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乡党第十

 乡党第十

这是篇名,用第一句的最先两个字来表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一、孔子于乡党①,恂恂(xún)如②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③(pián)言,唯谨尔。

十·一[注释]

①乡党:乡里。

②恂恂如:温和恭敬的样子。

③便便:说话明白流畅。

十·一[主旨]

孔子在不同的场合,表现不同的态度。

今 译

孔子在自己乡里时,恭敬温和,好像不大会讲话的样子。而在祖先的庙堂或朝廷上,说话清楚明畅,只是处处保持着小心谨慎的态度。

引 述

在什么场合,表现什么态度,这是因地制宜,并不是虚伪造作。乡党是宗族聚会的场所,在长辈面前,自然要恭敬温和,慎言寡语,以表示尊重。宗庙是祭祀的地方,“子入太庙,每事问”(《八佾篇》),用意在把礼仪弄明白,搞清楚。朝廷上大家议事,有话不能不说。情况不同,采取不一样的方式,表现不相同的态度,才叫作恰如其分。

生活智慧

(一)我们比较喜欢有两把刷子的人,意思是能够随时变通,因应各种不同的需要,做出合理的调整。

(二)装模作样和随机应变,大不相同。前者缺乏诚意,只是表面功夫,很容易被识破;后者真心诚意,采取合理的因应态度,受人欢迎。

(三)能说话的人应该怎样说,不会说话的人最好怎么说,都是必要的研究课题。一直说,说到大家很讨厌。完全不说,弄得大家产生误解,都很不好。

十·一[建议]

提高警觉,练习在不同的场合,表现出不一样的态度,以合理为妥。

二、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①也;与上大夫言,訚訚(yín)如②也。君在,踧(cú)踖③(jí)如也,与与如④也。

今 译

十·二[注释]

①侃侃如:和乐的样子。

②訚訚如:中正适度的样子。

③踧踖:恭敬的态度。

④与与如:安舒的心态。

十·二[主旨]

孔子在朝廷事上接下的态度有所不同。

孔子上朝廷时,和下大夫交谈,态度和气而快乐;和上大夫交谈,显出中正适度的样子。国君临朝时,孔子看起来恭敬而心中安和。

引 述

对上对下有所不同,才符合伦理的要求。孔子自己是下大夫,按照规矩在上朝时应该提早到达。和平行的下大夫同僚交谈时,可以就事论事,和气地据理直说。后来的上大夫到达时,就显得十分严正,语气比较委婉,以表示尊敬。最后国君来临,大家肃然起敬,但是内心依然安和。

生活智慧

(一)儒家重视礼的精神表现,对事讲求礼仪,对物讲求礼器,对人则讲求礼貌。至于政治社会制度,又有特殊的礼制。这些礼的教育,合称为礼教。

(二)我们常听说“礼教吃人”,便是过分僵化的结果,使人备受束缚,反而不能安泰。所以礼节的意思,即是礼也应该受到合理的节制,不能过分要求。

(三)真正的礼教,讲求的是内心真诚,自然表现出有我有人的互相尊重,并非凭空设定一套死条文,来教人盲目遵守。

十·二[建议]

先了解现行的礼节,力求适应,有了深刻的体会,再做出合理的调整。

三、君召使摈①(bìn),色勃如②也,足躩(jué)如③也。揖所与立④,左右手,衣前后,襜(chān)如⑤也。趋进,翼如⑥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十·三[注释]

①摈:接待宾客。

②勃如:勃然变色,庄严矜持的样子。

③躩如:疾行的样子。

④所与立:一同担任接待工作的人。

⑤襜如:整齐的样子。

⑥翼如:舒适的样子,如鸟舒翼。

十·三[主旨]

孔子招待宾客的态度恭敬而谨慎。

今 译

国君派孔子接待宾客,他一定面色庄严,走路脚步加快起来。向两旁的人拱手行礼,有时左边,有时右边,衣服也随着前后飘动。他快步走时,仪态端正美好,像鸟舒展翅膀一般。宾客退了,他一定向国君回报:“宾客已走,不会再回头了!”

