作全面的说明,并且深入到人性最根本的地方。连朱熹、程颐也强调,孔孟思想一贯下来,代表了儒家的正统。

孟子曰:“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
——《尽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