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子第十八
这是篇名,用第一句的最先两个字来表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一、微子[1]去之,箕子[2]为之奴,比干[3]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十八·一 [注释]
今 译
商纣王昏乱暴虐,微子离开他,箕子装疯卖傻做奴隶,比干劝谏而被杀。孔子说:“殷代有三个仁者。”
引 述
微子辞职,箕子被囚,而比干被杀,三个人都没有宏大的功业。然而孔子特别赞赏他们为殷商时代的三位仁者,因为他们的表现,承担着中华文化的绝续。换句话说,没有这些人,我们的文化很可能持续不下去。我中华民族,能够历久不衰,生生不息,那些具有丰功伟绩的人物,固然有很大的贡献,这些毫无功业的人,看起来和历史不相干,却同样有很大的功益。
十八·一 [主旨]
孔子说明殷商时代有三位仁人。
十八·一 [建议]
对同一件事情,各人可以做出不同的反应。我们应该尊重各自的抉择,因为无论什么人,到头来都是自作自受。
生活智慧
(一)我国文化,看起来是历史上的大人物所造成,实际上是一般平民大众所承续的。如果不是平民百姓在维护风俗习惯方面,做出巨大的贡献,历代的知识分子,恐怕已经把中华文化,弄得支离破碎,不像样了。
(二)在职时可以做一些事情,离职也能够表达某种意见。被囚为奴,有好人也有坏人。因强谏而被杀,牺牲自己而唤醒大众,只要出于自愿,抱持至诚,当然是仁人。
(三)微子劝阻纣王,不听即离去。箕子是看到微子劝阻无效,还是看到比干被杀而心生恐惧,这才装疯卖傻,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最终被囚禁,则是事实。比干是看到微子劝阻无效,才强烈谏阻,还是原来就想如此,我们也不得而知。三个人各有不同的表现,都是出于仁心,所以都是仁人。
二、柳下惠[4]为士师[5],三黜[6]。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十八·二 [注释]
今 译
柳下惠担任法官,多次被免职。有人说:“你不能离开鲁国吗?”柳下惠说:“用正直的态度为人做事,到哪里不会被屡次免职呢?用邪枉的态度为人做事,那又何必离开自己的祖国呢?”
十八·二 [主旨]
柳下惠为人正直。
引 述
这一段记载,后面应该有孔子的评语,很可能是抄写的时候,遗漏掉了。
柳下惠担任法官,主理诉讼的审判。前后三次被免职,还舍不得离开鲁国。有人问他为什么,他的回答很妙,说:“按正道办事,到处都可能被免职。依邪道办事,又何必离开自己的乡土?”意思是当时天下的风气,几乎到处都一样,不会由于换个地方,就产生不同的后果。
十八·二 [建议]
有机会担任公职,唯求把工作做好,对老百姓有真正助益,其余的最好交给老天爷,自己少操心。
生活智慧
(一)一个人三度担任公职,三度被免职,还能够不怨天不尤人,可见全无患得患失的私心,当然值得我们敬佩!
(二)直道事人,容易得罪人。枉道事人,经常有愧于心。这两者之间,如何兼顾,以求取合理的平衡,实在考验当事人的品德修养。
(三)担任公职,以造福百姓为重。有机会上任,并不足喜。即使被免职,也没有什么好难过的。有这样的修养,实在十分难得。
三、齐景公待[7]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8]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十八·三 [注释]
今 译
齐景公谈到接待孔子的礼节,说:“像鲁君对待季孙氏那样的礼貌,我做不到。我将用次于季孙氏,高于孟孙氏的礼节来接待。”后来齐景公又说:“我老了,不能重用他了。”孔子就离开了齐国。
十八·三 [主旨]
齐景公谈对待孔子的礼节。
引 述
齐景公这几句话,应该不是当着孔子的面所说的。他和臣下商议如何接待孔子时说出高于孟孙氏而低于季孙氏的标准,后来干脆表示自己年老,不能重用孔子。在这种情况下,孔子离开齐国,是必然的。
十八·三 [建议]
每一个人,都有他的难处。我们常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最好将心比心,多加体谅,不要勉强求取。
生活智慧
(一)有贵客来临,事先商议接待的礼节,当然有必要。订出来的标准,合不合理,贵客心里有什么感受,可能产生什么后果,应该是考虑的重点。
(二)原本想以礼相待,和孔子见面,后来却直接说出年老不能重用。这样的变化,其中必有缘由。传闻是有齐国大夫想加害孔子,所以齐景公才这样表示。可见我们要判定好意或恶意,必须深一层探讨真相,才能正确判断。
(三)孔子有心担任公职,好好做一些事情。但他一点儿也不强求,丝毫不患得患失,这是十分难得的修养,值得大家学习。
