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泰伯第八

 泰伯第八

这是篇名,用第一句的最先两个字来表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一、子曰:“泰伯①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八·一[注释]

①泰伯:周太王的长子,与二弟仲雍逃往荆蛮,让太王立三子季历。

八·一[主旨]

孔子论述泰伯让位的盛德。

今 译

孔子说:“泰伯可以说具有最崇高的道德!他再三将天下让给弟弟,又泯灭自己的功绩,使百姓不知道怎样赞美他。”

引 述

依据《史记》的记载,吴泰伯和他的弟弟仲雍,都是周太王的儿子,季历的哥哥。由于季历十分贤能,又有一位好儿子,名字叫作昌。太王想要立昌而传位给季历,泰伯和仲雍为了配合父亲的意愿,两个人一起逃奔到荆蛮。在身上刺了彩纹,把头发剃掉,以表示自己不能够在宗庙主持祭祀,使季历顺利地继位,而昌后来也有机会继位,成为文王。三是多数的意思,礼让了好几次,并且尽量隐藏自己的作为,使百姓无从赞美,来完成太王的意愿,所以孔子认为他的德行,十分高尚。

八·一[建议]

要看一个人,除了他本身以外,还要看他的妻子,和他的子女。

生活智慧

(一)泰伯是长子,按例可以继承父亲的大位。但是三弟季历的贤能,使得父亲有意改立三子。泰伯没有因此而怨责,或者提出强烈的抗争。他的礼让,使得周文王有机会奠定周朝的良好基础。

(二)周人初起的时候,很可能尚未建立长子继承的制度。太王为了选择能力较强的人,来担任继承人,因此选中了季历。不论如何,泰伯的纹身断发,都是有利的助力。

(三)季历娶的妻子太任,是一位有贤德的妇人,生了一个儿子,叫作昌,也教养得很好。太王由妻子和儿子来选中季历,其实也是良好的方式。

二、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①,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②。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③。”

八·二[注释]

①葸:畏惧。

②绞:急切。

③偷:人情淡薄。

八·二[主旨]

孔子教导弟子重视合理的行为规范。

今 译

孔子说:“恭敬而不合礼,会烦扰徒劳;谨慎而不合礼,会畏怯多惧;勇敢而不合礼,便会犯上作乱;率直而不合礼,会急切责人。在上位的人能厚待亲属,民间也会兴起仁爱的风气。在上位的人能不遗弃故交旧友,民风就会敦厚不至于人情淡薄了。”

引 述

人生最要紧的是生活,生活最重要的是人情,人情最需要的是合理。合理的人情,成为大家的行为规矩,就叫作礼。礼的后面,要加上一个节字,才能合理。

恭敬、谨慎、勇敢、率直,原本都是良好的态度。但是也不能过分,必须做出合理的节制。

过分恭敬,大家都很劳累。过分谨慎,必然流于胆怯。过分勇敢,行为就很粗野。过分率直,口气经常不好。

要形成合理的礼节,居上位的人,必须以身作则。百姓受到陶冶,自然重视人情,不致刻薄、忘本。

“无礼”的意思,是不当或过度的礼。怎样才能够谨守合理的度呢?请参考前面《为政篇》所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生活智慧

(一)礼多人不怪,用意在鼓励大家重视应有的礼貌。礼多必诈,则在提醒大家不可过分,必须把握合理的“度”。

(二)恭敬和虚伪、谨慎和胆怯、勇敢和粗野、率直和口无遮拦,当中都只隔着一张薄薄的纸。稍有逾越,就变成另外一种,必须格外小心。

(三)社会风气由一两个人来转移,乍听起来并不可能。然而居高位而又声望良好的人士,应该是做得出来的。

八·二[建议]

不管如何,由自己做出一些良好的示范,让一些人受到影响,实在是自己对社会的最佳贡献。

三、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①予足!启予手!《诗》云②:‘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③!”

八·三[注释]

①启:开。

②《诗》云三句:出于《诗经·小雅·小旻》。譬喻自己常戒慎守身,如临渊履冰,不敢稍有大意。『战战』是恐惧的样子。『兢兢』即谨慎戒惧。

③小子:门生。

八·三[主旨]

曾子训勉弟子谨慎保身。

今 译

曾子病重,召集门生到床前说:“掀开被子,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诗经》上说:‘小心谨慎啊!就像站在深潭旁边,就像走在薄冰上面。’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可以免于被毁伤了,弟子们!”

