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渊第十二
这是篇名,用第一句的最先两个字来表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一、颜渊问仁。子曰:“克己[1]复礼[2]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3]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4]。”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⑤矣!”
十二·一 [注释]
今 译
颜渊请问仁德。孔子说:“克制自己的私欲,实践礼节就是仁德。只要能够做到这样的地步,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个仁者。实践仁德需要靠自己下功夫,难道还要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践的条目是什么?”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要看,不合礼的话不要听,不合礼的话不要说,不合礼的事不要做。”颜渊说:“我颜回虽然鲁钝,但愿意照着这些话去做!”
十二·一 [主旨]
孔子教导颜渊实践仁德。
引 述
“克己复礼”的“礼”字,是指礼的本质,也就是我们固有的心性。克制自己的欲望,便能够达到恢复本有的心性。“克己”和“复礼”是一体两面,合起来看,便是我们常说的克复。克复什么呢?把非礼克复过来,使其合礼,便是克复。
非礼勿视,合礼的便要视。非礼勿听,合礼的便应该听。非礼勿言,合礼的当然要言。非礼勿动,合礼的必须要动。只要克去非礼的私欲,就可以回复应有的活动。视听言动,无一不合乎礼的要求,便是立身端正。
只要遵守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准则,我们便具有很大的自由,可以扩展自己的生命。所以孔子认为实践仁德,主要靠自己,不能依赖他人。自我觉醒,自我改善,还需要自我提升。
这样说起来,克己复礼便是自爱。一个人处处克制自己的不正当欲望,约束自己的不正当行为,便是克己复礼,即是自爱的表现。
生活智慧
(一)要爱人,必须先自爱。使自己守法守分,事事合乎礼制,然后才有资格说爱人,否则满口爱人,却经常伤害他人,令人厌恶、怨恨。
(二)“礼”和“理”同音,所以合礼可以说是合理。合理的礼制,并不可怕,当然应该遵守。不合理的礼制,也应该循合理的途径,来加以改善。
(三)男女两性之间的非礼,大家似乎颇能警觉。最好能够扩大范围,在看、听、说、做方面,都不可非礼。
十二·一 [建议]
从克己复礼着手,加强自我约束的修养。
二、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5],使民如承[6]大祭[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8]无怨,在家[9]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十二·二 [注释]
今 译
仲弓请问仁德。孔子说:“出了门就像要会见贵宾一样,使用民力像承当重大的祭祀一样。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加在别人身上。这样在诸侯的邦国担任公职,没有人怨恨,在卿、大夫的家里工作,也没有人怨恨。”
仲弓说:“冉雍虽然鲁钝,愿意照着这些话去做!”
十二·二 [主旨]
孔子教导仲弓存心敬恕,在修养上用功。
引 述
一个人要做到没有人怨恨,实在并不容易。因为人各有不同的欲望,很难获得一致的赞赏。唯一的办法,便是时时刻刻,抱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心态。凡事将心比心,才能减少大家的怨恨。
一般人对贵宾十分客气,对普通人就不是这样。这种差别待遇,很容易引起反感,造成困扰。如果对人都十分恭谦,便可以减少这些麻烦。
孔子认为仲弓很有气度,可以担任君王,所以用“如见大宾”“如承大祭”来教导他。这种因材施教的方式,是孔子教学的一种特色,值得大家重视。
十二·二 [建议]
请人吃东西,或请人帮忙做事,一请再请,便要适可而止,不应该一而再、再而三,勉强对方,以免产生不愉快的后果。
生活智慧
(一)广义的仁,是忠、孝、仁、爱、信、义、恕、悌等等德行的总称。狭义的仁,便是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当作爱人的一种方法,用将心比心来对待他人。
(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看似消极,其实不然。不能够随便颠倒过来,说什么己所欲,必施于人。因为这样一来,固然比较积极,却相当危险。譬如说自己喜欢喝咖啡,便认为别人一定也会喜欢,结果勉强对方喝下,弄得他整夜睡不着觉,岂止是反遭怨恨呢?
(三)己之所欲,可以尝试着先施于人,但是必须尊重对方,不能带有丝毫勉强。通常我们一请、再请,对方若是不肯接受,便应该适可而止,以免引起不悦。当然,只请一次便不再请,显然是不及,和再三勉强,同样不合理。
三、司马牛[10]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11](rèn)。”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十二·三 [注释]
今 译
司马牛请问仁德。孔子说:“仁者说话常有所忍耐而不轻易出口。”
司马牛反问:“说话有所忍耐而不轻易出口,这就算是仁了吗?”孔子说:“做的时候既然很难,说的时候又怎能不忍耐而随便说出口呢?”
十二·三 [主旨]
孔子以『讱』字教导浮躁多言的司马牛。
引 述
孔子主张仁人必须言行一致,也就是说到做到的意思。要言出必行,最好的办法便是不轻易说出口。能够先忍耐一下,想清楚了再开口,势必有一些迟钝的样子。做得好总比说得好要受人欢迎,说得好却做不出来,终究令人厌恶。凡轻诺的人,大多寡信,大家要引以为戒。
十二·三 [建议]
开口之前,先忍耐一下,想妥当了再开口,以免轻诺寡信。
生活智慧
(一)说话迟钝,如果出于谨慎,信用度通常比较高。话说得太快,令人不敢相信,彼此的信赖感必然随着降低。
(二)孔子向司马牛说这一番道理,致使后人认为司马牛急躁而且多话,可见许多人喜欢牵强附会,乱加臆测。
(三)忍一忍,先想好再开口,有把握才答应。对现代人来说,尤其重要。在求快的风气中,大家愈来愈没有信用。
四、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12],夫何忧何惧?”
