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雍也第六

 雍也第六

这是篇名,用第一句的最先两个字来表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一、子曰:“雍也可使南面①。”

仲弓问子桑伯子②。子曰:“可也,简③。”

仲弓曰:“居敬④而行简⑤,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⑥大⑦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六·一[注释]

①南面:指人君听治的方位,是面向南而坐的意思。

②子桑伯子:朱熹指其为鲁人。

③简:简易,简略。

④居敬:居心诚敬。

⑤行简:行事简约不扰民。

⑥无乃:疑问词,『未免』的意思。

⑦大:同『太』。

六·一[主旨]

孔子论行事简约的前提是居心慎重。

今 译

孔子说:“冉雍啊!可以让他做个诸侯。”

仲弓问孔子:“子桑伯子是不是一样?”孔子说:“他也可以,他做事很简约。”

仲弓说:“如果居心诚敬而行事简约,不烦扰人民,不也就可以了吗?如果存心简约而行事再简约,未免就太简略了吧?”孔子说:“冉雍说得很对。”

引 述

冉雍出身贫寒,但是道德和学识水平很高,在孔门中相当出色。孔子认为他为人宽宏大量,处事简单明了,却能抓住重点,所以说他可以担当诸侯的任务。

子桑伯子是谁,我们很难查明。朱熹说他是鲁国人,孔子用“简”字来形容他的为人处事,和冉雍一样,可以担任诸侯。

孔子的意思,应该是君位为天下的“公”位,不应该有“永世帝业”的私心。有德的人,原则上都能够担任。由于天下有德的人很多,能不能居君位,仍然要看天命,大家不应该强求。

生活智慧

(一)只要立“公”心,多为公设想,少一点儿“私”心,不要自私自利,完全为自己的好处着想,就能够修养品德,成为有德的人。这样,就具备了为民众服务的良好基础。

(二)有心为民众服务,其实有很多途径,不一定要居高位,握大权。孟子说人人可以为尧舜,孔子多次赞美尧舜的禅让,便是礼让给最合适的人士,使他们“当仁不让”地完成任务。

(三)现代实施任期制,便是禅让的现代化,使政权得以和平转移,而政治又能获得品质提升的保证,是一种合理的方式。

六·一[建议]

有本事又有机会,当仁不让。有本事却没有机会,要有礼让的胸怀。没有本事,或者自觉实力不足,礼让为先。

二、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①,不贰过②,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③,未闻好学者也。”

六·二[注释]

①不迁怒:不会将心中的愤怒发泄到无关的人身上。『迁』就是『移』的意思。

②不贰过:不会犯同样的过错。『贰』即重复。

③亡:同『无』。

六·二[主旨]

孔子称许颜回好学,也惋惜他三十二岁就早逝。

今 译

鲁哀公问:“你的学生当中,哪一个最好学?”孔子回答:“颜回。他很好学,不会将心中的愤怒发泄到无关的人身上,从来不会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这样的学生,再也没有听说有这样好学的人。”

引 述

这里所说的学,重在品德修养方面。所以特别提出“不迁怒”和“不贰过”。

不迁怒的意思,有三个重点,分别由浅而深。第一层意义,是不把心中的愤怒,发泄到不相关的人身上,令人觉得承受无妄之灾。第二层意义,是一个人犯了一次错误,只能就这一件事加以责备,不应该因此全盘否定这个人的所作所为,令人觉得被算总账而承受不了。第三层意义,确实十分困难,那就是想要发怒时,便能够及时化解,用其他的方式来取代。这种发怒于无形,实属不易。

生活智慧

(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一句话的警戒意味远大于叙述事实,不能够用来放松自己,原谅自己,甚至于放纵自己。力求不犯错,才是积极的态度。

(二)万一犯错,必须深切反省,记取教训。不能够一错再错,以免形成坏习惯,而积重难返,很不容易改善。

(三)不迁怒,十分重要。最好由浅而深,一层层要求自己。先记住,发怒是以别人的过失来惩罚我们自己。别人犯错,应该由别人去承担后果。现在却由自己来承担别人的恶果,当然没有必要。

六·二[建议]

以不迁怒、不贰过为目标,从今天开始,不断要求自己,务必要确实做到。

三、子华①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②(fǔ)。”请益。

曰:“与之庾③(yǔ)。”冉子与之粟五秉④。子曰:“赤之适⑤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⑥。”

原思⑦为之宰⑧,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六·三[注释]

①子华:即公西赤,字子华,孔子的弟子。

②釜:古代量器,容积为当时的六斗四升。

③庾:古代量器,容积为当时的二斗四升。

④秉:古代量器,容积为当时的十六斛。

⑤适:前往。

⑥周急不继富:周济困急的人,不帮富有的人更富有。

⑦原思:姓原名宪,字思,孔子的弟子。

⑧为之宰:孔子为鲁国司寇时,以原思为家宰。

今 译

子华出使到齐国,冉求代子华母亲向孔子请求给予小米。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增多一些。

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冉求却给了她八百斗。孔子说:“子华这次到齐国去,乘肥马驾的车,穿轻暖的皮袍。我听说:君子周济穷困的人,不使富有的人更富有。”

原思当孔子的家宰,孔子给他九百斗小米为俸禄。原思认为太多,不肯接受。孔子说:“不要推辞了!如果有多余的,可以分给邻里乡党的穷人啊!”

