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天第一
这是篇名,用第一句的最先两个字来表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一·一 #
一、子曰:“学天时习之,不亦说①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②(yùn),不亦君子③乎?”
一·一[注释] #
①说:同『悦』,表示内心欣喜。
②愠:稍微有些生气,不高兴的样子。
③君子:指道德修养良好的人。
一·一〔主旨〕 #
孔门子弟的三大乐趣,分别为:不断学习和实践;交几个好友;向君子看齐。
今 译 #
孔子说:“向大自然学习,以自然为老师,并常常在生活中实践,养成习惯,不是很喜悦吗?有同道好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知道我的才学,我也不生气,不就是一位君子吗?”
引 述 #
孔子这三句话,被认为是“孔门三乐”。表示儒家弟子,应该培养这三种乐趣,来增进自己的修养,并使和自己有交往的人也获得安宁,大家和谐相处。
“学天时习之”的“习”字,一直被解释为温习、复习。演变成老师课后指定很多重复的作业,反而减低了学习的乐趣。孔子一向重视知行合一,学到的知能,一定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实践出来,进而养成习惯。所以这个“习”字,应该解释为习惯。如果真的习惯成自然,当然令人喜悦。同道好友,为什么愿意远道来访呢?最好的理由,便是来到我们这里,多少可以得到某些好处。譬如下几盘象棋、喝几杯好酒、看一些平常看不到的书画,或者听到某些难得一闻的道理。会当主人,把主人当好,客人才愿意来。同道好友常来往,彼此才有机会互助,共同为未来而奋斗。最难能可贵的修养,便是自己很有名气,满肚子学问,有一套独门功夫,而别人却有眼不识泰山,居然看不出来。自己受到这样的冷落和漠视,仍然丝毫不觉得难过,完全不会生气。应该怎么样,就如常地表现。
有些人完全相反,学到的东西,只是挂在口头上,说得十分动听,实际上却全无表现。亲友一想到他们就头疼,根本不想来往。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便大发雷霆,以此表示不满,警告大家不可如此无礼。这样的人,不但得不到孔门三乐,而且自己痛苦,也折磨别人,让大家都不得安宁!
生活智慧 #
(一)做人应该愉快地生活,而不是完全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以及感观上的刺激。
(二)要获得内心的快乐,最好接受孔子的建议。自我修持,以期早日获得孔门三乐。
(三)内心的快乐,不能靠别人。最好要求自己,而不计较别人是否如此,自然乐在其中。
一·一[建议] #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孔门三乐的情趣,使自己更受欢迎,也更加有价值。读《论语》却得不到生活的乐趣,那就白读了,一定有失误的地方。
一·二 #
二、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hào)犯上③者,鲜④(xiǎn)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⑤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⑥,本立而道⑦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⑧!”
一·二[注释] #
①有子:名若,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②孝弟:『孝』指善事父母,『弟』指尊敬兄长。
③犯上:意即冒犯长辈或上位的人。
④鲜:少。
⑤作乱:不守规矩,做出没道理的事情。
⑥务本:专心致力于根本。
⑦道:指『仁道』,也就是人与人相处的道理。
⑧与:同『欤』,是语尾助词。
今 译 #
有子说:“能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而会去冒犯长上的,必定是很少的。不会去冒犯长上,竟然喜好作乱,那更是不会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事情的根本处,根本建立好,仁道便由此产生。孝悌是行仁的根本,实在十分明显。”
引 述 #
中华文化的基础,在一个“孝”字。我们不习惯使用单名词,所以在孝的后面,加上一个字,变成复名词。因此出现孝心、孝道、孝经等名词。有人加上“顺”字,成为“孝顺”,引起很多争论。到底要不要顺?各有不同的看法。不合理的顺,显然是不孝。而存心不顺,同样是不孝。只有顺到合理的程度,才是正当的孝顺。
