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冶长第五
这是篇名,用第一句的最先两个字来表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一、子谓公冶长①:“可妻②(qì)也,虽在缧(léi)绁③(xiè)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五·一[注释]
①公冶长:字子长,齐国人,是孔子的弟子。
②妻:动词,女子嫁男人为妻。
③缧绁:『缧』即黑索,『绁』指牵系。古时牢狱以黑索牵系囚犯。
五·一[主旨]
孔子称誉公冶长的贤明。
今 译
孔子评论他的弟子公冶长说:“这个人的品德良好,可以把女儿嫁给他。虽然他曾经下狱,但那不是他的罪过。”于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引 述
“以其子妻之”,并不一定是不经过女儿的同意,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为妻。商量过后,大家都有同感,也可以用同样的句法。《论语》不是孔子自己写的,而是他的学生们,就记忆中的印象写下来的。有时候不十分明确,更证明所记载的是事实。
我们也不必因此而批评那时候的婚姻,要听从长辈的指示,好像没有什么自由。其实父母之言,如果真的出于爱护子女的心,媒妁之言,真的凭良心做好婚姻介绍的工作,并没有什么不好。看到现代社会婚姻关系的不稳定,离婚率不断升高,可以想见婚姻自由同样有很多弊害。
五·一[建议]
重视子女的婚姻,和关心子女的学业、事业,同样重要。
生活智慧
(一)做长辈的关心子女的婚姻,给予合理的指导,是必要的,也是正当的。子女不应该盲目地抗拒。不听父母的话,反而向外人讨教、求救,岂不是对父母不信任?
(二)婚姻是人生大事,千万不可以粗心大意。或者相信什么“来电”“网络交友”之类的感觉,害己害人。
(三)选择对象,以人品为重,品德修养良好,再看其他的条件。品德不好,不可靠,其他条件再好也没有用。
二、子谓南容①:“邦有道,不废②;邦无道,免于刑戮③。”以其兄之子妻之。
五·二[注释]
①南容:即南宫括,字子容,是孔子的弟子。
②废:废弃不用。
③免于刑戮:指不会受到刑罚。
五·二[主旨]
孔子称许南容谨慎贤明。
今 译
孔子说到弟子南容:“国家政治清明时,他不会被政府废弃不用;国家无道时,他不会受到刑罚。”于是把哥哥的女儿嫁给了南容。
引 述
国家政治清明,好人应该出头,为人民服务;政治不好时,好人应该明哲保身,退隐山林,以待时机的变化。这样的人,进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力,退能够免于遭受刑罚。孔子把兄长的女儿,也就是自己的侄女嫁给他,应该是一番好意。
孔子这番话,并没有反对揭竿而起的革命行动。他只是不方便把自己的侄女嫁给这样的人士,若是他的侄女自愿如此,孔子大概也不会反对。他的“求仁得仁,求义得义”主张,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得十分明确。
五·二[建议]
父母对子女的婚姻,有指导、劝阻、建议的责任,却没有指定强制的权力。
生活智慧
(一)子女喜不喜欢冒险,那是子女长大以后,自己可以决定的事。在子女幼小的时候,父母和长辈有责任教导并维护子女的安全。
(二)子女的婚姻,当然要尊重子女的意见。父母和长辈,只能介绍行事安全可靠的对象,不应该擅自做主,要子女和喜欢冒险犯难的人生活在一起。
(三)子女喜欢选择冒险犯难的对象,父母有劝导的责任。若是再三劝阻,子女仍然坚持,那就尊重子女的选择。毕竟婚姻是子女自己的事,必须自作自受。
三、子谓子贱①:“君子哉若人②!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③?”
五·三[注释]
①子贱:即宓(fú)不齐,字子贱,是孔子的弟子,小孔子三十岁。
②若人:此人。
③斯焉取斯:『斯』即此。前面的『斯』指子贱,后面的『斯』指子贱的榜样。意思是:这样的人从哪里获得这么好的榜样?
五·三[主旨]
孔子称许子贱能尊贤取友。
今 译
孔子说到弟子宓不齐:“这个人真是君子啊!鲁国如果没有君子,他从哪里学得这样好的品德呢?”
引 述
西方社会以神为最高主宰,重视神的戒律。大家共同遵守,形成社会秩序。中国社会,以人为本。我们主张亲近贤能的人,以他们为榜样,加紧学习。
孔子称赞子贱的品德良好,趁机说明环境的影响力。认为鲁国有许多君子,子贱身处这样的环境,能够亲近仁人君子,作为学习的榜样,所以自己也能成为君子。
五·三[建议]
注意环境的选择,尽可能居住在社会风气良好的地方。时时留心:要亲近仁人君子而和小人保持距离。
生活智慧
(一)孟母三迁的故事,便是父母尽力为子女选择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子女容易学习良好的行为习惯。有能力这样做,应该多为子女设想。如果做不到,就要加强防范,以免子女感染不良的行为。
(二)亲近仁人君子,才能激励自己不断向善。所以亲君子远小人,应该成为终生遵循的原则。随时提醒自己,不要为小人所蒙蔽。
(三)向君子学习,使自己也成为君子,这是自我修持最有效的方式。《学天篇》的每日以三件事反省自己,应该列为必修的课程。
四、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rǔ)器也①。”曰:“何器也?”曰:“瑚(hú)琏②(liǎn)也。”
五·四[注释]
①女器也:『女』即汝,指子贡,子贡名赐。『器』指器皿,表示有用的人。
②瑚琏:是宗庙所使用的器皿,用玉装饰,十分贵重而华美。
五·四[主旨]
孔子评论子贡的才能。
今 译
子贡问老师孔子:“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孔子说:“你好比是一个器皿。”子贡再问:“什么器皿呢?”孔子说:“你是宗庙里贵重而华美的瑚琏。”
引 述
孔子认为子贡是一个有用的人,所以用瑚琏这样珍贵的礼器来形容他。孔子不是说“君子不器”(《为政篇》)吗?君子不能跟器具一般,随人使用。为什么又把子贡譬喻成器皿呢?难道他认为子贡不是君子吗?