十二·四 [注释]
今 译
司马牛请问怎样才算是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害怕。”司马牛再问:“不忧愁、不害怕,这样就算是君子吗?”孔子说:“自我反省而没有愧疚,那有什么可忧愁、可害怕的呢?”
十二·四 [主旨]
孔子教导司马牛心地坦荡可以成为君子。
引 述
人生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心安理得。心不能安,那就忧愁、害怕。我们常说坐立不安,实在很难过。
要心安理得,最可靠的方法,莫过于时常反省,力求自我改善。等待时日一久,能够反省时丝毫都不觉得愧疚,那就心安理得,无所忧虑也无所恐惧了。
“不忧不惧”,代表内心安宁,用不着忧愁,也用不着恐惧。最好的办法是谨言慎行,使自己无所忧也无所惧。倘若明明有忧有惧,不过视若无睹,或者避而不谈,甚至于置之不理,那就是表面若无其事,实则内心很不安宁。这种虚伪不实的表现,并不是君子所应该做的。
十二·四 [建议]
凡事谨慎小心,力求不使自己心中不安。
生活智慧
(一)有很多事情,让我们回想的时候,不自觉地脸红起来。想想现在已经改过,自然心安了许多,觉得有一些长进。
(二)有一些事情,想起来内心很不安宁,最好设法加以补救。而且要快,慢了恐怕失去机会,终生不安才可怕。
(三)能够内省不疚,做到不忧不惧,才是君子。并不是什么都不管,反正不忧愁也不害怕,根本就是废人。
五、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13]。”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14],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十二·五 [注释]
今 译
司马牛忧愁地向子夏说:“人家都有好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曾听说:‘死生命中注定,富贵由天安排。’君子对事敬慎就不会出差错,对人恭敬有礼,天下的人都可以做你的兄弟。君子何必忧虑没有好兄弟呢?”
十二·五 [主旨]
子夏劝司马牛好自修养以感化朋友。
引 述
兄弟和朋友的不同,在于有无血缘关系。实际上有的朋友,除了亲情以外,在许多方面都和兄弟没有区别。而有的兄弟,除了亲情以外,在很多方面都不如朋友。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自我修持,提高自己的品德。不但兄弟(包括姊妹在内)相亲相爱,朋友也都志同道合。这时候兄弟和朋友同样亲密,彼此互助,当然不必忧虑没有好兄弟了。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是子夏引用来劝慰司马牛的,是不是真的这样,我们尊重各人的选择。
十二·五 [建议]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完全看我们怎样修养自己的品德,来决定我们这一生,有多少好兄弟、好朋友。
生活智慧
(一)死生有命,如果是真的,命在哪里?很可能和自己的生活方式有关。我们怎样活,应该可以决定我们的命,究竟有多长。命如果是定的,应该也是由自己来决定。
(二)我们一生的努力,即在证明我们的寿命有多长,富贵有多少。如果自己不努力,就算有天命,恐怕也不会兑现。
(三)命就是天,天也就是命。我们的天命是什么,必须由我们自己努力来证明。有没有好兄弟,有多少好朋友,都是天命,也都由我们自己来实现。
六、子张问明[15]。子曰:“浸润之谮[16](zèn),肤受之愬[17](sù),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十二·六 [注释]
今 译
子张请问怎样才算明察。孔子说:“像水逐渐渗透的谗言,像切身之痛的诉冤,在他面前都会被识破而行不通,这可算明察了。像水逐渐渗透的谗言,像切身之痛的诉冤,在他面前行不通,也可算是见识深远了。”
引 述
十二·六 [主旨]
孔子教导子张要明察事理、见识高远。
“明”是明察是非,“远”是明察得深入而长远。两者都是明,却显然有程度上的差别。孔子先说这样可以算做明察了,接着又指出“远”比“明察”更进一步,更深一层,简直是明察得更为透彻了。表示防止谗言和明辨冤情,实在并不容易。
谗言是陷害人的坏话,原本不是真的,可是一而再、再而三,说久了就会令人感觉好像是真的。如果不能明察,实在很容易受到蒙骗而吃亏上当,甚至受到伤害。
诉冤的人,无不声泪俱下,令人十分感动而信以为真。如果能够不为所动,也不为所误,那就是见识深远了。
生活智慧
(一)我们把喜欢听小话的人,称为耳朵轻。表示很容易受人蒙骗,产生错误的判断。一般人如此,尚且为害不大。具有权力,可以影响他人的人士,若是耳朵轻,害处就很大,不能不慎为防止。
(二)传播谗言,有时出于恶意,有时则出于无心。但是所造成的伤害,却是同样的。所以用心明察,不传不实的信息,实在十分重要,人人都应该谨慎。
(三)现代通讯发达,传播速度极为惊人。培养高度的警觉性和明察是非的能力,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很要紧。
十二·六 [建议]
不要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同时加强自己的判断能力,以免误信误传,害己又害人。
七、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18]。”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19]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十二·七 [注释]
今 译
子贡请问怎样为政。孔子说:“充足粮食,修整军备,使人民信任政府。”
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在这三项中要先去除哪一项呢?”孔子说:“去除军备。”
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在剩下两项中要去除哪一项呢?”孔子说:“去除粮食。自古以来,人都免不了一死。人民如果不信任政府,国家的威信就建立不起来。”
引 述
孔子把充足粮食、整修军备和建立人民的信心,当作施政的三大要项。一切生产,莫不为了足食。所有军备,都是为了足兵。仅仅这两项,很难区分王道或霸道。所以孔子认为迫不得已时,可以去兵,也可以去食。唯有诚信立国,使人民对政府有信心,才是王政的主要特征,一定不可以忽视。
既然诚信这么重要,孔子为什么把它摆在足食、足兵之后,最后才提出来呢?因为仓库里粮食充足,才能用心整修军备。安全获得保障,才能够实施教化。但是依重要性而言,教化的功效,当然比足食、足兵更为优先。
十二·七 [主旨]
孔子教导子贡为政的方法与应变的道理。
十二·七 [建议]
无论从事任何行业,都应该信用第一!
