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货第十七
这是篇名,用第一句的最先两个字来表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十七·一 #
一、阳货[1]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2]孔子豚[3]。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遇诸涂[4]。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5](qì)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诺[6],吾将仕矣。”
十七·一 [注释] #
[1]阳货:一称阳虎,季氏的权臣,先独专鲁政,后叛鲁奔晋。
[2]归:同『馈』,赠送的意思。
[3]豚:即猪。
[4]涂:同『途』,道路。
[5]亟:屡次。
[6]诺:指允诺。
今 译 #
阳货想要孔子去拜会他,孔子不去。他送给孔子一只蒸熟的小猪,想使孔子到他家去拜谢。
孔子打听他不在家的时候,前去拜谢他。
不巧两人在路上遇到了。
阳货对孔子说:“来,我和你谈谈。”接着说:“有人具有一身才干,却任由国家政事迷乱不治,可以说是仁爱吗?不可以。一个人喜欢做官行政,却屡次失去机会,可以说是聪明吗?不可以。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岁月是不等待人的。”
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出来做官了。”
十七·一 [主旨] #
孔子以机变和权臣交往。
引 述 #
孔子对待小人的原则,是敬而远之。阳货的行为,孔子并不赞成。他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他想要孔子去见他,孔子也不去。有原则却不轻易得罪人,是一种内方外圆的良好态度。
阳货送孔子一只小猪,存心要孔子去谢他。孔子心里十分明白阳货的企图,居于应有的礼貌,不得不去表示谢忱。于是,故意等待阳货不在家时,才去答谢。这不是耍手段、搞阴谋,而是自我保护的权宜应变。
不巧两人在路上遇见了,躲也躲不掉,逃走更不像话,也没有必要。在这种情况下,说几句应酬话,再自然也不过。阳货用孔子所重视的仁和智,来刺激孔子,还告诉孔子,岁月不饶人,不能再等待了。
孔子淡淡地回答:好吧,我要出来做一些事了。即使是承诺,对小人也用不着守信的。
十七·一 [建议] #
把别人逼得不方便真诚对待我们,是我们的错误。我们最好反求诸己,改变自己,才能使别人安心地真诚对待我们。我觉得这里说的是阳货
生活智慧 #
(一)不管是不是好意,我们都应该遵守礼的规范,用来节制自己的行为,也就是保持应有的礼节。否则自己不像个文明人,就难怪别人看不起我们。
(二)孔子既然重礼,就应该在生活上表现出来。尽管再不愿意,也不能不答谢阳货的善意。想办法避开,是一种两全的办法,这是变通,并不是圆滑。同样的态度,对小人来说,是圆滑;对君子而言,则是圆通。
(三)万一逃避不了,只好面对现实。这时候说几句客套话,彼此客气一番。所说的话,不一定要当真。这不是虚伪,而是仅仅表示礼貌。
十七·二 #
二、子曰:“性[7]相近也,习相远也。”
十七·二 [注释] #
[7]性:指人的本性,亦包含气质。
今 译 #
孔子说:“人的性情本来十分接近,由于习染不同才相差很远。”
引 述 #
孔子对“性”的提示,在《论语》中,只有这一句。难怪子贡曾经感慨“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公冶长篇》)。就算这一句话,也没有说明什么叫作性,又相近到什么程度。
“性相近”用现代话来说,可以用“同类意识”来表示。人与人在一起,发现彼此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产生同类意识,所以才称为人类。“相近”是相差不远的意思,既不完全相同,当然也不可能完全相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应该是“性相近”的最好写照。
“习相远”用现代话来说,可以用“个别差异”来形容。各人所处环境不同,所养成的习惯,互有差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应该是“习相远”的真实注解。
“性相近”是学习的基础,只要认真学习,人人可以成为尧舜。“习相远”是学习的结果,稍微不谨慎,便相差很远了。
“性相近也”,可以用来说明人性原本彼此相近,却不能因此推定人性是善或恶。“习相远也”,可以推论人性是可以塑染的,否则怎么能够由于习染而使原本相近的性,变成相远的人呢?孔子的人性观,应该以告子所说:无善无恶。后人可以塑染,则是大家必须努力的重点。
十七·二 [主旨]
孔子认为人的本性相近,勉励大家谨慎学习。
生活智慧
(一)性是人的天性,与生俱来的本性。孔子虽然没有直接指出性善,但他把仁当作人性的共通点,隐含有性善的意思。由于后天的塑染,才能启发先天的仁性,所以我们认为孔子主张人性可塑,并未直接说明孔子主张性善。
(二)习有主动和被动两种作用,自己决定学好,属于主动;接受环境影响,学坏了,属于被动。可见习的结果,大多可以自行决定,不能完全怪罪于外界的环境,这是孔子主张“反求诸己”的重要原因。
(三)习有仿效和自觉双重作用,一方面仿效,一方面必须自觉。所以学和思要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篇》)。姑且不论自己的性如何,都应该好好学习。
十七·二 [建议]
立定学圣学贤的决心,转化自己的气质,启发自己的智慧,确保学习的正面效果,这才是积极的人生。
三、子曰:“唯上知[8]与下愚不移。”
十七·三 [注释]
今 译
孔子说:“只有上智和下愚的人,教育和环境改变不了他们。”
十七·三 [主旨]
孔子认为上智与下愚不容易改变。
引 述
孔子这一句话,是感慨教育的局限性,并不是否定教育和环境的功能。对中人来说,性相近,习相远,可以透过教育和环境来加以塑染和改变。对于中人以上的上智,和中人以下的下愚,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力,相对地减弱。提示上智的人,少自作聪明;而下愚的人,也要少自以为是。即使是上智或下愚,也应该终生学习。
生活智慧
十七·三 [建议]
把自己当作中等的平常人,不要和上智和下愚扯在一起。用心学习,相信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
(一)在孔子心目当中,真正中人以上的,十分罕见。我们最好把自己当作中人,也就是中等的平常人。勉励自己不断地学习,以期一天比一天进步。希望有一天,能够成为上智的人。
(二)就算真的是下愚,也应该困而学之,比别人加倍努力,做到学天时习之,以求不断充实、提升,至少也要变成中人。
(三)有人认为孔子“唯上智与下愚”这一句话,是接续上一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而来的。实际上智愚和德行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不宜混为一谈。下愚者多行善事,上智者常做坏事,是我们常见的现象。智慧的高低和品德的好坏,不一定完全一致。往往智慧高的,反而更需要加强品德修养,才不致滥用知识,而危害人群社会。
四、子之[9]武城,闻弦歌[10]之声。夫子莞尔[11]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12]?”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13]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14]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十七·四 [注释]
今 译
孔子到武城去,听到弹琴唱歌的声音。他微笑着说:“杀鸡为什么要用宰牛的刀呢?”