引 述

曾子是大家公认的孝子,他病重的时候,要他的弟子们掀开被子,检视他的手脚,依然保持得很完好。说明他始终遵照《诗经》所说的,谨慎小心,以求明哲保身。

有人一听到明哲保身,就联想到自私自利。好像明哲保身,就代表怕事、怕死。这是十分严重的误解。事情要做,安全和方法也应该重视,才对得起自己。

生活智慧

(一)父母最担心的,是子女的健康和安全。我们不希望增添父母的担忧,当然要重视自己的健康,以策安全。古人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实际上是提倡孝道的一种说法,理由就在于减少父母的担心。

(二)现代人喜欢冒险,玩一些高度刺激的游戏。万一出事,自己丧失宝贵的性命,亲友也将悲伤不已。大家在从事这些活动之前,务必详为考虑。

(三)不爱护自己的人,怎么能爱护别人?明哲保身的用意,是鼓励大家爱自己,爱到自己充满了爱,才有多余的爱来爱别人。

八·三[建议]

爱护自己,并不一定要自私。能够推己及人,以爱自己的心,来爱别人,才合乎人性的需要。

四、曾子有疾,孟敬子①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②,斯远暴慢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④,斯远鄙倍⑤矣。笾(biān)豆之事⑥,则有司⑦存。”

八·四[注释]

①孟敬子:孟武伯的儿子,为鲁国大夫。

②动容貌:指容貌举止依礼而动。

③暴慢:粗暴放肆。

④辞气:言语声调。

⑤鄙倍:鄙俗背理。『倍』同『背』,违背的意思。

⑥笾豆之事:指礼仪器用琐碎的事。

⑦有司:执事的人员。

今 译

曾子病了,孟敬子去探望。曾子说:“鸟将死的时候,叫声很悲哀;人将死的时候,所说的话都是善良的。在上位的人应当重视三项道理:容貌举止依礼而行,就可避免别人的粗暴、放肆;脸色端庄,就容易让人信任;说话用词语气得体,就可避免别人鄙陋不合理的话。至于礼仪器用等琐碎的事,有专职的人在管,不必多操心。”

引 述

孟敬子探望曾子的病情,按理说并没有请教重要问题的意思。但是他的身份比较特别,曾子希望借着这个难得的机会,提供一些宝贵的建议。所以才慎重地说出“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来引出后面的忠告。曾子的用心良苦,可见一斑。

君子所应该注意的三件事,是曾子透过孟敬子探病的时机,一方面向孟敬子提出建议,一方面向全天下有志成为君子的人士传播他的心得。流传到现代,仍然是人际关系的互动要诀,不能够不重视。

八·四[主旨]

曾子劝告孟敬子凡事应该重视大体。

生活智慧

(一)西方社会,大多以个人主义为主。日本社会,普遍重视集体主义。中国社会,显然两者都不是。我们在某些时候,十分偏向个人主义;某些时候,却特别注重集体主义。我们的交互主义,其实就是“你对我好,我没有理由对你不好;你对我不好,我又何必一定要对你好”。

(二)交互主义,讲求“希望别人如何对待我们,就要先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自己以礼对待他人,别人才会以礼来回应。一直到现代,依然没有什么改变。

(三)居上位的人,只要保持自己应有的礼节,至于仪式、程序和必备的器具,大可以交给专业主管去办理,自己不必费心,以免形成不必要的干扰。

八·四[建议]

礼节是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居上位的人,必须以身作则,作为大家的好榜样。

五、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①(jiào)。昔者吾友②,尝从事于斯矣。”

八·五[注释]

①犯而不校:指被侵犯而不计较。『校』即计较。

②吾友:指颜渊。

今 译

曾子说:“自己有才能,却去请教才能比较低的人;自己见闻多,还去请教见闻比较少的人;有学问却好像没有学问一样;自己知识充实却好像空无所有一样;被别人侵犯也不计较。以前我的朋友颜渊,就曾经有这样的表现。”

八·五[主旨]

曾子追思颜渊的美德。

引 述

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在七十二贤当中,排第一名。但是他的谦虚好学,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孔子严格的指点,才自己省悟过来的。

由于他学得很好,反应也特别快,所以进入孔门没有多久,便把孔子的思想,掌握得相当齐全。孔子夸赞他几次,想不到颜回就显得很自满。

有一次,孔子和颜回讨论问题,发现颜回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并没有完全明白自己的用意,不得不严正地纠正颜回。幸好颜回回家以后,不断地反复思虑孔子所说的话,这才悟出自己的大意,极力改过,成为不贰过的榜样。

曾子所说的这些优点,都是颜回改过以后,所表现的真实情况,非常值得大家学习。

生活智慧

(一)能力高低,没有比较怎么能够获得定论?我们往往自认为能力高强,等到出现问题才知道原来还是有所不足。而这不足的地方,偏偏又是那些能力并不高强的人,特别的强项。所以向能力较低的人请教,或许可以补自己的些微不足,岂不是一件好事?

