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学于圣人之门
孟子说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讲一个人在圣人门下听过课,就很难再对他说起别人的言论。我们学习时需要开拓眼界和心胸,取法乎上,学到最精彩的东西,让自己有不凡的见识。那么孟子有过什么样精彩的教学示范?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和感悟呢?
爱之深,责之切 #
孟子有位好学生,叫做乐正子,这个学生固然不错,不过还是有一些问题,那么孟子怎么因材施教或者对症下药呢?
有一次,乐正子跟齐国的一位大臣王 到齐国,之后第二天才来看孟子。孟子知道他是昨天到的,今天就来看老师了,孟子居然说,你还知道来看我吗?乐正子吓了一跳,说,老师,我昨天才到,今天看您有什么不对吗?孟子说,那你昨天为什么不来看?乐正子说,昨天我旅馆还没找好,行李还没放好。孟子说,谁规定找好旅馆、放完行李之后才能看老师的?乐正子立刻说,我有错。他立刻认错了。换句话说,学生不可以安顿好了之后,现在没事了才去看老师,把老师排在后面是不对的。
当然,孟子这样要求学生,我们今天觉得很难想象。有一次我做了个实验,效果不是很好。我在学校教过一些外国学生,其中有一位女士,现在是比利时鲁汶大学汉学系的系主任。她读硕士班的时候上过我的课,后来又到我们学校开会,要离开之前她才来看我,我说,你还记得来看我吗?我学了孟子这一招。她吓了一跳,因为她对孟子兴趣不大,并不了解。她说,我以为老师会来开会,在会场能看到老师,所以就没有特别来看你,现在会议结束明天就要回国了,特地来看看老师。其实这样已经不错了,但是我心里想到孟子,就说,你还记得来看我吗?她后来就不太理我了。
乐正子从于子敖之齐。乐正子见孟子。孟子曰:“子亦来见我乎?”曰:“先生何为出此言也?”曰:“子来几日矣?”曰:“昔者。”曰:“昔者,则我出此言也,不亦宜乎?”曰:“舍馆未定。”曰:“子闻之也,舍馆定,然后求见长者乎?”曰:“克有罪。”
——《离娄上》
所以这一点不要跟古人学,因为古人一辈子恐怕只有一个老师,现在的人老师会有多少?所以有一句话很难再用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是不可能的。很多时候老师不可单方面要求学生,要先反省自己是不是好老师,有没有好好教学生。学生如果感激你,你也要认为是多余的,自己非常幸运;学生如果不理你,应该认为是正常的,这样想心情也比较好。
孟子曾对一个学生说,没想到你读书读了半天,只是为了混一口饭吃,找个工作而已。可见孟子对这个学生爱之深责之切。一个学生能有这样的老师,自然就不太会犯错了,做事时就想到老师如何叮咛过我,老师知道之后会如何教训我。
人总要有老师、有父母,才能够安安分分、快快乐乐地好好做人,为什么?因为上有老师和父母,自己做得好他们会很开心,觉得没白白教养我,这是很正常的想法。一个人最怕的是,老师也不在了,父母也不在了,自己要负责自己的事情。
温柔敦厚的诗经教育 #
有两个故事,是孟子利用《诗经》教导学生的例子。
《诗经》里有首诗叫做《小弁》,说的是什么呢?专家有不同解释,这一方面我不是专家,所以只是取其中一种。周幽王是西周的最后一位天子,他有一位太子叫做宜臼,但是后来他娶了褒姒,又生了一个儿子。他居然把太子废掉,甚至把太子杀掉。于是很多人就为太子打抱不平,写了一首诗,主题是抱怨父亲,就叫做《小弁》。可有人说,做子女的怎么可以抱怨父母亲呢?但有时父母有严重的过失,要另当别论。周幽王的过失确实严重,他宠爱褒姒,为了博她一笑,周幽王竟然下令燃起烽火,最终导致亡国。那么有人为那个太子被废甚至被杀,抱怨一下,有什么不对呢?因为做父亲的过失太大了,如果不抱怨,其实是让父亲继续犯错,当然不对。
第二首诗,叫做《凯风》。说的是有一个母亲生了七个儿子,但这个母亲还在交男朋友,有人就写诗了,说作为母亲应该记得子女的孝顺,不要再想个人的幸福。诗里描写子女怎样孝顺的事,希望这个母亲觉悟,因为自己年纪也不小了,又已经生了七个孩子。不过在古代结婚很早,也许她十八岁结婚,生了七个孩子,才三十几岁,还很年轻。《凯风》评论说,要看到子女的孝顺,一家人和和乐乐,不要再想东想西了。
