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宪问第十四

 宪问第十四

这是篇名,用第一句的最先两个字来表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一、宪[1]问耻。子曰:“邦有道,谷[2];邦无道,谷,耻也。”

十四·一 [注释]

今 译

原宪问什么是可耻的。孔子说:“国家太平时,只知食禄而没有建树;国家纷乱时,也只知食禄而不能独善其身,都是可耻的。”

十四·一 [主旨]

孔子勉励原宪有守有为。

引 述

《公冶长篇》说过:“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知而出仕,当然很好。愚还要担任公职,那就是只知食禄而不知进退,果然很可耻。

还有,担任公职,却只领薪水而不好好做事,同样可耻!不论政治清明与否,都是如此。

十四·一 [建议]

如果要担任政务官,便需要担负起政治责任。

生活智慧

(一)《泰伯篇》也说过同样的话:“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可以合在一起加以体会。

(二)知进退是重要的修养,当进即进,该退就退。不贪图利禄,也不留恋职位。政治之外,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三)现代官吏,分成政务官和事务官两大类。孔子这一番话,应该是对政务官而言。事务官只管好好做事,便大致不会被骂为无耻了。

二、“克[3]、伐[4]、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十四·二 [注释]

今 译

原宪又问:“能够克制好胜、自夸、怨恨、贪欲这四种毛病,可以算是仁者吗?”孔子说:“可以说是难能可贵了,但是否算是仁者,那我可不知道啊。”

十四·二 [主旨]

孔子告诉原宪仁道当行,但不容易行。

引 述

孔子对于仁的描述,有时候采取积极的说明,譬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篇》)和“克己复礼”(《颜渊篇》)。有时候采用消极的说法,譬如这一番话,表明不克、不伐、不怨、不欲,只能说十分困难做到,却不能算是仁。一个人不好胜、不自夸、不怨恨、不贪婪,已经十分不容易。但要成为仁者,还需要更多的修养。孔子说他不知道,是客气,意思就是加以否定。

十四·二 [建议]

从现在开始,力求做到不好胜、不自夸、不怨恨,也不贪婪。唯有这样要求自己,才能克制到合理的程度。

生活智慧

(一)好胜、自夸、怨恨、贪婪,可以说是一般人的通病。可见我们想成为仁人,实在要十分努力。但是只要有志加上努力,就难不倒我们。

(二)完全不好胜,丝毫不自夸,绝对不怨恨,一定不贪婪,根本不可能做到。我们只要合理地加以克制,不过分,也就可以了。

(三)合理的好胜,是自我激励的原动力。合理的自夸,是诚实对待自己的表现。合理的怨恨,才是不怨天不尤人的着力点。合理的贪欲,也是努力奋斗的支撑力量。

三、子曰:“士而怀居[5],不足以为士矣!”

十四·三 [注释]

今 译

孔子说:“一个读书人却贪恋安逸的生活享受,那就不配作为一个读书人。”

引 述

每一个时代,都有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可以随着当时的情况,做出合理的调整和改变。

孔子这一番话,实际上和生活方式与生活条件没有关系。他所说的,是生活法则,所以历久常新,永远不会改变。他的主旨是:不能贪恋安逸的生活,丧失修己安人、立身行道的理想。

十四·三 [主旨]

孔子主张士人一定要有高远的志趣。

生活智慧

(一)为了修己安人、立身行道,而明哲保身,是合理的。追求安宁的生活,能够安居乐业,当然是读书人共同的理想。

(二)安逸的生活享受,容易使人懈怠,甚至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反而逸则不劳,久而久之,就会觉得无聊。

(三)孟子所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便是警惕大家,无聊时容易投向不正当的娱乐,反而伤害自己的身心。

十四·三 [建议]

生活水平只能小康,不能追求奢侈、浪费。

四、子曰:“邦有道,危[6]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7]。”

十四·四 [注释]

今 译

孔子说:“国家太平时,言语、行为都要正直;国家纷乱时,行为要正直,但言语要谦逊。”

十四·四 [主旨]

孔子教导弟子处世的方法。

引 述

孔子固然倡导“知其不可而为之”,却并不主张不知保身而任意牺牲。他在“邦有道”和“邦无道”之间,做过多次的提示,便是希望大家注意大环境的不同,来选择自己的原则,决定自己的态度。

邦有道的时候,政治清明,当然可以言行正直,把自己的意见平实地表达出来。邦无道时,行为依然保持正直。说话的方式却需要更加委婉谦逊,以免受到祸害。

孔子的意思,当然不是叫大家说假话。因为欺骗是不可原谅的事情,说谎的人必然不能心安。但是把话说得更加委婉谦逊,至少可以保身避祸,符合乱世装愚、以求免于刑戮的道理。

不过,对于国家民族有利的事,仍须勇往直前,不惜牺牲宝贵的性命。这时候“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应该积极地加以发挥。

十四·四 [建议]

养成谦逊、辞让、虚怀若谷的良好态度。

生活智慧

(一)“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述天篇》)的人,孔子并不欣赏。一个人必须勇敢地为社会人群负起责任,却不能忽视“小不忍,则乱大谋”(《卫灵公篇》)的教训。

(二)邦无道的时候,言语足以危害自身,自然应该更加谦逊。说话时委婉小心,谨慎地选词用字,以策安全。

(三)就算邦有道,不争名、不争利、不争功、不诿过,也都是谦逊的态度,应该是与人相处时,十分重要的美德。

五、子曰:“有德者必有言[8],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十四·五 [注释]

今 译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必定会说好话,会说好话的人不一定有道德。有仁德的人必定有勇气,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十四·五 [主旨]

孔子论述德与言、仁与勇的本末关系。

引 述

这里所说的“言”,是指有益于世道人心的好话。一般人说话,由于喜欢标新立异,或者危言耸听,经常“语不惊人誓不休”,甚至伤风败德,也在所不惜。所以说坏话的人,往往比说好话的人,更受传播界的青睐。

然而同样说好话,动机却有真也有假。真心说好话,通常都以身作则,务必躬亲实践,应该是说到做到的君子,属于有仁德修养的人士。光说好话,行为未必配合得上,那就是假仁假义。会说不会做,光说不练,不一定是好人。

同样的道理,仁人一定具有道德勇气,能够见义勇为,也就是勇者不惧。但是只凭暴虎冯河,便死而无悔(《述天篇》),勇而不仁,不过是逞强的小勇。

十四·五 [建议]

从现在开始,坚持只说自己做得到的话。

生活智慧

(一)说好话,必须配合做好事,才算是好人。嘴巴说很多好话,实际的行为却不仁不义,大家心中有数,不过是假仁假义。表面上不一定揭穿,心里头却十分厌恶。

(二)嘴巴说得头头是道,实际上却是十足的伪君子。这样的人很多,所以孔子主张“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篇》)。言行在理想上应该取得一致,事实上则未必如此。

(三)勇有大勇也有小勇,仁者的勇,必然是大勇。勇而不仁,很显然属于小勇。至于为了求生而害仁,那就是无勇。

六、南宫适[9](kuò)问于孔子曰:“羿[10](yì)善射,奡[11](ào)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12]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十四·六 [注释]

今 译

南宫适请问孔子:“羿善于射箭,奡能用手推舟前进,好像都不得好死。夏禹、后稷亲自下田耕种,反而得到了天下。”孔子没有回答。

南宫适出去后,孔子说:“真是个君子啊,他这个人!真是个尊崇道德的人啊,他这个人!”

十四·六 [主旨]

孔子赞美南宫适品高心正。

引 述

同样是弟子,有的问题孔子给予回答,有的却沉默不语。因为有的问题不能不答,有的问题却不必回答。南宫适这个问题,表面上看起来,是向老师报告自己的学习心得。深一层想,则显然把孔子譬喻为后稷。孔子心里有数,为了表示谦虚,所以没有回答。

羿、奡都很有本领,却不得好死。夏禹和后稷,看起来没有什么大本事,结果得到了天下。南宫适的体会,显然是德行更加重要。他应用这些历史故事,来譬喻孔子的仁德高于当时其他的人。孔子不便回答,却欣然给予对君子的赞美,说他是一位尊崇道德的好人。

十四·六 [建议]

看任何人,都应该仁德优先,然后才看他的本事。德本才末,是不可改变的根本原则。

生活智慧

(一)有本事的人,未必有仁德。有仁德的人,也不一定有很大的本事。两者比较起来,我们还是更加重视仁德。

(二)有仁德的人,可以透过很多有本事的人,来完成各种任务,不一定要事必躬亲,有时反而获得更佳的效果。

(三)有本事却缺乏仁心的人,往往为了一己的私利,或者居于显示自己的才能,不择手段地为所欲为,祸害更大。

七、子曰:“君子而不仁[13]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十四·七 [注释]

今 译

孔子说:“君子有时候也会违背了仁德,小人却从来没有行过仁德!”

十四·七 [主旨]

孔子勉励君子并警惕小人。

引 述

在孔子的心目当中,圣人的道德修养,应该是最高尚的。仁者居第二位,而君子则列为第三。

圣人当然不可能有不仁的举动,“仁者安仁”(《里仁篇》),时时刻刻都合于仁。所以孔子自谦“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述天篇》),自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罕篇》)。君子偶尔也会出一些差错,孔子却以君子自居,实在十分谦虚。小人的品德,当然是最差的。只会怀土而不知怀德,只能怀惠却不能怀刑(《里仁篇》)。小人不成人之美,反而成人之恶(《颜渊篇》),难怪孔子说小人从来没有行过仁德。

十四·七 [建议]

君子稍有不仁,还可以原谅。小人假仁假义,我们千万不要上当。

生活智慧

八、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14]乎?”

