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第十六
这是篇名,用第一句的最先两个字来表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一、季氏将伐颛臾[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2],且在邦域之中[3]矣,是社稷之臣[4]也,何以伐为[5]?”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6]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7]。’危而不持,颠[8]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9]矣?且尔言过矣,虎兕[10]出于柙[11],龟玉毁于椟[12]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13]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14],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15]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16]也!”
十六·一 [注释]
今 译
季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子路来见孔子,说:“季氏准备出兵讨伐颛臾。”孔子说:“冉求啊!这岂不是你的过失吗?那颛臾,从前我们先王封他为东蒙山的主祭,而且在鲁国境内,也是鲁国的属臣,为何要讨伐它呢?”冉有说:“这是季孙想要做的,我们两人本来都不同意。”孔子说:“冉求啊!从前周任说过:‘担任一项职务,当尽力去做,如果不能恪尽才力,便当辞去那职位。’譬如扶导盲人,到了危险的地方不扶持他,快跌倒了不扶住他,那又何必要扶导盲人的人呢?况且你这话也说错了,好比老虎、野牛从栅栏里跑掉,龟和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不是管理的人失职,那又是谁的过失呢?”冉有说:“如今的颛臾,域郭坚固,又靠近季氏的私邑费县,现在不攻取,后世必定成为子孙们的祸害。”孔子说:“冉求啊!君子最讨厌的,就是不说自己的贪欲,还要为自己说些掩饰的话。我听人讲过,一个诸侯国或卿、大夫的家,不愁财富少,只愁财富不能平均,不愁人民少,只愁上下不能相安。因为财富平均,就无所谓贫穷;人民和谐相处,就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安定,就不会倾覆。能够如此,远方的人如果还不归服,就整顿礼乐文教来招致他们。他们既然来了,就要好好安顿他们。现在仲由和冉求啊!你们两人辅佐季氏,远方的人不来屈服,却不能招致;国家分离瓦解,却不能保持完整;反而想在国内发动战争,我恐怕季孙的忧患,并不在颛臾,而是在国君的屏风之内哩!”
引 述
做学生的,遇到重大事情,向老师报告,并且请求指教,这是常见的情况。当时鲁国分为四个部分,季氏已经拿掉两份,孟孙、叔孙各拿一份。只剩下颛臾这个附庸国,季氏还想吞掉它。孔子不赞成,冉有和子路这两个学生也都说不愿意这样做,却劝阻无效。孔子引用更早的贤人周任所说的“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意思是能做才做,不能做为什么不请辞官职呢?告诉两个学生,如果时局到了不能挽救的地步,不如退隐。冉有忽然又找出一个理由,被孔子指责一番,果然自作自受。
十六·一 [主旨]
孔子想用大义阻止权臣伐国的阴谋。
十六·一 [建议]
财富平均、上下合谐、彼此安宁,是任何团体共同努力的目标。
生活智慧
(一)不患寡而患不均,现代还经常被引用。表示贫富的分配,最好不要过分悬殊,以免引起社会的不安。同时不患贫而患不安,也常用来警示我们,贫穷不一定引起不安,反而在富有的过程中,更容易产生社会的不安定。
(二)“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长久以来,成为中华文化号召各方人民心悦诚服地归来的一种最和平而合理的方式,大家既来之,则安之,真能够和而不同。
(三)“祸起萧墙”,现代多用以形容发生于自家内部的祸患,或者家庭中的纷扰,和外部或家人以外无关,也不是从外向内侵入的事件。
二、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17]不失矣;陪臣[18]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19]。”