引 述

孔子主张正名,现代称为合适的角色扮演,意思是做什么就应该像什么。接待宾客,有一套礼仪必须遵守。何况是国君的宾客,通常称为国宾,更应该尽礼。

人不但要充实内在的善性价值,而且要表现外在的礼貌精神。孔子的仁心,使他的礼貌仪态,更加自然亲切。对国君和宾客,都照应得恰到好处。

十·三[建议]

从今天起,注重自己的礼貌仪态,适时调整。

生活智慧

(一)我们的言行,必须服从礼的指导,才能成为美言美行。所有美言美行,都应该配合不同的身份、场合,做出合理的调整。

(二)孔子可以不答应国君接待宾客,既然答应,就应该做到恰如其分,使国君和宾客都觉得满意。所以他面色庄敬,脚步加快,和平常不一样。

(三)适时回报,表示工作告一段落,才是有始有终,令人觉得做事有头有尾,也是慎始善终的一种演练。

四、入公门①,鞠躬如也,如不容。

立不中门,行不履阈②(yù)。

过位③,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

摄齐④(zī)升堂,鞠躬如也,屏(bǐng)气似不息者。

出,降一等⑤,逞⑥颜色,怡怡如⑦也。

没阶,趋进,翼如也。

复其位,踧踖如也。

十·四[注释]

①公门:指君主的门,朝廷的门。

②阈:门槛。

③过位:指经过国君的座位。

④摄齐:牵提衣服的下摆。『摄』即提起。『齐』指衣服下摆。

⑤等:台阶。

⑥逞:舒缓。

⑦怡怡如:和悦的样子。

十·四[主旨]

孔子上朝下朝都是恭敬而谨慎。

今 译

孔子进入朝廷大门的时候,恭敬谨慎,好像自己没有容身之地一样。不站在门中间,不踩在门槛上。经过国君的座位,面色庄严,走路脚步加快,说话好像说不出来似的。提起衣服下摆向堂上走,弯低身子屏气像不必呼吸似的。出堂,下台阶一级,脸色便舒缓些,显出和悦的样子。下完台阶快步走,就像鸟伸展翅膀一样。回到自己原来的位置,还保持恭敬慎重的样子。

引 述

我们常说“好狗不挡路”,意思是狗也知道挡着路口,对行人十分不便。现代人似乎不明白这个道理,站在门中间,左右都不能通行。踩在门槛上,势必耽误他人出入的时间。经过别人面前,慢吞吞地,好像不在乎干扰他人。上台阶气呼呼,下台阶很紧张,都是缺乏修养的不良表现。

生活智慧

(一)进出门户时,要小心、迅速,一方面注意安全,不要碰触或跌倒;一方面要迅速走过,以免妨碍他人进出。

(二)通常说进出门户时,不能踩在门槛上,以免招噩运。实际上是为了安全,免得一脚踏上门槛,头顶上撞着门的顶框,发生意外伤害,说起来也真的是噩运。

(三)有人坐在那里,或者站着和别人说话,我们最好避开些,以免干扰。如果有必要经过,必须绕道而行,或者快走通过,也是必要的礼貌。

十·四[建议]

对自己的起居行为,待人接物,都应该讲求礼貌。

五、执圭①,鞠躬如也,如不胜②(shēng)。上如揖,下如授③,勃如战色④,足蹜蹜⑤,如有循。享礼⑥,有容色⑦。私觌⑧(dí),愉愉如也。

十·五[注释]

