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教亦多术,欲其自得
从孔子开始,儒家就是教育方面的专家。孟子非常擅长品格教育,教学生懂得出处进退、安身立命。同时他的教育方法很理想,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教育环境等,是一整套的教育设计。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最后做到“取之左右逢其原”,这比现在的应试教育不知道要高明多少。甚至现在在研究所做研究写论文的同学,也可以从中得到启发。
教学方法六则 #
我们很熟悉孔子的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其实孟子也是一样的。
孟子有一阵子在滕国的上宫宾馆居住,还给学生上课。看门的人把一双没有织好的草鞋放在窗台上,结果不见了。他跑去问孟子:是不是你的学生把我的草鞋藏起来了?说得很客气,事实上是恐怕被偷了。孟子似乎有一点不太开心,说,你难道以为我的学生是为偷草鞋而来的吗?看门人说了,您老先生开设课程,任何人来都不拒绝,任何人走也不阻挡,所以总会良莠不齐嘛。这个小故事恰好说明孟子确实是有教无类。
在教学方法上,孟子说得很具体,总结起来教学方法有五种。
第一,有如时雨化之者,润泽点化。《水浒传》里的及时雨宋江,受别人的肯定最多,就是因为每一次别人有困难他都及时伸出援手。就像老师教学生,当学生有问题、有困难,需要启发的关键时候,老师要因时、因地、因事进行指点,就叫做及时雨。孔子强调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孟子所谓及时雨。事实上小时候读书,如果老师讲很多大道理,就根本听不懂。要在他需要的时候讲,效果才会好。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尽心上》
第二,叫做成德者。是说在小学、中学阶段,以培养德行为主。为什么呢?《易经》里第四卦叫做《蒙卦》,“蒙”就如“童蒙”,启蒙教育,《蒙卦》里特别强调说“蒙以养正,圣功也”,意思是当小孩子处于蒙昧状态时,让他了解什么是人生的正路,这是成就圣人的功业。换句话说,每个人年轻时一定要有好的生活习惯,有基本的品德观念。如果这个基础没打好,品格教育出了问题,以后再怎么有本事,对社会恐怕都是一个灾难;对个人来说,恐怕也是损失。
第三,有达财者。培养人才,应该是在大学的阶段。大学分科分系,成为专家,成为人才,造福百姓。
第四,有答问者。这在任何阶段都可以。回答问题是有方法的,因为只有提问题的人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答案,孟子会和孔子一样先发问。孔子曾经说,有一个乡下人很诚恳,跑来问我问题,我原来并不是什么都知道,不过他问我之后,我就他问题的两端,设法把它问到底。譬如有人问我,老师,你认为我出国好不好?我不可能说出国很好,那要看你的情况。我就问他,你出国的条件够不够?出国会有什么好处?留在国内有什么好处?各有优缺点,分析完毕,学生就知道该怎么选了。真正知道答案是什么的,其实是提问题的人。我当老师当了一辈子,有时回答学生的问题很辛苦,讲了半天,最后学生说了一句,老师,这不是我要问的。因为学生没说完整,老师只听到他说的那部分,就开始凭自己的想象去回答。
第五,有私淑艾者。私淑艾,“淑”是采纳好的东西,“艾”是改正,意思是靠品德和学问,使别人私下学习,用以改正自己。孟子说自己是私淑孔子,孔子对他来说就是留下品德、学问,让他自己去学,孟子又把书写下来,留给后代的人学习,不用亲自教,这也是一种教育方法。
五种方法之外,孟子还提到特殊的一种。有一次他大概心情不太好,说对某些人我不屑于去教,这也是一种教。譬如,学生跑来问问题,他觉得这个学生不好,不屑于教,这本身也是一种教,这也是学习孔子的。《论语》里有一段,“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有个叫孺悲的学生想要拜见孔子,让人进来传话,孔子说,你跟他说我生病了。而传话的人刚刚走出门,孔子立刻取瑟而歌,意思是一定要让孺悲听到我孔子没有病,我还能唱歌,就是不见你。这是儒家的一种态度。当一个学生犯了错,找老师去诉苦,想说他很委屈。但老师如果接见了他,他可能出去跟人说,老师已经原谅我了,你们不要再追究了。这样老师是被他利用了。所以有时老师不见学生,不教他就是一种教,以不教为教,这也是儒家的方法。