==一个人能够合理地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大概就不会对不起上司。==历来主张“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便是由此推论出来的道理。
对得起上司的部属,有资格称为君子。根本的修养,是大家明道和行道的基础。这样看起来,仁道的根本,即在于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
但是,真正的道,必须掌握合理的“度”,才算中道(合理的道路)。过与不及,都属于偏道。
孝到合理的程度,敬到合理的地步。并不是盲目顺从和过分地敬重,务求以合理为度。
一·二[主旨] #
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道理,叫作仁。孝悌是仁的根本基础。
生活智慧 #
(一)孝是不忘根本的表现,忘本的人容易冒犯长上,那是常见的现象。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现代仍然如此。
(二)合理顺从父母,才是孝心。不合理的指示,不能够顶撞,更不应该反过来教训父母,也不可以盲目顺从。
(三)对兄长要尊敬,同样以合理为度。过与不及,都不是应有的态度。兄长对弟妹,也要有合理的爱护。
一·二[建议] #
在自己家中,从自己做起,把孝道发扬光大。以孝道传家,对人类的贡献最大。
一·三 #
三、子曰:“巧言①令色②,鲜矣仁。”
一·三[注释] #
①巧言:指不切实际的花言巧语。
②令色:指不诚恳的嬉皮笑脸。
今 译 #
孔子说:“专说动听的话,嬉皮笑脸讨好别人,这种人很少有仁心。”
一·三[主旨] #
修养良好的仁者,大多直言正色。
引 述 #
说话最好说到对方听得进去,但是合理的“度”十分重要。过分动听,不是存心讨好,有拍马屁的嫌疑;便是有口无心,虚伪而不实在。不及的话,就会忠言逆耳,引起听者的不悦,产生反效果。嬉皮笑脸,让听者搞不清楚真正的用意是什么,很可能丧失或降低沟通的效果。
说话时态度不正经,内容不切实际,基本上已经不是正人君子,谈不上什么品德修养。
但是,说直话,表现出正经的态度,也应该合理。在这些方面,“度”仍然很重要。太直了,对方受不了,听不入耳。过分正经,弄得大家都很紧张,未免破坏了沟通的气氛。正直的人,太直的话反而听不进去;不正直的人,听直话也无所谓。结果大家都认为这种人很正直,岂不可怕?
我们的警觉性,普遍显得很高。换句话说,也就是怀疑心很重。既不容易被讨好,也不容易被感动。所以巧言令色,大多不受欢迎。
生活智慧 #
(一)巧言令色,目的在于讨好别人。动机不纯正,所说的话通常很不确实,这种人大多不是君子,要特别小心。
(二)自己不能够巧言令色,以免被视为小人。他人巧言令色的时候,如果是对自己,要提高警觉。若是对他人,我们要小心应对。
(三)够交情的人,可以善意提醒。但是不能过分强调,以免伤害对方的自尊。
如果不够交情,最好默不作声,当作没有这回事,让对方自行处置。
一·三[建议] #
注意自己的沟通态度和方式,不巧言令色;也不能太直,令人承受不了。
一·四 #
四、曾子①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②(chuán)不习③乎?”
一·四[注释] #
①曾子:名参(shēn),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②传:可以当作老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
③习:指即知即行,及早养成习惯。
一·四[主旨] #
曾子每日反省自己的三个重点。
今 译 #
曾子说:“我每天自我反省:替人做事有不尽心的吗?与朋友交往有不信实的吗?老师教我的有没有在日常生活中运用?”
引 述 #
西方人以神为本,十分重视忏悔,表示对神的尊敬。中国人以人为本,所以我们最好每天留出20分钟,好好反省,以求修治自己,使自己不断地精进。
反省时要掌握三个重点,这是曾子对我们的建议。
(一)替人家想事情,有没有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立场着想?有没有趁机从中为自己寻找一些好处?
(二)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信实的地方?故意隐瞒某些事实,或者存心利用朋友对自己的信任?
(三)每天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能不能即知即行,在日常生活当中,尽量去运用,以期养成习惯?是不是知而不行,只用来骗取考试的分数?或者用来炫耀自己,甚至于欺骗别人?
