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_真诚自得快乐

第十一章 真诚自得快乐

孔子一生不得意,周游列国四处碰壁,但是他一生仿佛乐在其中。他最得意的学生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身处乱世,生活贫困,却能自得其乐。孟子也在著作中多次提到快乐。可见儒家把快乐当做最终极目标,是很好的哲学。

那么如何做到自得其乐呢?这和儒家的核心概念密切相关,那就是真诚。从真诚做到仁、义、智、礼,再到乐,会快乐得身不由己,内心没有任何欠缺。

alt

自诚明,谓之性 #

最早读《论语》的时候,还没有把“诚”这个字作“真诚”来解,而是用两个字配合来看,一个是“直”,一个是“忠”。忠代表尽心尽力把事做好,其中就包含了真诚的态度;直,在儒家来看,指从内到外真诚而正直,说明这个人不是扭曲的,没有其他复杂的念头。

老子的学派有一种观点,叫“以德报怨”。听到这四个字我们觉得这人很大方,别人对他不好,他还要对别人很好。有人就这句话请教孔子,以德报怨好不好?孔子说,以德报怨的话,何以报德?别人对你不好,你也对他好,那么别人对你好,你怎么对他?如果对你好与不好,你都对他好。谁还愿意对你好呢?所以,以德报怨不容易让人普遍接受。

我以前有个老师,学生对他好,他对学生好;学生对他不好,他也对学生好。后来我们这些对他好的学生都有点泄气,说以后不要对老师好了,另外几个人对老师那么坏,老师对他一样好。可见,如果都以德报怨,对好人就没有鼓励了。人的社会不可能有完全的正义,但至少在我们能力范围之内,希望给善恶适当的报应。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

以德报德,天下人都同意。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礼尚往来,没问题。那应该怎么对待“怨”呢?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叫做“以怨报怨”,听起来就不太好,你本来非常反对暴力,难道一个人打你一拳,也要打他一拳吗?以怨报怨并不好,最后打成一团,大家成了一样的格调。所以不要被人牵着鼻子走,自己要有原则。

孔子认为应该“以直报怨”。你对我不好,我应该怎么对你呢?真诚而正直。什么叫真诚?我如果不喜欢你,就不再跟你来往;如果觉得你可以被原谅,那我再给你一次机会。那什么叫正直?正直包括社会上的法律,代表公平,如果你得罪我、违反法律的话,很抱歉,法律伺候。否则就变成姑息养奸,你伤害了我,我却还容忍的话,你以后可能又去伤害别人。

关于“诚”这个概念,在《孟子》里有一大段话,说明一个人为什么要真诚。一个人做官,如果得不到上层长官的支持,就不能治理好百姓。要得到上层长官的支持,一定要得到朋友的信赖。如果长官问你,跟朋友相处得如何啊?你说我没有朋友,长官就不敢用你了。一个人没有朋友,有什么事情和困难,没有人可以帮忙啊。那么怎样才能得到朋友的肯定呢?一定要先得到父母的肯定。比如朋友问你,跟父母处得好不好?你说我父母都不理我,那朋友也不敢理你了,跟父母都处不好,怎么会跟朋友处得好呢?说不定将来就利用朋友伤害朋友了。那么如何让父母对你满意呢?一定要自己真诚,真诚地孝顺,真诚地跟父母来往,父母就会对自己好。

怎样才能做到真诚呢?明白什么叫善,就会真诚。人性向善,一个人明白善也就知道了自己的人性,两者是连在一起的。

在《中庸》里面,对“真诚”和“善”两个词大做文章,这是儒家非常重要的观念。《中庸》第一句话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出现了“性”与“教”,其间还有个“道”。还有一句是:“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意思是因为真诚而明白什么是善,这是源自本性;因为明白什么叫善,再做到真诚,这叫做教育。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
——《离娄上》

比如,不了解什么叫善,老师先教我说,孝顺父母是善。这就是“自明而诚”,因为明白什么叫善,就有了真诚,这叫做教育。很多小孩子非常可爱,不用去学校读书就知道孝顺,就是“自诚明”,因为真诚而明白我是向善的,所以要孝顺,这叫做性。每个人都有这种本性,但不是都有机会去实现它。这些来自于《中庸》的思想,可以往前推到孟子。

