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儒家第一辩手
孟子以好辩闻名,但他不是逞口舌之利,而是为了宣传儒家,维护儒家思想的合理性。他的辩论术无与伦比,从来没有输给过对手。他熟读经典,洞悉人情世故,能以浩然刚毅的辩论气势征服对手,那么他的辩论技巧,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我们从中可以学到什么呢?
不做诡辩家 #
说到雄辩滔滔,很多人都羡慕,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候雄辩可能变为诡辩。
诡辩,在西方有一些代表人物。希腊时代,在苏格拉底之前有位哲学家,叫做巴曼尼德斯,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没有变化,所谓变化都是假的。他的学生芝诺和别人辩论时就很辛苦了,因为变化是一个客观的事实。
他举了很多例子,其中说到希腊时代的阿奇里斯,他武功非常高强,跑得特别快,被称为飞毛腿。芝诺却说,只要让乌龟先跑一步,阿奇里斯就永远追不上乌龟。其实大家都知道,阿奇里斯两步就追过去了。为什么说永远追不上呢?因为在阿奇里斯追到乌龟的一刹那,只要乌龟还往前走,就又走过一点点。因为空间是由无数的点构成的,这样说还不太精确,应该说点不占空间,任何空间里面的点都是无数的。所以芝诺说,阿奇里斯必须跨过无数的点,无数的点是算不清楚的,就永远跨不过去了。
芝诺还说,一个操场很大,如果要跑,从这一头永远跑不到那一头。为什么?因为要跑过操场,首先必须跑过它的一半;要跑到一半,又必须先跑到一半的一半,慢慢分吧。
还有一个中西方都提到的论题,给你一根一尺长的棍子,每天砍一半,那么永远砍不完,可是砍到一个月后根本找不到可以砍的地方了。有人就说,只要还有木头你就永远砍不完。再比如,一粒沙掉在地上有没有声音?一般人说当然没声音了,但是有人说,一堆沙子掉地上就有“砰”的一声,每一粒沙掉在地上也该有声音,不然就必须说从第几粒沙开始才有声音的,这不合逻辑。
这种诡辩我们中国也有。比如古代的名家,惠施、公孙龙是代表人物。惠施认为自己的口才天下第一,很喜欢辩论。比如,他说蛋里面有毛。我今天早上才吃了荷包蛋,当然没有毛。他却说如果蛋里面没有毛,孵出来的小鸡为什么有毛?这也难说清楚。他又说乌龟比蛇还长。我们觉得不会吧,乌龟这么小,蛇那么长。他会说,我说大乌龟和小蛇。这也对,其实是他不把话讲清楚。他还说白狗是黑的。这个太过分了,他却说白狗的眼珠是黑的。这就是诡辩。
孟子从不作诡辩,他是堂堂正正地辩论。他的辩论总能胜过别人,这是有条件的。
学问很重要 #
想做到善辩,第一要把书读好。如《诗经》、《书经》、《易经》这三部古代最重要的经典,孟子都非常熟悉。譬如,今天我们看到的《孟子》只有三万多字,里面引述《诗经》与《书经》的话就超过60次。他和国君对话,一有机会就引述《诗经》、《书经》的材料,因为这样有公信力。
我们说话也喜欢引述权威,如果说一句话不讲权威,别人会以为没什么说服力。譬如,我说专家没什么了不起,只是训练有素的狗。哎呀,你怎么骂人呢?我接着说这是爱因斯坦说的。这就对了,因为爱因斯坦是大科学家。比如,爱因斯坦说,一个人成功需要三个因素,第一努力工作,第二休闲娱乐。这两点很容易讲,大家都同意。第三点比较特别,闭上嘴巴,少说话你才有时间去做研究,才能够说出正确的话。一个人有时确实败在说话不够用心、不够细心,说错话影响不好。说这个道理时加上“爱因斯坦说”,就叫做引述权威。不过要注意,除了物理学之外,爱因斯坦别的话并不见得可信,谈别的问题我们不一定要接受,不然就是盲目滥用权威了。
《诗经》、《书经》是正当的权威,古代中国人都读,国君、统治者也要读。孟子读书好到什么程度呢?随时可以背下来。比如在庄严肃穆的朝廷之上,孟子与梁惠王或齐宣王谈话,不可以说慢一点,我需要翻一下《诗经》。因为可能在你翻书的时候,别人会说你可以下朝去了。
把经典背下来还比较容易,怎么样去应用却很困难。谈到记忆力,西方柏拉图总结出一种鸟巢理论。我们读书学知识,就像抓了许多鸟关在笼子里,用时就抓一只鸟出来,但关键是要抓对鸟。但很多时候会抓错。如果书读得很多,记得很多东西,但是每次都用错,说明读的书没被消化理解,白读了。
