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之初,性向善
人性善恶,是儒家探讨的大问题。孔子只有一句话“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并没有说人性是善还是恶,只说人性是相近的,后天环境和习染使之表现出很大差异。孟子有“性善”说,大家都知道,但他的意思是人性本善吗?如果这种说法成立,人为什么会做坏事呢?比他晚出六七十年的荀子,为什么对此大加批判?只有了解了人性,才能谈到现实的教育,这一点,儒家给了我们很大启发。
食色性也的谬误 #
《三字经》里说“性本善”,据我了解,其实有一阵子我们把第一句话改成了“人之初,如白璧”。白璧无瑕,如果人生下来像玉一样,没有任何瑕疵,那么后来变好或者变坏,恐怕是因为受了环境的影响。西方有些学派就把初生者的人性当成一张白纸;我国古代也有类似说法,一个小孩子“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还有现在说的“社会是个大染缸”等等。如果把人性看作白纸或白璧,就没有理由说一个人应该行善避恶,因为环境的力量太大了,变成什么样就不能怪他。
在今天的美国社会,假如一个人犯罪上了法院,他的律师会为他辩护说,这不能怪他,是他环境太差。在他的生活环境里,他不打人别人就打他,所以他打人是为了自我防卫;他不杀人别人就杀他,所以他现在还活着是因为自我防卫。如果这样说不通,律师就进一步说,我的当事人不是有罪是有病,不该接受惩罚,而应该接受治疗,我们应该对病人好一点,等等。在国外有很多类似的例子。
那么这样的人性观念到底对不对呢?值得探讨。因为只有了解了人性,才能谈到教育。事实上,好的教育策略,是让人性内在本来就有的一种力量或倾向,顺利正常地表达出来。
很多人探讨人性,都是从看孟子的《告子篇》开始的。我在美国读书时,周末一定要逛书店,那是少数比较愉快的事情之一。我发现很多书店门口摆着书架,上面放一些格言卡片。会看到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耶稣等这些伟人的话,总觉得很有道理。有一天我看到一张卡片,很生气。为什么?它上面写的居然是:“Confucius said: Eating and sex are human nature”。翻译过来是,孔子说“食色,性也”。这是对孔子的误解。
这四个字见于《孟子》,讲告子跟孟子辩论,“告子曰:食色,性也”,然后孟子反对。不料阴错阳差,后来都说这四个字是孔子说的。当然,孔子有没有说过这句话,并不决定它是对还是错,不应该盲目崇拜权威。但是很抱歉,这里有一个事实的问题。我们需要好好分析一下。
告子说:“食色,性也。”孟子说不对,“食色”作为本性,动物有,人也有,怎么能叫做人性呢?人跟动物共有的部分并不重要,只有人独有的,才能叫做人性的特色,是人和动物的差别。
告子口才也不错,但是和孟子辩论,他只能作为箭靶让孟子表现。比如,他说人性就像一条河在流淌,东边开个缺口水就向东流,西边开个缺口水就向西流。就像人会受环境影响,有这样的环境就变成好人,有那样的环境他就变成坏人。人性没有善与不善之分,就像水没有向东向西的区别。孟子说,水确实没有向东与向西的区分,但难道没有向下和向上的区分吗?“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指人没有不向善的,就好像水没有不向下的。要整体看这几句话,将“下”和“善”放在同一个位置,不要看到“人无有不善”就断章取义,说人是没有不善的。为什么我加一个“向”字?因为“下”不是水的“性”,是水的“向”,水的“性”是H2 O,二氢化氧。“下”是水的“向”,那么“善”也是人的“向”。所以孟子的意思是,人性向善。
《孟子》里两次出现“性善”这个词,这是第二次。他喜欢讲比喻,因为直接讲不清楚。人性谁看得到呢?只能看到人类社会的外在表现,一个人外在的行为,无法判断他是善还是恶。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告子上》