一·四[建议] #
不论怎样忙碌,每天至少留二十分钟给自己,养成每天反省的习惯。
生活智慧 #
(一)人类和一般动物最大的差异,即在具有自我反省的能力。反省之后,还要通过实践,来不断改善自己,以提升自我。
(二)反省的时间,至少每天要花费二十分钟。否则形式上如此,实际上却很容易放松自己,收不到真正的效果。
(三)反省不是后悔,也不是跟自己过不去。反省的目的,在于找出自己的缺失,加以改善。只要日有寸进,天天有改善,成果必然很好。
一·五 #
五、子曰:“道①千乘(shèng)之国②,敬事③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④。”
一·五[注释] #
①道:同『导』,意思是领导、治理。
②千乘之国:拥有千辆以上的兵车的国家,在当时算是大国。
③敬事:指做事谨慎专一。
④使民以时:『时』指农闲的时候。使唤人民做事应当选在农闲的时候。现代可以解释为适当的时间。
一·五[主旨] #
治国必须遵循正当的道理。
今 译 #
孔子说:“领导一个有千辆兵车的大国,处理政事要谨慎专一,才能取信于民。要节省财用,表示爱护人民。使用人民的时间和力量,要选在适当的时候。”
引 述 #
治理政治的事务,当然要遵循正当的道理。
一般的国家,治理时要掌握三大要则。
(一)处理大小事务,都应该认真负责,丝毫不能苟且。对人民要讲求信用,务求言出必行,获得大家的信任。
(二)财政的支出,要合理。当省不用,而当用不省。政务官要节省自己的用度,尽力爱护人民的财力和物力。
(三)==要人民出钱、出力,应该力求合理。==在适当的时间,做出合理的要求。不但不扰民,而且不引起民怨。
生活智慧 #
(一)《大学》之道告诉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以贯之的道理。一个人先把自己修好,把自己所属的家族治理好,才有能力来治国。治国的时候,要站在平天下的立场来设想。用现代话来说,便是以全球化的眼光,来促使自己的国家,能够现代化和国际化,却不失去原有的立国精神。
(二)有志为国出力,最好先把修身做好。只有品德良好的人士,大家才放心把重大的责任交付给他。
(三)治国时应该以百姓的幸福为目标,全心全力为民众服务。为人民做出良好的贡献,必能获得全民的拥戴。
一·五[建议] #
不要好高骛远,从修身做起,一步一步向外推展。凡事不强求,量力而为。
一·六 #
六、子曰:“弟子①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③。”
一·六[注释] #
①弟子:指为人弟妹或子女的后生晚辈。
②泛:广泛、普遍的意思。
③文:指诗书六艺。
一·六[主旨] #
孔子主张修德为先,除此之外,还要利用时间求取学问。
今 译 #
孔子说:“年轻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恭敬长上,言行谨慎有诚信,博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实践之余,还要尽量利用时间来学习诗书六艺。”
引 述 #
中国人说天,含有地在内;说男,也包括女在内。弟子为一种包含男女的通称。在家里合理孝顺父母,出外时应该尊敬长辈或年龄较大的长者。做起事来,务求慎始善终,有头有尾地谨慎小心。待人接物,必须讲求诚实,以建立良好的信用。对一般人和蔼、有礼貌;对品德修养良好的人,要多亲近、多请教。为了增进上述这些素养,还应该尽量利用时间多读书,多明白其中的道理。知行合一,才能够合理地调整和改善自己的所作所为。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并不是“文”没有“行”重要,而是真正的有效学习,应该是“从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一边实践仁德,一边学习其中的道理,自然有更为深入的领悟。“文”指诗书六艺等较为艰深的学问,最好在学会一般日常生活的基本知能之后,再来学习。现代人在这方面的次序,有很多是颠倒过来的,以致有一些知识,却反而缺乏常识。
生活智慧 #
(一)生活的方式可以变,生活的原则不能变。孔子所说的孝悌、谨信、亲仁、学文,基本上都不应该加以改变。
