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_人皆可以为尧舜

第九章 人皆可以为尧舜

“人皆可以为尧舜”,是一句很著名的话,也是儒家给人最大的鼓励。平常觉得尧舜离我们很远,今天要谈的是,每个人通过适当的学习与修炼,目标是成为尧舜。孟子讲了四种圣人,各具特点,让每一个平凡人都有学习的典范。这种仁德与智慧的修炼,可分为两个步骤,从遵循天生个性开始修炼,再打破生命的限制,不断获得向上的力量。

alt

不慕圣贤没出路 #

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是说人生的路只有两条,一条是行仁,一条是不行仁,而不可能走在中间。譬如,你父母亲健在,请问你是孝顺的孩子吗?你不能说我既不是孝顺,也不是不孝顺,没有这种事,可归类为不孝顺。假设你和很多人做朋友,你要么讲道义,要么不讲道义,人生没有第三种可能性。

“人皆可以为尧舜”,这是儒家的一种选择,这严格的要求来自于人性。

这句话背后有段故事。曹国有一位贵族公子叫曹交,他听到孟子的话很有兴趣,所以碰到孟子就问,听您说过,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和尧舜一样,有这种事吗?孟子说,是的。曹交听了产生向往。因为尧天舜日是一个理想的时代,如果自己能够做到跟尧舜一样,那就是好的天子呢,受人歌颂。这当然所有人都向往,每一个人都有一颗向善的、向上的心。接着他对孟子说:我觉得我很难做到。文王身高十尺,商汤身高九尺,他们两人都开创了国家,而我曹交身高九尺四寸,为什么只会吃饭呢?

这问题一听就水平不高。曹交居然以为周文王的成就是因为他身高十尺。孟子一听,这个学生不能收啊。就对他说,这跟身高没有什么关系,成就要靠自己努力。又说:“子归而求之,有余师。”你回家去找,有多余的老师。这句话是名言,意思是你的老师就是你的良心,只要真诚地与别人相处,你的良心会告诉你,看到父母亲要孝顺,看到朋友要讲信用、讲道义。这就是你的老师了。

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

孟子曰:“然。”

“交闻文王十尺,汤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长,食粟而已,如何则可?”

曰:“……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
——《告子下》

良心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良心之为用可以说是很大的。跟西方对照一下。西方中世纪都信天主教,天主教比较关注一般人的需要,就有这么一句话,“信耶稣得永生”。但在1960年,天主教召开一次大公会议,特别规定,没有信耶稣的人,也可以得救,只要凭良心做人处事。就是一个原则,良心原则。这说明宗教也在开大门、走大路,让每一个人都有希望。

舜,一个完美典范 #

孟子“言必称尧舜”,尤其是舜,孟子把他当做古代圣人的最完美示范,后来才有孔子。

舜的特别在于真诚到极点,闻一善言,见一善行,之后就努力行善。舜行善还有方法,叫做与人为善。他到任何地方,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因为一个地方舜只要待一年,大家在一起就相处得很愉快。因为他当领导,人们马上就把善的方面表现出来了。

尧年纪越来越大了,要找一个接班人,就到处打听,看到舜这个人真是了不起。他就到田里去跟舜商量,说我把天下交给你,我两个女儿嫁给你,我九个儿子都当你部下,文武百官全部听你使唤,你接受吗?舜这个平凡的人忽然有这个机会了,他觉得既然别人需要我,国家需要我,我就出来服务吧。

但他有一个大问题,家庭问题。他的家庭非常复杂,因为他的母亲比较早过世,父亲娶了后母,生了一个弟弟叫做象。象是坏得不得了,联合父亲、母亲,三个人要加害舜。因为他们发现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他,舜变得贵为天子,准接班人,就想把舜给害死。

