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千古议亚圣
傅斯年先生担任台湾大学校长时,在寒冷的冬天号召学生一起读《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大家内心就“发电”,不冷了。这是汲取了一种精神的力量。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先生说,他从三十岁后做人处世全靠孟子。这是选择了一种好的人文思想。孟子还具有儒家一副热心肠,一贯的淑世志向。那么今天对这位亚圣有没有新的评价呢?
精神高标 #
最早孟子给我的印象,除了在学校里读四书,背诵材料备考外,还听到一段故事。1950年的时候,傅斯年先生担任台湾大学校长,规定全校学生都要修两门课,一门是《史记》,一门是《孟子》。当时台湾有很多流亡学生,非常穷困,而那个冬天很冷,怎么办呢?傅校长就让大家读《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读着读着内心就“发电”了,就不冷了。
这是一种精神的力量,我听到这个故事觉得很感动。一本书只有白纸黑字,但因为是孟子的思想,读一读就觉得有浩然之气,居然可以抵抗寒冷的冬天。后来,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先生在自传里特别提到,他从三十岁以后做人处世全靠孟子。他是研究物理学的,靠物理学可以得到诺贝尔奖,成为当代第一流的学者;但是做人处世不能靠物理学,不能靠化学,要靠人文思想。孟子就是很好的选择。
孟子是伟大的哲学家,他的思想贡献主要是哪些呢?可以从三方面来看,第一是他的历史哲学,第二是他的天命哲学,第三是他的人性哲学。
历史哲学 #
人类历史的发展有没有规则呢?孟子提出一套观点,所谓天下一治一乱,每隔五百年就有王者出现。
孟子分析说,从尧舜到商汤五百多年,因为中间夏朝有四百多年;商汤到周文王也是五百多年;接着周文王到孔子也是五百多年。不是很精确,但是至少把它分为几个阶段。尧天舜日,是美好的古代社会;商汤解决了夏桀的问题,商朝开始;后面又慢慢变坏了,出现了商纣王,然后周文王、周武王起来革命,又开始了新的时代;然后周朝慢慢衰败了,又出现了孔子。
前几个阶段是天子治理天下,孔子没有天子的身份,只是提出一套儒家学说,后代就有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就说明,孔子的地位不比前几位开国的帝王低。孔子为中国建立起一种人文精神,一套完整的价值观,塑造了整个民族,让它可以在天地之间站得稳。
孟子的愿望是继承孔子。他说,从孔子到现在才一百多年,从我住的地方到孔子的故乡,从邹国到鲁国很近,可是现在很少有人谈孔子的思想了,这就是我孟子的责任所在。他认为,如果五百年之后有新的天子或者重要的孔子学说继承人出现,中间要有人转接,否则儒家就失传了。
这一种历史哲学,在后代看来不见得合理,每隔五百年就一定有新的帝王出现吗?没有这么标准吧。孟子是要告诉我们,对未来要充满希望,不要因为当下时代很乱,就觉得这样下去就完了。那么我们接着要问,到底什么叫天命呢?
天命哲学 #
为什么要谈天命?因为人活在世上都是父母所生,父母是父母的父母所生,再往前推,推到什么地方?我们怎么也不忍心推到人是猴子变的。这种演化论是近代西方的研究,对于人的生命来源还没有定论。而且,人种演变中再怎么突变,总有一个关键,在于人和禽兽有什么差别,那一线之隔到现在还存在。要承认,天地之间有些事情我们是无法解释的。
中国古人有自己的智慧,认为上天生下老百姓,就命令一个人来教导、照顾他们,这就叫天命。谁得到天命谁就是天子,但是很多时候没有强盛的武力,革命也不能成功,那么所谓天命如何证明呢?
比如,尧把天子的位置传给舜,舜再传给禹,这叫做传贤不传子。但是禹传给他的儿子启,传子没有传贤。有学生请教孟子了,到底哪一个对呢?