(二)谨慎和诚信,是一个人在人群社会立足的必要条件。只要有一样出现偏差,便会产生很大的遗憾。最好从小培养这样的习惯,终生不要有丝毫疏失。
(三)只要有时间,就应该用来学习,以增进自己的实力。现代倡导终生学习,最好是学习有用的道理,而不是学那些增加感官刺激的新奇事物,害己也害人。
一·六[建议] #
把修养自己的品德,当作终生不渝的原则。德本财末和德本才末,最好细心加以体会。
一·七 #
七、子夏①曰:“贤贤易色②,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③,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一·七[注释] #
①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弟子。
②贤贤易色:第一个『贤』字为动词,是尊重的意思。下一个『贤』字为名词,指贤能的人。『易色』指好比爱好美色的心态。
③致其身:即献身于职守。『致』是『委』的意思。
今 译 #
子夏说:“将爱好美色的心态,推广到敬重贤能人士上。侍奉父母尽心尽力,对待君主忠于职守并不惜牺牲性命,与朋友交往言谈信实。这种人即使自谦说未学,我必定说他已经学过了。”
引 述 #
古人所说的读书,主要目的在于明白道理。古人所说的学习,主要用意在于即知即行,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般人大多爱好美色,因为这是人的一种本性。经过读书明理,学习后即知即行,如果能够用原先爱好美色的本性,来扩展敬重贤能人士的心态,在对待父母、长官、朋友等方面,做出合理的表现;这样,虽然说没有什么专业知识和技能,我们也应该尊重他的读书明理。
现代人的专业知能,大多超过古代的人。可惜在修养品德方面,却往往不如古人。最好在这一方面也加强起来,成为有品德、有价值的人,更令人看得起。
一·七[主旨] #
子夏教人务本重实。
生活智慧 #
(一)爱好美色,原本是人的本性,没有必要伪装或隐藏。只要好德如好色,尊重贤能人士,好比爱好美色那样,就很了不起,值得我们尊敬。
(二)侍奉父母,为什么不统一规定标准?便是各人的情况不一样。所以各自尽心尽力就好,不能够设置标准,来加以严格地要求。对领导也是一样,能够在必要时不惜牺牲宝贵的性命,已经是十分难能可贵。
(三)和朋友交往,有信用、靠得住,即使没有读过什么书、受过什么高深的教育,也是懂得道理的正人君子。
一·七[建议] #
不要看不起没有读过书的人,要仔细看看,是不是做人做事,都合情合理。只要明理,不必计较学历的高低。
一·八 #
八、子曰:“君子不重①则不威②;学则不固③。主④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⑤改。”
一·八[注释] #
①重:庄重。
②威:即威严。
③固:坚固。
④主:有亲近的意思。
⑤惮:害怕。
今 译 #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便没有威严,令人不加以敬重。多多学习,才能够不固执。要让人家看得起,最好亲近忠信的人,不要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过失也不用怕没有面子,要马上下决心改过。”
一·八[主旨] #
孔子指出君子的修为要领。
引 述 #
一个人不自爱,容易引起他人轻视,因而不加以敬重。在适当的场合,表现出合理的态度,便是自爱的一种表现。应该庄重的时候,如果显得轻佻、搞笑、好像小丑的模样,当然就没有足够的威严,令人不加以敬重。这时候自作自受,就不应该责怪他人缺乏修养。
==我们希望被人家看得起,必须多多学习,使自己有更多的选择,以免由于见闻不多而固执己见。==多多亲近忠实、有信用的人士。向比自己高明的人请教,不要浪费时间到处吹嘘和炫耀自己。反省自己时,发现有任何过失,都应该下定决心,不犯第二次。
生活智慧 #
(一)有很多人,以为即学即用的意思,便是学到了东西,马上就要付诸实践,在生活中运用。这种念头相当可怕,因为学到的东西,未必正确合用,怎么可以如此匆促决定,立即要活学活用呢?