(二)很有实力的人,也有不够充实的部分。抱持谦虚的态度,自觉仍有空虚的容量,自然能够吸纳更多的东西。

(三)有人冒犯,不论有意或无意。冒犯的人,实际上心中有数,知道自己在冒犯别人。我们若是加以反击,刚好填补了对方内心的空虚,替他找到冒犯的理由。如果不计较,对方反而自己觉得不对,或许还会扭转过来,至少不会再持续下去。

八·五[建议]

学习颜回这种『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的习惯,看看后果如何。

六、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①,可以寄百里之命②,临大节③而不可夺④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八·六[注释]

①托六尺之孤:指受前君之命辅佐幼主。『六尺之孤』,指十五岁以下的幼主。

②寄百里之命:指掌理国政。『百里』指大国,『命』指政令。

③大节:指国家存亡与个人生死的关键时刻。

④夺:动摇,改变。

八·六[主旨]

曾子期望身为人臣者,既要有才,更要有好德行。

今 译

曾子说:“可以将辅佐幼主的重任托付给他,可以将大国的政事交予他,遇到国家生死存亡关头,他也不会改变操守,这样的人算得上是君子吗?真的是君子了!”

引 述

曾子说出托孤、任事、忠诚这三个条件,是为人部属值得推崇的要项。三国时代的诸葛孔明之所以流芳百世,便是符合这三个条件,而且表现得十分出色。

生活智慧

(一)认为幼小的主人可欺,便改变主意,任意加以欺凌,甚至于自行篡位,这种小人行径,以东汉末年的王莽为代表,利用政治权力与伪造的民意,强迫小皇帝禅位给他,成为万世指责的对象。

(二)把国家的政事,委任给他。如果缺乏仁心,自私自利却不顾百姓的死活,岂不是所托非人?可见委托给君子,才是明智的选择。

(三)平日很忠心、诚实,一旦遭遇危难,或者受到很大的诱惑,便变节了,改变了原来的心意。这种人十分可怕,不能够把大事委任给他。

八·六[建议]

遇到重要关头不会变节,必须从小事情锻炼起,以期养成良好的习惯。

七、曾子曰:“士①不可以不弘毅②,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八·七[注释]

①士:指读书人、知识分子。

②弘毅:弘大刚毅。

八·七[主旨]

曾子以『弘毅』与士人共勉。

今 译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责任重大而且路途遥远。将弘扬仁道当作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到死才能放下责任,不是很遥远吗?”

引 述

弘大的胸襟和刚强的毅力,是知识分子必须具有的条件。用来负起弘扬仁道的重责大任,一直到死亡才能够卸下责任。这是曾子对读书人的要求,也是他一生所努力的目标。

中华民族,很早就进化到农业时代,过着安定的农耕生活。因此中华文化,很早便由注重民生的经济生活,转为讲求明德的精神生活。所以知识分子的注意力,也就转而重视人际关系的研究。以仁道为中心,发展出最早的生命学问。不但自己要爱人,更应该弘扬这种精神,促使所有的人都能够爱人。曾子说读书人任重而道远,一直到现代,仍然没有完成。

八·七[建议]

约束自己,做一个有良心的读书人。

生活智慧

(一)弘扬仁道是知识分子的共同责任,否则知识经济,就会扭曲成为“有知识的人,利用知识来欺凌、压迫没有知识的人”,那就是没有良心的读书人。

(二)弘扬仁道是一辈子都做不完的事情,不但时刻不能松懈,而且要一直做到死为止。有良心的读书人,应该以身作则,刚毅不拔地承担起这样的重责大任。

(三)仁道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共同道路,一个人能够喜好人的善,也能够厌恶人的恶,便是走上了仁道。这样发展下去,成为忠恕之道。虽然相当遥远,却值得去走。

八、子曰:“兴于诗①,立于礼②,成于乐③。”

八·八[注释]

①兴于诗:指诗可以兴发读者好善恶恶的心。

②立于礼:指学礼可以立身。

③成于乐:指乐可以使人养成高尚的人格。

八·八[主旨]