六·三[主旨]

孔子主张君子应当周济穷困的人而不增添人的财富。

引 述

富有并不是罪过,而贫穷也不是耻辱。富人与穷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一般人尊重富人而看不起穷人,不是正常的、合理的态度。

作为君子,理应帮助穷人。但是救急不救穷,才是合适的原则。急难时给予帮助,使其渡过难关,是应该的。不能救穷,则是因为穷人也应该自己争气,想办法改善生活。如果依赖别人的救济,就会长久依赖下去,反而不可能自我改善。

孔子担任鲁国的司寇,以原宪为家臣。按照规定给原宪酬劳,不能由于原宪有钱与否,而有所增减。冉有替子华的母亲向孔子申请补助,孔子说子华相当富有,不必多给,才是合理的裁量。一为薪俸,一为补助,不能够同等看待。

生活智慧

(一)增添人的财富,称为锦上添花;周济人的急难,叫作雪中送炭。我们宁可多做送炭的事,少玩添花的花样。

(二)有多余的钱,拿来周济穷人,原本是好事。但是,救急可以帮助穷人渡过眼前的难关,救穷仍然不行,因为难以长久。即使能够,也养成穷人的依赖心理,不好。

(三)按规定办理,就不能自行斟酌,擅自改动。看情况补助,当然要斟酌实际的情况,而有所增减,以求合理。

六·三[建议]

帮助别人,以救急不救穷为原则,比较妥当。

四、子谓仲弓曰:“犁牛①之子骍(xīn)且角②,虽欲勿用,山川③其④舍诸?”

六·四[注释]

①犁牛:耕田的牛,毛色驳杂。

②骍且角:毛色纯红、角周全端正的牛,适合祭祀使用。

③山川:山川的神。

④其:同『岂』。

六·四[主旨]

孔子赞许仲弓的美德。

今 译

孔子评论仲弓,说:“毛色驳杂的牛所生的小牛,毛色纯红而且头角端正,人们虽想不用它作为祭牛,但山川之神怎肯舍弃它呢?”

引 述

科学能使人知物,却不能使人知人。科学只能说明神不存在于人的科学意识之中,并不能肯定神不存在于人的全部意识之中。换句话说,科学不能证明神的存在,也无法证明神不存在。所以孔子指出“祭神如神在”(《八佾篇》),信不信由各人自行决定,可信可不信。

孔子用犁牛之子来形容仲弓的贤才,说山川之神也舍不得舍弃不用。孔子用这样的譬喻,来反对当时盛行的职位世袭制度。他认为政治的好坏,决定在人。为政者应该遍举贤才,不可以采取世袭的方式,以免平民贤才不能获得重用。

生活智慧

(一)孔子以山川之神也舍不得仲弓的贤才,来提醒大家必须放弃世袭的制度,以免淹没良好的人才,是一种轻松幽默的劝导方式,对当时的为政者也是一种尊重。

(二)灶台具有神性,山川也具有神性,推而广之,万物都具有神性,值得我们亲近敬重,对现代的环境保护意识,有很大的助益。

(三)我们从人文界推到自然界,只要人们的心中,对自然有亲有敬,万物也就具有神性。因为人与万物,都为天地所生,全都具有神性。

六·四[建议]

从自己做起,不要以任何方式来埋没贤才。

五、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①而已矣。”

六·五[注释]

①日月至焉:指一天或一个月能够达到(仁德)。

六·五[主旨]

孔子认为弟子当中最能行仁德的是颜渊。

今 译

孔子说:“颜回啊,他的内心能够长久不离开仁德,其他的弟子,只能一天或一个月偶然达到仁德罢了。”

引 述

三月并不一定指三个月,而是长久的意思。和一日或一月相比较,三月当然是长久了。

孔子说过:“仁者,人也。”(《中庸·哀公问政篇》)把仁当作人之所以为人的先决条件。人若是没有仁,基本上就没有资格为人。所以孔子的弟子,多多少少都有仁的表现。颜回比较特别,能够长久地不离开仁德,因此孔子十分器重他。

生活智慧

(一)仁就是人性,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如果符合人性,那就是仁。做人做事,首先想到是不是合乎人性,便是仁心的作用。我们先有这样的认识,比较容易做到不违仁。

(二)仁心的表现,在我们的感情。合理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便是我们常说的正常态度和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

(三)仁是我们内在的精神生命,孔子在四十岁以后,这种精神生命才趋于成熟,觉悟内在的仁心,必须合乎客观外在的礼俗规范,所以才感叹“人而不仁,如礼何”(《八佾篇》)。

六·五[建议]

先要求自己的言行举止,尽量合乎礼俗法度。

六、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①也与?”子曰:“由也果②,于从政乎何有③?”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④,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⑤,于从政乎何有?”

六·六[注释]

①从政:管理政事。

②果:决断。

③何有:何难之有?意指根本不是难事。

④达:通达事理。

⑤艺:多才能。

六·六[主旨]

孔门弟子各有不同的从政长才。

今 译

季康子问:“子路可叫他管理政事吗?”孔子说:“他有决断,对于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季康子又问:“子贡可叫他管理政事吗?”孔子说:“他通达事理,对于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季康子问:“冉有可叫他管理政事吗?”孔子说:“他多才多艺,对于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引 述

通才很难得,全才更是几乎不可能。子路、子贡、冉有各有所长,只要公正、廉明,从事管理政事的工作,应该没有问题。

季康子是鲁国权臣季桓子的儿子,孔子回答他的问题,主要在提醒他不能够求全。领导者必须知人善任,明白部属的长处,指派合适的职务。若能做到这样的地步,子路、子贡、冉有,都能够派上用场。如果领导者没有这样的素养,这些弟子还是稍为等候,再精进一些才任职,比较妥当。

六·六[建议]

让部属在工作中成长,不可责求完备。

生活智慧

(一)遇到好的上司,是部属最大的福气。就算有一些缺失,也能够获得及时的指导,在工作中学习、成长。

(二)只要上司能够知人善任,部属有机会施展各自的长才,并且在职场中持续求取进步,当然可以胜任。

(三)身为主管,千万不要求全,希望部属样样皆能。因为这样的部属,往往看起来样样皆通,实际上却样样稀松。

七、季氏使闵子骞①为费②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③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六·七[注释]

①闵子骞:姓闵名损,字子骞,孔子的弟子。

②费:指季氏家邑。

③复:再。

六·七[主旨]

闵子骞贤明,不愿意在权臣的门下服务。

今 译

季孙氏使人商请闵子骞做费邑的邑长。闵子骞对来人说:“请你好好地替我辞掉吧!如果再来召我,我一定会逃到汶水以北的齐国。”

