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张第十九
这是篇名,用第一句的最先两个字来表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一、子张曰:“士见危致命[1],见得思[2]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十九·一 [注释]
今 译
子张说:“读书人遇到国家危险,便要献出生命。遇到有利可得,便要顾及是否合乎道义。祭祀的时候,想着要诚敬。居丧的时候,想着要哀戚。这样大概就可以了。”
十九·一 [主旨]
子张说明读书人的品行。
引 述
“士”是读书明理的人,也应该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君子。子张列举四大要件,分别为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都是孔子平日所传授的教诲,子张把它当作士的基本要件。
《宪问篇》记载:“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见危授命”,意思是国家兴亡的紧要关头,能不顾自己的生死,慷慨捐躯,可以说是成人了。
《季氏篇》说君子有九思,把“见得思义”列为其中一项。能够见到利就想到义,当然是明白事理的君子。
《八佾篇》记载:“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行礼时缺乏敬意,居丧时没有哀戚的心情,是不可取的。现在反过来说,祭思敬,丧思哀,是同样的见解。
十九·一 [建议]
拿这四个君子要件来要求自己,并且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其中的道理。
生活智慧
(一)我们常说:“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看见财富,不能不顾道义,极力想取得。大难临头,不能只想到保住自己的性命,极力逃避。可惜一般人刚好相反,只知道临财苟得,临难苟免。
(二)儒家重视三祭:祭天地、祭祖先、祭圣贤。天地代表自然,祖先表示血缘,而圣贤象征文化。我们以诚敬的心,祈求与天地、祖先、圣贤的人格精神相感通,借以提升我们自己的道德修养,所以不能请人代劳。
(三)人死后往哪里去?迄今未能获得肯定的答案。但是生活在一起那么久的亲人,忽然逝世,相当于离我们而去,在感情上难免悲伤哀戚。所以丧思哀,才显得真情。
二、子张曰:“执德不弘[3],信道不笃[4],焉能为有?焉能为亡[5]?”
十九·二 [注释]
今 译
子张说:“遵守仁德却不能加以弘扬,相信正道而不能坚毅笃行,这样的人,有也罢,没有也罢,实在无足轻重!”
引 述
“执德”是自己遵守仁德,“信道”指自己相信正道,都是好事,却显得相当自私。只求独善其身,不能兼善天下。不把仁德弘扬起来,不能坚毅笃行正道,就无法产生大的作用,收到良好的效果。这样的人,多一个不算多,少一个也不算少,简直是无关紧要的人,又有什么价值呢?
生活智慧
(一)“执德不弘”,大多由于明哲保身,自私自利。大多数人不遵守仁德,实际上是少数人执德不弘所造成的恶果。有时候反过来影响这些执德不弘的少数人,那就更加不值了。
十九·二 [主旨]
子张说明有些人根本无足轻重。
(二)“信道不笃”,是信得不够坚定的缘故。殊不知不能坚毅实践,有时候反过来影响原来的信心,以致愈来愈不信道,岂不是害了自己?
(三)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可以和“执德不弘,信道不笃”合起来看,比较两者的不同后果。
十九·二 [建议]
下定决心,尽力担当弘扬仁德的责任,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坚毅笃行正道。
三、子夏之门人问交[6]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
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7]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十九·三 [注释]
今 译
子夏的学生向子张请教交友的道理。子张说:“子夏对你们说过什么?”
回答道:“子夏说:‘可以交的就跟他往来,不可以交的不跟他往来。’”
子张说:“这和我所听到的不同:君子尊敬贤人并且接纳众人,奖励好人同时也要同情无能的人。我如果是个大贤人,对于别人有什么不能容纳的呢?我如果是个不贤的人,别人将要拒绝我,我又怎能去拒绝别人呢?”