孔子说明修养品德的途径。

今 译

孔子说:“诗可以鼓励人心,兴起向善的意志;礼可以端正人的行为,使人坚持既定的原则;乐可以涵养性情,使人养成高尚的人格。”

引 述

诗可以兴(《阳货篇》),说明透过诗的学习,能够激发我们的好善心理。兴于诗,则是说我们的好恶心理,经过诗的激发,兴起了好善恶恶的意志。子贡经过孔子的指点,悟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真正用意。孔子因而赞美他的用心,说可以和他谈论《诗经》的道理了(《学天篇》)。可见能不能兴,还要看个人的努力。

有了诗的激发,兴起向善的意志。这时候需要秩序、规矩的约束,以求合理。对于既定的为人处事原则,必须坚定不移。为了调和紧张的情绪,以免固执、僵化而缺乏应有的弹性,所以音乐、艺术的陶冶,十分重要。可以使我们和谐、和合、和乐,成就高尚的人格。

八·八[建议]

按照孔子所说的途径,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

生活智慧

(一)诗善于表达情意,用来鼓舞大家向善,具有很大的感染力量。端正人心的诗歌,是移风易俗的有效方式。

(二)礼并不是束缚人的死条文,它需要现实的意义和价值。外在的礼节,必须和内在的仁心相配合,才能够用来安身立命。

(三)乐以和谐为主,和礼一样,需要仁心来支撑。唯有道德心灵充实,各种艺术才能够尽善尽美,使大家心旷神怡,内心充满了喜悦。

九、子曰:“民可使由①之,不可使知之。”

八·九[注释]

①由:依循,遵照。

八·九[主旨]

孔子主张治理百姓要有权宜应变的做法。

今 译

孔子说:“老百姓的知识程度并不能普遍提高,只能够告诉他们怎么做,却很难使他们明白为什么这样做的道理。”

引 述

这一句话,也可以说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老百姓接受政府的规定,当然最好。若是不接受,那就要告诉大家,为什么要这样规定,使大家明白其中的道理。

这两种解释,看起来有一些不同,实际上是相通的。教育再普及,要把道理说得每一个人都明白,恐怕还是十分困难。何况理不易明,道理本来就不容易说清楚、讲明白。加上理会变动,常常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有所不同。就算人人都有知的权利,实在也不容易满足这样的需求。先使人民遵从规定,再逐渐明白道理,比较可行。

还有一种断句法,那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可使之。”人民可以做得到的,使大家自动自发去做,不必强力监督、指使。人民不明白,或做不到的,最好想办法教导大家,使其明白道理,并且乐于去做。

《论语》的政治理想,在实施仁政,目标在实现和谐的王道社会。公众的事务,大家应该分担。有人明白道理,有人却不甚明白,甚至搞不清楚。很难使老百姓完全明白,固然是事实。尽量使大家明白,则是一种沟通的加强。

生活智慧

(一)王道社会肯定人人都有仁心,同时给大家奋发向上的激励,树立了人性的尊严。其主要精神,在以“道统”领导“政统”,以政治力量来维护社会文化的自由发展。

(二)政治是大家的事务,人多嘴杂,不免产生不一样的看法。最好能够互相尊重,彼此包容,并且加强沟通。

(三)一件事情要说到大家都明白其中的道理,恐怕在时间、人力上,都有实际上的困难。因此风行草偃的上下感应,便成为重要的助力。

八·九[建议]

领导者平日注重培养自己的声望,当大家有不同意见时,出面沟通,才能够产生作用。

十、子曰:“好勇疾贫①,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②,乱也。”

八·十[注释]

①疾贫:厌恶贫穷。

②疾之已甚:厌恶他到了极点。

八·十[主旨]

孔子指出祸乱的根源与预防的方法。

今 译

孔子说:“好勇而厌恶贫穷,会出乱子。对于不仁的人,大家厌恶他到了极点,使他走投无路,也会出乱子。”

引 述

厌恶贫穷,可以说是人之常情。乐于贫穷,是不可能的事。但是贫穷并不是一种耻辱,不需要因此而自卑。孔子主张安贫,便是在情绪稳定中,采取正当的手段来脱离贫穷的困境。因为不安于贫穷,便会产生愤愤不平的情绪。如果再自恃勇敢,没有什么顾虑,很可能争夺、抢劫、勒索,造成社会的动乱。

