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先进第十一

 先进第十一

这是篇名,用第一句的最先两个字来表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一、子曰:“先进[1]于礼乐,野人[2]也;后进于礼乐,君子[3]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十一·一 [注释]

今 译

孔子说:“前辈制作的礼乐,重质朴,就像乡下人;晚辈制作的礼乐,重文饰,就像城市人。如果要由我采用,我还是遵从前辈。”

引 述

《雍也篇》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里所说的“野人”,应该是“质胜过文”的意思。“质”是实质,内心诚朴,外表未必看得出来。“文”指文饰,外表很好看,也很容易看出来。先把握礼乐的实质,诚于内,再追求外表的文饰,就是孔子所说的“野人”。反过来,文胜质的君子,若是内心不够真诚,便成了伪君子,还不如野人。孔子的意思,是鼓励大家先重视诚于内,再来讲求形于外。

十一·一 [主旨]

孔子主张采用礼乐应遵从先进,崇尚质朴。

生活智慧

(一)礼是生活规范,通称为礼仪。《乡党篇》列举很多有关礼的规定,全都要先求诚于内,然后才讲求形于外。否则虚有其表,并无实质的意义。瞒得了一时,骗不了长久。

(二)乐为艺术修养,与礼相配合。乐主和而礼主敬,若是内不和却只有外敬,那就成为令人厌恶的乡愿。虚伪的外表,并没有实质的是非。

(三)一个人如果只注重形于外的礼仪,缺乏内心的悦乐,必然死守刻板的仪式,有时还会残酷寡恩,十分可怕。

十一·一 [建议]

多充实内在,重视诚于内的修养。然后才讲求形式的美观,加强形于外的礼仪。

二、子曰:“从我于陈、蔡[4]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5],冉伯牛,仲弓。言语[6]: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十一·二 [注释]

今 译

孔子说:“以前跟我在陈、蔡共患难的几位学生,现在都已经不在门下了。”在德行方面,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在言语方面,好的有:宰我、子贡。在政事方面,好的有:冉有、子路。在文学方面,好的有:子游、子夏。

引 述

颜回小孔子三十岁,四十一岁时不幸去世。他在品德修养方面,表现杰出。闵子骞、冉伯牛和仲弓,也都是名列德行科的优秀弟子。

宰我利口善辩,列名言语科前茅。子贡本名端木赐,小孔子三十一岁,孔子曾经指责他太喜欢辩解。后来由于出使游说表现良好,所以也列名言语科。

冉有小孔子二十九岁,子路小孔子九岁。两人相差二十岁,却同样在治理能力方面,有良好表现,所以列名政事科。还有一科名为文学,子游小孔子四十五岁,子夏小孔子四十四岁,在文学方面,都十分出色。

这些杰出的弟子,当孔子在陈、蔡受困时,都跟随在孔子左右。现在各奔前程,分散各地。孔子想及当年的情况,似乎十分思念。

十一·二 [主旨]

孔子追思在陈、蔡共患难的几个弟子。

生活智慧

(一)孔子当年并没有像现代这样,实施分科教育。只是《述天篇》记载孔子教导弟子文、行、忠、信四种科目,弟子们是否因此做出四种区分,我们并不清楚。

(二)分科教学固然有很多好处,但是缺乏通识的专才,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产生很多偏颇的见解,对于事物的了解和判断,增加不少困难。

(三)现代社会知识爆炸,分科教学似乎很难避免。我们只能够自觉地扩大自己的视野,增广自己的学习领域,以期逐渐趋于通才,比较能够思虑得周详,观察得周密。

十一·二 [建议]

和不同领域的朋友多往来,以期扩大自己的视野。

三、子曰:“回也非助我者[7]也,于吾言无所不说[8](yuè)。”

十一·三 [注释]

今 译

孔子说:“颜回啊,他不是使我在教学上有所增益的人。对于我所讲述的道理,他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十一·三 [主旨]

孔子赞许颜渊悟道敏捷。

引 述

孔子曾经说过:“知我者,颜回也!”对于颜回的赞赏,可以想见。这样聪敏的弟子,对老师很少提出问题。从教学相长的观点来看,对老师反而没有什么帮助。

生活智慧

(一)学生多提问题,增加老师的深思,甚至于还要另外寻找数据。对老师来说,当然有很大帮助。教学相长,从这种角度来看,多问的学生,对老师实在有贡献。

(二)不问问题,未必就不是好学生。颜回很少发问,却表现得十分杰出,在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中,名列前茅。老师固然欢迎爱发问的学生,也不能忽视不发问的学生。

(三)对师长的话,最好不要立即加以反对,不妨多想想,有疑问提出来请教。老师毕竟学有专长,不容轻视。

十一·三 [建议]

尊师重道,从不轻易反对老师做起。但是有疑问,就应该提问,听不懂还要再问。

四、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9]于其父母昆弟[10]之言。”

十一·四 [注释]

今 译

孔子说:“闵子骞真有孝心啊,别人对他的父母兄弟,都说不出什么闲话。”

引 述

闵子骞有没有被人家说闲话,和孝或不孝,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他可能在外面一本正经,言行都十分慎重,回家后使父母生气,令父母伤心,外人也未必知晓。

没有人非议他的父母兄弟,为什么凸显出闵子骞的孝心呢?因为他并没有盲目地听从父母兄弟的话,以致做错事而连累了父母兄弟,受到他人的非议。

儒家说孝,只有说孝心、孝道、孝行,并没有说孝顺。因为加上一个顺字,很容易引起凡事都应该顺从的误解。事实上合理的当然要顺,若是不合理的,就不能顺从。

盲目顺从,把责任推给父母兄弟,当然是不孝。

十一·四 [主旨]

