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于我心有戚戚焉
读书有心得的人很多,能够恰到好处地说出来,让别人听得进去,才真的了不起。这就是说话的艺术了,孟子正是这样一位语言的天才。他擅长晓之以理,运用比喻形象化说明,并提醒对方推己及人;他还重视动之以情,使别人感到“于我心有戚戚焉”,甚至引为知己,达到说话的最佳效果。
仁政理想的论说 #
孟子与齐宣王有过很多次对话。齐国是大国,齐宣王势力很大,孟子同他谈话就特别需要技巧。
有一次齐宣王说,孟子您那么有学问,告诉我齐桓公、晋文公的一些事情吧。在春秋五霸中,齐桓公和晋文公力量最大,尤其是齐桓公还是宣王的先辈,所以宣王希望能听到一些称赞的话。没想到孟子浇他冷水,说真正孔子的学生不谈齐桓、晋文之事。为什么?他们是霸道不是王道,王道行仁政,霸道靠武力。所以孟子推托说我们儒家不谈这个。
齐宣王接着问,那你们谈什么呢?孟子说,谈仁政,国君要保护百姓、照顾百姓才是正确的。齐宣王就说,那您看我能不能做到,通过照顾百姓而称王天下?孟子说,大王您可以做到。这一来齐宣王很兴奋,问,你凭什么认为我可以做到?
孟子说,您当然可以。您有一位大臣叫做胡龁,前几天告诉我一件事。有一天大王坐在堂上,堂下有一个人牵一头牛经过,大王就说放了这头牛,因为它的叫声那么凄惨,好像没有罪就被判死刑一样,太可怜了,放了它吧。这个人为什么事牵牛呢?因为齐国做了一口大钟,按古时礼制,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礼器,铸好一口钟,就要杀一头牛,用牛血衅钟,之后钟才可以用。牵牛的人说,大王难道要废除祭钟的典礼吗?大王说怎么那么笨呢?不会换一头羊吗?我请问大王,这件事是真的吗?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
孟子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度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王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梁惠王上》
宣王说有这件事,接着又抱怨道,百姓以为我很小气,因为牛比较贵而羊比较便宜,所以把牛换成羊了,身为齐国国君竟然在乎一头牛。他们冤枉我了。孟子说,我明白别人是冤枉你,知道大王是不忍心听到它凄惨的叫声,看到它恐惧发抖的样子。宣王一听非常开心,立刻引用了《诗经》里的“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这句话意思是,别人的心意,我可以猜得到。宣王的意思是,只有孟子了解我不是小气。这说明他把孟子当做知己了,当然愿意听孟子的话了。
孟子就继续说,大王有这种心就可以称王天下。宣王问为什么。孟子说,你听到牛叫得很惨就舍不得,听到羊叫得很惨也会不忍心,大王如果见到百姓在荒野饿死,一定也不忍心。但是大王出巡,官员会把好的一面给他看,百姓的痛苦恐怕看不到。大王同情动物,一定也会同情百姓,你就会开始推行仁政了。孟子用这种间接引申的方式,启发宣王要爱护百姓。
孟子又说,一根羽毛都举不起来,可能是真没力气,也有可能是你不愿意举;一整车的木材都看不到,可能是眼睛不好,也可能是你不愿意看。其实有的事情是做不到,有的事情却是不愿意做。这是孟子分辨的“不能”与“不为”。
孟子继续解释说,用手肘把泰山挟起来跳过北海,这只在神话里有可能,一般人真不能做到。但是“为长者折枝”也做不到,就不是“不能”而是“不为”了。“枝”跟“肢”通用,“为长者折枝”是指身体弯腰向长辈鞠躬,都可以做到的。
孟子又说,大王您今天要把国家治好,算哪一种情况?是要你挟泰山跳过北海,还是向年长的人鞠躬?其实是第二个情况。大王有爱护动物的心,要推广到爱护百姓就太容易了。他用了非常生动的比喻,很有说服力。
孟子曰:“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梁惠王上》
齐宣王却说,可是我还有很多愿望呢。孟子说,你的愿望是什么?是不是觉得吃得不够好,穿得不够暖,大臣马屁拍得不够呢?这些你的大臣已经做得很好了。大王说,当然不是喜欢这个。孟子说,那么我知道了,大王喜欢统一中国。战国时代各国都希望统一天下,齐宣王就希望秦国与楚国这两个最强的对手都屈服于齐国之下,他就可以真正快乐了。
孟子说,以大王今天的所作所为,想达到你这个目标,可谓缘木求鱼。这个成语很精彩,捕鱼应该到水边去,爬到树上怎么可能找到鱼?捕鸟还有可能。孟子用“缘木求鱼”,比喻做一件事取完全相反的方向,方法完全不对,怎么可能达到目的?