①执圭:指大夫往访邻国,持君主的『圭』以为信物。『圭』即玉器。

②如不胜:好像难以胜任。

③上如揖,下如授:指执圭时要手与心齐,高不过揖,低不过授。

④战色:战栗的脸色。

⑤蹜蹜:举足促狭的样子。

⑥享礼:献礼。

⑦有容色:指稍有舒展的脸色。

⑧觌:相见。

今 译

孔子替国君到邻国进行聘问典礼时,手拿着代表信物的圭,一副恭敬谨慎的样子,好像力量不够似的。执圭高不超过肩,低不下过腰际,战战兢兢,脸色看来有些畏惧的样子,脚步很小,好像沿着一定的道路走似的。行享礼献礼品时,才现出和畅的脸色。以私人身份和外国君臣会面时,才恢复平日和悦的脸色。

引 述

为国君办事,当然格外庄重。圭并不重,显得拿不动的样子,便是唯恐失落的谨慎小心。行礼时,举起圭来不能高过肩膀,向下鞠躬时,不能低于腰际,都是隆重而不随便的表示。

聘问典礼结束时,容色舒畅,表现出完成任务的愉悦。私下与人行私见礼,当然恢复平日的样子。

每个时期,都有不一样的礼仪。现代社会在各种场合,也有一些特殊的规定。我们有机会参与,最好事先打听清楚,遵照实施。遇有不方便的地方,也要事先说明。

十·五[主旨]

记述孔子出使邻国的礼容。

生活智慧

(一)礼仪的规定,必然有其缘由。如果有疑问,最好请教熟悉的人士,不要随便加以批评,擅自加以变更。

(二)入境随俗,意思是来到不同的地方,最好遵照当地的风俗习惯,以免引起误会,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三)作为他人的代表,便应该为他人设想,顾及所代表的人士。因为这个时候的“我”,已经不是“我”本身,而是所代表人士的化身了。

十·五[建议]

养成入境随俗的良好习惯,不要我行我素,使人产生误解。

六、君子不以绀(gàn)緅①(zōu)饰②,红紫不以为亵服③。

当暑,袗(zhěn)絺(chī)绤④(xì),必表而出之⑤。

缁衣,羔裘⑥;素衣,麑裘⑦,黄衣,狐裘⑧。

亵裘长。短右袂⑨(mèi)。必有寝衣⑩,长一身有半。

狐貉之厚以居⑪。

去丧⑫,无所不佩。非帷裳⑬,必杀⑭(shài)之。羔裘玄⑮冠不以吊。

吉月⑯,必朝服而朝。

十·六[注释]

①绀緅:『绀』是深青近黑色。『緅』指红色。

②饰:指领口、袖口装饰用的滚边。

③亵服:指家居所穿着的衣服。

④袗絺绤:指单层的葛衣。『袗』是单衣。『絺』为精葛。『绤』为粗葛。

⑤表而出之:指先着里衣,表絺绤出之于外。

⑥缁衣,羔裘:指羔裘外加上黑衣,以求相称。『缁衣』即黑上衣。『羔裘』为用黑羊皮制成的皮裘。

⑦素衣,麑裘:指穿麑裘外加白上衣。

⑧黄衣,狐裘:指穿狐裘外加黄上衣。

⑨袂:衣袖。

⑩寝衣:小卧被。

⑪居:坐。

⑫去丧:指除丧。丧服期满,除去丧服。

⑬帷裳:上朝或祭祀时所穿的礼服。

⑭杀:减少。

⑮玄:黑色。

⑯>吉月:月朔,每月初一。

今 译

君子不以深青色、红色做领口和袖口的滚边,也不用红色、紫色做居家穿着的便服。夏天穿葛布单衣,里面一定穿内衣。冬天外面穿黑上衣,里面就配黑羊皮的袍子;穿白上衣,里面就配白鹿皮的袍子;穿黄上衣,里面就配黄狐皮的袍子。在家穿的皮袍要长,右边的袖子短,方便做事。盖的被子为身长的一倍半。狐貉的皮毛厚,用来做坐垫。丧服除去后,任何饰物都可以佩带。除了祭祀穿的裙子用整幅布做,其余的一定用斜幅缝制。不穿戴紫羔皮袍和黑色礼帽去吊丧。每月初一,必定穿朝服去上朝。

