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修身先养浩然气
修身,是现代人容易忽略的事。但是,没有修养怎么可能得到社会的肯定,又怎么可能对人群有所贡献呢?孟子就非常强调自我的修养。他认为要修身,必须先养胸中的一口气。
人活在世上要有一股正气,而且还要使之浩然。“正气”是指正义的力量,而“浩然”形容水势盛大,显示出一种很大的气魄。有了浩然正气,我们在任何地方都能行得通。那么善养浩然之气的孟子,有没有什么秘诀呢?
平旦之气人人有 #
《正气歌》是宋代的文天祥所作,一开头就说“天地有正气”。我在美国读书时,一个外国学者把它翻译成英文,“正气”翻译为“正确的空气”。我们看见觉得奇怪,原本空气只有两种,被污染的和没被污染的,而他翻译成正确的空气——right air。这说明外国人学中文不容易。很明显,我们所谓的“正气”不是指空气,而是指正义的精神,一种精神力量的表现。
首先搞清楚古代人对“气”的理解。人要呼吸,人生就是一口气,这个气散掉不再回来,人就走了。庄子说得很清楚,人的生命是气的凝聚,气如果分散掉,人就死了。
孔子强调血气,血和气。他说君子有三戒,年轻的时候血气未定,中年的时候血气方刚,老年的时候血气既衰,所以每一个阶段都要小心。年轻时不要好色,中年不要好斗,老年不要好得,不要贪得无厌。这是孔子的教导。孔子对人的观察很客观,没有什么幻想,也不谈什么人性本善。他发现人只要有身体,有血气,就有各种欲望、冲动,要特别小心。这是正确的。我们也知道身体的耳目和外界接触,看到或听到什么就会起相应的念头,会对心理有影响,会想得到某些利益,避开某些灾难。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
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
——《告子上》
孟子讲“气”这个词就比较复杂了。譬如,他说一个人再怎么坏,睡觉之后醒来都会有一种夜气,又称作“平旦之气”。平旦,“旦”就是白天,天亮了,所以夜气是指天刚刚亮时的那种气。为什么夜气比较好呢?因为人们睡了一个晚上,跟外界隔绝没有来往,不再有手机联络,也不再看电视,不再受外界干扰,这样经过一个晚上的休息,就回到自己的生命里面,第二天清晨就比较像个人。道理就这么简单。到了白天,又开始跟别人来往,开始接触各种信息,开始勾心斗角,起心动念,又乱掉了。
人的生命也很无奈啊,晚上睡觉时回到自己的生命里,白天出去又会忘记自己是谁,来来去去一辈子,不知道自己一生做了什么,大部分时间就稀里糊涂过去了。少数人可以觉悟,就因为培养了自己的夜气,没有失去。而一个人再怎么坏,晚上睡一觉,到早上起床的时候,还会有夜气。这个夜气和一般好人的情况是很接近的,差别也是“几希”。关键是有的人没有保存和发展,没有去培育修养,结果就浪费掉了,真是很可惜。
浩然正气不是生下来就具备的。有个学生请教孟子,老师,你那么有原则、有理想,如果今天齐王让你当宰相,你会不会动心?动心是指听到齐王让自己当宰相,就高兴得睡不着觉,别人知道这个人要升官了。孟子说,不会,我四十岁就不动心了。
四十岁是一个关卡,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都是关卡。孔子四十而不惑,我们却知道自己是四十而大惑,问题大都在四十岁以后出现。四十岁以前照着父母与老师的安排及指教,好好地读书、升学、就业、成家,到四十岁就什么都有了,开始思考人生的问题了,这一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开始迷惑了。孔子可以四十而不惑,孟子可以四十而不动心,都是修炼的成果。
公孙丑曰:“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公孙丑上》
那个学生接着问,老师这种不动心很了不起吗?孟子说不然,我比不上告子。孟子公开承认,告子先于自己不动心。不动心好不好呢?孟子分辨说,不动心有两种,告子的和我的不一样,他是采取一种压抑的方法。告子和别人讲话,一句话讲不通,他心里也不再多想;心里面想不通,也不发脾气。这里有两个步骤:第一,话说不通的时候,心里面不要想太多,不要钻牛角尖,不要求非想通不可;第二,心里想不通,也不要生气。很多人一想不通就生气,靠发脾气来掩饰自己想不通这个事实,这是正常的反应,但也不能够解决问题。
孟子说,告子的不动心是一种压制,最后会变成木头人一般,不是好办法。什么事情都忍下来,久而久之会生病,活着也毫无乐趣。
