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子罕第九

 子罕第九

这是篇名,用第一句的最先两个字来表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一、子罕①言利,与命,与仁。

九·一[注释]

①罕:少。

九·一[主旨]

孔子不轻易谈论利益、命运和仁德。

今 译

孔子很少主动谈论利益、命运和仁德。

引 述

“罕”是稀少的意思,并不是完全没有。孔子这一句话,也可以断成:“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与”的意思,是称美赞许、积极参与、努力依顺而行。孔子少言利,也不是只许重义不许重利。而是针对一般人重利轻义,甚至于见利忘义,这才少谈利益。想不到后代子孙,因此引起“义利之辩”。许多人只敢说义,不敢说利,形成偏道思想,造成一大堆伪君子。陈大齐教授指出“义”和“利”不过是有所区别,而不是赞成和反对的对象。合乎义的不一定不利,有利益的也未必不合乎义,有什么非二选一不可的必要呢?

命和仁,孔子是十分重视的。他认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篇》)。又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季氏篇》)他明白说出“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便是对天命的信心十分坚定。仁字在《论语》中出现的次数很多,更是孔子的核心思想,当然不会少说。

九·一[建议]

多赞许命和仁,加深了解,提升自己在这两方面的素养,十分必要。

生活智慧

(一)少谈利,因为大家已经谈得太多,也想得太多,何必再谈?多谈,容易产生贪婪的心理,对自己非常不利。

(二)命有自己创造的部分,也有十分无奈的部分。我们天天面对自己的命运,好坏都必须承担,当然逃避不了。既然如此,好好认识和规划,当然有助益。

(三)仁可以说是大家共同开发的和谐发展大道,不但人人参与,人人重视,而且非如此不可,否则天下必乱。

二、达巷党人①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九·二[注释]

①达巷党人:『达巷』是党名,古时以五百家为党。

②御:驾车。

九·二[主旨]

孔子听到别人的赞美,谦虚回应。

今 译

达巷党的人说:“伟大呀孔子!学识渊博,并不专攻某种技艺以求成名。”孔子听到后,对门下弟子说:“我应该专于哪一种技艺呢?驾车?射箭?我看我还是专于驾车吧。”

引 述

时代是变动的,专才太多,通才必然普受欢迎。通才过多,专才自然受到重视。这样的说法,未免太过粗浅。专才多,表示大家重视专门知能,对通识下的功夫不够。在这种情况下,通才受欢迎,是针对专才的流弊,自然产生的现象。大家重视通识,往往件件都懂却样样都稀松,不够专精,这时候专才的需求,必然增高。

合理的比例,应该是专才多而通才少。像孔子这样的通才,无论什么时代,都十分罕见。大家尊他为万世师表,却不能说他有什么专业知能,足以使他成为某一门的大师。

九·二[建议]

在求通之先,把某一种专业知能学会。有了专才再求通识。可惜大多数人局限于专才,不知进一步求通。

生活智慧

(一)受到赞美的时候,应该怎样回应?可以严肃地谢谢大家的好意,可以轻松地点头称是。孔子在这里,则是幽默地有所回应。既然说没有特殊的专长,那我就专门驾车吧!表示他谦虚而不自满。

(二)如果孔子回答:怎么没有特殊的专长呢?祭祀的事情,有谁比我还在行呢?各位的观感如何?是不是觉得孔子太自大了?

(三)就算孔子有某一种特殊的专长,也用不着他自己说出来。因为这种事情,自己说什么,实际上都不一定算数。大家都这么说,才能算数。

三、子曰:“麻冕①,礼也;今也纯②,俭③。吾从众。拜下④,礼也;今拜乎上,泰⑤也。虽违众,吾从下。”

九·三[注释]

①麻冕:用细麻织成的礼帽。

②纯:黑色的丝。

③俭:指用丝织成帽子比用麻省俭。

④拜下:拜于堂下。

⑤泰:倨傲,骄傲。

九·三[主旨]

孔子处世圆通,只要合理就可以从俗。

今 译

孔子说:“礼帽用麻料来织,这是古礼;现在改用黑丝织帽子,比用麻织更为节省,我跟从大众的做法。臣子见君主先拜于堂下,然后登堂拜见,这也是古礼,现在一般臣子免除先拜于堂下,直接拜于堂上,态度傲慢。虽然违反大众,我还是主张要先在堂下行拜礼。”

引 述

麻冕细密,织造起来相当困难。不如改用纯丝来织,比较节省,合乎俭的美德。这种合理的改变,孔子表示对礼的本意并没有妨碍,所以欣然接受。

臣对君行礼,应当先拜于堂下。等待君的谦辞,再登堂行礼。这是臣对君的恭敬,给君一个谦让的机会,以免流于骄慢。现在直接登堂礼拜,反而显得臣的傲慢。孔子认为这样的改变,并不合理,所以坚持遵守古礼。

生活智慧

(一)改变不改变,并不是大问题。合理不合理,才是关键。我们讲求改变,目的在于制宜,便是必须合理。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都必须制宜。

(二)能不能制宜,判断的标准,最好是凭良心。除此之外,不但不可靠,而且很可能拿来推卸责任,搪塞一番。不盲从,必须凭良心,才不致标新立异,故意不合作。

(三)合理的改变,随着大家走。不合理的改变,坚持走自己的路。一方面顺应潮流,一方面中流砥柱。两方面合在一起想,找出平衡点,大多比较合理。

九·三[建议]

不可坚持不变,也不必求新求变。凡事合理应变,才是最好的持经达变,也就是有所变也有所不变。

四、子绝四:毋①意②,毋必③,毋固④,毋我⑤。

九·四[注释]

①毋:同『无』。

②意:臆测。

③必:武断。

④固:固执。

⑤我:私己。

九·四[主旨]