十九·三 [主旨]
子张和子夏对交友之道的异同。
引 述
子夏的学生,请问子张。子夏和子张是同门师兄弟,按理说不应该先反问“子夏对你们说过什么”,再接着表示“和我所听到的不同”。子张晚年深得夫子之道,说这些话的时候,是不是还年轻,我们不得而知。
即使问了,回答:“这是大原则,老师就是这样教我们的。”然后才说:“但是,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们一方面要尊敬贤人,一方面也应该容纳一般的凡人。一方面嘉勉好人,一方面也要同情那些能力比较差的人。如果我是一个大贤人,可以包容所有的人,何必拒绝人家,不和他交往呢?假若我是一个不贤的人,很可能别人就会拒绝和我往来,我又凭什么去拒绝别人呢?”相当于补充、引申,却没有反对的意思。对同门师兄弟来说,应该是比较厚道的表达方式。
十九·三 [建议]
尽量少说『不』。培养不说『不』仍然可以拒绝别人的能力。对于现代有人大力主张勇敢地说『不』,必须谨慎小心,务求说得恰到好处,以免未得其利反受其害。
生活智慧
(一)结交贤人,对不贤的人敬而远之。这种基本原则,听起来不错。然而真正实践起来,仍然有很多问题。最好持经达变,依据这个原则,因人、因时、因地、因事而权宜应变,以求制宜。
(二)同样是不贤的人,有的才能平庸,品德却很不错;有的才能平庸,品德修养又很差。子夏主张拒绝和他往来的,应该是后者。子张认为应该和他交往的,应该是前者。两人的看法,从这个角度来看,似乎是一致的。
(三)先表示赞同,再说出不一样的看法,听起来比较厚道,也显得尊重。一开始就说明看法不一样,甚至于表示反对,使人听起来很不舒服,容易造成听不入耳的反效果,对双方都相当不利。
四、子夏曰:“虽小道[8],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9],是以君子不为也。”
十九·四 [注释]
今 译
子夏说:“即使是小技艺,也一定有可观的地方;但是要据以推求高远的道理,恐怕会滞碍不通,所以君子不愿去研求它。”
十九·四 [主旨]
子夏说明小道虽然可观,但很难有大成就。
引 述
子夏主张博学,认为各种技艺,虽然是小道,却也有可取的地方。但是他明白地指出,一个人若是专门注重小道,有很多地方是行不通的。他认为君子不愿意研求技艺,主要是害怕被拖累了,以致拘滞不通。
十九·四 [建议]
不能因为注重专业知能,而忽略了做人做事的道理。
生活智慧
(一)技艺很重要,但是做人做事的道理,才是根本。不能够专门注重技艺,却忽略了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
(二)这一番话,应该是孔子说的。因为以子夏的身份,说这样的话,好像不是很恰当。这种疏失,很难免。
(三)所反对的,并不是小道。而是专任小道,也就是专门研究技艺,想要据以推求更为高远的道理,很困难。
五、子夏曰:“日知其所亡[10],月无忘其所能[11],可谓好学也已矣。”
十九·五 [注释]
今 译
子夏说:“每天求取一些未知的,每月都温习一下已学会的,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引 述
子夏说这种话,十分恰当。他把学到的心得,说出来提醒大家,当然很好。他把“好学”的要点,分别列出“日知其所亡”(意思是每天都要追求一些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和“月无忘其所能”(意思是每月都应该温习自己所学得的东西,以免忘记)两项,现在合起来称为“温故而知新”,不断提升自我。
《为政篇》记载:“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以和这一番话,合起来想。好学的人,逐渐充实之后,当然可以为师。
十九·五 [主旨]
子夏说明好学之道,在于不断地温故知新。
生活智慧
(一)《论语》所说的学,比较重视智慧的开启。因为智能愈启发,所学知识愈多,就愈有用。反过来说,智能不能开启,知识愈多,心灵便愈受到限制。由于不能活用,以致知识愈多愈无用。
(二)“温故”是学过的不能忘记,“知新”是增加一些新的东西。其实从温故当中,可以产生新的领悟,创造出若干新的内容,同样是温故知新。
(三)《述天篇》指出:学习应该举一反三。实际上就是从已知的推出未知的,先由闻一以知二,逐渐闻一以知十(《公冶长篇》),同样是一种温故知新的活用。
十九·五 [建议]
养成温故知新的习惯,不断求取上进。
六、子夏曰:“博学而笃志[12],切问[13]而近思[14],仁在其中矣。”
十九·六 [注释]
今 译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广博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趣,有疑惑能切实发问并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道就在这里面了。”
