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写在前面
前言
学而第一 【第3讲】
【第4讲】
【第5讲】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第9讲】
【第10讲】
【第11讲】
【第12讲】
为政第二 【第14讲】
【第15讲】
【第16讲】
【第17讲】
【第18讲】
【第19讲】
【第20讲】
【第21讲】
【第22讲】
【第23讲】
【第24讲】
【第25讲】
【第26讲】
【第27讲】
【第28讲】
【第29讲】
【第30讲】
八佾第三 【第32讲】
【第33讲】
【第34讲】
【第35讲】
【第36讲】
【第37讲】
【第38讲】
【第39讲】
里仁第四 【第41讲】
【第42讲】
【第43讲】
【第44讲】
【第45讲】
【第46讲】
【第47讲】
【第48讲】
【第49讲】
【第50讲】
【第51讲】
【第52讲】
【第53讲】
【第54讲】
【第55讲】
【第56讲】
公冶长第五 【第58讲】
【第59讲】
【第60讲】
【第61讲】
【第62讲】
【第63讲】
【第64讲】
【第65讲】
【第66讲】
【第67讲】
【第68讲】
【第69讲】
【第70讲】
【第71讲】
【第72讲】
【第73讲】
【第74讲】
【第75讲】
【第76讲】
雍也第六 【第78讲】
【第79讲】
【第80讲】
【第81讲】
【第82讲】
【第83讲】
【第84讲】
【第85讲】
【第86讲】
【第87讲】
【第88讲】
【第89讲】
【第90讲】
【第91讲】
【第92讲】
【第93讲】
【第94讲】
【第95讲】
【第96讲】
【第97讲】
【第98讲】
【第99讲】
【第100讲】
【第101讲】
【第102讲】
【第103讲】
【第104讲】
【第105讲】
【第106讲】
【第107讲】
【第108讲】
【第109讲】
【第110讲】
【第111讲】
【第112讲】
【第113讲】
【第114讲】
【第115讲】
【第116讲】
【第117讲】
【第118讲】
【第119讲】
版权页
写在前面 #
为了推广孔子思想,我所写的书超过了十本,主要的材料都是《论语》。我心中常常想到的是孔子的一句话:“莫我知也夫!”(〈宪问〉)他的生平在春秋乱世,虽然未能得君行道,至少广为开班授徒,那么为何还会发出“没有人了解我”的感叹呢?
为了探讨孔子的心意,三十多年来我研习《论语》到不厌不倦的地步,有任何机会介绍孔子,我也从不推托。从二○○七年暑假开始,山东卫视“新杏坛”栏目请我主讲“孔子”,后来陆续讲了“孔门十大弟子”、“孟子”、“易经”。由于《论语》已成为国学热的首要读本,而坊间图书纷杂,解说也见仁见智,尤其青少年教育实在需要一个可靠的指引,于是“新杏坛”邀请我精选《论语》中三分之二的篇章,依序详细解读,作成“论语三百讲”。
先有讲说再形诸文字,可读性自然很高,但重复之处在所难免。我在校对本书时,开始时有些厌烦,稍后觉得亲切,最后竟有喜爱珍惜之感。将近八百页的书不必也不能一口气读完。如果配合光碟、省思原文,每天三讲读下来,应可明白孔子心意。在我介绍孔子的书里面,这本书让我畅所欲言,也希望读者朋友满载而归。
傅佩荣 二○一一年五月二日
前言 #
【第1讲】 #
大家都知道,孔子的思想与言行在《论语》里面记载得最完整。我们如果想学习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思想的精华,首先要读的一本书就是《论语》。在与大家一起探讨《论语》的内容之前,我们先把孔子的生平与他的历史地位作个大概的介绍。
中国历史上,在孔子前面有三皇五帝,五帝最后两位是尧、舜,接着就是夏、商、周三代。夏朝大约四百多年,商朝大约六百年,周朝大约八百多年。周朝分为两个时期:西周与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与战国。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那是一个乱世。但是,人无法选择所生活的时代,也很难选择所处的社会。所以,面对乱世、面对挑战,就要设法激发自己的各种能力,也要用学来的各种知识、心得应付各种挑战。孔子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代表。
孔子的生卒年是西元前五五一年至西元前四七九年。那是个什么样的时代呢?当我们放大视野,通观整个人类历史,就会发现,在孔子诞生之前大约十年,释迦牟尼在印度出生了,他是佛教的创始人;而在孔子死后大约十年,苏格拉底在希腊雅典诞生了。可见,世界各个地区,都在非常接近的时间,出现了各自的文化伟人。这一现象在历史上有个定义,叫做人类文化的轴心时代。经过轴心时代,人类的理性、人文思想全面展开。那时的中国,根据司马迁的说法,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比孔子大约年长三十岁;而孔子创建了儒家学派。