大王说,有这么严重,差那么远吗?孟子说,缘木求鱼顶多抓不到鱼,没有后遗症,以大王的做法不但达不到目的,还有后遗症。现今齐国大概占了天下的八分之一,以你的作为,等于向另外八分之七宣战,就如邹国向楚国宣战,谁会胜呢?齐宣王说,当然是楚国赢。他明白了孟子的道理。
孟子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梁惠王上》
以上是《孟子》里非常完整的一段,全部讲仁政的理想。孟子让齐宣王明白要改弦更张,不能再照以前的方法,而应该设法减轻税收,让老百姓比较轻松,同时不用太重的刑罚,尽量爱护百姓。孟子很清楚大王会如何理解,如何调整自己的想法,他用各种方式表述,作比喻、推理等,取得了很好的沟通效果。
自我修养的格言 #
孟子是语言的天才,在论辩和阐述中,他创造了很多格言。
一般人讲话都喜欢使用格言或成语,比如我们常说一个人不守信用,叫做“出尔反尔”,指说出来的话又收回去了,但原来不是这个意思。《孟子》里有一段故事,讲邹国和鲁国发生了内讧。邹国是鲁国的附庸国,但有时也会有一些小的战争。邹穆公很生气,向孟子抱怨说,我们跟鲁国打仗,我的官吏死了33人,老百姓一个都没死,却在旁边看着我们的官员被杀,这简直气死我了。我想把这些老百姓都杀死,但是百姓那么多,怎么杀得光呢?但是不杀他们我又很生气,他们看着自己的长官被杀竟不去救。
这听起来算是合理的愤怒。可孟子说,你不要怪老百姓,老百姓以前饥荒的时候,“老弱转乎沟壑”,老的弱的在山沟里面死了几千人,现在他们才有机会报仇。他接着借用曾参的话说,你做出的事,后果会回到自己身上,“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可见“出尔反尔”以前是报应的意思。
邹与鲁哄。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梁惠王下》
《孟子》里多次谈到自我的修养。怎么进行自我修养呢?孟子强调四个字“反求诸己”。比如,我参加射箭比赛,一箭射去没有射中,我说并不是我技术不好,是靶放错了地方。这样一来我永远都是这个技术水平。
孟子说,如果我们做任何事情做不对,任何话说不通,首先就要“反求诸己”,要回到自己身上检讨,这样你才会改善。
再看“绰绰有余”这个词。我们常说,这个人书读了那么多,教教幼儿园绰绰有余。这也是孟子的话,背后有故事。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公孙丑上》
孟子在齐国觉得委屈,因为齐宣王虽然对他很尊重,让他当国家顾问,但不给实权。他有时给官员提建议,有一次对一位齐国大夫说,你当灵丘大夫有点可惜,最好去当司法官,可以向国君进言,结果这个人当了司法官。几个月之后,孟子对他说,这么久了,你怎么还没提建议呢?于是这人就提了建议,却没有被采纳,他就辞官走了。于是别人就嘲笑孟子,说替别人出主意很好,当司法官就要建议,建议没有被采纳就辞职,很有风格,那么孟子他自己呢?孟子说,这有什么好批评的,我没有正式官位,也没有进言的责任,既不是县长也不是司法官,所以我进退“绰绰有余”,我只是当顾问的。这就是“绰绰有余”的由来。
听到“绰绰有余”,会想到同时代的庄子所说的“游刃有余”。庄子也很擅长讲故事,“游刃有余”来自“庖丁解牛”的故事。一个人负责杀牛,久了之后就看透了牛的整个骨架结构,一刀下去就按照骨架中间的空隙切去,刀不会碰到骨头,很薄的刀刃在骨架里面游刃有余,非常轻松地把牛解好了。这是儒家与道家的一个很好的对比,用词也很接近。
孟子曰:“吾闻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公孙丑下》