引 述
孔子十分重视仁道,子夏把他对于仁道的心得,说出来供大家参考,很有价值。
“博学”是广博地学习,“笃志”即坚定自己的志向。有目标地学习,而不是漫无目标地乱学。
“切问”是一定要问个清楚,“近思”指慎思那些和自己有关的问题,并且推己及人,去了解别人。
如果能够做到这两项要求,也就可以明白仁的道理了。
十九·六 [主旨]
子夏说明求仁的方法。
生活智慧
(一)道德是可以通过努力求知来增进的。子夏所说有目标地学习,以坚定自己的志向;审问、慎思立身处世的道理,便是知仁、为仁的有效途径。
(二)《卫灵公篇》说过,若非一以贯之,具有坚定的志向,单凭多学而识之,是不能为仁的。反过来说,只要坚定志向,多学而识之,再加上切问和近思,仁就在其中了。
(三)子夏是孔子的得意门生,能够用这么简要的话,把孔子有关为仁的道理,说得这样精辟,可见其平日的用心,值得我们学习。
十九·六 [建议]
学习之后,经过自己的领悟和消化,能够用自己所熟悉的话,把心得说出来,才是真正的学习效果。
七、子夏曰:“百工居肆[15]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16]。”
十九·七 [注释]
今 译
子夏说:“各种工匠在各自的工作场所,完成不同的工作,君子则经由学习,来获得做人做事的道理。”
引 述
“肆”的意思,可以解释为工厂,也可以解释为市场。“百工”泛指工商业的从业人员。
工人在工厂里制作各种器物,好比商人在市场中探索人们的需求。同样的道理,君子也应该时常在学问之中,获得做人做事的道理。
士农工商,都应该意志坚定,用心钻研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有良好的成就。
十九·七 [主旨]
子夏勉励读书人由学习获得做人的道理。
生活智慧
(一)一般人说得多做得少,所以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君子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最好像工商人士专心经营管理那样,才能学有所成。
(二)《宪问篇》记载:言过其行是可耻的。又说:一个人要说到自己的事情而不会惭愧,那他平日的行为,应该相当合理。要做到这样的地步,恐怕要和子夏所说的这一番话合在一起想,才做得到。
(三)我们的品德,既看不见也听不到。只有从言语和行为双方面来考察,才能知晓。然而有人言行一致,有人却并非如此。孔子主张言行必须一致,后来由于不一致的人太多,所以主张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篇》)。可见行为的表现,比言语更加实际而重要。
十九·七 [建议]
注意自己的言行,务必求取一致,而且还要做得多说得少,以免说得到做不到。
八、子夏曰:“小人之过[17]也必文[18]。”
十九·八 [注释]
今 译
子夏说:“小人犯了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十九·八 [主旨]
子夏劝勉大家知过必改。
引 述
文过的意思,是掩饰自己的过错。有过失必然设法加以掩饰,是小人惯用的伎俩。这种骗人的技巧,根本骗不了别人。充其量只能欺骗自己于一时,却会招致很多不良的后果。
十九·八 [建议]
养成知过必改,不掩饰过错的良好习惯。
生活智慧
(一)小人之所以叫人看不起,当然有很多原因。而有了过错不敢承认,还要设法找理由掩饰,甚至于把责任推给别人,更是令人不齿。
(二)孔子主张毋自欺,希望大家不要欺骗自己。小人掩饰过错,很明显违反了这个法则。我们若是不欺骗自己,就不应该掩饰自己的过错。
(三)我们所犯的过错,不但容易有,而且不时有。好学的颜回,也只能不贰过而不能无过(《雍也篇》)。所以过而不改,才是过错(《卫灵公篇》)。我们实在没有必要掩饰过错,以致耽误了改过的良好时机。
九、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19],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20]。”
十九·九 [注释]
十九·九 [主旨]
子夏说明读书人有三种不同的容貌仪态。
今 译
子夏说:“君子的容貌仪态有三种变化:从远处望去态度庄重,接近他时和蔼可亲,听他说话却严正而确实。”
引 述
人的容貌,并非固定不变。远看、近看和侧看,可能有不一样的形象。君子的品德修养良好,通常有三种不同的样子。远看十分庄重,近看和蔼可亲。当他说话时,却显得严正而确实。
十九·九 [建议]
随着内心的改变,自然流露出真诚的容貌。正因为这样,必须重视内心的修养,以陶冶性情。
生活智慧