引 述

有机会为大众服务,当然是好事情。但是在眼前的情况下,能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也应该仔细想一想。闵子骞是孔子的弟子,当然明白可以接受与否的标准。所以季孙氏请他出任费邑的主管,他马上推辞。并且强调若是再度邀约,必当远走他乡,以表明自己的决心。

一般人总是先推辞一番,再表示接受。闵子骞明白这个道理,这才说出最后那两句话,表示自己不是客气,也不是试探季孙氏的诚意,而是坚决请辞,以免双方还要拖拖拉拉,既浪费时间,又容易引起误会。

六·七[建议]

注意自己的接受与推辞方式,包括语气与态度,都力求合理。

生活智慧

(一)我们要的时候,大多先推辞一下,表示谦让给比自己更合适的人。这不是谦虚,而是客气,表示对邀约的人的一种尊重,对邀请的事相当重视。

(二)若是不要的意思很坚定,最好一开始就说明原因。不方便说明原因时,用坚决的态度来表示。免得对方经过几度邀约,恼羞成怒,反而对彼此有所伤害。

(三)可要可不要时,通常先谦虚一下,话不要说得太肯定。然后看情况,再做明确的决定。至少要让对方觉得,并不是非我不可,谅你也不敢不请我,那就糟糕了。

八、伯牛①有疾②,子问之,自牖(yǒu)执其手③,曰:“亡之④,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六·八[注释]

①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孔子的弟子。

②有疾:指有恶疾在身,当时麻风病无法可治。

③自牗执其手:指从窗外握住他的手。『牗』即窗。

④亡之:在这里指『没有这种道理』。

六·八[主旨]

孔子痛惜弟子冉耕罹患麻风病无法可治。

今 译

冉伯牛病重,孔子去慰问他,从窗外握住他的手,感叹说:“没有这种道理,这是命啊!这样好的人,怎么会生这样的病!这样好的人,怎么会生这样的病!”

引 述

冉伯牛是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人之一。伯牛二十八岁时,孔子想推荐他到一个小国去担任官职。他却得了当时无法治疗的麻风病,只好告别大家,回到老家休养。

孔子十分想念爱徒,特别从曲阜来到微山,要探望伯牛的病。冉伯牛坚决不让老师进入卧室,孔子只好在窗外,握住伯牛的手,说了这番令人感动的话,足见师徒情深,令人向往。

我们常说什么样的人,得什么样的病。孔子心想这么好的人,怎么会得这么厉害的不治之症呢?所以感叹地说:“不可能呀,没有这样的道理。”这不是一种科学语言,而是居于感情的表达,所说出来的话。

生活智慧

(一)西方人认为病人有知道自己病情的权利,对病人可以说明真实的状况。我们则认为在感情上特别亲近的人,至少应该说一些安慰的、鼓励的话,使病人不致太伤心。

(二)孔子说伯牛这么好的人,不应该得这么可怕的病,并没有说得这样的病,一定不是好人。否则,岂不是表面上安慰伯牛,实际上却在骂他?

(三)孔子走后不久,伯牛就死了。可见孔子探病的时候,伯牛病情已经十分严重。孔子说这是命啊!其实已经明白,伯牛活不久了。

六·八[建议]

练习婉转地表达自己的心意,而不是样样都有话直说。

九、子曰:“贤哉,回也!一箪①(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②,人不堪③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六·九[注释]

①箪:竹器,可盛饭。

②陋巷:有如陋室。

③堪:忍受,承当。

六八·九[主旨]

孔子赞美颜渊安贫乐道。

今 译

孔子说:“颜渊真贤良啊!吃一小筐饭,喝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房子里,别人受不了这种贫苦,颜渊却不改变他行道的乐趣。颜渊真是贤良啊!”

引 述

君子谋道不谋食,不因为物质条件低劣,而忧愁丧志。颜回做到了,在实际生活中,真实地表现出来。孔子赞美他,认为他有资格称为贤良。

颜回住在简陋的小房子里,不但不忧愁,不觉得苦,反而生活得十分快乐。这是什么道理?他所乐的,是内心充满了仁义礼乐,不致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生活智慧

(一)由仁义礼乐而来的乐,是每一个人,都能够经由不断地修养而得的。我们如果想要仿效,只要努力修炼自己,人人都做得到。

(二)孔子只主张安贫乐道,并没有要求大家乐贫。乐于贫穷,好像有消极的、不争气的味道。安于贫穷,表示不反对富裕,也不以富有为耻辱,完全没有反富、仇富的念头。

(三)在穷困的生活当中,仍然乐于行道,不觉得困苦,实在是难能可贵。孔子的意思,并不是鼓励我们过颜回那样的生活,而是激励大家,学习颜回安贫乐道的精神。

六·九[建议]

千万不要把物质享受,列为人生追求的第一要事。

十、冉求曰:“非不说①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②。”

六·十[注释]

①说:同『悦』。

②今女画:『今』即如今、现在。『女』同『汝』。『画』为画地自限。

六·十[主旨]

孔子勉励弟子要力求上进。

今 译

冉求说:“并不是我不喜欢老师的道理,实在是因为我的能力不够。”孔子说:“能力不够的话,应该是走到一半,已经尽力,才不得已停下来。现在你却是画地自限,根本不想前进。”

引 述

“理想太高了,无法达成。”“理想太好,所以做不到。”“我很想做,可实在是太难了。”这些推托的话,是我们常用的借口。

孔子接受季康子的邀请,同意冉求回鲁国担任要职。他勉励冉求,这一次回到鲁国,是大用而不是小用,必须好好实现儒家的理想。可惜冉求天性柔弱,做事不够积极,使孔子十分不高兴。说冉求没有尽力,便画地自限。一方面激励冉求不可畏缩,一方面提醒后人,必须勇于面对困难,尽力而为,不应该故步自封。

我们常说“半途而废”,又说“行百里者半九十”。可见半途不止一半,而是百分之九十。凡是事情不能完全做好,都是半途而废。未竟全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终究令人遗憾。