子游回答:“从前听老师说过,士大夫学习礼乐,就会爱护人民。人民学习礼乐,就容易指挥使唤。”
孔子说:“各位,言偃的话很对。我刚才是跟他开玩笑的。”
十七·四 [主旨]
孔子嘉勉子游能以礼乐治民。
引 述
孔子可以戏言,在轻松的气氛中教导弟子,使大家愉快地学习,这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式。
子游接受孔子的教导,以乐教来治理百姓。孔子一方面觉得十分欣慰,一方面则为子游的大材小用,深为惋惜。所以用“割鸡焉用牛刀”来劝勉子游。
子游若是听得懂孔子的真意,只是谦虚地请老师多指导,孔子就用不着用“前言戏之耳”来自嘲。毕竟子游的造诣,远不如孔子,还需要以“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来解释自己的作为。孔子这才不得不说出“前言戏之耳”的话,并且勉励其他弟子,向子游看齐。老师爱护学生,真的是用心良苦。
生活智慧
(一)“君子学道”,指的便是礼乐。孔子看出子游所行的道,偏重在乐教。他用“割鸡焉用牛刀”来指点子游,子游立即找理由支持自己的作为,显然在礼的方面,稍有欠缺。可惜子游尚不能自觉,不明白孔子的真正用意。
(二)乐要用礼来加以节制,不但要欣赏乐的美,而且要体会乐的善。唯有礼乐交融,才能够和乐互惠。现代人乐而忘礼,尤其在KTV等场合中,更是可怕!
(三)学生有良好的表现,老师自然心中欣慰。但是给予一些指点,希望再求上进。若是学生暂时不能理解,便要给予面子,自嘲是开玩笑的。但内心仍然盼望,学生过后能够自省、自觉,再求上进。
十七·四 [建议]
少为自己找理由、寻借口,让师长说几句,增加自己的见闻,提升自己的实力,岂不是更好!
五、公山弗扰[15]以费畔[16],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17],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18]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十七·五 [注释]
今 译
公山弗扰占据费邑,背叛季氏,派人来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往。
子路很不高兴,说:“没有地方去了吧,为什么一定要到公山氏那里去呢?”
孔子说:“叫我去的人,难道是没事叫我吗?假如有人用我,我将在东方复兴周朝的治道。”
十七·五 [主旨]
孔子一心想振兴周朝的治道。
引 述
孔子不在乎当官与否,因为同样可以弘扬大道。但是有从政的机会,也从来不会轻易放弃。把周朝的治道复兴起来,一直是他的心愿。
公山弗扰提供的机会合不合适,孔子想一探究竟。子路不高兴,孔子给予说明。老师教导学生,作出一番阐述,和学生听了老师的指点,提出若干说词,实际上并不相同,这是我们必须用心辨明的。
子路的语气欠佳,用意却十分善良。孔子在这一方面,并不计较,他只是表明自己的心愿,真是恰到好处。
十七·五 [建议]
对长上要恭敬,这是基本的礼节。对师长说话,必须有礼貌。即使不高兴,也不能随意表现出来。
生活智慧
(一)一般人听话,不在乎说话的内容,却斤斤计较说话的态度和语气。孔子刚好相反,他比较重视说话的内容,对于说话的态度和语气,往往先加以包容,等待道理说明白了,才找机会加以指点。
(二)我们说话时,最好注意自己的态度和语气,以免触怒听的人,根本听不进去。再好意也将引起反感,岂不是自寻烦恼?
(三)有机会,要试试看。不轻易放弃,才是负责任的态度。试了不行,要果决地离开,不应该留恋,才合理。
六、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19],宽则得众,信则人任[20]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十七·六 [注释]
今 译
子张向孔子请问行仁的方法。孔子说:“能够实践五种品德于天下,便是仁了。”子张请问五种品德的细目。孔子说:“谦恭,宽厚,诚实,勤敏,慈爱。谦恭就不会遭受侮辱,宽厚就能获得众人的拥护,诚实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勤敏就会有工作成绩,对人慈爱才能使人乐于效劳。”
十七·六 [主旨]
孔子教导子张为仁的方法。
引 述
“恭”的意思,是谦恭。态度谦恭,不可以骄傲放肆。对人谦恭,既不会随便侮辱、慢待别人,也不致招惹别人的侮辱和慢待。
“宽”是宽大、宽厚、宽恕,表现出宽宏大度。对人宽厚,别人才会以宽厚待己。
“信”即诚实,是人与人之间,讲求和谐的基本条件。不守信用、不实在,有如生活在空气不足的地方,很难生存。
“敏”为勤敏,不但勤劳,还需要聪敏。由于聪敏的人,自认为聪明过人,往往不知勤劳,以致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聪敏的人,必须格外勤劳,才能“敏而好学”(《公冶长篇》),获得更高的成就。
“惠”是慈爱,给人恩惠并不求取回报。发自真诚的爱心,才叫作慈爱。
仁是各种德行的总称,孔子用恭、宽、信、敏、惠来表示,并不是固定的项目。只能说仁包含这五样,却不能反过来,说这五样就是仁。
谦恭不致招来侮辱,宽厚才能得众,诚实令人信任,勤敏就会成功,慈爱使人乐于效劳,但都必须合理,不能过分。
十七·六 [建议]
把恭、宽、信、敏、惠当作自我修持的五种项目,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并深入体悟其中的道理。
生活智慧
(一)过分谦恭,很容易招致劳苦。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泰伯篇》),可见恭必须合理。谦虚不会过分,谦恭才会。前者是内在的,后者则表现于外,最好加以明辨。
(二)人有个别差异,各有不同的好恶。为了和平相处,必须宽厚相待。和而不同,便是合理的宽厚。信有合理的信和不合理的信,前者称为大信,必须坚持;后者为小信,可以改变,并不是失信。
(三)敏加上勤,自然天下无难事。惠是给人恩惠,还要不求回报。后面《尧曰篇》把“惠而不费”列为五美的首位,是从政的人士必须用心实践的。
七、佛(bì)肸[21](xī)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22]也。’佛肸以中牟(mù)畔,子之往也,如之何?”