(二)孔子告诉我们“学则不固”的道理,希望我们把学到的东西,当作多一种参考、多一种选择,使自己更加不固执。运用的时候,因时、因地、因人、因事,把所有的参考答案逐一筛选,选出一种合理的方案,才能够择善固执地加以合理地运用。
(三)用过几次,觉得合理有效。这才放心地多加运用,以期养成习惯。但是仍然不要忘记执经用权,也就是持经达变地做出合理的调整。
一·八[建议] #
做人最要紧的,是让人家看得起。把握自己的修为要领,不断精进,才对得起自己。
一·九 #
九、曾子曰:“慎终①,追远②,民德归厚矣。”
一·九[注释] #
①慎终:指慎重处理亲长的后事。
②追远:指诚敬祭拜自己的祖先。
一·九[主旨] #
在上位的人能尊崇祖先,人民就会归于敦厚。
今 译 #
曾子说:“对亲长送终要尽礼尽哀,对远祖祭拜要诚敬追思,这样才能使社会风气归于敦厚。”
引 述 #
我国家庭的首要功能,在生育子女,以延续民族生命;第二功能即在祭祀祖先,表示不忘根本;第三功能为教养子女,使其成为品德良好、受人敬重的公民,以传承良好的家风。我们相信“家为国之本”,家教良好,社会风气自然敦厚。我们借着祭祀来联系不同世代的家人,以增进家人的感情,为家门的荣耀而尽心尽力。
郑重地祭祀祖先,最好全家人参与。因故缺席,必须由家长向祖先灵位敬重地禀告。亲人过世,要尽礼尽哀地送终。祭拜祖先,要诚心、恭敬地追思。家家如此,这个社会必然和谐、协调、风气敦厚。
这里所说的“民德”,只表示事实的存在,并没有价值判断。慎终追远,如果只注重形式,甚至于造成迷信,那就毫无价值。倘若明白真正的用意,了解不忘根本的道理,寄以世代相传良好家风的厚望,那才真正有价值。
一·九[建议] #
不要把祭祀当作迷信,要抱着不忘根本的虔诚和恭敬,加强家人之间的沟通,增强家族的凝聚力。
生活智慧 #
(一)慎终追远,是良好的风俗,必须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使不忘本的美德,持续地发扬光大。
(二)慎终可以扩大为慎始善终,用在为人处世方面,以期获得更为圆满的人生。一开始就正确,并且确保过程的良好,结果当然善终。
(三)厚道是大家所喜欢的良好风俗,彼此都表现出忠厚的态度,人间才更为和谐。大家都从自身做起,社会自然融洽、充满和气。
一·十 #
十、子禽①问于子贡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③,求之与?抑④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⑤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⑥异乎人之求之与!”
一·十[注释] #
①子禽:姓陈名亢(kàng),字子禽,孔子的弟子。
②子贡:姓端木名赐,是孔子学生中最富有的。
③政:指国政。
④抑:反语词,『还是』的意思。
⑤温、良、恭、俭、让:五者指孔子的盛德。『让』是谦逊的意思。
⑥其诸:或许,或者。
一·十[主旨] #
孔子有德,治国的人士大多喜欢向他请益。
今 译 #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每到一个国家,都会了解这个国家的政事,到底是自己去求得的呢,还是人家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回答说:“老师是以他的温和、良善、恭敬、节制、谦让五种美德,获得大家的信任和赞赏,纷纷向他请益。老师能得到对这些国家政事的了解,跟别人是不相同的。”
引 述 #
“求人”和“不求人”,都应该以“合理”为原则。合理的求人,并不难为情。不合理的不求人,实际上是不负责任。孔子不求人,也不标榜不求人,才是合理的态度。他以温、良、恭、俭、让的良好修养,赢得大家的敬仰。主动向他请教,如果再不理会,反而不好。孔子善用不求人来求人,值得我们学习。
生活智慧 #
(一)温厚、善良、恭敬、俭约和谦让,是子贡对他的老师孔子所加的赞美。这五种美德,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不断学习的。
(二)自己修养良好,使别人乐于学习,这是最省力,也最有效的参考权。在所有权力当中,最值得大家学习。运用起来,也最有价值,最不受限制。
(三)==他人自动向我们学习,我们不但不应该沾沾自喜,更不可以明白指出,自己拥有很大的参考权。这时候愈谦让,他人愈愿意接受我们的影响。==一旦自己说出来,效果必然减半。
一·十[建议] #