孔子赞美闵子骞的孝行。

生活智慧

(一)不令父母受辱,是子女孝心的表现。父母的话若是合理,子女一定要顺从。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父母是人,不免偶尔发出不合理的指令,子女就不能盲目接受。

(二)父母的指示即使不合理,子女也不能够立即反应出来,否则便是不孝。不妨先答应下来,隔一段时间,待父母冷静下来,再向父母反映,说不定父母很快就改变过来。如果一时改不过来,也可以再等一下,重提一遍,效果应该不错。

(三)不盲目顺从,实际上是保护父母兄弟良好声誉的有效方式。盲目顺从,好像很有孝心,结果却害了父母兄长,这个道理,可以在家庭中建立共识,互相谅解。

十一·四 [建议]

养成不盲目顺从的习惯,从现在开始。

五、南容[11]三复[12]白圭[13],孔子以其兄之子[14]妻之。

十一·五 [注释]

今 译

南容每日多次诵读《白圭》这首诗,孔子做主把侄女嫁给他。

引 述

“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指白圭的瑕疵,尚可以磨光。而祸从口出,很难加以修复。孔子曾经赞美南容具有政治智慧,知道进退的要领。现在又指出南容读到“白圭之玷”的诗句,反复再三,深深领悟其中的要旨。前后都在说明,孔子做主将侄女嫁给他,是经过仔细考虑的,很有道理。

生活智慧

(一)说话很不容易,特别是和中国人沟通,应该更加谨慎。我们的警觉性很高,怀疑心很重,非常容易出差错。

(二)口才好的人,常常被认定没有信用。尤其是口快的人,更是如此。轻诺者必寡信,说起来相当有道理。

(三)读到诗句,能够反复朗诵,思虑再三,深入体会,当然更能够明白其中的道理。若是勤加实践,必有成效。

十一·五 [主旨]

孔子赞美南容的慎言。

六、季康子[15]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16]。”

十一·五 [建议]

读书要多加思虑,务求明白真正的用意。

今 译

季康子问:“你的弟子中谁最好学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最好学,却不幸英年早逝,现在没有那样好学的弟子了。”

十一·六 [注释]

引 述

山东曲阜孔府的东边,有一座颜庙,用以祭祀孔子的第一大弟子颜回。他是孔子弟子中读书最为用功的,很少提问,却能够深切地体会。

一般人能够举一反三,已经很了不起。据说颜回能够闻一知十,难怪孔子对他那样器重。

十一·六 [主旨]

孔子悲叹颜回早逝来激励其他弟子。

生活智慧

(一)一个人有多高的天资,我们真的不知道。唯有透过不断的努力,才能够加以证明。我们一生努力,不过为了证明我们的天资到底有多高。可见人人需要努力,没有人能够例外。

(二)天生的资质良好,若是后天不努力,不可能有好成就。有时聪明反被聪明误,看起来聪明,实际上不然。

(三)学问很重要,健康也十分要紧。颜回早逝,大家都非常惋惜,孔子更是伤心。我们一方面要仿效颜回的好学,一方面则应该爱护身体,重视健康。

十一·六 [建议]

培养爱好学习的兴趣,同时加强自己的健康。

七、颜渊死,颜路[17]请子之车以为之椁[18](guǒ)。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19]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20]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④也。”

十一·七 [注释]

今 译

颜渊死,他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把车子用作颜渊的外棺。孔子说:“不管有才能或没有才能,说来都是自己的儿子啊。以前我儿子鲤去世时,也只有棺而没有外棺。我那时也没有把车子当作外棺使用,因为我还要跟从在大夫后面,依礼是不可以步行的。”

十一·七 [主旨]

孔子处理事情都力求合乎礼义。

引 述

颜渊是颜路的儿子,孔鲤是孔子的儿子。就算颜渊比较有才能,孔鲤比较没有,但总归都是自己的儿子,居于父子的亲情,找一副外棺,是人之常情。但是孔子曾经担任过大夫的职位,依礼不能步行,所以孔鲤死时,并没有把车子当作外棺。对于颜路的请求,孔子为了遵从礼法,也不得不加以拒绝。

生活智慧

(一)孔鲤死于孔子七十岁,颜渊死于孔子七十一岁。孔鲤在先而颜渊在后,孔子既不能以车子作为孔鲤的外棺,当然也不可能答应用车来当作颜回的外棺。这一点颜路应该有自知之明,不提出来比较好。

(二)既然颜路提出这样的要求,孔子也不能碍于情面而勉强答应,以免引起他人的议论。何况依礼不能步行,孔子还需要留下车子使用。

(三)如果孔子答应颜路的请求,对自己的家人,要如何交代?是不是偏爱弟子而忽视亲生的儿子?不应该答应的,必须断然拒绝。

十一·七 [建议]

对于不应该答应的要求,必须委婉拒绝。从现在开始,养成这样的习惯。

八、颜渊死。子曰:“噫[21](yī)!天丧予[22]!天丧予!”

十一·八 [注释]

今 译

颜渊死了,孔子叹道:“唉!天要亡我!天要亡我!”

十一·八 [主旨]

孔子哀伤圣道失去传人。

引 述

颜渊陪同孔子登泰山,回曲阜后,不久就病死了。孔子十分悲伤,老泪纵横地感叹:老天把颜渊带走,大道的传人早逝,岂不是天要亡我吗?真的是天要亡我呀!