(一)君子也可能不仁,这是我们必须提高警觉的。不能够因为平日看起来像君子,便完全相信他的所言所行。

(二)如果经过多次的观察,某人确实是小人,他所说的话,哪怕再动听,也不能相信,以免受害而后悔不堪。

(三)君子偶有不仁,应该是无心的过失,而不是有意的犯错。只要知错能改,不再犯,我们可以原谅,再给他机会。

十四·八 [注释]

今 译

孔子说:“爱护他,能不使他勤劳吗?忠于他,能不教诲他吗?”

十四·八 [主旨]

孔子提示爱子忠君的准则。

引 述

长官爱护部属、父母爱护子女,都应该培养他们勤劳的习惯。只有做事努力,不辞劳苦,才能克服困难,用心把工作做好。部属勤劳,长官自然放手让他发挥最大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彼此都十分愉快。子女勤劳,父母就不必忧心他们将来长大了怎么办。

部属对长官忠心,子女对父母孝敬,就必须勇敢地给予合理的劝谏或委婉的劝告。

扩大范围来说,我们爱护一个人,就应该帮助他保持勤劳的习惯。我们忠于任何一个人,便应该对他的不正当处,提出合理的劝告。

生活智慧

(一)现代社会,由于生活条件改善、生活水平提高,以致勤劳的习惯,逐渐不为大家所重视。少生子女,更是把子女当作宝贝,因而溺爱子女,反而误了子女的一生。

(二)部属对长官,往往存有讨好的心理,事事听话,不敢稍有冒犯。以致决策错误,部属也努力执行,产生更为严重的祸害。

(三)爱的意思,并不是不限制,而是合理地给予限制。爱他就应该合理地限制他,这才是爱的真义。否则爱他反而害他,那就适得其反了。

十四·八 [建议]

爱护自己,就应该合理地限制自己,不能懒散堕落,不能骄慢专横,不能任意妄为,也不能危害社会。

九、子曰:“为命[15],裨(bì)谌[16](chén)草创[17]之,世叔讨论之,行人[18]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19]之。”

十四·九 [注释]

今 译

孔子说:“郑国制定外交辞令,由裨谌起草稿,世叔参与讨论,子羽修饰词句,子产再加以润色。”

引 述

郑国多贤才,是国君的福气。而郑国的国君知人善任,使贤人能够分工合作,各自施展才能,更是郑国老百姓的福气。孔子以郑国为例,向弟子说明贤才的重要,勉励大家为国效劳。但要慎选明君,以便发挥所长。

“行人”是当时的官名,东里则是子产的乡里,子产用以为号。裨谌和世叔,都是郑国的大夫。

生活智慧

(一)分工合作,说起来容易,实施起来十分困难。往往分工而不合作,彼此固守本位,坚持己见,以致影响整体的效果。

(二)我们常说必须顾全大局,便是为合作而分工。彼此建立“若是不能合作,分工也是徒然”的共识,舍弃本位主义,同心协力,全力朝向共同的目标。

(三)领导者公正无私,部属比较容易精诚合作。若是有所偏私,引起部属的纷争,当然难以合作。知人善任之外,更需要公正合理。

十四·九 [主旨]

孔子称赞郑国用人能各尽所长。

十四·九 [建议]

为了合作而分工,才能达成共同的目标。

十、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

问子西[20]。曰:“彼哉[21]!彼哉!”

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pián)邑三百;饭疏食,没齿③无怨言。”

十四·十 [注释]

今 译

有人请问子产是个怎么样的人。孔子说:“他是个宽厚慈爱的人。”

又问子西。孔子说:“他呀!他呀!”

又问管仲。孔子说:“这个人,曾经剥夺伯氏骈邑三百户的釆地,使伯氏吃粗饭粗菜,可是伯氏到死也没有怨恨的话。”

十四·十 [主旨]

孔子评论子产、子西、管仲三位大夫。

引 述

“惠”是恩的意思,通常恩惠合在一起讲。孔子说“小人怀惠”(《里仁篇》),给他恩惠,便念念不忘。子产是郑国的大夫,能够“养民也惠”(《公冶长篇》),所以孔子赞美他是惠人。给人民恩惠,安定民生。

楚平王去世时,太子珍年纪很小。有人想要立平王的弟弟令尹子西为王,子西认为国家有一定的法则,改立君王会造成祸乱,不愿意接受。于是立太子珍为昭王,在位二十七年,传位给惠王。后子西出兵救郑,接受郑国很多贿赂,返国时被人袭杀。对于毁誉参半的子西,孔子似乎不愿意评论,只说“他呀!他呀”,不正面回答。

管仲是齐桓公的宰相,协助桓公成就霸业。孔子以管仲没收伯氏的食邑,使伯氏过着穷日子,却到死没有一句怨恨的话,来证明管仲当时的声望,实在了不起。

“人也”的意思,应该是“再怎么伟大,也还是个人”。既然是人,就有伟大处,也有平凡的一面。我们不清楚管仲和伯氏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只是看到伯氏没齿而没有怨言,推论管仲这样处置,应该是合理的。

十四·十 [建议]

心中要有第三者的存在,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人在做天在看。人指自己,天便是第三者。

生活智慧

(一)经常接受询问的人,说话必须格外慎重。因为请问的人愈多,表示自己的影响力愈大。受影响的人愈多,当然应该更加谨慎。

(二)没有人相信,或者别人根本听不进去,乱说话的结果,还没有什么害处。有人相信,大家喜欢听,说话若是不正当,害处必然很大。

(三)第三者的批评,往往十分严正。愈有名望的人,愈难逃避第三者严正的批评。所以声望日隆的人,对自己的所言所行,必须更为小心。

十一、子曰:“贫而无怨,难;富[22]而无骄,易。”

十四·十一 [注释]

今 译

孔子说:“贫穷而不怨恨,很难;富有而不骄傲,比较容易做到。”

引 述

贫穷和富有,是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爱富嫌贫,应该是人之常情。但是富贵时,大多认为是自己的本领,难免骄傲。而贫贱时则认为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否则以自己的能力,绝不致如此。

怨恨和骄傲,是两种不一样的情绪反应。大家通常怨恨贫贱,而富贵时却十分骄傲。如果要求加以改变,应该是富贵时不骄傲,比较容易做到。贫贱时不怨恨,实在很难。

十四·十一 [主旨]

孔子教导弟子处于贫贱或富贵时应有的心态。

生活智慧

(一)贫穷和富有,并不是人力所能够完全控制的。把它当作无可奈何的命来看待,比较容易获得从容自在的生活乐趣。

(二)富贵时骄傲,受害最大的是自己的子女。通常富不过三代,和富贵即骄傲,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不可不慎为预防。

(三)贫贱时怨恨,不但于事无补,反而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的不良情况,使自己的工作,添增很多阻碍,更加有害。

十四·十一 [建议]

培养贫而无怨、富而无骄的正常心态。

十二、子曰:“孟公绰[23],为赵、魏老[24]则优[25],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十四·十二 [注释]

今 译

孔子说:“依孟公绰的性格,担任赵氏、魏氏的家臣,可以做得很好,但不适合去担任滕、薛小国的大夫。”

引 述

孟公绰是鲁国的大夫,孔子对他相当了解。认为依他的性格,担任赵氏、魏氏这样的家臣,可以表现得很好。因为赵氏、魏氏都是晋国的卿大夫,晋为大国,家臣称为老。下面还有很多人手,孟公绰寡欲不贪,正好让他们分工合作。若是担任滕、薛这种小国的大夫,许多事情需要亲自去处理,就不合适。

十四·十二 [主旨]

孔子评论孟公绰的性格。

生活智慧

(一)适才适任,才是用人的原则。大单位和小单位性质不同,所以任用的人,性格也颇不一样。

(二)对于熟悉的人,才可以评论。如果不怎么熟悉,最好不加置评,以免判断错误,引起误解,还会得罪人。

(三)评论任何人,都应该说出道理来。使听到的人,按照所说的道理,自己进行判断。要不要相信,并不能勉强。

十四·十二 [建议]

对于不熟悉的人,不予置评。

十三、子路问成人[26]。子曰:“若臧武仲[27]之知(zhì),公绰[28]之不欲,卞庄子[29]之勇,冉求之艺,文[30]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31],久要[32]不忘平生之言[33],亦可以为成人矣。”

十四·十三 [注释]

今 译

子路问怎样才算是人格完备的人。孔子说:“要像臧武仲那样的智慧,孟公绰的不贪欲,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技艺,再加以礼乐的熏陶,也可算是人格完备的人。”接着又说:“现在人格完备的人,何必要这样子呢?只要能看见利益就顾到义理;遇到危难,不怕牺牲性命;与人有旧约,不会忘记平日许人的诺言,这也可以算是人格完备的人了。”

引 述

才德兼备的人,才有资格称为成人。像臧武仲那样的智慧、孟公绰那样的不贪心、卞庄子那样的勇敢、冉求那样的多才多艺,还需要礼乐的陶冶,总共加起来,才构成完美的人格。缺少其中任何一种,毕竟仍然有遗憾。

这么高的规格,对子路来说,也许是太严苛了。所以孔子退而求其次,指出看见利益便能兼顾义理、遇到危难不顾生死、有所承诺长久信守这三个条件,认为具备这三个条件也可以称为成人了。

孔子所说的成人,便是现代的完人,也就是人格完美的人。有学问、有道德、有勇气,必须齐全。

十四·十三 [主旨]

孔子论述一种完全的人格勉励弟子。

生活智慧

(一)我们骂人,常骂“不像一个人”,这是其他民族所难以了解的。没有学问,可以像一个人,没有能力,也可以像一个人,只有道德修养不好,就不像一个人。可见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道德修养是十分重要的。

(二)《颜渊篇》说过:“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一个人要不要修养品德,完全可以自行决定,用不着和别人商量。立下志向,要成为健全的人,要陶冶高尚的品格,任何人都禁止不了,也抵挡不住。

(三)《子罕篇》说过:“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有志竟成,只要立志向善,不断提高品德修养,自然有一天成为完人。不必急,一步一步来。不能停,一直向前走。

十四·十三 [建议]

不要立志做大官,也不一定要立志做大事,但是一定要立志像一个人,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

十四、子问公叔文子[34]于公明贾[35],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36]”

十四·十四 [注释]

今 译

孔子请教公明贾关于公叔文子的为人,说:“公孙大夫平日不苟言笑也不贪取,是真的吗?”公明贾回答说:“那是传话的人说得过分了。公孙大夫该他说话的时候才说话,所以人家不会讨厌他说话;快乐的时候才笑,所以人家不会讨厌他的笑;应该取的才取,所以人家不会讨厌他的收取。”孔子说:“他是这样的吗?他真的是这样的吗?”