孟子和告子不一样。心里想不通不要发脾气,这一点他赞成;话说不通心里不要想,他不赞成。人有理性,就要思考,话说不通就要想,是因为道理说不清楚吗?那么再读书,再学习,再去思考。最后想通了,就没有问题了。
还有个学生请教孟子,老师您跟别人有什么差别?孟子说我有两个特色。第一,我知言,听说话就知道别人心里想什么,是什么情况。千万不要小看这句话。读书强调有始有终,《论语》第一句话大家都知道,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最后一句话却很少有人知道。结尾是“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意思是不懂得怎么分辨别人的话,就不能了解一个人。而孟子知言,了解别人的言论,譬如一个人说话有偏差,就知道他哪里有盲点;他说话闪烁其词,就知道他的困境在哪儿;他说话太过了,就知道他有什么样的执著。“知言”接续《论语》思想,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检验。
第二步更难了。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在中国历史中,孟子第一个提出“浩然之气”,这是他的个人创见,自己想象出来的,并真正修养到了这种境界。
公孙丑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公孙丑上》
他的学生没有听过这个新名词,就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孟子知道别人听不懂,这是他的独门功夫、武功秘笈。可孟子说“难言也”。他的口才那么好,第一次承认“难言也”,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孟子说,这种气可以用“直”,也就是真诚去培养它,不要伤害它、妨碍它,它发展出来就至大至刚,可以充满在天地之间。这说明正气培养出来之后,一个人到任何地方都走得通,天地之间都是自己的家,活得很安稳,可以活在当下,活在这个地方,活在今天,问心无愧;并且内心有一种力量,感觉生命没有任何亏欠。这才是孟子的“浩然之气”。
养气秘笈看孟子 #
一个人要有什么样的修养,才可以借自己的正气行走在天地之间,完全坦然自在,做到孔子所谓的“君子坦荡荡”呢?孟子说,在培养浩然之气时,他的方法就是三个字,首先用“直”来培养,然后配合“义”和“道”。
第一,什么叫“直”?有时很难说清楚,如果说“直”就是正义、正直,那么谁能判断?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正直,别人看来却不一定。
从孔子到孟子,“直”都有两个意思,真诚而正直,真诚是正直的基础。孔子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论语·雍也》),意思是人活在世界上,应该好好真诚地过日子,如果没有了真诚还能活下去,那要靠侥幸才能够免于灾难。不真诚的人不会走上正路,如果真诚,人性向善,力量由内而发,自然就会走上正路,这是儒家的基本观点。
儒家常常受到批判。我到各地演讲,许多高校的学生很会思考,会说,儒家好像不太适合法治的社会。为什么?因为孔子说过,爸爸偷羊,儿子替他隐瞒;儿子偷羊,爸爸替他隐瞒,这里面就有“直”。但法律讲人人平等,我父亲偷羊,我怎么可以隐瞒呢?应该检举啊,因为被偷羊的那一家人不是很可怜吗?好不容易养的羊,被你偷走了,你儿子学了儒家就不去检举?法官问,你父亲偷羊吗?他说我不知道,大概没偷吧。这样怎么维持社会正义呢?这一来就有争论了。
注意,儒家讲的“直”不是正义,而是以真诚为基础。爸爸偷羊,儿子当然希望爸爸平安无事,如果被查到,爸爸当然接受法律制裁,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儿子可能不会说爸爸偷羊,我来检举,因为这样做违反真诚的情感。所以“直”不要只讲成社会正义,好像纯粹是外在的,任何外在的善的行为都须以内心的真诚做基础。儒家的“直”,就是从真诚引出正直。
浩然之气,首先要用真诚而正直的态度来培养。譬如,我和别人来往时会有各种互动关系,只要有真诚的态度,久而久之就产生一种力量。气能变得浩然,在于它是力量。一个人说话与行动形成一种特色,亦即我的风格出现了,别人看到我就感到有一股正气。