一个人到了老年,必然会想到自己的传人是谁。如果传不下去,这辈子的理想,不就等于落空了吗?

颜渊在孔子的心目当中,是大道的最好传人。如今不幸英年早逝,不免有“完了、完了”的悲痛。

西方人信仰上帝,有些国家以基督教为国教,也就是举国人民共同的信仰。在这种情况下,开口“阿门”闭口“上帝”,并没有什么人会反对,或者产生反感。中华民族崇尚宗教自由,并没有国教,实际上各种信仰都有,也能够互相包容,彼此尊重,因此在公开场合,不适宜表现自己的宗教信仰,也不能采行任何宗教仪式。所以我们用“天”来代表所有不同的宗教信仰,是一种十分高明,而且也尊重每一个人的方式。

十一·八 [建议]

家人相亲相爱,死后大家都忘不了,便是永生。

生活智慧

(一)我们不要迷信,却不能不相信上天的存在,具有大道的意志和力量。天人合一,毕竟是最为理想的假设。

(二)一个人活着,如果死后一了百了,没有人记得住,那有什么价值?一家人处得融洽,至少可以活在家人心中。

(三)一家人都处不好,怎么可能和外人处得好?所以先修身再齐家,然后才可以谈论其他的事情。

九、颜渊死,子哭之恸[23]。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24]之为恸而谁为?”

十一·九 [注释]

今 译

颜渊死后,孔子去吊丧,哭得很悲痛。跟从的人说:“老师过于悲伤了!”孔子说:“真的过于悲伤吗?我不为他而悲伤,还要为谁而如此悲伤呢?”

十一·九 [主旨]

孔子因圣道失去传人而极度哀伤。

引 述

要找一个值得信赖的传人,真的很不容易。孔子当时,大道难以实行。好不容易才发现颜渊这一位可靠的传人,却不幸比孔子还要早死,怎么不令人伤悲、哀痛?

生活智慧

(一)幼年丧父,中年丧偶,老年丧子,是人生的三大不幸。孔子都遇上了,如今儿子刚过世不久,心爱的弟子又英年早逝,孔子的悲痛心情,可想而知。

(二)男人不轻易掉眼泪,但也不必强硬坚持。孔子哭得很伤心,哪里不掉眼泪?只要哭得正,合乎人情义理,何必强忍?

(三)随从的弟子们,劝孔子节哀顺变,是一种尊敬,也是出于爱护。孔子说不能不悲伤,也是出于至情,令人感动。

十一·九 [建议]

适当地抒发喜、怒、哀、乐的感情,做一个正常人。

十、颜渊死,门人欲厚葬[25]之,子曰:“不可。”

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26]也。”

十一·十 [注释]

今 译

颜渊死后,同学们想要厚葬他。孔子说:“不可以。”

结果同学们还是厚葬了他。孔子说:“颜渊啊,对待我就像对自己父亲一样,我当然也对待他像儿子一样。不是我要厚葬他,是我的学生们做主的啊!”

十一·十 [主旨]

孔子虽极度哀伤颜渊的死,仍谨守礼法。

引 述

中庸之道,讲求凡事必须合理。颜渊被称为陋巷圣贤,后人把颜渊居住的街道称为陋巷街,把颜渊当年喝水的井,也称为陋巷井,表示对颜渊贫贱而不丧志的尊敬和钦仰。既然家贫,就不应该厚葬。弟子们居于同学情谊,要厚葬颜渊,孔子认为不可,仅表示他自己不赞成这样做。至于颜渊的父亲同意与否,孔子必须尊重身为颜渊家长的意见。若是弟子们征得颜路的同意,孔子是不便反对的。所以他说不是他主张要厚葬,而是弟子们想这样办。

生活智慧

(一)葬丧是生者对死者表示不舍和尊敬的表现,双方面都要顾及。所以家贫不宜厚葬,以免拖累生者。为了虚荣的面子,却使生活更加困苦,并不合乎情理。

(二)家境贫寒,并不是耻辱。大家对颜渊的尊敬和永久的追思,便是最好的证明。葬丧是一时的事,千古留下美名才值得重视。

(三)孔子的主张,不一定要强制弟子们遵从。孔子有自己的原则,有的弟子们必须服从,有的孔子也不一定坚持。这样的师生情谊,有情有义。

十一·十 [建议]

不要因为死人的面子,拖累了活人的生活。

十一、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27]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十一·十一 [注释]

今 译

子路问怎样奉事鬼神。孔子说:“人都奉事得不好,怎么能奉事鬼神呢?”子路又问:“大胆请问人死了以后是怎么样的?”孔子说:“生前的事都不能知道,怎能知道死后的事呢?”