子贡在孔子的学生当中,属于半工半读的性质。他一边经商,一边学习。由于见多识广,又能言善道,刚开始跟孔子学习,有时还觉得孔子不如他。后来才觉得孔子真的比自己高明,愈来愈敬佩孔子。这一句话,是不是在追随孔子学习的初期,孔子故意用来点醒他,我们不得而知。依常理判断,应该是提醒子贡是一个有用的人,却更应该加强品德修养,增加多方面的才艺。
深一层想,不难发现这里所说的“器”,应该是名词。和“君子不器”的“器”当作形容词,并不相同。“女器也”,可以解释为“你是有用的人才”,接着用“宗庙里贵重而华美的瑚琏”来比喻,不正前后吻合吗?
生活智慧
(一)专业知能当然十分重要,但是才德兼备,尤为可贵。做学问最好先通后专,再由专转通,然后由通而专,由专而通,不断地扩展精进,以提升自己的实力。
(二)愈来愈多的人,提早学习专业知能。一头钻进去之后,便再也伸不出来。一辈子生活在十分狭小的范围内,不但生活单调乏味,而且也做不出真正的学问。
(三)多和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人士打交道,可以扩大自己的视野,听到不一样的声音,使自己更能够将心比心,灵活运用各种知能。
五·四[建议]
先做一个有用的人,再使自己成为一个多才多艺的通才。说不定哪一天遭遇变故,有更大弹性的应变力,才能够随遇而安。
五、或曰:“雍①也,仁而不佞②(nìng)。”子曰:“焉用佞?御③人以口给④,屡憎⑤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五·五[注释]
①雍:孔子的弟子冉雍,字子长,鲁人,小孔子二十九岁。
②佞:善于以言辞讨好长官。
③御:抵御,对付。
④口给:言辞敏捷。
⑤憎:厌恶。
今 译
有人说:“冉雍有仁德却没有好口才。”孔子说:“何必要有好口才呢?用巧辩的口才对付人,常被人厌恶。我不知道他的仁德怎么样,但何必要有好口才呢?”
引 述
一个人忠实、诚恳、谦虚,加上口才很好,当然很受欢迎。若是做事不够忠实,为人不够诚恳,待人不够谦虚,单凭好口才,便想颠倒是非,驾驭他人,不但达不到目的,反而令人厌恶。这种人强词夺理,反复无信,大家根本不想听他的,口才好又有什么用?
孔子说他不知道冉雍的仁德怎么样,是针对“仁而不佞”而发的,既然说话的人已经肯定冉雍的仁德,就用不着再强调。他看到当时社会喜欢巧言辩解的风气,利用这个机会,说明口才好不好,其实并不那么重要,进行一次机会教育。
五·五[主旨]
孔子不喜欢当时巧辩的风气。
生活智慧
(一)口才好,是应该说的时候,才开口说话,不应该说的时候,能够不说话。而且只说应该说的话,不说不应该说的话。现代社会,更应该重视这些基本原则。
(二)站在不说的立场来说,才不致乱说。现代人抓到机会就要说,说个没完,实在是令人厌恶的乱说。
(三)让人家产生乱说话的印象,日子久了,一开口大家就不想听,反而等于没有说。到时候才想改变,恐怕为时已晚,来不及了。
五·五[建议]
多看、多想、多听、少开口,永远是智慧的展现。
六、子使漆雕开①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②。”子说。
五·六[注释]
①漆雕开:孔子的弟子,姓漆雕,名开,字子开。
②信:自信。
五·六[主旨]
孔子很欣赏漆雕开不为名利所诱惑。
今 译
孔子要派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说:“我对做官这件事还没有自信。”孔子听了很高兴。
引 述
一般人听到有做官的机会,恨不得马上就任。自己充满了信心,却未必真的有实力。等到上任以后,才发现自己不堪胜任,又赖着不走,实在令人看不起。
漆雕开按照君子的原则,凡事先想想自己适任不适任,会不会耽误公事。没有把握时,宁可先推辞。
孔子是漆雕开的老师,对漆雕开的能力,当然很清楚。他开口要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先推辞一下,看看老师的反应如何,是客气的试探,还是真正的指派。这种方式,若是不诚恳的虚情假意,便是虚伪的小人。若是诚恳实在,那就是谦虚的君子。漆雕开诚恳实在,所以孔子十分高兴。
生活智慧
(一)凡事先推辞一下,站在不接受的立场来承担,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只有自己不够诚恳的人,才会把这种谦让的方式,看作虚伪和造作。
(二)自信是内在充实的自然表现,并不是虚张声势,把大拇指竖起来,自欺欺人。真正自信的人,实际上不会这样幼稚可笑。
(三)别人对我们信任,远比盲目地自信,来得重要。充满了自信,却得不到他人的信任,岂不是贻笑大方?