在这种环境之下,舜每天照样耕田,耕一耕就哭了。孟子的学生问孟子,舜为什么向上天哭泣,难道在抱怨吗?对他父母不满意吗?孟子说,他一方面是抱怨,另一方面是思慕。思慕什么呢?我非常怀念父母亲,希望他们对我好。但是他们怎样都不肯对我好,好像我跟弟弟一分为二,只能选一个,是一个是非题。所以舜心里很委屈。他为什么要哭呢?如果一个人非常孝顺,而父母不喜欢他,他不能说已经尽了孝心了,父母不喜欢我也不能怪我了,那样就还不够孝顺,而应该想办法让父母喜欢他。这就是作为人子的难处。

说到父母的偏心,很多人也许都遇到过,但没有像舜这么惨的,他的父母亲跟他弟弟合起来要害他。父母叫他去修谷仓的屋顶,上去之后就放火烧谷仓。还好两个妻子娥皇、女英非常贤淑,知道有危险,提前为他做了像翅膀一样的纸鸢,谷仓一烧他从上面飞下来了。父母再让他到水井底下疏通水井,等他一下去就用石头盖起来,要把他闷死。这次他妻子为他准备了铲子,从旁边挖地道出来。

这一次,象以为把他害死了,就很得意,说粮食和牛羊给父母亲,哥哥的干戈、弓箭,哥哥的琴都归我,另外两个嫂嫂替我整理床铺。多可怕,马上就要发生家庭悲剧了。弟弟往哥哥的房间走,却不知道舜已经偷跑回房间,在里面弹琴。象吓了一跳,脸色很尴尬,说,哥哥,我好想念你啊。舜也不忍心,因为父母疼爱这个弟弟,要让父母开心,也要疼爱这个弟弟啊。所以舜说,我有好多老百姓不知道该怎么照顾,你替我去吧。就封他弟弟当有庳国的国君。舜很聪明,派了几个能干的官员替象做事,不让他有机会欺负百姓。所有税收,官员代收;所有政务,官员代批。这样把象架空,当一个有庳国国君。

为什么舜要这么做呢?因为在古代,哥哥当天子,弟弟绝不能当老百姓,一人得道,鸡犬就要升天,我们有时候批评这句话,不过孔子分析过这个问题。

万章曰:“父母使舜完廪,捐阶,瞽瞍焚廪。使浚井,出,从而揜之。象曰:‘谟盖都君咸我绩,牛羊父母,仓廪父母,干戈朕,琴朕,弤朕,二嫂使治朕棲。’象往入舜宫,舜在床琴。象曰:‘郁陶思君尔。’忸怩。舜曰:‘惟兹臣庶,汝其于予治。’不识舜不知象之将杀己与?”

孟子曰:“奚而不知也?象忧亦忧,象喜亦喜。”
——《万章上》

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做仲弓,说,老师,我怎么负责政治呢?孔子说,“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三句话。先有司,有司即各层官员,官员要身先士卒,我先做,然后你们跟着我走。赦小过,做领导的要能原谅部下小的过失,让他们将功折罪。第三个举贤才,可怎么知道谁是人才呢?孔子说,就推举你认识的人,你不认识的如果是人才,别人会错过他们吗?这说法是合理的,因为你一旦当了一个单位的主管,当领导了肯定要提拔几个人,当然是提拔你认识的人才。注意,是人才,不是你认识的庸才。

舜除了让弟弟不要伤害百姓、不要欺负别人之外,还设法定期不定期召见,他弟弟就在路上跑来跑去,跑了几十年,做不了坏事。这是舜的办法。

有时候家人要犯错,我们只有想办法让他犯不了错,因为你不能够改变他,也不能够禁止他,他也是一个独立的人。设法让他避免不犯这个错,这需要智慧。

孟子把这个故事写得那么详细,令人感动,把舜的危机全部说清楚了,我们才知道舜为什么伟大。他尽做哥哥的义务照顾弟弟,更主要尽儿子的义务让父母亲开心,后来他的父亲也真的开心,这么好的儿子有什么可挑剔的呢?作为天子,能做到这个份上,整个天下都被感动了。天下人本来都要求正义,说他弟弟不好,需要处罚,但后来发现他把弟弟感化了。