孟子分析,按《小弁》这首诗所讲,这个父亲的过失太大,所以一定要抱怨,不然等于容许父亲继续犯错,对他不好,做子女的也不算尽到孝道。所谓尽孝道,有时候必然要对父母亲讲公理、正义,父母虽然不喜欢听,也该知道宁可子女劝我不要犯错,也不要将来犯错被别人笑话。比如周幽王果然犯大错了,国家亡了。孟子有时谈周幽王与周厉王,我们想一下,一个人当了天子却被封了“幽”与“厉”的谥号,“幽”代表黑暗,“厉”代表凶残,不会有国君说我要当幽王、当厉王的。孟子说,幽王与厉王死后,他的子孙再怎么孝顺,都不能改变别人给的封号。这说明祖先自己做得不好,就只能自己负责,子孙不可能改变历史。所以子女能做的倒是跟父母亲讲道理,劝告他们。
至于《凯风》之诗,那个母亲的过失并不大,只想过比较开心的生活,这时就不要抱怨了。孟子下结论说,父母的过失很大,如果不抱怨,是让父母继续犯错;父母的过失很小,如果抱怨,代表子女一点小事就跟父母计较,也是不孝,应该忍耐,甚至替父母补救过错。
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
——《离娄上》
《凯风》,亲之过小者也;《小弁》,亲之过大者也。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
——《告子下》
这是儒家的智慧,也是儒家的德行,是多么的温柔敦厚,就如《诗经》的教化。我们应该在很多地方体贴对方,考虑对方的各种情况,然后做一个适当的选择,做得恰到好处。
君子不可虚拘 #
有一次,孟子的学生屋庐子受到严厉的挑战。一个任国人对他说,请问,遵守社会礼仪和吃饭相比,哪个重要?你选一个。屋庐子说,当然是礼仪重要。接着再问,礼仪重要还是娶妻重要?当然是礼仪重要。任国人再问,那好,如果现在遵守礼仪就没饭吃饿死,不遵守就可以活命,你还要守礼吗?
这确实很难回答。守礼就会饿死,如果不照规矩抢东西吃,我就可以活命,这个时候还要求我守礼,好像太过分了吧。再说娶妻,照规矩就娶不到妻子,但不照规矩就可以,而娶妻子在古代是特别重要的事,因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到底该怎么选择呢?
屋庐子不能回答。礼仪是社会规范,但饿死和娶不到妻子都很严重,为了礼仪而做这么大的牺牲,应该吗?他跑去请教孟子,孟子说,这道理很简单啊。譬如,不比较基础,只比较高度,一寸长的木头就会比一座高塔更高。为什么呢?把一寸长的木头放到塔尖上面,木头就比塔更高,那怎么比呢?一般来说金子比羽毛更重,但是三钱多的金子和一车羽毛比,哪个更重?当然是一车羽毛重。如果不讲清楚多少金子和多少羽毛,就没有比较的基础。
任人有问屋庐子曰:“礼与食孰重?”曰:“礼重。”“色与礼孰重?”曰:“礼重。”曰:“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亲迎,则不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亲迎乎?”屋庐子不能对,明日之邹以告孟子。
孟子曰:“于答是也,何有?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取食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食重?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色重?往应之曰:‘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将紾之乎?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
——《告子下》
孟子接着举第二个例子,如果去扭哥哥的手就有东西吃,不扭就没有,难道我要扭哥哥的手吗?当然不行。前面说,遵守礼仪就饿死,不遵守礼仪就可以活命,后果太严重了。假设遵守礼仪就没有东西吃,但不至于饿死,那么仅仅为了吃东西就去扭哥哥的手,太无礼了。等哥哥吃完我再吃就好了。再如,只有翻过东邻的墙去偷抱别人家的处女,才能娶到妻子,那也翻墙去做吗?注意,古时候家里男孩子住东边的厢房,女孩子住西边的厢房,所以有东宫太子之称,也会出现《西厢记》这样的小说。孟子如此举例,这样做应该吗?当然不应该,需要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娶要合乎礼仪。