四、齐人归[9]女乐,季桓子[10]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十八·四 [注释]
今 译
齐国人赠送能歌善舞的女子给鲁国,季桓子接受了,一连三日不上朝处理政事。孔子于是就辞官离开鲁国。
十八·四 [主旨]
孔子因为季桓子不理政事而离开鲁国。
引 述
齐国人为什么赠送能歌善舞的女子给鲁国?原因是孔子当时担任要职,即将参与国政。齐国人害怕鲁国强盛,才使用美人计,想要迷惑季桓子,以逼走孔子。
季桓子果然上当,三天不上朝,孔子就离开了。能歌善舞的女子,为什么能够诱使季桓子三天不理朝政呢?当然是靡靡之音,令人禁不住放纵忘情,丧失理性的约束。对重视乐教的孔子来说,自然非走不可了。
十八·四 [建议]
注意声色的诱惑,以防自己人格的堕落。
生活智慧
(一)上梁不正下梁歪,鲁国的国君,由于放纵声色而不理朝政,臣下看在眼里,自然受到不良的影响。孔子在这种情况下,想要有所作为,实在十分困难。依据他的原则,辞职离去,应该是合理的抉择。
(二)人的命运,其实就是一连串的抉择所造成的结果。如何抉择,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只要出于自愿,便没有什么遗憾。
(三)官能的快感,容易激起情绪的放荡。齐国送来能歌善舞的女子,究竟有什么用意?实在显而易见。鲁国君臣,竟然不能及时防止可能产生的流弊,可见鲁国自己腐化,才给齐国以机会,不能把责任推给别人。
五、楚狂接舆[11],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12],来者犹可追[13]。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④之,不得与之言。
十八·五 [注释]
今 译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走过孔子的车子,唱道:“凤呀凤呀!你的德行为什么这样衰微?过去的不能挽回,未来的还可以赶上。算了吧,算了吧!现在的从政者都很危险!”
孔子下车,想要同他谈谈。他匆忙走避,孔子也就作罢。
十八·五 [主旨]
楚国狂人接舆以歌劝诫孔子。
引 述
楚国狂人接舆,一看就知道和孔子不同类型。孔子依然想和他交谈,实在是常人做不到的气度。不错,道不同不相为谋,但是接触各种类型的人,不但可以增广见识,扩大自己的视野。而且从不同的立场,来促进共同理想的达成,也是机不可失。何况楚狂不狂,原本是贤人。能唱出这样的词句,对孔子实在有相当的认识。孔子下车,他却匆忙离去。孔子不追赶,也是顺其自然。
“凤”即孔子,命运坎坷也是事实。过去的不可挽回,未来的还可以赶上,孔子何尝不明白?而从政十分危险,在当时应该是有识人士的共同想法。难怪孔子听了,很想和他见面,听听他的高见。
十八·五 [建议]
人生在世,应该积极为社会服务,做出一些贡献。不应该自我放逐,放弃自己应尽的责任。
生活智慧
(一)楚狂接舆是隐者,对于世俗的一切,都看不上。这种就算有机会,也不愿意出来为公众服务的态度,孔子并不赞成。他想和接舆谈谈,是不是想劝他改变心态,我们不得而知,起码有这样的可能性。
(二)得不到合适的机会,并不强求,和一开始就不屑于任何机会,这两种态度有很大的差别。孔子比较欣赏前者,却十分不赞成后者。
(三)隐者相当于自我放逐,好像和社会人群,没有什么关系。行不通才隐居,情有可原,多少还有值得敬佩的地方。一开始就自我放逐,太看轻自己了。
六、长沮、桀溺[14]耦而耕[15],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16]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17]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
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
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18]。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19]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十八·六 [注释]
十八·六 [主旨]
孔子周游天下,却被隐者讥讽。
今 译
长沮和桀溺两人一起耕田,孔子刚好经过,叫子路去问渡口在哪里。
长沮问子路说:“在车上拉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
长沮问:“是鲁国的孔丘吗?”
子路说:“是的。”
长沮说:“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子路又向桀溺问渡口。桀溺说:“你是谁?”