孔子的良好学习态度。

今 译

孔子戒绝四种毛病:不凭空揣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

引 述

孔门弟子,对老师有一个共同的认识,把它归纳为“子绝四”。很可能用来共同勉励,要学习孔子这四种学习态度,以增加学习的效果。

凭空揣测,往往缺乏真实的依据,便妄自下判断,导致错误的结论。如果加以绝对的肯定,认为自己真的找到了答案,于是固执地坚持己见,不再接纳别人的见解,岂不是自以为是,产生严重的成见和偏见?对于学习效果,不但大打折扣,而且很可能害人害己。

生活智慧

(一)凭空揣测,大部分是自私自利的结果。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不能虚心观察,便造出对自己有利的答案。一旦造出不实的答案,深恐为他人所揭穿,势必妄自加以绝对的肯定,成为可怕的自信。

(二)对于不同的意见,不敢也不愿意接受,必然愈来愈固执。若是事态产生变化,或者真相大白,为了维护自己既得的利益,不得不自以为是,欺骗自己以欺骗别人。

(三)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是改正上述一连串学习的毛病,最有针对性的解救态度。孔子率先做到了,弟子们列为共识,把它当作学习公约,成为孔门的学习四绝。

九·四[建议]

逐渐养成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良好学习态度。

五、子畏①于匡。曰:“文王既没,文②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③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九·五[注释]

①畏:受到危难的意思。

②文:指礼乐、法度、教化等,统称文化传统。

③后死者:孔子自称。

九·五[主旨]

孔子以文化传统为己任,临危而不畏惧。

今 译

孔子在匡这个地方,被群众围困,受到一场虚惊。他说:“文王死后,文化传统不是都在我这里吗?如果上天要灭亡这种文化传统,那么我这后死的人,就不会参与担负这一文化传统了。如果上天不想灭亡这种文化传统,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引 述

孔子这种态度,不是现代人所说的“自信”,而是相信上天的公正。

鲁国季氏的家臣阳虎,长得和孔子十分相像。他曾经攻打过郑国的匡邑,又虐待匡人。孔子经过匡地的时候,匡人以为阳虎又来了,把孔子围起来,打算报仇。

孔子心目中的天,相当于具有意志力的人格神。他认为这种自然的力量,不但有正义的判断力,而且有公正的救援力。孔子心目中的文,是天在冥冥中所启示给人的天道,便是道统文化,目的在使人类免于灭亡。

孔子认为周文王为《易经》六十四卦作卦辞,主要目的在传承文化。他看到周文王死后,大家并不重视文化传统,因此以身自许,要恢复道统。现在匡人误会,把他围住。他如果害怕,弟子们势必更加恐惧,说不定误了大事。所以表现出对上天莫大的期望,来坚定弟子们的信心,稳定大家的情绪。仍然如常地教学,不久匡人发现所围的不是阳虎,而是孔子,便自动解围而去。

生活智慧

(一)孔子认为天人合一,天并非与人隔离而独自在那里创造和运作。天人合一,应该是天的意志,下降到人的身上。使天的意志,得以透过人来实践。

(二)圣贤接受天命,比一般人更清楚、更明白,于是天透过圣贤来鼓励、启发、引导一般人。天对人的救援,便获得有效的途径。孔子要大家“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季氏篇》),用意即在提醒大家重视这一个通路。

(三)道就是天道,表现在文化上面,统称为“文”。天如果不希望断绝这天道、这文化,孔子自然不会被匡人害死。这是孔子对上天的信心,并非盲目的自信。

九·五[建议]

建立对上天的信心,以激励自己。不要盲目自信,以免妄自尊大。

六、太宰①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②之将圣③,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牢④曰:“子云:‘吾不试⑤,故艺。’”

九·六[注释]

①太宰:官名。

②纵:放纵。

③将圣:指大圣。『将』是大的意思。

④牢:孔子的弟子,简称为牢。

⑤不试:指不为世所用。『试』即用。

九·六[主旨]

孔子谦称自己多小艺,不敢以圣人自居。

今 译

太宰问子贡:“你们的老师是圣人吗?不然他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是天意纵使他成为大圣人,又纵使他多才多艺。”孔子听了,说:“太宰真了解我呀!我小时候贫贱,所以能够做很多粗事。君子是不是要多能呢?不必要多能的!”

子牢说:“老师说过:‘我不为国家所用,所以才有空去学习这些技艺。’”

引 述

大圣人不一定多才多艺,多才多艺也未必就能够成为大圣人。这两者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性,孔子两者兼备,是因为他知进也知退。有机会出任官职,应该专心一意,把该做的事务处理好。没有机会并不怨天尤人,却能够充分利用时间,多学一些才艺。

生活智慧

(一)圣人不是天生的,却也不是想当圣人便当得成的。应该是七分天才加上三分努力,可是这三分,很可能比一般人的七八分还要多。所以我们常说三分天才,加上七分努力,含有激励大家努力向上的意思。

(二)能不能成为圣人,谁都不知道。要经得起后世子孙的公断,才有可能。我们不必立志成为圣人,朝这个目标去努力,不必要也不应该存心要达成这样的成就。

(三)人生起伏不定,得意时不要忘形,好好做人做事。失意时安静下来,趁机多学一些才艺,对自己一定有益。

九·六[建议]

先学做君子,踏踏实实地一步一步向前迈进。快乐地学习,愉快地生活,这才是美好的人生。

七、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①问于我,空空如也②;我叩③其两端而竭④焉。”

九·七[注释]

①鄙夫:鄙陋无知的人。

②空空如也:好像没有什么似的,一点儿也不精彩。

③叩:反问。

④竭:尽。

九·七[主旨]

孔子自谦无知,只是诚恳地与人互动。

今 译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我实在所知不多。如果有乡下人来问我,一副很诚恳的样子,我也就同样诚恳地从各方面反问他,然后把心得告诉他。”