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23]。不曰白乎?涅[24](niè)而不缁[25]。吾岂匏(páo)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十七·七 [注释]
今 译
佛肸召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往。
子路说:“从前听老师说过:‘本身做坏事的人,君子是不去加入的。’佛肸占据中牟叛乱,您却要到他那儿去,为什么呢?”
孔子说:“对,我曾经说过这话。很坚硬的东西,不是怎么磨都磨不薄吗?很白的东西,不是怎么染也染不黑吗?我难道是天上的匏瓜星吗,怎么能高挂着不让人采去吃呢?”
十七·七 [主旨]
孔子打算不择地而实施治道。
引 述
真正坚硬的东西,是磨不薄的。真正白的东西,是染不黑的。这就是“上智不移”的道理,孔子当然心中有数。佛肸和公山弗扰一样,子路都不喜欢。他看到孔子有意亲近,都据理力劝。做弟子的,不愿意老师受委屈。虽然有一些不恭敬,孔子也十分谅解。
子路的这种态度,孔子非常熟悉。屡次如此,果然本性难移。对于熟悉的人,特别是自己的弟子,自然不介意。
孔子自认为不是悬挂在天上的匏瓜星,有机会让大家受惠,必须当仁不让,实在十分伟大。
十七·七 [建议]
内心坚定,就算有时候碍于情面,或者迫于形势,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但是一旦时过境迁,情况有所舒缓,必须立即恢复原先的态度,以示忠贞可敬。
生活智慧
(一)弟子当着老师的面,称呼自己的老师为夫子,是春秋以后的情况。子路这样说,显然不合乎当时的事实。这一番话,应该是后人加入的。子路的个性,大家都很清楚,所以把这些话,加在子路身上,也是理所当然。
(二)匏瓜是星的名称,高挂在天上。孔子的意思,是有才能的人,不能老是孤芳自赏,不理会人群社会的事情。为人所用,才是善尽社会责任的积极态度。
(三)白色最容易染黑,这是大家熟悉的现象。孔子却相信真正白的东西,染不黑。意思是就算外表黑了,里面还是白的。只要洗涤一番,又恢复白的本来面目。
八、子曰:“由也,女闻六言[26]六蔽[27]矣乎?”对曰:“未也。”“居[28]!吾语[29]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30];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31];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32];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十七·八 [注释]
今 译
孔子说:“仲由啊,你听过六言六蔽吗?”子路回答:“没有。”孔子说:“坐下来,我告诉你。只喜好仁德却不好学,缺点是愚昧无知;只喜好聪明却不好学,缺点是放荡不羁;只喜好诚实却不好学,缺点是自己受害;只喜好率直却不好学,缺点是言行急切;只喜好勇敢却不好学,缺点是造成祸乱;只喜好刚强却不好学,缺点是胆大狂妄。”
十七·八 [主旨]
孔子勉励大家好学。
引 述
仁德、聪明、诚实、率直、勇敢、刚强,原本是六种值得赞扬的美德。若是具有这样的美德,便自以为是而不再好学,不重视学问思辨,那就容易造成愚昧无知、放荡不羁、自己受害、言行急切、招惹祸乱、胆大狂妄的恶果,那就是可怕的六种弊病了。
有了美德,还需要学问思辨,也就是不断好学,才能保持中和的程度,不致产生不良的后遗症。
十七·八 [建议]
我们常常好心做坏事,所以必须用心明辨,自我掌控。
生活智慧
(一)美德必须合理,以求不过分。勇而无礼则乱,便是不好学的恶果。见义不为,无勇也。必须见义,才能够勇为。
(二)自谦与自卑、自尊与自大、爱护与姑息、智辩与强辩、忠告与诽谤、容忍与屈服、称赞与谄媚、负责与把持、合作与合污、坚忍与顽固、应变与取巧、自由与放纵,都需要好学、深思、明辨,以便合理拿捏。
(三)美德过与不及,都可能变成恶德。必须谨慎小心,以免由美转恶,善行变成恶行。动机和结果,最好能兼顾。
九、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33],可以观[34],可以群[35],可以怨[36]。迩⑤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十七·九 [注释]
今 译
孔子说:“弟子们,为什么不研读《诗经》?读《诗经》,可以激发人的情意,提高观察力,陶冶合群性情,抒畅个人的忧怨。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主;还可以知道很多鸟兽草木的名称。”
十七·九 [主旨]
孔子以学《诗》的益处劝勉弟子。
引 述
孔子说过《诗经》的精神,在于“思无邪”(《为政篇》)。自由的想象力,却能够凸显合乎礼义的自由意志。发乎情,还要止乎礼。孔子劝勉弟子们学《诗经》,主要是透过吟诵、品味,激发人的情意、考察人的得失、了解合群的道理,并且抒发内心的忧怨。就近处看,可以侍奉父母;从远处看,可以事奉君上。还可以从中认识很多鸟兽草木的名称,增加自己的见闻。
十七·九 [建议]
偶尔读读《诗经》,看看自己有什么样的感觉。不必勉强,自然就好。
生活智慧
(一)《诗经》是作者灵感的真情流露,短短数语却意味深长。它提供我们道德的方向,并不具体指出固定的道德标准。这使我们获得很大的想象空间,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以充分体悟人的尊严。
(二)“观”是双方面的考察,既可以想象作者的心境,也可以观察实际的状态。自己则游走在两者之间,悟出自己所应为的品德修养。
(三)“哀而不伤”(《八佾篇》),怨也不必求报复。同样是怨,君子心里坦然宽广,小人心中老是忧愁(《述天篇》),毕竟不可同日而语。
十、子谓伯鱼曰:“女为[37]《周南》《召南》[38]矣乎?人而[39]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十七·十 [注释]
今 译
孔子对他的儿子孔鲤说:“你研读过《周南》和《召南》吗?一个人如果不研读《周南》和《召南》,就像面对着墙壁站在那里发呆!”
