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_仁者无敌

第五章 仁者无敌

孔子只说到仁义的“仁”,孟子将它延伸到“仁政”,即合乎仁德的政治。孟子把焦点放在统治者身上,希望他们施行仁政,风行草偃,改变整个社会。那么他提出的“仁者无敌”的观念,到底对不对?他和很多国君谈过的仁政,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为什么被认为是打着儒家的招牌,采取法家的手段呢?

alt

“仁者无敌”这四个字冠冕堂皇,每一个人听了都觉得有道理。金庸有一篇小说《鸳鸯刀》,写武林人物设法寻求最高的武功秘笈,抢了半天,最终得到的人打开一看,就是四个字——“仁者无敌”。

西方有一部很流行的电影,也改编自小说,叫做《魔戒》,电影拍了三集,非常好看。情节上有个特点,一到最后关头,眼看好人没希望了,坏的势力得胜了,就会有一句话,不要怕,善的一方终究会胜利的。这也是“仁者无敌”,相信正义一方一定会赢。可见,人类是靠这种理想来维系的,不然谁还有这个恒心,继续做好人、做好事呢?

事实上,历史上好人得胜的情况不见得很多。问题在于,谁能判断谁是好人呢?通常一个人成功之后,就可以把自己的过去写得好一点,叫做“成王败寇”。

把问题还原到孟子的思想里,看他是怎样提出这个观念的。孔子只说到仁义的“仁”,孟子将它延伸到“仁政”,合乎仁德的政治。孟子把要求的焦点放在统治者身上,因为古代封建社会一般老百姓不能受到好的教育,也没有组织或者发展的能力,上面有一个政策,下面就跟着走,这叫做“风行草偃”。要改变一个社会,当然从上面开始,上面一个人正,天下就正了,国家就正了。所以孟子跟几位君主,比如梁惠王、齐宣王、滕文公等谈话的时候,都向他们介绍仁政思想,他的想法可以分消极与积极两方面来看。

苛税重刑之乱 #

针对动乱的社会现实,孟子认为,国家至少不要增加税收,不要刑罚那么重,动不动就处罚人,甚至杀人,尽量不要发动战争。

要推行仁政,首先不要增加税收。老百姓好不容易收成了,如果税收太重,谷物的一大半就缴出去了。《孟子》里对当时老百姓的描写,现在我们读了还觉得很难过。这些老百姓,既无法奉养父母亲,又无法养活妻子孩子;收成好的时候,一年到头也是很苦,收成不好的时候,就只有死亡了。“老稚转乎沟壑”之中,年老的、年幼的在山上的水沟里面死掉了,因为到山上找一些树根吃,找不到就饿死了,尸体堆在山沟里。孟子多次说这样的话,可见那时老百姓的苦状。但领导者照样享受不尽,厨房里有肥肉,猪羊很肥,马厩里有肥马;而老百姓都面有菜色,营养不良,野外还有饿死的尸体。孟子讲国君们是“率兽食人”,带着野兽来吃人。

孟子对于税收有看法,主张中庸之道。他主张收税十分之一,百姓赚十块政府抽一块,这个还算合理,因为国家需要公共建设。偏偏有个人说我要比你更好,只抽二十分之一,这样对老百姓很好啊,赚二十块才抽一块。但是孟子说,这样也不对。比如北方有一个莫国,这个国家没有什么社会组织,每个人都过着很原始的生活。同样的,只抽二十分之一的税,就不能从事公共建设,国家会永远处在落后阶段,不可能发展。所以孟子说,收税比百分之十要少的,不一定好,这是大貉、小貉;收税超过百分之十的,叫做大桀、小桀。桀就是夏桀,指坏的君主。

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滕文公上》

白圭曰:“吾欲二十而取一,何如?”

孟子曰:“子之道,貉道也。万室之国,一人陶,则可乎?”

曰:“不可,器不足用也。”

曰:“夫貉,五谷不生,惟黍生之;无城郭、宫室、宗庙、祭祀之礼,无诸侯币帛饔飧,无百官有司,故二十取一而足也。今居中国,去人伦,无君子,如之何其可也?陶以寡,且不可以为国,况无君子乎?欲轻之于尧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于尧舜之道者,大桀、小桀也。”
——《告子下》