引 述

孔子不相信有关公叔文子的传言,知道公明贾对他相当了解,所以向公明贾求证,公叔文子是不是真的跟传言所说的不言、不笑、不取那样。公明贾做出一番解释之后,孔子还是不太相信,因此将信将疑地说出:是这样吗?意思是如果真的是这样,那真是太好了。

十四·十四 [主旨]

孔子向公明贾请教公叔文子的为人。

生活智慧

(一)同样不相信,也可以分成正反两面。正面的意思,是虽然不相信,却宁愿它是真的。反面的用意,则是根本不相信。就算是真的,我也不相信。

(二)有些事实太真实了、太美妙了,以致大家不敢相信。这时候最好不要急,想办法再加以证实,使大家调整自己原先的态度,转为相信。

(三)说的人,身份关系比较敏感,大家也会加以怀疑。要说好话,同样需要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制宜,大家才会相信。

十四·十四 [建议]

说话时不要过分武断,人家反而比较容易相信。

十五、子曰:“臧武仲以防[37],求[38]为后于鲁,虽曰不要[39]君,吾不信也。”

十四·十五 [注释]

今 译

孔子说:“臧武仲据守他的封地防,还要求鲁国君王立他的后代,虽然有人说他并没有要挟国君,但我是不相信的。”

十四·十五 [主旨]

孔子评论臧武仲要挟国君的事。

引 述

孔子是鲁国人,对于鲁国发生的重大事件,不能不关心,更不能说不知道。臧武仲是鲁国的大夫,孔子赞美过他的智慧,对他的事情,更不得不有所评论,以示负责。臧武仲要求立后,孔子认为摆脱不了要挟国君的嫌疑。孔子以负责任的态度,明白表示不相信臧武仲没有要挟的意思。

生活智慧

(一)俗语说:瓜田李下。意思是不管有没有不正当的行为,在当时的环境下,很难不引起大家的怀疑。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依据当时的情境,避免瓜田李下,以免令人产生怀疑。

(二)立后的重要性,应该是精神大于物质。优良的精神获得传承,得以发扬,远比寻求物质方面的保障,以求能够继续享受下去,来得有意义、有价值。可惜一般人在立后时,往往偏重物质方面,很少注重精神的发扬光大。

(三)不论利用任何形式,使对方害怕,不得不接受我们的要求,都是一种要挟。在第三者看起来,都是不合理的不正当行为。

十四·十五 [建议]

做事时力求避免瓜田李下的嫌疑。

十六、子曰:“晋文公[40]谲[41](jué)而不正,齐桓公[42]正而不谲。”

十四·十六 [注释]

今 译

孔子说:“晋文公诡诈而不正义,齐桓公正义而不诡诈。”

十四·十六 [主旨]

孔子指出桓、文二公心术的不同。

引 述

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是春秋时代的霸主。依据历史记载,齐桓公的功业,还不如晋文公那样成功而长久。但是孔子对这两人的评价,显然齐桓高于晋文。

“谲”的意思,是诡变不正。晋文王善于权变,却不能守正。用现代话来说,比较不正派。齐桓公在坚守原则方面,比较正派。却在权宜应变的运用方面,不够灵活。中华文化主张执经行权,也就是持经达权。齐桓能守经而不知行权,晋文善行权却不能守经。两人和周文王比起来,毕竟差一大截。

十四·十六 [建议]

不择手段追求建功立业,远不如坚持原则,凭良心做事。

生活智慧

(一)有经无权,表示有原则却不能随机应变,很难长久维持。齐桓公一死,就产生内乱,一传而衰,不能持久。

(二)有权无经,常常假仁假义,巧施权谋。晋文王传得比较长久,孔子却严正地指出他的缺失,传得长久又有什么用?

(三)一个人的功业固然十分重要,而这个人内心的德志,尤为后人所重视。孔子重视德志,甚于功业,值得尊敬。

十七、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43]。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44]合诸侯,不以兵车③,管仲之力也。如④其仁!如其仁!”

十四·十七 [注释]

今 译

子路问:“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而死,管仲却不肯死。管仲应该不算是有仁德的人吧?”孔子说:“齐桓公多次会合诸侯,不凭他的武力,完全是管仲的功劳。这就是管仲的仁德!这就是管仲的仁德!”

引 述

管仲和鲍叔牙两人,从小就是好朋友。长大后合伙做生意,管仲多分一些钱,鲍叔牙知道他家境穷困而不计较。共同商量事情,管仲出的主意,大多行不通,鲍叔牙认为是时机不对,并非他愚蠢。管仲三次当官,三次都被撤职,鲍叔牙认为长官不赏识管仲,并非管仲没有才干。两人之间的交情,十分密切。历史上称为“管鲍之交”,传为美谈。公子纠失败,召忽殉难而死,管仲却受囚偷生。鲍叔牙知道他不以小节为耻,待机发挥才能,以扬名天下,因此极力向桓公推荐,自己虽然有很大的功劳,却甘愿身居管仲的下位。后来桓公多次号召诸侯,共同抵御外夷的侵略,保卫中原文化,完成“尊王攘夷”的大业,可以说完全是管仲的功劳。

孔子不但肯定了管仲的仁德,还连声加以赞美。可见管仲的仁心,使孔子十分赞赏。

十四·十七 [主旨]

孔子赞美管仲的仁德。

生活智慧

(一)召忽以身相殉,是英勇的表现,也是忠心的行动。对召忽来说,是了不起的选择。但是以死相报,并不是最好的方式。能够忍辱吞声,保存性命,做出更大的贡献,像管仲这样,岂不是更有价值?

(二)对于生死的选择,每个人有不一样的标准。不应该把一时的决定,做成立即性的判断。我们主张盖棺才能论定,便是看到最后,自然明白当时的选择是否妥当。

(三)管仲如果为了小信、小节而自杀,或者为了害怕回国受审而殉死,固然英勇可嘉,却不能做出更大的贡献,对齐国和当时的天下,都是重大的损失。

十四·十七 [建议]

盖棺论定,因为人死了,才不会再有改变。不要在其死前论断,以防万一有变,难以交代。

十八、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45]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46]管仲,吾其被发左衽[47](rèn)矣!岂若匹夫匹妇[48]之为谅[49]也,自经[50]于沟渎[51],而莫之知[52]也?”

十四·十八 [注释]

头发,衣襟向左开,都是夷狄的装扮。

今 译

子贡说:“管仲不是个仁者吧?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身为纠的太傅,不能守节而死,还去辅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于诸侯,匡正天下,民众到现在还受到他的恩惠。如果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穿着衣襟向左开的衣服,受夷狄统治了。管仲难道要跟一般小百姓一样守小节,在田间水沟中自杀,不被人知道他是谁吗?”

十四·十八 [主旨]

孔子称许管仲能不顾小节,立下大功。

引 述

子贡应该没有听见孔子回答子路的问题,才会这样向孔子请教。由于他问得比子路还要深入,说管仲非但不死,反而担任桓公的宰相。所以孔子更进一步指出,要是没有管仲这样做,我们都要披头散发,衣襟向左边开,成为蛮夷统治下的人民了。管仲是有功于后世的大政治家,当然不能像一般老百姓那样,为了小信小节而自杀在田间水沟中。子路和子贡,都因为同样奉事公子纠,召忽能以身相殉,管仲却不能,来论断管仲不是仁人。孔子则依据管仲最后所成就的大用,评论管仲是仁人。孔子的高度,当然不是子路和子贡所能及的。

十四·十八 [建议]

身为华夏子孙,保存并发扬优良的中原文化,应该具有无比崇高的价值,千万不能够轻视。

生活智慧

(一)管仲如果没有后来的事功,恐怕孔子就会同意子路和子贡的评论,认为管仲不是仁人。可见把生命保存下来,必须发挥更大的功效。否则还不如像召忽那样,至少留下英勇忠诚的美名。

(二)《八佾篇》记载,孔子批评管仲的度量很小,也不算懂得礼法。为什么这里却赞赏管仲为仁人呢?因为小器是管仲个人生命中的缺失,但是和他客观表现出来的大价值相比,显得不算什么,仍然有资格被尊为仁人。

(三)反过来说,孔子评定管仲为仁人,是很高的评价。但是对他的小器,仍然不客气地指出来,正是十分公正而客观的评论态度。

十九、公叔文子[53]之臣,大夫僎[54](xún),与文子同升诸公[55]。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十四·十九 [注释]

今 译

公叔文子的家臣僎,晋升为大夫,和文子同上公朝。孔子听到此事,说:“这样是可以谥为‘文’了。”

引 述

僎是公叔文子的家臣,由于公叔文子的举荐,出任大夫。和原来的主人公叔文子一起出入公朝,共同为国家做出贡献。孔子赞美公叔文子荐贤的美德,说他有资格死后被赞为“文”了。

十四·十九 [主旨]

孔子赞许公叔文子荐贤的美德。

生活智慧

(一)为国举贤,是一种美德。就算是自己的亲人,只要真正贤能,也应该内举不避亲,极力加以推荐才合理。

(二)即使是仇人,为了国家整体的利益,只要真正贤能,也应该外举不避仇。因为私人的恩怨,不能影响国家的公益。

(三)现代人流行自荐,自己推荐自己。我们认为非不得已,尽量避免。因为第三者随时存在,还是由别人推荐比较好。

十四·十九 [建议]

培养『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正常心态。

二十、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56]?”孔子曰:“仲叔圉[57](yǔ)治宾客,祝鮀(tuó)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十四·二十 [注释]

今 译

孔子叙述卫灵公不依正道而行,季康子说:“既然这样,他为何不会丧失君位呢?”孔子说:“他有仲叔圉接待宾客,祝鮀负责祭祀,王孙贾统率军队。像他这样善用贤才,怎么会丧失君位呢?”