思诚者,人之道也 #

《孟子》里有一段话特别有趣:“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先分析前一句,把“诚”理解为真诚的话,什么叫真?真代表一个版本,代表它没有选择的余地,像每年都有春夏秋冬,这个顺序不可逆反,不可能今年来一个春冬秋夏,这个叫做自然界的版本。太阳出来了,接着月亮出来,白天之后是晚上,这叫做自然界。植物和动物也是这样。所有的动物都照本能来生活,没有任何例外,没有选择的余地,也没有真诚不真诚的问题,就是惟一的版本,这就是“诚者,天之道”。天代表自然界、天地万物,它们都在按照规则运行。

“思诚者,人之道”,代表人的路是自己想要真诚。天之道和人之道可以分开,为什么呢?人是所有动物里惟一可能不真诚的,万物之灵就有这种本事。我可以讲假话,至少可以不说真话,我还可以做戏做秀,扮演别的角色,让别人猜不透我心里想什么,必要的时候还能变脸,手一翻样子就不一样了。这些只有人做得到。但我们什么时候见过猫学狗叫呢?其他动物都很规矩,只有经过人类改造的动物才出问题。

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离娄上》

马戏团里有狮子跳火圈,跳火圈绝不是狮子的本能,这是从小被迫的训练,它就变成跳火圈专家了。大象站在球上面,那么重的身体,在球上面站该多累。至于马踢正步,更是被训练出来的,人走路踢正步是人的选择,马是经过人的改造。

对于人类的改造动物,庄子批评得很严厉。我们常说“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庄子却说,伯乐一旦训练马,马就惨了,训练第一批就死了三分之一,再训练又死了三分之一,剩下几匹变成千里马。哪一匹马生下来喜欢套笼头、披马鞍?马儿都喜欢在草原上自由奔跑。人类改造扭曲别的动物,算利用它,可是人还会扭曲自己。人间所有的问题,都是因为观念的偏差而扭曲了本性。

孟子特别强调“思诚者,人之道”。人的世界出现了“应该”这两个字,因为人有选择余地,应该不应该是善恶的判断。学习就是了解应该怎么做才是对的,这叫做“人不学,不知道”,道即正路。

《孟子》提出这个观点,石破天惊。惟有真诚才能发现人性向善,内在才有力量要求自己做该做的事,然后努力择善固执。

孟子说过,一个人极端真诚而不能使人感动,是不曾有过的事,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而没有真诚绝不可能感动人,一个不真诚的人,我们看他好像演戏一样。由此可见真诚和向善之间的关系。我们要感动别人,先要感动自己,只要自己真诚,改变的力量就能从内而发。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

孟子进一步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意思是万物在我这里都齐备了,我只要反省自己,完全做到了真诚,天下没有比这更大的快乐。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尽心上》

这话太夸张了吧,做到完全真诚就是天底下最大的快乐,很多人都不以为然。

这句话确实不容易解释,很深刻,这一面才是孟子思想的重点。这个核心观念在教育、在政治、在社会生活、在人际关系各方面都有应用,如果不把握它本身的话,等于买椟还珠,是很可惜的。

万物皆备于我,表面看根本讲不通。后来宋代学者加了两个字,成为“万物之理”,指万物的理在我心中齐备了。比如,以前不知道什么叫做梅兰竹菊,听了别人的介绍,我知道了梅为什么是梅,兰为什么是兰,它们的理在我心中齐备了,说明我的心有无限可能性,只要好好使用这颗心,我就可以了解植物、动物,甚至于怎样开飞机。任何事情都有它的道理,这个道理和我心里的能力,可以了解的能力配合在一起。

宋代学者的解释有点复杂,讲万物的道理在我心中齐备了,只要真诚反省自己,就没有比这更大的快乐。这中间是什么逻辑呢?朱熹属于宋明理学,理学强调万物都是理,所以要一天到晚地读书,希望穷究万物的道理,才能让自己完全豁然贯通。但是如果一个人没有受教育的机会,难道就不能自我修养成为圣人吗?朱熹的学派很受质疑。