还有一次,孟子对一个宋国大夫戴盈之说,你这里的税收太高了吧,老百姓吃不消。戴盈之听了觉得有道理,就回答,您说得很对,应该免除关卡和市场上的征税,但今年还做不到,先稍微减少一点吧,到明年再整体改善。孟子说,一个人每天偷邻居一只鸡,别人对他说偷别人的鸡是不对的,他说好,我少偷一点,改成每个月偷一只,到明年就不偷了。如果知道一件事不合道义,就马上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来年。这个比喻很是咄咄逼人,人家已经说了今年来不及,明年就少收点税,你就放他一马吧。但孟子认为如果觉得对,就该立刻做。这是孟子的个性。

另外,必须减轻刑罚。古代的法律动不动就把犯人的手砍掉,脚砍掉。孔子的学生曾参在过世之前,生病很重,就把学生找来,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各位同学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都还好,我曾参这一辈子没有被处罚过,手脚还健全。听了这话就知道,以前的人到老了手脚还健全是不容易的事。这种情况到战国时代就更严重了。

在与孟子同时代的庄子笔下,好几个人物都有同一个特色——断一只脚。读《庄子》时,一会儿来了一个独脚人,一会儿又有一个独脚人,都是受罚被砍断的。还有一种惩罚要剃头发。古代的刑罚不是关起来,是让人断手断脚,拿人的身体做文章,别人一看就知道他以前受过什么罚,很惨重。所以孟子建议国君,要避免随便罚人、杀人。

梁惠王有一个儿子梁襄王。他上台之时很年轻,知道孟子很有学问,直接问他问题。可是孟子说他“望之不似人君”。这个人远远看过去,不像一个领导的样子,站没有站相,坐没有坐相,样子实在不够大方。走近后,梁襄王张口就问,谁能统一天下?孟子回答,不喜欢杀人的就可以统一天下。有那么简单吗?这就说明当时各国国君都喜欢杀人,动不动就杀!如果各国老百姓听说哪个国君不喜欢杀人,就会去投靠他,至少可以活得长久一点。孟子告诫国君,对百姓要好一点,不要做伤害、欺压、委屈百姓的事。

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滕文公下》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梁惠王上》

八口人家之治 #

仁政的积极方面也很简单,宗旨是让老百姓活得下去。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这句话为他的仁政理想定下了基调。经界是指把田界划分清楚,让老百姓耕者有其田,劳作就有收成,养家糊口。

古代社会,老百姓都会分到田,因为人口少,国家那么大,一个壮丁都能分到很多亩地,多的时候一夫百亩,可以耕田交税。不过如果把田界弄混乱,老百姓的田越来越小,最后耕田的收获不够用不够吃,才会有穷困的情况。

孟子说,国家要推行仁政,就要从划分田界开始。他很具体地提出井田制度,今天我们要研究井田制,还要参考孟子的说法。

孟子有一个朋友滕文公,在滕文公当太子的时候就认识了。后来他就位了,当了滕国国君,派人去请教孟子,该怎么治理国家,孟子说,你要办好井田制度。什么叫井田制度呢?周朝时就实行井田制度,九百亩那么大的地方,画个井字,代表周围有八块,中间有一块。八家共耕,中间的那一块叫公田,周围的叫私田。耕作时,不能说这是我自己的田,就尽量耕作,公田就不管它,因为将来收成的时候,如果公田的收成比例太低,要罚款的。当时流传一些诗,内容令人感动,说下雨的时候最好雨下在公田里,让公田的稻米、麦子长得好一点,然后再下到我的私田里,不然将来公田收得太少,政府要罚。八家人耕完地后一起来耕公田,希望把公田的收成给国家当税。这样等于九分之一的税收,对国家比较有利。孟子把这套从周朝开始就用的井田制度搬过来,建议滕文公试试看。

孟子曰:“子之君将行仁政,选择而使子,子必勉之!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此其大略也;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
——《滕文公上》

读到这里我会很感动,孟子考虑的不是收成多少,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区观念。

我们今天流行讲社区,孟子那时候就说了。八家人因为一起耕公田,就变成一个社区了,用一句话来描述,叫做“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这句话讲得真好。

出门回来我们结伴做朋友;平常守望相助,你家里没有人在,我帮你看一看;有人生病的时候,互相扶持,因为年轻人恐怕都去工作了,老人家病了,我带你去,下次我病了,你能带我去。这幅画面想起来就很温暖,不像后来的状况。我记得罗家伦先生写《新人生观》,是将近八十年前的事了。他在书里写到,如果家里面来了小偷,千万不要喊小偷来了,而要喊火灾了,邻居就会来救火,把小偷赶走。如果说小偷来了,邻居就会把门锁起来,偷完你家不要偷我家就好,所以必须喊火灾了。按当时的情况看起来,是有他的理由的,在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也很多。而孟子所描写的井田制度,就实际生活来说是非常好的,今天我们也应该提倡社区团体的观念。