生活智慧
(一)以诚信立国,而不主张以强大的军备立国,这是王道和霸道的主要差异。唯有民众真诚爱戴和支持,才是真的强国。
(二)自古以来,人人都不能不死。所以去除粮食和军备,只要民众对政府有信心,仍然不至于亡国。国家虽然衰弱,民众的斗志依然十分坚强,当然不会灭亡。
(三)民无信不立,是指国家而言。人无信不立,是对个人来说。无论团体或个人,都以信用为重,不可轻忽。
八、棘(jí)子成[20]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21]之说,君子也。驷(sì)不及舌[22]。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23](kuò)。”
十二·八 [注释]
今 译
棘子成说:“君子只要有好的本质就够了,何必要礼乐的文采来修饰呢?”子贡说:“可惜啊,棘夫子这样解释君子!话说出来,四匹马驾的快车也追不回来。文采和本质同样重要,如果把虎豹和犬羊皮上的毛都除掉,看来不就很相同吗?”
引 述
《雍也篇》说过“质胜过文”,也就是内在胜过外表,给人粗野的印象。反过来,“文胜过质”,也就是外表胜过内在,必然是虚伪、浮夸。可见质和文同等重要,不可偏忽。如果外表看起来一模一样,我们实在很不容易分辨君子和野人。就好比虎豹和犬羊的皮革,十分相像,若不是外表的毛不一样,我们很难加以分别。
十二·八 [主旨]
子贡矫正棘子成的偏激言论。
生活智慧
(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愈是身份、地位高的人,愈不能够随便开口说话。愈受到大家重视的人,愈不能不慎言,因为话说出来,可能会影响很多人,显得很重要。
(二)虎豹的皮和犬羊的皮,价格不一样,主要是外表的花纹不相同。如果花纹也一样,就不可能卖得比较昂贵。
(三)外表和实质,最好能够密切配合。佛要金装,人也需要衣装,就是这个道理。表里一致,才是彬彬君子。
十二·八 [建议]
品德好,固然十分重要。仪表端庄、服装整齐、态度高雅,同样要加以重视。
九、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曰:“盍[24]彻[25]乎?”曰:“二[26],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27]与足?”
十二·九 [注释]
今 译
鲁哀公问有若:“年成歉收,国家财用不足够,怎么办呢?”
有若答:“为何不实行十分抽一的税制呢?”哀公问:“十分抽二的税,我都还不够用,怎么可以只收十分之一呢?”
有若答:“百姓富足了,国君怎么会不富足?百姓不富足,国君又怎么能富足?”
十二·九 [主旨]
有若认为富国应以百姓富足为根本。
引 述
财政和经济不同,前者量出为入,后者量入为出。政府的财政,可以预先订好计划,看看需要支出多少,再来寻找财源。这时候税收的高低,当然是主要的考虑项目。然而,农民的收成不佳,依法纳粮确有困难,政府就应该调整计划,以求收支平衡。否则不顾民众的生活,失去民众的信心,对政府相当不利。
十二·九 [建议]
养成诚实纳税的好习惯,使政府能够顺利完成各阶段的发展计划,以福国利民。
生活智慧
(一)为政者最好抱持“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的心态,先求富民,再求富国。民众生活获得改善,自然乐于依法纳粮或纳税。
(二)遇到农作物收成不好的时候,减免纳粮的比例,应该是可行的办法。用其他的税收来弥补,也是全民互助的措施。
(三)政治的主要功能,在为人民服务。如何藏富于民,使人民安居乐业,发挥节用爱民的精神,殊为必要。
十、子张问崇德[28]、辨惑。子曰:“主[29]忠信,徙义[30],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十二·十 [注释]
今 译
子张请问怎样提高品德,明辨疑惑。孔子说:“亲近忠信的人,使自己的行为趋向于道义,就是提高品德。喜爱一个人就要他生,讨厌一个人就要他死,既要他生又要他死,这就是疑惑。”
十二·十 [主旨]
孔子教导子张崇德辨惑的道理。
引 述
崇德的意义,在明辨人和禽兽的不同。人有道德,而禽兽则无。有道德才有资格称为人,讲求忠信,主张正义的人,才算是正当的君子。
一般人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便是自己解不开的一种迷惑,充满了矛盾,却又纠缠不清。
十二·十 [建议]
对任何人,都不应该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生活智慧
(一)忠表示尽心竭力,没有丝毫虚伪不实。忠是德行的根本,崇尚道德,必须注意忠的修养功夫。待人忠厚,做事忠实,人际关系自然和谐、圆通、美满。
(二)处人要忠,说话要信,事无大小都应该尽心竭力,把它做好。现代人应该有这样的观念,更应该发挥这样的精神。
(三)义是适宜、应该的意思,把一件事处理得很适宜,便是义。义表示人与人交往的共同准则,可以说是行为的最高准则。使自己的行为合乎义的要求,即为改过迁善。
十一、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31]。”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32],吾得而食诸?”
