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君子乐享人生
真正好的哲学有个原则,要保障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快乐。孟子说,君子有三种快乐,超过称王天下的快乐,而且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到底是哪三种快乐呢?另外孟子特别强调一种大丈夫的快乐,不需要那么多外在的资本,无论得志与不得志,内在的自信才是快乐的源泉。那么人生在世,怎样做才算大丈夫呢?
有保障的快乐 #
哲学家都要负责两件事。第一件是讲道理,将人生的道理作完整的说明,不能有任何遗漏;对各种复杂的生活经验,作深刻的反省,设法找到人生的正路。再规划出一个未来的方向,把过去、现在、未来联系起来,一以贯之,这样的思想才叫做哲学。第二件事更难,就是这个思想实现时要能带来快乐。如果某一派哲学实现后居然让人痛苦,有问题。追求快乐不仅是生物的本能及基本需要,对人来说也是如此。
人的快乐有各种层次,不同的哲学也会要求不同的快乐。西方也有快乐主义,认为每个人的感觉就是标准,只要觉得开心,吃喝玩乐亦无不可;同时又提醒我们,不能过分,不然会痛苦。比如,本来吃得很开心,吃完之后生病了就不好。他们的快乐主义也包括理性判断,包括温和的自我约束。我们说吃饭吃七分饱,任何事情都不要乐极生悲。不过做到这些显然还不够,人生不能只追求生物层面的满足,还要有所提升。
平常的快乐都比较单纯,比如“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些都是短时间里一种痛苦的解脱,久旱时他乡地,遇到甘霖、遇到故知,当然非常快乐。至于“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很多人一辈子只有一次机会,金榜题名还不一定都有。如果以这些作为快乐标准来考量,恐怕太局限了。而且为了这个快乐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还没有保障。
真正好的哲学有一个原则,要肯定每一个人都可以得到快乐。孟子这位哲学家谈快乐就是这样,说,君子有三种快乐,而称王天下不在里面。事实上,现在的国家领导责任很重,要替老百姓服务,压力很大。任何地方有点天灾人祸,他第一个睡不着觉,要想办法处理好。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尽心上》
孟子说君子的快乐有三种,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原文非常精简扼要:第一种快乐是“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父母都还健康,兄弟姐妹都没有什么事故;第二种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抬头看天不觉得惭愧,低头看人也不觉得惭愧;第三种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得到天下的好人才来教育他们。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 #
乍听之下,这三种快乐好像值得商榷。
第一,父母都还健康,兄弟姐妹都没有什么事故。听起来像狭隘的家庭主义,自己家人没事,别人家怎么样就顾不上了。但不要这样想,每个人都有父母,都有兄弟姐妹,如果父母健康,兄弟姐妹没事,这确实是一种很简单的快乐。事实上,很多人父母健康,兄弟姐妹没事,不见得觉得快乐,说不定他还烦恼这一家人怎么养。
这句话有个前提,一切快乐都要按照人性的要求,以促使人性顺利发展为主。比如,父母还健在,我在外面看到年纪差不多的老人家,自然就容易尊重他们、帮助他们,叫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人的本性的发展和情感的向外推扩是有渐进程序的,如果一个人父母不在,在外面看到老人家也容易没什么感觉。
