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曰第二十
【第298讲】 #
这一讲,我们介绍的是《论语》的最后一篇〈尧曰第二十〉的第二章。不介绍第一章,是因为第一章全部是历史材料,可能是孔子教学时使用的材料,不但离我们太过遥远,而且没有直接表达孔子的思想,所以我们从第二章开始,原文相当长,内容是这样的: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勐。”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勐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子张请教孔子说:“要怎么做才能把政务处理好?”孔子说:“推崇五种美德,排除四种恶行,这样就可以把政事治理好了。”子张说:“五种美德是什么?”孔子说:“君子要做到的是施惠于民自己却不耗费,役使百姓却不招来怨恨,表现欲望但是并不贪求,神情舒泰但是并不骄傲,态度威严但是并不凶猛。”子张说:“施惠于民自己却不耗费,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顺着百姓所想要的利益,使他们得到满足,这不是施惠于民,自己却不耗费吗?在合适的情况下,役使百姓,又有谁会怨恨呢?自己想要行仁,结果得到了行仁的机会,还有什么贪求呢?不论人数多少或势力大小,君子对他们都不敢怠慢,这不也是神情舒泰却不骄傲吗?君子服装整齐,表情庄重,严肃得使人一看就有些畏惧,这不也是态度威严却不凶猛吗?”子张说:“四种恶行又是什么?”孔子说:“不先教导规范,百姓犯罪就杀,这叫做酷虐;不先提出警告,就要看到成效,这称作残暴;延后下令的时间,却要求按时完成工作,这称作害人;同样是要给人的,出手却吝惜,这称作刁难别人。”
这段话的内容其实不需要做太多解释。子张是孔子最年轻的学生,至少在《论语》里面出现的他,比孔子小四十八岁,将近半个世纪了。孔子对这个年轻学生寄予厚望。子张多次提出很有趣的问题,这些问题别人没提过,只有他提了。本章的问题倒不特别,问怎么样从政?很多学生,包括仲弓、子路、颜渊,都问过孔子这个问题。不过,孔子的回答都比较简单,只有这一次特别详细,一一列出尊五美、屏四恶。
要争取拥有五种美德。哪五种?这就需要有一个原则,就是要智慧地判断。比如说,我希望老百姓按照我所想的去做,那就一定要能够判断,什么时机让他们做对他们自己有利的事。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有欲望但并不贪求。人不可能没有欲望,但是欲望有两种:一种是自我中心的,第二种是非自我中心的。既然从政,当然就有欲望,但是这欲望不是自我中心的,这样的欲望就不能叫贪求。沿着这个思路下来,泰而不骄、威而不勐,都是以前我们讲君子的时候提过的,君子泰而不骄;讲孔子的时候,形容他威而不勐,温而厉,恭而安,等等。所以,孔子把以前零散的思想综合起来,概括为五种美德,供这个年轻的学生参考。
对四种恶行的归纳则是第一次出现。当你从政做官的时候,就要避免做四种坏事。我们比较熟悉的是第一种:不教而杀谓之虐。我教书的时候,常常对学生说,你们要好好准备考试,我先教,我如果没教就考,把你当掉,那是虐,就是不教而杀谓之虐。我如果教过了,叫你准备你不准备,那把你当掉,不及格,就不能怪我了。不戒视成谓之暴,是说,我没有事先提出警告,就要看到成效,这是暴。虐与暴当然都不好了。“慢令致期”意思是,延后下令的时间,比如,我命令你修一座桥,本来一个月前就应该下命令的,但是晚了一个月下命令,却要求你如期完成。命令下晚了,你的工作时间少了,但是完成时间却不能延后,这不是害人吗?故意让别人做不到吗?孔子所说的四种恶行,用现在西方政治学者的话来表达,其实非常简单。政治一定要想尽办法避免残酷。何谓残酷?儒家认为,从事政治活动,一定要避免残酷。出现残酷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把别人当人来看。像美军在越南打仗,死了五万多人,有必要吗?反正受害的不是我,反正受约束、被管教、坐牢的不是我,或是说,打仗反正没我的事。这就是残酷。所以孟子后来讲了一句很好的话,他说梁惠王不仁。因为君子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而梁惠王却倒过来了。比如说,我是君子,我爱我的子弟,不忍心他们冒着危险打仗,那么,就要把这种怜悯之心推及别人的子弟,这就是“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对于不认识的人,我本来没有什么爱心,但是我爱护自己的子弟,我家子弟打仗有危险,别人当兵也同样有危险。这就是“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梁惠王却反过来做事,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他派兵打仗,打输了之后,就叫自己的长子亲自率领军队再去打。有人说,太子领军,应该可以打得好一点,结果长子也战死了。所以孟子说他是“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可见,对问题的基本判断,孔孟的认识是连贯的,这也是儒家的基本原则。所以,孔子教导他的学生:从事政治活动,千言万语归纳为一句话──推己及人。孟子后来讲得很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但是,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做到呢?我尊敬我家的长辈,继而推广,也尊敬别人家的长辈;我爱护我家的子弟,推而广之,也爱护人家的子弟。