有了井田制度,有了社区群体,下一步统治者要保证老百姓耕种与收获的时间,这样粮食自然就吃不完。细密的渔网不要放在大池里捕捞,鱼鳖自然也吃不完。砍伐树木也要按照一定的时序,木材也就不会用尽。这样老百姓养家糊口、办理丧事都不会有问题,生活就能够安定。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梁惠王上》

孟子进一步说到一家人的问题。古代大约是八口之家,《易经》里就说父母生了三男三女就是八口,如果没那么多的话,老一辈还在,生了两男两女也是八口,所以八口之家是个标准的规格。这样一家人,在五亩大的宅院里种一些桑树,养一些蚕,将来五十岁的人就可以有丝棉袄穿。家里面养着鸡,养着猪和狗,在它们生产、繁衍的时候不要去干扰,那么七十岁的人就有肉吃了。

这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政府不要去管他们,不要去剥削他们,老百姓一家人就有吃有喝,不再挨饿、受冻。这就是王道,也是仁政的开始。

孟子讲仁政,并不是像柏拉图的理想国那么远,或者像老子的小国寡民那么不切实际。柏拉图有关于理想国的规划,涉及多少人呢?只有5040个人,哪里有这种国家?因为柏拉图认为小国可以好好规划。为什么要5040人呢?人数一定要被3除尽,因为国家分三种人,领导者、老百姓,中间还有军人与卫士,负责保卫城邦。因为古代雅典城市格局非常小,一个城邦顶多几万人,有时候几十万人。这在今天难以想象。而老子的小国寡民也有点类似,不符合实际需要。只有孟子谈到的规划,还能配合实际的情况,不是唱高调,遥不可及,而是很务实地希望把井田制度办好,使老百姓安居乐业。

有恒产,教人伦 #

如果继续发问:国君实行仁政的话,老百姓就会变好吗?孟子指出“有恒产才有恒心”。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梁惠王上》

一个人没有恒产,叫他好好做人处世,他做不到的。“衣食足而知荣辱”,假如吃不饱穿不暖,快饿死了,怎么能守规矩呢?所以西方有的法律很有弹性,譬如一个人快饿死了,去面包店偷一块面包,法官知道他完全是为了自己活命,而不是拿去变卖图利,罪会判得很轻。我努力工作只为了活命,谁能怪我呢?我如果做事不择手段,是为了享受,那完全不一样。孟子也分辨得很清晰,他认为一般老百姓没有恒产就没有恒心,就不可能老老实实做人。这话讲得很体贴。

没有恒产而有恒心的,只有一种例外,“唯士为能”,只有读书人能够做得到。孟子对读书人的要求标准很高,因为读书人学会儒家的道理,就懂得人的生命会老会死,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事。

当时流传一个故事,很多人没饭吃,在街上流浪,有个人叫黔敖,他煮了一锅粥,让那些快饿死的人来喝一点粥,这时有一个人蒙着脸在街上晃来晃去,黔敖对他说“嗟,来食”,你过来喝稀饭吧。这个人本来用手蒙着脸,听了就把手放下来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才到今天这种地步的。这说明再怎么饿,他依然有自己的尊严,不放弃自己的原则。黔敖向他道歉,说没想到您这么有自尊心,我刚刚对您不太礼貌,向您道歉,请您还是保住命要紧,喝口稀饭吧。这个人说,不行,你已经侮辱我了。他就这样饿死了。

这个故事说明两点,一是当时战乱,很多人很穷困;另一点说明人的尊严是非常特别的。一个人如果不要脸,你拿他毫无办法,不要脸的人只怕一种人,就是不要命的。事实上,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自尊的。不过如果别人做得到,我们也做得到。

讲人性的时候,不要将最高的标准提出来说,自己做得到吗?也不要拿最低的标准说,因为人有无限的可能性。我们可以向上提升自己,像神一样高尚伟大,也可以往下堕落,所以要时刻注意自省。

孟子举这个例子只是说明人是有尊严的。后人却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那恐怕有特定适用对象。但不是只有某一种人需要有节操,人都是有原则的,历史上被我们歌颂的,都是有气节的人。

孟子还希望,一个国家要有好的人伦教育,“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需要办好学校,反复教导孝顺父母、尊敬师长的道理,这样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人伦教育的基本内容是父子有亲情,君臣有道义,夫妇有内外之别,长幼有序,朋友有诚信,就是所谓五伦。只要做到这些,天下自然就太平无虞了。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上》