孟子又进一步阐释道,人有心,心有四端,端代表开始、萌芽。哪四端呢?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个开端。开端要培养出四种善,从恻隐之心变成仁,羞恶之心变成义,辞让之心变成礼,是非之心变成智。一个人做到仁义礼智,就是做到善了。前面四种心,只说明有善的开始,不真诚去培养的话,还等于没有。
关于人性向善,孟子讲了很多比喻。他提到一座山,叫做牛山(在齐国都城临淄附近)。山上的花草树木长得很茂盛,但山的一边是都市,很多人要盖房子,还有古时候造棺材也需要整棵大树,慢慢就把树砍光了。山的另一边是农村,人们放牧牛羊,山上的花草被吃光了,好好的一座山变成秃山了。孟子说,请问“秃”是山的本性吗?山的本性是“秃”吗?显然不是,以前有花草树木的。再问,花草树木是山的本性吗?山的本性是花草树木吗?也不是,不然怎么会被吃光被砍光呢?所以孟子的答案是,山的本性是“能够”长出花草树木。
我刚到美国读书的时候,上课听外国老师说英文,勉强听得懂。别人问我能听懂多少,我说能听懂80%,不过是比较不重要的80%。因为英文不是我的母语,重要的都听不懂。不过老师上课时很喜欢比手势,讲一个字他手就括一括,我后来知道那代表一个引号。比如,山的本性是什么呢?是“能够”长出花草树木,特别把“能够”括起来。“能够”代表什么?向,力量。山的本性既不是秃,也不是花草树木,作为山,它能够长出花草树木。至于长不长得出,在于有没有机会。如果每天人们把它新发的芽、新长出的花草砍掉,久而久之就变成秃山,好像从未有过花草一样,但这是山的真实情况吗?当然不是。
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
——《告子上》
人性向善,恰如水向下流、火向上烧、野兽奔向旷野,所以“性善”不是本质,也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一种力量。有很多人会做坏事,为什么呢?就如水向下流,但是用手泼水可以让水飞溅高过额头,用管道输送可以让水倒流上山。外在的形势和力量可以让水逆流,所以人性本来向善,外面的力量可以让它为恶。
孟子说:“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经济繁荣、丰收的时候,年轻人就会好吃懒做;经济萧条、收成不好的时候,年轻人就很凶暴,抢钱这样的事也会发生。收成代表什么呢?外在的形势。形势比人强,外在的形势会影响人,有时候会让人做错误的判断,有错误的行为。
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告子上》
向善也要会择善 #
外在环境很复杂,容易让人迷失犯错。那么我们怎样判断善呢?做一件事,是善还是恶,标准何在?这是儒家的大问题。
儒家有三个原则,第一是人性向善,第二是择善固执,第三是止于至善。人生下来就有人性,只要真诚,就有力量由内而发,自己设法行善,就算老师不教,照样可能按良心的要求来做,这是第一步;最后一步止于至善,也容易,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目标;其实关键在中间,一生都要择善固执。
四书分别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其中《中庸》的关键就在于择善固执,回答的是人之道,活在世界上应该走什么路的问题。说起来很容易,到底该怎样择善呢?
一个人在选择做一件事的时候,比如孝顺父母、友爱朋友等,需要记住以下三点。第一,内心感受要真诚。儒家说“不诚无物”,不真诚的话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做戏作秀,浪费生命而已。第二,对方期许要沟通。第三,社会规范要遵守。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礼记·中庸》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礼记·中庸》