十六·二 [注释]
今 译
孔子说:“天下太平的时候,制礼作乐与出兵征伐都由天子决定;天下混乱的时候,制礼作乐与出兵征伐就由诸侯决定。由诸侯决定,那么这个国家大概再传十代,很少有不亡的;由大夫决定,这个国家大概再传五代,很少有不亡的;大夫的家臣把持国家的政权,这个国家再传三代,很少有不亡的。天下太平的时候,大夫不会专权,百姓不会议论政治的是非。”
十六·二 [主旨]
孔子通论当时天下大事。
引 述
天下有道,指政治清明。君有君的风范,臣也守臣的本分。礼乐是导正人民的教化媒介,征伐是正人的消极手段,当然都应该由天子来颁布,表示神圣而庄严。
礼乐出自诸侯或大夫,象征天下无道,必然徒具虚文而丧失应有的功能。社会动乱,自然传不了十世或五世。
家臣掌理国事,那就更加荒唐。礼乐的神圣性与庄严性完全丧失,传不到三世,自在意料之中。
天下太平的时候,老百姓安居乐业,不觉得有政治力量的存在,所以不非议政府。可见庶人不议,表示政治清明,人民十分满意。
十六·二 [建议]
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又清廉又贤能,天下自然永久太平。地方和中央密切配合,当然庶人不议。
生活智慧
(一)孔子倡导德治,并不反对法治。对于组织上下的正常关系,非常重视。若是下面的人,逾越了职权,也就是现代所说的越权,必须依法加以限制,以免制造混乱,破坏应有的秩序。
(二)法治以德治为基础,才是真正的德治。德治可以包含法治,两者并不冲突。法治却常常包含不了德治,这才是强调法治的人士,应该特别加以注意的地方。
(三)天下有道或无道,从人民的普遍反应,可以看得出来。政治清明,民众不觉得政治有那么重要,这才是良好的现象。民众太热衷政治,并不是好事情。
三、孔子曰:“禄之去公室[20]五世[21]矣。政逮于大夫四世[22]矣。故夫三桓[23]之子孙微矣。”
十六·三 [注释]
今 译
孔子说:“爵禄赏罚的大权旁落,不由君主来裁决,已有五代了。政权落在大夫手中,已有四代了。因此桓公的三房子孙目前都衰微了。”
引 述
孔子从鲁国的历史演变,推论三桓的子孙必然衰微的真正原因。我们读历史,不一定要死背那些过去的年号、人名和地名,但要注意演变的现象和原因,以便鉴古知今,从历史的教训当中,悟出今后应走的路。
大权旁落,表示大夫越权,不把鲁君放在眼里。人民心中有数,自然各搞各的,呈现四分五裂的乱象。这样下去,社会动乱,人民不安,是不可避免的命运。
十六·三 [主旨]
孔子以事实来论政,警惕鲁国的权臣。
生活智慧
(一)公正廉明,是治国的最高原则。鲁国的大夫,大权在握,遇事不能大公无私地处理,不能治国安邦,当然不可能令人民满意。孔子用子孙衰微来提出警告,也没有效果,所以他才隐而不仕。
(二)古往今来,从事公职的人,最好无我无私,不能有一点儿偏差。遇到重大国事,还要力疾从公,为千秋万世着想,为全体人民的利益而努力。
(三)当自己的利益与公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最好以公益为重。必要时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成全大众的利益,才是贤能的公职人员。
十六·三 [建议]
国家是全体国民的国家,担任公职,不论地位高低,最好秉公处理,为大众造福,才能勇往直前,无所顾虑。
四、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24],友多闻,益矣;友便辟[25],友善柔[26],友便(pián)佞[27],损矣。”
十六·四 [注释]
今 译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和正直的人交友,和信实的人交友,和博学多闻的人交友,就有益了;和惯于逢迎的人交友,和善于献媚而不信实的人交友,和喜欢花言巧语却不实在的人交友,就有害了。”
引 述
人是群居的动物,而且需要朋友的协助。交友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十分重要。交到好朋友,互助互惠,彼此鼓励,显得团结才有力量。若是交到坏朋友,迟早被连累、被牵连、被拖垮,害处实在很大。
正直、信实、博学多闻,是益友的三大条件。而善于逢迎、工于献媚而不信实、喜欢花言巧语却不实在,则是损友的三大特性。我们在慎选朋友时,最好先考虑清楚,以免受害。
十六·四 [主旨]
孔子教导弟子谨慎择友。
十六·四 [建议]
培养慎选益友的能力,把持逐渐进行的交友过程,并且维持适度的安全距离。
生活智慧
(一)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所结交的朋友,可不可靠,则有赖于自己的慎重选择。否则交到坏朋友,非但不可靠,而且很可能被朋友所害,岂不是十分可怕?