仁心受到欢迎,不仁的行为受到厌恶,当然是正常的反应。然而,厌恶也应该有一个限度。疾恶如仇,并不是孔子的主张。因为太过痛恨,使不仁的人走投无路,找不到改过自新的机会,就会造成祸乱。

生活智慧

(一)我们应该有好恶的判断,却不应该过分。过分爱好会造成很多虚假的造作,大家表面上这样,实际上却不是真的。畅销的货品,假货必然很多。

(二)过分爱好,会使被爱好的人物或产品,充满骄傲而不思改进。许多名牌产品,如果不看标记,只看内容,往往令人十分失望。

(三)疾恶如仇,对自己是好事,可以提高警觉,绝不为恶。但是对别人这样,便是太绝情,一点儿改过的机会都舍不得提供。由于习惯一旦养成,对内对外很容易取得一致,所以对自己也不必疾恶如仇,不再犯就好了。

八·十[建议]

愤世嫉俗,怨天尤人,都不能解决问题。不如充实自己,提高品德修养,好好努力,奋发上进来得实在。

十一、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①,其余不足观也已!”

八·十一[注释]

①吝:鄙啬。

八·十一[主旨]

孔子告诫弟子不可自恃才高。

今 译

孔子说:“就算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智技艺,若是骄傲又吝啬,什么都不值得一看了!”

引 述

周公制礼作乐,是孔子心目中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孔子对周公十分崇敬,甚至夜里做梦,都常常梦见周公。周公的才智技艺,是大家公认的。孔子却以不骄不吝来赞美他。恃才而骄,有钱却十分吝啬,都令人厌恶。有机会行善,也舍不得去做,更是可恶!

生活智慧

(一)节俭是一种美德,不奢侈浪费,是好习惯。但是过分节俭,到了吝啬的程度,那就不好了。尤其是舍不得做善事,更是不应该。

(二)没有才能,却假装很有才能。有了一些才能,便骄傲自满,看不起别人。很多人这样,我们最好避免。

(三)奢侈生活,容易使他人羡慕与仿效,造成不良的风气,也容易破坏社会的秩序,而且养成自私自利的坏习惯。

八·十一[建议]

不骄傲也不吝啬,不论有没有才能,都应该如此。

十二、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①,不易得也。”

八·十二[注释]

①谷:俸禄。

八·十二[主旨]

孔子感叹专心向学的人不可多得。

今 译

孔子说:“经过三年的学习,而心不在做官求取俸禄的,这种人不容易得到啊!”

引 述

学而优则仕,有了学问就想做官,以求光宗耀祖,这是长久以来,大家共同的期望。

现代社会分工专精,各行各业蓬勃发展。做官并不是唯一的出路,也不一定是最好的途径。这一句话,应该是鼓励大家,不论身在何处,从事什么工作,都应该努力求取学问。什么都可以中断,只有好学不能。

生活智慧

(一)三代表多数,意思是一直延续下去,不间断地求取学问,孔子感叹这样的人太少,现代社会,好像也是这样。

(二)做官,追求俸禄,并不是坏事。只要不断地求取学问,充实自己,有才能的人士担任官职,对老百姓有利呀!

(三)各行各业都需要不断地提升竞争力,对于知识的追求,都应该不遗余力,建立学习型组织,势在必行。

八·十二[建议]

培养终生学习的兴趣和毅力。

十三、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①。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②(xiàn),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八·十三[注释]

①守死善道:『善道』指好的道理,『死守』便是坚持遵守,一直到死为止。

②见:同『现』,出现,指出任官职。

八·十三[主旨]

孔子教导弟子要有学有守。

今 译

孔子说:“有坚定的信念,又能好学,坚持遵守一直到死都要弘扬正道。不进入危险的国家,不居住在紊乱的国家。天下太平时就出来做官,天下混乱时就隐居。国家政治清明时,如果贫贱,那是可耻的;国家政治黑暗时,反而富贵,那也是可耻的。”

引 述

现代人喜欢求新求变,说什么“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因此迷失方向,缺乏正确的目标,使自己活得没有价值。实际上,人生在世,必须多问应该不应该,少问喜欢不喜欢。应该做的,再不喜欢也要勉强自己去做。有了这种“做应该做的事,不做不应该做的”信念,加上努力好学,才能够坚持弘扬正道,一直到死都不违背。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世人。

生活智慧

(一)士农工商,行行出状元。有才能不一定要做官,担任官职一定要有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否则就不要做。