子路说:“我是仲由。”
桀溺说:“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
子路答道:“是的。”桀溺说:“天下都一样混乱,谁能改变呢?而且你与其跟随逃避坏人的人,倒不如跟随我们这些逃避社会的人。”说完,不停地犁土覆盖种子。
子路回来向孔子报告。
孔子怅然地说:“鸟兽是不可能同群生活的。我不和这人群居处在一起,又和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图谋改革了。”
十八·六 [建议]
有机会造福人群,不应该放弃。客观环境若是不允许改革,也不必凭着一股狂热,横冲直撞。因为纵使头破血流,甚至牺牲性命,也无济于事。孔子主张有机会好好表现,没有机会也不必自怨怀才不遇,而心生不平。看似消极实际上也是十分积极,这很值得大家参考。
引 述
“辟人之士”意思是逃避坏人的人,是桀溺对孔子的称呼。“辟世之士”意思是避开乱世的人,是桀溺对他们的自称。从桀溺的角度来看,“辟人”还不如“辟世”来得干脆而彻底。因为天下到处都是一样的混乱,哪里都有坏人,实在避不胜避,还不如避开整个乱世,不必再到处奔波、忙碌。孔子的看法则是,像桀溺这样的态度,简直是哀莫大于心死。和鸟兽一样,只有生物性的生命,缺乏对文化性生命的关怀。孔子坚持“辟人”而不“辟世”,永不放弃对行道的期望。不得不隐的时候,依然寄望于天下有道的可能性。天下太平的时候,孔子根本用不着操心。反而是天下不太平时,孔子才需要想办法加以改变。就算到处都有坏人,也要明知其不可而为之。毕竟任重道远,仍然需要大家一起来努力,才能促使人类的文化生生不息。
子路向长沮请问渡口在哪里,长沮回答孔子一定知道过渡的地方,是一种讽刺,也是表示轻视的意思。桀溺更直接反问子路,为什么偏要追随“辟人”的孔子,却不知道和他们这些“辟世”的人在一起。两人都不告诉子路渡口的位置,用意即在刺激孔子,暗示孔子不如放弃“辟人”,转而“辟世”。
生活智慧
(一)曲高和寡,层次较高的人,往往要承受层次较低的人,某种不明事理却又自以为是的批评和讽刺。经过长时间的考验,我们才明白孔子对人类文化的关怀,并不是一般人所能够了解的。
(二)站在不得不隐的立场,实在不得已,才暂时退隐。仍然随时注意机会,永不放弃济世的心愿。始终怀抱和人类在一起,共同奋斗不懈的心情,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大慈大悲,蕴含着无比的深情。
(三)孔子的退隐思想,是“辟人”而不“辟世”。有改革的理想,却不肯屈从无道的君王。因此不想隐却不得不隐,我们可以称为“道隐”或“时隐”,与一般的隐者大不相同。
七、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20]。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21]不勤,五谷[22]不分,孰为夫子?”植[23]其杖而芸。
子路拱[24]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十八·七 [注释]
今 译
子路跟随孔子,却远远落在后面,遇到一位老人,用拐杖担着除草的用具。
子路问道:“您看见我的老师了吗?”
老人说:“我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晓得你的老师是谁?”说完,便把拐杖插在田里去除草。
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着。
老人留子路到家里过夜,杀鸡做饭来招待子路,又把两个儿子叫出来拜见子路。
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向他报告所发生的事。
孔子说:“这是位隐士。”叫子路再回头去看他。子路到那里时他已走开了。
子路说:“不出来做官是不合义理的。长幼间的礼节,你知道不可废弃;君臣间的伦常怎么能够废弃呢?为了洁身自好而隐居,却乱了君臣的伦常。君子出来做官,是尽自己应尽的义务。至于道的不能实行,那是我们早就知道的事。”
十八·七 [主旨]
子路与隐者表达对避世与入世的看法。
引 述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一句话,到底是用来讽刺子路,还是老人自嘲,我们很难加以分辨。可见中华文字弹性很大,几乎怎么解释,都有相当的道理。我们认为老者是一位修养良好的隐士,应该是自嘲的成分比较大些。否则一开口就教训子路,子路不至于那么恭敬地对待他。他留子路到家里过夜,杀鸡做饭招待,又叫两个儿子出来相见。孔子知道了,叫子路回头去看他,是一种敬意,也代表一番谢意。老者已经走了,子路喃喃自语,是感慨,还是心得报告,我们同样不得而知。从老者对待子路的过程,子路知道老者对长幼的礼节相当重视。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推到君臣的礼节,出来为社会服务呢?若是人人都明哲保身,天下怎么可能安定进步呢?
生活智慧
(一)现代的隐者,有一种新的身份,叫作移民。移到自己认为更有发展的地方,逃避原来生长或居住的乡里。合理与否,我们不应该加以置评。毕竟各人自作自受,事先考虑周详,不后悔才好。
(二)只知道追求个人利益,不愿负起社会责任,最大的问题,应该是怎样面对自己的子女?如何做出合理的交代?子女有这样的身教,长大以后可能承受什么样的后果?