这是孟子的思考方法,做比较时不走极端。他的逻辑很简单:如果守礼仪就会饿死,当然先活下来再说,以后再改善再忏悔。孟子说过“君子不可虚拘”,即君子不可用虚伪的、空虚的条文来约束自己。因为规矩是人定的,也是为人而设的,如果为了守规矩而活不下去,就是本末倒置。这是儒家的思想,有原则也要有变通。
孝心如何实现 #
中国人有句老话,百善孝为先,孝是儒家的一个重点课题,但后人对此存在很多误解。比如说儒家讲孝顺,从三纲五常变成一种严格的规范,好像父母都是对的,子女必须听话,才是孝顺。其实不然,儒家态度很明确,很多父母不见得有正确的观念和行为。
当时齐国有一位将军叫做匡章,全国人都说他不孝,孟子却跟他做朋友。学生就问孟子,老师,您为什么要跟他做朋友呢?孟子说,别人说他不孝顺他就不孝顺吗?接着做了一番关于孝顺的经典议论。
匡章的父亲也是大官,但不知为了什么把匡章的母亲杀了,之后还不让安葬,就埋在马厩底下。也不知道是什么缘故,很可能是家庭纠纷,可能因为他母亲做了某些事情,让社会也不容,他父亲也受不了。不过他父亲杀了妻子之后居然没被关起来,说明他母亲确实有某些罪过,不然随便杀人是不得了的罪。但是匡章这个做儿子的当然痛苦不堪,就跟父亲说,人死为大,母亲既然过世了,好好把她安葬吧。父亲就把他赶出去,说不要管我的事。
对于父母之间的关系,做子女的有时候确实没法多说。我曾看到年轻的夫妻有个刚上幼儿园的小孩子,他们就在公开场合问孩子,你喜欢爸爸还是喜欢妈妈?小孩子这边看一眼,那边看一眼。这时我替小孩子难过,你让他怎么选择呢?我就建议他们分开问。爸爸问你喜欢爸爸还是喜欢妈妈,当然喜欢爸爸;下一次爸爸不在身边,可以回答是妈妈。这样才有活路让小孩子走。所以很多貌似有趣的事,太委屈人性了。
匡章碰到的这件事,怎么去了解父母之间的问题呢?他不能说父亲一定对,或母亲一定对。但是人死为大,他希望安葬母亲,结果还惹父亲生气,把他赶走了。之后他怎么做呢?他把自己的妻子孩子都送回娘家去了,一个人过日子。他想,我不能在旁边侍候我父亲,也就不让我的妻子孩子侍候我,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心里好过点。对于这样的人能说他不孝吗?事实上他是努力做到孝顺的。
公都子曰:“匡章,通国皆称不孝焉,夫子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敢问何也?”
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章子有一于是乎?夫章子,子父责善而不相遇也。责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夫章子,岂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属哉?为得罪于父,不得近,出妻屏子,终身不养焉。其设心以为不若是,是则罪之大者,是则章子而已矣。”
——《离娄下》
孟子提到五种不孝。第一种就是好吃懒做,不顾父母之养;第二种是喜欢赌博,喜欢喝酒,不管奉养父母亲的事;第三种是喜欢自己存钱,把钱给妻子孩子,只注意自己的小家庭,而没有奉养父母亲。前三种不孝都是不奉养父母亲,说明古人观念里真是养儿防老。今天其实也差不多,至少养子为了老来作伴吧,生病了有子女送到医院,扶持一下。这些都很自然。现在有些年轻人被称作“啃老族”,专门啃父母亲的存款。有些人就问我对他们的意见,其实只要父母愿意,有什么不好呢?不过孩子到最后还得独立,万贯家财不如一技在身,再怎么爱护子女,让他衣食无缺,将来他还是要有一门技能,面对自己的生活和挑战。
第四种不孝,是自己放纵耳目之欲,吃喝玩乐不做好事,让父母觉得羞耻。第五种是好勇斗狠,在外面跟人家打架结仇,将父母亲陷于危险。古代很强调这一点。比如,有人在外面跟其他人打架,打赢了,别人可能会对付他的家人,半夜放一把火,那父母怎么办呢?因为好勇斗狠,危害了父母亲,自然也算不孝。
孟子说,这五种不孝匡章都没有,因为他愿意奉养父亲只是父亲不让他奉养,他也没有做坏事,也没有做危险的事。别人说他不孝只是因为他家里有问题。
孟子还说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另一种解释。那么“不孝有三”是哪三点呢?