舜的故事最适合用来解释儒家思想。因为善是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当一个人行善的时候,会影响到相关的人。舜要做一个好儿子,一定会影响到父母亲;要做一个好哥哥,一定会影响到弟弟。人与人的关系要看双方如何配合,但我们不能要求对方,只能要求自己。这样就把儒家人性向善,以及如何择善固执都说清楚了。

关于舜,孟子还讲过一段话,最令人感动。他提到舜年轻的时候啃着干粮,吃着野菜,好像准备一辈子做农夫了。后来当了天子,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他,每天过着很尊贵的生活,他“若固有之”,好像本来就有这样的条件,本来就过这样的生活。“若固有之”,这四个字真让人沉吟良久。

人生最难的就是做到若固有之。当你年轻的时候做一个学生,好像人生就一路学下去,永远没有别的发展似的,专心读书。后来像舜成为国家领导,很自在、很自然,好像我本来就该做,今天轮到我了,我就做。这种坦然的态度非常好,说明在任何地方做任何事都要了解自己的本分,按自己的本分好好去做,若固有之。

孟子曰:“舜之饭糗茹草也,若将终身焉;及其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
——《尽心下》

如果尧没有提拔舜,他就一辈子这样啃干粮、吃野菜,躲避父母和弟弟的迫害,玩这种捉迷藏的游戏,也可以玩下去。舜不会说不行,要脱离这个地方另图发展。我在哪里就安定在哪里,这是儒家的思想。人生重要的不是别人怎么样,而是你自己有没有改变。千万不要幻想自己生不逢时,真有本事的话,在任何时代都可以发挥,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修养。这是舜德行的完美之处。

化解天性的圣人 #

对于一个人能否成为圣人的问题,在儒家的传统典籍里是讲到了的。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圣人,能见到君子就不错了。因为他把圣人规定为圣王,只有尧舜才有资格,一般人没有希望。即使有人问孔子的学生,你们老师孔子算是圣人了吧?他的多才多艺让人惊讶。孔子听了之后也说,不能这样讲。“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说我是一个仁者,是一个圣人,不敢当。他说,尧舜才有资格,但是他们还无法照顾到所有的百姓,也觉得自己做不到呢。可见孔子对“圣”的规定很严格、很狭隘,只有少数的圣王可以做到。

孟子就把标准放宽了,说圣人分为四种:第一种是圣之清者,最清高的;第二种,圣之和者,最随和的;第三种,圣之任者,最负责任的;第四种,圣之时者,最讲究时机的。

第一种圣人最清高,像伯夷、叔齐这两兄弟。他们本来都是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为了不当国君,两兄弟离开了孤竹国。当时是商纣王时期,他们听说西边有个诸侯,就是后来周朝的周文王姬昌,对待老人家很好,所以这两兄弟就跑过去,希望在那边好好养老。没想到姬昌的儿子姬发起来革命,因为他父亲被商纣关在羑里七年,出来之后没几年就过世了,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姬发要讨伐商纣。可伯夷、叔齐拉住他的马不让走,反对他造反。周朝建立后,两兄弟不食周粟,逃到首阳山上采薇为生,最后饿死了。洁身自爱到这种程度,令人很难想象!难道朝代换了,米也换了吗?两兄弟的事迹被千古传颂,司马迁说“天道宁论”,哪里有天道,哪里有公理呢?这么好的人,居然活活饿死了。感慨之后还拿颜渊做了一个附带说明。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论语·述而》

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万章下》

圣人里面最清高的就是伯夷。这个人眼睛从来不看不好的东西,耳朵也不听不好的话语。做官的时候,同朝百官里面有一个坏人,立刻辞职。他这么清高,大概是处女座的,绝不妥协,有洁癖。如果在他旁边有人帽子没戴正,衣服没穿好,他就感觉像坐在泥土和炭灰上,浑身不舒服。所以不是理想的君主,他不去服侍;不是理想的百姓,他不去使唤。可是,国君也好,老百姓也好,又何必需要你呢?伯夷这种清高真是了不得,最后竟有这样悲惨的遭遇,给后世留下清高的典范。