十·六[主旨]

记述孔子平日的穿着。

引 述

这里所记载孔子的穿着,大抵和当时的习俗一样。孔子不会在穿着方面标新立异,或者比别人更加考究。

生活智慧

(一)衣着以俭朴、保暖、安全、卫生、方便、舒适为原则,任何奇装异服、名牌、华丽、奢侈,都实在没有必要。

(二)衣着最好配合季节的变化,和当地的气候,还有自己的身份和职业的需要。以合理、合适、合法为宜。

(三)在不同场合,穿着不一样的衣服,以符合礼节的要求。如果有失礼的地方,要表示歉意,并尽早离开。

十·六[建议]

注意自己的衣着,是不是合理、合适、合法。

七、齐,必有明衣①,布。齐,必变食②,居必迁坐③。

十·七[注释]

①明衣:指斋戒前先沐浴,再换上明洁的布衣。

②变食:相当于现代的吃素。

③迁坐:指改变居处。

今 译

斋戒沐浴后,要换上明洁的衣服,用布做的。斋戒时一定要改变日常的饮食,不与妻室同房。

引 述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儒家主张不贰过、善补过,同时提供天作为人忏悔、救赎的途径。这和基督教的“原罪”并不相同,只是表示以天为道,人应该依天道来反省、改善自己的言行。

要和天对谈,最好斋戒以示恭敬。祭祀时也应当如此,以表示祭神如神在。这时候衣、食和起居作息,都应该有所规定,来加以约束。

十·七[主旨]

孔子斋戒时,十分恭敬谨慎。

生活智慧

(一)斋戒是一种恭敬、谨慎的表示。要么不斋戒,若是认为有必要,就应该遵照礼俗,不得虚假或自行变更。

(二)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除非重大事宜,否则不应该常问鬼神。祭祀要定期,也是敬而远之的意思。

(三)命在天也在我,祈祷自己便是向神明祈祷。凡事求神不如求人,求人不如求己。自己先好好检讨,思虑周至,尽力而为,才是正道。

十·七[建议]

如果真的要斋戒,就应该确实在衣、食、起居作息方面,做出合适的改变。

八、食不厌精,脍(kuài)不厌细①。食饐(yì)而餲②(ài),鱼馁③(něi)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④,不食。割不正⑤,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⑥(xì)。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fǔ),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祭于公,不宿肉⑦。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⑧。

十·八[注释]

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指吃米饭不嫌精白,吃肉不嫌切得细小。

②食饐而餲:指食粮放置过久而腐臭变坏。『饐』即腐臭。『餲』是味恶的意思。

③馁:腐烂。鱼烂称『馁』,肉腐为『败』。

④不时:指不是三顿正餐的时间。

⑤割不正:指宰杀猪牛羊的方式不当。

⑥不使胜食气:即不使食肉多过饭的分量。

⑦祭于公,不宿肉:指助祭于君分得的胙肉,回来后立即分赐,不要等到隔日。

⑧必齐如也:指必定要恭敬祭拜。

十·八[主旨]

孔子对于饮食相当节制。

今 译

米饭不嫌舂得精白,肉不嫌切得细小。食粮放置过久变坏或变味就不吃,鱼类、肉类腐败了也不吃。食物跟平常的颜色不同、味道变了不吃。煮坏了不吃,不是三顿正餐时间不吃。宰杀方式不当的肉不吃,没有适当的酱不吃。肉虽然多,不使吃肉比吃饭还多。喝酒依照酒量,不喝醉而惹事。街上零卖的酒、肉怕不干净也不吃。桌上生姜不可撤走,食物不可吃太多。