五·六[建议]
不能没有自信,也不能够过分自信,合适地度量自己,才是有自知之明。
七、子曰:“道不行,乘桴①浮于海,从②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③。”
五·七[注释]
①桴:用竹木编成可以航行的工具,大的称为筏,小的叫作桴。
②从:跟随。
③无所取材:不知道所需要的材料在哪里。
五·七[主旨]
孔子感叹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
今 译
孔子说:“我的理想不能实现,还不如乘坐木桴出海去。跟我一起去的,或许只有子路吧。”子路听了很高兴。孔子说:“子路啊!你的勇气比我强,可惜太不了解我的心思了。”
引 述
当孔子说他想乘坐木桴出海的时候,他心中并没有放弃理想的念头。他只是看到当时的乱象,使他的理想难以实现,有一些感叹。不料子路认为老师真的要这样,所以孔子才用“连造桴的材料,都没有着落,怎么乘坐木桴出海”来指点子路,实在太不了解老师的心思。
“无所取材”,字面上的意思,是找不到造桴的材料。深一层的意思,则是不能裁量事理,引申为不明白孔子的心意。用这种方式来学习《论语》,应该比较妥当。
“道”字的原义,是行走的道路。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是道路,便可以行走,并没有好坏、善恶的分别。但是这里所说的“道”,具有价值判断,带有正邪的评价,专指正道、中道而言,不包括邪道、偏道在内。意思是孔子要实现自己的理想,不能够不择手段,才有“道不行”的感慨。
生活智慧
(一)一个人具有使命感,就不会遇到困难,便心灰意冷,想要放弃自己的理想。即使有时候嘴巴说说,也不致动摇原先的坚持。
(二)孔子一生奔波,始终无怨无悔。这种不折不挠、始终如一的精神,值得我们钦佩和学习。
(三)在理想尚未确定之前,不能固执,以免偏了目标,还难以纠正。若是目标明确,便应该坚持贯彻,不轻易改变。
五·七[建议]
没有把握的事情,最好不要固执,以免形成偏见和成见,妨碍自己的进步。
八、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①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②,百乘之家③,可使为之宰④也;不知其仁也。”
“赤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⑥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五·八[注释]
①赋:即兵。古时按田赋出兵,称兵为赋。
②千室之邑:指有一千户人家的大县邑。
③百乘之家:指拥有百辆车乘的卿、大夫的家。
④宰:邑长、家臣的通号。
⑤赤: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孔子的弟子。
⑥束带:用以整束衣服的带子。
五·八[主旨]
孔子不轻易用仁德来称许他的弟子。
今 译
孟武伯问孔子:“子路是仁者吗?”孔子说:“不知道。”接着又问。孔子说:“子路这个人,如果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国,可派他去治理军事,至于他是不是仁者,我可不知道。”
孟武伯再问:“冉求这个人呢?”孔子说:“冉求嘛,一千户的大县,一百辆兵车的大夫家,可派他去做总管,至于他是不是仁者,我可不知道。”
孟武伯又问:“公西赤怎么样?”孔子说:“公西赤嘛,穿上朝服系上衣带,站在朝廷上,可派他去和外宾会谈,至于他是不是仁者,我也不知道。”
引 述
仁是孔子思想中十分重要的核心概念。他认为仁是各种德行的综合体,必须不断地提升和扩大,很不容易完全做到。所以孔子赞美弟子,大多说有能力、有才艺、有修养,却不敢说是一个仁人。以免弟子误以为自己的修养功夫,已经达到孔子的要求,反而停顿下来,难以精进。
孔子这样做,并不是看不起自己的弟子。居于爱之深责之切的心理,他宁可以“不知道是不是仁者”来督促弟子更上一层楼,达到真正仁者的地步。
五·八[建议]
仁的核心意义,应该是自爱、爱人。先爱自己,爱到自己全身充满了爱,再向外扩展,以爱自己的心情来爱别人。
生活智慧
(一)仁是恭敬忠恕等德行的综合体,仁为总体,恭敬忠恕都是仁的一部分,都不足以代表仁。孔子解答弟子请教仁是什么时,从来没有一一列举过,因为内涵太多,不及一一枚举。
(二)人有个别差异,只能就各人的长处,把这一部分的仁发展出来。要求尽善尽美,实在不可能。人人各缺一小部分,不能构成完整的仁。
(三)仁表示理想的人格,是孔子心目中做人的综合条件。弟子们各有所长,可以放心地加以赞美。只有“仁人”这一称呼,孔子十分慎重,不敢随便赞许。
九、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①?”对曰:“赐也何敢望②回?回也,闻一以知十③;赐也,闻一以知二④。”子曰:“弗如⑤也。吾与女弗如也。”
五·九[注释]
①孰愈:『孰』指谁。『愈』即胜或强。
②何敢望:不敢相比的意思。『望』即比。
③闻一以知十:指颜回闻其一可以推知全体。
④闻一以知二:子贡自谓闻其一仅能推知其二。
⑤弗如:不如。
五·九[主旨]
孔子赞美颜回以开导子贡。
今 译
孔子问子贡:“你和颜回哪个比较强呢?”子贡答道:“我怎么敢跟颜回比呢?颜回听到一个道理,便能推知十个类似的道理;我听到一个道理,只能推知两个类似的道理。”孔子说:“你不如他,我和你一样不如他。”
引 述
人最好有自知之明,才不致骄傲自大。孔子问子贡和颜回谁比较好,用意并不是鼓励子贡和别人比来比去。因为最好同自己比,不要和别人比。只要自己不断求取进步,根本用不着和人家比。孔子的用意,在唤起子贡的自知之明,使子贡明白自己的优点与缺失,做好正确的自我评鉴。子贡也十分谦虚,指出在闻一知十方面,自己不如颜回。孔子为了安慰子贡,说他在这方面也不如颜回。一方面嘉许子贡诚实做出评比,一方面给子贡很大的面子,表示赞赏的意思。
生活智慧
(一)子贡有子贡的长处,颜回也有颜回的长处,用不着比来比去,实际上也没有办法比较。孔子叫子贡和颜回相比,主要用意,在于提醒我们,要有自知之明。并且不吝惜赞美别人,来增大自己的肚量。
(二)既然子贡如此诚实,等于给孔子很大的面子。孔子也应该礼尚往来,还给子贡大面子。想想看,如果子贡回答:“我和颜回各有长处,也各有缺失,用不着比来比去。”固然对老师不尊敬,孔子又有什么办法呢?