第二种圣之和者是谁呢?柳下惠。柳下惠这个人很随和,不以坏君主为羞耻,我继续做我的官;不以百姓或官员不好而生气。他说,你是你,我是我,你即便在我身边袒裼裸裎、不穿衣服,做不雅的动作,又怎能玷污我呢?你做你的事,与我无关,各人自己负责。柳下惠与伯夷形成两个极端,他完全随和,与周围的人群融在一起。而且他总是不忍心不去帮助别人,至于那个人好不好,他不管。

柳下惠有很多故事,其中之一是坐怀不乱,这和他的个性有关系。有一次他从城外回来,已经宵禁了。古时候晚上11点,城门就关了,他只得待在城外。当时正是冬天,很冷啊,这时来了一位女士,也感觉太冷了,两个人如果不互相取暖,恐怕都要冻死了。他们就抱在一起取暖,经过一晚居然没有发生任何事情,这真是了不起啊!能够坐怀不乱,说明心思很单纯。柳下惠是一位很特别的人物,孔子也很推崇他,孟子也说“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三公”是国家最高的职位,他不会因为当了最大的官就改变操守。

还有第三种圣之任者,是商汤的宰相伊尹。伊尹曾说,我本来想要隐居,自己过日子,自己耕田,按照尧舜之道好好孝顺父母,一家人很和乐,独善其身是没问题的。后来商汤要用他,送他很多礼物,伊尹不要。但后来他想通了,又说,我一个人过这么幸福的日子,实在不好意思,要让天下人都过好日子。

伊尹有句名言“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今天说的“先知先觉之士”就源于此。伊尹很有自信,说自己就是先知先觉的,要把他了解的尧舜之道推行天下,希望天下人都能受到尧舜之道的恩泽。他跟随商汤起来革命,推翻了夏朝,后来还成为很好的宰相。他其实自觉把天下的重任担在自己的肩上。从星座上说,这么负责任的大概是金牛座吧。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
——《万章下》

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
——《万章下》

这三种圣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现代人喜欢以星座来分辨人的性格差异,星座特征都是天生的。每一个人有天生的个性,可以按照天赋好好修炼到极致,目的是和别人建立适当的关系,能够行善,帮助别人,就可以成为圣人了。就如前面所说,清到极致,和到极致,任到极致,就能够成为圣人了。但是这样够不够呢?孟子认为不太够。

这三种圣人只是按照天生的性格趋向修炼,而没有把它化解掉,还未尽善。孟子就提出第四种圣人,以孔子为代表。如果问孔子是什么星座,就算知道他的生日也没用,因为天生的星座特色被他完全化解了。孔子是“圣之时者也”,懂得判断时机,该做什么的时候就做什么。

前面三位圣人至少有两位被孟子批评过。他说伯夷过于狭隘,因为人太清高就没有什么朋友了,别人也得不到他的照顾;又说柳下惠太随和,态度就不够严谨,对什么人都帮忙,对什么需要都帮忙,也不怕别人讲闲话。但他们也有好处。一个人知道了伯夷的作风,就会“廉顽立懦”,贪婪的就变廉洁了,懦弱的就立定志向了;而柳下惠出来之后,人们也会受到影响,狭隘的变得开朗了,刻薄的变得敦厚了。因为柳下惠很随和,不介意跟别人的不同,而能够做到“和而不同”,懂得欣赏不一样的人。

为什么说孔子特别伟大呢?孔子是“圣之时者也”,他该清则清,该和则和,该任则任。该做官就做官,该下台就下台,该快走就快走,该慢走就慢走,用孔子的话来说是“无可无不可”,没有非这样不可,也没有非不这样不可,看情况而定。

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万章下》

孔子曾在齐国待过,离开的时候“接淅而行”,意思是捞起正在淘洗的米就上路了。很多人说你既然米都淘了,干脆吃完饭再走吧。孔子说不行,一顿饭都不能等了,因为我不是齐国人,齐景公就不能用我,我就立刻走,没有什么好商量的。他马上离开了齐国,回到自己的老家。