引 述

东方圣人孔子和西方圣人苏格拉底,有共同的看法,那就是自认无知,而不是以高级知识分子自居。现代有些人口口声声自称为老师,处处以专家自居,实在并不合乎孔门的标准。

对于不诚恳请教的人,我们何必多言?孔子提倡交互主义,大家彼此彼此。诚恳请教,我们更不能信口开河,否则反而害人。每一件事情,除了共同性之外,往往具有特殊性。我们把共同性告诉他,如果他忽略了特殊性,不能做出合理的调整,岂能有效?所以孔子的态度,是同样诚恳地从这件事的各方面,反问到底。使请教的人,自己经由多方面的思虑,贴近特殊性,做出合理的解答。

孔子这种看似虚无,却真正实有的教学方式,便是我们常说的启发式教学。孔子对同一问题,时常出现不一样的答案,便是对不同的人,给予不相同的点化。

九·七[建议]

不要以老师自居,处处要教导别人。凡事大家好商量,提供一些线索,共同寻找答案,皆大欢喜。

生活智慧

(一)点化既不精彩,也不显得十分特别。当事人却能够被点醒,获得很大的助益,这才是诚恳的态度。

(二)给人家答案,远不如帮助人家好好思虑,自己去发现答案。启发重于灌输,这是最好的教学。有人说孔子尽量详尽地告诉请教的人,应该不是这样。

(三)提供自己的心得,促使请教的人自己获得答案,既尊重自己,又看重别人。这种互相尊重的态度,大家都喜欢。

八、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①,吾已②矣夫!”

九·八[注释]

①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凤鸟至、河图出,都是圣王祥瑞的征兆。

②已:止。

九·八[主旨]

孔子感叹道不得行。

今 译

孔子说:“凤凰不飞来,黄河的龙马没有背图出现,不再有圣明的君王,我想行道,恐怕也只有算了罢!”

引 述

河图洛书的传记,在历史上找不出证据。把它当作《易经》的起源,不一定妥当。

凤鸟和河图的传说,孔子是不是相信,我们无从考据,只好存疑。孔子有没有说过这样的话,我们也不知道。如果没有,也没有什么伤害,大可不必计较。若是真的说过这样的话,也不值得大惊小怪。偶尔有一些失望,有一点儿伤感,发出一些感叹,无伤大雅。

生活智慧

(一)人有情绪起伏,既避免不了,也不需要严加控制。自然地合理抒发,才是合乎人情的生活态度。

(二)孔子弘道,确实遭遇到很多阻碍。就算偶尔失控,只要能够再接再厉,重新出发,应该是十分正常的感叹。

(三)不管孔子相不相信凤鸟和河图的传说,偶尔随俗说出,并不能因此而推断孔子真的相信这样的传说。

九·八[建议]

有时候随俗抒发一些感叹,不必后悔。

九、子见齐(zī)衰①(cuī)者、冕衣裳②者与瞽③(gǔ)者,见之,虽少,必作④;过之,必趋。

九·九[注释]

①齐衰:丧服。

②冕衣裳:指官员所穿着的礼帽、礼服。

③瞽:盲人。

④作:起立,表示敬意。

九·九[主旨]

孔子哀有丧者、尊在位者、恤残废者,都极具诚敬的心。

今 译

孔子看到穿丧服的人、穿戴礼服礼帽的官员,还有盲人,虽然有的年纪比较轻,他也一定站起来;如果经过他们的面前,也必定快步通过,以表示尊敬。

引 述

孔子重视以身作则,他的行为态度,弟子们看到了。对于穿丧服的人、居官职的人,以及眼睛看不见的人,给予特别的礼遇,是一种敬意。不在乎年龄的大小,也不区分性别。如果经过他们的面前,孔子一定按照当时的习俗,快步通过,以表示尊敬。

生活智慧

(一)丧家的心情,通常比较哀戚。给他们一些方便,是应该的。并没有什么吉利与否的问题,也不是害怕沾到霉气。完全是居于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心,理应如此。

(二)官员为人民服务,对他们表示敬重,使他们更加热诚地把工作做好,是一种感谢的表示,也含有激励的意思。并不是讨好,也不能存有特别照顾的心情,不过是一种谢意的表现。

(三)盲人行动比较不便,最好给予适当的协助。如果不能,尽量给予方便,或者把路让开来,也是一种礼貌。

九·九[建议]

时时为他人设想,给予合理的尊重,以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

十、颜渊喟(kuì)然①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②,瞻③(zhān)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④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⑤。虽欲从之,末由⑥也已!”

九·十[注释]

①喟然:感叹声。

②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弥』即益、更加。指孔子的大道愈仰望它,愈显得高大;愈钻研它,愈显得坚实。

③瞻:向前看。

④循循:有次序的样子。

⑤卓尔:卓然,高大的样子。

⑥末由:无从。

九·十[主旨]

颜渊赞叹孔子学问道德的博大精深。

今 译

颜渊喟然感叹:“孔夫子的道理,实在高深,愈仰望它,愈显得高大;愈钻研它,愈显得坚实;看它好像在前面出现,忽然又到后面去了。夫子依次序一步步导引我,先教我博学文章典籍,然后教我礼节,来约束我的行为。我想停止学习,也不可能。已用尽我的才力,而夫子的道依然卓立在我的面前。我虽然想跟上夫子,却无从跟得上啊!”

引 述

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各方面的表现,都十分杰出。他对老师,更是非常钦敬。这样的师生感情,实在难能可贵。令人羡慕之至!

生活智慧

(一)孔子谆谆善诱,弟子们欲罢不能。只有启发式的教学,才能收到这样美妙的效果。彼此都有诚意,才做得到。

(二)学生尊师重道,老师言教身教并重,这是师生应有的伦理。如果不能这样,老师贩卖知识,而学生则购买知识,那就成为交易行为,未免太商业化了。

(三)师道不尊,学生不尊敬老师,是现代教育功能不彰的主要关键。若是不能改善,师生之间的感情,必受影响。

九·十[建议]

各行各业,都需要教育化。但是只有教育,绝对不能企业化。

十一、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①,病间②,曰:“久矣哉③,由之行诈④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⑤,予死于道路乎?”