(二)交朋友的时候,先看看他所看的是什么样的书,所交往的是什么样的朋友,所从事的是什么样的休闲生活。如果有机会,看看他的家人,相处得如何。这样,对他的人品和修养,应该有所了解了。
(三)交朋友的过程,最好采取渐进式,逐渐由了解到互相信任。但是再好的朋友,也应该保持合理的距离,彼此尊重,以策安全。
五、孔子曰:“益者三乐[28],损者三乐。乐节礼乐[29],乐道[30]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31],乐佚游[32],乐宴乐[33],损矣。”
十六·五 [注释]
今 译
孔子说:“使人受益的有三种爱好,使人受损的也有三种爱好。爱好行事以礼乐为节度,爱好称道别人的优点,爱好多结交有贤德的朋友,都会受益;爱好骄矜傲慢,爱好闲散游荡,爱好沉迷酒食,都会受损。”
十六·五 [主旨]
孔子说明人心的爱好各有损益。
引 述
快乐是大家所喜欢的,也是众人所追求的。有人喜欢这样说:快乐就好。但是快乐所带来的,有益处也有害处。最好加以辨别,以求获益而减少受害。
合理的礼乐、称扬人家的善良行为,以及多多结交贤能的朋友,所获得的快乐,有益无害,可以放心去做。
以骄傲为乐,以懒惰为乐,或者以饮食、酗酒为乐,必然有害无益,最好尽量避免。
十六·五 [建议]
保持适度的刺激,以免由于过度刺激而产生不良的后遗症,得不偿失。
生活智慧
(一)自然界的声音,充满了生的乐趣。为什么人所创作的音乐,反而有正有不正?真正合乎礼的音乐,必须讲求道德心灵的启发,令人产生内心自然流露的悦乐。
(二)现代人过分重视感官的刺激,殊不知官能愈受刺激,就愈显得麻痹。必须不断加强,才能有所感受。而不断增强刺激的结果,却是严重地丧失应有的反应。
(三)当一个人,不论怎么刺激,都不快乐的时候,这个人已经丧失快乐的反应,再也快乐不起来了。这种状况,是不是自作自受呢?
六、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34](qiān):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35];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36](gǔ)。”
十六·六 [注释]
今 译
孔子说:“事奉君子时,容易犯三种过失:不该说话却抢着说话,这叫作急躁;该说话时却又不说,这叫作隐瞒;不看对方的脸色就随便说话,这叫作瞎了眼睛。”
十六·六 [主旨]
孔子教导弟子说话要看时机。
引 述
正常的人都会说话,但是说得恰到好处,没有过失的,实在少之又少,极为难得。
首先,要看时机对不对。应该开口的时候,才可以说话,否则便是急躁,没有礼貌。应该开口的时候,若是不说话,那就是有所隐瞒,容易令人怀疑有什么不良的企图。说话时眼睛不看听者的面部表情,不能从中看出心里的反应,简直和瞎子一样。
十六·六 [建议]
养成多做事少说话的习惯,再来培养自己的说话能力。不能急,不能求表现,才能拿捏得准。
生活智慧
(一)祸从口出,话说得太多,必然闯祸。多少人因话多而后悔,却又一再重犯话太多的毛病,很不容易改正。我们常听说“不说话会死吗”,大多是针对这种人而发的感慨。
(二)说话之前,先动动脑筋想一想:时机对不对。观察一下对方的脸色,再做出合理的判断:该不该开口?要怎么说?说到什么程度?这时候才开口,应该比较妥当。
(三)说话的第一条件,是对方愿意听,而且听得进去。否则说了也等于白讲,如果因此而惹火了对方,得罪了在场或不在场的人,那就更加麻烦了。
七、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37];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38];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39]。”
十六·七 [注释]
今 译
孔子说:“君子有三件应该警惕戒慎的事:少年时,血气未定,应该警戒不要把精力放纵在女色上;壮年时,血气正旺盛,应该警戒不要动怒斗殴;老年时,血气已衰退,应该警戒不要贪得无厌。”
十六·七 [主旨]
孔子教导弟子在人生不同的时期应该戒慎的事。
引 述
人生不断成长,也持续产生变化。每一个阶段,都有不一样的冲动。若是不能合理加以调节,便会招惹烦恼和苦难。
年轻的时候,容易在女色方面,放纵自己,最好特别戒慎。壮年时争强好胜,加上体力壮健,必须戒之在斗。老年血气衰退,又顾虑来日无多,往往贪得无厌,应该自我警惕,加以克制。
十六·七 [建议]
君子有三戒,现代仍然如此。最好由自己做起,以期保持有用的性命。
生活智慧