(三)人人为个人打算,国家的希望在哪里?人人拼命争取,国家的未来又将如何?这是值得大家深思的课题。
十八·七 [建议]
送子女到国外留学,最好在国内接受完大学教育,对本国文化有良好基础,以免造成不良的后果。
八、逸民[25]: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26]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其身矣,言中[27]伦[28],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十八·八 [注释]
今 译
古往今来被遗落的贤人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孔子说:“不屈降自己的心志,不侮辱自己的身体,是伯夷、叔齐吧!”又说:“柳下惠、少连屈降自己的心志,侮辱自己的身体;不过言语合乎法度,行事经过思虑,也只有如此罢了。”又说:“虞仲、夷逸逃世隐居放言高论,立身行事廉洁自守,废弃不用也是权宜之计。我和他们不一样,没有什么可以,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十八·八 [主旨]
孔子评论七位贤者的处世之道,并说明自己不一样的主张。
引 述
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这些人,都是没有什么成就的人士。孔子敬重他们,是因为他们的人格风范,与众不同。伯夷、叔齐不屈降自己的心志,也不侮辱自己的身体。他们为了坚守节义,宁可饿死在首阳山上。求仁得仁,没有什么可以怨恨的。
柳下惠、少连屈降自己的心志,也侮辱自己的身体。但是语言得体,行事合理,仍然值得称颂!
至于虞仲、夷逸,避世隐居却能放言高论,立身行事也能廉洁自守。就算不出来做事,也不过是权宜应变的选择。
这些人遗世独立,没有做出什么实际的功业。对后世子孙,仍然有指引的作用。
孔子表示他的原则,和这些人有很大的不同。他所秉持的原则,是无可无不可。可以出仕便出仕,不能出仕就暂时归隐,随时以合理为标准,来应变制宜。
十八·八 [建议]
多多体会『无可无不可』的道理,明白事物本身,原本就没有固定的可与固定的不可,必须在合理的标准之下,来决定可或不可,并且在实际生活中,多加运用。
生活智慧
(一)无可无不可,并不是见风转舵,脚踏两只船。随时见利忘义,投机取巧,绝对不是孔子所愿意见到的行为。
(二)无可无不可,是应该可的时候,一定要可。不应该可的时候,一定要不可。是随机应变,而且务必合理。即《里仁篇》所说的“义之与比”。
(三)无可无不可,不是圆滑,更不是乡愿,应该是圆通,是高度的智慧和艺术。一般人看不懂,常常把它看成圆滑,以致自误又害人。
九、大师[29]挚适齐,亚饭[30]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31]武入于汉,少师[32]阳、击磬襄入于海。
十八·九 [注释]
今 译
大师挚逃到齐国,亚饭干逃到楚国,三饭缭逃到蔡国,四饭缺逃到秦国,打鼓的方叔迁居到黄河边上,摇小鼓的武迁居到汉水旁边,少师阳、击磬襄两人都迁居到海边。
十八·九 [主旨]
大师挚等八位乐师四散,分赴各地。
引 述
对乐教来说,乐师的音乐素养十分重要。孔子既然重视乐教,对乐师的伟大贡献,自然非常敬重。
当时看到鲁国的乐师,纷纷逃离到其他国家。大师挚到齐国,亚饭干到楚国,三饭缭到蔡国,四饭缺到秦国。打鼓的方叔、摇小鼓的武、少师阳和击磬襄,也都远走高飞。孔子不禁扼腕长叹,深恐正乐不得显扬而造成社会风气的败坏。
十八·九 [建议]
多欣赏优美的旋律,少接触刺激感官的音乐。
生活智慧
(一)正常的音乐不见了,使青少年痴狂的演唱会,引进来了,有时候甚至闹出人命。我们能用现代化来掩饰这种不良的风气吗?
(二)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调节人的情绪。现代音乐,具有这种功能的,当然很好。如果适得其反,是不是应该好好反省呢?