孔子有个学生叫子路,孔子说他有个特色,听到片面之词就可以判断诉讼案件的,就是子路。为什么呢?因为子路非常刚正,个性豪爽,别人看到他自然讲真话。有人把“片言”解释成三言两语,那是不对的。因为三言两语断案,只要不喜欢说话的人都会。判断本来应该听两面之词,听到片面之词就可以判断,则是一种专长,表明了正气的作用。
总之,“直”代表真诚而正直。修炼的第一步就是要真诚,自我要求正直,然后要配合义与道。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论语·颜渊》
“义”与“道”两个字怎么区分?儒家很多概念很相似,需要明确区分。“道”是人类共同的正路,“义”是某个人在某种情况下应该走的正路,差别在这里。所谓“道”,是指人一定要走在人之道上,走在行善的路上,因为人性向善。至于什么时候该怎么做,叫做“义”,因为“义者宜也”,“宜”就是适宜,恰到好处,具有正当性。别人这样做是对的,你这样做却不一定对,因为时机和场合不一样。做到“宜”最难,要看判断是否正当。
道是非常稳定的,人之道是“择善固执”,毫无问题,这是原则与理想。而义是非常灵活的,要看这个人今天的处境如何,对人的智慧是一种挑战。
这是孟子的三字秘诀:直、义、道。我们把意思理解了,试试看,会越来越发现自己问心无愧,内心有股力量。“气”代表力量的展现,到最高境界时变成浩然之气,任何地方都行得通。
孔子说过,“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只要我说话真诚而守信,做事认真而负责,到没有开化的地方,照样走得通。在任何地方都没有问题。因为别的地方的人也是人性向善,只要行善,走在人类共同的路上,有什么好担心的呢?“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前面有两句话是“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这和“浩然之气充塞天地”是一样的意思。
恒心常在乐集义 #
培养这种浩然之气,还需要注意什么呢?孟子特别提到,从事修炼的时候,不要刻意去做,而应该自然而然地去做,需要时间慢慢磨炼。譬如,就教书来说,最担心学生什么呢?担心“其进锐者,其退速”,因为进步太快的退步也很快。
孟子曰:“于不可已而已者,无所不已。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其进锐者,其退速。”
——《尽心上》
我年轻的时候听过一位老师的课,方东美先生,他很有学问,上他的课会觉得老师的学问太好了,非常兴奋,回家就拼命读书,但是因为进步太猛了,一个星期就受不了,哎呀,太累了,下星期再念吧,一下子又放下了。进步太快的话,其实很难有恒心,一定需要计划,要有步骤,慢慢来。我们决定做一件事,后来往往放弃,过一段时间再回头一看,如果当初没有放弃,今天一定很有成就。比如小时候学琴,钢琴、大提琴,放弃了,以后也许会想,如果当时我坚持每天一个小时继续练,现在一定很有成绩了。人生在世,恒心是很困难的事。
记得我读小学时老师鼓励大家写日记,小学生都很兴奋,听到老师讲写日记的好处,可以提高作文能力,可以记载自己发生的事,回头看很有意义。所以就上街买日记本开始写,一个月之后写不下去了。为什么?发现自己后面都写“同上”,跟前面一样。小学生没有什么事情,每天都是今天几月几号,什么天气,几点上学,每天都差不多。小学生不会观察,其实天下没有重复的事情,不过因为小学生每天上学都是上课考试,总觉得很乏味。我常常想,一天过去,难道一行日记都写不出来吗?今天心情好不好,发生什么事,都可以写。如果写了,一年365行,几十年过了,就有多少了?这是恒心的问题。
孟子教我们培养浩然之气时,强调要常常放在心中,一有事情发生的时候,就提醒自己“直”、“义”、“道”三个字。但一定不要刻意去做,刻意了就不会坚持下去。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公孙丑上》
孟子讲了一段“揠苗助长”的故事。这个成语到现在还在用,很多人对孩子的教育容易犯这个毛病,希望他们参加各种补习,小孩子很辛苦,补数学、补英文、补心算、补电脑,什么都补,补到消化不了。孟子讲宋国有一个农夫,总觉得禾苗长得太慢,长了半年才那么一点,不行,我要帮帮忙。有一天他就把自己家种的禾苗一点一点拔高了,回家对家人说,我今天真累了,帮助这些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一听不对啊,赶快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倒了。这就是“揠苗助长”,想帮助它反而害了它。故事提及宋国农夫,在战国时代宋国很弱,不久就被兼并了,所以大家都拿宋国农夫开玩笑。另外一个成语“守株待兔”,讲的还是宋国农夫。有一天宋国农夫在田里劳作,看到一只兔子撞到树干昏倒了,就把兔子捡回去,心里想太好了,以后每天等着兔子来撞树干,那就不用种田了。从此他就开始等,结果自然毫无收获。这两个故事说明,做事不应该刻意为之,不然早晚无法持续下去,没有什么成效。