《孟子》里很具体地说了这六种教学方法。人们在学校也好,在社会上也好,在生命的各个阶段都需要老师,同时也做年轻人的老师,不是只有在学校教书才是老师,做长辈、做父母的也应该教导晚辈,教导子女。孟子的这些方法在今天也是适用的。
教育环境选择 #
除了具体的方法,孟子对教育还有很多有益的观点。譬如,他很注意学习的环境。
孟子谈人性时说过,经济繁荣的时候年轻人好吃懒做,经济萧条的时候年轻人就非常凶暴,说明人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教学也一样。《孟子》中有个故事,一个楚国的大官想让自己的孩子学习齐国话,因为齐楚都是强国,让自己的孩子精通两种语言,将来做生意、做官都方便了。那么是找楚国人来教,还是找齐国人教呢?当然找齐国人。就好像孩子要学英文,最好找美国人教,因为美国人说英文比较标准,中国老师可能有很多俚语搞不清楚。那么找齐国人教孩子,真的有用吗?没用。因为只有一个齐国人教他,下课之后他出去玩,身边都是楚国的小朋友。一个齐国人教小孩讲齐国话,很多楚国人跟他讲楚国话,就算每天拿鞭子打小孩,他终究还是学不好齐国话。
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闲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滕文公下》
那么换一个方式,想让小孩子学齐国话,把他送到齐国的都城,放在那里不管他,过了几个月,就是再用鞭子打他,想不让他说齐国话也做不到了。为什么?就因为环境。满街的人都讲齐国话,自然他就会了。孟子用语言的学习做了一个比喻,非常生动地说明了学习环境的重要性。
记得我在美国读书的第二年,把我女儿带到美国去了,当时她已经快五岁了,并没学过英文,但是直接把她丢到小学里去,一个月之后她就会讲英文了。因为美国小朋友统统讲英文,她为了求生存很快就学会了,甚至可以和别人用英文吵架。回到台湾之后,她恢复了正常教育,还怪我说,在美国可以学英文,怎么不让继续学呢?我说当时让你学你不愿意啊。如果小时候把英文学好,现在多方便啊。人常常会说过去怎么样,其实已经来不及了。真正聪明的人应该早觉悟,更早走上人生的正路,会省更多力气。
孟子常跟齐宣王谈一些问题,但没什么效果,后来有人对孟子说,是不是齐宣王这个领导太笨了呢?好像每天忙着许多事情,脑袋不太清楚。孟子说,千万不要怪齐宣王,因为我跟他讲了怎样努力奋斗、行仁政,做一个好的国君;但我离开之后,就有十个人来跟他说,孟子乱讲的不要理他,还是吃喝玩乐比较愉快。孟子还讲了比喻,后来变作成语叫“一曝十寒”。这个成语是指植物生长时,阳光一照很快长起来,但如果先晒它一天,再冻它十天,怎么能长大呢?以此说明齐宣王的环境不好,孟子为他提高士气,总有别人使他泄气,最后还是没效果。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叫做“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蓬草本来很柔软很容易倒下来,但它在麻里面生长的话,不用扶它就是直的,正因为周围的麻都长得很直。
对学生有要求 #
教育方法重要,环境重要,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怎样做才是好学生呢?
首先学生要懂得自己下工夫。孔子谈启发式教学,启发是有条件的。这句话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代表生气了,不到学生想懂而懂不了快生气的时候,就不要去开导他。学生想懂懂不了,这时候开导才有效果,叫做及时雨。“不悱不发”,是说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脸都涨红了的时候,就不去引发他。如果学生自己根本什么都没想,老师对他说你提问题吧,不行;一定要他想问题想不通很着急的时候,老师一点就通了。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孟子也是一样,强调学生应该下工夫,“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孟子说,大工匠可以教一个人规矩,但是不能使他变得精巧。比如,一个人学做木匠,怎么使用圆规,怎么使用曲尺,需要学会画圆画方的技术,因为老师是大工匠,肯定能教会这种基本技术。但是要使这个人变成精巧,使他成为专家,则要靠他自己,老师没有办法让他变成专家。