十一·十一 [主旨]

孔子勉励子路研究实学。

引 述

“事鬼神”,便是祭祀鬼神的意思。孔子当然有他的看法,却由于子路在孔子心目当中,还不够谈论这些事情的级别,所以才会这样回答。

孔子和世俗一般,并不否定鬼神的存在。所不同的,保持某种亦即亦离的微妙关系。他的先后次序十分明确,先生人后鬼神。先把现实生存方面的事情弄清楚,然后才探讨鬼神方面的事宜。

换成别人向孔子请教这样的问题,很可能获得不一样的答案。我们不能够把这一段文字,当作通案看待。

生活智慧

(一)生活得有意义,自然死得其所,也死而无憾。先生活得有意义,再来关心死后的事情,应该更加实际、具体、可行。

(二)生死是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事情。也是每一个人,都应该重视的课题。我们不能也不必回避,最好能在死亡之前,做出比较合理的了解,以减少因无知而产生的恐慌。

(三)祭祀是一件重要的事宜,当然有研究的必要。只要虔诚、恭敬,在内心求感通,不必计较太多的仪式,依礼而行就好了。

十一·十一 [建议]

把鬼神当作虚拟的言谈对象,不追究外形,只想象精神,逐渐有一些了解,不用着急。

十二、闵子侍侧,訚訚(yín)如[28]也;子路,行行(hàng)如[29]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十一·十二 [注释]

今 译

闵子骞侍奉在孔子身旁,有中正适度的气象;子路,有勇武刚强的气象;冉有、子贡,有温和快乐的气象。孔子很高兴。他说:“像子路这样,我怕他不得寿终啊!”

十一·十二 [主旨]

孔子乐见弟子各有英才。

引 述

“子乐”应该是“子曰”的笔误或误传,因为子路不得寿终,做老师的怎么会乐呢?自古以来,刚强的反而容易折断,像子路这样的脾气,往往很难获得寿终。子路后来死在卫国内乱,不幸为孔子所言中。

十一·十二 [建议]

寿终不如善终,活得久不如活得有价值。

生活智慧

(一)得英才而育之,是教师最大的乐趣。我们常说教育英才是教育界的乐事,可见英才大家都喜欢,乐于教导。

(二)子路死时,孔子七十二岁,接连死了儿子孔鲤、心爱的学生颜回,孔子的悲伤可想而知。子路不得寿终,并不是不得善终,因为军人打仗,死于战场上是莫大的光荣。

(三)死得其时,而又死得其所,便是十分难得的善终。活得不够长久,称为不得寿终。因人而异,并无固定标准。

十三、鲁人为长府[30]。闵子骞曰:“仍旧贯[31],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十一·十三 [注释]

今 译

鲁人修筑一座叫“长府”的库来收藏武器、财货。闵子骞说:“照老样子修筑,怎么样?为什么一定要改造?”孔子说:“这人一向不多说话,一开口必定很中肯。”

十一·十三 [主旨]

孔子赞许闵子骞说话中肯。

引 述

真正口才好的人,是少说话,而每说必很中肯。孔子不鼓励多说话,更厌恶乱说话。闵子骞平日少说话,一开口大家才会特别注意。平日多说话,说得再对大家也不以为意。

生活智慧

(一)旧的很好,为什么一定要改?旧的不好,当然一定要改。旧的未必不好,新的也不一定就好,要仔细分辨。

(二)中不中,意思是合理不合理。说得合理,大家都欢迎,即使有人不爱听,也不敢明说。否则,反对的声浪很大。

(三)谨言慎行,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的修养。官再大、钱再多、活得再老、学问再饱满,通通不能例外。

十一·十三 [建议]

从现在开始,不开口便罢,言必有中!

十四、子曰:“由之瑟[32],奚为[33]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34]也。”

十一·十四 [注释]

今 译

孔子说:“子路弹瑟不合雅颂,为什么要在我的门下弹呢?”弟子们因此不敬重子路。孔子说:“其实子路的学问,已到达高明的境界,只是还没达到精深的地步啊!”

引 述

弟子有好几种,入室弟子最得老师的真传。像子路这样,只登上孔子的堂,并未进入孔子的室。子路鼓瑟,不合乎雅颂的要求。孔子明白表示不及格,仍需勤学、多练习。同学因此看不起他,孔子赶快替他解围,说已经不错了,只是不够精深,希望大家不要笑他。

十一·十四 [主旨]

孔子勉励弟子事事都要谨慎。

生活智慧

(一)古人的房屋,先进得门来,再登阶入堂,称为升堂。堂的后面才是室,叫作内室。没有老师请,通常只能升堂,不方便入室。

(二)我们常说登堂入室,原来是升堂入室,用来譬喻学业的进程,先进入正大高明的领域,再深入精致的奥妙。后来引申为好友可以往来家中,内外不拘。

(三)学生不及格,老师当然不宜放松,应该严加督促,以期严师出高徒。但是在学生中维持和谐的气氛,也是老师的责任,所以遇有不当的表现,或不必要的误解,应该设法加以化解。

十一·十四 [建议]

促使自己至少在一门学问中,登堂入室。

十五、子贡问:“师与商[35]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36]与?”子曰:“过犹[37]不及。”

十一·十五 [注释]

今 译

子贡问:“子张和子夏两人谁比较贤明?”孔子说:“子张超过了些,子夏又不够。”

子贡说:“那就是子张比较贤明了?”孔子说:“过分跟不够同样不好。”

十一·十五 [主旨]

孔子主张中庸之道。

引 述

子张才高意广,不免好高骛远,所以孔子认为有一些过分。子夏笃信谨守,难免开创不足,所以孔子说他不够贤明。子贡听了以后,觉得子张好像比子夏好一些,不料孔子却说过分和不够,都不合乎中庸之道,同样的不好。

中庸之道,长久以来一直被扭曲、被误解,因而造成很大的后遗症,竟然引起若干人士的反感。实际上中庸便是合理。朱子说无一事不合理即中庸,才是最为恰当的解释。凡事恰到好处,便是中庸,有什么好反对的呢?