到明朝的王阳明,他年轻时也接受朱熹的思想,也要格物,“格”就是研究,“物”就是万物。他研究万物,家门前种了一堆竹子,就格竹子,每天格,格到生病了,为什么呢?他把竹子剖开来看半天,看不出什么叫竹子,为什么是竹子,那个时代又没有西方的精密仪器。王阳明格竹子生病了,才发现不该走这个路线,因为若要了解万物,那是永无止境啊。万物有多少?万只是一个简称,世界上的东西何止亿,谁格得完呢?谁能懂得所有的道理呢?

后来就出现了另外一派,从陆象山到王阳明一派,叫做心学。陆象山有句话说得很好,我就算一个字不认识,照样可以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孟子的思想到了陆象山、王阳明才解说通了,他们不要求每个人必须读书,而主张真诚对待自己,就能找到人生该走的路,堂堂正正地做一个人。这个说法一般人都可以接受。

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矣”,可以理解为我这里一切都够了。想做一个好人,一个人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名利权位,不需要富贵荣华,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享受。对“万物皆备于我”一词作逆向思考,就是完全不需要万物,这是人格尊严所在。

儒家常说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但人死不能复生,身体多可贵,谁愿意牺牲呢?可知孔孟根本把外在世界当做一个方便。我们活在世界上需要吃喝,需要有地方住,这些都是碰巧,有什么就吃什么,有什么就喝什么,完全不挑剔。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别人受不了这样的忧苦,颜渊没有改变他的快乐。外在的一切对儒家来说都是多余的,可多可少,可有可无,重要的在于内在人格。想活下去,所需要的外在条件很少,但要活得有尊严,完全在于自己,不需要外在的条件配合。这是儒家最精彩的地方。

人格的价值是难以衡量的。耶稣说过一句话,人啊,你得到了全世界而丧失了你的灵魂,对你有什么好处?这个观念在西方有很大的影响。后来德国学者兼大文豪歌德写出了《浮士德》。浮士德和魔鬼谈条件,说只要让我获得快乐,让我觉得这样真好,我的灵魂就卖给你。这是有名的浮士德与魔鬼交换灵魂的故事。结果浮士德跟我们一般人一样,给我财富!太简单了,魔鬼立刻给他用不完的钱;给我爱情!魔鬼立刻把希腊时代的美女海伦,特洛伊战争的女主角送来,让她成为他的女朋友。浮士德的任何世俗愿望,魔鬼都让他达成了,但是后来浮士德发现,刚刚得到的时候很开心,之后又发现了我们常说的人生困境——“重复而乏味”。

当我们没得到一样东西的时候,觉得没它活不下去,得到之后才发现,是这样的重复而乏味。年轻的时候没工作,没赚到钱,心想非有钱不可,不然活不下去;赚到钱后发现,钱有什么用呢?不过是一些数字而已,存在银行里钱数有很多零,那些零跟我们有什么关系?有人想有名,有名了反而没有个人自由,到任何地方别人都认得自己,觉得自己总在扮演一种角色,需要符合别人的要求,都没什么意思。

浮士德与魔鬼的故事给出了最大的教训:人类得到了所有的一切,但并不快乐,不会说这样就够了,“余愿足矣”。小说有各种版本,其中一个的结局是,浮士德发现,能够付出、能够帮助别人才是快乐。西方人也悟到人格的价值在内不在外。我们儒家早就懂得,“施”比“受”有福,服务、奉献,帮助别人,我才有真正的快乐。

这种快乐在于,外在的一切我都不需要,只要反省自己,做到完全真诚——心中坦坦荡荡,对父母亲孝顺,对朋友讲信用讲道义,对工作负责,就会快乐无比,乐莫大焉。

这是一种境界。孟子说自己善养浩然之气,用真诚和正直来培养,它就会充满在天地之间。还说,一个君子经过任何地方,都会感化百姓,他心中所存的是神妙无比的力量,上下与天地一起运转。