九·十一[注释]

①臣:指家臣。

②病间:病情稍好。

③久矣哉:在这里。『久』和『疚』相通,是愧疚的意思。

④行诈:指做诈伪的事。

⑤大葬:卿、大夫的葬礼。

九·十一[主旨]

孔子诚实不欺,不做任何越礼的事。

今 译

孔子病重,子路派门人充当孔子的家臣,准备料理后事。孔子病稍微好些,便说:“子路做这种诈伪的事,使我觉得很愧疚!我没有家臣,却假装有家臣,我骗谁呢?骗上天吗?而且我与其由家臣送终,倒不如由弟子们送终!纵使不能有卿、大夫的葬礼,难不成就没有人来料理丧事吗?”

引 述

变通是应该的,变得离谱就是乱变,那是不应该的。子路应变,却没有顾虑孔子的身份和立场,以致变得不合理,所以孔子指责他,说是诈伪。孔子平生最重视诚信,也十分注重正名。他不喜欢造作,更不希望让世人觉得他违反礼制,使人产生言行不一致的怀疑。

由学生办理丧事,或者由臣子办理,孔子宁愿选择前者,并不是有所偏爱,而是名正言顺,比较合理。

九·十一[建议]

替人家办事,必须设身处地,将心比心。重要的决定,最好征得当事人的同意。

生活智慧

(一)子路是好心好意,想让老师风光一些。殊不料孔子十分不快,因为违反了他一贯的主张,使他觉得很愧疚。

(二)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子路并没有这样做,所以才弄巧成拙,好心做坏事,这就是思虑不周到的不良后果。

(三)孔子当时并没有官位,子路这样处理,便是诈伪。别人也许无所谓,孔子这样做,一定有很多人议论纷纷。身份地位不同,不能够同日而语。

十二、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yùn)椟①(dú)而藏诸,求善贾②(gǔ)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九·十二[注释]

①韫椟:藏在柜中,『韫』即藏。『椟』即柜。

②善贾:好价钱。

九·十二[主旨]

孔子不轻易求官,宁可等待合适的机会。

今 译

子贡说:“假如这里有一块美玉,把它放在柜子里藏起来呢,还是找个好价钱卖掉?”孔子说:“卖掉吧!卖掉吧!我在等待好价钱呢!”

引 述

子贡有意试探孔子,是否有出任官职的愿望。他不方便直说,却婉转地用美玉来代表老师,问孔子想不想卖掉自己,也就是出任官职的意思。

孔子当然明白子贡的用意,却也不一本正经地回答:只要情况合适,自然不会放弃机会。他同样采取婉转的方式,顺着子贡的话,表示自己正等待有人出价,有好价钱就卖!这种彼此尊重的良好沟通方式,生动而有趣。

九·十二[建议]

有时候婉转一些,来个拐弯抹角,更显得沟通的艺术,十分美妙。但是,应该直说的时候,仍然要明白直说。

生活智慧

(一)不方便直接询问,是一种尊重对方的表现。既然受到询问者的尊重,就不应该装作听不懂,或者不愿意回答,甚至于告诉询问者,不必这样拐弯抹角了,有话直说就好了,使对方难堪,也就是不尊重对方。

(二)孔子学问道德,都令子贡十分敬仰。为什么不出任官职,却使子贡非常纳闷儿。借着美玉来询问一番,也是学生对老师的好意和敬意,孔子当然不会不喜欢。

(三)如果孔子不想回答这样的问题,只要把“我”字拿掉就好了。把“我待贾者也”,改成“待贾者也”,也就可以了。

十三、子欲居九夷。或曰:“陋①,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九·十三[注释]

①陋:文化闭塞落后。

九·十三[主旨]

孔子感叹大道不行,想隐居九夷。

今 译

孔子想搬到东方九夷去居住,有人说:“那儿太闭塞落后了,怎么能居住呢?”孔子说:“只要君子去住,好好教化他们,又怎么会闭塞落后呢?”

引 述

孔子是不是真的想搬到九夷去居住,我们不知道。但是他借着这样的构想,来启示大家,对君子来说,没有地方是闭塞、落后的。只要君子愿意发挥教化的功能,热心协助落后地区的百姓,很容易缩小城乡的距离。“何陋之有”正是君子应有的抱负,展现君子可以移风易俗的能力。孔子借着这一番话,提醒大家,若是大道不行,住在哪里都一样,全都是简陋、闭塞而落后。

九·十三[建议]

外界的环境,很多不是我们所能够控制的。尽量不要因此而影响到内在的情绪,反而应该随遇而安,以内在的情绪,来妥善适应外在的环境。

生活智慧

(一)现代人喜欢移民,移到哪里去?选择比现在居住的地区更开放、更繁华的地方,难道想去当次等百姓?选择比现在居住的地区更闭塞、更落后的地方,是不是想去当寓公,充阔佬?选择和现在居住的地区同一等级,去那里做什么?既居住于此,就安于此地,好好生活,岂非省事、省力?

(二)为了工作,不得不迁居异地。这时候大多争取繁华的地区,到那里为富贵人士打工,自己形同奴隶,返乡时还沾沾自喜。甚至于伪装成富人,欺瞒家人乡邻,何必?

(三)逃难时没有选择的能力,就算逃到简陋、闭塞、落后的地方,还不是安全便好,谁敢嫌弃地方简陋、物资缺乏、资讯不灵通呢?