十四·二十 [主旨]

孔子认为卫国不亡是因为用人得当。

引 述

君王有道,当然是人民最大的福气。君王无道,如果能知人善任,获得贤能的辅助,也可以保持“无为”状态,而不致灭亡。

卫灵公三十八年,孔子到卫国,接受灵公给他的俸禄,和鲁国给的一样多。但是孔子觉得卫灵公处理某些事情,并不符合正道,所以不久就离开卫国。虽然曾再度前来,却没有改变他对卫灵公的观感。

仲叔圉、祝、王孙贾三人,各有专长,都是卫国的贤才。卫灵公能够重用他们,并且适才适任,可见卫灵公知人善任,所以政务推动得相当顺利。孔子在这一方面,自然加以肯定。

十四·二十 [建议]

不论有道无道,最好都能够无为而无不为,确保组织的力量,不因自己的错误而难以发挥。

生活智慧

(一)知人不易,求才尤难。领导者必须具有知人善任的品德和才能,使贤者在位,能者在职。以期分工合作,同心协力完成预期的任务。

(二)人君无为,人臣才能放手去做事,发挥大有为的功能。就算是昏君,如能知人善任,又能秉持无为的原则,也不致坏了大事。

(三)有道的主持人,以德为主。若能知人善任,就算品德不如预期的高尚,还可以用无为来补救。

二十一、子曰:“其言之不怍[58](zuò),则为之也难!”

十四·二十一 [注释]

今 译

孔子说:“一个人说大话却不感到惭愧,要实践就难了!”

十四·二十一 [主旨]

孔子教导弟子要慎重说话。

引 述

人人都有说大话的自由,一般人也都有这样的习惯。说大话可以,但是一定要兑现。使自己能够言行一致,做到说大话而不必惭愧,那就对了。

然而,实际上的情况,却是说得容易做起来难。大话往往难以实现,徒然自暴其短,让大家看不起。

最好的办法,便是稍有保留,不要言过其实。

生活智慧

(一)说大话而不必惭愧,需要平日言行一致,说到做到。但是为了慎重起见,仍然稍有保留,以策安全。

(二)万一说出了大话,那就非竭尽全力,促其实现不可。以免自己的信用受到减损,对自己造成很大的伤害。

(三)说话慎重,不说没有把握的话,不使用武断的形容词,也不必为了一时的夸大而事后提心吊胆,对自己最为有益。

十四·二十一 [建议]

不要陷入说大话的困境,事先预防比事后不安来得愉快。

二十二、陈成子[59]弒简公。孔子沐浴而朝[60],告于哀公曰:“陈恒弒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61]!”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十四·二十二 [注释]

今 译

齐国大夫陈成子弒杀齐简公。孔子沐浴净身后上朝,禀告鲁哀公说:“陈恒弒了他的国君,请君上出兵讨伐。”哀公说:“你去告诉孟孙、叔孙、季孙三位大夫吧!”

孔子退朝后,对别人说:“因为我身为大夫,这样的大事不敢不告诉国君,但国君却说:‘去告诉三家大夫吧!’”孔子前去告诉三家大夫,他们却不肯出兵。孔子说:“就因为我身为大夫,这种大事不敢不来告啊。”

十四·二十二 [主旨]

孔子为了君臣大义,主张正名伐罪。

引 述

孔子主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泰伯篇》)。既然身为大夫,应该提出建议的时候,便不能不提,不能够采取不闻不问的消极态度。他沐浴净身,表示慎重。向鲁哀公禀告陈成子弒杀齐简公的事情,请求出兵讨伐。当时的孟孙、叔孙和季孙,合称三桓,势力很大。哀公不敢决定,要孔子去告诉三桓。孔子到三家去说,结果他们并不赞成。那时候孔子已经七十一岁,从此绝笔,不再管这些事了。

十四·二十二 [建议]

不能为子孙谋取幸福,至少不要留下许多痛苦的包袱,祸害子孙。

生活智慧

(一)鲁国的三桓势力浩大,并不是始于哀公。可以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孔子生为鲁人,看到当时的混乱局面,不禁感叹君不君而臣不臣。对于君臣的名正言顺,十分重视。

(二)后来到了鲁悼公,三桓的势力远胜于公室。鲁君有如子侯,地位比三桓之家还要低下。鲁国虽然有周公的教化,却丧失礼义,已经没有善良的风气。这一段历史,值得大家警惕。

(三)鲁哀公何尝不忧虑三桓的势力过分庞大,曾经想利用诸侯来削弱三桓的武力。三桓也怕哀公发难,致使君臣之间的隔阂愈来愈大。后来哀公想利用越人来攻打三桓,反而被三桓赶出鲁国,逃到卫国再转赴越南。先人的不慎,往往使后人承受摆脱不掉的苦痛。

二十三、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62]也,而犯之[63]。”

十四·二十三 [注释]

今 译

子路请问事奉国君的道理。孔子说:“不要欺骗君上,进谏时可以稍有冒犯。”

十四·二十三 [主旨]

孔子教导子路事君的道理。

引 述

君臣的关系,应该建立在道义的基础上。以道事君,才是为臣的正道。不能欺骗君上,要使君上了解实际的情况,以便做出合理的决策。若是有所偏失,为臣的必须忠言劝谏,并据理力争。就算稍有冒犯,也是应该的。

生活智慧

(一)臣下敢于冒犯君上,正是不患得患失的良好表现。但是在表达的技巧上,仍然要随时注意礼节和诚恳,以求君上听得入耳。

(二)忍气吞声,不敢稍有冒犯,其实是一种虚假的忠诚。君上最好明察,以免被这种虚忠的臣下所蒙骗。

(三)《里仁篇》说过:对君上的态度,如果过分急切,就会招来侮辱。臣对君的冒犯,仍应适可而止,不宜过分。

十四·二十三 [建议]

培养对上不欺,却又能适当冒犯忠告的良好习惯。

二十四、子曰:“君子上达[64],小人下达[65]。”

十四·二十四 [注释]

今 译

孔子说:“君子依循天理,日求上进;小人追求私欲,日趋下流。”

十四·二十四 [主旨]

孔子论述君子与小人立身处世的不同。

引 述

孔子不厌其详地,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区别君子与小人。目的在勉励大家向君子迈进,而不沦为小人。上达天理,力求天人合一,不断地上进,便成为君子。相反地,只想满足自己的欲望,追求自己的私利,很快就会成为小人。

十四·二十四 [建议]

以上达自勉,而不以下学自我设限。

生活智慧

(一)君子或小人,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才逐渐形成的。人人自作自受,必须为自己成为君子或小人,负起全部的责任。

(二)对现代人来说,知道品德修养的重要,凡事能够凭良心,自然成为君子。只知道争名夺利,不重视修德,当然成为小人。

(三)学识再丰富,技术再专精,声名再远播,事业再成功,只要品德修养不好,一定日趋下流,迟早成为小人。

二十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66]。”

十四·二十五 [注释]

今 译

孔子说:“古时候的学者是为了充实自己而学习,现今的学者则是为了使别人知道而学习。”

引 述

孔子主张修己安人,前者为己,后者则在为人。为己为人,合起来看是好事,分开来想就不好了。为充实自己而学,不过求独善其身。为使别人知道,很容易徒有虚名,甚至于误人子弟,祸害社会。

理想的方式,应该是先为己,把自己好好充实起来,无论品德、言语、政事、文学,都能够兼顾。然后才为人,把自己所学,推广出来,使大家都获得安宁。

孔子这一番话,应该是看到当时的风气,普遍重视言语、政事、文学的传授,却严重地忽略了自己的品德修养。想不到孔子说了两千多年,到今天大家仍然不知改进,反而变本加厉,愈加可怕。

十四·二十五 [主旨]

孔子分别古今求学心态的不同。

十四·二十五 [建议]

先把自己的品德修养好,再看情况由为己而为人,才是合理的途径。

生活智慧

(一)《雍也篇》所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立人、达人之先,必须反问自己,是否已立,是不是能达。可见先为己,后为人,才是合理的次序。

(二)《大学》所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便是由为己到为人的系统历程,把一个人从内发扬到外。

(三)重视修养自己的品德,是为己和为人的共同基础。不重视品德修养,却极力展现自己的才学,抓到机会就要教训别人,实在就是品德不良的具体证明。

二十六、蘧(qú)伯玉[67]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68]其过而未能也。”

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十四·二十六 [注释]

今 译

蘧伯玉派遣一位使者拜访孔子。孔子和他一起坐,问:“蘧先生近来做些什么?”使者回答:“蘧先生想减少自己的过失,但还没能做到。”

使者告辞退出。孔子说:“好一个使者啊!好一个使者啊!”