与民偕乐才是王道 #

对于仁政,孟子讲了很多,有事实依据吗?有。他最喜欢讲谁呢?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这些领袖行仁政、为老百姓服务,所以天下太平,能维持长期的安定,如夏朝400多年,商朝600多年,西周也有将近400年,后面东周的春秋时代开始乱了,战国时代乱得一塌糊涂。所以讲到仁政,很多人很向往,能不能回到从前的太平时代呢?孟子说可以,就靠仁政。

当时有很多政治领袖认为自己努力做了,但好像没有效果。一个人总会对自己的一点点成绩牢牢记在心中,譬如梁惠王。他觉得自己做得不错,对孟子说,我比别的国家的国君好多了,在我的国家,譬如河内发生饥荒,我就把一部分百姓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运一点过来,让老百姓都可以活命,而别的国家的国君没那么做,只是让老百姓自己去求生。我这么努力替老百姓服务,可是我的老百姓并没有增加,别的国家的老百姓并没有减少,这样我做好事就没有恒心也没有耐心了啊。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梁惠王上》

如果一个人没有恒心,偶然做一两件好事,一看没有效果就故态复萌,又回到从前的轨道,当然不会有什么收获。

孟子就给他讲了个比喻,叫做“杯水车薪”。一辆车装满了柴火,起火了,如果用一杯水去救,可不可以呢?古时候讲五行,水克火,发生火灾要用水把火灭掉。但是数量差得太远了,一车的木材都烧起来了,一杯水怎么救呢?水虽然克火,用一点水去克,火也不能熄掉,因为火势太大了。天下都在燃烧,国君你做一件好事,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国君说既然如此,我就不要做好事了,还是和别人一样吧,天下这么乱,也不在于我一个人如何。这样想的话,天下就会一直乱下去。所以还要有恒心把好事做下去。

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告子下》

孟子还劝这些国君,知道过去的政策不对,就要改弦更张,怀有仁政观念,做到最后是四个字“与民偕乐”,跟老百姓一起快乐,做到这一点就没有问题了。

孟子与齐宣王谈到类似的问题。齐宣王抱怨说,听说周文王有一个观赏和打猎的大园林,方七十里,老百姓以为不算大。今天我也有一个观赏打猎的园林,方四十里,百姓却一直抱怨说太大了。他对孟子说,这不公平吧?这是个很好的问题,当局者迷。孟子说,周文王的园林方七十里,但是百姓都可以到里面玩耍,欢迎他们到里面打猎、射兔子、射鸟,所以老百姓认为不算大,国君的园林,等于也是大家的。但是你不一样啊,我到齐国第一件事是入境问俗,齐国有什么规矩?马上有人告诉我,小心,我们的王宫附近有一座园林,方四十里,谁敢闯进去就跟闯入王宫一样,打一只鹿就跟杀人一样,要判死刑。这太可怕了,等于国家有方四十里的地方都是陷阱,到里面走一走,一只鹿忽然老了死掉了,算你的账,要赔命的,那老百姓谁敢去呢?到里面去抓一只兔子,就等于偷国家的财产会被关起来。所以国君很委屈,自己不反省,不懂周文王的园子用来与民偕乐,大家一起来快乐,而你是一个人独享。

真正的仁政其实很简单,就是推己及人,不要把老百姓看作对立的一方,而是与他们分享快乐,做到与民偕乐。

孟子又一次碰到齐宣王,一见面就问,听说大王喜欢音乐。齐宣王一听就不好意思了。他说是的,但不是雅乐,我喜欢俗乐。就是靡靡之音。我们都知道,很多人听到古典音乐就打磕睡,听到靡靡之音就觉得很有乐趣,还要跟着唱。所以齐宣王不好意思,说我不是喜欢您所推崇的那种雅乐。大家把孟子想成那种要求标准很高的儒家。孟子却说没关系,雅乐、俗乐都一样,只要你喜欢音乐就好。他接着问,你一个人欣赏音乐的快乐,跟很多人欣赏音乐的快乐,独乐乐与众乐乐,哪一种比较快乐?齐宣王回答,当然是跟别人一起欣赏音乐比较快乐。

古代儒家讲“礼”与“乐”,礼强调分,乐强调和。分,是指长幼尊卑都能分清楚,社会才有秩序;和,是大家暂时抛开其他考虑,情感和谐、可以交流。礼与乐配合,可分可和,生命才有一种动态的韵律,人生有静有动,有严肃的一面也有轻松的一面。