十四、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①,雅、颂②,各得其所。”

九·十四[注释]

①乐正:订正音乐。

②雅、颂:即音律不相同的两种正乐。

九·十四[主旨]

孔子自述正乐的功效。

今 译

孔子说:“我从卫国回到鲁国,才把音乐的篇章和曲调修正好,使雅、颂恢复原来适当的位置。”

引 述

雅、颂各为诗的一种体例,也各为一种音乐。这里所说的,是音乐的部分。把它安排在适当的位置,以发挥音乐教育的功效,便是孔子正乐的工作。

生活智慧

(一)孔子认为音乐教育,可以端正人的性情。并不是纯粹的娱乐,而是寓教育于音乐,必须正乐,才能收到功效。

(二)音乐是一种艺术修养,最好先安静下来,用心聆听,然后才逐渐深入,领悟其中的涵义。像现代这样吵吵闹闹的音乐,恐怕只有噪音,很难陶冶人的性情。

(三)“各得其所”,便是明确定位。人生在世,不过是各自定位。我们要各得其所,就必须尽心尽力,才有希望。

九·十四[建议]

多欣赏正乐,少接受噪音的干扰,才能够心平气和!

十五、子曰:“出①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九·十五[注释]

①出:出仕朝廷。

九·十五[主旨]

孔子自述致力忠顺孝悌,训勉弟子。

今 译

孔子说:“出门到朝廷任官,能尽心奉事长上,回家同样侍奉父兄,遇有宗族亲戚的丧事,尽力遵从礼法,喝酒节制,不被酒所困扰,以上几件事,我做到了,又算得了什么呢?”

引 述

“何有于我哉?”这一句话至少有三种不同的解释。第一种是:“我到底做到了哪些呢?”或者:“这几件事当中,有哪些是我做到的呢?”第二种是:“我就算都做到了,又算得了什么呢?”第三种则是:“这些事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可见中国文字弹性之大,实在不容易了解其真正的用意。我们设身处地,站在孔子的立场,选择第二种解释。但是,我们也包容其余两种说法,因为怎么说都可以。

和上司处得好,却不能奉承、讨好、谄媚;和父母兄长处得好,并不能事事都顺从;丧事要尽礼,喝酒不过量。这些都是基本修养,不做不行,做到了也不算什么。

九·十五[建议]

从小地方做起,不要轻视、忽略,养成重视根本的态度。

生活智慧

(一)我们常常把基本修养,当作平凡的要求,不加以重视。因而不知不觉中,反而掉以轻心。大意之下,变得不重要了。

(二)实际上,平凡的道理、平淡的生活、平实的态度,才十分重要。只要真正做得到,已经非常了不起,值得欣慰。

(三)孔子所说的这四件事,既平凡又平实,务必用心做好,使自己奠定良好的修养基础,才能够更上一层楼。

十六、子在川上曰:“逝①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九·十六[注释]

①逝:往、去。

九·十六[主旨]

孔子感叹岁月匆匆,鼓励大家爱惜光阴。

今 译

孔子站在河边,看着流水,说:“岁月的流逝就像这流水啊!日夜不停地往前奔流。”

引 述

水流为什么不断?因为上有水源,下有大海作为去处。时间为什么不间断?由于人类有历史,可以上下连接。如果不传承古圣先贤的道理,历史就不连续,人们也就忘本了。世事多变,但是人心的德性可以不变。有变有不变,才能够生生不息,细水长流。

生活智慧

(一)时间没有白天晚上的区分,一分一秒地流逝。人的作息,却应该有白天、晚上的不同,才能获得健康。

(二)时间一去不复返,生命有限,显得时间非常宝贵,必须珍惜每一分钟,善加利用以自我提升,不可浪费。

(三)时间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一天24小时。人对时间的运用,却十分不公平,有人善用,有人则浪费。显示各人对时间的认识和把握,各有不同。

九·十六[建议]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怎能不珍惜?

十七、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九·十七[注释]

九·十七[主旨]

孔子感叹世人不能诚心好德。

今 译

孔子说:“我不曾见过爱好道德就像爱好美色那么深切的人!”

引 述

世间的事物,大多是相对的。有看得见的美色,便有看不见的道德。一般人对于看得见的美色,莫不十分喜欢。认为自己有欣赏的眼光,更有爱好的欲求。至于看不见的道德,不知道什么缘故,总是产生不了同样的热忱!

孔子这一句话,并不是叙述句,而是感叹句。他看到这样的情况,却非常不以为然。认为大家最好提高警觉,至少应该做到好德如好色,以提高道德的水平。

这里所说的“德”,和《学天篇》“民德归厚矣”的意思并不相同。后者只有事实意义,不提出价值判断。这里的“德”,则具有价值判断,只有良好的品德,才称为“德”。

生活智慧

(一)美色是有形的,凡是有形的,都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愈来愈褪色,愈来愈难看。道德是无形的,反而由于无形,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往往愈变愈好,愈受到欢迎。

(二)美色容易使人目眩神迷,错失了人生的正途。道德令人心智成熟,不断反省改进,获得自由和自主,提升生活的价值。

(三)人之所以异于其他动物,不在于美色,而在于美德。我们无法因为欣赏美色,便改变自己成为美人。我们有了道德典范,倘若加以仿效,很快就能提升自己的道德。

九·十七[建议]

促使自己,至少要好德如好色。

十八、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①(kuì);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九·十八[注释]

①篑:竹筐、竹笼,是盛土的竹器。

九·十八[主旨]

孔子勉励弟子要自强不息。

今 译

孔子说:“就好像堆一座山,就差一筐土而没有完成,这时停了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像在平地上要堆一座山,虽然只倒上一筐土,要继续不断堆上去,也是我自己继续堆上去的啊!”

引 述

我们常说功亏一篑,意思是就差一筐土而没有完成,实在十分可惜。但是没有人叫我停下来,而是我自己停下来的,要怪谁呢?功败垂成,是自己造成的恶果,必须自己承担所有的责任。自作自受,是宇宙共同的法则。

愚公移山,应该是从一筐土开始,只要出于自动,加上永不停止,一直到移动整座山,才告停息。这种精神用来为学做事,哪里有不成功的?

九·十八[建议]

不管过去犯了多少过错,从现在开始,调整好方向,自愿而且不停地求取上进,永不嫌晚。

生活智慧

(一)停止,一定要止于至善,也就是合理的时候,才可以停下来。否则,不但开始的时候不应当停止,就算快要完成的时候也不能停止。当然,方向错误时,必须停下来做好调整,也不能就此停止呀!