十四·二十六 [主旨]

孔子赞美蘧伯玉与其使者的德行。

引 述

孔子非常重视沟通的艺术,蘧伯玉的使者,简单几句话,就博得孔子这么高的评价,可见说得很好,令人听了,对蘧伯玉肃然起敬,却又不致怀疑他的使者有意吹捧或猛打广告。孔子的连声赞美,确实很恰当。

作为一个使者,传达正确的讯息、建立合适的关系、达成预期的任务,应该是缺一不可的。蘧伯玉的使者,传达了蘧伯玉勤于自省、力求改善的讯息,建立了良好的形象,使孔子获得很好的观感,终于完成了他来见孔子的任务。孔子的赞美,给他很高的分数,十分圆满。

十四·二十六 [建议]

多多练习自己的表达能力,增进自己的沟通艺术修养。

生活智慧

(一)孔子最讨厌巧言令色的小人,却对口才良好并且表现得恰到好处的人,甚为赞赏。可见口才良好,还要表达恰当,才受人欢迎。

(二)既然是使者,就应该心理上有准备。人家一见面便会问:“你家老爷近况如何?”预先做好功课,比较容易令人满意。

(三)会说话的人,大多不会多说。简要得体,大家都喜欢。用词适当,情意深远,又不浪费大家的时间,当然是高度的艺术。

二十七、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这一句已见《泰伯篇》,请参阅。

二十八、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①。”

十四·二十八 [注释]

①位:自己所处的地位,也可以说是立场。

今 译

曾子说:“君子所思虑的,不应该超越自己所处的地位。”

十四·二十八 [主旨]

曾子论述为政者应当专注自己的职务。

引 述

曾子这一句话,和孔子所说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意思十分相近。不过范围更为广泛,由政治事务,扩大到日常事务。

每一个人,都应该明白自己所处的地位,然后坚守本分,不做逾越本分的事情。位和时离不开,时一改变,往往位就跟着改变。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全盘考虑自己的立场,所言所行,应该会十分合理。

生活智慧

(一)《易经》的艮卦,象辞有“君子思不出其位”这一句话,表示君子的思虑,不会逾越所处的本分。由艮(也就是山)的止,体会思虑的止,而不可妄想。

(二)定位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做好的工作。明白自己在团体中的定位,才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没有逾越本分。合乎定位,应该比较合理。

(三)中国人普遍喜欢看清楚四周的环境,便是寻找自己在此时、此地的定位,以便及时自我调整,扮演好这时候应有的角色。

十四·二十八 [建议]

随时随地,寻求自己的合理定位。

二十九、子曰:“君子耻[69]其言而过其行。”

十四·二十九 [注释]

今 译

孔子说:“君子会因为他的言语超过他的行为而觉得可耻。”

十四·二十九 [主旨]

孔子勉励弟子要言行相符。

引 述

言过其实、夸大其词、言过其行,是君子应该引以为耻辱的。可惜现代人主张“吹嘘自己”“营销自己”“自打广告”,以致彼此的信任感丧失殆尽。

这个人的话,要打折。打几折?说起来十分恐怖,打五折。有人还说算好的,实在是太可怜了。

十四·二十九 [建议]

最好养成先做后说的习惯,做到了再说,便不可能言过其行,令人厌恶。

生活智慧

(一)言过其行,大多是自卑的表现。深怕大家看不起,所以自夸自大。想不到更加不受欢迎,大家更看不起。

(二)有几分把握,说几分话。说到差不多,就不要再说了。再说下去,大家都不想听,说了还不等于白说?

(三)言而有信,是自己应有的信用。一旦向下递减,就会愈来愈得不到人家的信任,吃亏的毕竟还是自己。

三十、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70]也!”

十四·三十 [注释]

今 译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美德,我都未能做到:仁者不忧虑,智者不疑惑,勇者不畏惧。”子贡说:“这三种美德,正是老师的自述啊!”

十四·三十 [主旨]

孔子自谦学识不足。

引 述

老师自谦,弟子推崇。师生的情感自然流露,令人十分感动。反过来说,如果老师自夸,弟子却表示怀疑,那该多么没趣!现代人喜欢自称老师,又常自夸,实在很不安全。师生的感情,日趋淡薄,好像也是一种退步。

仁者不忧,是专指不忧虑自己的事情。至于以天下为己任,忧天下之忧,甚至先天下之忧而忧,并不能不忧。

智者具有选择和判断的能力,足以洞明事理,所以不惑。清朝学者梁启超,认为一个人要有基本常识、专门知识和总体智能,才能不惑。

勇者气势盛大,无所畏避。天下有事的时候,用在战场上;天下无事时,则用于礼义。敢作敢为,当然不惧。

智、仁、勇三者,后来称为三达德,出现在《中庸》这本书上。

十四·三十 [建议]

把三达德当作自己修身的主要目标。从小处着手,从现在做起。

生活智慧

(一)三达德当中,智放在首位,意思是我们要行仁,一定要先动脑筋,务求合理而不糊涂,才是不惑的表现。

(二)仁字放在中间,是三达德的重点。表示智或勇,都是为了行仁。知仁才能不惑,勇于行仁才可以不怕。有智有勇的仁,当然能够不忧。

(三)勇是三达德的基础,有仁心,又判断正确,结果由于胆怯、害怕而不敢付诸实践,还不是等于零?所以仁者必有勇,才能产生实际行动。

三十一、子贡方人[71]。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十四·三十一 [注释]

今 译

子贡喜欢批评别人。孔子说:“赐啊,你样样都很能干?至于我,就没有闲暇去批评别人。”

十四·三十一 [主旨]

孔子教导弟子不要随便批评别人。

引 述

子贡小孔子三十一岁,在言语科是出色的弟子。他出使游说各国诸侯,到齐、吴、晋、越,都有很好的表现,孔子十分赞赏。但是他喜欢评论他人的缺失,难免得罪人。孔子为了劝阻他,采用“自己没有这种闲工夫”,来加以点醒。

十四·三十一 [建议]

不要在背后批评别人。

生活智慧

(一)在人家的背后说三道四,对一般人来说,可能是人之常情,然而对子贡这么有成就的人,未免是一种瑕疵。孔子用微讽的方式,来指点他,完全是一番好意。

(二)我们在别人的背后批评他,一定有好事的人,转达给他,甚至添油加醋,弄得大家很不愉快,实在没有必要。

(三)有人看到我们喜欢批评别人,总认为我们也会批评他。于是先下手为强,在别人面前批评我们,岂不是很不利?

三十二、子曰:“不患[72]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十四·三十二 [注释]

今 译

孔子说:“不愁别人不知道自己,愁的是自己没有真才实学。”

十四·三十二 [主旨]

孔子教导弟子求学要为自己着想。

引 述

一般人受到“学而优则仕”的鼓励,有机会便要从政,没有机会也要极力争取。却不知道从政所负的责任,十分重要,所需要的政治智慧,非常高明,并不是一般人所能够胜任的,可惜大多数人不这样想。凭着“舍我其谁”的无比勇气,便要挑起重责大任。唯恐自己的才能,不为人所知,不受高层人士赏识。对于自己是不是拥有真才实学,反而并不在意。

十四·三十二 [建议]

有机会从政,没有机会也可以本乎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把分内的工作做好。因为任何事务,都和政治相关。

生活智慧

(一)如果大家都知道,就算世间没有我,仍然有人承担重责大任,自然减少很多无谓的政治斗争。我们应当有责任治国平天下,却也应该尊重别人也有这样的意识。

(二)每一个人的能力,毕竟都相当有限。觉得别人不如自己,便是狂妄自大。就算自己有能力,别人也未必不如我,为什么一定非我不可呢?

(三)随时充实自己,做好准备,有合适的机会,不要放弃,却不一定舍我其谁。实至名归,才是最合理的安排。

三十三、子曰:“不逆诈[73],不亿不信[74],抑[75]亦先觉者,是贤乎!”

十四·三十三 [注释]

今 译

孔子说:“不事先预想别人的诈欺,不事先猜想别人会失信,但是却都能及时发觉,这样的人是一位贤者吧!”

十四·三十三 [主旨]

孔子教导弟子要心地光明。

引 述

一般人总认为“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孔子则以为贤者不必如此,因为一旦有了防人之心,就不能以平常心来看待他人。好比戴着有色眼镜,看起来似乎每一个人都不尽可靠。于是自己先产生偏见,明明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也可能疑神疑鬼,岂不是反而欺骗了自己?

孔子认为既然是贤者,对于人的真伪,自然有高度的警觉性。不逆诈,便是不必预先加以猜测。只要在别人使诈弄巧时,能够看出破绽,也就够了。

中国人普遍警觉性很高,所以怀疑心也很重。如果时时以防人之心不可无来加强自己的心防,恐怕很不容易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孔子说这一番话,是不是提醒我们,不必过分猜疑别人的动机,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偏见呢?

十四·三十三 [建议]

害人之心当然不可有,防人之心却应该合理地发挥,千万不要过分。

生活智慧

(一)上一次当,吃一回亏,我们会同情他。若是连续上当吃亏,我们便笑他实在很愚笨。警觉性低,当然不算是贤者。

(二)一天到晚怀疑别人,把所有的人都当成坏人,这样的心情,怎么同人家精诚合作呢?何况人家看出我们的怀疑,本来不打算耍诈的,很可能也因此而不真诚了。

(三)警觉性高,是良好的先觉。平时不用,必要时能够自动及时启动,这才是真正的贤者,不致自己吓自己。

三十四、微生亩[76]谓孔子曰:“丘,何为是[77]栖栖[78](xī)者与?无乃[79]为佞[80]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81]也。”

十四·三十四 [注释]

今 译

微生亩对孔子说:“丘啊,你为何如此忙碌而不得安宁的样子呢?莫非是要说些动听的话讨好世人吗?”孔子说:“我不敢做那样的事,我只是厌恶固执的人。”

十四·三十四 [主旨]

孔子感叹世间有些人很固执。

引 述

微生亩是隐士,对于孔子忙于到处弘道,很不以为然。他直呼孔子的名,又出言不逊。孔子一向主张“你对我客气,我没有理由对你不客气。你对我不客气,我又何必对你客气”的对待原则,所以回答的话,也不太客气。意思是我忙碌,你固执,有什么好笑的?