孟子谈任何问题,每次引用《诗经》、《书经》都恰到好处。其中大多是有关商汤、周文王、周武王这些伟大帝王的,《诗经》、《书经》里有很多对他们的歌颂。譬如,梁惠王请孟子参观他的园林,白鸟、麋鹿看起来真是美,还有大小鱼群,多么美好的风景。梁惠王很得意地说,你们这些贤者(贤者指贤能、贤良、贤明的人,比较卓越的人)也会欣赏园林吗?意思是,我有园林,有鸟兽、草木可以享受,你们应该很羡慕吧?孟子回答,一个人是真正的贤者,才能够欣赏,如果不是贤者,欣赏的时候还要担心老百姓起来抗议。这时他就引用有关周文王的诗,说周文王要盖园林的时候,老百姓自动来协助,因为他们把周文王当做父母亲了,父母亲要盖一座花园,做子女的会拼命赶工。文王叫老百姓慢慢来不要急,但老百姓非急不可,想立刻盖好,让我们的文王好好享受。而且周文王的园林是开放的,老百姓可以来游乐、共享。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梁惠王上》
孟子引用《诗经》的话提醒梁惠王,他听了很信服。因为周文王、周武王统一了天下,而梁惠王只是个诸侯,在战国争雄的时代他当然也希望统一天下。孟子就这样劝导他采用仁政,设法让他朝这个方向思考。
孟子引用经典时,总能立刻念出恰当有用的诗句,可见他的口才是基于丰富学识的。
人情要了解 #
孟子除了熟读诗书、通晓道理之外,还非常了解现实的人情世故,这使他说话做事非常合理、令人佩服。
孟子在齐国担任国家顾问时,齐宣王对他非常礼遇,但是不给实权,因为孟子不是齐国人。齐国本身有多少人才啊,孟子来自邹国这个小地方,只是鲁国的附属国,到我们齐国当大官,齐国人怎么办?孔子三十六岁时也到过齐国,当时齐景公在位,晏婴做宰相,他就反对孔子在齐国做官,所以孔子只好又回鲁国。
孟子在齐宣王这儿发挥不了作用,就想走了。但齐宣王舍不得,因为他好不容易遇到这样的人才,而且孟子是儒家,有热心肠。齐宣王就对孟子说,您再待一阵子吧,如果您走了,以后寡人找谁来指导呢?老百姓、大臣们找谁来教导呢?我在城里面给你找一栋大房子住下来吧。孟子讲了一句话,“不敢请耳,固所愿也”。我不敢向你申请这样做,其实这本来就是我的愿望。这八个字非常好,我们常常用。比如有人请我去演讲,我就说“不敢请耳,固所愿也”,别人听着也觉得愉快。
孟子致为臣而归。王就见孟子,曰:“前日愿见而不可得,得侍同朝,甚喜;今又弃寡人而归,不识可以继此而得见乎?”对曰:“不敢请耳,固所愿也。”
——《公孙丑下》
孟子又待了一段时间,发现没用,因为齐宣王身边不只有孟子这样的人,还有更多起反作用的臣子,“一曝十寒”,孟子的话就不受重视了。无奈之下他又要离开,这时齐宣王觉得非常惭愧,想要送他一些礼物,就送他一百镒上等金,那时候金是指黄铜,一镒是二十两,也就是二百斤。
没想到孟子不要,大家都认为他在赌气。离开齐国之后,学生就抗议了,说,老师,齐王送这么多金你不要,可是上次你离开宋国时国君送你七十镒,离开薛国时国君送你五十镒,你都接受了。如果你这次不接受是对的,以前接受就是错的。如果以前接受是对的,这一次不接受就是错的。所以老师你至少有一次错吧?
这个说法很有说服力。但是孟子说,都对。我离开宋国是要去远行,对远行的人照例要送些盘缠,这是人之常情,我在你们这里讨论政治,你送我点盘缠,这是国君的风度,所以我接受也是合理的。离开薛国的时候,正好外面在打仗,路上不太平,薛国国君送我些钱,让我聘请卫士保护自己,我接受也是合理的。现在我离开齐国,只是回到鲁国而已,路程很近,也没有危险,他为什么送我钱呢?这是要收买我。哪里有君子可以用钱来收买的?这话讲得义正词严,这就是孟子的风格。
孟子做任何事都要有个道理。他的原则就如舜的言行,是自己该得的,整个天下给我也不嫌多。尧把天下让给舜,舜接受了,因为他有能力也有德行,可以为百姓服务。如果不是自己该拿的,就一概不取。任何东西是自己该得的,还是别人有特别动机,必须分清楚。
陈臻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辞曰:‘馈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公孙丑下》
孟子对人情世故很了解,也很通达,不会拘泥,也不会没有原则,这是一种高明的人生智慧,也是讲话能理直气壮的根本原因。
比喻最巧妙 #
《孟子》一书有很多形象生动的比喻。在各种对话和辩论中,巧妙的比喻总能使孟子轻松征服对方。
有一次,梁惠王对孟子抱怨,我对老百姓很好,但是老百姓对我却不怎么好,我的老百姓没有增加,别国老百姓也没有减少;为什么我这么用心治理却没有好效果呢?