十二·十一 [注释]
今 译
齐景公问孔子治国的道理。孔子回答说:“当国君的要尽国君的道理,当臣子的要尽臣子的道理,做父亲的要尽父亲的道理,做子女的要尽子女的道理。”景公说:“好啊!要是君不尽君道,臣不尽臣道,父不尽父道,子不尽子道,就算有粮饷俸禄,我怎能来享用它呢?”
十二·十一 [主旨]
孔子建议齐景公修人伦以治国。
引 述
君、臣、父、子表示一个人在群体中的定位,也就是所处的位置。其中君臣属于社会性的关系位置,而父子则是自然性的关系位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具有正名的意义。为君的能正确按照自己的名份、地位,表现出应有的道德与才能,以充分显示其应有的价值。也需要为臣的,同样表现出相对的配合。双方互动的结果,才使得君有君的样子,而臣也有臣的模样。各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共同完成既定的任务。父子也是一样,在家庭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彼此定位,做出合理的互动,以维护人伦的秩序,完成齐家的使命。
生活智慧
(一)现代有些人主张父子应当像朋友一样,就正名、定位而言,颇不合适。父亲变成朋友,子女最为可怜。多了一位年长的朋友,却没有了父亲,情何以堪?
(二)父亲是一辈子不能变换的,朋友则是合不来或者情况改变,就会变换的。父亲变成朋友,哪一天被子女换掉了,改口叫名字而不称呼父亲,怎么办?
(三)正名十分重要,名不正则言不顺,会产生很多不良的后遗症。不要由于求新求变,或者标新立异,乱改名字,不但妨害视听,而且容易引起误解或扭曲。
十二·十一 [建议]
到任何地方,先做好定位的工作,看看自己的名份和地位,以求合理地调整自己的言行态度。
十二、子曰:“片言[33]可以折狱[34]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35]。
十二·十二 [注释]
今 译
孔子说:“听信片面之词就能够判决案件的,大概就只有子路的话才做得到吧!”
子路承诺别人的事,不会拖延时日。
十二·十二 [主旨]
孔子称赞子路言而有信,令人敢于片言折狱。
引 述
子路天资聪慧,智力过人。由于平日说话很有信用,以致断案的人,只听取子路片面的言辞,便敢于判决。
孔子这一番话,并不是赞美子路依据人家片面的言辞,便判定是非。如果子路真的这样,不问问另外一方的意见,就加以论断。相信孔子不但不赞美,反而要责骂他。
子路的信用,从他的急于兑现诺言,答应人家的事,马上去办,可以看得出来。有信用的人,他的片面言辞当然可以合理地相信。否则的话,片言折狱显然十分危险。
十二·十二 [建议]
养成细心求证的好习惯,尽量不要听取片面的言辞,便遽下判断。
生活智慧
(一)希望别人相信我们的话,最好的办法,便是言而有信,言出必行,使人不致产生怀疑。久而久之,就算真是片面的言辞,大家也会相信。
(二)为了公正起见,通常听取片面言辞之后,应该再听取另外一面的言辞。把双方的意见对应起来,看看有没有什么矛盾或相反的地方,进一步求证,才能加以论断。
(三)再有信用的人,有时居于私利,难免也会说出一些偏颇或不真实的话,最好加以小心求证,才来判断。我们再有信用,也不能反对人家求证或怀疑。做人必须经得起考验,所以用不着害怕,也不能够生气。
十三、子曰:“听讼[36],吾犹人也[37],必也使无讼乎!”
十二·十三 [注释]
今 译
孔子说:“审判案件,我和别人一样,但最好能够使民众不兴诉讼!”