(二)贫贱并不可耻,有机会可以正当地获得财富,却好吃懒做,自暴自弃,这才是可耻。富贵不一定值得赞扬,要看来路正当不正当。不择手段谋求荣华富贵,可耻。

(三)现代社会,不一定要当官,各行各业,都可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人群做出贡献。隐,不一定什么都不管,尽自己的能力,默默地做一些有益人群的善事,也很方便。

八·十三[建议]

对于自己的进退出处,要定好明确的原则,才能够及时决定自己的态度。

十四、子曰:“不在其位,不谋①其政。”

八·十四[注释]

①谋:参与计划。

八·十四[主旨]

孔子告诫弟子不可逾越职权。

今 译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参与计划那个职位上的事务。”

引 述

做人做事,正名和定位,十分重要。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分,把分内的工作做好,便是正名。每一个人,先把自己的关系位置搞清楚,可以互相支援,彼此协调,却不应该逾越职权,干预或侵犯他人的工作。

我们应该乐于助人,并且关心他人。但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重视的是度的掌握。提供意见使其多一种参考,却不能干预或侵犯,应该是大家乐于接受的界限。

有人批评这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作风,过分消极。认为大家都这样,岂不是太自私,各人只顾自己?有些事没做好,也没人管。事实上,就是由于这样,大家应该负起的责任,才会更加明显。大家都不管,应该管的人,就不得不管。总比大家都管,应该管的人,反而乐得浑水摸鱼,占尽便宜要好。

生活智慧

(一)先把自己的分内工作做好,再去帮助他人,是一件好事。自己的工作做不好,老喜欢管别人的事,便是多管闲事,令人厌恶,也使人怀疑有什么不良的企图。

(二)团体讲求分工合作,既然分工,就不应该侵犯他人的职权。为了合作,除了各人把分内工作做好之外,更应该整体配合,支援他人把工作做好。

(三)不是完全不管他人的事务,也不应该干预、妨碍他人的工作。各人尽责,努力配合,才是合理的工作态度。

八·十四[建议]

为了合作而分工,才有意义。分工却不能合作,是本位主义,不值得鼓励。

十五、子曰:“师挚①之始②,《关雎》之乱③,洋洋乎④盈耳哉!”

八·十五[注释]

①师挚:鲁国的乐师,名挚。

②始:指音乐开始。

③乱:指音乐结尾。

④洋洋乎:美盛的样子。

八·十五[主旨]

孔子称许师挚掌乐的完美。

今 译

孔子说:“从太师挚开始演奏,到最后以《关雎》的合乐做终结,满耳朵洋溢着乐音,真是好听啊!”

引 述

正乐的工作,只有像师挚这样具有高度音乐素养的人,才能够从头到尾安排得恰到好处。孔子对于乐师十分尊重,认为把音乐表现得这么美好,实在难得!

生活智慧

(一)雅音洋洋盈耳,声音优美悦耳。令人欣赏之余,性情自然端正。这样的音乐,才属正乐,值得大家欣赏。

(二)孔子不但重视音乐的美妙,而且强调音乐的善良。因为音乐的价值,不仅求情绪的感应,而且要从中提升人的精神。激发我们的潜能,成就人之所以为人的情操。

(三)音乐对于教育的功能很大,不应该只注重音乐的娱乐性,严重地损害应有的教育性,否则便是靡靡之音。

八·十五[建议]

多欣赏纯正的音乐,以提升自己的内在美。

十六、子曰:“狂而不直①,侗②(tóng)而不愿③,悾悾④(kōng)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八·十六[注释]

①狂而不直:狂妄而不直率。

②侗:无知。

③愿:忠厚。

④悾悾:无能的样子。

八·十六[主旨]

孔子感叹有些人失去了本性。

今 译

孔子说:“狂妄而不直爽,无知而不忠厚,无能而不守信,这种人我不知道他将怎么办!”

引 述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但是先决条件,是具有受教的意愿。如果无知、无能,又缺乏学习的动力,那就没有什么办法了。上智与下愚不移,要加以改变,实在十分困难。孔子对这些人深感失望,想来也是一种无奈。

生活智慧

(一)狂妄的人,干脆率直一些,大家还容易谅解。既狂妄又不率直,实在不敢恭维。当然,最好是直而不狂。

(二)无知的人,对人家恭顺一些,大家还愿意帮助他。若是无知却又不能谨慎,大家不想帮助他,岂非更倒霉?