十七·十 [主旨]
孔子劝勉伯鱼学《诗》。
引 述
《周南》和《召南》是《诗经》中收集的民间歌谣,主要在透过男女爱情的自然流露,阐明夫妇之道。孔子是不是在孔鲤即将娶亲之际,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并不知道。他说一个人若是不研读《周南》和《召南》,好比站在墙壁前面,既看不见什么,也走不通一步,应该是一种及时的指导。
十七·十 [建议]
重视夫妇之道,双方都约束自己,尊重对方,彼此包容,多原谅、少责备。
生活智慧
(一)看不见也行不通,难免产生忧怨的情绪。这时候借由研读《诗经》,特别是《周南》和《召南》,可以明白夫妇之道。对结婚前或刚刚结婚的夫妻,应该有很大的助益,不妨试一试。
(二)有些事情,当面不方便开口,可以透过媒介,来充分沟通。这和易子而教,应该是同样的道理。现代讲求一切说明白,实际上也有相当的弊害,值得深思。
(三)夫妇之道,是家庭生活的基础。夫妇能和睦相处,家庭生活才有温暖与幸福可言。夫妇不和,渐至貌合神离,造成怨偶,甚至于离异,最可怜的,莫过于无辜的子女。
十一、子曰:“礼云礼云,玉帛[40]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41]云乎哉?”
十七·十一 [注释]
今 译
孔子说:“礼的意义,难道只在玉帛这些礼品吗?乐的意义,难道只在钟鼓这些乐器吗?”
引 述
“礼”是外在的表现,透过玉帛等礼器,将内在的感情表达出来。如果只重视看得见的形式,缺乏看不见的仁心,也就是只重形式而忽视内容,岂不是舍本逐末?
“乐”的本质,在和。透过钟鼓等悦耳的乐器,来表达无私染、不迷妄的纯净感情,促使我们与天地自然合一。乐的真正价值,不在抒发我们的情绪,而在提升我们的精神。如果只是用来刺激人的感官,获得生理上的满足,并不是真正的乐。
十七·十一 [主旨]
孔子说明礼乐重在根本,并非徒具形式。
生活智慧
(一)礼以敬为本,乐以和为本。礼表现为秩序井然,乐令人觉得和谐协调。礼乐都透过有形的器物,来表达无形的感情。最好形式与内容并重,以求表里一致。
(二)现代人重形式而轻实质,不但减低了礼乐的功能,而且不能提升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官能刺激,满足虚荣心,对自我充实,并无实际助益。
(三)教条化的礼,只有外在的形式,激发不出内在的仁心。现代流行配合躯体动作的乐,偏重声色的刺激,同样无助于仁心的发扬。
十七·十一 [建议]
从现在开始,处理任何事情,都应该掌握根本,不宜舍本逐末。
十二、子曰:“色[42]厉而内荏[43],譬诸小人,其犹穿窬[44](yú)之盗也与!
十七·十二 [注释]
今 译
孔子说:“脸色严厉,内心怯懦,这种人如果用小人来譬喻,大概就像挖洞翻墙入室盗窃的小偷吧!”
十七·十二 [主旨]
孔子感叹当时的人表里不一。
引 述
孔子这一番话,是针对那些欺世盗名,却居高位,握有权势的人。说他们外表严厉,内心却十分软弱,简直像挖墙洞的小偷。
这样的人,为什么能居高位,握有权势呢?我们只能说是时代的不幸,人民的不幸!除此之外,又能说什么呢?孔子感叹“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八佾篇》),这里又说出这样的话,可见当时的社会十分混乱。
十七·十二 [建议]
最好实至才名归,以免色厉内荏。
生活智慧
(一)欺世盗名的意思,是欺骗世人而窃取名誉,不论是徒有其名,或名过于实,只要蒙过当时的人,便能够窃取虚假的名誉,甚至于流传到后代。
(二)我们常说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便是每一个时代,都可能出现欺世盗名的人,必须通过严格的考验,较长时间的观察,才能够相信。
(三)色厉内荏已经成为通用的成语,意思是外貌刚强而内心怯懦。看起来很威严,实际上十分软弱,根本承受不了压力,通过不了严格的考验。
十三、子曰:“乡愿[45],德之贼[46]也。”
十七·十三 [注释]
今 译
孔子说:“外表忠厚而内心巧诈的假好人,真是毁坏道德的败类。”
十七·十三 [主旨]
孔子说明乱德的人。
引 述
外表忠厚老实的人,内心可能十分诚信,也可能诚信不足。我们既然难以判断,只好多费时间,详加考察、用心研判,才不致产生误解。
外表忠厚老实而又表里如一的人,当然最好。万一表里不一致,那就是存心拿忠厚老实做手段,来骗取别人的喜爱和信任,实在是十足的伪善者。还有一种可能,便是自己缺乏原则,但求追随世俗,同流合污,到处受人欢迎,成为典型的和稀泥。
无论是哪一种,都是毁坏道德的假好人,活该被骂为乡愿。现代社会,这种人仍然很多,要特别小心。
十七·十三 [建议]
先从自己做起,宁可不受欢迎,也不能乡愿!
生活智慧
(一)好人有真有假,看起来一模一样,以致真假难辨。假好人往往比真好人更好,因为存心欺骗别人,不得不特别用心,才能诱人上当,令人产生信任感。
(二)乡愿的特性是:不论是非,缺乏原则,见风转舵,皆大欢喜。这种人不但自以为得意,而且经常成为大家欢迎的好好先生。由此可见,现代人的浅薄无知。
(三)最可怕的,是那些大家都认为廉洁的,实际上并不廉洁;大家普遍信任的,结果却不值得信任。使人把廉洁、不廉洁,诚信、不诚信,都搞混乱了。
十四、子曰:“道听而涂[47]说,德之弃[48]也。”
十七·十四 [注释]
今 译
孔子说:“在道路上听到传言,就在路途中传播出去,就等于抛弃了应守的道德。”
引 述
人家随便说说,我们随便听听,大家都不当一回事,算是闲聊,纯粹为了打发时间,顶多是一种浪费,还不致伤害别人。
人家随便说说,我们就把它当成真的,到处去传播。万一伤风败德,或者破坏他人的名誉,那真是罪过。
我们搞不明白人家所说的是真是假,有没有什么不良的企图,是不是想利用我们传达些什么信息,为什么不仔细想想、用心明辨,就糊里糊涂成为人家利用的工具呢?