生活智慧

(一)中道而废,并不是做到一半,便告退缩。应该是尽力去做,实在撑不下去,这才不得不停下来。在工作当中停止,有告急待救援的意味,不能够自行退缩。

(二)没有做之前,就产生恐惧的心理,以致畏难不前,浪费了大好时光,这是自暴自弃,不值得仿效。

(三)许多事情令人害怕,不敢去做。因为缺乏信心,总觉得自己无法完成。实际上果真下定决心,勇敢去做,往往会出乎意料之外地顺利。所有困难,好像一一迎刃而解。

六·十[建议]

培养不畏艰难、不怕辛苦的精神,随时接受面临的挑战,走出光明的未来。

十一、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①,无②为小人儒。”

六·十一[注释]

①儒:指读书人。

②无:同『毋』,不要的意思。

六·十一[主旨]

孔子勉励子夏成为君子型的读书人。

今 译

孔子对子夏说:“你该做个君子型的大儒,不要做小人型的庸儒。”

引 述

孔子把读书人区分为君子型和小人型两大类,分别称为“君子儒”和“小人儒”。

君子儒是读书明理,并且进一步活用读来的道理,对社会人群做出贡献的读书人。

小人儒则是死背书本上的知识,考试得高分,却不能实际应用,我们称为读死书的读书人。

生活智慧

(一)对不喜欢读书的人,要鼓励他培养读书的兴趣,从读书中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以充实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二)对喜欢读书的人,要鼓励他活用书本中的道理,对社会人群做出合适的贡献。不论大小,都是善尽读书人的社会责任。

(三)读书人,现代称为知识分子,基本上都应该以孔子所说的君子儒自勉,千万不要成为小人儒,以免过分偏向书本上的知识,成为只会读死书的两脚书橱,没有实际的用途。

六·十一[建议]

勉励自己,尽力朝向君子儒的目标,做一个对社会人群有贡献的读书人。

十二、子游为武城①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②?” 曰:“有澹台灭明③者,行不由径④;非公事,未尝至于偃⑤之室也。”

六·十二[注释]

①武城:鲁国的一个城邑。

②尔乎:语助词,表示疑问。

③澹台灭明: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后亦为孔子的弟子。

④径:小路。

⑤偃:子游的名。

今 译

子游担任武城的邑宰。孔子问:“你在当地有没有发掘到人才呢?”子游答道:“有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他不走小路捷径,如果不是为了公事,从来不到我这里来。”

引 述

人与人之间,最好保持安全距离。因为害人之心不可有,而防人之心却不可无。过分没有距离,实际上就是分出距离的开始。这种物极必反的道理,千古不移。

为人民服务,不能只靠自己一个人,必须找到三五个得力帮手,组成有效的核心团队。孔子问子游,有没有发现人才,便是关心他能不能知人善任。

澹台灭明这个人,做人做事都很有分寸。循规蹈矩,不喜欢走门路、拉关系,所以子游很赏识他。而孔子也从子游的答案中,相信子游有知人的能力,可以放心。

六·十二[主旨]

子游有识人之明。

生活智慧

(一)发现人才、善用人才,是身为主管的人,最为重要的工作。把舞台筑好,让好角色发挥长才,好好表演,这才是好主管。

(二)知人很难,必须从平日的言行举止当中,仔细观察,用心判断。最要紧的,还是自己的评核标准,必须正确。

(三)主管的用人标准,决定领导的效果。有什么样的标准,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关系,这是领导人自己必须承担的后果。

六·十二[建议]

培养知人的能力,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标准,并且从实践中体会,逐渐加以修正。

十三、子曰:“孟之反①不伐,奔②而殿③,将入门,策④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六·十三[注释]

①孟之反:鲁国大夫,名侧。

②奔:败走。

③殿:指殿后。战败而返,殿后拒敌,掩护先撤退的同仁。

④策:即鞭。用鞭击马叫策。

今 译

孔子说:“孟之反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在鲁军败退时,他殿后来掩护,快进城门时,他鞭打着自己的马,说:‘不是我敢留在后面拒敌,是我的马跑不快啊!’”

六·十三[主旨]

孔子称许孟之反不夸耀自己的功劳。

引 述

一般人最喜欢夸大自己的功劳,实际上是内心空虚,不够充实的一种掩饰。有实力的人,根本用不着这样。

明明是勇敢地殿后,却推说是马跑得不够快。这不是欺骗,而是尊重大家。如果改口说:“若不是我胆大殿后,大家能退得这么顺利?”势必引起大家的反感,影响彼此的和谐。夸大自己,等于贬损别人,当然造成紧张的气氛,弄得大家都不得安宁。

功劳是让出来的,大家让来让去,自然都有功劳。反过来,抢来抢去,大家谁也不让,谁也不服,那就谁也没有功劳。

生活智慧

(一)自夸功劳,是一般人的通病,结果却最吃亏。因为你夸我也夸,难道他就不会夸、不敢夸?这样一来,各夸各的,弄得大家都没有功劳。

(二)夸别人的功劳,别人反过来夸我们的功劳。相当于让来让去,推来推去,大家都有面子,也多少分一些功劳。这是礼让比争取有效的例证,值得大家深思。

(三)事情有正便有反,立场不同,看法也不一样。有没有功劳,并不是自己说了算。大家说有,远比自己夸大,要好得多。

六·十三[建议]

先推辞功劳,看看大家的反应如何。真正不公平时,再表示自己的看法,永远不嫌迟。

十四、子曰:“不有祝鮀①(tuó)之佞,而有宋朝②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六·十四[注释]

①祝鮀:『祝』即宗庙官。『鮀』为卫大夫,字子鱼,口才很好。

②宋朝:宋国的公子,以美貌闻名。

六·十四[主旨]

孔子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今 译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祝鮀那样好的口才,而有宋朝那样的美貌,在今天这个社会,难免要受到祸害!”