(一)人只要活着,不论在哪一个年龄阶段,都必须遵循天理而行。稍有大意,本能就会冲破理性的约束。由欲望主导,难免有令人担忧的冲动,表现不合适的言行。
(二)年轻时血气未定,最好戒之在色。现代人似乎不重视保护自己,在这一方面的约束,反而相当放宽,实在是十分不妥当。正确的性教育,应该注意这样的教导。
(三)戒之在得,原来只是老年人应该重点警戒的。现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使得大家的贪念,普遍地高涨,甚至于为了钱财而奋不顾身,值得大家警惕。
八、孔子曰:“君子有三畏[40]: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41]大人,侮[42]圣人之言。”
十六·八 [注释]
今 译
孔子说:“君子表现三种敬畏的态度:敬畏天命,敬畏高位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知天命而不敬畏,常见高位的人而轻忽了礼貌,不敬重圣人所说的话。”
十六·八 [主旨]
孔子以『君子三畏』来教导弟子。
引 述
《中庸》第二十章有一句话:“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意思是想知道人,就不能不知道天。我们必须研究天道,探索宇宙自然的道理,才能够应用在人生的各方面。“命”这个字,由口和令组合而成,也就是命令的意思。自己有能力办得到的事情,自己可以命令自己。自己的能力达不到的地方,譬如死亡、命运、成败等,最好听从天的命令。天的命令即是天命,孔子学习到五十岁,才证知天命。我们说证知,是因为孔子并不把天命当作知识来研究,而是经由做人做事的过程中,实践的体验中,所感悟到的。
君子了解天命,知道大人是人格伟大的君子,明白圣人的话,十分珍贵,最好奉为人生的座右铭,所以列为君子敬畏的三种主要对象。
小人刚好相反,不了解看不见的天命,不知道大人的可贵,也不明白圣人所说言论的重要性。因此不敬畏天命,轻视大人的品德典范,不敬重圣人的言论。
十六·八 [建议]
先把天命、大人和圣人的意思想一想,再加深印象,逐渐增进自己的认识和体悟。
生活智慧
(一)孔子一直到五十岁才知天命,可见要了解天命,并不容易。我们在尚未了解之前,最好不要任意加以否定。就算是一种不同的体验,也应该用心来体会。
(二)重视宗教信仰的人,把一切问题的责任,都交给神。敬畏神,对神产生信心,是神本位的态度。我们是人为本的人本位,自己的责任,要由自己来承担。我们敬天、敬畏天命,实际上是把天道和天命落实在人的道德修养上。我们应该重视自己的道德修养,否则天命随时可能远离我们。
(三)敬畏天命、敬畏大人、敬畏圣人之言,都把责任交给自己。我们不把责任推给神,更不能逃避责任,这才是人性最高的尊严,也是中华人文精神的动力。
九、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43]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44]斯为下矣。”
十六·九 [注释]
今 译
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是上等资质的人,经过学习而知道的是次一等资质的人;遇到困难然后才苦学的是更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却依然不学,这种知识不多的人是最下等的了。”
十六·九 [主旨]
孔子论述个人天赋资质不同,勉励弟子努力向学。
引 述
生来就知道的,称为“生知”。学了才知道的,叫作“学知”。遭遇困难,觉得有必要才苦学的,便是“困知”。一旦知道了,都是学有所得的人。只要不断求取上进,那就“人人皆可以为尧舜”。
最可怕的是,即使有困难,也不想学习。这种甘心愚蠢的人,当然是最下等的了。
十六·九 [建议]
学习是终生的事情,一日都不可松弛。必须养成每天学习的良好习惯,以免落伍。
生活智慧
(一)生来就知道的,居于先天的智力。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则属于后天的努力。天生聪明的,固然十分可喜。值得我们互相勉励的,应该还是后天的学习。
(二)明白事理,加强品德修养,是知的目的。如果学习的结果,不能明白事理,或者明白事理,却无法增进品德修养,我们就认为和没有学一样。
(三)聪明的人,更加需要学习。因为一看就明白,往往只看到表面;一听就知道,常常只听到片面的道理。这种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现象,令人惋惜,却时常出现。