(一)我们常说相随心转,心里想些什么,我们的面相就会跟着有所改变。没有和人互动时,内心坦然,所以望之俨然,十分庄重而有威严,使人不敢轻侮。与人互动时,内心热诚而谦虚,所以表现出和蔼可亲的样子。说起话来,既明白事理又不因循苟且,因此言辞严正确实。
(二)故意改变自己的容貌,便是装腔作势、装模作样,一点儿也不真诚,很容易被人识破。内心真诚,适时、适地自然变化,才是出乎真诚的流露。
(三)《述天篇》所说:待人温和处事严正,威仪庄重而性情平和,外貌严肃而心境舒泰。可以和“君子有三变”合起来看,更容易深切领悟。
十、子夏曰:“君子信[21]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22]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23]己也。”
十九·十 [注释]
今 译
子夏说:“君子得到信任以后,可以劳动百姓;未得到信任而劳动百姓,百姓就认为在虐待他们。得到信任以后,才能进谏君主;未得到信任而进谏君主,君主会认为在毁谤他。”
十九·十 [主旨]
子夏说明读书人要有诚信。
引 述
要人民参与劳动,必须先取得大家的信任。百姓信任政府,就认为所派遣的工作很有意义,也乐于参与。相反地,若是不相信政府,便会抱怨受到虐待,遭受役使而敢怒不敢言。
同样的道理,要向长上进谏,必须先获得长上的信任。否则就会认为恶意毁谤而难以接受。
凡事要求有效,必先反求诸己。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别人自然会产生良好的反应。
十九·十 [建议]
时时将心比心,处处设身处地。无论对上对下,都要力求圆满有效。
生活智慧
(一)《颜渊篇》说过:“民无信不立。”人民若是对政府没有信心,就不会对国家产生忠贞的情操。和“信而后劳其民”,是同样的道理。
(二)对长上劝谏,本来就很困难。因为受到劝谏的长上,很容易恼羞成怒,使事情弄得很僵。如果获得长上的信任,认为不致诽谤,只是劝告,那就比较容易接受了。
(三)对上比对下,更加困难。必须多用心,不使长上难堪,不让长上受到压力。最好提供梯子,使长上有面子地走下台阶,才能圆满有效。
十一、子夏曰:“大德[24]不逾闲[25],小德出入[26]可也。”
十九·十一 [注释]
今 译
子夏说:“重大的节操不可以超越规范,小的仪节稍有出入是可以的。”
引 述
孔子主张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别人则应该心存宽恕。子夏这一句话,用来对待别人,却不宜用以替自己找借口,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然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在重大的节操上,断断不能犯错。偶尔在小的仪节上,有一些出入。只要记住教训,赶快改善,也就可以了。
子夏说“小德出入可也”,使我们松了一口气。圣门都能够不计较小德,我们偶尔不小心,在仪节上犯一些小过失,实在不必过分苛责自己。但是,这只是子夏的宽宏大量,不能用来当作自己有一些出入的借口,这才是我们应该时时自我勉励的。
十九·十一 [主旨]
子夏教导读书人坚守大德。
生活智慧
(一)我们常说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和“小德出入可也”,不能相提并论。前者是做人做事的原则,不能动摇。后者则是小德出入若已造成,我们不应该过分严苛,加以责备。
(二)事先存有“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的心理,那是不对的。自己对自己抱持这样的标准,也是可怕的。只有事情发生了,而且是别人做得不够好,才可以这样说。
(三)当我们面对大德和小德的难以兼顾时,我们当然以大德为优先。这时候小德有一些出入,应该是可以接受的。当大是非和小是非难以兼顾并重时,为了大是非而暂时放弃小是非,有时候是必要的抉择。事后再对小是非加以补救,也是一种权宜应变。
十九·十一 [建议]
凡事就大小、本末、轻重、先后各方面加以衡量,以掌握重点,抓住根本。
十二、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27]应对[28]进退,则可矣,抑[29]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
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30]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31]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十九·十二 [注释]
今 译
子游说:“子夏的学生,在洒水扫地、应对、进退方面是可以的,不过这些都是末节。做人的根本道理却没有学到,怎么可以呢?”