引 述

孔子这一番话,至少有两种解释,都说得通。一种是既没有祝鮀那样的口才,又没有宋朝那样的仪表。话说得不好听,令人听不入耳;外表长得难看,叫人看了难过,当然不受大家的欢迎,必须承受很多挫折。另一种则是没有祝鮀那样的口才,却拥有宋朝那样的仪表,使人觉得虚有其表,一开口就惹人厌恶,自然也不受欢迎,要吃很多苦头。这两种说法,都有相当的道理,可供参考。

生活智慧

(一)人长得老实,口才就不必太好。以免被看成巧言令色的小人,反而不好。老老实实的人,说话实实在在,有时说得不好,甚至于说错了,大家还比较容易谅解。

(二)有好的仪表,最好注意自己的表达能力,务求口才与仪表相配合,才不致不开口给人的印象良好,一开口便令人厌恶,产生更难以接受的印象。

(三)一个人,整体的配合十分重要。某一部分特别突出,其实并没有必要。无论衣着、仪表、礼节,以及使用的物品,都要注意整体的配合,令人看起来很顺眼,才是合适的搭配。

六·十四[建议]

不要在自己身上,故意标新立异,以免显得唐突,令人看不顺眼,吃亏的还是自己。

十五、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①由斯道②也?”

六·十五[注释]

①何莫:何不。

②斯道:指此道,也就是人生的道理。

六·十五[主旨]

孔子勉励弟子依道而行。

今 译

孔子说:“谁能出外不经过门户呢?为什么有人不依人生的道理做人呢?”

引 述

出入有门户,指示我们正当的途径。凡是不经由门户出入的人,必然引起大家的怀疑:是不是小偷?或者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正在发生?

做人也是一样,有正当的道理。凡是不按正当道理做人,必然是不正当的人,后果如何,当然可想而知。

生活智慧

(一)仁就是做人的正当道理,把仁爱的精神发扬出来,是所有人应尽的本分。人人有这样的自觉,就会走上正道。

(二)学习做人的道理,培养合理的同情心,是我们终生学习的共同目标。可惜大部分的人,目标都偏离了,学不好。

(三)用学问和道德来调节自己的七情六欲,便是做人的道理。人人都学得会,完全决定于自己有没有这样的决心。

六·十五[建议]

把人做好,再用来好好做事,不要舍本逐末。

十六、子曰:“质①胜文②则野,文胜质则史③。文质彬彬④,然后君子。”

六·十六[注释]

①质:指未经雕琢的本质。

②文:外在的文采。

③史:浮夸,虚假。

④彬彬:物相杂却配合适中的样子。

六·十六[主旨]

孔子认为君子必须文质均衡。

今 译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内在的实质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像个粗鄙的野人;如果外在的文采多过内在的实质,就会显得浮夸虚假。实质和文采调合适当,便成为君子。”

引 述

一个人的内在和外表,都十分重要。前者指学问、道德,后者即口才、仪态。学问好,道德修养高尚,却拙于言辞,表达能力欠佳,态度也不好,给人呆板、粗野的印象,并不良好。反过来,口才好,仪表也堂堂,却是缺乏内容,品德也不好,给人的印象,还不是浮夸、虚假?

只有内外兼修,双方面配合良好,才算是君子。

生活智慧

(一)忠厚老实,却不知礼节,常常闹笑话,被人讥笑为乡下佬,是不是很失礼?口若悬河,却空洞无内容,徒然浪费大家宝贵的时间,是不是令人厌恶呢?

(二)实至名归,表里一致,才是名实相符的君子。文质彬彬的意思,是内在和外表配合得很恰当,值得大家努力,做好自我调整。

(三)现代社会,到处可见这样的人,他们口若悬河,貌似口才良好,实则言之无物,内容空洞,甚至于宣扬一些毫无依据的东西,错得离谱,还自以为是,必须提高警觉,用心筛选资讯才好。

六·十六[建议]

信息发达时代,应学会慎选信息。自己也要特别小心,不要道听途说,便信以为真。或不经求证,便任意传播。

十七、子曰:“人之生也直,罔①之生也幸而免。”

六·十七[注释]

①罔:不直。

六·十七[主旨]

孔子训勉弟子不要罔曲偏私。

今 译

孔子说:“人生来都是正直的,后来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是侥幸,才能免于祸害。”

引 述

人与人相处,最要紧的,莫过于诚信,彼此互相信任。诚信的先决条件,是正直。大家都实实在在,不欺骗自己,也不欺骗别人。彼此互信,社会自然和谐。

问题是:什么叫作“直”?孔子在《子路篇》提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直”,值得我们深思。

“直”的学问很深,“直”的功夫并不容易,千万不要凭字面来认识“直”,才不致由于自己的粗浅而受害。

生活智慧

(一)一般人认为自己很正直,而别人不正直。务请冷静想一想,果真如此,还是对自己和对别人的标准不一致,所产生的偏差。

(二)实际上,我们重视内方外圆,内心诚实、正直,表现出来的行为、态度,却一定要圆通。我们看到自己的内心,却只能看到别人的行为、态度。换句话说,只看到自己的直,看不见别人的直,才有这样的误解。

(三)别人的圆,我们可以解释为圆滑,也可以解释为圆通。可惜大多数人,两者分不清楚。以致所见到的,都列为圆滑,这才苦了自己,也误解了别人。

六·十七[建议]

不但自己要圆通,也应该仔细分辨别人的言行,究竟是圆滑,还是圆通。

十八、子曰:“知之者①不如好之者②,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③。”

六·十八[注释]

①知之者:指了解学问的人。

②好之者:指喜好学问而未能有得的人。

③乐之者:指陶醉于学问乐趣的人。

六·十八[主旨]

孔子告诉弟子从学习中可以获得很大的乐趣。

今 译

孔子说:“对于学问,了解它不如喜爱它,喜爱它又不如乐在其中。”

引 述

从学习中获得内心的悦乐,是孔子学习理论的独特之处。从经典和历史当中,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从大自然的现实,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仅仅把知识当作外在的东西,无法转换成内在的悦乐,顶多了解和产生一些爱好。有的不能持久,有的甚至于形成一种负担,很难做到终生学习。只有把知识和自己的生命,真正结合在一起,从实践中体悟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才能产生无比的乐趣。