这两个学派,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和中国人心灵的塑造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孔子的祖先是宋国人,本来是宋国的王室,后来逃到鲁国去了。按照古代礼制,宋国的王室成员,传承五代之后就要独立出来,而这个人是孔父嘉,所以,孔子后来姓孔。孔子的父亲年纪很大才与他母亲结婚,孔子三岁时父亲便过世了,母亲把他带回娘家抚养成人。孔子年轻的时候,家境贫困,在社会上没有什么地位,所以,他确实是一个从平凡走向伟大的人。孔子如何磨练、造就自己的呢?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重点。孔子的最大特点就是好学。他知道,在当时的情况下,自己是没有资格念大学的。他和一般的乡下小孩相同,只能念书到十五岁,也就是完成乡村教育而已。所学内容只有两方面:第一是文化常识。比如说,鲁国人要知道自己的祖先是周公的后代。而鲁国旁边有齐国,齐国人的祖先是姜太公的后代。文化常识就是让人知道自己国家的背景与传统。第二是基本武艺。古时候,男孩子到十五岁以后就要准备服兵役,去保家卫国,所以他要学会骑马、射箭这些基本武艺。十五岁以后,普通人家的孩子就没地方念书了。孔子特别好学,到处请教各方面的专家,并且能够集各家之大成,对知识精益求精,不断发展,成为当时有名的博学之人。
当时,在鲁国有三家贵族的势力特别大,分别是孟孙、叔孙与季孙。其中,孟孙氏在参加国际活动的时候,行为失礼。他说,我堂堂贵族居然不懂礼,实在是不像话。听说孔子懂得礼仪,于是,他就让子弟向孔子学习。所以,三十岁的孔子,因精通礼制而得以在社会上立足。在这之前,孔子做过仓库管理员和牧场管理员。孔子不但为贵族子弟讲授礼仪,同时也教邻居和一些年轻人,并逐渐开始创办民间学校。教书成为他的工作之一。但是,他主要的收入,还是靠他的专长,比如,替别人办丧事。古代的丧礼极其复杂,要请专家操办才行。孔子就是当时这方面最好的专家。根据司马迁的记载,他曾经向老子请教礼仪,又向很多人学习各种方面的知识,最后融会贯通,集各家之所长。更重要的是,孔子掌握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关键所在。亦即从夏到商,商到周,一个国家究竟如何才能兴盛?又是什么因素导致衰亡?孔子通晓了这道理后,就产生了一个伟大的抱负,也就是他所谓的“五十而知天命”,知道自己有特别的使命,要让整个社会走上正轨。当时的乱世在史籍中被称作“礼坏乐崩”,也就是人间的规范、秩序瓦解了,所以孔子非常忧虑,他希望重新创建一套价值观和行为规则,让每一个人都受教育,启发内在真诚的心意。任何一种行为,一定要由内而发,才有道德价值;否则只是外在的,应付别人而已,不管做多少都改变不了自己。而人生最可贵的就是要改造自己,改善自己,把个人的成就跟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所以,儒家思想非常重视人的社会责任,因为没有人可以离开社会而成就自己。
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学习孔子?因为孔子的思想有以下几个至今仍然行之有效的特点:第一,温和的理性主义。孔子非常强调人的理性。人可以学习,通过学习不断增长见识,不断提高对人生的认识,知道人应该何去何从。第二,深刻的人道情怀。我年轻的时候读《论语》,最受感动的是《论语•乡党第十》里面的一段话。孔子在鲁国做官的时候,有一天下朝回家,家人跑来报告说,马厩失火烧了。这时候,孔子只说了一句话:“有人受伤吗?”他完全没有问有没有马受伤。要知道,马在古代非常贵重。那时候看一个人的富有程度,就看他有几匹马。而在孔子看来,财产是不能与人相提并论的。马厩失火,受伤的可能是马车夫、佣人,这些人在社会上没有什么地位,不受重视,生命也不值钱。但是,在孔子的心目中,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同样的价值,所以人人可以成为君子,甚至再往上成为贤者、圣人。所以,孔子的思想里有温和的理性主义和深刻的人道情怀。
此外,还有乐观的人生理想。学习孔子,最好是在初春时节,最好是在年轻的时候,这样会感到自己的生命充满希望。所谓的乐观,是说一个人只要愿意,可以透过真诚由内产生的力量,要求自己行善避恶。也就是说,在德行上可以实现人人平等,达到至善的高峰。这是非常乐观的态度,而且,我们能够从中获得快乐。
我们学习儒家思想后就会发现,人的价值主要在内不在外。人的内在价值展现出来,一定会对社会有正面的影响。了解孔子,不但是认识传统的开始,也是探索人生方向的起点;而且还是正确实现人生理想的第一步。《论语》是我们目前所能找到的,最集中表述孔子思想的一部书。它是由孔子的弟子编订的。有子、曾子等人的学生负责编辑,所以在《论语》中,他们也被称作“子”。“子”就是老师的意思。《论语》中的材料其实是非常凌乱而简短。往往背诵时很容易记住,但却不明白何以要这样说。本书将从《论语》着手,系统地介绍孔子的思想。我们将把《论语》里适合青少年朋友、适合初学者的篇章一一加以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