儒家谈爱有差等。我们不要把这个观点拿来与墨家相比。墨家讲爱没有差等,谁能做到呢?爱护我的父母,与爱护别人的父母完全一样,那我的父母怎么受得了?是我把你养大的,结果你照顾我和照顾别人家的老人完全一样,父母心里会多难过!而别人的父母应该觉得很意外吧。儒家认为,爱一定要有差等。人的真诚情感表现出来时,就一定有差等。我和比较亲近的人,感情自然深厚,见面三分情,日久生情,这是很自然的。怎么可以要求对所有人一视同仁?一视同仁是个理想,却不可能做到;能够做到的一定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有差等的。但是在公事公办时,需要一视同仁。因为这时候,有共同的规范作为的行为底线。在此之外,与人来往,一定要按照亲疏、远近来安排。
可见,儒家思想是合乎人情的;而我们在这里谈的孔子思想,已经发展到了最后阶段。所谓最后,是说谈到政治,进入了应用领域。思想是一个连贯的系统,它对人生可以作出合理的解释,但是,人的生活不能脱离政治环境而存在。我们再回忆一下,曾经有人请孔子做官,说你怎么不从政呢?孔子说,《尚书》有一句话说,好好地孝顺父母,好好地友爱兄弟,把“孝”、“悌”的作风推广到社会上去,不就是做官吗?这是儒家的基本观念。有人说,学儒家一定要做官,“学而优则仕”。这是子夏的话。请问,有几个人有机会做官?做官之后,又有几个人可以真正实现抱负?很少。所以,孔子说“孝乎惟孝,友于兄弟”,这就是为政。意思就是说,每一个人在家里面,按照适当的方式与父母、兄弟姐妹相处,创建合理的秩序、和谐的关系,再把它推广到社会上去。政治不能离开个人的现实生活。这就是孔子崇拜周公制礼作乐的原因。礼乐制度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把国家当做学校,把政治等同道德。把国家当做学校,谁是老师?政治领袖都是老师,身教重于言教,至少也是二者并重。把政治等同于道德,所有的政治措施都有道德含义,而不能只求事实上的效果,忽略了道德上的影响力。国家和学校,政治与道德,两相结合,这就是周朝初年周公的理想,显然也是孔子的理想。可见,儒家从事政治活动,目的绝对是为了造福百姓。忽略这个目的,就不是儒家。
【第299讲】 #
下面我们要介绍的是《论语•尧曰第二十》第三章,也是整部《论语》的最后一章。它的原文是: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孔子说:“不了解命的道理,没有办法成为君子;不了解礼的规范,没有办法在社会上立足;不了解言辞的使用,没有办法了解别人。”
我们念书要有始有终,不但要知道《论语》的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还要理解这最后一句。它放在书末,并不代表是孔子最后说的话,只是正好放在这里。其实,这句话也很重要。一开头就说不了解什么是命,就不能成为君子。这是什么意思呢?成为君子是一个人、一个读书人的终极目标。《论语》对于君子的描述都非常理想化。为什么要先知道命呢?命有两个含义:第一是命运,第二是使命。所谓命运,代表无可奈何的遭遇。我生在这个时代、活在这个社会、在什么家庭成长、遇到什么老师、有什么样的朋友,很大程度上不是个人的选择,而是正好碰上的,这称为遭遇,就是命运。第二个含义更重要。一个人不可能脱离命运,但一定要承担自己的使命。使命就是一生要完成的目标。讲到儒家的使命感,最简单的解释,是因为人性向善,所以使命就是要择善固执,以求止于至善。善就是我和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只要我和别人相处,就要创建适当的关系。那么,怎么判断是否适当呢?孔子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他所知道的既包括命运,又包括使命。很多人说孔子通过学《易经》而知道自己的命运。这是不全面的,更重要的是,他有使命感,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君子。人的使命感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要从平凡的生命成长为君子。如果不了解人生的使命,何必要成为君子?成为君子很辛苦的,因为要做到无私。君子与小人最大的区别就是小人私心太重,总是先考虑自己,像小孩子一样。我们这样说,不是说小孩子不好,而是说小孩子比较单纯,什么都只想到自己,这其实是很自然的事情。但君子不同,没有私心,任何事都能够秉公处理。所以宋朝的学者把心分为两种:私心与公心。人应该去掉私心,秉持公心。公代表公开的、普遍的、公平的,这样的心就是无私的,其人的修养必然达到很高的境界。所以,只有懂得什么是命,让自己有使命感,才能让自己成为君子。