过与不及,不能用来判别优劣。子贡认为子张比较贤明,便是认为过的优于不及的,所以孔子并不同意。过与不及,在效用上同样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孔子依据这种观点,才说出“过犹不及”的判断。过不中,不及也不中。不中就是不合理,不合用,效果不良好,所以两者是一样的。

十一·十五 [建议]

建立无过也无不及的评量标准,促使自己提高警觉,力求无过与不及。

生活智慧

(一)凡事不宜过分,也不能不够。不做便罢,要做便应该尽心尽力,设法做得恰到好处,以求合理合宜。

(二)把一件事情彻头彻尾做好,便是完成一件大事。不要好高骛远,也不要过分拘谨保守,以致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三)凡事想妥当了,就应该立即去做。否则犹豫不定,想得太多,反而不敢着手去做。当机立断,才不致坐失良机。

十六、季氏富于周公[38],而求也为之聚敛[39](liǎn)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40],可也。”

十一·十六 [注释]

今 译

季氏是鲁国的臣子,却比周王朝的周公还要富有,冉求还替他搜刮、聚敛财物,使他更加富有。孔子说:“他不是我的门徒。弟子们,你们可以揭发他的罪行而声讨他。”

十一·十六 [主旨]

孔子严斥冉求帮助季氏搜刮,也间接警戒季氏。

引 述

周公对周王朝的贡献,必然胜过季氏对鲁国的作为。现在季氏居然比周公还要富有,冉求也不想一想,竟然还在设法增加他的财富,实在可恶!孔子发动同学的压力攻势,要遏制冉求,同时也警告季氏,当然合乎情理。

生活智慧

(一)助纣为虐,意思是帮助坏人做坏事。帮助有钱人赚取不义之财,同样是不同形式的助纣为虐,当然不可为。

(二)不正当的压力,要设法排除、化解。正当的压力,应该发动、增强和支持,以发挥正义力量,产生公义。

(三)“鸣鼓而攻之”,并不一定指在战场上的进击。用言论来加以制裁,使其承受压力而改变主意,同样有效。

十一·十六 [建议]

见义勇为,社会上才有公义可言。

十七、柴[41]也愚[42],参也鲁[43],师也辟[44],由也喭[45](yàn)。

十一·十七 [注释]

今 译

孔子评点四位弟子:高柴愚直,曾参迟钝,子张外向偏激,子路粗俗鲁莽。

引 述

既然是老师,当然要评鉴学生的成绩。学业成绩之外,还要评定操行成绩。有时还要加注评语,以资警惕。弟子各有特性,孔子加以指点,促使各人明白自己的缺失,自行调整。

十一·十七 [主旨]

孔子评点四位弟子的短处,使他们戒惕。

生活智慧

(一)每个人都有个别差异,是优点也是缺点,完全看能不能合理因应。我们常说人有缺点也有优点,其实缺点即是优点,而优点刚好就是缺点,两者是分不开的。

(二)愚直的人,好好用功,说不定成绩更好。迟钝的人,多多反省,积极改善,成功的机会更大。偏激,可以调向中道。鲁莽,只要缓和一些,不就是有勇也有谋?

(三)知道缺点,不必生气、懊恼,想办法调整,也就是用到好的一面,并且力求恰到好处,缺点就会成为优点。

十一·十七 [建议]

明白自己的个性,调整得合理,力求恰到好处。

十八、子曰:“回也其庶[46]乎,屡空。赐不受命[47],而货殖[48]焉,亿[49]则屡中。”

十一·十八 [注释]

今 译

孔子说:“颜渊的学问道德差不多近于圣道了,可是他经常那么穷困。子贡不做官而做生意,经常能够猜中物价行情。”

十一·十八 [主旨]

孔子赞美颜渊、子贡的长处。

引 述

颜渊安贫乐道,孔子十分欣赏。子贡做不到,喜欢从商,好像也做得不错。当老师的,有时喜欢比较自我的学生,看谁的表现最有特色,也是一种乐趣。

十一·十八 [建议]

当老师的,应该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勉强学生做不喜欢的选择,并不是教育的目的。

生活智慧

(一)贫穷不妨碍行道,颜渊家贫,仍被后人尊为圣贤。富贵也不是耻辱,我们并不仇富,当然也不鼓励乐贫。

(二)孔子教学,以弘道为主。弟子有意经商或从事其他行业,孔子并不加以鼓励,因为要学经商,好像不应该投入孔门。至于孔子有没有轻视商人,我们推想应该不会,他只是不加鼓励而已。

(三)子贡在孔门列入言语科,他的言辞用语,常受孔子的纠正,但是他的外交辞令,却获得孔子的嘉许。孔子对弟子,优点必定表扬,而缺失也从不放松。子贡不能安贫,喜欢经商,这是子贡自己的决定,孔子该表扬他的地方,仍然把他列入。

十九、子张问善人[50]之道。子曰:“不践迹[51],亦不入于室。”

十一·十九 [注释]

今 译

子张请问作为善人的道理。孔子说:“他们如果不追循前贤的脚步去做,也不会进入圣人的境界。”

十一·十九 [主旨]

孔子论述作为善人的道理。

引 述

善人的本质良好,仍然需要学习,才能够成为真正的善人。先天的遗传,还是不能保证。后天的学习,实在不可轻视。特别是向古圣先贤学习,循着他们的脚步,逐一实践,才可能成就良好的德行。

十一·十九 [建议]

先要求自己做善人,日行一善,是良好的目标。

生活智慧

(一)善人和圣人,当然有一段距离。善人不一定成为圣人,也没有一定不能成为圣人的道理,完全看善人自己的努力。不断提升品德修养,当然有希望。

(二)孔子并没有告诉子张,怎么成为善人,他只是告诉子张,如果是善人,应该追随先贤,使自己升堂入室,进入圣德的境界。

(三)我们不妨先学习做善人,然后再努力成为圣人。即使不可能,做一个善人,也聊以自慰,不必太苛求。

二十、子曰:“论笃是与[52],君子者乎?色庄者[53]乎?”