十二·十三 [主旨]
孔子希望感化一般人士亲爱不争。
引 述
人是群居的动物,却由于个别差异,难免因看法不同而争执。若是各持己见,调解不成,那就非诉讼不可。只要能够公正严明,做到不枉不纵,也算是一种排解纷争的方式。但是孔子认为,能够进一步相互谅解、彼此包容,社会和谐,没有诉讼的案件,那才是正本清源的做法。
生活智慧
(一)西方人认为依法诉讼,本来就是正当的行为。律师和法官是良好的职业,一切依法判决,属于正常的运作。
(二)我们中国人,连法官都喜欢庭外和解,尽量避免对簿公堂,以免伤害彼此的感情。诉讼是不得已的行为,能免则免。
(三)明礼义、知廉耻,就会减少诉讼案件。但是,一旦进入诉讼,就应该依法处理,不可以徇私舞弊而有失公正。
十二·十三 [建议]
崇法守纪,力求不惹官司,能不诉讼最好。
十四、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38],行之以忠。”
十二·十四 [注释]
今 译
子张请问为政的道理。孔子说:“在职位上不能有任何懈怠,推行政事一定要尽心。”
十二·十四 [主旨]
孔子教导子张为政的道理。
引 述
“居”是存心的意思,我们常说居心如何如何,或者究竟有什么居心,是同样的用法。把心存放在自己的职务上面,丝毫没有倦怠的感觉。而且工作时尽心尽力,表里一致,当然不致有所疏失。
生活智慧
(一)在职怨职,干一行不满意一行,是一般人的错误观念,影响所及,做事不用心,稍遇困难便想打退堂鼓,效果当然大打折扣。
(二)为人民服务,当然不应该懈怠。凡事半途而废,等于没有做。有时引起众人的反感,对政府失去信心,为害更大。
(三)对人对事尽心尽力,便是忠。推行政令时,尽心尽力,也叫作忠。先决条件是不抱怨,也不嫌麻烦,否则很难做到。
十二·十四 [建议]
要当公务人员,必须具备居之无倦,行之以忠的素养,以免耽误政事,影响政府的公信力。
十五、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本章重出,见《雍也篇》第二十五章。
十六、子曰:“君子成人之美[39],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40]。”
十二·十六 [注释]
今 译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成全别人的坏事。小人刚好相反。”
十二·十六 [主旨]
孔子论述君子与小人的用心不同。
引 述
成全是一种难得的美德,必须具有欣赏、接纳,以及宽宏大量的素养。先要欣赏别人的长处,能够接纳所做的好事,并且衷心加以赞扬和协助。
小人的心胸,通常比较狭窄,见不得人家好。一旦发现别人有什么长处,必定想办法揭发他的缺失,大力加以批判和指责。
君子希望通过成全的美德,使所有的人,都逐渐成为好人。小人深怕别人好过他,恨不得所有的人,都变成小人,来掩饰自己的过错。
帮助别人做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成全具有选择性,不能够什么都热心帮忙,变成滥好人。
十二·十六 [建议]
把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当作自己的座右铭。经常反省,看看自己做到了多少。
生活智慧
(一)成人之美,是一种成全的美德。不一定出钱出力,也不一定亲自参与。只要不打击、不攻讦、不抹黑、不曲解,就会顺水推舟,让好事能够顺利完成,便是一桩美事。
(二)有些人认为自己完成的,才是好事。别人所做的,必须加以破坏,才不致显得自己无能。其实世上可以做的好事很多,各人做各人的,何必比来比去,还要加以打击?老子尚且倡导功成不居,何况放手让别人去建功呢?
(三)打击坏人,是一种道德勇气,值得鼓励。打击好人,那就成为刻薄的小人,势必为大家所厌恶。我们只能打击坏人,不能打击好人。
十七、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41]也。子帅以正,孰[42]敢不正?”
十二·十七 [注释]
今 译
季康子问孔子为政的道理。孔子答道:“政字的意义就是中正,您依正道而行,还有谁敢不依正道来做呢?”
十二·十七 [主旨]
孔子教导季康子治国要先端正自己。
引 述
“正”的意思,便是我们常说的正道。从事政治工作,必须以正道修身,使大家受到感应,共同趋向光明正大的途径。居上位的人,尤其要以身作则。务使所领导的人,也不敢不走正道。
十二·十七 [建议]
不论从事什么行业,身居什么职位,都应该恪守正道。
生活智慧
(一)正就是对的、是的和光明的,能恪守正道,便是堂堂正正的君子。从自己做起,先求正身,然后才能正名。
(二)恪守正道的原则,是千古不移、历久常新的。我们从日常生活做起,力求恪守正道,由行正而身正,然后做到心正的地步。
(三)任何恪守正道的人,不但不会怨天尤人,而且受人尊敬。只要坚定不移,自然逐渐影响邻近的人,大家都趋向正道。
十八、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43],虽赏[44]之不窃。”
十二·十八 [注释]
今 译
季康子忧心国内盗贼很多,向孔子求教。孔子答道:“如果您自己不贪求财货,就算您奖励人民去行窃,他们也不会去做的!”
十二·十八 [主旨]
孔子教导季康子止盗要自己先不贪。
引 述
上行下效,是自古以来,屡见不鲜的事实。领导者有什么偏好,很快就会引起大家的仿效。
长辈有什么作为,晚辈加以仿效,也是上行下效,情况十分普遍。
生活智慧
(一)中国人的眼睛,普遍喜欢向上看。看着居上位的人,来调整自己的步伐。上行下效的现象,在中国社会尤为明显。
(二)君臣是社会性的关系,因为道义而互相结合。所以上下都应该合义,也就是合理节制自己的私欲,以求正身。
(三)我们常说无欲则刚,上下都合理节制私欲,便能在各自的职位上,直道而行。就算有外界不良引诱,也不动心。
十二·十八 [建议]
从现在开始,合理节制自己的欲望,以免有一天机会到来,居于上位却不幸利欲熏心,反而害了自己。
十九、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45]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46]之风,必偃[47](yǎn)。”
十二·十九 [注释]
今 译
季康子向孔子请问为政的道理:“如果杀掉无道的坏人,成就有道的善人,怎么样呢?”孔子答说:“你是主政的人,为何要动用杀戮呢?你想为善,老百姓也就为善了。在位者的德行就像风,老百姓的德行就像草,风加在草上,草必定是随风仆倒的啊!”