(三)音乐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现代人更把音乐当作增进生活品味的艺术修养。我们所需要的,是哪一种音乐?实在有待大家共同来抉择。
十、周公谓鲁公[33]曰:“君子不施[34]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35]于一人。”
十八·十 [注释]
今 译
周公告诫他的儿子说:“君主不遗弃他的亲族,不使大臣怨恨不听信他的意见。老臣、老亲友如果没有大恶,不可遗弃。不要对一个人求全责备。”
十八·十 [主旨]
周公告诉鲁公宽宏大量的道理。
引 述
“不施”,是不遗弃的意思。同样的条件,以亲族为优先,才显得好父兄的可贵。不能用,再亲也没有用,绝对不能用。这是相对的原则,不应该偏向任何一面。
“怨乎不以”,表示君主过分自专,不尊重臣下的意见,使大臣产生怨恨,造成君臣间的不良关系,迟早产生政治危机。君主宽宏大量,才能海纳百川,广听各方面的意见,以妥善安顿自己。
天下无全才,不能够要求臣下样样皆能,事事都通。只要没有大恶,就不能加以遗弃。
君主必须培养宽宏的肚量,才能善待亲族与部属。
十八·十 [建议]
培养自己的胆识和肚量,使自己有识也有量,以期有朝一日,机会来的时候,可以把事情做好。
生活智慧
(一)部属有错,当然应该责备。若是一做错就换人,请问谁还敢多做事?但求不做不错,少做少错,社会当然不能进步。
(二)薄责部属,并不放弃他,使其有错必改,在教训中增进处事的智慧。在这种气氛下,大家才敢做,也敢多做。
(三)排斥异己,经常产生不良后果。善于对待不同意见的人,才是长久之计。领导者的肚量,在这里充分展现。以德服人,也才能维持长久。
十一、周有八士[36]:伯达、伯适(kuò)、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guā)。
十八·十一 [注释]
今 译
周代有八位贤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引 述
这一篇(《微子篇》)的开头,孔子说“殷有三仁”。现在又出现“周有八士”,很可能是有人故意这样地前后呼应,并没有什么意义。
“士”是很有作为的人,如果这八位确有其人,在历史上应该有详细的记载。我们看这八位的名字,古代称兄弟中最年长的为“伯”,其次为“仲”,然后是“叔”“季”,似乎是同一家族的兄弟,那就更不可能是真的了。
十八·十一 [主旨]
周朝有八位贤者。
生活智慧
(一)一个人愈著名,就有很多人在他的身上添加很多难以考证的资料。在《论语》中,出现若干可疑的记载,应该是同样的道理。
(二)真的当中夹杂一些假的,假的当中也可能出现一些真的,这是常见的现象。我们最好时时提高警觉,用心辨别真假,至少可以养成谨慎的好习惯。
(三)周有八士,光列出八个名字,就算是真的,也没有什么价值。我们所需要的,是他们对当世或后人产生哪些重大的影响,而不是只知道他们的名字。
十八·十一 [建议]
留不留名,其实并不重要。留下一些良好的影响,做人才有真正的价值。
【注释】
[1]微子:名启,纣王的同母兄弟,见纣无道愤而离去。
[2]箕子:纣王叔父,因直谏而被囚。
[3]比干:亦为纣王叔父,苦谏被剖腹而死。
[4]柳下惠:鲁国人,居住在柳下,死后谥为『惠』。
[5]士师:法官。
[6]三黜:指多次被免职。
[7]待:礼遇。
[8]季孟之间:鲁国三卿,季氏最尊。孟孙氏为下卿。齐景公打算以季氏和孟孙氏之间的礼节,来接待孔子。
[9]归:同『馈』,赠送。
[10]季桓子:即季孙斯,为鲁国上卿,是季康子的父亲。
[11]楚狂接舆:楚国的贤人,因装疯卖傻以避世,失其姓名。由于接孔子的车子而歌唱,所以称为『接舆』。
[12]谏:劝诫。
[13]犹可追:尚且赶得上。④辟:同『避』。
[14]长沮、桀溺:楚国的两位隐者,失其姓名,以其居渡口,所以称『沮』『溺』。
[15]耦而耕:并耕。
[16]问津:询问渡口。
[17]执舆者:指在车上执辔的人。
[18]耰而不辍:覆种而不停止。
[19]怃然:怅然失意的样子。
[20]莜:竹器。
[21]四体:四肢。
[22]五谷:指禾、黍、稷、稻、麦等五种常见的谷物。
[23]植:拄着。
[24]拱:敛。
[25]逸民:指遗世独立的人。
[26]降:屈服。
[27]中:合乎。
[28]伦:理。
[29]大师:当时音乐专家。
[30]亚饭、三饭、四饭:天子诸侯用饭时主持奏乐的乐师。
[31]播鼗:摇小鼓。
[32]少师:资浅的乐官。
[33]鲁公:周公旦的儿子伯禽。
[34]施:同『弛』,遗弃。
[35]备:完备。
[36]八士:指八位贤者。没有可靠的数据,很难判断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