十、孔子曰:“君子有九思[45]: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46],见得思义。”
十六·十 [注释]
今 译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用心思虑的事情:看的时候要想看得明白,听的时候要想听得清楚,脸色要想表现得温和,容貌要想到谦恭,说话要想到忠实,行事要想到认真,疑惑要想到提问,发怒要想到事后的祸害,看见财利时要想到合不合理。”
十六·十 [主旨]
孔子论述君子随时随地省察自己。
引 述
孔子主张学与思并重,主要用意在不停滞于现状。应该站在先前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发展,以求“温故而知新”,从旧的当中领悟出新的。
“思”的意思,是运用自己的智慧,用心思索,想要有深一层的体会和新的发现。思在这里,可以解释为“用心”。“视思明”,看的时候用心,想要看得更加清楚明白。听的时候用心,想要听得更加完整而没有错误。耳聪目明,才是真正的聪明。
这样类推,脸色用心表现温和,容貌用心显得谦恭,说话用心保持忠实,行事用心认真负责,疑惑用心提问,生气时也要用心避免惹来后患,看见利益的时候,尤其要用心,想一想应不应该获得。
十六·十 [建议]
从现在开始,不断自我警惕,不要不合理的利益,应该追求合理的利益。
生活智慧
(一)孔子比较重视人的内心,不很重视人的外表。因此对“敬”的要求,相当严格。敬要从自己做起,称为敬己,也就是自爱自律。这里所说的“九思”,便是从这九方面来以敬修己。
(二)眼睛可以看,却经常看错了。耳朵可以听,却往往听错了。原因有生理的、心理的,也有物理的。用心的意思,便是努力排除这些可能的妨碍因素。
(三)“见得思义”,警惕我们利字当头的时候,大家很容易忘记义的约束。我们最好把这一句话和《里仁篇》所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合起来想,自己要做君子,还是要做小人,决定于见得思义,或是见得忘义。
十一、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47]。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48]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49]也。”
十六·十一 [注释]
十六·十一 [主旨]
孔子期望看到德业俱全的人。
今 译
孔子说:“看到别人的善处,像追赶什么,唯恐追赶不上,看到别人的不善处,像试探热水的温度,唯恐避开不够快。我看过这种人,也听过这种话。避世隐居来成全自我的心志,并且能够在担任公职时行义来达成自我追求的道。我听过这种话,但没有亲眼见过这种人。”
引 述
说好听的话不难,真正做得到的并不多。孔子说“未见”,是说他没有亲眼看见过,不一定当时没有这样的人。
看见良善的行为,便想要学习。看见不好的行为,好像手指碰到温度很高的开水,急急忙忙移开。这种自然的反应,孔子不但亲眼看过,而且听过这样的描述。
更加提升层次,能够避世隐居来成全自己的意志,并且能够在出仕时,尽力表现公义。换句话说,无论隐居或担任公职,都能够凭良心、立公心而又重视品德修养的,实在是太稀有了。有人这样说,却很难亲眼看到这样的人。
十六·十一 [建议]
我们随时可以退隐,把机会让给更合适的人。但是不应该年纪轻轻,就抱持离群索居,不愿有所贡献的心态。
生活智慧
(一)有机会把自己的功业做出来,这是时势造英雄。有时候不由自主,未必真有这么高的志气,我们只能说是赶上机会,运气真好。
(二)没有机会把自己的功业做出来,这时候抱持坚强的意志,更加显现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果能够英雄造时势,更是伟大的人物。
(三)在消极退隐的时候,仍然应该耐心地等待良好的时机,表现出积极的心态。这种两面兼顾并重的态度,才是孔子的一贯精神。
十二、(“诚不以富,亦祇以异。”)齐景公有马千驷[50],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51]之。其斯之谓与?
十六·十二 [注释]
十六·十二 [主旨]
孔子赞许伯夷、叔齐并勉励弟子修德。
今 译
(《诗经》上说:“一个人被人称道并不是因为他富有,只是由于他的德行异于一般人。”)齐景公有马四千匹,到他死的时候,人民对他没有什么可称道的。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人民到现在还称道他们。就是《诗经》上这两句话的意思吧?