引 述
往昔的民众,有如草那样顺从。我们常说风吹草动,便是上面有什么样的作为,下面就会自动仿效。所以君子的德行和风一样,而小人的德行和草一样。君子指领导者,小人在这里指一般百姓。领导者喜欢善行,老百姓就会表现出善行,效果十分明显。
现代民众的知识提高,见识也因而增广。按理说应该更加容易教化,不料许多人利用知识和见识来追逐个人的名位、财富,却忘却了提高道德修养。以致假借自由、平等、人权等一知半解的名词,盲目扩展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有利于己的即仿效,甚至于使用得过分;不利于己的,便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来加以抵制和抗拒,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于是大家想起加重刑罚,采取重罚的政策,来吓阻民众违犯法规。殊不知强调法治的结果,产生一种“只要不犯法,什么都可以做”的错误观念,大家只怕违法,却不能免于无耻。光凭法治,民众很难培养“尊人卑己”的礼让精神。满脑子“不要让自己的权利睡着了”,动不动就要聚众抗争,甚至走上街道,社会不安,更不可能和谐。
孔子并不否定法治的重要性,但他深切了解法治的功效,为时甚短。居于长治久安的考虑,必须以德治、礼治为主导,而法治不过是暂时性的措施。用法令来吓阻,可以收到暂时的、有限的效果。重视教化,鼓励居上者以身作则,而大众上行下效,仍然是主要的治道。
十二·十九 [主旨]
孔子勉励季康子施行德政。
十二·十九 [建议]
认识礼教的优点,以礼俗代替法律,来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促进社会的和谐。
生活智慧
(一)尊重他人的自由和权利,并且养成先人后己的礼让精神,才是大家乐于接受的治理方式。不得已则可先实施法治,赶快加强道德教育,以求提升为礼治,向德治迈进,才能长治久安。
(二)礼治的重点,在事先防患。而刑罚的措施,只能禁止于事后。法治的效果,比较明显易见。礼治的功能,在潜移默化之中,不容易看得出来。但是礼治长远,法治却仅能吓阻于一时。
(三)先立规矩。养成习惯后,愈少提起规矩的,愈彰显品德修养良好。动不动就要用刑罚来吓阻的,品德很差。
二十、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48]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49],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50],居之不疑[51]。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十二·二十 [注释]
今 译
子张问:“一个士人要怎么做才算是通达呢?”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在诸侯的邦国,一定有名望,在卿、大夫的家,一定有名望。”孔子说:“这是名望,不是通达。所谓通达的人是:本质正直讲求道义,能剖析别人的言语、观察别人的脸色,总是谦退而处处居于人下,这样他在邦国内必定通达,在卿、大夫家里,也必定通达。所谓有名望的人,可能只是表面上爱好仁德,行为却不如此,自己以仁者自居而不加疑惑,这种人他在国内一定骗取名望,在卿、大夫家里,也一定骗取名望。”
十二·二十 [主旨]
孔子辨明『闻』和『达』的差别。
引 述
“闻”的意思,是名声传播出去,让大家听得到。我们常说闻名世界或举世闻名,就是有名声的人,连不相识的人都知道,也称为有名望的闻人。
“达”的意思,是通晓事理而且看开一切,很容易获得大家的协助而达成他所想要做的事情。
有名望的人,同样有阴有阳。也就是有真的,便有假的,就好像君子那样,有真君子也有伪君子。名副其实的闻人,大多能够通达。名不符实也就是虚有其名的闻人,很快就会被揭露、被扯穿,被大家视为骗子。
生活智慧
(一)人怕出名猪怕肥,因为猪肥了,很快会被宰杀,以便食用。人出名了,就有很多人动脑筋,想要利用这个人的名声,来做一些不一定有利于社会的事情。或者出售一些假冒或不好的货品,甚至于借着这个人的名来行诈骗的实。
(二)愈有名望,愈需要谨慎小心,以免被利用。然而防不胜防,所以不能随便答应人家,接受人家的请托,或者未经查证,便传达或传播某些讯息。
(三)实至名归,才是安全的正道。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便名闻社会,很可能变成一种负担。这时候赶紧充实自己,格外小心,更为谦虚、礼让,才是预防出丑的有效途径。
十二·二十 [建议]
不要求名,更不能想尽办法要求出名。不断充实自己,以待实至名归,才合乎水到渠成的道理。
二十一、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52](tè)、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53],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54],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十二·二十一 [注释]
今 译
樊迟跟随孔子在舞雩台下游览,问道:“请问怎样提高品德、排除恶念、明辨迷惑呢?”孔子说:“问得好!只做应该做的事,而不计较报酬,不就是提高品德吗?批评自己的过错,不去指责别人的过错,不就是排除自己的恶念吗?一旦发怒,忘了自己的安危甚至连累父母家属,这不就是迷惑吗?”
引 述
一般人做事,只问喜欢不喜欢,不问应该不应该;只问可以获得多少报酬,不问能够产生多少价值。这样的人,怎么提高品德修养呢?日趋堕落,是必然的结果。
眼睛向外看,只看到别人的过错,不反省自己的缺失。必须检讨的时候,尽量把过失推给别人。这样的人,当然无法排除恶念。
一生起气来,就不顾一切,要和别人拼命。不但自己受到伤害,甚至于危及亲人。这样的表现,不正是迷惑吗?