第一,内心感受要真诚,这是关键。比如,我要孝顺父母亲,就是真的希望他们快乐。如果不是诚心诚意对人好,做任何事都在计较,老想将来的目的,效果会很不好。首先,别人发现了会非常难过;而且自己外在与内心脱节,会有很多表演,事情做起来不会影响自己的内心,不会改善自己的性格和气质。其实一个人真心行善,看起来就比较像好人,因为善会由内在改变自己;相反,一个人常常做好事,看起来却还是很凶的样子,说明他做好事都是应付而已,在演戏。
第二,对方的期许要沟通。我怎么做父母才会满意,需要了解清楚。如果他要求太高我做不到,只好对他说我实在做不到。小时候父母对我说,你要考第一名,如果我再怎么努力也考不到,怎么办呢?还好,心理学家帮我们解决问题。我跟学生讲,当父母要求考第一名时,回去向父母报告,说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一个孩子书读不好,一半是遗传的原因。这么一来,父母就不好意思再要求了。哎,叫你考第一名考不到,这不能怪你呀,怪我自己,给你的基因还不够好。这是事实,遗传占50%左右,后天的努力占50%左右。这就是个巧妙的处理方式。
第三,社会规范要遵守。社会规范代表社会上的共识,如风俗习惯与礼仪法律,要尽量遵守。如果不遵守会让别人侧目,被人批评,好心不见得有好结果。
以上三点合起来,我们就知道应该怎么做了。
关于第二点,其实有很多种情况。《孟子》里有一个故事,说到有一个人,碰到越国人拿箭要射他,事后他和别人有说有笑地讲,昨天好危险,有个越国人拿箭射我;第二次,他的哥哥拿箭射他,事后他跟别人讲,却哭哭啼啼的。有人拿箭射他,危险是一样的,为什么越国人拿箭射他,他谈笑风生,被自己的哥哥拿箭射,他就伤心痛哭?因为他对越国人和对自己哥哥的期许是不一样的。
有人于此,越人关弓而射之,则己谈笑而道之;无他,疏之也。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己垂涕泣而道之;无他,戚之也。
——《告子下》
人际交往中要注意对方和自己的关系。你的期许和我的配合本身都没问题,但是之间可能有落差。
我在大学教书三十年,有时候在校园里走着,迎面走来两个学生,左边一个我教过,右边一个我没教过,可两人看到我都不理。对我没教过的学生,我完全不会怪他;对于我教过的学生,我很难过。因为关系不一样,对他的期许就不同。
假设你有十个朋友,关系都不一样,尽量不要用“一视同仁”这个词,那只在法律上有效。譬如,你办公室里有两个同事,一个是相处十年的老同事,一个是刚来一个星期的。你这天心情好,买两杯上等咖啡,一杯送给新同事,保证他感激得不得了,说,哎呀,你对我太好了,我才来一个星期就请我喝咖啡。另一个老同事呢?他说蛋糕呢,没有蛋糕怎么喝咖啡?同样的咖啡送给两个人,反应有这么大差异,因为他们的期许不一样。十年的同事,当然感情不一样了,一杯咖啡怎么够呢?如果我们这时不够敏感,非说一视同仁,和人相处就有困难,说不定还会得罪人。这是儒家的思想,非常活泼。
所以一定要重视对方的期许,这有很多具体的情况。我的一个朋友事业很成功,在广东负责一家大的房地产公司,有一次听我谈到这一段,他说,终于觉悟到为什么自己做得还不够好。他是山东人,把老母亲接到广东去了,请一个菲佣照顾母亲生活。因为老母亲觉得在这边没有什么朋友,他就从家乡请了一位中年太太,专程到家里陪母亲说山东话,让母亲平常可以聊天,但是母亲还是不太开心。这个朋友听我讲了儒家之后才觉悟,他母亲真正希望的是儿子和女儿能陪她聊天。父母年纪大了以后,子女再有成就,给他山珍海味,给他菲佣,各国佣人都请来侍候着,他不见得快乐,因为他内心的期许是和自己的孩子话话家常,说说小时候的事情。
记得我母亲、父亲还在世的时候,我年纪虽然不小了,每次回家还喜欢听父母讲我小时候的情景,做过什么糗事,做过什么有趣好笑的事,我觉得很开心,好像回到童年一样。从这里也发现,满足父母的期许的同时,还能让自己真的开心。
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告子下》