引 述
“诚不以富,亦祇以异。”这两句话,原来出现在《诗经·小雅·我行其野篇》。意思是“一个人的真正价值,不在于他的财富,而在于他的德行良好”。
孔子用齐景公和伯夷、叔齐的故事,来证明《诗经》这两句话的真实性。齐景公的财富,显然比伯夷、叔齐多得多,却没有留下什么善行,值得老百姓称道。伯夷、叔齐没有财富,也缺乏功业上的表现。但是他们的意志和气节,像风一样,影响到后世,当然值得大家称颂。
“德”字的原义,和“得”字相通,就是现代常说的“所得”。“民无德而称焉”,并不是老百姓没有德行,而是老百姓找不到有什么可以用来称道的,是无所得的意思。
十六·十二 [建议]
德行比财富重要,对现代人来说,恐怕更需要反复提醒,才能够真正有所体会。
生活智慧
(一)贤德的人,纵然隐居起来,看似无所作为,但是他的意志,仍然可以默默地转化局势于无形。现代科学,已经证明这种能力的存在。大家看不见,却能够维持文化的命脉。
(二)中华文化历经变乱,能够持续发展,有功业的人士,固然有很大的功劳;没有功业却怀有坚强意志的贤德人士,也有很大的贡献。
(三)司马迁写《史记》,以伯夷为七十列传的第一位,当然有他的道理。颜回死得早,并没有什么具体的表现,然而他的影响力,也十分重大。
十六·十三 [注释]
十三、陈亢[52](gāng)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53],鲤趋[54]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55]其子也。”
今 译
陈亢问伯鱼说:“你有没有听过老师一些特别的教诲呢?”
伯鱼回答说:“没有。有一次,我父亲单独一个人站在堂上,我快步穿过庭院。我父亲说:‘你学过诗没有?’我说:‘没有。’我父亲说:‘不学诗,不懂得怎样讲话。’于是我退下后就去学诗。又有一天,我父亲又单独一个人站在堂上,我很快地穿过庭院。我父亲说:‘你学过礼没有?’我说:‘没有。’我父亲说:‘不学礼,不能在社会上立足。’于是我退下后就去学礼。我私下只听过这两项教训。”
陈亢退下,高兴地说:“我问一件事,知道三件事:知道学诗的道理,学礼的道理,还知道君子对自己的孩子也没有私心偏爱。”
十六·十三 [主旨]
孔子教导弟子立身处世不能偏私。
十六·十三 [建议]
要突破欲望带给我们的烦恼,以及所造成的不正当念头,最好的办法,便是以礼治理自己。
引 述
弟子们十分好奇,孔子对自己的儿子,会不会偏爱,单独地传授某些特别的东西?这种疑问,原本是人之常情,并不是对老师不信任,或者怀疑老师教学不尽心。有机会问一问孔鲤,来求证一下,也是理所当然。孔鲤答得很自然,并不觉得陈亢的问题,有什么不对或不礼貌,更是坦荡荡的君子态度。
按理说父子单独相处,是最好传授特殊才能的时机。孔子却如同对待一般弟子那样,只问孔鲤学过诗吗?学过礼吗?表示他真正有教无类的伟大胸怀。
诗是没有声的音乐,中国文字一字一声,诵起来好像音乐一样,充满了生命的节奏和人格的充实。不学诗,似乎丧失了沟通的共同语言,所以孔子说不知道怎么说话。
礼是良心的表现,用来治理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孔子说不学礼也就不知道怎样立身,意思是怎么做人都不知道。
陈亢不愧是孔子的弟子,能够问一得三,问一个问题却明白三种道理:要学诗,要知礼,还要对自己的子弟没有私心偏爱。
生活智慧
(一)现代人的表达方式,和古代不同。出口诗词,很可能人家反而听不明白。但是成语的运用,则显得十分重要。不但不应该滥用成语,而且不可以随意改变,以免严重地影响后代子孙的沟通。
(二)礼所重视的,不是形式,而是内心的感受。害怕受罚,想要讨人欢喜,都不是礼的表现。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言行,才是以礼自治的真正功能。
(三)学问、道德都是公器,人人通用。即使对自己家人,也不能偏私。只要有心学习,我们都提供参考。无心向学,就算是家人,除了多多关心之外,实在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换句话说,偏私又有什么用呢?