十二·二十一 [主旨]
孔子论述心性上的修养功夫。
生活智慧
(一)崇德、修慝、辨惑是修养心性的主要项目。我们最好以先事后得、不忘自己反省、不要小不忍而乱大谋,来互相勉励,以资改进。
(二)做事时,不妨争先。有好处时,何妨礼让。初听起来好像很吃亏,其实不然,实施久了成为习惯,才能真正领悟吃亏就是占便宜的道理。
(三)减少自己的恶,等于增加自己的善。一切全在自己的一念之间,所以每次起心动念,都应该及时加以端正。
十二·二十一 [建议]
以忠信、坚忍、宽恕来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
二十二、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55]。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56]。”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57](xiàng)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gāo)陶[58](yáo),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59],不仁者远矣。”
十二·二十二 [注释]
今 译
樊迟请问仁德。孔子说:“爱护众人。”又请问明智。孔子说:“能明察人的好坏。”
樊迟不明白孔子的意思。孔子说:“提拔正直的人放置在不正直的人上面,能够使不正直的人也正直。”
樊迟退出,又去找子夏,说道:“先前我在老师那里问怎样才算明智,老师说,‘提拔正直的人放置在不正直的人上面,能使不正直的人也正直’,这是什么道理呢?”
子夏说:“这话说得很有意思!舜有天下,在众人中选用皋陶为他的臣子,那些不仁的人就远离了。汤有天下,在众人中选用伊尹为他的相,那些不仁的人就远离了。”
十二·二十二 [主旨]
孔子论述智能成仁。
十二·二十二 [建议]
远离小人,使小人自行改变。看似消极,实际上最有效果。
引 述
仁心的表现,莫过于爱人。智能的显示,莫过于知人。孔子用“提拔正直的人,来领导那些不正直的人,透过上行下效的感应,使这些不正直的人,也逐渐趋向于正直”,使仁和知结合在一起。先要具有知人之明,才明白某人正直,而某人并不正直。然后还要爱人,让不正直的人,有机会受到感应,而变得正直。爱人的“人”字包含他人和自己,因为两者都是人。爱自己和爱他人,最好同等重视。
子夏更具体指出:舜提拔皋陶,那些和皋陶合不来的不仁的人,都躲开了。没有躲开的人,也受到皋陶的良好感应,而趋向于仁德。汤提拔伊尹,也收到同样的效果。
用对人,自然容易做对事。用错人,有时对的事也会做错。要用对人,必须有知人之明,加上仁德的精神。
“爱人”这两个字,在《论语》中,除了《学天篇》“节用而爱人”之外,只在这一章出现。它和《里仁篇》中“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的“好人”,意义并不相同。爱人以所有的人为对象,好人仅指一部分值得好的人。我们可以说应该爱所有的人,却可以好所当好的人。前者是一视同仁的爱,后者则加以价值的判断。
生活智慧
(一)政治领袖以德行为主,并不是以知识为主。由于以德为主可以感化人,使不正直的也变成正直,不正直的人不敢亲近,自然离得远远的,更加安全。
(二)“举直错诸枉”,和“举枉错诸直”,是互相对待的。正如阴消阳长和阳消阴长一样,都表示好人多了,坏人便少了。而坏人多了,好人自然少了。
(三)我们没有办法使好人变成坏人,也不可能将坏人变成好人。只有好人自己想要改变,才会变成坏人。同样只有坏人自己想要变成好人,才有可能改变。教化的功能,即在促使坏人自动变成好人。而好人坚持原则,仍然自动要做好人。
二十三、子贡问友。子曰:“忠告[60]而善道[61](dǎo)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十二·二十三 [注释]
今 译
子贡请问交友的方法。孔子说:“尽心劝告朋友,好好开导他。朋友如果不接受,就停止劝导,不要自取其辱。”
十二·二十三 [主旨]
孔子教导子贡交友的道理。
引 述
朋友和兄弟不同,只有社会关系而没有血缘关系。彼此志同道合,当然很好。若是志趣不相投,逐渐疏远,以期好聚好散。大可不出恶言,而淡然相忘。
但是,既然朋友一场,除了有通财之义以外,还需要互相劝告、勉励。朋友有过错,必须善加劝导,使其改善。朋友欣然接受,彼此的友谊更为加深。如果听不进去,或者心生反感,甚至于激烈抗拒,那也不能勉强,最好适可而止,以免反目成仇。或者恼羞成怒,反而自取其辱。
对待朋友的方式,最合理的应该是热心与漠视并用。先热心地加以劝告,如果不能接受,不妨冷漠看待,促使其自己反省。不必穷追猛打,咄咄逼人。否则有时反而引起对方的强烈不满,岂不是和自己过不去?凡事合理为度,对人忠告也不能例外。
十二·二十三 [建议]
多检点自己的行为,多改善自己的过失,少重视别人的缺失。可以劝告,才试试看,不行则适可而止,不宜勉强。
生活智慧
(一)劝告朋友,心须讲求沟通技巧。不能毫无顾虑地有话直说,使朋友产生误解,以为有意加以挑剔,故意使其难堪。
(二)我们常说熟不拘礼,好像熟悉的朋友,可以不讲求礼节。其实不讲究形式,免除一些客套,是可以的。但是提出忠告的时候,基本礼貌还是十分重要。务使被劝告的人,知道我们尊重他、对他好,才肯这样做。
(三)通常一劝再劝,如果没有效果,就应该暂时停止,再想想有没有其他的方式,或者更合适的人来劝他。不宜一而再,再而三,甚至于带有威胁、压迫的口吻,以免逼得太紧,反而产生误会而很难化解。
二十四、曾子曰:“君子以文[62]会友,以友辅仁[63]。”
十二·二十四 [注释]
今 译
曾子说:“君子以礼乐文章来结交朋友,以朋友来辅助自己培养仁德。”
引 述
君子结交朋友,是为了共同弘扬理想。小人不一样,是为了吃喝玩乐。我们常说的酒肉朋友,便是小人聚集在一起,很少从事正当的活动,对进德修业,丝毫没有帮助。
君子透过文章学问,来结合某些志同道合的人士。大家互相尊重,彼此交换读书的心得。借由相互观摩学习,以增进各人自己的仁德修养。
曾子提出以文会友,也就是结识有益的朋友。然后以友辅仁,透过益友的互动,使自己的仁德获得精进。这是一条人人都走得通的有效途径,何乐而不为呢?