“好之”和“乐之”,同样是一种热烈的情绪反应。但是在程度上有所不同,“乐之”比“好之”更为强烈。我们有正面的情绪,应该促使其愈热烈愈好,使喜爱能够坚强持久,养成了解学问的良好习惯。

生活智慧

(一)勉强自己去读书,或者居于需要而求取知识,或者为了父母或其他的人而读书,最多成为一个了解学问的人。其效果,一定不如从心里头就喜欢读书的人。

(二)原本喜欢读书的人,很容易为其他的乐趣所转移,而变成不喜欢读书。要全心投入,贯彻终生学习,必须从心里头深爱读书,才有资格称为陶醉在学问之中的人。

(三)扩大来说,我们从事任何工作,最好能够培养兴趣,乐在其中,以期有更好的成果。快乐地读书、快乐地工作、快乐地生活,这样的人生,该有多好。

六·十八[建议]

培养自己的兴趣,使自己生活得更愉快。

十九、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①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六·十九[注释]

①语:告诉。

六·十九[主旨]

孔子说明因材施教的原则。

今 译

孔子说:“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道理;中等资质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道理。”

引 述

孔子把人区分为中人以上、中人、中人以下三种。不是人格上的不平等,而是天生资质的不相同。

但是,孔子把中人和中人以上的资质,都当作中人看待,用意在提醒大家,最好把自己当作中人,不要将自己视为中人以上的人,以免自大自满而阻止了成长。因为孔子认为“唯上知与下愚不移”(《阳货篇》),一旦自己认定是上人,岂不是和下愚一样,不可能再成长了吗?

中人可以接受诱导而成为上人,所以高深的道理,对中人十分有用,只要听明白了,又能尽力实践,当然很有助益。中人以下,属于不容易改变的下愚,高深的道理,根本听不懂,因此不必多费口舌,白白浪费时光。

六·十九[建议]

用心调整自己的说话内容,力求做到适人、适事、适时,又适地。

生活智慧

(一)以中人自居,将自己看作尚有成长空间的人。对于高深的道理,必须用心学习,务求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地自我提升。

(二)依据年龄、生长背景和生活体验,推测对方的程度,给予不同的教材,才是因材施教的主要原则。

(三)说话时最好因人而异,见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也是因材施教的一种活用,并不是不诚实的表现。

二十、樊迟问知①(zhì),子曰:“务民之义②,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③,可谓仁矣。”

六·二十[注释]

①知:同『智』。

②务民之义:指专心致力人所应当做的事。『民』即人。

③先难而后获:指遇到艰难的事争先去做,有获利的事则退居人后。

六·二十[主旨]

孔子教导樊迟如何求知与行仁。

今 译

樊迟问怎样才算明智。孔子说:“专心努力做好该做的事,尊敬鬼神但远离鬼神,就不会被迷惑,算是明智了。”樊迟又问怎样才算有仁德。孔子说:“遇到艰难的事,争先去做,遇到能获利的事,就退居人后,这算是有仁德了。”

引 述

明智的人,必须“尽人事,听天命”。专心把应该做的事做好,而且上天赋予人类自主性和创造性,使人有行道、弘道的可能。人拥有自己做主的庄严,在敬畏天命的前提下,不能够将责任推给鬼神,最好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以免受到不必要的迷惑。

樊迟原本是冉求的武士,表现英勇,却自知有勇无谋。季康子派他到陈国迎接孔子回鲁国,他在归国途中,拜孔子为师,成为孔子晚年的弟子。

樊迟的求知欲很强,经常抓住机会,一连串地提出问题。有时候不管孔子累不累,还是不停地发问。这一次孔子用“抢先做艰难的事,获功享乐时不妨落在人后”来解释仁德。大家应该心知肚明,是相对浅显一些的。

“先难”指先解决难的,因为难的不先解决,易的也无从着手。虽然想舍弃难的,图谋易的,也无济于事。“后获”即比别人晚一些获得。结果一样,何必争于一时呢?

但是,考试时先把容易的答案写好,再逐一解答难的部分,这是例外,不能当作通例来看。

生活智慧

(一)先难而后获,也可以解释为先努力劳动,然后便有了收获,同样可以提高品德修养。中国话的弹性很大,解释起来,灵活性很高。

(二)樊迟只知道问的重要,忽略了思的必要。《为政篇》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不用心思索,终究无所知。孔子赞美颜回,也说他从不反问,好像是一个愚蠢的人。问并不是不好,但是时机、对象、事项都要合适,才能提问。

(三)问得好,大家十分欣赏。问得不好,自己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来。我们的习惯,是私底下请问,很少公开提问。先想一想,再深一层想,实在想不通才问。

六·二十[建议]

学问不是一天做出来的,连珠炮式的提问,并不是做学问的方式。避免一连串地发问,才能学会慎重地提问。

二十一、子曰:“知者乐①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六·二十一[注释]

①乐:喜好。

六·二十一[主旨]

孔子剖析智者与仁者的不同性理。

今 译

孔子说:“智者爱好水,仁者爱好山。智者进取好动,仁者寡欲好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引 述

水象征流动,和事理的通达,有异曲同工之妙。智者思虑不断,源远流长,所以喜爱流水,永不停息。

山象征不移,和义理的永恒不变,彼此呼应。仁者重视内在的修养,几乎是亘古不变,所以喜爱山的坚定。

知识不停地增进,不断地发展。智者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进取好动,带来无比的快乐。

品德修养的要求,万古常新,不应该任意加以变动。仁者清心寡欲,在安静中反省,以提升自己,自然长寿。

生活智慧

(一)仁者和智者,各有所长。我们学习仁者的安于义理,仿效智者的通达事理,既长寿又快乐,岂不是一大好事?