《孟子》也强调这一点。有句话我看了很感动,孟子引用孔子的话说,舜为什么那么伟大呢?因为舜到五十岁还在思慕父母亲,这就是孝顺啊。我年轻时读这些,心里实在不了解,一个人到了五十岁是什么样的情况。等自己到了五十岁,我才发现,这有什么特别呢,只要是正常人,五十岁照样思慕父母亲啊。我到五十几岁还是一样,一有空就陪父母打打牌聊聊天。孟子说的并不是很难做到,只看有没有真诚的心。
儒家思想的关键就在于真诚。没有人可以保证自己做得多好,假如自己社会成就平平,而父母期许却很高,那没办法,但起码我有办法孝顺,因为我真诚,久而久之父母也会感动。对父母有孝心,那就够了。反之,人生在世,却做不到孝顺,那还算人吗?在这一点上,儒家没有谈条件的空间。
儒家也承认,孝顺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比如有的父母亲未必很懂道理。宋代学者说过一句话,被误认为是儒家的思想,即“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句话不是孔子、孟子说的。孔子的《论语》里讲过,子女发现父母要犯错,要委婉地劝阻。而《孝经》里说,真正孝顺的儿子,要能对父母说正义的话,如果父母有错要直接说,不要让父母犯错。
儒家的思想原则是,每一个人都是向善的,不能因为亲情而伤害这个原则。
好人更要学变通 #
关于择善固执,有人会问,是不是指很顽固。没有人喜欢顽固两个字。今天我们是在误用,说张三择善固执,决定怎么做,就不会改变。其实这不叫择善固执,只是性格比较拘泥,不愿听别人的话而已。
这里有一个原则与变通的问题。孟子特别强调变通,儒家有原则,但也要考虑具体情况,采取权宜措施,古语叫做“守经达权”。“经”就是常,遵守我的原则,“权”就是变,能够通达变化的意思。
有个人叫淳于髡,故意跑来问孟子,如果嫂嫂掉到水里去了,做小叔子的能不能伸手去救她?今天我们会觉得这个问题很荒谬,当然去救了。但是古时有严格的规矩,首先是男女授受不亲。譬如,我有个表要递给一位女士,不能直接给,碰到手怎么办呢?这很严重。所以我把表放在桌子上,请自己拿,以避免嫌疑。孔子在鲁国当司寇的时候,鲁国治安很好,“路不拾遗,男女分途”,遗失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捡,男生女生在路上分走两边,省得碰到麻烦。另一方面古代对叔嫂之间的关系有更严格的规范,叫做“叔嫂不通问”。平常连互相问候都要避免,不能问“你好吗”之类的。因为古时候一家人住在一起,做小叔的还没结婚,问来问去怕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离娄上》
一边是“授受不亲”,一边是“要不要救人”,怎么办呢?孟子对淳于髡说,如果你不拉她,真是豺狼一般,太狠心了,眼看人要淹死了,即使不认识的女子也该对她伸出援手,何况自己的亲人。绝不能不救!淳于髡就说,现在天下的人都沉在水里了,你怎么不伸手援救呢?意思是要孟子出来做官帮助百姓。孟子回答,天下的人都沉在水里,要用“道”来救,难道想用我的手去救天下人吗?他直接指出,做官需要靠国君的正道才有用。
再讲今天的例子。一个男生走在街上,看到旁边一位漂亮姑娘,一下把她拉过来了,不得了,这是性骚扰。但是拉过来之后,后面一辆车开过去了,原来男生是要救人,这个姑娘绝不会怪他。但不能把姑娘拉过来后说,哎呀,我以为有车。
择善的时候要有原则,但是也需要变通。孟子其实很不喜欢一个人一辈子就固执一个原则,因为人生的变化是非常复杂的。根本原则是心要真诚,遵守社会规范,但对方的期许有弹性,我们做出的行为要对别人真正有利才行。
再如,有人问孟子的学生:你们认为仁和义都由内而发,做善事都以内在的真诚为基础;另一派却认为,仁由内而发,义则是由外面来判断的,这是什么意思呢?譬如,我和哥哥与同乡人在一起,我平常尊敬我的哥哥,但因为同乡人比我哥哥大一岁,敬酒时我就要先敬同乡人。尊敬他比较合乎道义,因为他比我哥哥大一岁,这是外在的判断。孟子说不对,仁、义都是由内而发的,先敬这个同乡,是合乎礼的规范。这叫做特别情况,在平常时候尊敬的还是哥哥。