帮助国君祭祀,分回来的祭肉,当天就分送给人。祭肉不能留着超过三天,超过三天便不能吃了。

吃的时候不交谈,睡的时候不讲话。虽然是粗饭、菜汤、瓜类,临吃的时候也一定要先祭拜,而且要有诚意。

引 述

孔子当时,对于营养学的研究,远不如现代发达。譬如饭食愈精愈好,便不符合科学的研究结果。这一段描述,仅供参考。主要是吃得合理,不影响健康,也不吃得难看,或者引起他人的非议,也就可以了。

生活智慧

(一)坐有坐相,睡有睡相,吃也有吃相。太过难看,就不够体面。有碍观感,对自己的形象,产生不良影响。

(二)吃得营养均衡、分量恰当,最好按时用餐,少吃零食,对健康有保障。遇有特殊状况,要合理加以调节。

(三)饮食习惯,要自己用心调整。随着年龄增长,健康状态不同。所处环境变动,最好及时调整应变,以求合宜。

十·八[建议]

注意自己的饮食习惯,及时加以改进。

九、席①不正,不坐。

十·九[注释]

①席:指坐用的坐席。

十·九[主旨]

孔子对坐席相当重视。

今 译

孔子看坐席摆得不端正,他就不坐。

引 述

孔子当时,流行席地而坐。铺在地上的坐席,有双重的,也有三重的。铺在地上,若是摆得不端正,或者移动而导致偏斜,坐下去便会影响到邻近的坐位,给别人造成不便。孔子在坐下之前,先把坐席端正好,是一种礼节。

生活智慧

(一)坐得正,对身体健康有助益。许多人喜欢斜着坐,跷腿、半躺半坐,对健康都有害处,最好及早改变。

(二)坐得正,才不致影响别人,是一种良好的礼节。有些人喜欢东倒西歪,甚至于倚靠在别人身上,令人厌恶。

(三)把椅子放正,才就坐。不要先坐下去,再来移动椅子。椅子放得不合适,最好顺手调整一下,使别人也能够好好安坐。

十·九[建议]

坐之前,先看看坐位,起立离开时,再回头一望。养成这样的好习惯,受益无穷。

十、乡人饮酒①,杖者②出,斯出矣。

乡人傩③(nuó),朝服而立于阼(zuò)阶④。

十·十[注释]

①乡人饮酒:古时乡党腊祭饮酒的礼仪。

②杖者:老人。

③傩:迎神驱逐疫鬼的仪式。

④阼阶:指东阶,主人站立的所在。

十·十[主旨]

孔子居乡,事事守礼。

今 译

乡里举行饮酒礼的时候,等老人都离席了,孔子才离席。

乡人举行傩礼驱鬼逐疫时,孔子就穿上礼服站在宗庙的东阶上。

引 述

居乡的意思,现代称为参与社区活动。若是有老年人参加,应该先让老年人离开,年轻人才可以离去。从事各种活动,先搞清楚、弄明白自己应有的角色和位置,然后依礼而行。

生活智慧

(一)敬老尊贤,是一种美德。人人都会老,敬重老人便是看重自己。贤明的高士,往往有很好的意见,如果加以尊重,就会自动说出来,对社会做出贡献。

(二)不同的活动,有不一样的内容。事先明白自己的角色,参与时把应有的角色扮演好,才会普受大家的欢迎。

(三)能够服务的,不惜出钱出力。接受服务的,要表示谢意,并且提供良好的回馈。共襄盛举,使社区活动多彩多益,促进和谐发展。

十·十[建议]

尽量参与社区活动,扮演好应有的角色。

十一、问①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康子②馈③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④,不敢尝。”

十·十一[注释]

①问:问候,慰问。古时向人问候时,致送礼物以表情意。

②康子:即季康子,鲁国的大夫。

③馈:即馈赠,送物予人。

④未达:未明药性。

十·十一[主旨]

孔子与人交往,都有真正的诚意。

今 译

孔子派人探访他邦友人,一定再拜然后送他上路。

季康子派人送药给孔子,孔子拜谢后接受,告诉使者:“我不完全明白这药的用法,不敢试服。”