就算不伤害任何人,对自己也有很大的不利。养成道听途说的坏习惯,迟早有一天被人利用,或伤害别人。
十七·十四 [主旨]
孔子指出传播谣言是失德的行为。
生活智慧
(一)未经证实的话,不要传播。这才合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篇》)的需求,愈具有影响力的人,愈需要重视这方面的修养。
(二)喜欢道听途说的人,一旦被察觉了,便会失去大家的信任。更可怕的是,迟早变成大家利用的对象,把他当作有心利用的传播工具,而且还是免费的。
(三)听到任何讯息,务必经过慎思明辨,用心辨明真伪,这是现代信息发达时代,人人必须具备的修养。远比孔子当时,更加小心才好。
十七·十四 [建议]
自己不要道听途说,也不要相信道听途说的人。
十五、子曰:“鄙夫[49]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50]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十七·十五 [注释]
今 译
孔子说:“庸劣的人可以跟他一起事奉君主吗?当他没有得到职位的时候,唯恐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又害怕失去它。假如害怕失去它,便会无所不用其极了。”
十七·十五 [主旨]
孔子劝导弟子不要有患得患失的庸劣心态。
引 述
“患得患失”是一句通用的成语,意思是得失心很重,经常很不安。患得患失的心态,使人唯利是图,不理会合理不合理。尚未获得机会,忧心抢不过别人。已经得到官位,又忧心什么时候被挤掉。一个人只要担心害怕会失去官位,恐怕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岂不是十分可怕!
当官的人,若是患得患失,就不敢忠言直谏。对于君主的失误,完全不敢置评,也不敢有什么建议。这样的庸劣小人,可以担任公职吗?
十七·十五 [建议]
从自己做起,由小事情着手,培养不患得也不患失的良好心态。
生活智慧
(一)患得患失的人,对长上只好忍气吞声,因此表现出虚假的忠诚。一天到晚担心害怕失去职位,难免不择手段来保持自己的位置。
(二)有机会就掌握,没有机会便继续充实自己。得也愉快,失也不觉得痛苦。这种随遇而安的心态,才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勇者。
(三)不患得患失,才能不怨天也不尤人。一旦患得患失,必然怨天尤人。这样,下学还可以,上达就做不到了。要想知命、知天,简直不可能。
十六、子曰:“古者民有三疾[51],今也或是之亡[52]也。古之狂也肆[53],今之狂也荡;古之矜[54]也廉,今之矜也忿戾[55];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十七·十六 [注释]
今 译
孔子说:“古时候的人,有三种常见的毛病,现在或许都看不到了。古时的狂人不拘小节,现在的狂人放荡不羁;古时矜持的人行为方正令人不敢侵犯,现在矜持的人动辄恼羞成怒与人争斗;古时的愚人很直率,现在的愚人却喜欢耍弄欺诈手段。”
十七·十六 [主旨]
孔子感叹世俗败坏,今不如古。
引 述
狂妄、矜持、愚蠢三种毛病,自古以来,就出现在社会人群之中。只不过古代的狂妄,多少还有可取的地方,尽管不拘小节,却也极力进取;现在的狂人,放荡而不知检点,丝毫都不可取。古代的矜持,还能够廉洁自持;现在则易怒而斗狠。古代的愚蠢,还保持率直的习惯;现在却更加欺诈、虚伪。似乎现在的毛病,比古代更为严重了。
十七·十六 [建议]
提高警觉,力求狂而不放荡,矜而不好斗,愚而不欺诈,以免一无是处。
生活智慧
(一)常听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道德修养,好像一代不如一代,值得大家深思,并且提高警觉才好。
(二)同样的毛病,现代人远比古代严重,是不是大家的知识愈丰富,才能愈提升,而道德修养反而退步了?
(三)狂、矜、愚若是保持合理的程度,并不是完全没有好处。如果加上放荡不羁、易怒好斗、欺诈虚伪,那就没有一点儿可取了。
十七、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请参见《学天篇》,是相同的语句。
十八、子曰:“恶紫[56]之夺朱[57]也,恶郑声[58]之乱雅乐[59]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十七·十八 [注释]
今 译
孔子说:“我厌恶紫色夺取了大红色的光彩,厌恶郑国淫靡的音乐扰乱了先王雅正的音乐,厌恶巧嘴利舌的人倾覆了国家。”
十七·十八 [主旨]
孔子认为杂色取代正色,并不是好现象。
引 述
从形式上说,郑乐的旋律,和雅乐十分接近。但实质上的精神,有很大的差异,可以说貌似而神非。郑乐是迷人的,过分迷惑人心,孔子认为犹如某些光会乱说话却办不出正事的人,把国家倾覆掉一样,应该加以禁绝。
颜色是悦目的,可是杂色取代正色的地位,相当于喧宾夺主,也令人十分厌恶。
提倡正乐和正色,以正为主,才能端正社会风气。
十七·十八 [建议]
正人必先正己,端正自己的行为,从端正自己的观念做起。心正然后身修,是必然的道理。
生活智慧
(一)正是对或是的意思,表示正正当当、堂堂正正和正大光明。一个人心存正直、为人正直,在日常生活当中,也要求正,才是正人君子。
(二)心存正直,才能保持内心的平正,不致产生偏失。为人正直,就没有怨恨。随时反省自己,也就受人尊敬。
(三)做人做事,都应该恪守正道。音乐、绘画,也应该正乐、正色。孔子时代的礼制,有很多到了现代已经不能适用。但是恪守正道的原则,永远正确。
十九、子曰:“予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60]焉?”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61]行焉,百物[62]生焉,天何言哉?”