与人为善的劝谕 #
孟子提到人际相处的方法,用了四个字“取友必端”,说一个好人交的朋友一定也很端正。
郑国的老将军子濯孺子带着军队打仗,他本人是神射手,不过年纪大了又有风湿痛,那一天正好手痛而拉不开弓,对手是一位年轻将军,也是神射手。老将军吩咐驾车的说,今天不能拉弓先跑吧,走为上策。但是后面的车越追越近,老将军说,今天恐怕要死于非命了,不知后边追赶我的是谁?驾车的说,是那个年轻的神射手庾公之斯。老将军说,那没事了,我今天不会死了。驾车的说,那人箭无虚发,您怎么反而说没事呢?老将军说,因为他的老师是我的学生尹公之他,尹公之他是正人君子,收的学生一定也是正人君子,不会乘人之危的。果然,庾公之斯追来之后问他,老将军为什么不发箭?发箭的话,我们就可以对射,看谁厉害。老将军说,我今天风湿痛不能拉弓,不能发箭。庾公之斯就说,我的老师是您的学生,我不忍心用您的技术来伤害您,但是国君叫我和您打仗,我不能违背国君的命令。他抽出箭来将箭头在车轮上敲掉,对天空发了四箭,回去了。
这个故事令人感动,原来打仗也要讲道义的,正人君子不会乘人之危。并且老将军很有智慧,知道“取友必端”的道理。
西方也有类似的话,苏格拉底说过,坏人没有朋友。乍看会觉得他是开玩笑,黑道中人还多得很呢,怎么会没有朋友?苏格拉底说,因为朋友总和道义连在一起,坏人不讲道义,所以坏人没有朋友。比如,很多黑道头子一般是怎么死的?窝里反,有人把自己的头目推翻了,甚至给杀了,警察抓黑道不见得能抓到,要等黑道自相残杀。所以苏格拉底说的有一定道理。
当然这样讲有点狭隘,孔子也说过,“益者三友,损者三友”。有益友也有损友,交朋友就是缘分。读书的时候你正好坐在我旁边,那就是朋友了,你将来变成什么样,谁知道呢?反正是认识了。不过在《孟子》里特别强调正面的立场。
有一个词叫做“与人为善”,今天有一点放水的意思,不那么严格,让我过关吧,与人为善。孟子可不是这个意思,他讲伟大的古代帝王舜,说舜有这么高的德行是因为“与人为善”。舜家庭比较特殊,曾在骊山耕过田,年轻时还做过很多工作,但孟子说舜这个人有个特色,与人为善。他总是先学习别人的优点,拿来自己实践,再让别人发现,原来这些优点可以照舜的方式来实践,之后别人也就跟着行善了。舜总是从别人身上学优点,叫做集大成。很多人行善就按自己的方式做,其实真正的行善,要多学别人的优点,见贤思齐,学来后我自己做,让别人和我一样把优点加以扩充。
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仆曰:“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
——《离娄下》
比如,以前大家耕田,往往都要跟别人抢地方的,半夜趁别人不注意,把我的田埂往外推,使我的田越来越大,人家第二天发现之后再推回来。舜在骊山耕田之后,大家看到他的表现,都知道互相让地给别人了。后来舜又去捕鱼,当有些捕鱼人晚上回不去,住在海边的人会请他们在家里过夜。后来舜又做陶器,所有做陶器的制作品质都变得非常好了,不再偷工减料了。可见舜做一行就学这一行的好的表现,专门发扬出来,让别人觉得同行要互相合作。
孟子总结,“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做君子最伟大的地方就是与人为善,不要去挑别人的缺点,而是跟别人一起走上善的道路。在人际相处上这是很可取的。
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公孙丑上》
积极人生的鼓舞 #
孟子面对人生是很乐观和积极的,他也最喜欢给别人鼓舞。