子夏听了,说:“唉!言游错了!君子的道理,哪一项应先传授,哪一项该后传授?譬如花草树木,有各种类别,区分得很清楚。君子的道理,怎么可以不分先后深浅一概而教呢?有始有终的,大概只有圣人了吧!”
十九·十二 [主旨]
子夏说明学习必须循序渐进。
引 述
子游和子夏,在孔门弟子当中,都以文学著称。但是子游为人公正而不拘末节,子夏则深思笃行,深切体会洒水扫地、应对进退都是修养品德的所在。子游在这方面的领悟,不如子夏,所以才有这样的批评。
洒扫、应对是有形的,其背后必有无形的精神。子游和子夏,都明白这个道理。不过子游主张由做人的基本学识入手,而子夏则认为从有形的生活细节中,照样可以学习无形的道理。
有形和无形,实际上是相对的。本末的关系,其实也是一贯的。无论由学识着手,还是从生活中体悟,都是同样重要,可以相辅相成。
十九·十二 [建议]
从洒扫、应对、进退的生活过程中,用心体会做人做事的道理,从中增进我们的品德修养。
生活智慧
(一)人生在世,即为一连串连续不断的生活表现。在洒扫、应对的过程中,体悟做人的道理。只要肯学习、肯实践,可以说处处都是学问,都能够学习。
(二)为学的次序,最好是由已知到未知,由浅入深,由简单而复杂。因此从生活中学习,才是良好的途径。最平凡的行为中,同样可以体会高深的哲理。
(三)《论语》主张永不停止的学习,并且倡导从实践中学习。存有一颗永不厌倦的学习的心,人人都是我们的学习对象,事事都是我们学习的课题。所以《述天篇》要我们“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十三、子夏曰:“仕[32]而优[33]则学,学而优则仕。”
十九·十三 [注释]
今 译
子夏说:“做官有余力,就应该研究学问,求学有余力,就应该从事公务工作。”
十九·十三 [主旨]
做官与学习应该相辅相成。
引 述
人类是政治的动物,政治的最大功能,应该是提高人民的品德修养,促进人民的高贵生活。
君子不仕无义,却并不逃避政治。学问充实之后,愿意贡献所学,为人民服务,便是《微子篇》所说的“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为公家做事,是尽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反过来说,担任公职以后,往往书到用时方恨少。这时候更清楚自己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必须善用公余时间,致力于不足的地方,深入研究,以便把工作做得更好。
十九·十三 [建议]
多多体会『仕而优则学』的道理,并以此自勉。
生活智慧
(一)出仕和为学的目的,其实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唤醒自己和众人的道德良心,共同为增进人们的道德生活而努力。有机会担任公职,不能推辞。有时间求取学问,同样不能放弃。
(二)一般人只记得“学而优则仕”,却严重地忽视“仕而优则学”。因此做官的人,大多自认为官做这么大,还要读书吗?以致不进则退,愈来愈闭塞,愈来愈落伍。
(三)有没有出仕的机会,各人有各人的命,不必强求。有机会就要读书明理,则是人人都做得到的事情。时时进德修养,自我充实,才是善待自己的表现。
十四、子游曰:“丧致[34]乎哀而止。”
十九·十四 [注释]
今 译
子游说:“居丧时能够极尽哀戚,也就可以了。”
十九·十四 [主旨]
子游说明丧礼应该以哀戚为主。
引 述
《八佾篇》记载:“丧,与其易也宁戚。”说明丧事与其过分注重形式,不如心中哀戚。和子游这一句话,是相同的意思。我们常说生离死别,生离还有再见的希望,已经十分悲伤。死别表示没有再相见的可能,当然更加哀戚。
十九·十四 [建议]
居丧时哀戚,才合乎人之常情。
生活智慧
(一)《为政篇》指出:“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但是内心的诚敬,才最要紧。丧失亲友时,能够哀戚,也才是一种诚敬。
(二)孝道的实践,最好在父母生时,多多尽孝。不要等到父母逝世时,才来尽哀。我们常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便是譬喻父母亡故不得奉养,必须时刻以父母的年龄为念,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篇》)。
(三)现代有人在丧礼中,以金钱请人代哭,实在是不合理的做法。祭,还要亲自参与。哭,怎么可以请人代劳呢?