其次,孟子还要求学生广泛学习知识,做到深造自得,就是按照正确的方法深入研究,目的要让自己有心得。比如把书看懂了,简明扼要地把心得说出来,老师可以判断你有没有击中要害、把握重点。
我有一个学生,硕士毕业后移民去了加拿大,上了加拿大的社区大学,一个月之后给我写了一封信,说他到了加拿大才知道该怎么做学问。我们听了都很难过,为什么我们教了半天都没教他怎么做学问,外国人一教才觉得是做学问呢?他说因为当地老师教他们读书,读一页之后要用一行字写出重点。这个训练我们是没有的,其实很重要。一本书看完,你起来报告五分钟,要想办法把重点说清楚。哈佛大学是美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就教学生一个简单的方法,假如班上有三十个同学,在每节课下课之前,每人要用一分钟把今天所教的重点说一遍,老师看着表,时间一到就不能说了。如果有学生说我很多创见还没表达,也没用了,因为只有一分钟。
人和人的相处、交流总有一个时间限制。比如,现在给我三个小时,我可以把《孟子》讲得很清楚,但不行,人家说只有三十分钟,甚至可能只有五分钟,也要设法把握重点,所以如果读书不能够从广博到简约,到精简、扼要地把握重点,就代表没有理解,不然一句话也就讲完了。
比如,很多人问我什么是儒家,能不能用最简单的方法告诉他?我说可以啊,两个字“真诚”,儒家的思想都在里面了。因为真诚引发力量,由内而发,这种力量叫做“向”,人性向善就靠“真诚”两个字。那能不能简单说明道家呢?也是两个字“真实”。“真诚”和“真实”不一样,“真诚”以人为重点,“真实”以所有存在之物为重点,才是道家。所以每一个学派都可以用非常扼要的方式来说明。
其实我在美国读书也都是用这种方法,只是后来回去教书,用这种方法的话,学生根本不能配合,让他说也不太愿意说,让他写就从网络上找资料抄一抄,这就比较麻烦。
我在美国读书时需要读很多书,我的经验是,一整页书往往只有一段话重要,把这段话划出来,复习起来就很快。比如今天考试要考三本书,把重点划出来了就方便很多。因为每个作者做研究、写心得,往往是建立在别人的研究上面,他的创见往往只有几个重点,把握住之后综合作介绍,就没有问题了。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离娄下》
孟子强调,君子按照正确的方法深入研究,有自己的心得,然后加以实践,实践之后就有深刻体会了,说出来就和自己的思想一样。孟子言“取之左右逢其原”,在左边找个例子来说明,右边也找个个案来说明,都说得通,因为自己已经把这个思想彻底掌握了。
当老师有资格 #
老师总是希望学生胜过老师。我的老师方东美先生有一句名言,一个老师最大的悲哀,就是没有教出胜过自己的学生。学生胜过老师,老师不会生气。天下只有两种人不会生气,第一种是子女胜过父母,父母不会生气。父母看到小孩比自己学历高,只会更高兴,孩子会发展得更好。老师也是一样,学生比老师更好,代表文化有进步,未来有希望。
读《孟子》时,会发现孟子教学生的各种方法都非常杰出、非常好,但是也看到,孟子好像没有教出胜过他的学生。这里有两个原因。首先,当时是战国中期,学生学了之后希望立刻做官,想让他和孟子一样“道既通”,不容易;其次,孟子标准太高。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论语·雍也》
这个情况在孔子身上也一样。在孔子直接教的学生里,颜渊早死,孔子这个人很少说不幸,但他说颜渊“不幸短命死矣”。换句话说,别的学生或别的人如果死的话,不见得是不幸,那颜渊就一定是不幸。这种话也许听起来有一点刺耳,但是要看话中的含义。颜渊过世,孔子哭得非常伤心,有学生说,老师,你不是告诉我们,情感要“发而皆中节”(情感不能太过度)吗?现在颜渊过世了,老师哭得太过伤心了吧?孔子说,我有太过伤心吗?不为这样的人,我还为谁哭得太过伤心呢?