他认为人必须要有勇气,敢于选择。人生在世,第一,书要读得好,代表在理智上能够了解;第二,有同理心,代表情感上可以跟别人互动;第三,要付诸行动,还需要意志的坚定。所以孟子常常鼓励别人,你勇敢地去做吧,不要光是想和愿意,你还要有决断力,坚定地去做。
他举了例子。一个人生了病,要找到艾草来治。但是必须要放了三年的艾草才能用,这个人觉得好像来不及了,就不去找艾草了。但是假如是七年之病,现在寻找和保存艾草,过三年就有效了。只要积极面对,至少会有希望。有关选择和行动也是一样,确定好了,立刻做就比不做好,做了就有希望。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离娄上》
孟子说,一个人认为自己不可能做好事情,没有办法上进,就是自暴自弃。“自暴自弃”也是孟子最早说的。他总强调,我可以教学生,但就算有最好的老师,学生也要自己主观上好学。
关于人生的积极一面,还有很多成语。譬如,学生对老师、下属对领导的“心悦诚服”,这四个字也出于《孟子》。孔子的七十多位弟子对老师都是心悦诚服的,孔子过世以后,学生们实在舍不得他,就在坟边盖了房子,一起守三年之丧。这些学生在二十五个月里什么事都不做,每天从早到晚谈话。老师以前对你说什么,老师以前对他说什么,每一个人都记忆犹新。《论语》这本书,孔子第一代弟子每个人都会背诵,第二代弟子才把它记下来。因此里面的材料都很可贵,每一句话都没有太大问题。
有人怀疑,你把儒家讲得太好了吧?《论语》难道没有问题吗?我说确实没有问题。因为孔子的第一代学生讨论了二十五个月,有问题也讨论完了;第二代弟子又选择了精华的部分记录,当然没有问题。《孟子》一书有没有问题呢?这是孟子自己编写的,再经学生整理,也许能挑出一些毛病,但那是因为读者还没有经过长期检验,没有把握到里面每一句话的恰到好处。
《孟子》里有一句话说得好,叫做“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第一句是说我一个人好就好了吗?不是的。应该把“善”理解为改善。如果我今天不得意,穷困,我就努力改善自己的品德。如果我有机会做大官很通达,就要让天下人一起来改善,大家一起走上善的路才对。
“独善其身”与“兼善天下”都是开放的,不可能一个人关起门来生活,儒家没有关起门的圣人,要打开门来跟别人互动,因为“善”是自己与他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
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
——《滕文公上》
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尽心上》
精妙的说话艺术 #
孟子发明了很多成语、格言,到今天都还在用,其中成语至少有60个以上,都非常有趣。读书有心得的人很多,能够恰到好处地说出来,让别人听得进去,才了不起,这就是说话的艺术了。
孟子说话的艺术,可以概括为两点。
第一,孟子擅长说理。说话是要让别人理解的,要有同理心,不能觉得自己的观点对就行了,就算对,别人也不见得要听。比如孟子跟齐宣王的对话,就运用比喻形象化说理,用间接的引申启发对方,还提醒他推己及人,谈话就变得非常生动有效。
第二,重视动之以情。孟子会让人感到,他和自己站在同一边,很能够体谅自己。齐宣王就说过一句话,听孟子的话之后,“于我心有戚戚焉”,意思是我心里很感动,好像是你替我把话说出来了,你是我的知己。这无疑代表了说话艺术的最高成效。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梁惠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