(三)孔子不可能对任何人都提出类似的问题,因为身份地位不一样,有些问题是不能随便问的。孔子有把握子贡不会当面顶撞他,才放心问这样的问题。
五·九[建议]
同别人比来比去,并没有什么实质的意义。自己和自己比,是不是天天有进步,这才重要。
十、宰予①昼寝②。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wū)也③。于予与④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五·十[注释]
①宰予:姓宰名予,字子我,又称宰我,是孔子的弟子。
②昼寝:指白天睡觉。
③不可杇也:即不可粉饰。『杇』是涂抹的意思。
④与:语助词,没有意义。
五·十[主旨]
孔子痛责宰予与言行不一的人。
今 译
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不能雕刻,肮脏的土墙不能粉饰。对于宰予,不值得责备啊!”又说:“原先我对任何人,听他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任何人,听他的话还要再观察他的行为。就是因为宰予,才使我改变了态度。”
引 述
宰予是孔子的弟子当中,口才很好的一位。平日说得头头是道,好像很懂得道理。不料大白天睡觉,被孔子指责一番。孔子又趁机说出一些感想,来加强宰予的印象。
孔子这两段话,也不一定是同时说的。因为前面那一段话,对宰予已经够严厉了,用不着紧接着穷追猛打。如果是这样的话,恐怕宰予会承受不了的。
这两段话,有十分紧密的连续性。前后对应着看,更能够彼此呼应,使我们更加明白,不按照正常的作息时间,不但对健康有害,而且也容易浪费宝贵的时间。
生活智慧
(一)天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想要天人合一,最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依循自然规律而生活。早睡早起身体好,白天不宜睡觉,以免浪费时间,应该是千古不变的生活规律。
(二)若是为了工作的需要,不得不改变作息时间,我们也不必加以责怪。勉强求一致,也是不合理的要求。把它当作例外,尽量避免就好。
(三)“听其言而观其行”,是一种比较实际的知人方式。言行一致的人,当然值得信任。否则听听就算了,不必认真。
五·十[建议]
对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对自己要力求言行一致,建立自己的信用度。
十一、子曰:“吾未见刚①者。”或对曰:“申枨②(chéng)。”子曰:“枨也欲③,焉得刚?”
五·十一[注释]
①刚:坚毅不屈。
②申枨:鲁人,姓申名枨,字周,孔子的弟子。
③欲:欲望。
五·十一[主旨]
孔子感叹刚强的人很难得。
今 译
孔子说:“我从未见过真正坚毅不屈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应该算是这样的人。”孔子说:“申枨欲望太多了,怎么可能刚毅不屈呢?”
引 述
我们常说“无欲则刚”,意思是没有欲望自然刚毅不屈。然而欲望是人生存的必要条件,要求无欲,不免违反人性。有了欲望,却又受到牵制,顾虑太多,根本无法坚持原则,谈不上坚毅不屈。
孔子重视人性,不可能要求无欲。他只是希望大家能够发而皆中节,以学问道德来合理调节自己的欲望。
回头看看《里仁篇》所说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和这一番话对照起来,自然有深一层的体会。
生活智慧
(一)在善良风俗与公共秩序许可的范围内,自力可以达成的欲望,基本上都属于正当的需求。可以正常地加以满足,不必压抑或放弃,以维持身心的健康。
(二)必须仰赖他人的协助,才有完成的可能,这种欲望就要减少。就算别人主动提起,而且乐于支援,也应该尽可能避免,以免因而遭受牵制,导致不良的后果。
(三)烦恼大多来自欲望,过度的欲望伤害自己的身心,必须以理智指导感情,合理地加以调节,才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五·十一[建议]
以理智合理节制自己的欲望,不要使自己沦为欲望的奴隶。
十二、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①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今 译
子贡说:“我不愿意别人把事加在我身上,我也不愿把同样的事加在他人身上。”孔子说:“赐啊,这不是你现在所能做到的呀!”
五·十二[注释]
①诸:之于。
五·十二[主旨]
孔子激励子贡立志修为。
引 述
我们常说“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篇》及《卫灵公篇》),和子贡这一番话,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这种事情,说起来容易,实践起来却十分困难。孔子为了勉励子贡说到做到,特别提醒他现在还做不到,也是一种将心比心的恕道。希望子贡设身处地,站在孔子的立场想一想,明白孔子的用心和苦心,不要恼羞成怒,把孔子的好意变成坏意才好。当然,孔子知道子贡不会这样,才放心地这么说。
生活智慧
(一)有些事“知难行易”,有些事“知易行难”。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的事,对大多数人来说,属于“知易行难”。最好加强认识,深一层体会,并且努力实践,以求真知力行之后,变成“知难行易”才好。
(二)现代人普遍私欲太重,常常因私害公,破坏公共秩序,做出伤风败俗的行为,还说是时代改变,大家最好见怪不怪,因为实在是乱说乱做。
(三)只顾自己不管别人的事情愈多,大家就愈加不敢相信别人。彼此丧失信任感,更不敢互信互赖。要建立和谐社会,请大家务必重视子贡这一番话。
五·十二[建议]
确实要求自己,时时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替别人想一想。
十三、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①,不可得而闻也。”
五·十三[注释]
①性与天道:都不是具体的事物,而《论语》所记载的,大多是人生日用的道理,所以很少出现。
五·十三[主旨]
子贡感叹很不容易听到孔子对于性和天道的论说。
今 译
子贡说:“老师讲诗书礼乐的道理,我们听得到;老师讲人性与天道的言论,我们很不容易听到。”
引 述
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当中最富有的。当年孔夫子周游列国,子贡出资也最多。像他这样的学生,都没有机会听到孔子有关人性与天道的言论,可见孔子对于性与天道,很少说明。《论语》一书,只有在《阳货篇》中提及:“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然而,子贡将性与天道连结在一起,是什么道理?他说“不可得而闻也”,是说他自己没有听见过,还是说除他之外,其他同学不可得而闻呢?