十七·十九 [注释]
今 译
孔子说:“我真想不说话了。”
子贡说:“老师如果不说话,我们还有什么可以传述的呢?”
孔子说:“天说了些什么呢?四季运行不已,万物生生不息,天说了些什么呢?”
十七·十九 [主旨]
孔子说明天道运行,不言不语而功效显著。
引 述
孔子主张身教重于言教,为了提醒弟子们,不要过分依赖他的言教,故意说出“我真想不说话了”这样的话。子贡果然不能一下子就领悟,反而认为老师如果不说话,他们将依循什么,又将传述什么呢?孔子进一步指点他,告诉子贡老天爷不开口,难道人们就无从学习,不明白自然规律吗?天虽然不说话,但四时的循环,万物的生生不息,其中蕴含的奥妙,我们不是都领悟到了吗?
现代人过分重视语言的沟通,整天除了睡觉以外,说话不停,哪里有内省、反思的时间?又怎么能够自觉呢?孔子以天不说话来启发子弟多听、多看、多想、少开口,用心良苦。
十七·十九 [建议]
有言有默,两方面兼顾并重。身教言教,合起来学习,不能有所偏重。
生活智慧
(一)只要人能自觉,用心观察现象,悟出其中的道理,那么到处都是学问,时时都能学习。四时运行不息,难道没有宇宙秩序可言?天不言语,是不是要我们细心领悟呢?
(二)无为而治,和天不言语有没有什么关联性?天无言无语,实际上有言也有语,其功效甚至超过有言有语。这种道理,同样需要我们用心领悟。
(三)老师的言语,固然需要好好学习。老师的日常行为、举止动作,我们也应该仔细体会。从言教、身教并重的过程中,才能学得老师的真功夫。
二十、孺悲[63]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64]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十七·二十 [注释]
今 译
孺悲想要会见孔子,孔子推托生病不见他。传话的人刚走出房门,孔子便拿起瑟来弹奏唱歌,故意让孺悲听到。
引 述
孔子不想和孺悲见面,一定有原因,不过我们无从得知。我们既不是孔子,也不敢妄加猜测。
孔子不能明白表示不要和孺悲见面,推托身体不舒服。这不是欺骗,而是不能当面给孺悲难堪,保留一些面子。
传话的人刚走出房门,孔子就拿起瑟来弹奏,还随着唱歌,故意让孺悲听到。这是一种暗示,让孺悲知道一定有什么地方不对,孔子才会这样对待他。我们相信只要孺悲知错能改,孔子依然会依礼接见他。
十七·二十 [主旨]
孔子不想见孺悲。
生活智慧
(一)孔子最重视诚信,他不愿意和孺悲见面,托词生病,当然不是不诚信,而是对孺悲的一种尊重,不当面使他难堪;一种暗示,告诉他有一些失误必须改正。
(二)一般人如果托词生病,不至于故意弹瑟唱歌,透露没有病或病得不重的信息。孔子这样做,和他的身份有关。一般人分量不够,最好不要这样,以免惹出是非。
(三)我们想和一个人见面,最好先打听一下。是不是要经人介绍,或者有些什么特殊的限制?不要唐突求见,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困扰。
十七·二十 [建议]
有人推托不和我们见面,却又故意让我们知道,明明在家,只是不愿意接见。这时候不必恼羞成怒,更不应该到处抱怨。最好自我反省,是不是有什么设想不周的地方,赶快改善,看看效果如何,自然知道原因出在哪里。
二十一、宰我问:“三年之丧[65],期[66]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67];三年不为乐,乐必崩[68]。旧谷既没,新谷既升[69],钻燧改火[70],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71]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72]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十七·二十一 [注释]
今 译
宰我请教:“父母去世,守丧三年,为期太久了。君子三年不习礼仪,礼仪一定荒废;三年不奏音乐,音乐一定忘掉。去年的谷米吃光了,今年的谷物已经成熟,钻火用的燧木经过一个轮回,守丧一年也就可以了。”
孔子说:“父母去世不到三年,你吃白米饭,穿锦绣衣服,心里安吗?”
宰我说:“安。”
孔子说:“你心里安,就去做吧!君子守丧的时候,美好食物不觉得甜美,悦耳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安适,所以才不这样做。现在你既然心安,就去做好了!”
宰我出去后,孔子说:“宰予真没有仁心呀!儿女生下来,三年以后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为父母守丧三年,天下都这样。宰予这个人,难道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三年的爱护吗?”
引 述
孔子说觉得心安,就可以去做,丝毫没有开玩笑的意思。他那痛心的语气,不知道宰予听出来没有。
孔子对于人性的证悟,十分深刻。分别从生理、心理和伦理三方面说明,并且加以贯通。子女出生三年,才能完全脱离父母的怀抱,为父母守丧三年,这是生理方面的推算。君子守丧期间,吃美味不觉得可口,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适,好比父母养育子女,前三年在心理上的反应,十分相近。一切以子女为先、为重,父母的牺牲实在很大。而在伦理方面,对父母的孝心,最可贵的,在于自觉、自主。孔子用“安不安”来指点他,他却直接回答“安”,可见已经麻木不仁,不必再说下去了。
十七·二十一 [主旨]
孔子说明三年守丧的原意。
十七·二十一 [建议]
守丧期间的长短,实际上可以因情况而制宜。但是心中有父母,不应该违反父母的教诲,才最要紧。
生活智慧
(一)内心安或不安,不完全决定于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因素。伦理的要求,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宰予是孔子最失望的弟子,我们只能拿孔子这一番话来自我警惕,不能说只要自己觉得心安,便可以不遵守社会规范。
(二)现代社会,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我们已经不可能守丧三年。但是在精神上发扬父母的志向,三年里面不改变父母生平所作所为(《学天篇》),应该也是尽孝了。
(三)宰予这样倔强地回答孔子,基本上已经相当不敬。用旧谷和新谷来譬喻,也很不恰当,难怪孔子对他十分失望。
二十二、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73]矣哉!不有博弈[74]者乎?为之,犹贤[75]乎已。”
十七·二十二 [注释]
今 译
孔子说:“整天吃饱饭,一点儿心思也不用,很难养成良好的德行!不是有掷骰子和下围棋的游戏吗?做这些也胜过什么都不用心。”
引 述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其实这个心人人都有,称为人心,也就是仁心。对天地万物,都依仁心而对待,自然走上正道。所以孔子最看不起那些饱食终日,却一点儿也不善用仁心的人,说他们要培养良好品德,实在十分困难。还不如下下棋、动动脑筋,从中获得仁心的体悟。说不定悟出自己对家庭、国家、民族、人类、万物的应有责任,反过来善用时间,提升自我。
“博弈”的原义是“掷骰下棋的游戏”。时至今日,却演变成“赌博”的代名词。博弈条款,便是赌博合法化的依据。当年孔子的意思是人有理性,喜欢动脑筋想事情,如果心思不花在正当或有趣的事情上,很可能生出坏念头,干一些违法乱纪、害人害己的恶事。还不如玩一些掷骰下棋的游戏,绝对不是现代所说的“赌博”。孔子反对终日无所事事地闲荡,并不反对合理的休闲生活。因为一张一弛,才是良好的生活步调。
十七·二十二 [主旨]
孔子说明用心才能够养成良好的德行。
生活智慧
(一)我们一直说用心、用心,却没有说出用的是什么心。原来是仁心。用原来就有的仁心(人本有的心)来将心比心,还有什么想不通的呢?