再看兄弟姐妹。我们在家和兄弟姐妹有分享的经验,分享父母的爱,分享家里所有的一切,到了学校和同学分享班上的一切,分享老师的教育,成为非常顺畅的转移。现在很多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都有困扰,这个孩子进入学校后压力会很大。因为他从小有父母全部的爱,甚至还有祖父母、外祖父母全部的爱,三千宠爱在一身,到学校后任何东西要和同学们一起分享,需要一段时间慢慢适应。现代教育必须考虑的重点之一,就是如何让独生子女与别人和谐相处,互相分享。从独享到分享,其实很不容易,不见得愿意啊,愿意了也不见得开心。
第一种快乐完全考虑人性的发展渐进性,家人没事,我们自然把对家人的关心转移到对其他人的关怀上去。表面帮助的是别人,其实使自己人性得以顺利发展。因为人性向善,行善可以使自己的人性展开、发挥出来。
孟子讲了有关舜的一段话。天下人都很喜欢舜,因为他是个好人,与人为善,读书人也都喜欢,尧还把两个女儿嫁给了舜。他有了两个妻子,还是姐妹花,当然很幸福了;同时还得到了富贵。尊贵之极,谁有比天子更高的位置呢?富有天下,谁拥有的财富超过他呢?看,读书人都喜欢他,两位美女嫁给他,同时天下的富贵都给了他,可舜还有忧愁。直到后来舜能孝顺父母了,让父母开心了,才解除了他的忧愁。可见虽然得了全天下,父母对你不满意,就一定有缺憾。
现在的人在外面再怎么成功,回家父母说没有人陪我聊天啊,表示父母心中不痛快,你就是做得不够好。孝顺父母,爱护兄弟,只要真诚去做,每一个人都可以得到这种快乐。
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仓廪备,以事舜于畎亩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将胥天下而迁之焉。为不顺于父母,如穷人无所归。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忧;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忧;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以解忧者,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万章上》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俯仰无愧,抬头看天不觉得惭愧,低头看别人不觉得惭愧,是人生的第二大快乐。
后一句很容易理解。英国有个作家一次写文章提到,别人都说我是好人,我想了半天,我到底怎么好法呢?第一,我从来不欠债;第二,我不会打扰别人的聚会;第三,我不会扭断小猫的脖子。他居然举这样的例子,是想说明我这个好人其实很平凡,但我看到别人能够不觉得惭愧,因为我没欠债,一生没有欺负过别人,当老师打分数没有不公平,没有故意整人。“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很多人可以做到,确实快乐,心安理得。
不过,前一句更重要,抬头看天不觉得惭愧,是什么意思呢?这里的天不是天空,有很特别的含义,也是儒家思想的关键,跟道家不同,跟其他学派不同。
比如,中国历代帝王都称为天子,为什么?读古代的资料,会觉得这是约定俗成。后来我在美国读书,研究中国学术时每句话都要翻译成英文,不能含糊笼统,翻译成“天的儿子”会让人吓一跳。以前的儿皇帝要被人家嘲笑,谁喜欢当儿子呢?明明是帝王,朕即国家、朕即法律、朕即天下,人间最高的权力统治者,为什么却要说自己是天的儿子呢?
其实,古人相信天是万物的来源,是人类生命的基础。《诗经》里说“天生烝民,有物有则”,“天作高山,大王荒之”,高山大海都是天创造的。因此天要照顾百姓,找天子当代表。《尚书》里说“天工人其代之”,天的工作人来代替,这人就是天子。
看来,这个“天”不是一般的天空,是宇宙万物生命的来源,而且是善恶判断的来源。人们行善避恶,才能对得起天。仰不愧于天,意思是不仅没人知道你做过什么坏事,你确实从没做过,对天也不会觉得惭愧。
宋代学者喜欢把“天”讲成“心”,心里就是理,叫做天理。把天讲成天理,就抽象化了,变成客观的规则,这样何必惭愧呢?有谁会面对一个规则,比如面对“E=MC2 ”鞠躬的?西方古代有毕达哥拉斯学派,有两个特色。第一是他们专门研究数学,毕氏定理是他们发明的;另一个是他们有宗教性格,大家聚会时,首先要向一个图案鞠躬,图案的最下面是四,接着是三,接着是二,然后是一,成为一个等边三角形,看每一个边都是一二三四,加起来是十,代表圆满。这个学派每天对着这个图案鞠躬,难道我们中国古代也一样吗?当然不是。把天讲成抽象的道理或规则是不恰当的。