十四·三十四 [建议]

交情不够,不要说过分深入的话,以免弄巧成拙,反而使自己下不了台阶。

生活智慧

(一)人各有志,不必加以勉强。但是应该彼此尊重,互相包容。孔子并没有嘲笑隐士们不关心社会人群,隐士却看不惯孔子的忙碌奔波,难怪孔子对他不是很客气。

(二)就算微生亩的年纪比孔子大,也不方便直呼孔子的名字。因为彼此的关系不够,交情也不够深厚。否则就不会这么不了解孔子,说出这样不贴切的话来。

(三)孔子说微生亩固执,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是微生亩心中有数,当然听得明白。不过他并不能怪孔子,完全是自己闯出来的祸,当然自作自受。

三十五、子曰:“骥[82]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十四·三十五 [注释]

今 译

孔子说:“千里马不是称扬它的力气,而是称扬它的德性驯良。”

十四·三十五 [主旨]

孔子主张君子要重德行,不能只重才能。

引 述

千里马的意思,是指马日行千里而不疲乏。很容易使人想起它的力气持久,却忽略了它的驯良德性。古时把千里马称为骥,后来引申为杰出的人才。

千里马的主要条件,应该是驯良和善,而且日行千里,极有耐力。才德并重,大家才敢骑它。

十四·三十五 [建议]

希望自己多才多艺,请先修养良好的品德。

生活智慧

(一)千里马常有,可惜伯乐难得。伯乐是赏识千里马的专业鉴定人士。慧眼识英雄,很快就能看出什么样的马匹才是千里马。我们引申为时时都有贤才,不幸的是,很难遇到明主。

(二)才德并重,用来指千里马,还说得过去。用来指贤才,仍然不够,必须德本才末,先通过品德那一关,才来看他的才能。

(三)要获得大家的赏识,必须先修养自己的品德。否则才能愈高,大家愈害怕。品德良好,大家才敢信任他的才能,不至于为非作歹。

三十六、或曰:“以德[83]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84]报怨,以德报德。”

十四·三十六 [注释]

今 译

有人问:“以恩惠回报怨恨,这样做对不对?”孔子说:“那如何去回报对你有恩德的人呢?应该要以公正回报怨恨,以恩德回报恩德。”

十四·三十六 [主旨]

孔子论述以恩报怨的方式。

引 述

以恩报恩,以德报德,还要以直报怨,才合乎孔子的主张。以直报怨,并不是以牙还牙,以暴还暴。现代主张诉之以法,让法律来加以制裁。

生活智慧

(一)同等对待有恩和有仇的人,根本就是没有是非公义。我们不应该挟私怨以报公仇,却必须诉之以法,求得公正的制裁。

(二)不必记仇,更不要冤冤相报,但是公正合理地报怨,却是正当的途径。不能够以德报怨,因而是非不明。

(三)有恩德而不图报,心中不安。有恩德便要求回报,则是假仁假义。自动回报是好事,不可以提出回报的要求。

十四·三十六 [建议]

培养以德报德,以直报怨的正当态度。

三十七、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85]人,下学而上达[86],知我者,其天乎!”

十四·三十七 [注释]

今 译

孔子说:“没有人能了解我啊!”子贡说:“为什么没人了解老师呢?”孔子说:“我既不怨恨天,也不责怪人,只是从人事上去学习,依循天理日求上进,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十四·三十七 [主旨]

孔子自述反己自修的功夫。

引 述

下学而上达,意思是下学人事而上达天道。孔子认为礼是人事行为的规范,仁是人事行为的本质。只有依仁合义,持续精进,才能够上达天道,而知天命。

知天命的指标,即在不怨天,不尤人,凡事逆来顺受。以孔子的修养,五十岁时才知天命,可见实在不容易。像孔子这样杰出的人,一般人当然很不容易了解。所以孔子自叹没有人能够了解他,只有天才能明白他的心情。

一般人忙于下学,根本没有上达的可能。孔子说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关于天命的部分,很少向这些人提起。因为它比较高明,并不是一般人所能知道的。

十四·三十七 [建议]

提高自己的自觉能力,体会自己的责任,并且自愿承受完全的后果。

生活智慧

(一)下学而上达,下为人,上为天。由人事上达天命,才有天人合一的可能。当中不需要神明的媒介,成为中华文化以人为本的特色。

(二)“我欲仁,斯仁至矣”(《述天篇》)。命在天也在我,便是天人合一的明证。人人都可以做到,只要不断从道德实践中去体会,逐渐提高自觉,以求上达。

(三)“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篇》)。天道只能自存,无法弘人。我们必须充实下学的功夫,才能弘扬天道。

三十八、公伯寮[87](liáo)愬[88]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89]以告,曰:“夫子[90]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91]诸市朝。”

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十四·三十八 [注释]

今 译

公伯寮在季叔面前说子路的坏话。子服景伯把这事告诉了孔子,说:“季叔听了公伯寮的谗言,已经对子路有所疑惑,但我还有能力使季叔明白真相,而将公伯寮杀了,陈尸于市场。”

孔子说:“道如果能行于世,是天意;道如果不能行于世,也是天意。公伯寮又能对天意怎样呢?”

十四·三十八 [主旨]

孔子主张守命自安。

引 述

孔子主张知命依仁,所以说道行或不行,最好顺其自然,不必怨天尤人。公伯寮会不会说子路的坏话,说了之后,季孙氏会不会相信,全都是命。子服景伯看不过去,挺身而出,想要挽救子路,使季孙氏不受公伯寮的影响,结果能不能如愿以偿,同样是命。

我们站在子路的立场,请问又有什么办法向季孙氏申诉,是会获得谅解,还是更为增加疑惑,谁也料不定。公伯寮的破坏,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我们又怎么能够掌控?在这种情况下,凡事只要尽力去做,不必去管结果如何。因为管也管不了,何必多操心?

生活智慧

(一)我们只能够要求自己,很难要求别人。要求自己依仁合义,至于别人要怎样对待我们,只能够听天由命。一般听到听天由命,大家很容易想到消极的认命,却忽略了先前的“尽力做到依仁合义”。一偏之见,当然有这样的误差。

(二)我们的命,表面上看起来由外力在决定,实际上是我们自己在决定。因为一切富贵、贫贱、死生、得失、成败,全都是我们自己努力的结果。

(三)我们面对困难或阻碍,不应当求助于鬼神,否则相当于推卸自己的责任。把逆境化为助力,激励自己奋发,仍然坚持依仁合义,就不必怨天尤人。

十四·三十八 [建议]

遭遇逆境时,不向逆境低头。反过来自我激励,促使自己依仁合义,自然得道多助。

三十九、子曰:“贤者辟世[92],其次辟地[93],其次辟色[94],其次辟言。”

十四·三十九 [注释]

今 译

孔子说:“贤人看到天下无道,为避开污浊的社会而隐居,其次是离开乱邦前往治邦,再其次,看到别人礼貌衰退而避去,更其次,听人说话与自己意见不合而避开。”

十四·三十九 [主旨]

孔子论述君子见机引退的等次。

引 述

孔子这一番话,应该是闲谈时的一种说法,并不能代表他的主张。因为他自己就不想当隐士,实际上也从来没有这样做过。他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当然不可能避世隐居。很可能是大家谈起隐士生活,孔子就这一方面,做出这样的评论。先从意见不合避起,升高到礼貌不周到便躲开,然后离开乱邦迁居到治邦,最后只好以天下无道为由而隐居了。

生活智慧

(一)三国时代的孔明,如果和他的朋友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样,过着山居野人的生活,请问孔明的一生,能不能为人类留下这么可贵的行事历程和了不起的风格呢?

(二)我们不能够批评历代或当代的隐士,因为人各有志,应该互相尊重。但是我们也不能鼓励大家过隐士生活,否则贤能的人士都袖手旁观,老百姓非受苦受难不可。

(三)孔子这一番话,应该是针对要不要从政而发的。先看君王听不听得进自己的话,再看君王对自己有没有礼貌,然后看这个国家治或乱,来决定留或去。最后发现生不逢时,干脆避世隐居。

十四·三十九 [建议]

人生在世,能做出多少贡献,还是要尽力而为,孔子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四十、子曰:“作者[95]七人矣。”

十四·四十 [注释]

今 译

孔子说:“由于不同原因避世隐居的,已经有七个人了。”

十四·四十 [主旨]

孔子感叹当时世道衰微。

引 述

“作者”究竟是什么意思,实在不方便加以猜测。中华民族通用的汉字,是世界上弹性最大的一种。“作者”可以解释为“这样做的人”,也可以解释成“做这种事的人”。由于上下章都在说隐者的情况,所以推知这里所说的“作者”,便是“这样过着隐士生活的人”,或者依据上一章所说的次序,解释为“作为隐者的人”,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七个人了。

是不是真的七人?其实未必这么精确。因为有可能指长沮、杰溺、丈人、石门、荷蕢、仪封人、楚狂接舆这七人。但是当时是不是还有其他的隐士,恐怕谁也说不定。我们对于数字的要求,是应该精确时,必须力求精确,不能马虎。然而,大家心里明白,有时候限于种种原因,不可能也不必要精确的,又何必勉强求取呢?为了样样求精确,弄得浪费成本和精力,却对后果没有多大贡献,有这样的必要吗?