(二)有人下了一辈子的棋,却悟不出人生的大道理。并不是不用心,而是不用仁心。只是想把棋下好,却没有透过下棋,体悟把人做好的仁心。
(三)仁心人人都有,如果放弃不用,不但可惜,而且容易走上偏道,甚至于误入歧途。想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务须常常善用仁心,使其成为习惯。
十七·二十二 [建议]
用心不仅是认真,而且要充满仁爱,其实就是凭良心认真思虑,并且要将心比心,设身处地。
二十三、子路曰:“君子尚[76]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十七·二十三 [注释]
今 译
子路问:“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说:“君子认为道义最为崇高。君子只有勇而没有义就会作乱,小人只有勇而没有义就会偷盗。”
十七·二十三 [主旨]
孔子教导子路崇尚道义的勇敢。
引 述
这里所说的君子,指居上位的人。如果只知道勇敢而不严守道义,就会作乱。小人指一般百姓,若是只知道勇敢而不重视道义,便会沦为盗贼。
勇敢的意思,是意志坚强敢作敢为。孔子在《子罕篇》和《宪问篇》分别指出“勇者不惧”,勇敢的人是不害怕的。所以必须合乎道义的要求,才不致在坏事方面也显得勇敢。
平时见义勇为,战时勇敢杀敌,都是合乎道义的勇。壮年血气方刚,很容易表现出无知之勇,所以孔子主张“戒之在斗”(《季氏篇》)。
我们常说“敢作敢为”,似乎很有气魄,令人羡慕。实际上敢作敢为,必须合乎“义”和“理”的要求,才值得鼓励。倘若不合义或不合礼,敢作敢为的结果势必危害社会、妨害安宁。千万不要敢作敢为而不加以限制,以免害人害己。
十七·二十三 [建议]
意志坚强的人,首先要摆脱物质欲望的引诱和控制。减少物质欲望,才有勇而合义的可能。
生活智慧
(一)勇可以分为大勇和小勇,大勇合乎道义,为大我、为公利,当然应该全力以赴。小勇不合乎道义,为小我、为私利,最好不为。
(二)见义勇为,合乎仁心的要求,自然合于道义。我们常说“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便是平日所作所为,都是大勇。只有心地坦然,才做得到。
(三)意志薄弱的人,容易受到物质欲望的左右,原本心地光明的,也会一时糊涂而做出不合理的事情。如果为了满足私欲,变成物质欲望的奴隶,那就更加可怜了。
十七·二十四 #
二十四、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77]而讪[78]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79]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80]以为直者。”
十七·二十四 [注释] #
[77]下流:在这里指下位。
[78]讪:毁谤。
[79]窒:不通事理。
[80]讦:揭发他人的隐私。
今 译 #
子贡请问:“君子也有厌恶的人吗?”孔子说:“有的:厌恶专门说人坏话的人,厌恶在下位而毁谤上级的人,厌恶勇敢而不知礼节的人,厌恶果敢而不通事理的人。”
孔子反问:“赐啊,你也有厌恶的人吗?”子贡说:“我厌恶袭取别人的成绩而自以为聪明的人,厌恶不谦虚而自以为勇敢的人,厌恶揭发别人的隐私而自以为率直的人。”
十七·二十四 [主旨] #
孔子与子贡各自说明所厌恶的人。
引 述 #
爱好和厌恶,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只要合理,就没有什么不好。孔子厌恶四种人:专门说人家坏话,可见心术不正;专门毁谤长上,可见品格低劣;单凭勇敢而不知礼节,可见有勇无义;敢作敢为却不通事理,可见常惹事端。
子贡也有厌恶的人,他举出三项:自以为聪明,却专门抄取别人的智慧;自认为勇敢,却不能谦让;自居为正直的人,却经常揭发别人的隐私。
这几种人,为什么令人厌恶呢?因为恶行败德,还会影响社会风气,大家都受害。
十七·二十四 [建议] #
爱好不必过分,厌恶也不需要过分,合理才好。
生活智慧 #
(一)有爱好也有厌恶,这是人之常情。但是拿捏得合理,则需要各人的修养。合理的标准,各人不同,表示各人的品德修养不一样。
(二)说人坏话,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同时令人觉得,会在我面前说别人的坏话,也会在别人面前说我的坏话,使人害怕。
(三)上下之间有不同的看法,也有不同的立场。但是毁谤长上,终久不合伦理的要求。可以当面建议,不应该背后毁谤。
十七·二十五 #
二十五、子曰:“唯女子[81]与小人[82]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83],远之则怨。”
十七·二十五 [注释] #
[81]女子:侍妾。
[82]小人:仆人。
[83]孙:『逊』的古体字,意为谦让。
今 译 #
孔子说:“只有婢妾和仆人是难以相处的,亲近了便会无礼,疏远了就会怨恨。”
十七·二十五 [主旨] #
孔子慨叹侍妾、仆人难以相处。
引 述 #
孔子这一句话,经常被人拿来大做文章,痛加鞭挞。说孔子守旧、重男轻女,加上一大堆罪名。
实际上孔子再了不起,也是人而不是神。他和我们一样,有喜、怒、哀、乐。这一句话流传得下来,正好表示《论语》的亲和性和真实性。否则老早就被篡改或删除掉了,哪里会保留这样的记载。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所指的“女子”,应该是婢妾这一类人自己没有什么修养,却依仗主人的权势,难免作威作福。“小人”则专指仆人,由于狐假虎威,所以太接近时就不恭敬,而太疏远时就会怀恨。
这一番谈话,感慨的成分比较浓厚,原来就不是事实的叙述,或者实证的记录。有些女子与小人确属如此,有些则未必然。我们把它当作一种提示,遇到时不至于生气,也不必愤怒,岂不是多一面镜子,多一种参考?