就像大家都希望一起唱歌,一起感受旋律之美。最后演变为一句成语,“独乐(yue)乐不如众乐(yue)乐”,前一个“乐”是指音乐,意思是一个人欣赏音乐的快乐,比不上跟别人一起欣赏音乐的快乐。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梁惠王下》

我去很多地方旅行时,一定带一个小的CD音响,带一张CD。路上无论多累都要听听音乐,听到开心的时候,觉得只有我一个人听太可惜了。这说明孟子的话很有道理。他让齐宣王明白,你喜欢听音乐就有希望了,因为这个时候希望情感和谐,很多人产生共鸣,当然希望很多人都快乐。

国君要让别人都快乐,还要想到老百姓的各种心态。比如,古代老百姓经过城墙外面,听到里面在演奏音乐,他们会有两种反应。一种是皱着眉头说,我们的国君喜欢欣赏音乐,怎么还让我们老百姓那么苦呢;第二种是很开心,我们国君一定很健康,可以听音乐。有后一种说法是因为老百姓生活都很好。孟子提醒齐宣王,当政治领袖的人要随时注意与民同乐。

有朋友去丹麦,说那里有一个国家公园,进门就写着四个字“与民偕乐”,就是孟子的话。今天世界上有很多民主国家,一样尊重百姓,跟老百姓一起快乐,而孟子那么早就有这种想法。虽然民主制度不是我们中国发明的,但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民贵思想则是孟子提出的。在更早的《尚书》里还有民本思想,“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可见中国的传统观念很好。没有土地没有人民,哪里会有国家呢?希望国家安定,首先就要让人民得到安居乐业的机会,这就是儒家一贯的思想。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梁惠王上》

没有后遗症的政治 #

我们现在常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也是孟子的话。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一个根据,就是“人性向善”。如果不是人性向善,推行仁政别人为什么会支持?仁政就是行善,国家领导做好事照顾百姓,百姓自然就会喜欢,自然就会支持,民心归向,自然就统一天下了,这是“仁者无敌”的基本观念。

孟子说过,让孔子来负责政治的话,“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这十六个字,古今中外的政治领袖都应该拿来当座右铭。

这句话的意思是,做一件不该做的事,杀一个无辜的人,因此可以得到天下,他也不会做。在孔子眼中,每一个人的人权受到完全的尊重,即使只杀一个无辜的人就可以得到天下,也绝不会做。

但是多少人为了得到一个小职位不惜造谣生事、冤枉别人,为了得到小小的地方主管的机会,就会害人,更不要说为了一个国家。中国历史一代代下来,很多夺取政权的人,随便杀多少人根本不放在心上。孟子能够说这样的话,就显示了儒家思想的伟大。这种理想有什么不对呢?非常正确,哪个人不向往呢?

但是儒家提倡仁政,在当时被认为是迂腐。太迂腐了吧,现在需要富国强兵,看哪国军队比较有力,军容壮盛,可以打赢别国。但是打赢别国,更强的国家也会打赢你,像齐国、梁国后来都被兼并了,最后得到天下的是谁?秦始皇。但是秦始皇的统治也不过十几年。

历史上有一个大问题,很多人问,儒家的理想从来没有实现过,能说它是对的吗?反过来也可以问,儒家思想没有实现过,就能说它是错的吗?按照法家思想,秦始皇确实得到了天下,他自称始皇帝,表示子孙万代都要统治天下,结果到第二世就灭亡了,后来的历史都是类似的情况。

公孙丑曰:“伯夷、伊尹于孔子,若是班乎?”孟子曰:“否;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曰:“然则有同与?”曰:“有。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得以朝诸侯,有天下;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是则同。”
——《公孙丑上》

孟子的思想,绝不是随便讲几句口号,做一个“仁者无敌”的匾额挂起来,也并非要和天下人为敌,看谁比较厉害。他是希望施行仁政,因为人性向善,行仁政首先自己愉快,并且朋友也会多。《论语》有言:“子曰:德不孤必有邻。”意思是有德行的人一定不会孤单,有很多邻居,邻居代表什么?很多人挺他。这是儒家基本的观念。

孟子的仁政理想以人性向善为基础,并且构成一套圆满的系统。凡是跟儒家不一致的想法,用在政治上往往会有后遗症,成为架漏牵补。就像房子有问题,这边补点那边补点,永远无法解决根本问题。所以孟子大声疾呼“仁者无敌”,并且向君主说“王请勿疑”。当然,他的理想并没有真的实现,但我们不能因此说他是空想,要懂得他的思想背后的根据是什么。现代人也很向往孟子的仁政,统治者跟老百姓像一家人一样,社会就变成了人间乐土。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梁惠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