(二)前进或上进,不但快要完成时,一定要坚持,就算刚开始时,也应该坚持。这是无限的自由和完全的自主,所以孔子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篇》)

(三)前进或停止,我们所看到的,大部分是外在的因素。因此不如意时,便怨天尤人。实际上内在的因素,作用力更为强大。阻扰,是自己在阻扰;诱劝,当然也是自己在诱劝。别人的,我们可以拒绝;自发的,才难以改变。

十九、子曰:“语①之而不惰②者,其回也与!”

九·十九[注释]

①语:告诉。

②惰:懈怠。

九·十九[主旨]

孔子赞许颜渊勤学不懈怠。

今 译

孔子说:“把道理告诉他,他便照着去做一点儿都不懈怠的,大概只有颜渊吧!”

引 述

颜回是孔门家贫而好学的典范,不但谦虚,而且能够闻一知十,孔子非常赞赏。认为颜回的优点,在告诉他道理之后,立即能勤奋地实践,是其他弟子所做不到的。

即知即行,甚至于从实践中学习,是十分有效的学习方法。颜回能够不懈怠地实践,符合“学天时习之”的要求。“语之而不惰”,也可以解释为告诉道理的人,说多久都不觉得厌倦。表示教得很有兴趣,所以不懈怠。学生受教,听懂了并不照着去做,听得似懂非懂,或者听了半天根本不懂,再热心的老师,有时都会懈怠下来。遇到颜回这样的学生,一教便会,立即付诸实践,当然教得很起劲,不至于懈怠。

九·十九[建议]

养成即知即行的习惯,今天就开始,不要等待明天。

生活智慧

(一)教与学是互动的,教得愈好,学得愈快;学得愈好,教得愈起劲。师生双方面互动良好,功效才会提高。

(二)言者谆谆,听者藐藐。教的人十分热心,听的人却无精打采。再怎么教,学习效果也不会好。

(三)学习态度是师生关系良好与否的重要因素,不急于发问,先仔细聆听,再举一反三,思虑深入而周全,有疑问时再发问。知道了,就赶快去做。

二十、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①也,未见其止也。”

九·二十[注释]

①进:和『止』是相对的,不进即止,不止则进。

九·二十[主旨]

孔子追念颜渊生前优异的表现。

今 译

孔子说到颜渊,叹道:“可惜啊!我只看到他不断进步,从没看过他停止住的。”

引 述

《雍也篇》和《先进篇》都记载“有颜回者好学”,以孔子对“学”的高标准要求,能够达到“好学”的程度,在孔门三千弟子当中,确属罕见。

这一句话,是好学的颜回,竟然短命死了,孔子十分悲伤,感叹地说:可惜,可惜!可惜什么呢?这样好学的年轻人,不断地进步,从来没有停滞不前的现象,为什么老天让他这样英年早逝?实在令人痛惜。

生活智慧

(一)学问重要,健康也很重要。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身体健康,才有做学问的本钱,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

(二)颜回早死,告诫大家再有学问的人,如果不幸早死,不能把所学贡献给社会,以造福人群,实在十分不幸。

(三)学如逆水舟,不进则退。颜回只进不退,便是活一天就学一天,永远不停止的效果,难怪孔子这样赞美他。

九·二十[建议]

确立终生学习的信念,并且坚持活一天就要学一天。

二十一、子曰:“苗而不秀①者有矣夫!秀而不实②者有矣夫!”

九·二十一[注释]

①苗而不秀:『苗』指禾苗成长。『秀』即开花。

②实:结实,结穗。

九·二十一[主旨]

孔子训勉弟子求学要精进不懈。

今 译

孔子说:“禾苗成长后而不开花,是有这样的情形;开花却不结实的,也有这样的情形。”

引 述

禾苗成长却不开花,就算开花,也不一定结实。孔子透过这种植物界的真实现象,反映到人的为学。不开花、不结果,原因在不能即时灌溉,或者不能持续所致。人的为学,若是不能学天时习之,或者未能持之有恒,就应当警惕,自求改过。

生活智慧

(一)一个人必须学天时习之,并且持之有恒,才能够有所成就。否则年龄一天天增长,学问道德却不一定有成。

(二)颜渊早死,就算学而有成,也发生不了多大的作用。孔子是不是用这样的话,来惋惜颜渊的英年早逝呢?

(三)大花、小花都是花,大果、小果都是果。只要肯学、肯实践,无论再小的成就,也是成就,值得自豪。

九·二十一[建议]

下定决心,从现在开始,自策自励,千万不可松懈!

二十二、子曰:“后生可畏①,焉②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③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九·二十二[注释]

①后生可畏:指年轻人动力十足,其势可畏。

②焉:安,怎么。

③闻:名望,名显于世。

九·二十二[主旨]

孔子勉励弟子把握时间努力精进。

今 译

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知道他们将来的成就不如现在这一辈的人呢?但如果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名望,那也不足敬畏了!”

引 述

后生为什么可畏?在于年轻人的成长空间很大,如果立定志向,而又自觉地坚毅奋勇,未来的发展无可限量,当然有后来居上、青出于蓝的机会。

若是自恃年轻便是本钱,却不知珍惜宝贵时光,也不能立志图强,更不知走上正道,这样的年轻人,一转眼就到了四五十岁的壮年时期,仍然没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地方,大概这一辈子也不过如此,不值得敬畏了。

九·二十二[建议]

不管自己现在怎么样,都要努力修养品德。至少在品德方面,令人不敢轻视,人生才有价值。

生活智慧

(一)“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是一句老话。年纪大的总觉得道德修养,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因而十分担忧。年轻人科学、技艺学得快,也学得好。品德修养却愈来愈不重视,以致社会风气日趋败坏,当然令人担心害怕。

(二)到了四五十岁,步入壮年时期,如果在品德修养方面,依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可以证明他在这方面的用心不够,相当于自暴自弃。我们推断他不会有什么了不起的成就,并不过分。

(三)后生可畏不可畏,完全看年轻人自己的作为,同样是自作自受。我们先抱定可畏的心态,提供年轻人大好的机会,看他们怎样表现,到了壮年时期,再判断其可畏不可畏,比较妥当。

二十三、子曰:“法语之言①,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②与之言,能无说③(yuè)乎?绎④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⑤也已矣!”