(三)外表诚恳最好讲求信用,比较不容易上当。外表诚恳居然不讲求信用,大家不相信他,有时候反过来骗他,并不能怪别人。

八·十六[建议]

自己内外力求一致,别人比较乐于相处。

十七、子曰:“学如不及①,犹恐失之!”

八·十七[注释]

①不及:来不及。

八·十七[主旨]

孔子训勉弟子求学不能稍有懈怠。

今 译

孔子说:“求学好像来不及似的,学到了又恐怕会忘掉!”

引 述

现代知识爆炸,真的来不及学习。慎选资讯,成为现代人的首要任务。学错了,学到错误的资讯,岂非得不偿失?孔子的时代,比较没有选择的困难,反而是机会难得,所以必须抱着来不及的心情,全力以赴。

人有记忆的能力,也有遗忘的特性。过目不忘,不过是少数人的专长。要想记得长久,必须学了之后,赶快付诸实践,早日养成习惯,自然忘不了。

生活智慧

(一)光阴似箭,一去不复返。我们必须珍惜光阴,把握宝贵的时间,好好学习。浪费时间,是最大的损失。

(二)学到有用的东西,要赶快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及早养成习惯。以免学了又忘掉,等于没有学。

(三)旧有的知识,经过了长时间的考验。新知识和旧有的知识,有严重抵触的地方,最好细心比较,不可轻信。

八·十七[建议]

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讲求有效的学习方法。

十八、子曰:“巍巍乎①!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②(yù)焉。”

八·十八[注释]

①巍巍乎:高大的样子。

②不与:不相关。

八·十八[主旨]

孔子赞美舜、禹有圣人的器量。

今 译

孔子说:“真伟大啊!舜、禹虽然拥有天下,而不以有天下为乐。”

引 述

“不与”的意思,也可以解释为不亲自参与政务的治理。孔子主张君王最好能够无为而治,任用贤才,而且放手让他们去发挥长才,为人民服务。

生活智慧

(一)君王要无为而治,必须将自身的才智,转化为一种容纳贤才的雅量。一方面减少君王的支配欲,一方面也不致有了权力便妄自尊大地为所欲为。

(二)君王有为,人臣便成为一群聪明的奴才,逐渐成为奉承、拍马的小人,再有才智,也将沦为无用之徒。

(三)提供舞台,让有才能的人臣好好表现,需要恢弘的肚量,和不居功、不自我表现的素养,十分难得。

八·十八[建议]

欣赏别人表现,不一定处处要求自我表现。

十九、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①!荡荡乎②,民无能名焉③!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④乎,其有文章⑤!”

八·十九[注释]

①则之:即准之,意思是相比。

②荡荡乎:广远的样子。

③无能名焉:指不可以言语形容。

④焕:光明。

⑤文章:指礼乐法度。

今 译

孔子说:“伟大啊,像尧这样的领袖!崇高啊,只有天最高大了,只有尧的德行可以与天一样高大!真广远啊,百姓根本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他的伟大!伟大呀,他所成就的功业!光明啊,他所制定的礼仪法度!”

八·十九[主旨]

孔子盛赞唐尧的伟大,已超过舜、禹。

引 述

尧是黄帝的后代,具有超人的聪明智慧,又有温和、敦厚、俭朴、谦虚的美德。尧舜执政期间,一直是后人心目中,远古圣王的黄金时代。春秋战国以来,历代学者对尧舜的人格,都给予最高的评价。尧天舜日,已经成为黄帝子孙的理想典范。

天的伟大,在于四时运行而生育万物,自己却默默无闻。尧的肚量,可以和天相比,当然令人钦敬心服。

君王除了不骄矜、不奢纵之外,更应该放眼天下,和天一样,照顾整个世界。就算百姓都不知道怎样来赞美他的恩德广远,他那“巍巍”“荡荡”的伟大力量,百姓不但不会反抗,而且会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影响。

生活智慧

(一)无为而治,才是“隐己显人”的气度。领导者自己不表现,把舞台让出来,使干部能够放手去发挥自己的才能。君王有这样的肚量,以德为治,所以才叫作德治。

(二)凡是说得出来,什么伟大的地方,实际上只是局部的了不起。说不出来的伟大,才是真正的了不起,称为平凡中见伟大,最为了不起。

(三)隐己显人的肚量,一方面需要正确的认识,知道无为之治的莫大力量,能够无不为。一方面要自己养量,使自己不但能够容纳他人,而且安然地使自己的生命,获得更为宽广的空间。

八·十九[建议]