把性与天道连结在一起,可能是子贡自己的体会,也可能出于孔子的指示。因为孔子心目中的性,便是他常说的仁。求仁得仁,仁原本存在于我们的内在心性,可以说是人的本质。孔子的学问,既然一以贯之,把性与天道合在一起,证明性与天道可以会通合一。依据天人合一的思路,性指人,天道为天,两者结合起来,不就是天人合一了吗?孔子有性与天道的思想,子贡才感叹不得闻。
我们回头看《为政篇》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一直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也是一以贯之地向自己的道德生命不断奋进,以求成就自己的仁。
是不是孔子曾经说过“性与天道便是仁的天人合一”这样的话,我们不得而知。夫子的文章,指诗书礼乐,以及各种典章制度,大家都可以听得到。只有性与天道,另外出现在《易传》上面。子贡这样说,熊十力先生在《十力语要》中,即认为子贡如果不是听到了而且听明白了,不可能说出这样的话来。
生活智慧
(一)性与天道究竟是什么?我们暂且不必心急。遇到相关的言论时,再来说明。那时候用心体会,自然有所得。
(二)性是善是恶?孔子认为都有道理。但是他更重视教育的功能,所以提出性是可以塑染的看法。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表示人性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变易的。
(三)天道的阴阳变化,和人生的祸福吉凶,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孔子居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原则,在很多地方,把它列为“不知”的部分,因此很少提及。但是应当体会的时候,仍然要用心加以学习。
五·十三[建议]
暂时将性与天道存而不论,等待逐渐有体会之后,再慢慢加以认识,比较妥当。
十四、子路有闻①,未之能行,唯恐有②闻。
五·十四[注释]
①有闻:有所听闻。
②有:又。
五·十四[主旨]
子路勇于力行。
今 译
子路听到孔子所教导的道理,在还没有完全做到之前,唯恐又听到新的道理会来不及实行。
引 述
子路是孔门的文武双才,特别重视实践的功夫,后人尊他为“至贤”。他害怕听到新的道理,并不是不愿意接受新知能,而是深怕来不及实行。他这种实事求是的实践精神,无论古今都十分难能可贵,所以特别记载下来,一方面加以表扬,一方面也唤醒世人。
生活智慧
(一)一般人多听少做,好像吃多了并不消化,容易变成很会讲却不会做的空口说白话,实际上有害而无益。
(二)听了比不听好,但是听了却不去做,还不等于没有听到?知道而不实行,等于不知;做得出来才叫作真知。
(三)《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实际上表现在自己的行为上,才是具体的学习成果。
十五、子贡问曰:“孔文子①何以谓之文②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③,是以谓之文也。”
五·十四[建议]
少做口头作业,多在生活中实践。
今 译
五·十五[注释]
①孔文子:姓孔名圉,卫国大夫,死后追谥为『文』。
②文:《周书·谥法》解为『勤学好问曰文』。
③不耻下问:不以下问为耻。『下问』即询问在自己下面的人。
五·十五[主旨]
孔子解释孔文子谥『文』,是因为他勤学好问。
子贡问:“孔文子为什么会谥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爱好学问,不以向下属请教为耻,所以被谥为‘文’。”
引 述
卫国大夫孔圉,天资很高,能做事,又喜欢研究学问。像这样的人,通常都自视甚高,看不起他人。有人劝他,大概也听不进去。但是孔圉不是这样,他肯向身份地位不如他的人请教,而且不觉得没有面子,实在十分难得。所以死后追谥为“文”,可以说当之无愧。
生活智慧
(一)自认为比别人高明,就容易自满自大。有人提出建议,不屑一顾。向人家请教,会觉得没有面子。这样下去,愈来愈孤独,愈来愈固执,而不进则退,终究会难以赶上时代而遭到淘汰。
(二)“不耻下问”,已经成为一种良好的修养。其实隔行如隔山,人人各有所长,哪里有什么耻不耻的问题?应该改为虚心请教,更为合适。
(三)“文”的意思,是勤学好问。孔子把它分开来说明,说成“聪敏好学”,加上“不耻下问”,使我们更加明白。孔圉凭这两个优点,追谥为“文”,是十分恰当的。
五·十五[建议]
人人勤学好问,社会自然和谐。从自己做起,自然互相感应,共同进步。
十六、子谓子产①:“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②,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③,其使民也义④。”
五·十六[注释]
①子产:姓公孙名侨,字子产,是郑国的大夫。
②恭:谦逊。
③惠:给予恩惠。
④义:合理,合宜。
五·十六[主旨]
孔子称许子产的行为,有很多合乎君子的道理。
今 译
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四种行为合乎君子为人的道理:待人的态度很谦逊,事奉君上很诚敬,抚养民众有恩惠,使用民力很得宜。”
引 述
郑国大夫子产,比孔子年长,也是孔子敬重的人士。他对子产的四大优点:待人恭敬谦逊,事君谨慎尊敬,养民恩惠有加,使民合乎时宜,十分推崇,认为合乎君子之道,值得从政的人学习。
生活智慧
(一)君子从政,老百姓自然有福。孔子倡导仁政,期望从政的人,能够实践君子之道,把君子的作风,表现在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过程中。
(二)孔子赞扬子产,用意在唤醒当时的从政者,发扬君子的精神。因为政治攸关人民的生活,对大家都十分重要。
(三)现代化的政治,同样需要君子之道。自己的行为谦恭有礼,对上级诚实恭敬,用心安养百姓,合理运用民财民力,仍然适用。
五·十六[建议]
君子之道,对每一个人都有帮助。不论行业,职业,最好都能够实践君子之道。
十七、子曰:“晏平仲①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五·十七[注释]
①晏平仲:即齐大夫晏婴,字仲,谥『平』。
五·十七[主旨]
孔子赞美晏平仲善于交友。
今 译
孔子说:“晏平仲善于和朋友往来,彼此相处愈久,别人愈尊敬他。”
引 述
人类是群居的动物,单打独斗很难完成事情。所以朋友相处,十分重要。曾子每日三省,其中有一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学天篇》),可见朋友的重要性。晏婴的人际关系良好,使他获得许多助力。办起事来,格外顺利,所以孔子十分赞美。
五·十七[建议]
检讨自己的人际关系,并设法加以改善。
生活智慧
(一)朋友相处,贵在互相尊重。长久获得朋友的尊敬,可以证明自己的交友之道,相当值得朋友赞赏。
(二)与朋友相处,最重要是不让朋友吃亏。如果常常吃亏,朋友必然远离他去。长久吃亏,相信没有人愿意忍受。
(三)反过来说,不要占朋友的便宜,才是长期保持友谊的要诀。礼尚往来,最好取得相当的平衡,以求长久。
十八、子曰:“臧文仲①居蔡②,山节藻棁③(zhuō),何如其知也?”