引 述

拜送被指派的使者,是向所访问的人,表示敬意。看不起使者,实际上也等于看不起自己。

药是良药,同时也是恶药。服药之前必须明白药的性质和使用方法,否则随便服用,实在十分危险。

生活智慧

(一)药品必须经过临床试验,证实有效,才能够问世。服用药品,应该问明药性和服用方法,以免误用而引起后遗症,反而遭受伤害。

(二)不要随便赠送药品,增加受赠人的困惑,用也不是,不用也不是。最好征得受赠人的同意,才能赠药。

(三)送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衡量双方的身份、地位和交情,以及旁人的观感,做出合理的判断。否则礼是送了,有时反而弄得双方都不愉快。

十·十一[建议]

不要随意赠送药品,也不要随便服用不明白性质和使用方法的药品。

十二、厩①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十·十二[注释]

①厩:马房。

十·十二[主旨]

孔子重视人命,爱物次之。

今 译

马房烧了,孔子退朝回来,问:“有人受伤吗?”不问马有没有烧伤。

引 述

仁人爱物,是孔子的主张。但是人重于物,则是以人为本的表现。假若马房失火,孔子问马而不问人,大家有什么感受?关心马的安危,不应该优先于人,所以孔子暂时不问马。要问也可以,隔一下再问,急什么呢?

如果这匹马特别重要,大家也会主动提出来,用不着孔子询问。

生活智慧

(一)先人后动物,未必就以人为重而以动物为贱。对被询问的人,也是一种尊重。先后次序,最好不要颠倒。

(二)如果只问动物而不问人,便是有意侮辱,认为人不如动物,对被询问的人,也是一种不敬的表示。

(三)特殊情况,可以询问:“人和马有受伤吗?”至少人马并提,而且先人后马,才显得对人的关心,仍然高于对马。

十·十二[建议]

有任何事发生,先关心人,然后才关心事物。

十三、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①,必熟而荐②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③。

疾,君视之,东首④,加朝服,拖绅⑤。

君命召,不俟⑥驾行矣。

十·十三[注释]

①腥:即生肉。

②荐:指进奉祖先。

③君祭,先饭:古时临食前必祭,君祭则己不祭而先吃饭,好像为国君先尝一下的意思。

④东首:指古时卧病者常居北边窗下,国君来探视时,则暂迁南边窗下,头部在东边。国君临榻前,正好是南面。

⑤加朝服,拖绅:指卧病不能着衣束带,又不可着睡衣见君,所以盖朝服于身上,又加大带于朝服上,大带的一端还要垂下来,看得很明显。

⑥俟:等待。

十·十三[主旨]

记载孔子对于国君的礼敬。

今 译

国君赏赐煮熟的食物,必定将席位摆正,坐下来先吃。国君赏赐生肉,必定煮熟,然后祭于祖先。国君赏赐牲畜,必定要蓄养着。陪国君吃饭,在国君食祭时,先为国君尝饭。

卧病时,国君来探视,头向东边卧着,身上盖朝服,拖着大带。

国君有命令召见,不等待仆人备好马车,立刻动身前去应命。

引 述

先吃长上所赐的食物,是一种恭敬的态度。就算要和别人分享,也应该先吃一口,表示赞美的意思。

祭拜祖先,按理要用熟食。所以生肉要先煮熟,才可以祭拜祖先。祭神,可以全猪全羊,又当别论。

活的动物要饲养着,表示不忍心的意思。等待祭祀时再杀,是居于实际的需要。

陪长上吃饭,要有一定的礼貌。长上来探视病情,也应该表示敬谢的意思。

生活智慧

(一)对长上、对平辈和对晚生后辈,各有不同的礼节,这是伦理的要求。做到合理的不平等,而不是一视同仁,没有上下之分。

(二)古代流传下来的礼节,有很多已经产生很大的改变。我们不可能保持古礼,却应该明白本来的用意,以维系原有的精神,才是继旧开新。

(三)现代人仍然不应该没大没小,使长上不愿意谆谆赐教,以致失去良好的学习机会。对长上有礼貌,并且时常请教,对自己有助益,千万不可错失良机。

十·十三[建议]