十一·二十 [注释]

今 译

孔子说:“称赞言论笃实的人,要考察他是个真正的君子,还是只是外貌庄重的人。”

十一·二十 [主旨]

孔子反对以貌取人。

引 述

有些人内心和外表一致,有些人则十分善于伪装。我们常常被那些貌似忠厚的人所骗,因而不敢以貌取人。当年有一个名叫子羽的年轻人,向孔子求教,孔子看他相貌丑陋而加以拒绝。后来子羽自修有成,帮助子由做出很好的表现。孔子从此十分注意,不敢以貌取人。这一番话,应该是孔子提醒弟子们不要看错人的语重心长的教诲。

十一·二十 [建议]

告诉自己,不要凭第一印象来论断人。

生活智慧

(一)不要以外貌取人,更不应该以第一印象来论断人,那样实在太危险了,因为人的外表,常和内心不能一致。

(二)我们应该提高警惕,因为很多人喜欢凭第一印象来论断人,我们最好注意自己的形象,让人家有良好的第一印象。

(三)外貌忠厚,说话笃实的人,要考察他的行为,是不是和外表所看到的相配合。如果不是,就要特别小心。

二十一、子路问:“闻斯行诸[54]?”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55],故进之;由也兼人[56],故退之。”

十一·二十一 [注释]

今 译

子路问:“听到好道理,立刻就去做吗?”孔子说:“还有父兄在,怎么可以听到了就去做呢?”

冉有问:“听到好道理就立刻去做吗?”孔子说:“听到了就去做。”

公西华说:“子路问听到好道理,立刻就去做吗?您回答说‘还有父兄在上’;冉有问听到好道理就立刻去做吗?您回答说‘听到了就去做’。我感到迷惑,大胆请问老师为何有不同的回答?”孔子说:“冉求畏缩不前,所以我鼓励他进取,子路好勇过人,所以抑制他退让些。”

十一·二十一 [主旨]

孔子善于因材施教。

引 述

孔子对弟子的个性非常了解,才有办法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弟子,采取不一样的教导。子路的个性,十分率直,遇事不知谦让,又逞强好胜,有时显得莽撞。所以孔子用父兄尚在,来加以压制,使他不要过分急躁。冉求的个性稍为软弱,至少不够勇敢,不能见义勇为。所以孔子告诉他应该即知即行,明白道理立即付诸实践。以促使他勇往直前,不致令人失望。

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弟子,分别针对不一样的缺点,施以不相同的教导。孔子实在是良师,可以说仁尽义至,令人钦敬。

生活智慧

(一)先了解不同的个性,才能够因材施教。使每一个人,都能够适合个性,做出合理的发展,各有不同的成就。

(二)父母亲健在,不能够以性命相许,也不应该随便以金钱接济他人,必须征得父母同意,才能够应允他人。

(三)父母不在时,应该衡量自己的情况,做出合理的盘算。既不懦弱,也不鲁莽。凡事尽力而为,不宜过分勉强。

十一·二十一 [建议]

对不同的人,要采取不一样的劝告。不能够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所有的人。

二十二、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57]?”

十一·二十二 [注释]

今 译

孔子在匡地被围困,颜渊最后才到。孔子说:“我以为你已经死了!”颜渊说:“您还活着,我怎敢轻易就拼死呢?”

十一·二十二 [主旨]

孔子论述仁者必有勇。

引 述

《子罕篇》说过,孔子被匡人误认为杨虎而遭受危难。他虽然对上天深具信心,却不免为弟子的安危而担忧。当颜渊最后才赶到时,孔子发出这样的感慨,显示出师徒间至深的情谊。颜渊也俏皮地回答,更增加轻松的气氛。

生活智慧

(一)思念心爱的弟子,是老师的至情。学生心中有老师,就好像儿子心中有父亲那样,不敢轻言牺牲,也是至情的表现。

(二)会不会死,人自己不能控制。敢不敢死,则是自己可以决定的事情。什么时候敢,什么时候不敢,自己应该仔细斟酌,不能凭一时之勇,因为那就是鲁莽。

(三)师徒有如父子,这种情谊十分难得。并不是所有师生都做得到,当然孔子也不是对每一个弟子都如此。颜渊能够获得这样的待遇,实在是一种殊荣。

十一·二十二 [建议]

多关心别人,别人自然也会关心我们。

二十三、季子然[58]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59]之问,曾[60](zēng)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61]矣。”

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弒父与君,亦不从也。”

十一·二十三 [注释]

为家臣,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

今 译

季子然问:“子路、冉求,可称得上是大臣吗?”孔子答说:“我以为你要问什么人,原来是子路与冉求两人。所谓大臣,是要以正道来事奉国君,国君若是不能接受,就应该辞官不做。现在子路和冉求,只具备臣属的条件而已。”

季子然又问:“那么他们会完全听从季氏的话了?”孔子答说:“弒父弒君的事,他们也不会听从的。”

十一·二十三 [主旨]