孟子说,因为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做得很好,分析各种资料很难客观的。大王你喜欢打仗,我就用打仗作比喻。战鼓咚咚响起,两军开始交战,刀刃剑锋相碰之后,就有个士兵丢掉盔甲兵器向后逃走,逃出五十步停了下来,然后看到另一个士兵逃出一百步才停下来。这个逃五十步的就笑他,怎么那么没有用,向后跑了一百步。孟子说,请问大王这样可以吗?大王说,不行,逃了五十步也是逃,不能向后只逃了五十步就要笑别人逃了一百步。孟子接着说,大王你就是那个跑了五十步的,做得也不够好,都是向后退而没有向前。那么应该做什么呢?推行仁政。这种说法很巧妙,梁惠王一定觉得有点惭愧,心里有所警醒。
又一次,梁惠王请教孟子该怎么治理国家。孟子问他,用木棍杀人与用兵器杀人,一样吗?梁惠王说,一样啊,都把人杀了。孟子再问,用兵器杀人与用政策杀人是不是一样?有种种苛捐杂税,让老百姓活不下去,用很重的刑罚,老百姓犯了很轻的罪就判处死刑,这不是和用刀杀人一样吗?梁惠王也说一样。这样一比较,他自己就可以思考出问题何在。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梁惠王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梁惠王上》
孟子接着说,大王现在的做法叫做“率兽食人”,是带着野兽来吃人啊,看你的厨房里有肥肉,马厩里有肥马,这些猪和马都吃了很多粮食,以至于老百姓没东西吃,不就是带着野兽来吃人吗?梁惠王一听就不敢说话了。这种雄辩技巧就不仅仅靠丰富的学识了,不能只用《诗经》、《书经》,那样会被说成掉书袋的。
梁惠王的儿子是梁襄王,孟子说“望之不似人君”的就是他。孟子对梁襄王说,一个国君不喜欢杀人就可以统一天下。为什么呢?就好比七八月的时候发生了旱灾,大家都希望下雨,这时候天空忽然出现了云彩,开始下起雨来,所有的禾苗都长得很好了。这说明了及时雨的重要。现在各国都在压迫百姓,如果你照顾百姓的话,就和旱灾时下雨一样,老百姓当然“若大旱之望云霓”。
他用这么简单生动的比喻提醒梁襄王,如果你推行仁政,老百姓盼望你就和旱灾时希望下雨一样,民心所向谁也不能阻挡。孟子讲话总能顺遂对方的心愿,并用例子来形象说明。
孟子使用比喻就地取材的技巧是第一流的,有一段故事就很有意思。他在齐国的时候,当地有一位有名的学者,叫做陈仲子,很有操守。他们陈家在齐国是大户,他的哥哥继承了祖先的官位,有固定的俸禄,他不要,认为这是不义之财。所以他就过着很穷困的生活。穷到什么程度呢?饿到昏过去了。后来悠然醒来,看到一个枣子已经被金龟子吃了一半,他拿到剩下的半个枣子咬了三口吞下去,眼睛才能再次睁开。
孟子曰:“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梁惠王上》
匡章曰:“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居於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之,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见。”
——《滕文公下》
有一次,陈仲子到哥哥家探望母亲,母亲跟哥哥同住,因为哥哥有钱嘛。结果他来看望母亲的时候,哥哥回来了。碰巧有人刚送礼给他哥哥,是一只鹅。陈仲子就说,干吗要这种呃呃叫的东西呢?意思是干吗接受别人的礼物呢?不够廉洁。哥哥知道这个弟弟很讨厌自己,总觉得自己白拿国家的俸禄,也就任由他去讲。隔了几天,母亲把这只鹅杀了,让他好好吃了一顿。吃到一半的时候,哥哥回来了,问,你在吃什么?这就是呃呃叫的东西啊!陈仲子听了,立刻跑到外面把那些肉吐掉了。
陈仲子这样廉洁,但是孟子也会批评他,觉得这种程度已经过分了,比如你怎么知道每天吃的粮食是好人种的还是坏人种的?怎么知道你住的房子是好人盖的还是坏人盖的?他说,在齐国的读书人里面,陈仲子可以算是巨擘,就是大拇指了,但如果要这么廉洁的话,除非变成蚯蚓才能做到。因为蚯蚓在地下吃泥土,上来喝泉水,什么都不需要,靠大自然就可以活命。这是对陈仲子的讽刺,这个被认为是全国最廉洁的人,在孟子眼中,实际上是只知坚守某种原则却不知道变通,拘泥顽固的人。
孟子不会学陈仲子,因为儒家的学者对于礼仪特别重视,而遵守礼仪是需要花钱的。孔子说“贫而乐道,富而好礼”,有钱之后肯定就会喜欢礼仪、礼节、礼貌,要讲排场、要有规格。孟子出门就要有几辆马车、多少学生跟着,到了别的国家,别人要怎样尊重他。因为社会要建构文化,需要有基本的人与人来往的规格,不能够回到最原始的时候。所以孟子说除非变成蚯蚓,才能跟陈仲子一样。这个比喻很生动,让人听了耳目一新。
有一个楚国的学者到了齐国之后,觉得儒家不够好,就转变为农家了。孟子批评他说,我以前只听说过一只鸟要从幽谷里面飞出来,飞到乔木之上,没有听说从高大的树上飞到幽谷里面去的。现在我们搬家还祝贺“乔迁之喜”,也是来自于孟子。