第二句话“不知礼,无以立也”比较容易理解。在《论语》里,类似的话出现了两次。〈季氏第十六〉中,孔子问儿子学《礼》了吗?儿子说没有。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两处的意思差不多。“立”指的是,在社会上立足。要在社会上立足,首先应懂得什么叫做礼?礼这个字我们也强调过,它包括礼仪、礼节、礼貌,一定要由内而发,用适当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真诚情感。如果只有好心、有情感,却不懂礼,如何能表达?有时候,我们会表错情。我本是好意,但是表达出来之后,别人却不理解,甚至误会。学习了礼仪规范,大家就有了共识,知道一个行为动作所代表的意思。所以,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立足,一定要懂得礼仪规范。
最后一句话,“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说明儒家是不能离开人群的。与别人相处时,怎样才能了解对方?如何分辨好人和坏人?我们得从对方的话去分辨。孟子有一个学生,曾直接问他说,老师你和别人有何不同?孟子说,我与别人有两点不同。第一,我知言;第二,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看来,第一点知言,正是来源于孔子。在《论语》最后一句话中,孔子说,不懂得分辨言论,就很难了解别人。而孟子自述自己的第一个特点就是知言。可见,孟子很清楚,他应该接过儒家的接力棒。如何而能知言?如果对方说出一些偏颇的话,就知道他有什么样的误區;听见太过分的话,就知道对方的执着所在;对方说话闪烁其词,就知道他有什么样的逃避;说话很偏邪,也凸显了他的问题所在。这就是分辨言论。孟子说,如果不能听言识人就很麻烦,做官一定会出现差错。所有的人际活动都以政治作为最终极的目标。政治活动往往来自于心思,有什么样的心思就会有什么样的政策;有什么样的政策就产生什么样的效果。我们从开始就要进行分辨,不能等看到结果再补救、再改善,那就来不及了。儒家很强调知言,听一个人说话就掌握了问题所在。所以,这三句话,都是用“知”来说明的。
《论语》的第一句“学而时习之”,讲的是学习。而这里讲的是“知”。可见,儒家确实很肯定人的理性;他们认为,通过教育,一个人可以循理而行。只要把道理说得清楚,说得透彻,然后再配合适当的行为表现作为示范,一定有很多人会愿意跟从。儒家不是教条,不是八股,不是封建,不是落后的思想,而是讲道理。《论语》的最后一章,确实给我们很大的启发。想要成为君子吗?整部《论语》不都是希望大家成为君子吗?那就要知命,了解了人生的使命,由不得你不成为君子。
也许有人会说,了解了儒家之后觉得成为君子太累,放弃算了。这样说表示你并没有了解儒家对人性的看法。一个人活在世上可以选择去做一个不好不坏的人吗?天下有什么不善不恶的人吗?没有,人生的路只有两条,或善或恶。不选择善,那就是恶了。例如孝顺,只能选择孝顺或是不孝。如果选择的是既不孝顺,也不是不孝顺,那其实就是不孝顺。和父母相处时,既没有孝顺,也没有不孝顺,这个念头就已经是不孝顺了。和父母相处没有其他选择,只有孝或不孝。和朋友来往也是一样,对朋友既没有守信,也没有不守信,那就说明没有守信。
所以,人生的路只有两条,一条是正确的,另一条是偏邪的。学儒家就是要了解正确的路何在,然后由内而发,透过真诚的力量促使自己走上正确的道路。这就要从被动、被要求,转变为主动去做。这个关键,就是儒家思想的秘诀所在。
【第300讲】** #
**
总 结
大家学了《论语》之后,一定会有一些心得。我们首先要想一下,为什么“半部《论语》治天下”?或者说,我们学习《论语》之后,会有什么具体效果?我们希望《论语》对我们的生命有所启发。我们现在重新回顾一下全书开头提到过的孔子思想的特色。
第一,温和的理性主义。此处的理性主义,不用考虑西方人的观点,仅就儒家而言。温和的理性主义是说,每个人都有理性,表现为有学习能力、有选择的要求。人活在世界上,一定要去学习某种道理,选择某种生活。儒家认为,既然人有理性,那就好好学习吧。凡是重视学习、重视教育的学说,都肯定了人的潜能是可以开发的;人是从无知到有知,从不懂到懂,逐渐进步的。
第二,深刻的人道情怀。儒者对每个人是普遍的、平等的关怀。全世界都知道孔子的八字箴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仔细揣摩之后,我们才会明白孔子的思路:因为别人和我一样都是人。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者是不分阶级、不分背景、不分国籍,也不分贫富的,其着眼点是普遍的人。这样的人道情怀,是全世界都需要的。
第三,乐观的人生理想。我常常建议朋友们一定要在春天读《论语》,因为春天是一个立志的季节,不管我们的年纪多大,每年春天都要重新立志。或者,要反思以前立的志向做到了多少?还有什么可以精益求精的?