孟子为什么被说成好辩?因为理论讲得太好了,别人却觉得不太可信了。他说,上天要把天子的位置传给贤者或者传给儿子,都对。他提出一套天命哲学。比如,尧先让舜代理摄政,做了几十年,尧过世以后,舜即位,总共做了五十六年的天子,老百姓早就习惯了,很久以来尧是天、舜是日,真正执政照顾百姓的就是舜。老百姓很愿意接受舜的统治,所以贤者得到了天子的位置。所谓贤者其实也是尧的女婿,就是儿子不够好,所以传给女婿,还合乎人之常情。舜有儿子叫做商均,也不是很好,就把位子传给禹,这就没有亲戚关系了,只是因为禹治理洪水功劳太大了,舜让禹帮他执政十几年。禹把洪水治好,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这是救命的恩典,所以他执政没有问题,加上有十几年的经验,大家都能接受禹了。所以舜就把天子传给禹,也是传贤者。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
——《万章上》
但禹过世以后,为什么把位子传给自己的儿子呢?并且一传再传,都是禹的后代,就建立夏朝了。有人说这也是合理的,因为禹本来想传给伯益,但是执政才七年,老百姓没有受到伯益太多的恩惠,还不太习惯找伯益。而禹的功劳很大,后来伯益就把天下让给了禹的儿子启。
其实,这些都是老百姓的选择。尧过世了,舜把位置让给尧的儿子,但是老百姓只来找舜。舜过世了,禹把位置让给舜的儿子,但是老百姓只来找禹。但是禹过世以后,伯益把位置让给禹的儿子启,结果老百姓只找禹的儿子启,不来找伯益。
这就是孟子的天命哲学,有两个标准,第一上天要给谁,第二老百姓接受谁,最后还是由老百姓决定。这是古代的历史,相当复杂。孟子博学多闻,把道理说得很透彻。
万章问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有诸?”
孟子曰:“否,不然也;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昔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子也。’”
——《万章上》
孟子确实相信天命,但我们一再强调,他对于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很执著。他特别提到,如果上天要治好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说明孟子有信心,只要上天给我机会,我就能把天下治好。但是各国国君都不敢尝试。是否可以想象,孟子在齐国得君行道,最后秦国兼并各国时,齐国的仁政太厉害,仁者无敌,秦始皇就不能统一了?不太可能。不可能只靠孟子一个人的想法,整个国家就一路执行下来,这确实还需要很多天命因素。
一个时代、一个社会有外在的各种条件,不是哪个人可以立刻改变的。我们学习儒家思想,不要把它当做器物或制度,而要放在理念层次。人生最关键的是人性问题,来看孟子的人性哲学。
人性哲学 #
西方人接受经验论,说人性本来是一张白纸,好还是坏都是后天的,取决于在社会中受到的影响。美国有行为科学心理学一派,他们说,把一个婴儿交到我们手上,我们可以让他变成圣人,也可以让他变成匪徒。要让他变圣人,只要每天教他做好事,如果不做好事就马上惩罚他,要把他变成匪徒,发挥出所有的劣根性,就需要一做好事就打一顿。他们的原则是透过刺激与反射来操纵一个人,就和训练白老鼠、鸽子一样。
但是,这样真的可以完全控制一个人吗?人受环境的完全掌控吗?不一定。讲一个简单的例子,很多人说媳妇熬成婆,就会再来虐待自己的儿媳妇。也许有这样的,但是更多的熬成婆婆的人想到自己曾被虐待,反而对儿媳妇更好。这说明人性不是受到一个刺激就是一个反射,人有选择的余地。有些人不愿意把自己的苦加在别人身上,叫做不忍人之心,只要有不忍人之心,就可以走上人生的正路。
孟子就此提出自己的人性观。社会上各种人的表现很多样,有的好有的坏,但是孟子洞察到人性内在的一种力量,每一个人只要真诚,力量就由内而发,会把别人当做自己,看到别人受苦受难,也会不忍心,就想帮助别人,这叫做人性向善。而现在很多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所讲的人性,大都是相对于环境表现出的个人特色。他们肯定人有自由,只是这种自由没有方向。
所以我们可以大声说,全世界的人都需要儒家,都需要学孟子,如果不学儒家的话,他如何作选择呢?他只能受环境影响,或者受某一种宗教启发。如果学儒家的话,只要我真诚,由内而发感到一种生命力量,就懂得走上人生的正道。
有时候许多朋友,尤其是年轻人,因为很真诚,结果交朋友做事,吃亏上当了,内心就有了变化,说,我这一生都不要再真诚了,好人会受委屈,受骗上当。但是这些是一时的,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善,不能因此就不再真诚了,那样受损失的是自己,人性不能得到伸展,最后变成了孟子所说的“非人也”。
孟子的人性论是其思想的精华所在。而且还对前面的哲学提出一个补救。历史哲学和天命哲学讲治世和乱世,我们不能选择时代,也不能选择生长环境,但孟子的人性哲学告诉你,生逢乱世固然是受苦受难,也给你一种检验的机会;在治世里可能一生都很开心,但也可能因为愉快而没有修炼心性,没有让自己成为一个伟大的人格者。
西方人有时把儒家称为宗教,我们基本上可以说,儒家不是宗教,因为没有宗教特有的外在化的条件,但是它有宗教情操。学了儒家之后,你会进德修业,努力上进,一辈子都有奋斗向上的动力,有永无止境的目标,这叫做宗教情操。儒家有宗教情操,说明其思想符合人性,也符合所有宗教所向往的最高理想。
淑世儒家 #
到底什么叫做儒家?儒家有孔子,有孟子,后面还有荀子,为什么孟子和荀子差别那么大?