十五、子游曰:“吾友张[35]也,为难能[36]也,然而未仁。”
十九·十五 [注释]
今 译
子游说:“我的朋友子张,做了些别人难以做到的事,实在难能可贵,但是却还没有做到仁德的地步。”
引 述
仁是孔子的中心思想,要求的水平相当高。子游说子张已经十分难能可贵,却仍然达不到仁的水平,是依据孔子的要求,来加以评论的。
十九·十五 [主旨]
子游谈论友人子张。
生活智慧
(一)《宪问篇》指出:“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君子之中,还有人有时违反仁德,做出不合乎仁的事情。可见仁者的人格修养,高于君子。子张当然是君子,只是尚未到达仁者的水平。
(二)子游为人公明,但不拘小节,他为什么说这样的话,我们不得而知。应该是出于好意,只是传到子张这位同门师兄弟耳中,不知道有什么感想?值得我们深思。
(三)子张若是把子游这番话当成好意的提醒,而更加努力,那就是正面的思虑。如果听成坏话,或者加以反驳,便立即成为负面思维,对自己毫无帮助。
十九·十五 [建议]
把任何一句话,都当成好意。再难听的话,有则改善,无则加勉。如果都听得进去,就不会生气了。忠言逆耳,原来也可以转化成顺耳。
十六、曾子曰:“堂堂[37]乎张[38]也,难与并为仁[39]矣。”
十九·十六 [注释]
今 译
曾子说:“子张的仪容庄严美盛,却很难和他一同以仁道互勉。”
十九·十六 [主旨]
曾子谈论子张的为人。
引 述
子张仪容庄严美盛,和能不能以仁共勉,实在扯不上什么关系。曾子说这番话的意思,应该是说子张专门着重容貌,并不重视仁心的发扬,因此难以和他共同勉励,以仁德为重。
十九·十六 [建议]
不必以圣人自居,最好用仁者来要求自己。以具体的实践,证明『我欲仁,斯仁至矣』!
生活智慧
(一)曾子说这样的话,应该是出于好意。希望点醒子张,百尺竿头,还要更进一步。如果子张听得进去,乐于接纳,相信有很大的帮助。
(二)子游和曾子,对子张有同样的观感,可见有相当的道理。“然而未仁”和“难与并为仁”的感觉,几乎是一致的。相信子张听了,会有一番反省。
(三)如果一个人相貌堂堂,大家对他的期待更高,那么这个人就愈加需要充实自己,以期表里一致,免得引起人家的轻视,这很值得参考。
十七、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40]者也,必也亲丧[41]乎!”
十九·十七 [注释]
今 译
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人们没有把感情自然发挥到极致的,除非在父母死亡的时候!”