九·二十三[注释]

①法语之言:严正告诫的话。

②巽:委婉。

③说:同『悦』。

④绎:寻思探究。

⑤末如之何:无可奈何。『末』即无。

九·二十三[主旨]

孔子勉励弟子能虚心接受他人的告诫与劝导。

今 译

孔子说:“严正告诫的话,能不听从吗?真正听了而改过才可贵啊!委婉劝导的话,能不喜悦吗?要能寻思出话里真义才可贵啊!如果只是喜悦而不仔细寻思,只是当面听从而不真正改过,那我也没办法了!”

引 述

有人肯当面指责,提出严正的警告,是多么难得的事情!我们为什么不仔细聆听呢?听清楚、弄明白之后,赶紧改过,这才是“良药苦口而利于病,忠言逆耳而利于行”,对我们大有助益。

委婉劝导时,应该因受到尊重而衷心喜悦。但是欢喜之余,必须举一反三,寻思话中的真义,才能获得可贵的启示。

了解别人的话,用来改正自己。两者缺一,就算孔子再生,也将束手无策,徒叹奈何了!

生活智慧

(一)人家说话语气不佳、态度不好、表情严肃,我们往往恼羞成怒,认为过分严厉而承受不了,结果自己学不到东西,听不懂道理,实在是害了自己。

(二)人家说得委婉,说得客气,我们却不当一回事,马虎应付过去。最好提醒自己:客气绝非福气,好好省思,及时改过为妙。

(三)当面批评,总比背后议论要好,至少我们听得见,能够及时改过,做出补救的动作,以免误了大事。

九·二十三[建议]

听到不好听的话,最好心存感激而不恼羞成怒。

二十四、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一番话,已出现在《学天篇》。可再参阅,或许会有新的领悟。

二十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①不可夺志也。”

九·二十五[注释]

①匹夫:指平民。

九·二十五[主旨]

孔子勉励弟子要立定志向。

今 译

孔子说:“三军虽然人数众多,还可以把他们的主帅俘虏过来;一个普通百姓,却不能强迫他改变心志!”

引 述

大国的军力强大,挥动在左中右三军,就算数量众多,我们还可以用更为强大的力量,把他的主帅掠夺过来。但是一个普通平民,如果志向坚定,任凭多大的威胁利诱,都很难加以改变。

人的意志一旦确立,他的心便拥有绝对的自主权,也获得了真正的自由,既不受他人的左右,也可以拒绝所有外来的压力。如果不是这样,所立的即为假的意志。

生活智慧

(一)立志完全是个人的事情,任何人都没有办法代人立志,也不能委托他人代为立志。自作自受,绝无例外。

(二)不志于道,而志于其他,是自甘堕落,我们无能为力,也挽救不了。亲者痛仇者快,从这里可以看出端倪。

(三)不要太早立定志向,以免由于不知而误了自己。孔子主张三十而立,三十岁时才确立志向,应该更加妥当。

九·二十五[建议]

检视自己的意向,是不是合乎正道。

二十六、子曰:“衣敝缊(yùn)袍①,与衣狐貉②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zhì)不求,何用不臧③?’”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九·二十六[注释]

①衣敝缊袍:指穿着破旧的丝棉袍。『衣』是动词,穿着。『敝』指破旧。『缊』就是丝棉或乱麻。

②狐貉:以狐貉的皮制成昂贵的皮衣。

③不忮不求,何用不藏:《诗经·卫风·雄雉篇》的句子,说一个人没有嫉妒的心、贪取的心,所做的事一定不会是坏事。『忮』即忌害。『藏』是善的意思。

今 译

孔子说:“穿破旧的袍子,和穿狐貉皮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会觉得惭愧,恐怕只有子路可以做得到吧!《诗经》上说:‘不害人、不贪取,怎么可能做出不好的事呢?’”子路常诵读这两句话。孔子说:“这只是起码的道理,为什么老是‘藏’个不停呢?”

引 述

穿着破旧,会不会觉得难为情?特别是和穿着华丽的人站在一起,会不会十分不安?这是自己的感觉,与他人无关。自己觉得品德修养不输给别人,穿着什么,大可不必介意。孔子赞美子路,认为他在这方面的表现,和平日的好勇逞强,完全不一样,是出于内心的自安,所以值得鼓励。若是表面上装成不在乎,心里却愤愤不平,或者勉强自己不要在穿着上比高低,那就不值得赞扬了。

“不忮不求”,当然是良好的修养。可是已经养成习惯,真正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就不必经常诵读,以免使人误解子路不过是用这句话来勉强自己,才装成十分安宁的样子。反而显得很不自然,变成用不怕输来安慰自己,也是一种逞强。孔子不是不欣赏这一诗句,而是在这种比较特殊的状况下,不赞成子路经常诵读。他不方便严肃地制止,免得造成误解,以为这一首诗真的不好,才采用这种幽默的方式,告诉子路诵读一两次就可以了,不要老是“藏”“藏”“藏”地“藏”个不停。

“藏”是善的意思,但是在这里,孔子只取其音,并没有牵涉到它的义。

九·二十六[主旨]

孔子赞美子路,也告诫他不可自满。

生活智慧

(一)穿着破旧,并没输给人家的感觉,才是自安的表现,心中泰然,没有什么难为情。若是居于不怕输的心理,那就是逞强。勉强自己不要不安,仍然有所不安。

(二)对学生该赞扬的要加以赞扬,该告诫的也要加以告诫,这是老师的责任,也是为人师表的素养。学生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务必不客气地指出,使其更为精进。

(三)“不耻”是不以贫寒为耻,而不是不耻那些穿着华丽的人。贫寒或富贵,在德性自安的人眼中,应该没有差别。

九·二十六[建议]

不要用不怕输来勉强自己,最好做到没有输的感觉。因为人格平等,何必在衣着方面分出高下?