一个儒家的学者,必须在表面主张三点,第一尊重传统,第二重视教育,第三关怀社会。传统代表过去,儒家一定是承先启后,它不会突然产生一种思想革命,让你从头开始,它尊重传统说明对过去的尊重。第二重视教育,针对年轻的一代,针对未来。第三关怀社会,代表现在。两千多年来中国的读书人,只要主张这三点的都算儒家,有一种淑世的精神,要改善这个世界。道家会主张这三点吗?道家不会,他们有另外一套思想,难说谁好谁坏,只是角度不同、设想不同。
儒家还有更重要的三点内在主张。
第一,人都“可以”成为君子。肯定每一个平凡人从小孩子慢慢长大,都可以成为君子,再成为贤者成为圣人,每个人都有这种潜能。
第二,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君子。很多人说我没有必要成为君子,因为君子很累,圣人更累,为何要那么累呢?其实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君子,没有选择的余地,因为人性向善。
第三,一个人成为君子的时候,会帮助别人也成为君子。把门关起,或到山上隐居不跟别人来往,怎么算儒家呢?君子要关怀社会的。比如孟子所推崇的舜,要成为好儿子,就影响他的父亲从坏变好;要成为好哥哥,就影响他的弟弟从坏变好;要成为好的国君,就影响他的百姓从坏变好。作为一个君子而对别人毫无影响,是不可能的。
第三点特别有意义,说明了儒家的善的定义。善,是我和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从最亲近的父母亲,到天下每一个人都是别人。比如孔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希望天下的老年人得到安顿,做朋友的都互相信赖,青少年得到照顾。这是一种很博大的关怀。
思考一下,荀子有这些观点吗?有的,没有人可以否认。荀子也说,路上走的人也可以成为大禹,认为一个人应该“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肯定一个人应该成为君子,并且帮助别人成为君子,必要时也可以牺牲生命。有三句话可作为“应该”的注解。孔子说过“杀身以仁”;孟子说过“舍生而取义”;荀子说过君子“畏患而不避义死”,意思是君子害怕灾难,但从来不逃避为义而死。由此可见,荀子果然属于儒家的传统。
但荀子为什么还有偏差呢?因为他在发挥儒家思想的时候,同时接受了道家的启发。他所处年代比较晚,就把孔孟的“天”放在一边了,用“道”来取代。荀子特别喜欢讲道,又不愿意讲道家的道,那是一种超越性的特别名词,他就把道规定为礼。这就出了问题。把道当做礼,把天当做天地的天而不是超越的天,那么礼是怎么来的?荀子在这个地方就没有答案了,就说这个礼是百王之所同,一百个帝王相同的就是礼。他也承认自己的理论有问题,说没有人知道这个礼怎么来的。荀子很诚实,其实知道这个礼就是慢慢形成的。这怎么能让我们心服口服呢?所以荀子到后来有了偏差。
我们对儒家思想作了一个整体说明。孟子本来只希望将孔子思想加以传承、加以发挥,没想到他的学说本身也成为一套伟大的思想系统,再加上孟子的文辞之美、语言之巧,在历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
——《荀子·儒效》
君子易知而难狎,易惧而难胁,畏患而不避义死,欲利而不为所非,交亲而不比,言辩而不辞,荡荡乎!其有以殊于世也。
——《荀子·不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