讲孟子的“浩然正气”,要知道一个词叫“集义”。现在一般人只知道集邮,孟子却说“集义”,义就是正当的事,反复地做叫做“集”,而不是由外在加到自己身上的。意思是,我在外面做一件好事,不是希望别人认同我,而是我内心知道该做这件事。
如何去分辨呢?西方关于这个问题有争论。有一位哲学大家叫康德,他的伦理学称作“义务论”,相对的另外一派叫做“效益论”,探讨一个人为什么要行善避恶的问题。“效益论”代表考虑效率与利益,做什么事,该不该做呢?只看效率、利益大不大。譬如,如果要上车,你应该排队。为什么应该?因为你了解到,排队之后每个人都可以上车,如果不排队大家会挤成一团,都上不了车,排队对大家有利。这是西方主流思想。西方的民主制度也是一样,在选举时,我只要比你多一票,我就选上了,为什么?因为多一票表示我比你多一个人赞成。这就是西方的效益主义,意思是大多数人这样想,它就具有正当性。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公孙丑上》
这种说法有它的优点,可以让一个社会运作起来;但也有缺点,因为可能整个社会都腐化了,多数人欺负少数人,尤其少数民族被欺负的话,就无处申冤。在美国,曾经认为家里养黑奴是合理的,美国南方人觉得没什么不好,从非洲买一些奴隶来,他们替我们做事,大家都过很愉快的生活,因为奴隶在非洲更苦,来到美国比在非洲生活要好。这么说也不见得完全是幻想的,但奴隶也有人权,让这些黑奴丧失大多数的人权,让占多数的统治阶级快乐,这样公平合理吗?当然不行。后来发生南北战争,才有人人平等。
以前美国很可怕,坐车的时候还分两边,这边是白色人种,那边是有色人种的。我们黄色人种也是所谓的有色人种,当然希望能够人人平等,尊重每一个人的人权,而不以皮肤的颜色来决定。这种“效益论”,有社会的运作条件和效果,也有严重的缺点。
在西方,为什么康德的思想受推崇?他的“义务论”,是讲一个人做一件事,只问这是不是我该做的,而不要问效果好不好。这就叫做义务。这种思想比较重视每一个人人格的尊严。
譬如,我开一家小店,门口贴四个字“童叟无欺”,这有两个可能,第一个情况是,童叟无欺,生意会比较好,为什么?因为我有信用,生意会越来越好。这是个策略,属于“效益论”。第二种情况,贴出“童叟无欺”四个字,完全是因为尊重这个原则,认为人本来就应该童叟无欺,而不管生意好不好。如果是第一种“童叟无欺”,万一后来生意不好,就变成童叟皆欺,专欺童叟,那还得了。第二种“童叟无欺”是个原则,我尊重原则,尽我的义务,就可以一路到底,不问效果如何。
孟子所谓“集义”当然是第二种,做我该做的事,不去管别人评价如何,不断地做下去,做了以后影响的不是别人,而是我自己。
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告子上》
譬如,一个老太太上了车,我把座位让给她,老太太感谢我,其实我心里更感谢她,因为她给我一个机会,肯定我是个人,做了我该做的事,我心里比她还快乐。按儒家的思想,行善符合我人性的自我要求,行善之后,自己的人性越来越得到实现,浩然之气就慢慢培养上来了。
孟子说,每一个人都喜欢好东西,我的口喜欢吃好的食物,同样的,我的心喜欢“理”和“义”。“理”是合理性,“义”是正当性。这个比喻说得太好了。原文是“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刍”是吃草的家畜,牛与羊,“豢”是吃杂食的家畜,猪与狗。牛羊猪狗的肉使我的口觉得好吃,就好像合理性与正当性使我的心觉得愉快一样。这说明我们的心不是生来就具备理义,而是喜欢理义,这说明了人性向善。人心本身并不是善的,而是向善,正如我的口本身并没有什么食物,而是喜欢食物。重要的是,我的心不断实现理义,一路“集义”下去,浩然之气慢慢出现。
孟子说,自己一生最大的心得就是浩然之气。善养浩然之气,内心就会充实圆满,无比快乐。真正的快乐在内不在外,不要靠别人给你好处你才快乐,而要从内心决定做正当的事,配合人性的要求而得到快乐,这才是有保障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