可见一个老师找到好的学生不容易,孔子辛辛苦苦找到一个颜渊,非常可惜他比自己还早过世。
作为老师,孟子教学生很多东西,但学生有时候会觉得跟不上。公孙丑常常听孟子讲一些道理,到最后受不了了,说,老师,您的道又高又美,好像登天一样。这么高的理想我怎么做得到呢?能不能降低标准,讲得稍微平易、简单一点,让我们学了之后可以做到的。
孟子说,真正的大匠不会因为学生笨拙而改变规矩,不会说这个规矩改得简单一点,或者调整一下,不要这么圆或者这么方。规矩是普遍要有的,不能因为学生水平不够就降低标准。比如孟子常提到射箭高手后羿,后羿射箭的时候,规定弓要拉满才能够射箭,弓没拉满就代表力量不够,需要做别的训练。后羿不会因为你力量不够,以后弓不用拉满就可以射,那怎么能射中目标呢?孟子又说,假设我是射箭高手,把弓拉满了之后,跃跃欲射,站在那边好像要射又不射的样子,让别人看到觉得羡慕,那么有能力的人、聪明的人就会来学习。
我年轻的时候有好几位老师,听他们讲课会觉得真令人向往,就想跟他学,正是“能者从之”。现在的世界是自由开放的,一个老师教很多学生,不见得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成才,因为很多学生并没有开窍。但总会有少数几个学生看准了,这个老师有他的特色,我要跟他学。学生的这种主动意愿是不能缺少的。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
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尽心上》
《孟子》里列出来的学生也不少,但没有一个成为哲学家。可以提一下乐正子。这个学生在鲁国准备执政,因为鲁国有儒家的传统,而乐正子是孟子的高材生,就受到了重用。孟子知道了高兴得睡不着觉,“喜而不寐”。孟子会高兴得睡不着觉,并不是中了彩券或发了财,是看到学生受到重用,自己的理想也可以实现了。别的学生就问,乐正子做了大官,是他非常刚强吗?孟子说不是;是他足智多谋吗?也不是;是他博学多闻吗?也不是。学生提出三个可能的优点,孟子都说不是,其实乐正子有一个特色胜过其他,就是做官的必备条件,叫做“好善”,喜欢听别人讲善的话。一个人不是全才,不可能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把所有事情统统办好了。其实做官只有一个原则,好善,喜欢听取善的言论,广泛接纳善的观念、善的建议,自己集大成之后设法做到。千万不要以为官大学问大,每一个人都有专长,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鲁欲使乐正子为政。孟子曰:“吾闻之,喜而不寐。”公孙丑曰:“乐正子强乎?”曰:“否。”“有知虑乎?”曰:“否。”“多闻识乎?”曰:“否。”“然则奚为喜而不寐?”曰:“其为人也好善。”
——《告子下》
孟子有时候也把齐宣王当学生来教导。齐宣王这个人很喜欢出主意,总认为自己很聪明,他的大臣们就顺着他,说你真是聪明、了不起,既懂军事、外交,还懂内政,还懂农田、水利。所以齐宣王就以为自己很能办政治。孟子就对他说,一个大木匠在山里面找到一棵大树,这棵大树是可以盖大房子的,可是后来来了一个小木匠,直接把树木切了好几段,变成一块块的小木头。太让人生气了,大木头应该做栋梁,切割成小的就只能做门窗了,不是浪费吗?这说明,凡事还要靠专家才能够下手。比如要雕刻一块宝玉,就一定要找专家,不然就糟蹋了。那么治理国家就不需要找专家了吗?肯定需要。
孟子的思想常常得不到当权者喜欢,因为一个人当权之后总希望别人奉承他,孟子不会那样做。他认为一个人当权之后,首先要懂得善用人才,叫做“知人善任,分层负责”,之后再大的事业、再大的国家都可以治理好,能让社会秩序上轨道,把国家治好,进而造福百姓。
孟子留下了很多有益的教育思想,一直到现在还给我们很大启发。比如他的“有教无类”,他的五种教学方法,还有特殊的“不教为教”的方法,以及私淑艾者的情况等等,对老师和学生分别提出了正确的要求。
另外孟子还强调环境的重要。一个人学任何东西,尤其学语言,学做人,特别需要环境的配合。宋国一位大臣戴不胜说,只要有一个好人在我们宋国国君身边就够了,他就是薛居州。不想孟子却讲起了“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的故事,说大王身边只有一个薛居州是不够的。如果大王身边老老少少都是好人,他跟谁去做坏事呢?如果大王身边老老少少都是坏人,他跟谁去做好事呢?
不过这样说起来,好像古代的领导自主性都要差一些。所以孟子又讲“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说即便我周围的人都有问题,我还要自己努力,设法成为豪杰,即使没有周文王,照样可以振作起来。但是孟子明白一般人做不到,考虑到这些人的需要和弱点,提醒他们不断努力上进。可见孟子拥有一套完整的教育设计。
今天谈教育,经常会学西方的东西,像提到七种智能,还有身心灵各方面的需求。比如西方人说品格重要,其实在人类的历史上,重视品格的有超过我们中国人的吗?儒家就是重视品格的,认为品格教育做不好,书读得再怎么好,不见得对社会有帮助。品格教育不但对社会有帮助,对个人也是好的。品格教育是让学生经过自我修养,懂得出处进退,懂得乐天知命,懂得安身立命。
现在看孟子的教育方法也非常理想,甚至在研究所做研究生写论文的,一样可以借鉴。比如,广泛学习,充分说明,最后扼要地掌握重点,否则学了半天,泛滥无所归,无法一以贯之,无法建构系统,也很可惜。
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滕文公下》
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尽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