孟子还以一个词举例,今天说“尸位素餐”,指一个人没什么贡献,却占一个位子白吃饭。古代“尸”这个字很重要,因为古人祭祀祖先时,要找一个晚辈坐在座位上,把他当祖先来拜,座位上的人就叫做“尸”。因为后代晚辈是祖先的生命传下来的,祭祀时大家心里容易产生敬意。这是特别情况。但这个晚辈从位置上下来之后,不可能说“叔叔你以后要给我鞠躬”。平常应该是侄儿给叔叔鞠躬。
敬叔父乎?敬弟乎?彼将曰:“敬叔父。”曰:“弟为尸,则谁敬?”彼将曰:“敬弟。”子曰:“恶在其敬叔父也?”彼将曰:“在位故也。”子亦曰:“在位故也。庸敬在兄,斯须之敬在乡人。”
——《告子上》
孟子认为,在正常情况下要坚守礼仪,在特别情况下要讲变通。每一个人都有特别情况。比如,今天在座的有很多前辈,很多人学问比我好,但是我来上课,你只好勉强当个学生了。如果讲完了我再说我是老师,谁理你呢?这只是短暂的情况。平常人会有各种身份的变化。
孔子说,最难找到的朋友,是可以一起商量变通办法的那种。我们应该随时记得儒家的择善原则,也要保持灵活的头脑,根据时机来判断。不能学了儒家就变成教条主义,一切束手束脚,那样可能会害人害己。
善,即适当关系 #
我学习儒家后受益很大,尤其是怎样择善的三点原则,给我很多启发。其中我最欣慰的,是自己开始懂得怎样和父母相处。
我的母亲身体不好,五十岁的时候脊椎骨长肿瘤,动手术失败后就半身不遂了。等我从美国读完书回到台湾时,母亲已经躺了十年了。做子女的看着母亲受苦,自然很希望想办法让她开心一点。根据第二点,对方期许要沟通,我就和母亲商量,提了一些建议。根据第三点,社会规范要遵守。中国人有很好的传统,工作挣钱之后,一定要给父母生活费,每隔几年增加一点。我就说,以后给您的生活费,每个月增加台币三千元好吗?本以为母亲会很高兴,没想到她说,我现在瘫痪了,既不能吃很多东西,也不用买很多衣服,你给我钱没用。我又想到古代有一句话“扬名声,显父母”,子女在外做好事,名誉好,父母就很有面子,这也是一种孝顺。我到处演讲,名声还不错,我就跟母亲说,我名声还不错,您应该开心吧?她说,别人又不知道我是你母亲。糟糕了。我就问,您想要我怎么做呢?最后她说,你陪我打麻将吧。我就这样开始学打麻将,只要周末没有演讲,我一定回家陪父母打麻将,发现我母亲真的很快乐。
不过人生没有那么简单,儒家思想是专门对付难题的。一种思想提出来,却不让别人发问,也不算哲学。麻将打了半年,我母亲又说了,你不是希望我快乐吗?我说是啊。她说,你现在不是当教授吗?我说是啊。她说,你每星期不是只有八节课吗?我说,是啊。母亲提要求了,你为什么不每天陪我打麻将呢?这时只能讲道理了,因为我不可能这么做。我就说,我大概没办法做到啊。她问为什么?有两个理由,第一个,做子女的陪父母娱乐,自己也很快乐,这种快乐怎么可以一个人独占呢?我有七个兄弟姐妹,要让他们一起来快乐。第二个理由,我除了是您的儿子以外,另外还有六个角色要扮演。我结了婚,是先生;有孩子,是爸爸;在学校,是老师;在社会上,是公民;也是很多朋友之一,是兄弟姐妹之一,正好有七个角色。一个星期有七天,您有七个孩子,我有七个角色,所以我每星期陪您一天不是正好吗?母亲很聪明,她说好,以后你每星期陪我一天我就满意了。
人与人相处需要找到稳定的模式,才能长期维持和谐的关系。我们的感情、时间和精力都有限,就要分清本末主次。儒家的择善原则就很有效。内心感受要真诚,对方期许要沟通,社会规范要遵守,这都是大原则。它的基础来自于人性向善。
善,表现为一种适当的行为,是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所以善只在人和人之间才有效。一个人对猫狗很照顾,不等于善,只代表爱护动物;一个人对神明很尊敬也不叫善,只代表虔诚。真正的善只放在人间,这就是儒家思想的人文主义特色。从父母开始到天下每一个人,我跟别人之间都应该有适当的关系。可以实现,也可以不实现,一旦实现,就是做到了善。行善,我的人性才会越来越充实。从这一点开始,孟子才能进一步谈到修养,谈到培养浩然之气,谈到整个社会、国家的仁政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