孔子表明对权臣的严正态度。

引 述

孔子认为大臣与具臣有所不同,能够以道事君,才有资格称为大臣,否则只能算是备位的臣子。

君有义,臣才可以义相合。君如不义,臣便丧失事君的意义。以道事君,主要在辅助君有义,使其名实相符。如果做不到,可以辞职。若有现实上的困难,不妨留任,做一个消极的具臣。无论如何,像弒父与弑君这样的事情,是为臣最起码的底线,绝对不能够服从。

十一·二十三 [建议]

不论打算在哪一种行业求发展,都应该以修养品德为根本。

生活智慧

(一)君和臣的关系,并不是支配与服从、领导与隶属、反抗与压制的关系。君的任务,在承受天命,受民托付,来管理人民的事务。臣的职责,是辅佐君实现这种道德责任。

(二)君臣都有义,当然最好。若君不义,臣应该求去。如臣不义,必然受到刑罚。君臣以义为重,是百姓的福气。

(三)臣有臣的品德修养,然后才看臣的才能,给予合适的职位,这种德本才末的评量标准,现代亟待恢复。

二十四、子路使子羔为费(bì)宰。子曰:“贼[62]夫人之子。”

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wù)夫佞[63](nìng)者。”

十一·二十四 [注释]

今 译

子路为季氏宰,派子羔去当费县的地方官。孔子说:“你是在害别人的儿子!”

子路说:“那里有人民也有社稷可以学习,何必读书才算是做学问呢?”孔子说:“所以我最讨厌巧言逞强的人。”

十一·二十四 [主旨]

孔子注重求实学,责备子路轻妄。

引 述

古人说“学而优则仕”,并不是说学问做得充实,便应该去做官,而是主张先把学问做好,有了充分的准备才去做官,以免使人民受害。

子羔是不是齐人高柴,我们不清楚,按理应该也是孔子的弟子。如果不是,孔子不至于做出这样的评论。是自己的弟子,学业尚未告一段落,便要出任官职,孔子唯恐他做不好,才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子路不但不诚心受教,反而说一大堆理由,难怪孔子很不高兴。

十一·二十四 [建议]

尽量避免顶撞长上,以免养成坏习惯。

生活智慧

(一)从实践当中学习,固然是一种方式。但是基本的学识和品德尚未完成,就算在实务中学习,也相当危险。因为选择、判断的能力不足,很容易造成错误。

(二)对长上的指导、教诲,提出很多理由,来加以反驳,不但不礼貌,而且会使长上觉得心寒,以后不再热心教导,吃亏的还不是自己?

(三)对长上当然不应该盲目顺从,却也不应该当面顶撞,以免不恭敬。有意见不妨等一等,看机会再申诉,比较容易获得长上的谅解,反而易于沟通。

二十五、子路、曾皙[64](xī)、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65]。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66]?”

子路率尔[67]而对曰:“千乘之国,摄[68]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69],因[70]之以饥馑[71](jǐn);由也为之,比及[72]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73](shěn)之:“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74]五六十,求也为之,比(bì)及三年,可使足民[75]。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76],端章甫[77],愿为小相[78](xiàng)焉。”

“点!尔何如?”

十一·二十五 [注释]

鼓瑟希[79],铿(kēng)尔[80],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81]。”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82]者,春服既成。冠者[83]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风乎舞雩[84](yú),咏[85]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86]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今 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陪侍孔子坐着。

孔子说:“不必因为我比你们年长而感到拘束不安。平时你们常说:‘没人知道我!’如果有人知道你们,肯用你们,那么你们要怎么去治理呢?”

子路马上抢着回答:“假如有个千乘之国,被大国所胁迫,外面有军队来侵伐它,国内又闹饥荒,让我来治理这个国家,只要三年,我可使老百姓有勇气,也懂得一些大道理。”

孔子听了,微笑地看着他:“冉求,你呢?”

冉有答:“假如有六七十里,或再小一点儿,五六十里的小国,让我治理,只要三年,我可使老百姓富足。至于修明礼乐,那要等待有才德的人来做了。”

“公西华,你呢?”

公西华回答:“我不敢说我能,但是我很愿意学着去做。像宗庙里的祭祀,诸侯相会时,穿着礼服,戴着礼帽,我愿在那里当个小司仪。”

“曾点,你呢?”

曾皙正在弹瑟,听得老师叫他,便停止弹瑟,随即“铿”的一声,推开瑟站了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抱负不同。”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只是各人说说自己的志愿罢了!”

曾皙说:“农历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邀五六个朋友,带着六七个小孩儿到沂水边玩玩水,再到舞雩那儿兜兜风,然后唱着歌回来。”

孔子叹声说道:“我同意曾点的主张!”三个弟子都走了,曾皙留在后面。曾皙问:“他们三位说得如何?”

孔子说:“不过各人说出自己的志愿罢了。”

曾皙问:“那么老师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国以礼,他讲话没有一点儿礼让,所以笑他。”“那么冉求所说的,好像不是治理一个国家啊?”孔子说:“怎见得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土地,就不够是一个国家呢?”“公西赤所说的,也不像治理一个国家呀?”孔子说:“宗庙会见这些事,不是诸侯的事是什么?公西赤只愿意做个小相,那又有谁能做大相呢?”