对孔孟而言,天是我们的最高主宰。所以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他有两次遇到生命危险,都把天抬出来,懂得要顺天命。孟子也是一样,他有一次心情不太好,学生就劝他说,老师你教我们学孔子,不怨天不尤人,为什么还是不开心呢?当时孟子因为在齐国待了很久却没什么发展,正要离开。孟子说,我并没有不开心。接着说了一段话,把他的自我抱负、他的自信统统说出来。他说:“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话说得气吞山河,如果天要治好天下,今天就看我的了。
每个人终究要离开这个世界,这一生要做什么呢?使命从何而来?天命是什么意思呢?须知“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不是在说大话,是讲天赋予每个人向善的人性,所以人有个使命,要择善固执,止于至善。孟子所谓“仰不愧于天”,不是指一般的天,而是他个人的信念。这是第二种快乐。
孟子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公孙丑下》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
第三种快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现在的老师会说,在第一流的名校教书,每年经过高考的选择,英才自然就来了。我觉得这种看法不对。儒家所谓的英才只有一个标准,绝不是考试好不好,考得好有时是父母的功劳,给了好的IQ,让你读书有专长,表现得不错。
孔子也讲到英才,《论语》里有句话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足以语上也。”不太好理解。中等材质以上的人,可以跟他讲高深的道理?这样解释就有问题了,假设有一百个学生,中等材质的人占六十个,比他们好的和差的分别是二十个,那么只能跟二十个人讲高深的道理,另外二十个人不能,而且中间的六十个人怎么办呢?都不用教吗?有些人解释,中人以上包括中人,那么中人以下也该包括中人,那么中人又可以语上,又不足以语上,到底怎么办?
我的理解是,中人以上并不区分多少人,而是说中等材质的人,只要愿意上进的就可以对他讲高深的道理,不愿意上进的叫做“以下”,往下堕落,就讲不了高深的道理。做老师很久的人都知道,教得再好都没用,除非学生自己愿意上进。其实孔子面对的学生都是中等材质,因为他说过“惟上智与下愚不移”,只有最聪明的和最笨的无法被改变。
儒家的英才,是愿意上进的人。儒家不是为考科举而读书的,而是要在人性向善的路上修养自己的。
儒家的思想是一个体系,有一贯的思想,不要割裂它。孟子讲的三种基本快乐,普遍推广,这个世上每个人都可以快乐。比如第三种,绝不是老师的特权。做长辈的、做长官的,对于晚辈和属下,你就是老师,只要年轻一辈愿意上进,你就是“得英才而教育之”,把自己的技术和经验、人生体会教给他们,是很快乐的事情。
自信的快乐 #
除了三种基本快乐,孟子还有很多快乐的理由。
比如,孟子讲自己的理想时说“圣人复起,必从吾言”,他认为一个人观念有偏差会很严重,会影响到做事效果,极端的话导致整个社会脱轨。而他很自信,认为自己说的话、做的事是对的,即便圣人从地下起来也会听从。在思想领域他讲的圣人主要是指孔子。他说话做事的时候,可能会考虑一下,如果孔子在,会赞成吗?比如我也会想,自己说的话做的事,如果孟子知道会赞成吗?这是很好的思考模式。
西方有些基督徒每天会想,如果是耶稣,他会这样说话做事吗?假如一个人每天这样想,就不会做坏事了。在帝俄时代,有个农夫想,怎样修炼能让自己成为圣人,后来教会里的人告诉他,你每天念耶稣基督吧。农夫就每天都念,最后每天念一万遍。想想看,一个每天口中念耶稣基督的人,是不可能有坏念头,不可能做坏事的。假如佛教徒每天念阿弥陀佛好几千遍,不可能念着阿弥陀佛,却要打人骂人。念圣人的名字、神的名字、佛的名字的时候一定很虔诚,叫做“念兹在兹”。要想快乐,宗教的修炼会有各种方法。
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滕文公下》