温、良、恭、俭、让是五种美德,人人都应该以此为目标,终生努力不懈。
一·十一 #
十一、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xìng)。三年无改于父之道①,可谓孝矣。”
一·十一[注释] #
①无改于父之道:不改变父亲在世时的言行原则。
一·十一[主旨] #
孔子提出『孝子』的具体标准。
今 译 #
孔子说:“父亲在世的时候,观察做儿子的志向,父亲不在世了,便观察做儿子的行为。在守丧的三年当中,能够坚持不改变父亲在世时的所有言行原则,就是孝子。”
引 述 #
子女为父母所生,却不为父母所有。子女想做的事情,不一定要和父母一样。但是,为社会人群做出良好贡献的志向,应该是相同的。所以父母在世时,子女应该学习父母的正当志向。等到父母逝世以后,还应该保持父母所教导的正当行为。至少在守丧三年期间,能够坚持不改变父母在世时的言行态度。
现代人不可能守丧三年,但是孔子对于孝子的要求,迄今仍然具体可行。学习父母的正当志向和言行态度,原本就是家庭教育的重点。在家学做人,到学校充实知识,成为现代人的基本教养。继承父母的志向,秉持父母的言行态度,可以形成坚实的家风。如此世世代代传承下去,人人不忘本,必然形成家庭教育的强大力量,可以确保子弟血浓于水的共识。
生活智慧 #
(一)一般家庭,父母的志向未必十分明确。子女能不能继承,实际上也不十分重要。孔子这一番话,应该是针对那些在政治上、经济上或社会上负有重责大任的家庭所言,目的在于促使这些家庭的子女,在继承父业时,要特别重视经营理念的持续发扬光大。
(二)继承大业时,先依据先人所遗留的理念,至少试行三年,完全了解其中的奥妙后,再做出合理的调整,这才是孝道的表现。
(三)一般家庭,要看父母的志向是否正确,再决定应不应该继承下去。最好的办法,其实也是先照着实施,三年之后,自己有深切的体认再来变更,以策安全。
一·十一[建议] #
凡事先了解,然后求适应。有了心得之后,再力求改善,应该是比较合理的做法。
一·十二 #
十二、有子曰:“礼之用,和①为贵。先王②之道,斯③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④,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一·十二[注释] #
①和:从容不迫。
②先王:指古代圣王。
③斯:即『此』,指礼,指和。
④知和而和:指『知礼贵和』,而全心全意求从容不迫。
今 译 #
有子说:“礼的运用,以从容不迫为可贵。先王所有道理中,最美好的就在于礼。不论大事小事,都应该依照这种要求去做。但也有行不通的,那就是知道礼要从容不迫。而全心全意想从容不迫,不知道以礼来节制,也就行不通了。”
一·十二[主旨] #
行礼要从容合节,才算可贵。
引 述 #
礼的后面,经常加上一个“节”字,成为“礼节”。意思是礼多往往令人怀疑,还不如有所节制,来得合理。
一个社会的传统习俗,以及所认可的善恶标准,所形成的共同习惯,便是礼。对社会中各个分子的行为,具有很大的约束力,构成大家共同遵守的社会秩序。我国先贤以从容不迫的可贵精神,力求减少礼俗对个人的过分束缚。只要我们在从容不迫和以礼节制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点,就不会觉得礼教吃人,也不致过分随便而令人吃惊,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
生活智慧 #
(一)“礼”和“理”同音,似乎在提醒我们,礼也应该合理。过与不及的礼,都不能达成“和为贵”的要求。人与人相处,固然和为贵,但是和要和得合礼,也就是合理,才不致和稀泥,令人厌恶。
(二)中华文化的精华,在“和”“合”二字。和而能合,那就必须人人知所节制。凡事以合理为原则,才能够在和谐中寻求密切的合作。
(三)若是只知道和气,只求和谐,而不能用礼来节制,时间一久,便丧失了是非。这种和稀泥式的和,还不如不和。可见人人知礼、守礼,是和谐社会的必要基础。
一·十二[建议] #
礼多必诈,是一般人对于过分有礼的一种警觉。时时保持合理的礼貌,使大家放心。
一·十三 #
十三、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①也。恭近礼,远耻辱也。因②不失其亲,亦可宗③也。”
一·十三[注释] #
①复:是实践的意思。
②因:动词,亲近的意思。
③宗:朱熹解为『犹主也』,意思是尊崇。
一·十三[主旨]
有子说明待人接物的准则。
今 译