五·十八[注释]
①藏文仲:姓藏孙名辰,字仲,谥『文』。鲁国的大夫。
②居蔡:即保藏大龟的房屋。『蔡』指大龟。大龟为国君所藏,供卜筮使用,大夫当用小龟。
③山节藻棁:指刻山于节,画藻于棁,都是天子的庙饰。『节』是柱头的斗栱。『棁』是梁上的短柱。
五·十八[主旨]
孔子批评藏文仲愚昧。
今 译
孔子说:“藏文仲建造一间房屋以保藏大龟,柱头上的斗栱刻了山形,梁上的短柱画了水藻,以他的聪明怎么会这样做呢?”
引 述
孔子的评论标准,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合理”。应当做而做,即为合理。不应当做而做,便是不合理。藏文仲身为鲁国大夫,应当知道保藏大龟,采用天子的庙饰,都不是正当的措施。他居然明知故犯,当然是不智。
生活智慧
(一)以礼自律,是修养的重大项目。既然有礼俗的约束,就不必处处标新立异。人人以礼自治,社会自然安宁。
(二)礼是我们的行为准则,一切文化发展,都应该以礼为依凭。不守礼便是不道德的表现,所以孔子加以批评。
(三)社会上人人以礼互动,必然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平。人人以礼来管好自己,其实就是修身的良好基础。
五·十八[建议]
看得起别人,便是看得起自己。重视自己的礼节,别人才会以礼相待。
十九、子张问曰:“令尹子文①三仕②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③,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 曰:“仁矣乎?”曰:“未知④,焉得仁?”
“崔子弑齐君⑤,陈文子⑥有马十乘,弃而违⑦之⑧。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五·十九[注释]
①令尹子文:令尹是楚国的官名,子文,姓斗,名谷于菟。
②仕:动词,就任。
③已之:去职,罢官。
④知:即智,意思是明智。
⑤崔子弑齐君:齐大夫崔子弑其君庄公。
⑥陈文子:名须无,齐国大夫。
⑦违:离开。
⑧之:前往。
五·十九[主旨]
孔子最重视『仁』,不轻易以『仁德』称许人。
今 译
子张问道:“楚国令尹子文,三次就任为令尹,没见他有喜悦的脸色;三次被免职,也没见他有怨恨的脸色。他自己当令尹时施政的情形,一定都告诉新来接替职位的人。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算是尽忠了。”子张说:“算不算仁者?”孔子说:“连明智都谈不上,怎么能算是仁者呢?”
子张又问:“崔杼弑齐庄公,当时齐大夫陈文子有四十匹马,他舍弃不要,离开齐国到另一个国家,说:‘这儿的臣子,跟我们的大夫崔子差不多。’便又离开再到另一国去,他又说:‘这儿的臣子,还是跟我们的大夫崔子差不多。’于是又离开了。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算清高的。”子张说:“算不算是仁者呢?”孔子说:“连明智都谈不上,怎么能算是仁者呢?”
引 述
孔子在这里所说的“未知”,就是“不够明智”的意思。并不是知识上的无知,而是道德上的不明事理。
知识上的知识,由于分科别类的需要,大多偏而不全。道德上的良知,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性,可以会通。
令尹子三起三落,都是被动的性质,缺乏自动的调整。陈文子应该讨伐弑君的崔杼,却完全没有动作。这样的举动,连明智都谈不上,当然不够资格称为仁者。
生活智慧
(一)凡事先问应该不应该,应该的就要勇敢地去做;不应该的,即使再有利,就算再喜欢,也不能做。
(二)自动调整自己,才有自主性,做人才有价值。完全受制于人,或者遇到不合适的人,便逃避、离开,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
(三)有知识,才能合理地行仁。要看一个人仁不仁,先看他知不知。若是连明智都谈不上,怎么能称为仁者呢?
五·十九[建议]
尊重知识,用理智来发挥自己的仁心。
二十、季文子①三思②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③。”
五·二十[注释]
①季文子:姓季孙,名行父,谥『文』,鲁国的大夫。
②三思:考虑很多。
③斯可矣:『斯』为语词。『可』是可以的意思。
五·二十[主旨]
孔子认为思虑过多,有时候会耽误要事。
今 译
季文子做每件事都再三考虑然后才做。孔子听到后,说:“再考虑一次,就可以了!”
引 述
我们常说“三思而后行”,便是受到季文子凡事预先考虑的影响。孔子这一番话,并没有反对的意思。否则三和二有什么分别呢?三和二都代表多,如果一定要固定下来,不论坚持三或务必二,岂非都是各偏一端的成见?
孔子的意思,是三思而行固然很好,再考虑一次就决定,有时也可以争取时效。弹性应用,不是更愉快吗?
季文子太呆板了,每一件事,都坚持三思而后行。孔子为了提醒大家,不一定每一件事都需要这样,应变力要更强,所以才有这样的感慨!
“再”的意思可以用“反过来想”来体现。正面想一想,再反面想一想,然后找出此时此地的合理点,应该是合理的思虑方式。
生活智慧
(一)不想就动,既鲁莽又冲动,势必经常闯祸。三思而行,有时候顾虑太多,反而优柔寡断,既耽误时间,又显得不够果断,很难成事。
(二)有些事一想再想,便可以决定。有些事三思而后行,比较妥当;有些事三思还不够,只要有时间,何妨暂时缓一缓,再仔细想想。这样处理事情,十分老到。
(三)说做便做,除非迫在眉睫,非马上行动不可。否则再一次思虑,应该是必要的。稳当一些,又不耽误时间,为什么不确保安全呢?
五·二十[建议]
凡事先想一想,必要时再想一次。需要三思的,也不能轻易决定。
二十一、子曰:“宁武子①,邦有道,则知②;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五·二十一[注释]
①宁武子:姓宁名俞,谥『武』,卫国的大夫。
②知:同『智』。
五·二十一[主旨]
孔子称许宁武子忠心。
今 译
孔子说:“宁武子在国家太平时,就显露出他的聪明才智;国家动乱时,他就装傻。他的聪明才智,别人还可以赶得上;他的装傻,别人就赶不上了。”
引 述
孔子的主张,是“无可无不可”(《里仁篇》)。一个人要显露聪明才智,或是装疯卖傻,都与对错、是非、善恶无关。换句话说,依然合理就好。
应该表现聪明才智时,怎么可以装疯卖傻?不应该表现时,为什么不装傻?