孟子之所以雄辩,除了有学问、了解人情世故,还非常善用比喻。他善于从日常的事物引申出道理,让人很容易接受;他会诱导别人推己及人,使人受到感染;他的推理总是很严密,一步步推论,颇具气势。
孟子曰:“于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虽然,仲子恶能廉?充仲子之操,则蚓而后可者也。夫蚓,上食槁壤,下饮黄泉。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跖之所筑与?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抑亦盗跖之所树与?是未可知也。”
——《滕文公下》
今也,南蛮
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
——《滕文公上》
孟子的辩论术无与伦比,替自己辩护从来没有输过。读《孟子》,有时候觉得他的学生有一个任务,就是挑老师的毛病,结果说了半天,孟子解释之后还是没错,又都对了。
向孟子求学 #
今天要学习孟子,首先就要学他努力把书读好。很多书是大家都要读的,比如《诗经》、《书经》以及《易经》。《孟子》全书没有谈到《易经》,但是看得出孟子对《易经》的思想把握得很好。
《易经》讲究的是“时”,时机。《易经》里面有大的格局,每一个“卦”代表一个时势、大的形势,每一个“爻”代表一个位置,看位置是不是适当,形势是不是配合。“易”本身就是变化,讲究变化和时机。
孟子把圣人分为四种,前面三种有的很清高,有的很随和,有的很负责任,但是只有孔子是以时机为主。怎么说呢?该清高就清高,该负责就负责,该随和就随和,该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有适宜的判断。孟子以“时”来判断孔子,可见受到《易经》的启发。
在儒家思想中,“时”这个字也特别重要。《论语》第一句话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个“时”不是时常,不是要时常复习考试,那谁喜欢呢?“时”代表适当的时候。不管学任何东西,要在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场合练习实践,才会有心得、有收获,才会获得这种能力。
《易经》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说要根据时势懂得变通。孟子思想就很能随机应变,而且他的辩论口才和《易经》应该也有关系。
对于这些经典,孟子读了之后消化,平常再思考,一有机会就运用出来。他为国君们提供的材料是有关周文王、周武王、商汤的,负面的就是夏桀、商纣,让这些国君知道警惕。他平常对学生讲的话也有很精彩的,像“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常引述古人的话,对历史事实的判断也有他的一套。
孟子说过一句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因为书上所写的有可能是错的,夸张的。古人写书有时候会太夸张。孟子特别提到《武成》这本书,他只取里面两三个竹简看一看。其中描写周武王革命,同商纣的军队打仗,最后“血流漂杵”。杵用来舂米,是很重的粗棍子,这说明打仗杀人很多,血流把这个杵都漂起来了,不知道死了多少人。可孟子说不可信,因为周武王是一位仁德之君,商纣则是不仁不义的,周武王起来讨伐他,仁者无敌,应该很快就会有好结果,为什么要说成杀了那么多人呢?
当然有时候说不可信,也有可能是事实。不过孟子总有自己的判断,说明他不是书呆子。书上写的很多东西,自己要再去了解。有时候是文学的笔法,像《诗经》也会夸张。只看文句的话,很难说得清楚。
孟子读《诗经》很有心得,当时还有一个研究《诗经》的人叫做高子,孟子认为他讲《诗经》太拘泥。他有自己的看法,譬如,父母亲犯了小的过失,做子女的不应该抱怨;如果父母亲犯了大的过失,做子女的就应该抱怨。因为小过失抱怨,代表你对父母根本不能忍耐;大过失而不抱怨等于陷父母于不义。所以要灵活对待。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尽心下》
《凯风》,亲之过小者也;《小弁》,亲之过大者也。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
——《告子下》
总之,孟子的善辩,不是逞口舌之利,也不是纯粹好辩,而是为了宣传儒家思想。他有学问,懂得人情世故并且懂得使用比喻,非常生动地表达他的意思,让别人听了之后可以理解,可以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