十一·二十五 [主旨]

孔子引导四位弟子谈论各人志向,勉励他们成为用世大才。

引 述

孔子说他同意曾点的主张,已经是最大的鼓励。至于其他的论点,曾点最好退下去以后,好好领悟。跟在孔子后面问东问西,岂不令孔子为难?他宁愿曾点当着大家的面请问,也不愿意在背后议论自己的弟子。曾点所提问题,孔子虽然指出要点,却对原先的欣赏,打了一些折扣。我们不难想象,颜回应该不会这样。

子路的骄矜,使孔子相当担心。不方便直说,所以笑而不答。冉求和公西华比较懂得谦让,但是在气象方面,实在不如曾点那样,丝毫没有舍己为人的抱负。

治理国家,一直忙碌不堪,表示工作还做不完,百姓仍有很多问题。如果不需要操心,也用不着担心,表示诸事大多顺当,人民生活安乐,当然是治理得最有成效。

孔子无为而治的理想,似乎只有曾点做得到,所以特别赞赏。

十一·二十五 [建议]

注意提出问题的时机和方式,以增进自己的沟通艺术。

生活智慧

(一)非我不可,当仁不让,都是不得已的时候,才偶尔为之。若是长久这样,岂不是表示天下动乱,需要英雄挺身而出?

(二)能够把事情做好,又没有舍己为人的感觉,这才是服务的诚意和能力。让大家没有负担,也不需要感恩图报,更不必提心吊胆,唯恐失去能人,岂不妙哉?

(三)应该问的,才提问。暂时不要问、先想想再问、不妨问问别人,或者根本不必问,那就最好不要提问。

【注释】

[1]先进:前辈。

[2]野人:质朴的郊野乡民。

[3]君子:相对于『野人』的城市人。

[4]陈、蔡:两个国家的国名,在今河南、安徽一带。孔子曾受困于陈、蔡,路阻粮绝。

[5]闵子骞:姓闵名损,字子骞,孔子的弟子。

[6]言语:指外交辞令。

[7]非助我者:指颜渊很容易听懂道理,很少质疑问难,对老师似乎并没有增益。

[8]说:同『悦』。

[9]间:非议,读去声。

[10]昆弟:兄弟。

[11]南容:孔子弟子南宫适,字子容,也称南容。

[12]三复:一日多次复诵。

[13]白圭:见《诗经·大雅·抑》篇:『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意在勉人慎言。

[14]兄之子:指侄女。

[15]季康子:鲁国的执政大夫。

[16]亡:同『无』。

[17]颜路:颜渊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弟子。

[18]椁:外棺。

[19]鲤:孔子的儿子伯鱼,死于孔子七十岁时,享年五十。

[20]吾不徒行:指古时大夫不可以徒步行走,因为诸侯赐给的马车是不可以卖掉的。

[21]噫:哀叹声。

[22]天丧予:指道若不传有如天丧己。『予』即我。

[23]恸:悲痛。

[24]夫人:此人,指颜渊。

[25]厚葬:颜渊家贫,贫而厚葬,非礼。

[26]夫二三子:指门人。

[27]焉:何,怎么。

[28]訚訚如:中正的样子。

[29]行行如:刚强的样子。

[30]长府:府库名,藏货财的地方,阎若璩《四书释地》以为与季氏家相邻近。

[31]仍旧贯:依照旧制。『仍』是因的意思。

[32]瑟:乐器名。

[33]奚为:即何为,为何?

[34]升堂矣,未入于室:先入门,次升堂,最后才入室,是为学的次序,也是入道的次第。

[35]师与商:『师』指颛孙师,字子张,『商』指卜商,字子夏,都是孔门的弟子。

[36]愈:胜。

[37]犹:等同。

[38]周公:指世袭周王室的公爵。

[39]聚敛:搜刮。

[40]鸣鼓而攻之:指发声以言论来攻击。

[41]柴:指高柴,字子羔,孔子的弟子。

[42]愚:愚直。

[43]鲁:迟钝。

[44]辟:偏僻,偏激。

[45]喭:指粗俗鲁莽。

[46]庶:即近,庶几的意思。

[47]不受命:即不受禄。

[48]货殖:为货财生殖,做生意。

[49]亿:猜测。

[50]善人:指本质善良的人。

[51]践迹:追循旧迹。

[52]论笃是与:称许言论笃实的人。

[53]色庄者:色厉内荏的人。

[54]闻斯行诸:听到一个好道理就立刻去做。

[55]退:畏缩不前。

[56]兼人:胜人。

[57]何敢死:指不敢轻易和人家拼斗而死。

[58]季子然:季氏的子弟,因为季氏请子路、冉求

[59]异:非常。

[60]曾:乃。

[61]具臣:指具备臣属的条件。

[62]贼:害。

[63]佞:巧言。

[64]曾皙:姓曾,名点,曾参的父亲,亦为孔子的弟子。

[65]毋吾以也:即不要因为我年长而说不出口。

[66]何以哉:指何以为用。『以』即用。

[67]率尔:轻率。

[68]摄:胁迫。

[69]师旅:指侵伐行动。

[70]因:仍,连接。

[71]饥馑:饥荒。

[72]比及:等到。

[73]哂:微笑。

[74]如:或。

[75]足民:使民富足。

[76]会同:会见。

[77]端章甫:『端』是古代礼服,『章』是古代礼帽。

[78]小相:指负责礼仪进行的人。『小』是谦虚的客气话。

[79]希:稀落。

[80]铿尔:突然停止弹奏,推开瑟所发出的声音。

[81]撰:论述。

[82]莫春:指暮春,农历三月。

[83]冠者:古时男子二十而冠,『冠者』指成年人。

[84]风乎舞雩:指在舞雩下乘凉、兜风。『舞雩』为鲁国风景区,祭天祷雨的地方,平日可供游赏。

[85]咏:即歌咏。

[86]与: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