逐渐培养自己的肚量,学习隐己显人的生活方式,尝试各展所长的和谐合作。

二十、舜有臣五人①,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②。”孔子曰:“‘才难③’,不其然乎?唐虞之际④,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八·二十[注释]

①臣五人:指禹、稷、契(xiè)、皋陶(yào)、伯益。

②乱臣十人:马融解释为『乱,治也。治官有十人:周公旦、召公奭(shi)、大公望、毕公、荣公、大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文母』。

③才难:指人才难得。

④际:下,后。

八·二十[主旨]

孔子论人才难得,并盛赞周代的大德。

今 译

舜有贤臣五人,天下就太平了。周武王说:“我有能治理天下的贤臣十人。”孔子说:“古人说‘人才难得’不是真的吗?唐虞以来,周武王时可说人才最多了,其中有一个妇人,实际上九个人罢了。〔周文王赢得天下三分之二民心的拥戴,还是以诸侯的礼来服事殷朝,周朝的道德可说是最高的了。〕”

引 述

舜帝善于选拔贤能的人才,为国家做事。用禹做司空,负责治水。用后稷做稷官,教导人民播种百谷。用契做司徒,教导百姓和睦,施行五教,也就是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用皋陶做官狱长,负责刑罚。用伯益做虞官,管理畜牧。天下一片详和安乐,后人赞美他不下庙堂而天下治。

周武王以姜太公为师,用弟弟周公旦辅政,算来算去,也不过十位贤臣,所以孔子感叹人才难得。其中有一位妇女,在当时重视男女分工,主张男主外、女主内的时代,要觅人才,通常以男性为主。居然还要劳动女性,更加证明知人不易,求才尤为困难。

孔子特别提及,当时周人的势力,已经三分天下有其二,国势和声威,都远远超过纣王,却依然服事殷商,证明周人重视修德,才有这样的表现。由于这一事实,在周文王时已经呈现,所以写在这里,和前段文字,有连接不起的可疑。我们加上括号,便是这个意思。

生活智慧

(一)领导者必须培养知人善任的能力,使贤能者在职,并且各施所长。只有领导者无为,干部才能够有为。这样一来,就算领导者真的昏庸无能,也不致有大错误。

(二)当然,为人部属的,也应该心目中有领导者。否则领导者不能信任,再有能力也将难以施展。历史上君子斗不过小人的案例很多,便是君子大多缺乏这样的修养。

(三)君子若是斗不过小人,再多的君子都没有用。这样有君子还不是等于没有?小人得意,其实是君子的过失。

八·二十[建议]

贤能的人,必须有本事,和自己的主管处得好,但是千万不能够讨好、奉承、谄媚。

二十一、子曰:“禹,吾无间①然矣!菲②饮食,而致孝乎鬼神③;恶衣服,而致美乎黻(fú)冕④(miǎn);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⑤(xù)。禹,吾无间然矣!”

八·二十一[注释]

①间:间隙。

②菲:微薄。

③致孝乎鬼神:对鬼神的祭祀很丰厚。

④黻冕:祭服。

⑤沟洫:田间的水道。

八·二十一[主旨]

孔子赞美夏禹的功德。

今 译

孔子说:“大禹,我是找不出缺点来批评他啊!他对饮食很节俭,而尽心孝敬鬼神;自己穿的衣服很粗劣,而祭服却很华美;自己住的房子很简陋,而尽力修建沟渠水道。大禹,我是找不出缺点来批评他啊!”

引 述

一般人的倾向,是讲求自身的享乐,对公家的事务却舍不得花钱,甚至于显得十分刻薄。

禹的作风刚好相反,对待自己很俭朴,对公家有益的事务,则十分慷慨,务求合理有效。

孔子对大禹的赞美,意在提醒我们,大公无私才是伟大的修养。

生活智慧

(一)节俭是美德,但是公家的事务,却应该设想得长远。如果不惜费用,能够长久产生效能,实在十分值得。

(二)儒家认为天地具有神性。一切天地所化生的万物,也都具有天性,亦即具有神性,当下存活的人也是天地所生,因此同样具有神性。祭祀时便是阴阳两界神性的互动,并非迷信。

(三)祭祀要敬重,即是看得起自己的祖先,相等于看得起自己。祭祀时穿着华丽的祭服,既尊重祖先,也尊重自己。因为儒家的观点,命在天也在我,祷神等于祷自己!

八·二十一[建议]

我们既不能证明鬼神并不存在,也不能证明鬼神确实存在,最好认清:科学迄今无法解决这一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