有聪明才智,就表现出来,便是成熟度不够。往往倍受打压,还怨天尤人。宁武子有机会就把握住,好好表现,一般人只要用心,大致都可以做到。宁武子在必要时装疯卖傻,才是真聪明,一般人根本做不到。
生活智慧
(一)认清当前的环境和情势,应该表现时,不要错失良机。不应该表现时,不妨装疯卖傻,袖手旁观,以远避祸害,这才是真正聪明的人。
(二)聪明人才懂得装傻,装不像还不成。这种修养,叫作假糊涂。我们常说难得糊涂,可见装糊涂实在并不容易。
(三)不进则退,应该退务必及时而退。只有进退合宜,才能趋吉避凶。当然,有些人不愿意退隐,认为是见风转舵的投机作风,我们也不便加以阻止。反正自作自受,谁都要承担应有的后果。
五·二十一[建议]
上台容易下台难,要进凭勇气,想退却害怕没有面子。最好在上台之前,先设想一下,万一下台,可能是什么样子。
二十二、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①狂简②,斐(fěi)然成章③,不知所以裁④之。”
五·二十二[注释]
①吾党之小子:在鲁国的门生。
②狂简:志气大而处事不够周密。
③斐然成章:『斐』是文采盛美的样子。『成章』指学问文章,有可观的成绩。
④裁:剪裁,裁度,衡量。
五·二十二[主旨]
孔子感叹道不行而兴归去的念头。
今 译
孔子在陈国,感叹地说:“回去罢!回去罢!在我家乡的弟子们,志向大而行事疏略,道德文章学问都很有成就,只是不知道把握合理的度。”
引 述
孔子周游列国,一心一意推行大道,要拯救黎民百姓。一路来到陈国,都没有合适的机会。当时的君王,并不是不知道孔子的伟大,而是因为知道才害怕,不敢用他。孔子难免有一些失望,感叹地想要返回故里。
他的想法,应该是如果不能实现理想,也要把理想传承下去。因此想起故乡的弟子,需要他的教导,才能够担负起传承的重责大任。
生活智慧
(一)志向远大的人,更需要丰富的阅历,才能够从不同的立场看问题。思虑周密,计划周详,处事自然圆满。
(二)明白事理,还需要衡量当时当地的内外环境,在诸多变数当中,衡情论理,才能掌握合理的度。
(三)儿童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年轻人是道统的传承者。大道如果不能代代相传,发生永续的力量,历史就会不连续地形成断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力于代代相传,永远不忘本。
五·二十二[建议]
利用各种民俗节日,让年轻一代明白中华道统的真实涵义,以期永世不忘。
二十三、子曰:“伯夷、叔齐①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②。”
五·二十三[注释]
①伯夷、叔齐:殷商时代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武王灭纣时,两兄弟以食用周粟为耻。隐居首阳山,终于饿死。
②怨是用希:别人对他们的怨恨极少。
五·二十三[主旨]
孔子称许伯夷、叔齐没有私心。
今 译
孔子说:“伯夷、叔齐这两兄弟不记挂过去的仇恨,别人对他们的怨恨也就很少。”
引 述
伯夷、叔齐在武王伐纣时,曾经加以劝阻。武王统一天下以后,他们两兄弟宁可饿死在首阳山,也不食用周朝的粮米。孔子赞美他们“求仁而得仁”(《述天篇》),不怨恨武王或其他的人,所以大家对他们也很少有怨言。
不记别人的怨恶,会同时产生两种后果:一是不会怨恨别人,二是别人也不致怨恨他们。
不记取别人的怨恶,也有两种可能:一是自己行为端正,难免得罪别人。这时候自己不记别人的怨恶,可以减少别人对自己的怨恨;二是对别人怨恶,不过是对这个人的某些行为怨恶,却不能对这个人产生怨恨。既然事过境迁,就不必再加以怨恶。
生活智慧
(一)孤竹国的国君,想将王位传给叔齐。等到国君亡故,叔齐要让位给伯夷。伯夷认为这是父亲的遗命,不敢接受,于是逃走了。叔齐不肯就位,也逃走了。两兄弟听说周文王很好,想去归附他。不料到达时,文王逝世了。这样的好人,为什么运气那样不好?我们不妨反过来想,如果不是这样,《史记》会记述他们的事迹吗?
(二)人各有志,最好互相尊重。伯夷、叔齐不接王位,自然有他们的想法。我们既然不是他们,又怎么能够评断他们呢?所以孔子只赞美他们没有私心,不致招惹别人的怨恶。
(三)减少怨恶别人,便能够减少别人对我们的怨恶。这样的对待原理,好像许多地方都说得通,也都行得有效。
五·二十三[建议]
不要记挂别人的仇恨,减少对别人的怨恶。
二十四、子曰:“孰谓微生高①直?或乞醯②(xī)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五·二十四[注释]
①微生高:姓微生名高,鲁国人。
②乞醯:『乞』即求、要。『醯』就是醋。
五·二十四[主旨]
孔子评论微生高并不正直。
今 译
孔子说:“谁说微生高正直?有人向他要醋,他家正好没有,他不直说,却向他的邻居要来再给别人。”
引 述
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正直,而怪责别人不正直。实际上由于正直的标准各有不同,很难求得一致,所以才有这样的偏差。有人向微生高讨一点儿醋,他不直说家中正好没有,而向邻居借一些来,转借给向他要醋的人。孔子这一番话,只是叙述事实,并没有做出价值判断。似乎是留出一些空间,供我们自行发挥。
生活智慧
(一)有人向我们借醋,我们若是没有,可以明白说明,也可以向邻居转借。依借醋人的身份和关系而定,是不是合理?
(二)某些人即使我们明白直说,也不会相信,认为我们不愿意借醋给他,怎么办?要不要格外小心应付?为什么?