二十七、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①也。”

九·二十七[注释]

①彫:同『凋』,即凋谢。

九·二十七[主旨]

孔子以松柏譬喻君子的节操。

今 译

孔子说:“天气寒冷,然后才知道松柏在草木中是最后凋零的。”

引 述

天气温暖的季节,万物欣欣向荣。松柏在植物群中,并不特别引人注目。到了寒冷的时候,植物大多凋零,这时耐寒的松柏才显得青翠如常,十分难得。

太平时代,小人比君子还要活跃。一旦遭遇变乱,小人纷纷逃避,只有君子才挺得住,虽死无憾。

生活智慧

(一)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东西或许是新的好,人却是老的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老人,才真正靠得住。

(二)荀子说过:“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君子必须经过严格的考验,才能证明自己确实有能耐。

(三)看不起松柏精神的人,很容易为小人所包围,不知不觉冷落、疏远了君子。到了危难的时候,才后悔不已。

九·二十七[建议]

君子要耐得住寂寞,到了天寒地冻,才露出松柏精神,令人刮目相看,便是经得起考验。

二十八、子曰:“知①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九·二十八[注释]

①知:古时候说『知』,大多指智慧。

今 译

孔子说:“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有勇气的人不会畏惧。”

九·二十八[主旨]

孔子谈论知、仁、勇三达德。

引 述

“知者不惑”的“知”字,是智慧和知识的合称。有智慧得以合理运用知识,有丰富的知识可供智慧活用,当然不惑。

仁者乐天知命,明白宇宙法则,即为人人自作自受,也知道命可以改,却无法完全改变,具有局限性。在一定的范围内自作自受,还有什么好忧愁的?所以不忧。

孔子认为“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篇》)。“勇”应该是见义而有所为,所以我们常说“见义勇为”。有勇而无义,叫作乱(《阳货篇》)。勇而无礼,也是乱(《卫灵公篇》)。勇而合义,勇而有礼,自然不惧。

生活智慧

(一)智者乐水,善于运用思虑。有如流水周流各地,并不停滞在某一角落,比较不容易迷失,所以不惑。

(二)仁者乐山,知道不变有不变的好处,尤其道德的要求,永远不能改变。既然如此,不如随遇而安,所以不忧。

(三)勇和智、仁并提,一方面要用来求仁,一方面要接受智的指导,自然合礼、合义,不至于乱,所以不惧。

九·二十八[建议]

以知、仁、勇三达德,不断自我修持。

二十九、子曰:“可与①共学,未可与适道②;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③。”

九·二十九[注释]

①可与:可以和别人一起做某件事。

②适道:趋向正道。『适』即前往。

③权:权衡轻重,使合于义。

今 译

孔子说:“可以和他一起学习的人,未必可以和他一起趋向正道;可以和他一起趋向正道的人,未必可以和他一起立定在正道上;可以和他一起立定在正道上的人,未必可以和他一起权衡事理的轻重。”九·二十九[主旨]

孔子指导弟子进学的程序。

引 述

学习是人人都做得到的事情,问题是各有各的方向,各有各的目的,也各有各的方式。要志同道合,形成学习型组织,共同朝向仁道而努力,可能十分困难。在一起学习容易,要建立共识很难。就算有一些共识,坚持的态度也未必一致。要求步调一致,同心协力,产生坚强的团队力量,那就更加困难。有了坚定的原则,为了因应内外环境的变动,必须权宜应变,以求合理,实在非常不容易。

生活智慧

(一)孔子的看法是在一起学习,彼此互动。最好建立共识,以便聚合大家的力量,共同为同一理想而奋斗不懈。由共学而适道,再由适道而凝聚大家的意志力,促使大家不折不挠,共同坚持既定的原则,不受外界的影响而有所改变。

(二)有了坚定的原则,容易僵化而难以应变,无法权衡当时的利弊得失,做出合理的调整。这时候持经达变,有原则地应变,才能够找出合理的平衡点。

(三)“立”是坚持,“权”为应变。执经达权,也就是持经达变,这是《易经》给我们的智慧,不可不变,更不得乱变。虽然十分不容易,却必须用心学习。

九·二十九[建议]

培养持经达变的习惯,讲求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的方法,力求做人、做事,都尽量恰到好处。

三十、“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①。”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九·三十[注释]

①『唐棣之华』四句:是当时孔子的弟子们诵读的诗。『唐棣』为树名。『华』同『花』。『偏』同『翩』。『反』同『翻』。『室』即家室。『而』为语助词。

九·三十[主旨]

孔子借诗譬喻仁道不远。

今 译

“唐棣之花,翩翩翻动。我难道不想念你吗?只是家住得太远了。”孔子说:“只是他没有真正去思念罢了,又怎么会太远呢?”

引 述

距离有两种:一种是实际的,可以用尺度量的;一种是心理的,不能够用尺度量的。前者是固定的,有多远便是多远,不具弹性;后者则是变动的,具有很大的弹性。思念真切,再远也有如眼前,这是心理距离,可远可近,完全由人自主。

生活智慧

(一)真诚祭拜祖先,祖先就好像出现在我们的眼前。真心思念远地的亲友,同样有如近在邻舍,是一种感觉。

(二)我们关得住人的身体,却关不了人的心灵。可见心灵的自由,远较身体的自由来得宽大,能够远近自如。

(三)中国人最喜欢关心别人,也欢迎别人来关心自己。关心的意思,便是把心关起来,使它跑不掉,十分方便。

九·三十[建议]

学习关心别人,也接受别人对我们的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