对长上恭敬,表示自己所受的教养良好,等于增加父母的光彩,一定要努力学习,养成习惯。

十四、入太庙,每事问。

这一句已见《八佾篇》,请参阅。

十五、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①。”朋友之馈②,虽车马;非祭肉③,不拜。

十·十五[注释]

①殡:指死者入殓后,停厝待葬。

②馈:即馈赠。

③祭肉:为祭拜祖先所供奉的肉。

十·十五[主旨]

孔子交友,特重义气。

今 译

朋友死了,没有家人处理后事,孔子说:“由我来料理一切丧葬事宜。”

朋友赠送礼品,即使是车马这样贵重的东西,都不必拜受;除非是祭肉,表示敬重朋友的祖先。

引 述

为朋友料理丧事,是一种义气。不拜谢贵重的物品,是居于朋友有通财之义。至于接受祭肉时必须拜谢,则是表示感谢赠送的人,感谢他的祖先。因为祭神之后,祭肉在情理上已经属于他的祖先,现在拿来分享,当然要拜谢。

生活智慧

(一)为无主的尸体做丧事,一直到现代,都是一种善事。朋友死亡,若是没有亲近的人主办丧事,居于友情,当然应该主动出来帮忙。

(二)朋友赠送物品,并不一定不能拜谢。而是看交情、论关系,有时不谢比谢还要令人感动。因为大恩不言谢,对父母不能谢,朋友的交情有如一家人时,也不必谢。

(三)太贵重的礼品,原则上不能接受。如果可以接受,必然有特别的原因。好像已经不是拜谢就可以表示内心的感觉,所以反而不拜谢。

十·十五[建议]

不要随便接受过于贵重的礼品,以免引起误解。

十六、寝不尸①,居不客②。

见齐(zī)衰(cuī)者,虽狎③(xiá),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④(xiè),必以貌⑤。凶服者,式⑥之。式负版者⑦。有盛馔(zhuàn),必变色而作⑧。迅雷风烈,必变。

十·十六[注释]

①尸:指仰卧有如死人。

②居不客:在家里不把自己当作客人。

③狎:亲近。

④亵:熟悉。

⑤貌:即礼貌。

⑥式:同『轼』,指车前的横木。

⑦负版者:指持着邦国图籍的人。

⑧作:起身,表示敬意。

今 译

睡卧时不挺直四肢像死尸一样,在家时不使自己严肃得活像客人。

看见穿丧服的人,虽然平日很亲近,也一定改容表示哀悼。见到戴礼帽的卿大夫和盲人,虽然原本熟悉,也一定以礼貌对待。坐车遇到穿丧服的人,身子向前倾,手伏车前横木表示敬意。对手上拿着国家图籍的人也一样。朋友盛宴招待,必定肃容起立对主人表示敬谢。遇打急雷、刮大风,必定变脸色表示不安。

十·十六[主旨]

孔子居家生活时时诚敬、事事诚敬。

引 述

在不同场合,要有不一样的态度。对不一样的人,应该有不同的礼貌。就算在自己家里,也必须重视礼节,表现出合理的行为。

天气有重大的改变,必须提高警觉,做出必要的因应,以预防灾祸。

生活智慧

(一)睡有睡相,在客厅卧睡时,头部必须朝外,以免被误认为是死人。因为只有死人,才可以头在内而脚朝外地安放。

(二)在家里,一家人有一家人的亲情。若是严肃得像客人那样,便会影响彼此之间的亲近,反而引起不安。

(三)不论任何人,只要家有丧事,我们都应该表示哀悼的意思。人死为大,生时的恩怨,都应该一笔勾销才好。

十·十六[建议]