第一种是对父母亲阿意屈从,陷亲不义。父母说什么子女都说好,结果父母反而做了不义的事情。儒家绝对不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可以说天下父母都爱护子女,但也不见得方法都对。子女成长了、可以判断了,就要跟父母说,尽量不要犯太明显的错误。
第二种不孝,是家里很穷而父母老了,子女还不去做事、做官,让父母亲活不下去。第三种不孝才是不娶无子,绝先祖祀,让祖先的祭祀断绝了。
孟子认为“无后为大”,第三种最严重。为什么?孟子是要替舜找一个借口。舜的父亲和后母不让舜结婚,而尧是天子,天子把两个女儿嫁给舜,却没有经过舜的父亲与后母同意,这在古代是不可思议的。孟子公开谈这个,他说,如果舜向他的父母报告,他们一定不准,会说尧的两个女儿要嫁,就嫁给舜的弟弟。但是谁想嫁给舜的弟弟呢?他弟弟叫做象,是个坏蛋。可舜的父母很偏心,完全偏爱这个弟弟,而非常讨厌舜。所以,舜不告而娶,也是怕将来没有结婚没有孩子,也是不孝,不如先结婚再说。
万章问曰:“《诗》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信斯言也,宜莫如舜。舜之不告而娶,何也?”孟子曰:“告则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如告,则废人之大伦,以怼父母,是以不告也。”万章曰:“舜之不告而娶,则吾既得闻命矣;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曰:“帝亦知告焉则不得妻也。”
——《万章上》
虽然有这句话,其实儒家不会勉强人。有些人没有生孩子,不是不愿意,是因为基因或身体上的问题,怎么能怪他们呢?人活在世界上,最重要的是把握自我,你的生命要自己负责,让自己向善的本性得以实现。每个人不能因为有其他成就,就推卸责任。
以上是关于不孝的观点,孟子也提出了一个孝顺的典范——曾参。
曾参是孔子的弟子,他是以孝顺出名的。但经过孟子的介绍,我们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孝顺。
孟子说,曾参奉养父亲曾点,曾点又名曾皙。在孔子让学生谈志向的时候,一个人在那边鼓瑟,等三个同学讲完,他“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我跟前面三位同学不一样,说出一段千古传诵的名言,“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曾点的精彩杰作。
父子两代都跟孔子学习。曾参为人敦厚,因为孔子强调孝顺,就很努力地实践,他跟同学说,我可孝顺了,父亲打我我从来不跑,直到让父亲打到满意为止。孔子听到这话,有点担心,对曾参说,父亲打你,你让他打到满意为止,这不太好吧?曾参说,这难道不是孝顺吗?孔子说不是,大人出手比较重,他如果拿粗棍子一打,把你打伤了,别人又会嘲笑他。让父亲被人嘲笑,你就是不孝了。曾参问那怎么办。孔子说,父亲拿粗棍子打你就跑,反而是孝顺;父亲拿细棍子打,你就好好挨打吧,反正只是皮肉之苦。
曾参领悟了孝顺的真意,后来又有什么表现呢?孟子描写得很详细,他说曾点晚年的时候,眼睛也看不清楚了。曾参怎么孝顺呢?每一顿饭都是有酒有肉,让父亲吃得很满意,吃完之后父亲问还有剩的吗,曾参说还有,父亲就想做好事,所以曾参就主动问,剩下的酒肉父亲认为要送给谁呢?因为他们邻居有些人很穷,所以父亲就说好,今天剩下的菜送给隔壁张家吧。到下一次他又会吩咐送给李家。
这说明什么呢?父亲虽然年纪大了,也不能工作挣钱了,还是可以行善。这叫做养志,让父亲的心意得到实现的机会,这才是真正的孝顺。多年之后,曾参老了,儿子曾元也一样让他每顿饭有酒有肉,吃完之后,他问还有剩的吗,曾元回答说没有了,其实是准备下一顿热了再给父亲吃。差别就在这里。
孟子以这祖孙三代的事例说明,曾参是真的孝顺,曾元只是奉养父亲的口体,曾参还能养志,让父亲行善的心意都能实现。这是孟子不凡的见识。从中我们也可以重新思考孝顺的真谛,会有所启示。
君子以友辅仁 #
人与人相处不可要求完美,因为每一个人都有缺点。当老师的也是一样,有时以为自己很大方,其实不然。
比如一个老师教了很多学生,硕士生博士生都有,他们有时希望老师对自己好一点,跑来说,老师,某某同学在背后批评你,你知道吗?老师很大方地说,背后批评的话不要理。过两天之后老师越想越不对,把学生找来问,到底谁批评我了?忍不住想知道,因为没人愿意当笨人,我对一个学生很好,他却在背后骂我。人都会有这种心理。比如,我送一本书给学生,学生却丢在一边,说有什么好的。我知道了会想,送他不是白送吗?对他好不是白好吗?有些人年轻时很可爱,长大些有学问了,就觉得老师不长进,把老师放一边,自己可以独立门户了。这样的态度确实不应该。不过如果真的比老师强了,老师倒会高兴的。