十四·四十 [建议]

汉字有很多特性,请多加体会,善加运用。

生活智慧

(一)汉字是一种非常特别的文字,弹性大到几乎怎么解释都可以。因此解释时要特别用心,前后文对照着体会,比较妥当。

(二)拼音文字,差一个字母,便无法辨识。新字出现得很快,影响沟通的效果。汉字虽然有增有减,常用的文字,却始终维持在四百个字左右,使用起来十分方便。

(三)同样一句“作者七人矣”,在不同的地方,可以做出不一样的解释。使用汉字,必须注意上下文的关联性,非常有趣。

四十一、子路宿于石门。晨门[96]曰:“奚自[97]?”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十四·四十一 [注释]

今 译

子路在石门城外住了一夜,第二天一早进城,管门的人问他:“你从哪里来的?”子路说:“从孔家来。”管门的人说:“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那个人吗?”

十四·四十一 [主旨]

管门人向子路表明对孔子的看法。

引 述

一般人做事,免不了要做一番盘算。可行性如何?有多大的胜算?这是不能承天知命的表现,我们不能够怪责,更不必加以嘲笑。大多数人,反而认为这样做才是对的,非学习不可。

孔子心里明白,他所承担的重责大任,非一般人所能了解。因此对于不断出现的阻碍和打击,都无怨无悔,不厌不倦,毫无计算的必要。管门的人,说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实在形容得十分恰当。

只问自己有没有尽心尽力,不计较能不能达成预期的效果。进一步明明知道不可为,还是甘愿承担所有的困难,勇敢地向前迈进。这种明知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令人敬佩!

十四·四十一 [建议]

天将降大任给我们,必先锻炼我们的心志和身体。承担一切苦难,必能完成重大的任务。

生活智慧

(一)对于事业,当然要盘算、计划,可行才去做,以免浪费时间,也浪费资源。对于品德修养,则不能为了怕吃亏而投机取巧,否则耽误自己的进程,势必后悔莫及。

(二)应该做的事情,遭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不折不挠,勇往直前。哪怕最后不能成功,也应该知不可而为之。孔明六出祁山,正是这种精神的发扬。

(三)把所有客观的艰难、灾祸,都看成自我锻炼的关卡。抱着三国时代关公过五关斩六将的勇气和毅力,自强不息地承担一切的后果。

四十二、子击磬[98](qìn g)于卫。有荷蒉[99](kuì)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kēng)乎[100]!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101]。’”子曰:“果哉[102]!末之难(nàn)矣[103]!”

十四·四十二 [注释]

今 译

有一天孔子在卫国,正在击磬。有一个挑着草筐子的隐士,从孔子家门口走过,说:“真有救世的诚心啊,这个击磬的人!”过了一会儿又说:“鄙陋啊,从那坚实的磬声可以听得出来。世人既然不赏识你,也就算了吧!《诗经》上说:‘遇到深水,就和衣涉水过去,遇到浅水就撩起衣裳涉水而过。’处世也应该这样,不要太固执。”孔子说:“这人这样果决,我对他也无可非难了!”

十四·四十二 [主旨]

荷蒉隐者讥讽孔子,孔子自表不忍忘却天下。

引 述

隐者和孔子,可能具有同样的济世心肠。只不过隐者认为自己比孔子聪明,知道浊世容不了这样的好心,因而明哲保身,以求全身而退。

孔子对隐者,并没有丝毫的责备。因为人各有志,必须互相尊重。同样的时代,不一样的心境。孔子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决心,隐者却知其不可而罢手。我们面对这两种不同的态度,究竟要选择哪一种,毕竟要看各人的修养,能不能忘世。能即成为隐士,不能便要仿效孔子。

十四·四十二 [建议]

凡事经过仔细思虑,决定之后,便要择善固执,不必由于他人的评论,而有所动摇。

生活智慧

(一)孔子的心,与天地同心。明知自己的身体力量十分有限,却坚持要发挥无限的精神力量。这种择善固执的态度,实在可钦可敬。

(二)遇到浅水,撩起衣裳,拉起裤管,便可以涉水而过。遇到水深过膝,反正非被水浸湿不可,干脆不撩也不拉,湿衣渡过。这种持经达变的应变态度,孔子十分了解。他主张坚持到底,却也尊重隐者的自求全身而退。

(三)只要果决地定下心来,各自坚持要走的道路,旁人实在不便置评,反正自作自受。这一点风度,孔子要比隐者高明得多。

四十三、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104]。’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105](hōng),百官总己[106]以听于冢宰④,三年。”

十四·四十三 [注释]

今 译

子张说:“《尚书》上说:‘商代高宗居丧,住在凶庐,三年不谈论国家政事。’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只是高宗,古代人都这样。国君死了,继承的君王不过问政事,三年之内,都由朝廷百官负责自己的职务并听从太宰的命令。”

十四·四十三 [主旨]

孔子解释三年不言的疑问。

引 述

我们说不言,并不一定是不说话,而是不说则已,一说出来就使大家觉得十分和谐。

武丁是商朝高宗的名字,由于实际上和百姓们在一起劳动,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对于民间的疾苦,十分了解,所以他的父亲中宗逝世,他即位后,真实地沉默,在守丧期间,长达三年都很少说话。必要时一说出来,大家听起来都觉得非常和谐。

孔子认为历史上的君王,不仅仅高宗这样。大致上古代的人,都是这样。当国君去世时,三年之内,继任的君王都保持沉默,让宰相率领百官,按照往例办事。

继任的国君,在三年守丧期间,遵照先王的旧例,先求了解、适应,然后再有所改善,应该比较妥当。

十四·四十三 [建议]

凡事先了解清楚,适应一段时间,搞明白缺失的所在,再提出改善的建议。

生活智慧

(一)新任主管,先依照往例办理。观察一段时间,试试看能不能适应。然后发现缺失,再提出改进的方法。以免新官上任三把火,烧不了别人,却反过来烧了自己。

(二)新官上任三把火,并不是一上任就要烧起火把。不妨了解清楚,商量妥当,获得大家的支持,这才一把一把地烧起火把,应该安全而有效。

(三)新进人员,也应该先求了解,次求适应,然后才提出改善的建议。千万不要尚未了解,便唐突地提出建议,以免不被接纳,而暗自神伤。但是,也不能适应下来,便因循苟且,不思改善。

四十四、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107]。”

十四·四十四 [注释]

今 译

孔子说:“在上位的人能够依礼实践,做出好榜样,百姓就很容易使唤了。”

十四·四十四 [主旨]

孔子主张在上位的人要做出好榜样。

引 述

人是群居的动物,又各有不同的个性和习惯,称为个别差异。为了群体的和谐,大家必须守礼,维持一定的秩序。这时候居上位的人以身作则,作为大众的典范,使大家群起仿效,对于政令的推行,应该十分有利。

十四·四十四 [建议]

自己要求自己,务必遵守规矩,谨守秩序。

生活智慧

(一)仁是内在的道德修养,礼是外在的生活规范。言行不守礼法,便不是文明人。大家遵守秩序,才算是文明社会。

(二)《子路篇》说过:“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现在又说:“上好礼,则民易使也。”可见居上位的人,好礼是必要的条件。在好礼方面以身作则,十分重要。

(三)在上位的人,若是尊重法律,谨守秩序,老百姓自然有样学样,恭敬地接受命令,听从指使。这样的社会,当然和谐而安宁。

四十五、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108]。”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109]。”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110]诸!”

十四·四十五 [注释]

今 译

子路问怎样才算是君子。孔子说:“持恭敬的态度修养自己。”

子路又问:“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进而使别人安乐。”

子路又问:“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再使百姓都得到安乐。修养自己,使百姓都得到安乐,连尧舜都恐怕不能完全做到呢!”

十四·四十五 [主旨]

孔子论述君子之道在修己安人。

引 述

孔子主张内圣外王,把一个人的内圣修养,发扬到外王的事业上面,以充实内圣的人格。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代表内圣外王的三个层次,由浅而深,由近而远,也由亲而疏。先由修己以敬做起,进而修己以安人,再扩展为修己以安百姓。这种远大的目标,不要说一般人达不到,尧舜都还不能完全达成。但是取法乎上,才能做到中等的程度,所以孔子三者都说出来,使大家勉力向前。

修己安人,必须一步一步由己及人,向外推展、发扬。修己是根本,不修己而妄想安人,实在是不可能的事情。现代人很急躁,处处想安人,却不能修己,所以事倍功半,甚至于反而生害。

十四·四十五 [建议]

先以修己敬人要求自己,但是眼光要放远,给自己一些期待,能够逐渐向外扩展。

生活智慧

(一)对内修己,对外待人以敬,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大家对自己产生信任感,才有进一步帮助他人获得安乐的机会。换句话说,才能够为他人服务,而且受人欢迎。

(二)要安百姓,必须从政。但是孔子所说的从政,并不需要直接投入实际的政治工作。只要以德治的精神,来唤醒大家,促使德治得以真正实现,便是从政。

(三)先从法治做起,逐渐向德治提升,这是一条光明的大道,值得我们长期努力,不断向前迈进,以求达成。

四十六、原壤[111]夷俟[112]。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113]焉,老而不死,是为贼[114]。”以杖叩其胫[115](jìng)。

十四·四十六 [注释]

今 译

原壤两腿张开像簸箕般坐着,在等待孔子。孔子说:“你小时候就不谦逊,不尊重尊长,长大后也没什么可称道的,活到这么一大把年纪还不死,真是一个败坏伦常风俗的贼啊。”说完,就用拐杖敲他的小腿。

十四·四十六 [主旨]

孔子以原壤做坏榜样警戒弟子。

引 述

和老朋友开开玩笑,是人之常情,孔子也不例外。但是他的用意,仍然着重在教导弟子,不要和这位老朋友一样,学问和道德都不长进,对国家民族,完全没有贡献。

原壤坐相难看,孔子一看就知道他还是老样子,趁机数落他从小就不知谦逊,长大了也没有什么表现。把他当作活教材,告诉弟子们,像这样老而不死的人,简直就是老贼。

人总有年老的时候,但是老人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作为年轻人良好典范的老人。大家不但喜欢借重他的丰富经验,而且也乐意接受他的教诲。这种老人,当然是难得的“宝”。另一类则是像原壤这样,只能作为年轻人的坏榜样。大家躲得远远的,生怕和他接近,简直和“贼”没有两样。

孔子为了增强随机教学的效果,特地举起手杖,敲敲原壤的小腿。用意在提高弟子们的注意力与警戒心,千万不要和原壤一样,生活得毫无价值。

十四·四十六 [建议]

自我警惕,千万不要幼而不谦逊,长大还是不懂事,以免将来成为老不死的贼,令人厌恶。

生活智慧

(一)老而不死是为贼,后来经常被引用。可见大家对于不能终生学习,随时求取进步的老人,颇不欢迎。我们人人都会老,最好以此为戒,加强自己的持续改进。

(二)老人有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镜。敬老尊贤,当然是良好的修养。人人都会老,敬老尊贤,更是大家都应该及早养成的习惯。

(三)开玩笑也离不开教化的功能,才不是乱开玩笑。孔子和原壤开玩笑,一方面在警戒弟子,一方面也在激励原壤。如果原壤经过孔子这一番刺激,能够自我改善,岂不是大好的事情?