孟子曰:“霸者之民欢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
——《尽心上》

古代,天地和万物这两个词有特殊用法,天地代表大,万物代表多。《庄子》里讲,天地像一根手指一样,万物像一匹马一样。意思是人如果觉悟了,就不会只看到外面的大和外面的多,那些可以整个收摄在“道”里,成为一个整体。

孟子并不谈庄子这一套。他的意思是,天地是无限的广大空间,我在任何地方都走得通。只要我的人格挺立,万物我都不需要,生命精神就可以弥漫在天地之间,我圆满而无缺。

人格独立最快乐 #

有学者从孟子那里发展出很好的观念,叫做“独立山头我为峰”。站在山顶上我就是山峰,“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这也是儒家的思想。从古到今宇宙经历了一百多亿年,但任何一个人的存在都是独一无二、不能替代的,这个人多么可贵啊!

儒家思想为什么值得我们推广呢?因为它把每一个人都当做独立的个体。一方面人有社会性,跟别人要好好相处;另一方面每个人又都是个体,要对自己负责,抬头对天要负责,低头对人要负责。对这种个体尊严,古今中外很少有像儒家提得这么高的。儒家要求每一个人都能够自我觉悟,觉悟到内在的圆满充实,生命就有了独立的基础。

西方发展民主制度,尊重每一个人的人权,但不能超越儒家思想对个人生命的肯定。让孔子做一件不该做的事,杀一个无辜的人,就把天下给他,孔子也绝不会做。他不把任何人当做工具或手段来利用,而是把每个人当做目的来尊重。

这句话现在说起来很容易,西方经过一两千年哲学发展,到了十八世纪的康德才说清楚。因为西方对人的重视始终和宗教结合在一起,认为人的生命有基本缺陷,即原罪。一直到康德才说,不能把别人只当手段,而不同时当目的来看待,把别人当手段,别人也把我们当手段,变成互相利用。

有位外文系教授教学生世界文学,每年都让学生写篇心得,谈谈对哪一篇文章印象最深,连续好多年学生都选一位俄国作家的一篇小说,作家叫契诃夫,小说是《马车夫》。有一个马车夫,每天驾马车载客人。有一天他的儿子死了,他为别人驾车的时候难免会说起“我的儿子死了”,这些乘客的反应和现在很多人一样:我只是坐车,你儿子死了关我什么事呢?有些人不理他,有些人就说哎哟,他年纪多大呀,生什么病啊,漠不关心地问两句。他们想:我只是乘客嘛,这个司机的儿子死了,我能帮什么忙呢?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安慰你。晚上马车夫回到家里,跟他的马儿说,马儿啊,马儿啊,只有你了解我。这篇小说给年轻学生很大的震动,感慨人和人太难沟通了。我们坐计程车,如果一上车司机就向我们诉苦,说他最近感情的困扰,我们会吓一跳,干吗跟我讲这么多?我只是乘客。但是按照儒家的思想,应该关心他,不需要花太多时间,至少在听他说话的时候给他几句鼓励,这是应该做的。

人活在世界上不是孤立的,每个人都有得意或者失意。今天我们顺利,别人恐怕倒楣,将来我们失意倒楣,说不定别人顺利,人和人可以互相帮助。儒家思想完全符合西方思想发展的正确路线,和任何宗教思想比较起来毫不逊色,把人的生命和尊严提升到最高的位置。

《孟子》里谈快乐,有一套思想。想做到仁,就要好好侍奉父母亲,想做到义,就要好好听兄长的话。换句话说,仁从孝顺开始,义从尊敬长辈开始。第三个是智,智是懂得仁义是我一生所要的。那什么叫礼呢?按照适当的方式对仁义加以规范。前四点做到之后是乐,音乐。古时音乐和快乐是同一个“乐”字,音乐使人快乐,快乐了也就忍不住“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儒家思想认为外在的成败得失都是偶然,需要时代条件的配合,再努力也不一定得到,并不是非要不可。只要做到真诚,做到仁、义、智、礼,再到乐,会快乐得身不由己。在一个人行善的时候,从他背后看都会觉得发出光辉,感觉到他的快乐非常实在,内在生命没有任何欠缺。

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离娄上》

a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