前面说孝与不孝的问题,需要注意不要用善来互相责备。那么对于老师和学生,还是要用善来互相责备,朋友之间也一定要用善来互相责备,不然就变成了酒肉之交、利害之交,吃喝玩乐而已。
真正的好朋友叫做“友直”,真诚而正直,一起相处叫做“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朋友之间来往,以文学艺术、文化素养互相交流,目的是互相帮助而走上人生的正路。而老师和学生见面就要问,最近有没有进步。学生向老师请教,会给老师压力,老师看到学生用功,他也会警惕。所以老师和学生、朋友和朋友之间都要互相责善。
为什么在家庭里对这一点要小心呢?一家人应以亲情为重。命中注定是一家人,就不要挑剔,不要说你这么笨,怎么可以做我的弟弟妹妹呢?我以前犯过这个错误。我父母有七个孩子,我读大学的时候一个妹妹才开始读初中,父亲对我说,你这个妹妹英文不好,做哥哥的教她吧。叫我这个大学生教妹妹“ABCD”。很奇怪,不知道为什么,我教妹妹没有耐心,要是教邻居的妹妹就很有耐心。我常常怪她说,一样的爸爸妈妈,怎么生出来这么笨的妹妹呢?结果,妹妹二三十年以来看到我就跑,她说,这个哥哥读书很厉害。就因为我教她英文时恨铁不成钢,讲过几句比较重的话,使这个妹妹和我的感情一直有点距离。我一直很内疚,觉得自己实在太幼稚了,不管聪不聪明都是自己的妹妹,又不能说不够聪明就开除,教她不要有太多压力,学多少算多少。
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离娄上》
对学生有耐心,对自己的弟妹反而没有,这是观念有偏差,也是修养太差。一家人相处不要勉强,不可用善来互相责备,一定要他成为圣人君子,万一不行怎么办?就算家里有一个小人,也只好接受,替他补过。伟大的舜一家四口,除了舜之外三个都是坏人,能怎么办呢?不能挑剔父亲、后母,也不能挑剔后母生的弟弟,因为是一家人。这是儒家的思想,教导我们要把做人的根本掌握住。
孟子精彩的教学示范还有很多。譬如,他提到“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饥饿的人吃什么都好吃,口渴的人喝什么都好喝,没得挑了,什么都可以接受可以欣赏。我们的学习也类似。什么书都没看过的人,一旦到了书店,恐怕抓到什么书都看,这样肯定不好。因为这时的心很饥渴,会以为某本书很好,其实上当了,有些书看了只是浪费时间,所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书要有所判断,但这个判断是很难的,比如想分辨今天的菜好不好吃,一定要自己本身不太饥饿,慢慢分辨菜的味道是不是太咸太辣了,调味料怎么样。
我有一次到马来西亚的吉隆坡上课,当地有个朋友开中药店,也做一些药膳。他听我讲了庄子之后很开心,说,傅教授,一定要请你到我那边吃顿饭。我就和出版社的一个朋友一道去了,一坐下就给端来一大碗,说是燕窝,我就囫囵吞枣统统吃下去了,等于解渴。吃完后,出版社的朋友对我说,傅老师,刚刚那一碗燕窝你知道多少钱吗?我说,这和钱有关吗?他说,这一碗燕窝如果换算成人民币的话,大概值五千块钱。我听了真是很伤心,自己这么一下就把五千块人民币喝下去了,说,你早告诉我,折现给我多好,我不要喝这个。因为我刚刚上完课很口渴,给我燕窝和给矿泉水没有差别嘛。
读书也是一样,忽然之间想读书了,看书店介绍什么书就抓来看,却不能分辨什么是好的。我们需要让自己的心经常保持一种求知的状态,就越来越能分辨什么有价值,让自己不断地成长。
孟子说过,“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后面是“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讲的是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很小;登上泰山,就会觉得天下很小了;看过大海的人,就很难再跟他说别的河流多么大,因为海最大了;一个人在圣人门下听过课,就很难跟他说别人的言论是有价值的。我们学习受教育是要开拓眼界和心胸的,你要取法乎上,学最好的,这样对于一般的东西就会判断。所以年轻时要把握时间、机会好好学习,学到最精彩的东西,将来让自己有不凡的见识。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尽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