十七·二十五 [建议] #
好好反省自己,是不是多少有一些『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的心态,想办法改正,才是当务之急。
生活智慧 #
(一)男女两性,都有修养良好的,也都有修养很差的。不能以偏概全,说什么天下的男人没有一个有良心的,或者凡是女人都很难养。
(二)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其实是很多人都会有的不良反应。我们拿来反省自己,改善自己,才是明智之举。
(三)男人和女人,是有很多差异的。男人说女人,女人说男人,难免有一些成见或偏见。不必过分敏感,平静一些,反而容易沟通。
十七·二十六 #
二十六、子曰:“年四十而见恶[84]焉,其终也已。”
十七·二十六 [注释] #
[84]见恶:被人嫌恶。
今 译 #
孔子说:“一个人到了四十岁,还被人厌恶,看来是终身无望了。”
十七·二十六 [主旨] #
孔子说明人人都应该及时修养品德。
引 述 #
这一句话,最好和《子罕篇》所说“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合在一起看。四五十岁还没有什么良好的表现,孔子认为已经不可能有什么发展了。现在四十岁还受人厌恶,可见终其一生,做不出什么好事情了。当然,凡事都有例外,只要看到孔子这一番话,便痛改前非,下决心修养自己的品德,相信还是有希望的。
十七·二十六 [建议] #
有人表示厌恶,最好反求诸己。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而不是用不好的态度来对付他。
生活智慧 #
(一)活到老,学到老,哪怕是最后一刻才醒悟,也是“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篇》)。现代人四十岁还算年轻,不要被孔子这一番话吓到。鼓起勇气,从现在开始,用仁心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永远不嫌迟。
(二)四十而不惑,也是一种概数,不一定人人都能做到。稍为延后一些,五十才不惑,也还有无穷的希望。“不惑”的意思,是没有什么疑惑。在这种情况下,还被人厌恶,证明自己的不惑,仍然大有问题。赶快打破这种僵局,重新来过。好好检视自己的观点,改善自己的态度,端正自己的念头,方为上策。
(三)四十而见恶,再不力求改善,恐怕愈老愈惹人讨厌,那真是“老而不死,是为贼”(《宪问篇》)了。及时改变,是当务之急,不能再犹豫不决了。
【注释】 #
[8]知:通『智』。
[9]之:前往。
[10]弦歌:指弹琴唱歌。
[11]莞尔:微笑。
[12]割鸡焉用牛刀:意谓治小国何必用礼乐大道。
[13]偃也:子游的自称,子游姓言名偃。
[14]小人:在这里指百姓。
[15]公山弗扰:季氏家臣,曾经据费邑反叛。《史记》所载『公山不狃』,便是此人。
[16]畔:同『叛』。
[17]末之也已:指无处可去了吧。
[18]徒:徒然。
[19]不侮:指不被人欺侮。
[20]任:倚仗。
[21]佛肸:晋国赵氏的家臣。
[22]不入:不加入。
[23]磷:薄。
[24]涅:本是矿物,用作黑色染料。此处作动词,染黑的意思。
[25]淄:黑色。
[26]六言:指仁、智、信、直、勇、刚。
[27]六蔽:即愚、荡、贼、绞、乱、狂。
[28]居:坐下。
[29]语:告诉。
[30]荡:放肆。
[31]贼:伤害。
[32]绞:急切。
[33]兴:激发动人的情意。
[34]观:考察得失。
[35]群:沟通众人的情志。
[36]怨:抒畅个人的忧怨。⑤迩:近。
[37]为:学习。
[38]《周南》《召南》:《诗经》二篇名。
[39]而:如果。
[40]玉帛:指圭璧、绢帛等物品。
[41]钟鼓:乐器名。
[42]色:外貌。
[43]荏:柔弱。
[44]窬:指从墙上爬过去。
[45]乡愿:指外貌忠厚而内心巧诈的人。
[46]贼:伤害。
[47]涂:同『途』,道路。
[48]弃:抛弃。
[49]鄙夫:指庸劣的人。
[50]患:害怕。
[51]疾:毛病,缺失。
[52]亡:同『无』。
[53]肆:不拘小节。
[54]矜:持守严谨。
[55]忿戾:易怒而好争斗。
[56]紫:古人以红、黄、蓝、白、黑五色为正色,其余为杂色。
[57]朱:红色。
[58]郑声:郑国的音乐,即淫靡的音乐。
[59]雅乐:正音。
[60]述:传述。
[61]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
[62]百物:即万物。
[63]孺悲:鲁国人,曾从孔子学习士人的丧礼。
[64]将命者:传达主人辞令的人。
[65]三年之丧:指父母往生,子女守丧三年。
[66]期:一年。
[67]坏:败壤,废弃。
[68]崩:坠失。
[69]升:成熟。
[70]钻燧改火:古人钻木取火,取火之木随四时而改,因而称为改火。
[71]旨:美味。
[72]通丧:指天下通行的丧礼。
[73]难:指难以培养良好的品德。
[74]博弈:『博』指局戏。『弈』即围棋。
[75]犹贤:胜过。
[76]尚:即崇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