(二)眼前的山川,景色十分美丽。抬头看山时,要提醒自己,不要随意改变品德标准,以免人类日趋下流。低头看水时,也要提醒自己,不终生学习,终将落伍,而赶不上时代。

(三)不要破坏环境,浪费资源,以免山不见了,水也不流了,严重地影响人类的生存。那时候乐山乐水,都将成为不可能的事,快乐和长寿,也就跟着没有指望了。

六·二十一[建议]

好山好水,要靠大家一起努力,用心加以维护。

二十二、子曰:“齐一变,至于鲁①;鲁一变,至于道②。”

六·二十二[注释]

①齐一变,至于鲁:指齐国强盛时实施霸道,如果有明君,应可改变为如鲁国一样重视礼教,实行王道。

②道:指先王之道,也就是太平盛世的境界。

六·二十二[主旨]

孔子认为齐、鲁都可以达到太平的盛世。

今 译

孔子说:“齐国的政教稍变,便可达到鲁国的水准;鲁国的政教稍变,便可达到太平盛世的境界。”

引 述

王道是以德服人,霸道求以力服人。两者的目的相同,所采取的手段,却大有不同。

以德行仁,称为仁政,其实就是王道。以力假仁,使民畏惧,表面服从而内心不服,即为霸道。王道可长可久,霸道则自古以来,很少超过三十个年头。

孔子认为由霸道转为王道,合乎政教进化的秩序,由于顺天应人,所以并不是难事。只要稍微改变,以仁心治国,便可以快速地改变过来。

生活智慧

(一)从我国的历史来看,行王道的朝代,大多十分兴盛。行霸道的,几乎都不能长久。可见国家的治乱、兴衰,和实施王道或霸道,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二)王道或霸道,都以法治为基础,必须建立良好的制度,依法治理。王道和霸道的不同,在于立法、司法和执法的人,道德修养好,凡事凭良心、立公心,便是仁政。

(三)道德修养虽然看不见也摸不着,力量却十分强大,简直无法加以衡量。人人心目中有一把无形的尺,便是人类共生共存的道德标准,永恒不变。

六·二十二[建议]

人人自勉,由自己做起,重视品德修养,多听听内心那一把尺的意见。

二十三、子曰:“觚不觚①(gū),觚哉!觚哉!”

六·二十三[注释]

①觚不觚:指酒杯不像酒杯的样子。『觚』即酒器。孔子以此影射当时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乱象。

六·二十三[主旨]

孔子感叹很多名存实亡的事物。

今 译

孔子说:“酒杯不像酒杯的样子,怎能称它为酒杯呢?怎么能称它为酒杯呢?”

引 述

孔子主张“正名”,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子路篇》)。名的背后,有一个实质,表示它的意义和价值。必须名实相符,才叫作正名。

看到或听到名字,要能够从中认识真实的人、事、物,才是名实相符。若是徒有酒杯的名,却看不见酒杯的实,那就是虚有其名,令人不敢也不愿意相信。孔子当时,发现许多名不副实,或者名存实亡的事物,所以才有这样的感叹!

生活智慧

(一)我们常说名正言顺,便是要求名实相符,表里一致。可惜现实社会,经常出现名不副实的人、事、物,令人烦恼不已。因为这样一来,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受到严重的打击,致使人人不安,社会难以和谐。

(二)正名要由自己做起,既然生而为人,就应该像一个人。不幸的是,我们放眼看去,太多的人,简直人不像人。无论衣、食、住、行,愈看愈不像人的样子,如何是好?

(三)最好的办法,便是反省自己,把不像人的地方,逐一列举出来。然后下定决心,一项一项修改过来。等到有一天,自己这个人获得正名,那就是修身有成了。

六·二十三[建议]

为什么人不像人?是他们自己放弃做人的权利,还是不知不觉,走上这一条歪路?赶紧端正自己,使自己恢复人的样子,才是修身的基本功夫。

二十四、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①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②也?君子可逝③也,不可陷也④。可欺⑤也,不可罔⑥也。”

六·二十四[注释]

①仁:同『人』。

②然:如此,这样。

③逝:前往。

④不可陷也:不可能使自己也陷入井中。

⑤欺:骗。

⑥罔:迷惘,蒙蔽。

六·二十四[主旨]

仁者有仁心,却不能昧于事理。

今 译

宰我问:“有人告诉仁者说:‘井里有人掉下去。’仁者会不会跳下去救呢?”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能受骗到井边去救人,但不可让自己也掉进去!他可能会一时受骗,但不会受不合理的事情所蒙蔽。”

引 述

君子为人正直,很容易相信别人。有些人就利用这种特性,来欺骗君子。但是君子应该相当明白道理,不可能用不合理的事情来蒙蔽君子。

听到有人掉到井里,跑过去看看,是合理的行为。不论有没有人掉在井里,也不管自己有没有能力救援,便跳入井中想要救人,当然不合情理,君子不可能这样做。

生活智慧

(一)由于秉性正直而受骗上当,可以说是“君子可欺以其方”的正常现象。但是被骗很久而仍然不能自己觉悟,那就已经成为傻子,不值得称赞了。

(二)被不合理的谎言所蒙蔽,根本就是不明事理所造成,不能用正直来推卸责任,否则亲者痛而仇者快,这并不是君子应有的态度。

(三)小人不择手段,利用君子的正直,来加以欺骗。君子必须合理地因应,务求不为小人所害,才是明智的表现。

六·二十四[建议]

养成不欺骗君子,也不为小人所骗的习惯。既不害人,也要防止被害。

二十五、子曰:“君子博学于文①,约之以礼②,亦可以弗畔矣夫③。”

六·二十五[注释]

①博学于文:指君子熟知各种典章制度。

②约之以礼:指君子自我约束,一切合于礼法的要求。

③矣夫:语尾助词,表示感叹的意思。

六·二十五[主旨]

君子能博文约理,当然不会离经叛道。

今 译

孔子说:“君子学识广博,用礼法约束自己的行为,也就不至于背离正道了。”

引 述

“博学于文”,是鼓励大家广泛地学习,从知识中激发自己的良知,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约之以礼”是恐怕有学识的读书人,反而利用知识来做坏事。用言行遵守礼法来约束自己,应该比较放心,也更加容易获得大家的信任。

古往今来,多少有见识的大学问家,做出许多令人失望的事情,提出一些害人不浅的言论,便是对孔子这一番道理,不是搞不明白,便是故意扭曲,所造成的祸害。

生活智慧

(一)博学于文和约之以礼,必须兼顾并重,才能获得平衡而走上正道。两者缺一不可,因为欠缺一项,便会产生倾斜,而走上偏道或邪路。

(二)品德修养,别人不容易感觉出来。行为合乎礼法,大家都容易看出来。表里一致,大家容易信任。表里不一致,大家当然怀疑,不敢相信。

(三)心术不正的人,知识越多,做坏事越方便。读书人不凭良心的案例,实在很多。知识分子更需要凭良心、讲道德,这是读书人应该自我警惕的,不可不慎。

六·二十五[建议]

慎选资讯,多学习光明正大的道理,避免不知不觉当中,吸收了不正确的知识,使自己走入邪途。

二十六、子见南子①,子路不说。夫子矢②之曰:“予所否③者,天厌④之!天厌之!”