如果人们心里常常想着孔孟,还会做坏事吗?不会的。这是一种学习方法,看起来比较原始,却是一个心的问题,心里常常想着孔孟,自然就获得安定了。
孟子又说“圣人复起,不易吾言”,意思是我被人家批评为好辩,很委屈,而圣人却不会改变我所说的话。他提到三个圣人。第一个是禹,因为禹治洪水。第二个是周武王,因为周武王推翻了暴君商纣,又驱赶四种猛兽,叫做虎豹犀象。第三个是孔子。孟子不可能做两位帝王的事,所以最主要就是学孔子,用他的言论、用他的思想消灭异端邪说。
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滕文公下》
但是异端邪说可能被消灭吗?不可能的。因为每个人都有思考能力,有自己的念头,你觉得这样是对的,他不一定。所以孟子到处碰壁,很多人跟他唱反调,得不到支持。他很着急,明明孔子的思想那么好,偏偏人们不听。所以他感叹,只有圣人理解他。
儒家的道理很平实,从家庭出发,一家人在一起会快乐,教书的时候学生愿意上进也是快乐,每个人都有同等机会和能力。而读书人的快乐又很特殊,虽然在现实中碰壁,孟子说圣人会认同他的话,很有自信,也是非常快乐的。这种自信不对一时负责,不是只争一时,要争的是千秋,只有一个标准——符合人性。
汶川大地震的时候,我到四川绵阳,给北川中学的学生做过一场演讲。当时广场两边条幅上写着“天降大任于中国”,给我很深的触动。当地的学生家里都受灾了,家人也有不幸罹难的,我就对同学们说,《孟子》的原话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千多名同学就跟我一起大声读这一段,那场景我至今印象深刻。中学生学《孟子》也会明白:上天要给我大任务,所以要考验我、折磨我,我不但不抱怨不屈服,还一定提醒自己,培养能力,将来为人群服务,为国家做事。这儿提到“天降大任“的观念,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不要和别人比外在,比升官发财,真的快乐是什么?上天是不是给你大的任务,能让你的人生充分实现。
如果有人拥有富贵,衣食无缺,过得很热闹,这不是孟子所谓的快乐。很多人发财了,比如中了彩券,几年下来结果却不见得好。我们不愿意举很多例子,只说美国就发生过一件事。一个老人家与一个读初中的孙女相依为命,有一天他中了彩券,钱多得用不完,可四年之后孙女自杀了,他自己也是一身病,钱也花得差不多了。他说,以前还能平平淡淡过日子,早知道我还不如不中奖。因为有钱之后,孙女根本不读书了,也不需要工作,很多坏朋友来了,每天吃喝玩乐,甚至吸食毒品,最后酿成了不幸的悲剧。这样看发财好吗?不一定。有钱就让人快乐吗?不一定。
社会上,很多人在各方面很有成就,在政治上有权力和声名,结果一定好吗?也不一定。儒家并不反对人们取得各种成就,但是要知道什么是根本,什么最重要,假如没有把握住根本,拥有的外在资本越多,反而离开人生正路越远,后果不堪设想。
谈到快乐时,孟子提到所谓的大丈夫。“居,天下之广居”,我住天下最广的住宅,是一个仁字;“立,天下之正位”,我站天下最正的位置,是一个礼字;“行,天下之大道”,我走天下最宽阔的道路,是一个义字。仁、礼、义,这三个字就够了。
这是大丈夫的第一步。我住的空间在“仁”,就是在任何地方我都与别人真诚来往;站的位置合乎“礼”,任何地方我都以“礼”来立身处事;我走的路是“义”,就是正当的路。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滕文公下》
大丈夫如果有机会得志,就会出来为老百姓服务,就和他们一起走上正路;如果不得志,就自己走在正路上。《易经》里提到一个人,有才华有本事,不得志的时候只说了一句话:“遁世无闷,不见世而无闷。”我避开这个世界,在社会上不被重用,我不会郁闷;没有人理我,没有人知道我的才华,我不会郁闷。孔子也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了解我,我不生气,这不正是君子的风度吗?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看到别人的富贵我不在乎,即使身处贫贱我也不会改变志向,即使有人将武力强加在我身上,我也不会屈服。可以想象,假如这三点都能做到,内心就真的很充实、很圆满了。这种内在的自信充分肯定了人性的尊严与价值,是快乐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