另有一次,孔子离开鲁国的时候,却对学生们说,慢慢走吧,慢慢走吧。为什么要离开呢?孔子在鲁国当到司寇,还代理卿相的职位,好比代理总理。但是在鲁国安定之后,齐国给鲁定公送了一些能歌善舞的美女,还有一些好马,鲁定公就不定了,不理孔子了,祭祀时该给孔子的肉也不给了,暗示我不再信赖你了。孔子就自己辞职走了,开始周游列国。他离开时慢慢走,希望鲁定公能从奢华享乐里觉醒过来,派人把他追回去。孔子说,这是离开父母之邦,离开祖国的态度啊。

孔子离开齐国时接淅而行,离开鲁国时迟迟其行,这种判断其实最难,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一样对待的。但是这两国跟自己的关系不同,一个非祖国,一个是祖国,怎么可以一视同仁呢?

孟子非常佩服孔子的智慧,他评价孔子用了“金声玉振”四个字。古代演奏乐曲时,开始要敲钟,叫做金声,最后击玉罄结束,叫做玉振。孟子说,开始奏出金声,需要智慧;奏出玉振的声音,要靠圣德。圣德好比力量,智慧好比技巧。就好比一个人射箭的时候用力量,可以射到百步以外的地方,但是要射到靶心,就要靠技巧。

孔子也常把仁者和智者相对照。有德行做好事没有错,但只知道做好事不够,还要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来做正确的好事,否则就是按照自己的性格,只专门做这种好事。如果环境不一样,却不一定能做别的好事。有了智慧才能够判断,才能让行动恰到好处。

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
——《万章下》

孔子既有圣德,又有智慧,是集大成的“圣之时者也”。孟子认为自有人类以来,没有人能超过孔子,这是一种很不容易达到的境界。孔子说过,“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他的学说有一以贯之的精神和思想,能把所有知识贯通而成系统,无论拿什么难题来问他,都可以回答。孟子其实也是一样的。

孟子把中国古代的圣人,分成四种,使得每一个人都有希望。成为圣人,这是很重要的观念。

开放自我的修养 #

儒家不讲神迹,经常谈的是人文思想,让大家了解典范人物,有希望达到一样的标准。尤其是孔子这种大家都适合的类型,牵涉到判断与学习。儒家的思想很有弹性,很活泼,每个人对自己的修养进行完善,即“人皆可以为尧舜”。

有位老前辈说,中国人说“人皆可以为尧舜”,佛教说“人皆可以成佛”,基督徒能不能说“人皆可以为耶稣”呢?我听到这一句话吓了一跳。这个问题本身有陷阱。其实基督徒有一句话:人可以成为基督第二。成为尧舜,是达到尧舜的修养标准;成为基督第二,是说效仿耶稣,也要达到完美的人格;“众生皆可以成佛”,觉悟就是佛,觉悟一切色即是空,没有执著,生命不再有任何限制。所谓佛性人人都有,能不能觉悟而已。

《孟子》里谈儒家的价值观,可以简单分为三个阶段、六个层次。

第一个阶段是以自我为中心。年轻的时候很多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知道要把功课做好,将来进人社会有好的工作。这没人反对,都赞成把自己的事情管好。但如果久而久之变得只顾自己不管别人,甚至为了个人富贵而不择手段,就不对了。

第二个阶段是人我互动。这就要注意法律与礼仪,就是维持社会秩序的方法。有了法律和礼仪还不够,还应该有情有义。有情有义是儒家的基本出发点,像孔子的学生子路,他能做到把车、马、衣服、棉袍拿去和朋友一起用,用坏了也毫无怨言,重视交情和道义远远超过自己的财物。这是儒家基本的要求。

第三阶段就要做到无私。不要只对自己的朋友好,还要对每一个人都好,最后达到止于至善。

孟子认为,修养自己可以分为两个步骤,有不同的目标。第一步,可以按照自己的天生性格趋向来修炼,第二步要学孔子,学会用智慧来判断,什么时候该怎么做。这样生命里总是充满动态的力量,朝向一个远大的目标。后来的荀子也承认,“涂之人可以为禹”,他以禹作为学习的典范。可见,人皆可以为尧舜,这是儒家给人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