(三)如果你向别人借醋,他自己正好没有,却向邻居转借给你。你事后知道真相,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五·二十四[建议]
每一件事情都有不一样的应付方式,请多多磨炼。
二十五、子曰:“巧言、令色、足恭①,左丘明②耻之,丘③亦耻之。匿④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五·二十五[注释]
①足恭:态度卑屈,过分恭敬的意思。『足』即过度。
②左丘明:鲁国太史。
③丘:孔子自称。
④匿:隐藏。
五·二十五[主旨]
孔子告诫弟子做人要正直,不可奸诈。
今 译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讨人喜欢的脸色,对人过分恭敬,这是左丘明认为可耻的,也是我认为可耻的。心里藏着怨恨,外表却跟他很要好,这是左丘明认为可耻的,也是我认为可耻的。”
引 述
一般人喜欢听动听的话,看好看的脸色,被人家捧得高高的,所以经常吃亏上当,因而懊恼后悔。看人不应该只看表面,要深入一层去了解。朋友相处久了,难免有一些误会,若是心存怨恶,表面上却伪装亲密,那就是虚伪,要提防为好。
孔子这一番话,在提醒大家,不要只做外表功夫,内心并不诚恳、朴实。不要阳奉阴违,成为可耻的小人。
生活智慧
(一)不要存心讨好别人,特别是中国人,警觉性很高,所以怀疑心很重,实在不容易讨好。有时弄巧成拙,反而对自己不利。
(二)讨好所有的人,势必讨好不了任何人。因为大家看在眼里,听在耳朵里,心里还是会有所反应。彼此一对照,马脚就露出来了。
(三)讨好人家,目的是希望占小便宜。占不到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十分委屈,因而恼怒、报复,使对方觉得前后判若两人,更加不敢相信,扩大两人的信任距离,彼此都蒙受其害。
五·二十五[建议]
合理的讨好,是礼的表现。不合理的讨好,便是谄媚、拍马。前者不应该视同讨好,以免混淆不清。
二十六、颜渊、季路侍①。
子曰:“盍②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③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④,无施劳⑤。”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五·二十六[注释]
①侍:陪侍。
②盍:何不。
③敝:破旧。
④伐善:自夸。『伐』是夸耀的意思。
⑤施劳:夸大自己的功劳。『施』为夸耀、夸大。
五·二十六[主旨]
孔子提醒我们要提高辞让的修养。
今 译
颜渊、子路站立在孔子身旁。
孔子说:“何不各人谈谈自己的志愿?”
子路说:“我愿将自己的车马、衣服和轻暖的皮衣和朋友共用。就是用破旧了,我也不会遗憾。”
颜渊说:“我愿不自夸才能,不表扬自己的功劳。”
子路说:“我们希望听听老师的志愿!”
孔子说:“我愿老年人都得到奉养而安乐,朋友们以诚信交往,年轻人能受到照顾而感恩。”
引 述
子路愿意把物的使用权利,礼让给朋友。颜回愿意将自己的功德,礼让给他人。孔子则愿意以全部的仁德,礼让给世人。子路对朋友大方,颜回永远不自满,孔子关怀世人。这当中有什么不同?我们应该可以有所领悟。
生活智慧
(一)先从礼让物的使用权开始,逐渐提高层次,扩大胸襟,应该是一种实际的修炼。我们从小培养礼让玩具的习惯,要传承下去。
(二)孔子的礼让精神,很不容易实现。但是不能因为困难,便轻易放弃。大家尽心尽力,希望总有一天能够完成世界大同的理想。
(三)人各有志,应该互相尊重,不能也不必求其一致。但是不断提升自己的层次,则是共同努力的目标。
五·二十六[建议]
反省一下,对自己的眼界和胸襟,是不是满意。
二十七、子曰:“已矣乎①!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②者也。”
五·二十七[注释]
①已矣乎:算了罢。
②内自讼:在内心责备自己。『讼』即责备。
五·二十七[主旨]
孔子勉人要面对过错而且自我责备。
今 译
孔子说:“算了罢,我还没见过能够发觉自己的过失而内心自我责备的人。”
引 述
我们经常为了面子,怕承担责任,不敢勇敢地承认错误。我们比较喜欢把责任推给别人,因而编造许多理由,来自欺欺人。真正能够面对过错,勇于承认,并且力求补救、改善的,实在太少,难怪孔子有这样的感叹!
怕认错,也不反省改过,对自己最为不利。可惜很多人想不通这个道理,老是重复犯错,且不能悔改。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自我悔改,从不再犯,那就是了不起的人了。在孔门弟子中,颜回便是最好的榜样。
生活智慧
(一)有了过错,不要编造理由,推卸责任。以免由小过而累积成为大过,悔之莫及。
(二)犯错能改过的人,我们不但不要再提他的过错,反而应该从内心宽恕,不记仇恨,以表示尊重。
(三)对自己的过错,务必要好好检讨,深感愧疚。并且下定决心,不再犯第二次。
五·二十七[建议]
培养发觉自己的过错,并且能在内心反省自己的良好习惯,绝不懈怠。
二十八、子曰:“十室之邑①,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五·二十八[注释]
①十室之邑:小邑,指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
五·二十八[主旨]
孔子强调自己好学。
今 译
孔子说:“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必定有像我这样忠实诚信的人,但不一定像我这样好学。”
引 述
孔子这一番话,提醒我们忠实诚信的美德,比较容易培养。但是好学不倦的精神,则比较难于保持。所以一般人很不容易长期保有可贵的美德,令人失望。
不好学,就难以明白道理。受到环境的影响,便会随波逐流,愈来愈势利,也愈自私。原本忠实诚信的美德,随着时光的流失,也变成不忠不信。唯有好学不倦,与时俱进,才能长期保存忠信的美德,持续发扬光大。
生活智慧
(一)不好学,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段时间不学,就有如不懂事理的人,听不明白,也想不明白。我们必须终生学习,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
(二)这里所说的学,是明白道理,而不是今天大家所重视的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只能用以谋生,很难提升道德修养。做人做事的道理,才是学的重点。
(三)再博学多闻的人,也不能停止学习。因为内外环境持续在变化,必须不断学习,以期赶上时代,不致落伍。
五·二十八[建议]
养成学而时习之的良好习惯,随时学习,永远不间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