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宋代著名儒学家朱熹,选取儒家的四部重要经典,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起来称为“四书”。
《论语》是最重要的儒家典籍,所记载的都是孔子及其弟子平日所说的一些话语。用现代的话来说,便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
全书分为二十篇,但没有按照特定的次序来编排。无论从哪一篇开始阅读,都能够获得很好的启示。
孔子这些语录,大部分是针对人性而发的。由于万事万物都在变,只有人性自古以来始终没有改变,所以现代人读《论语》,仍然可以获得很大的助益。
有一些针对当时某人、某事的特殊论说,由于时空的变迁,必须做出合理的调整,才能够符合现代的实际状况。 在这些部分,我们提出若干建议,以供参考。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2岁。孔子3岁时,便失去了父亲,当时,他的母亲仅18岁。孔子24岁时,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年仅42岁。在这么一个孤儿寡母的家庭里,能够培育出全人类所尊敬崇拜的导师,不得不说,母教的伟大,实在令人钦佩。
孔子学说的重心在“人”,并不在“神”,所以不重宗教,而重视做人的道德修养。把“儒家”说成“儒教”,相信孔子不会同意。
孔子学说的精神在“行”,而不在“说”。 说一大堆,不如亲自去做。所以读《论语》,最好把《论语》的道理,践行于日常生活之中。
只有真正践行了《论语》思想的人,才是真正了解《论语》的人。
孔子以其深邃的思想和伟大的人格魅力,掀起了一场影响世界几千年的道德自觉活动。很多现代人重视物质生活而轻视道德修养,重新了解《论语》的真义,应该可以归根复命,寻找心灵中光明的未来。
编者的话 #
本书是著名学者曾仕强和其弟曾仕良两位教授,关于《论语》现代应用的倾心之作。为增强读者对《论语》的理解和认知,本书对每一句原文从六个方面予以解读——注释、主旨、今译、引述、生活智慧、建议,以期更加贴近现代的社会状况,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
为方便读者阅读,特做图例说明如下:
据编者了解,目前所出版的《论语》方面的图书,多立足于词句的解释,如本书这般,给出实际建议和生活应用的为数不多。下面就请大家一起跟随曾仕强、曾仕良两位教授,穿越千年的时空,共同感受《论语》的智慧和魅力。
编者按
目 录 #
前言
编者的话
学天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天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