有子说:“与人相约定,要近于义理,才能如约地实践。对人恭敬,要近于礼节,才能远离耻辱。亲近应该亲近的人,也可以当作效法的对象。”
引 述
凡轻诺者必寡信,答应得太快,经常没有信用。主要是未经仔细地考虑,不能掌握合理的程度。匆促地答应下来,当然难以兑现。对人过分恭敬,相当于自取其辱。如果拿捏分寸,待以合理的礼节,做到不卑不亢,那就恰到好处,不会招来耻辱。看到人家有机会接近值得亲近的人,必须好好学习,使自己也能够做到这样的地步。
有子是孔子的学生,他提出这样的心得报告,使我们在信守诺言、与人相处的合理态度以及仿效那些依靠可亲的人等方面,知所警惕,也有所效仿。
生活智慧
(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凡是信守诺言的人,必定谨慎得不敢随便承诺。最好的方式,便是对于合理的要求应该承诺,然后全力以赴,至于不合理的要求,那就必须婉转加以拒绝,以免增加彼此的苦恼。
(二)对人过分恭敬,令人产生讨好的感觉,就会引起怀疑:是不是存心不良?有什么不正当的企图?反而为自己招来不必要的耻辱。
(三)看到别人依靠可亲的人,不必用负面的观点来加以耻笑,或指称为奉承或讨好。反而应该多加学习,也逐渐亲近可以亲近的好人。
一·十三[建议]
人生在世,最可靠的便是亲人,其次是师长和朋友。有值得亲近的人,最好常常来往,多加请教。
十四、子曰:“君子食无求①饱,居无求安,敏②于事而慎于言,就③有道④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一·十四[注释]
①无求:指『不要强求』。
②敏:勤敏。
③就:亲近。
④有道:指道德修养良好的君子。
一·十四[主旨]
孔子关于『好学』的观点。
今 译
孔子说:“君子不强求饮食的满足与居处的安适,勤敏做事,谨慎说话,亲近有道德的君子来纠正自己的偏差或错误,这样可算是好学了。”
引 述
衣、食、住、行是生活的必备条件,但是不必无限制地提高水平,以免欲望无穷,害自己疲于奔命。若是为满足衣、食、住、行的需求,而赔掉自己的健康,牺牲自己的生命,那就更加不值得。孔子主张粗茶淡饭,只吃七分饱,居处舒适而不奢侈,安居却不豪华,十分符合现代环境保护和健康生活的标准。把注意力从生活条件中转移出来,提升自己认真负责的做事能力,以及谨慎小心的说话态度,常常向道德修养良好的君子请教相关的问题。这样的表现,就可以说是爱好学问,也热心追求了。
人生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生活小康就可以了,不必追求富裕。多花一些时间充实自己,做自己有兴趣的正当事情,对社区邻里多出一些心力,不要一心一意追求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
一·十四[建议]
无论何时,都可能当局者迷,使自己走偏了方向。最好慎选人生导师,经常亲近和请教,以策安全。
生活智慧
(一)现代人十分重视身体的健康,却忘记了孔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教训,实在是读书不能明理的具体证明。吃七分饱,还要多食粗粮。能站着,就不要坐下;能坐着,就不要躺下。这才是保健的良好习惯。
(二)在言行态度方面,最好提高警觉,出言谨慎,把眼前、手中的事情做好。专心一意,不要做这个想那个,才能够把事情做好。
(三)人生最可贵的,是“就有道而正焉”。一个人选择能力高,又十分谦虚,凡事能够虚心向有道的高人请教,自然进步得很快。
十五、子贡曰:“贫而无谄①(chǎn),富而无骄②,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③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④。’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⑤往而知来者也。”
一·十五[注释]
①谄:以卑下的言语和态度去奉承别人。
②骄:指心态傲慢。
③《诗》:指《诗经》。
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诗经·卫风·淇奥篇》。指精益求精的精神。
⑤诸:是『之于』的意思。
一·十五[主旨]
贫或富都应该乐于读书和修道。
今 译
子贡说:“贫困而不谄媚,富有而不傲慢,这种人怎么样?”孔子说:“是可以了,但不如贫困而乐道,富有而好礼的人。”