十四、邦[56]君[57]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58]称之,亦曰君夫人。
十六·十四 [注释]
今 译
国君的妻子,国君称她为夫人,她自称为小童。国人称国君的妻子为君夫人,对外国人则称为寡小君。外国人称她,也称为君夫人。
引 述
《子路篇》说过:“名不正,则言不顺。”所以孔子十分重视正名。名能恰如其实,才叫作名正。
国君称他自己的妻子为夫人,原本是一种封号。后来用以泛称一般人的妻子,也可以用作对妇女的敬称。
夫人自己称呼,则为小童。不好意思自称为夫人,以表示礼貌。
一般人称呼自己国君的夫人,为“君夫人”,也就是本国君王的夫人。对外国人谈起自己的君夫人,则称为“寡小君”,也是一种礼貌。
外国人为了表示尊敬,通常入乡随俗,跟着本国人尊称国君的夫人为“君夫人”。
十六·十四 [主旨]
孔子论述古制以正名分。
生活智慧
(一)一般人介绍自己的妻子,不方便说“这是我的夫人”,大多说“这是内人”,或者“内子某某某(姓名)”。称呼别人的妻子,则不妨称为夫人,以示尊敬。
(二)介绍自己的丈夫,很少说“这是我的丈夫”,大多说“这是外子”,或者说“我的先生某某某(姓名)”。称呼别人的丈夫,不方便直呼“你的丈夫”,可以说成“你的先生”,或者直接称呼某先生。
(三)称呼自己的直接主管,不应该把姓加上去,单提他的职称,如“课长”“经理”“校长”便可以。和自己的直接主管和非直接主管在一起,称呼直接主管不加姓,称呼非直接主管加上他的姓,很容易使听者明白不同的关系。单独在一起时,最好都不加姓,以示尊重。
十六·十四 [建议]
从现在开始,注意对人的合适称呼,以增进良好的人伦关系(人际关系加上伦理态度)。
【注释】
[1]颛臾:国名,鲁国境内的一个附庸国。
[2]东蒙主:『蒙』是山名,在鲁国东边,所以称为东蒙。先王封颛臾于蒙山之下,以便其祭。
[3]邦域之中:指鲁国境内。
[4]社稷之臣:即国家的属臣。
[5]为:语末助词,表疑问。
[6]周任:古代的良史。
[7]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指居其位的臣应当尽才力而为,不能施展才力,则当辞去。『陈』即布。『列』即位。『止』为去位。
[8]颠:即仆。
[9]相:指扶导盲者的人。
[10]兕:野牛。
[11]柙:栅栏。
[12]椟:匣。
[13]来:招徕,招致。
[14]分崩离析:指各怀异心不能团结。
[15]干戈:战争。
[16]萧墙之内:为国君的屏风之内,指鲁君。『萧』即肃。『墙』指屏。君臣相见,到了放置屏风的地方就要更加肃敬,所以称为萧墙。
[17]希:即少。
[18]陪臣:家臣。
[19]庶人不议:指上无私政,则下无私议。
[20]禄之去公室:指爵禄赏罚的命令不从鲁君发出。『公室』,即鲁国朝廷,也指鲁君。
[21]五世:指鲁宣、成、襄、昭、定五公。
[22]四世:指季孙氏文子、武子、平子、桓子四代。
[23]三桓:指仲孙、叔孙、季孙,三家都出于桓公。
[24]谅:诚信。
[25]便辟:习于威仪而不正直,或惯于逢迎拍马。
[26]善柔:工于谄媚而缺少诚信。
[27]便佞:习于口说而无闻见的事实,经常高谈阔论而不着边际。
[28]乐:指心有所爱好。
[29]节礼乐:指一举一动都合乎礼乐的适度节制。
[30]道:在这里是称道的意思。
[31]骄乐:以骄傲为乐。
[32]佚游:放纵的游乐。『佚』和『逸』相通。
[33]宴乐:以酒食招待来取乐。
[34]愆:过失。
[35]躁:急躁不安静。
[36]瞽:指『无目』,意为不能察言观色。
[37]色:女色。
[38]斗:争斗。
[39]得:贪污。
[40]畏:敬畏。
[41]狎:指由于亲近而轻忽。
[42]侮:不敬重。
[43]困:遇到困难。
[44]民:在这里,指知识不多的人。
[45]思:用心思虑。
[46]难:患难,祸害。
[47]探汤:指试探热水的温度,意思是很快就把手移开。
[48]闻其语:听过这样的话。
[49]见其人:看见这样的人。
[50]驷:四匹马。
[51]称:称道,赞扬。
[52]陈亢:字子禽,是孔子的弟子。
[53]尝独立:指孔子曾经一个人独自站立,当时附近并没有别人。
[54]趋:即疾走,古代的礼节,经过长者的面前必须迅速走过。
[55]远:即无私的意思。
[56]邦:国家。
[57]君:指君王。
[58]异邦人:别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