十二·二十四 [主旨]
曾子论述交友的好处。
生活智慧
(一)我们想了解一个人,最好看他结交的是哪一类型的朋友,看他平日读些什么书,再看他休闲时从事什么样的活动。应该八九不离十,可以做出初步的判断。
(二)所交的朋友,都是因道结合。有共同的理想,又能够彼此勉励、互相指点,对于仁德的提升,必然大有帮助。与朋友共同学习,经常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发现朋友之间,有言不及义的倾向,最好委婉劝导,千万不要浪费宝贵的时间。把大家的言行,都引导到正道上来,是朋友之间应尽的道义责任。
十二·二十四 [建议]
发现有言不及义的现象,要赶快想办法,加以挽回。
【注释】
[1]克己:克制自己的私欲。
[2]复礼:实践礼节。『复』即践行。
[3]归:即『与』,是称许的意思。
[4]目:指条目。⑤请事斯语:我愿意照着这些话去做。
[5]大宾:即贵宾。
[6]承:即承当。
[7]大祭:指重大祭典。
[8]在邦:即在诸侯国。
[9]在家:指在卿、大夫家。
[10]司马牛:姓司马名犁,字子牛,是孔子的弟子,《史记》称他『多言而躁』。
[11]讱:即『忍』,是说话迟钝的样子。
[12]疚:病。在这里指愧疚。
[13]亡:即无。司马牛有兄向魋、向巢,弟子颀、子车,都在宋国作乱,司马牛逃亡在外,形单影只。
[14]四海之内:指天下人。
[15]明:即明察。
[16]浸润之谮:指以言语毁谤人就像水渐渐浸透物品。
[17]肤受之愬:指诉冤的言语似有切身之痛,容易让人信以为真。
[18]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指仓廪充实,军备修整,然后教化实行,而后民才能信于我。
[19]去:去除。
[20]棘子成:卫国大夫。
[21]夫子:指棘子成,古时大夫常被尊称为夫子。
[22]驷不及舌:指有过失的言语一出口,四匹马也追不回。
[23]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虎豹皮与犬羊皮好像相同,但毛的纹彩相异。『鞟』即去毛的皮。
[24]盍:何不。
[25]彻:古税制。田赋取十分之一的税。
[26]二:指加倍,取十分之二的税。
[27]孰:怎么,疑问副词。
[28]崇德:即尊崇品德。
[29]主:亲近。
[30]徙义:指迁善,行为趋向于道义。
[31]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都各尽其道。上字为名词,下字为动词。
[32]粟:粮饷、俸禄。
[33]片言:指片面之词。『片』即半的意思。
[34]折狱:断狱,判决案件。
[35]无宿诺:指急于履行诺言。『宿』即留。
[36]听讼:审判案件。
[37]吾犹人也:指我与别人一样。
[38]居之无倦:平日用心不倦。『之』在这里,指政事。
[39]成人之美:『成』即成全。『美』指善事、好事。
[40]反是:指与这正好相反。
[41]正:即正道。
[42]孰:谁。
[43]不欲:不贪欲。
[44]赏:奖励。
[45]就:即成就。
[46]上:在这里当动词用,意思是在草的上面吹动。
[47]偃:仆,倒。
[48]达:通达。
[49]闻:有名望。
[50]色取仁而行违:指外貌似乎有仁德,实际的作为却都违反。
[51]居之不疑:指自以为是,专务虚伪,还不自疑。
[52]修慝:祛除心里的恶念。『修』指除掉。『慝』即恶念。
[53]先事后得:指先不畏艰难、不计功利,努力去做好该做的事,自然可以累积功德。
[54]一朝之忿:一旦发怒。
[55]未达:即未明。
[56]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举』即拔擢。『错』指安置。上句为知的表现,下句为仁的表现。
[57]乡:同『向』,指前些时候。
[58]皋陶:舜的贤臣。
[59]伊尹:汤的贤相。
[60]忠告:尽心劝告朋友向善。
[61]道:同『导』。
[62]文:指诗书礼乐。
[63]辅仁:辅导朋友一起施行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