六·二十六[注释]

①南子:卫灵公的夫人,相传私生活欠检点,而且喜欢弄权。

②矢:发誓。

③否:不合于礼。

④厌:弃绝。

六·二十六[主旨]

孔子依循礼法和南子见面。

今 译

孔子和南子见面,子路很不高兴。孔子发誓说:“我如有不合乎礼法的行为,相信上天会厌弃我!相信上天会厌弃我!”

引 述

“予所否者”是当时发誓的一种方式,“天厌之”表示老天爷具有正义的判断能力,对人的行为,产生喜爱或厌恶。

这件事情,发生在孔子第一次到达卫国,受到卫灵公热情的款待的时候。卫灵公有意留下孔子,孔子也想找机会推行自己的思想。双方面的意愿,好像都很高昂。

卫灵公的夫人南子,不但私生活欠检点,而且喜欢弄权,她认为四方八面来到卫国的知名人士,没有不来见面的,孔子当然也不应该例外。

孔子想要以卫国为根据地,不得不硬着头皮,和南子见面。子路一向秉性直率,言行比较粗鲁,竟然怒形于色,对这件事十分不谅解。孔子按照当时的通行方式,郑重地发誓自己绝对没有邪念。他这样说,也是敬天的一种表示。自己敬畏天命,以身作则,是做得到的。

生活智慧

(一)孔子为了行道,和南子见面,是属于现实的需要,至少可以排除若干障碍,所以并不是坏事。但是,子路不高兴,就直接表现出来。主要是南子的名声并不好,他不明白孔子为什么要和她见面。孔子不怀疑子路有其他的想法,所以也直率地采取发誓的方式,来加以回应。

(二)孔子若是一本正经,说出一番道理来教导子路,有时候适得其反,令人怀疑孔子是不是心虚,编造一大堆理由,来掩饰自己的行为,反而不好。

(三)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见见面有什么大不了?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依当时的标准,以及大家对孔子所采取的高标准来衡量,“子见南子”,实在是一件大事。孔子借对天发誓来抒发自己的心意,不能说没有必要。

六·二十六[建议]

一个人如果太顾虑自己的形象,一点点牺牲都不愿意,那就是过分自私。有时候为了顾全大局,自己牺牲一些,带一点儿冒险,也应该鼓起勇气去做。

二十七、子曰:“中庸①之为德也,其至②矣乎!民鲜久矣。”

六·二十七[注释]

①中庸:指合理言行的美德。

②至:极善。

今 译

孔子说:“中庸这种美德,真是好极了!人们缺乏这种美德已经很久了。”

六·二十七[主旨]

孔子感叹很少有人能够实践中庸之道。

引 述

“中”是合理,“庸”为平凡。朱子早就说过:“无一事不合理叫中庸。”把握恰到好处的度,原本是十分平凡的道理,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是不是太平凡了,反而不容易引起大家的重视呢?求得平衡点,听起来并不难。实施起来,由于变数实在太多,所以十分困难。

生活智慧

(一)自然界无过与不及,便称为正常。若是太多或太少,太盛或太衰,太热或太冷,那就不正常,不合适了。

(二)人事也一样,凡事恰到好处,大家都欢喜。如果过分或不及,便会有人欢乐有人愁,得不到普遍的欢迎。

(三)言行合理,避免两极化的思维。兼顾并重,多方面考虑,有原则地变通,站在不同的立场评鉴,即是中庸的道理。

六·二十七[建议]

培养言行合理的良好习惯,多多反省,力求改进。

二十八、子贡曰:“如有博施①(shì)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②,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③,可谓仁之方④也已。”

六·二十八[注释]

①博施:广施恩惠。

②何事于仁:指此事何止于仁而已。

③能近取譬:指就近拿己身做例子,来为别人设想。

④方:途径,方法。

今 译

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广博施恩给别人,又能普遍救助大众,怎么样?可算是仁者吗?”孔子说:“何止是仁者,那必定是圣人了!尧舜尚且还有些做不到呢!所谓仁,己身想立道,也想使别人能立道,己身想行道于世,也想使别人能够行道。能够就近拿己身做例子,来为别人设想,可以说是求仁的方法了。”

六·二十八[主旨]

孔子教导子贡应从心、体方面去求仁。

引 述

孔子的仁道,除了颜回以外,曾子的体悟,应该是十分深刻的。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篇》)可以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相对照。己立己达便是忠,立人达人即为恕。孔子说这是求仁的方法,可见仁和忠恕,是一以贯之的。

能够把忠恕的道理,从自己的身上向外扩展,当然不只是仁道的君子,简直就是圣人。所以孔子虽然十分敬重尧舜,却说尧舜也难以达到这样的地步。

孔子所说的“仁”,有时候指爱他人,有时候是爱自己,也有些时候兼指爱他人和爱自己。这里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便是兼顾自己和他人。“己欲立”与“己欲达”,是爱自己。“立人”与“达人”,则是爱他人。

生活智慧

(一)凡事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不必依凭固定的标准,不需要任何教条,也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说是消极的预防,属于恕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显然是积极的行仁,必然是忠的推展。

(三)将心比心,是心与心的感应。将自己的爱意,顺着血缘、亲族的关系,逐渐推进,当然可以推己及人。

六·二十八[建议]

培养心与心的感应能力,体会将心比心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