子贡说:“《诗经》上说:‘像治理骨角一样,像治理玉石一样,不断切磋,不断琢磨。’就是这个意思吗?”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跟你谈《诗经》了!告诉你一些话,你便能悟出其他的道理来。”
引 述
一般人没有钱的时候,比较听话,表现出谄媚的样子。越有钱就越不听话,表示自己有办法。孔子的学生子贡自身十分富有,他提出这样的问题:“贫困时不谄媚,富有时不傲慢,怎么样?”可见他心里认为这样的人,已经了不起了。
没想到孔子提出更高的标准,指出“贫困时能够安贫乐道,富有时能够富而好礼”,才是品德高尚的人士。
子贡不愧是孔子的学生,不像一般人那样,对孔子的话产生恼羞成怒的负面反应,死不认错地对自己的看法提出辩解,弄得以后大家都不愿意和他谈话。他顺着孔子的教诲,指出赞同孔子的高见。
孔子果然对子贡的态度表示赞赏,说:“赐(子贡的名)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并且指出子贡具有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十分难得。
从这段语录,我们可以学到沟通的要领。特别是下对上的谦恭而不奉承、拍马,上对下的爱护与教导。合情合理,而又气氛愉快。
生活智慧
(一)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自己所尊奉的祖师爷。子贡后来成为雕刻业的祖师爷。因为孔子死时,子贡正好在外地经商,他赶回曲阜守墓三年,之后弟子们各奔东西,只有子贡再守三年,终日为孔子的墓培土除草,并且回想孔子的教诲。他在清扫墓园时,利用木头雕刻了孔子的坐像。孔子的弟子清明扫墓时,纷纷向子贡请教雕刻的手艺,后来发展成为雕刻这一行。可见尊师、孝亲,经常有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二)子贡是带职修业的学生,一面经商,一面学习。由于社会经验丰富,见识也多,更加容易举一反三。对于孔子的教诲,也更能够深刻体会。所以半工半读,如果能够格外用心,效果反而更好。
(三)贫困时常常表现对富有的向往,对富人阿谀、谄佞。而富有的人,也免不了骄傲自大。即使改变这样的态度,仍然不如孔子所描述的“贫而乐道,富而好礼”。一般人要修己,看来需要一步一步要求,不断提升自己才好。
一·十五[建议]
积极培养『举一反三』的习惯,促使自己灵活地吸收和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
十六、子曰:“不患①人之不己知②,患不知人也。”
一·十六[注释]
①患:忧虑。
②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装句。
一·十六[主旨]
孔子对『人不知而不愠』的深一层解说。
今 译
孔子说:“不要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要忧虑自己不能了解别人。”
引 述
现代人最好明白隔行如隔山的道理,在某一行再有名,对其他行业的人来说,也未必熟悉。人家不了解自己,原本是正常的现象,用不着不高兴。反倒是自己要扩展视野,不妨多多认识别人。把别人当作镜子,以便反过来映照自己,使自己更明白真相。知人与被知,孔子认为前者比后者更重要,和孔门三乐中的“人不知而不愠”,互相对照,更能深入了解其中的道理。
现代人很喜欢推销自己。为了出名,什么花样都使得出来。为什么不想想,自己是人,又不是货品,为什么要推销呢?即使不是看轻自己,至少也看不起别人。意思是“你们这些人真是有眼不识泰山,连我都不认识”,怎么不令人难堪?泰山何尝自我推销,为什么大家都那么熟悉?充实自己,提升自己,而不是推销自己,才是正道。
生活智慧
(一)人不知而不愠,对一般人来说,比较容易做到。因为本来就默默无闻,不为人所知,根本是正常的现象,怎么会生气呢?然而,对于知名的人士,那就很难控制得住。往往因此十分生气,恼羞成怒。
(二)知人很难,所以经常由此造成悔恨。最好时常观察身边的人,检验自己的知人能力。
(三)要知人,不能不知天。知人的内涵十分广泛,包括“人与天”“人与神”“人与人”等项目。要知人,最好先知物,由知物做起,再逐渐知人,才是明白本末和先后的道理。
一·十六[建议]
修己是本,治人是末。最好循着知物、知天、知命、知性的顺序,进而明道、明德、明教,以达到知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