在家和家人相处,要有一家人的亲情,但仍然要有一家人应有的伦理。父母对待子女,兄长对待弟妹,都有相对待的道理,必须遵守。

十七、升车,必正立执绥①。车中不内顾,不疾言②,不妄(亲)③指。

十·十七[注释]

①绥:可供挽手上车的绳索。

②疾言:急速言谈。

③亲:应该是『妄』的误传。

今 译

上车时,必定端正站立,手拉上车的绳索。坐在车内时不回头看,不急速讲话,也不用手指东指西。

引 述

坐车有坐车的规矩,送客也有送客的礼貌。孔子上车时,先站好,拉紧上车的绳子。现代叫作车未停妥,保持安全距离,不要乱动。车停稳了,再依序上车,勿争先恐后。坐在车内不要东张西望,好像在寻找什么东西,以免引起误会。车子动时,说话要慢一些,人家才听得清楚。不要随便举手指东指西,以免重心不稳,影响他人,或者自己坐不稳,发生意外。

十·十七[主旨]

孔子在车上也谨守规矩。

生活智慧

(一)等车的人,必须遵守规则。在划定的等候线后面,按先后次序排队。不要贴近、碰触前面的人。不要插队,也不要并列排队。更不应该推举代表排队。公共秩序,是一个地方居民修养的表现,不可不注意,以免贻笑外人。

(二)上车时不要推挤,不能推前面的人。大家顺序上车,既轻松、安全,又愉快。上车后礼让妇孺老幼,以及行动不方便的人,让他们优先入座。在车内勿高声喧哗,饮食笑闹。

(三)待车完全停稳,再依序下车。这时候先看清外面情况,安全下车后,迅速离开。不要推挤在车门边,妨碍后面的人下车。站立时,要和车体保持距离,尤其不能站在车后,避免倒退时引起伤害。

十·十七[建议]

上下车和坐车,都应该遵守规矩,由自己做起。

十八、色斯举矣,翔而后集①。曰:“山梁②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③之,三嗅(jù)而作。

十·十八[注释]

①色斯举矣,翔而后集:记载孔子在山中行走,子路袭取一只雌雉,其余惊吓迅速高飞,飞翔一圈又回来聚集一起。

②山梁:指山间的桥梁。

③共:同『拱』。

今 译

子路在山间桥梁上袭取一只雌雉,其他的雉惊骇飞起,在天空飞翔一圈又停在桥上。孔子责备子路说:“你袭取桥上歇息的雌雉,怎么算是得时宜啊?怎么是得时宜啊?”于是子路两手捧着雌雉放在地上,那雉鸟三次舒张羽翼,然后飞走了。

十·十八[主旨]

孔子教导弟子要识时务。

引 述

做任何事情,适当的时机是重要的因素。切合时机和情势,做起来十分顺当。否则便是不识时务,有违时令。丧失正当性,便成为不正当的行为。

孔子当时,有感于鸟能得其时,人却不得其时。子路没有这种警觉性,居然去袭取雌雉。孔子用“时哉!时哉”来启发子路,要养成察言观色的习惯,看看当时的情况,是可为还是不可为。不应该想做就做,令人觉得不识时务。

生活智慧

(一)任何一件事情,都不能离开时间和空间而单独存在。在特定的时空背景,才具有意义和价值。因此时空一改变,对一件事情的观感和评价,也就随着有所改变。

(二)察言观色,如果用来讨好、奉承或谄媚,那就是小人的行径。若是用以了解当时的气氛,判断是否可以采取那些行动,便是高度警觉性的表现。

(三)识时务者为俊杰,表示做人做事,最好切合时机和情势的需要,为众人所欢迎。否则不合时宜,引起大家的反感,势必影响彼此的关系,难以达成预期的效果。

十·十八[建议]

养成察言观色的习惯,只是不能用来讨好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