儒家思想是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很多人都想问,到底什么是儒家?《论语》就是儒家思想的源头;其后的发展,有两位代表人物:孟子与荀子。但是,这两个人的观点并不相同。荀子比孟子晚了大概六十年左右,对孟子很不满意。比如,孟子说性善,荀子就说性恶。孟子说的性善,不是性本善,而是向善。他说,人性是一种力量,像火向上燃烧、水向下流淌、野兽奔向旷野。孟子采用的比喻都是动态的,说明人性是由真诚产生出来的向善的力量。
孟子之后的荀子故意把孟子的性善解释为人性本善,在他的〈性恶篇〉里曾经四次提到孟子说性善,并把它解释为本善,然后加以批判。
我介绍孔子思想的时候,从来不谈荀子。孟子的向善说,把孔子的思想发挥得很好。而荀子的性恶说则有失偏颇。他受到道家的某些启发,但其系统不够完整,难以自圆其说。荀子有两大弟子,一个是韩非,一个是李斯。韩非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李斯是秦始皇的宰相。好好的儒家,居然教出来两个法家人物。这说明,荀子的思想一定在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否则,为什么学生走上了偏路?所以,我们有必要澄清一下,到底什么是儒家?
儒家有三点外在特色:第一,尊重传统;第二,重视教育;第三,关怀社会。传统代表过去;教育代表未来;社会代表现在。可见,儒家思想对于时间的三个向度,过去、未来与现在,都紧紧地把握着。每个人都活在传统里面,你能不尊重吗?没有传统会有我们吗?每个人都知道,子子孙孙都要靠好的教育。你能忽视吗?每个人都知道,活在社会上,要承担社会责任。这就是儒家的外在特色。两千多年以来,中国的读书人通常都具备了这三大特色。只要念过儒家经典,就会有所表现。
此外,儒家还有三点内在主张:第一,肯定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君子。重点在于“可能”两个字。因为人性向善是天生的,人人都有这样的可能性,只要真诚做事,就会发现行善的力量由内而发。
第二点更重要,每个人都应该成为君子。如果只讲可能性,那我可能成为君子,也可能不成为君子。但这第二条指出,既然身为人,就没有选择的余地,不为君子,便为小人。这么说算是客气的。孟子是说:不为君子,便为禽兽!成为君子,是无需选择的答案。因为人只要真诚,就会发现不做君子,自己的心永远不得安宁。
第三,当一个人成为君子时,一定会带动相关的人也成为君子。这是儒家思想非常重要的一点。既然善是我与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怎么可能只有一个人行善,而不影响周围的人呢?孟子为什么极其推崇舜?因为舜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代表。他的父亲不明事理,他的弟弟胡作非为,都是有问题的人。但是舜孝顺父亲,使父亲受到感动,从一个不好的父亲变成慈父。他对弟弟友爱,使弟弟改邪归正,慢慢走上了正途。如果舜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他的德行也不一定这么高。为什么在这么复杂的问题家庭里,德行反而高呢?因为周围的环境正好让他修练,而修练的结果一定影响到相关的亲人。
所以,儒家思想的关键就在于这三点:人人都可能成为君子,人人都应该成为君子,成为君子就要带动别人也成为君子。
儒家思想与西方观念的立足点完全不同。西方的宗教徒有一种罪恶感,总觉得我没有成为一个好人,心里很愧疚;或者,无论如何,我都难以成为一个好人,因为我的本性有很多缺陷。相对于此,儒家影响下的中国人没有什么特别的罪恶感,却有一种羞耻心。《论语》就常常强调“耻”。羞耻心,是指和社会标准相比时,觉得自己达不到标准,很丢脸,那就要奋起直追。人如果不学习儒家思想,很容易变成有怨而无耻,就是一生都在抱怨,怪这个怪那个,就是忘了自我检讨,毫无羞耻之心,得过且过。掌握了儒家精髓以后,发生任何事情,我们都应该先自我检讨,改善自己,并且有羞耻心。
中国历史上有孔子这样一位圣人是我们的幸运。我们今天有机会学习孔子的思想,就要把握这个机会,让自己的生命走向光明大道。所以,我常常说,认识孔子就是认识传统的开始,就是了解人生的方向,也就是正确实现理想人生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