四十七、阙党[116]童子[117]将命[118]。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十四·四十七 [注释]

今 译

阙党的一个童子来向孔子传达信息。有人问:“对那童子有什么益处吗?”孔子说:“我看他坐在成年人的位子上,和他的长辈并肩而走,那童子不想在学问上求长进,只是想快点儿成为大人,不遵行童子应该有的礼让。”

十四·四十七 [主旨]

孔子评论阙党童子不知礼让。

引 述

一个人的行为态度,背后一定有一种观念在支撑。孔子看见这个前来传递信息的童子,和大人并肩同行,从这种对大人不恭敬、不知礼让的态度,可以推知这个童子,并没有请益的念头。他只是盼望早一点儿成为大人,以免被看成不懂事的小孩儿。希望长大成人,当然不是坏念头。但是保持应有的礼貌,对年长的人尊敬,才是内在的充实,比外表的长大,更加重要。

生活智慧

(一)老练的人,眼睛十分锐利。一眼看过去,便知道对方在想些什么。实际上中国人的眼睛,是全世界最厉害的。我们常说难逃法眼,实在不虚假。

(二)一举一动,明眼人看在眼里,都无所遁形。我们要诚心诚意,把自己的行为态度调整好,以免露出马脚,令人厌恶。

(三)童子想长大成人,最好是内心多求充实。随着身体的高而壮大,才不致配合不上,而显出幼稚的样子。

十四·四十七 [建议]

随着年龄的增大,最好不断地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层次,以求表里一致。

【注释】

[1]宪:指孔子的弟子原宪。

[2]谷:俸禄。

[3]克:好胜。

[4]伐:自夸。

[5]怀居:即心怀安居,贪恋安居享受。

[6]危:正直。

[7]孙:同『逊』,谦逊。

[8]言:指说好话。

[9]南宫适:即南容,孔子的弟子。

[10]羿:有穷国君,善射,为其臣寒浞所杀。

[11]奡:寒浞的儿子,有大力,能陆上行舟。

[12]稷:后稷,教民耕稼,稷的后代到周武王时亦有天下。

[13]不仁:指违背道德。

[14]诲:教训,教导。

[15]为命:指草拟外交所需的辞令。『命』是外交辞令。

[16]裨谌、世叔、子羽、子产:四人皆为郑国大夫,分工合作,使外交辞令的制定,更趋精详完美。

[17]草创:即起草,打草稿。

[18]行人:掌管出使的官。

[19]润色:加以文采。

[20]子西:指楚公子申,能让国,立昭王,协助其改革政事,是一位贤大夫。

[21]彼哉:是表示轻视的习惯语,意思是无足轻重。③没齿:终身。

[22]富:贫富是相对的,各人的感受有很大的不同。

[23]孟公绰:鲁国大夫,性廉静寡欲。

[24]老:家臣的称呼。

[25]优:宽绰有余。

[26]成人:人格完备的人,即『全人』。

[27]臧武仲:即臧武纥,鲁大夫。

[28]公绰:即孟公绰。

[29]卞庄子:鲁卞邑大夫,有勇。

[30]文:修饰。

[31]授命:致命,遇危难不惜牺牲生命。

[32]久要:指旧约,长久以前的邀约。

[33]平生之言:指平日所许诺的约定。

[34]公叔文子:指卫国大夫公孙拔,《左传》称为公孙发。

[35]公明贾:应该是公叔文子的朋友或部属,所以孔子向他请教。

[36]其然?岂其然乎:他是这样吗?他真的是这样吗?

[37]防:地名,武仲的封邑。

[38]求为后于鲁:指要求鲁国的君王册封他的后代。

[39]要:要挟。

[40]晋文公:名重耳。

[41]谲:诡诈。

[42]齐桓公:名小白。

[43]『桓公杀公子纠』三句:齐襄公无道,鲍叔牙知道齐国将会动乱,奉公子小白奔莒。襄公被杀时,管仲、召忽奉公子纠奔鲁。后来小白入齐继位为桓公,叫鲁人杀公子纠,并且把管仲和召忽送回齐国。召忽以死报效,管仲没有同死。由于鲍叔牙力荐,桓公请管仲为相。

[44]九:多次。③不以兵车:不假武力。④如:乃,是。

[45]匡:匡正。

[46]微:无,没有。

[47]被发左衽:指披散

[48]匹夫匹妇:庶人,一般民众。

[49]谅:小信。

[50]自经:自缢。

[51]沟渎:田间水沟。

[52]莫之知:没人知道。

[53]公叔文子:卫国的大夫公孙拔,谥『文』。奚而不丧:即为何不失位。

[54]僎:本为公孙文子的家臣,『僎』是他的名字。仲叔圉:即孔文子,卫国的贤臣。

[55]升诸公:进于公朝为臣。『公』即公朝,指诸侯的朝廷。

[56]公叔文子:卫国的大夫公孙拔,谥『文』。奚而不丧:即为何不失位。

[57]僎:本为公孙文子的家臣,『僎』是他的名字。仲叔圉:即孔文子,卫国的贤臣。

[58]怍:惭愧。

[59]陈成子:名恒,齐国的大夫。

[60]沐浴而朝:为表示慎重,先沐浴净身,再上朝禀告。

[61]三子:即当时的孟孙、叔孙、季孙三位卿大夫,权势很大,使鲁哀公不敢自行决定。

[62]欺:欺骗。

[63]犯之:指君有过,可犯颜谏诤。

[64]上达:指求上进。

[65]下达:即趋于下流。

[66]为己、为人:为己、为人其实是一体两面,一般人不明白,孔子才做出这样的区分。

[67]蘧伯玉:姓蘧,名瑗(yuàn),字伯玉,卫国的大夫。

[68]寡:即少。

[69]耻:指自己觉得羞耻。

[70]自道:即自述。

[71]方人:评论他人的短长。

[72]患:担心,忧虑。

[73]逆诈:指事先预想别人要诈骗自己。『逆』即预料。

[74]亿不信:指事先猜想别人会失信。『亿』即猜测。

[75]抑:反语辞,但是。

[76]微生亩:姓微生,名亩。是当时的隐士。

[77]是:如此。

[78]栖栖:不安宁的样子。

[79]无乃:莫非是。

[80]佞:以讨好的言语奉承别人。

[81]疾固:厌恶固执的人。

[82]骥:指千里马。

[83]德:恩惠。

[84]直:公正无私。

[85]尤:为非,责怪。

[86]下学而上达:指从最基本的做人道理开始学起,日求上进。

[87]公伯寮:姓公伯,名寮,字子周,鲁人。孔子的弟子。

[88]愬:谗言毁谤。

[89]子服景伯:即鲁大夫服何忌,字伯,谥『景』。

[90]夫子:指季孙氏。

[91]肆:将受刑人的尸体陈在刑场或公开的场所。

[92]辟世:指因天下无道避世隐居。『辟』即避。

[93]辟地:指离去乱邦,前往治邦。

[94]辟色:因礼貌衰退而离去。

[95]作者:在这里,依上下章的连贯性来推论,应该是隐者。

[96]晨门:掌管早晨开启城门的人。

[97]奚自:从何而来。

[98]磬:石制乐器,十二个一组,悬于架上,敲击成声。

[99]荷蒉:担草筐的隐士。

[100]硁硁乎:石声,也有坚实的意思。

[101]深则厉,浅则揭:《诗经·卫风·匏有苦叶篇》的诗句,说遇深水就以衣涉水,遇浅水就摄衣涉水,比喻应世深浅要适宜。『厉』,不脱衣涉水。『揭』,撩起衣裳涉水。

[102]果哉:果决。

[103]末之难矣:指没有可以责难的。

[104]高宗谅阴,三年不言:见《尚书·无逸篇》,意思是当年武丁居丧,三年不施政令。『谅阴』是天子居丧所住的房屋,又名凶庐。

[105]薨:指帝王的死。

[106]总己:指总摄自己的职务。④冢宰:即太宰。

[107]《子路篇》和《阳货篇》,都有类似『上好礼』和『易使也』的说法,请参照体会。

[108]修己以敬:即修身以礼。

[109]安人:指使他人安乐。

[110]病:苦其不足。

[111]原壤:孔子的同乡,小时候的玩伴。

[112]夷俟:蹲踞着等待。『夷』即箕踞。『俟』即等待。

[113]述:称述。

[114]贼:败坏风俗。

[115]胫:小腿。

[116]阙党:地名,孔子的故里。

[117]童子:指未成年的年轻人。

[118]将命:传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