十九·十七 [主旨]
曾子说人只有在父母死亡时才真情流露。
引 述
“致”是极尽,“自致”即自发地极尽所能。一个人要发挥这样的潜能,平常的情况下,几乎做不到。只有在父母去世时,才会真情流露,排除万难以办妥丧事。
操办父母的丧事,是居于我们对祖先的特殊认同。认为父母去世后,心思仍然遗留在子女身上。我们必须这样做,不能那样做,都是为了不使死去的父母蒙羞。往往平日看起来并非十分孝敬父母的人,在父母去世时,仍然发自内心,真情流露地守丧。
十九·十七 [建议]
纪念祖先,不只是在心中想起祖先的存在,而且要继续祖先的嘉言善行,延续他们的良好名誉。
生活智慧
(一)守丧的功能,主要在促使子孙效法祖先,向祖先表示认同。避免子女向父母学习,以父母为认同的对象,而流为个人主义。父母在世时,拿过去不远的祖先为榜样,鼓励子女奋发图强,不使祖先蒙羞。父母去世时,加入祖先的阵容。办好丧事,使去世的父母体面地归入祖先的行列。
(二)我们修家谱,目的在表彰祖先的德行、功勋和令誉。希望后代子孙以祖先为榜样或模范,努力向他们学习,发扬优良的家风,共同为家族的兴盛而奋斗。
(三)父母活着的时候,必须负起教养子女的责任。死后才能无愧于祖先,同样成为后代子孙的认同对象。生前死后,对子女的关怀,是一致的。
十八、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42]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十九·十八 [注释]
今 译
曾子说:“我听老师说:在孟庄子的孝行中,别的都容易做到;只有不改变父亲的大臣和行政措施,是别人很难做到的。”
十九·十八 [主旨]
曾子说明孟庄子的孝行。
引 述
在我国,孝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德行。狭义的孝,是孝亲敬长。广义的孝,更扩展到立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孟庄子遵守“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学天篇》)的原则,对于父亲孟献子的大臣和行政措施,都不加以改变。所以曾子转述孔子的话,赞美孟庄子的孝行十分难能可贵。
十九·十八 [建议]
培养不忘本、不忘恩的自爱自重精神,必须从孝敬父母做起。
生活智慧
(一)俗语说:“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表示我国社会,对孝的重视。孝,从孝敬父母开始。对父母尽孝,有各种不同的表现方式。各人尽力,不必彼此计较。
(二)用孝道来经营事业,甚至于治国、平天下,就是扩大孝道的范围。使父母在精神上觉得心满意足,才算是大孝。所以人生在世,一切良好的言行,都是孝的表现。
(三)父母去世以后,要念念不忘父母的恩德。现代世界中最文明的国家,在孝道方面,还不如我们这么重视。我们以人为本,当然不能不努力实践孝道。
十九、孟氏[43]使阳肤[44]为士师[45],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46]久矣。如得其情⑤,则哀矜⑥而勿喜!”
十九·十九 [注释]
今 译
孟氏任用阳肤做典狱官,阳肤向他的老师曾子请教。曾子说:“在上位的人不用正道治民,民心乖离背叛很久了。如果审得罪犯的实情,应该哀怜他,不可自鸣得意!”
十九·十九 [主旨]
阳肤请教曾子治狱的道理。
引 述
孔子主张德治,但并不反对法治。他所倡导的德治,是以法治为基础的。但是立法、司法和执法的人,都应该提升道德修养,以真诚的爱心,来实施法治,变成为德治。曾子告诉阳肤,在国家的政教并不良好,以致老百姓的心里早已对法纪丧失信心的情况下,不应该以查出人民的罪行为喜,却应该哀怜被查出罪行的人。
十九·十九 [建议]
对待自己和别人,最好还是严以律己而宽以待人。唯有这样,才能在自己和别人之间,找出平衡点。不致偏爱自己,而虐待别人。
生活智慧
(一)社会秩序混乱,老百姓不遵守法纪,并不完全是老百姓的过错,不能把罪行全部推给老百姓。所以执法的人,不能够以抓出罪犯为喜,却应该哀怜这些罪人,尽量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
(二)政治清明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成。在过渡期间,刑罚必须存在。然而,全民重视修身,并不断提升品德修养,才是根本的道理。
(三)一般人看到别人不守规矩,总会责怪执法不严。若是执法人员取缔自己或家人的不合法行为,却又有一百个理由,为自己或家人辩护,认为执法过分严苛,不合情理。为什么不把这两种心态,合起来想,寻找出合理的平衡点呢?
二十、子贡曰:“纣[47]之不善,不如是[48]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49],天下之恶皆归焉。”
十九·二十 [注释]
今 译
子贡说:“殷商纣王的不好,并不像传说的这么厉害。所以君子不可以居于下流,一旦居于下流,天下的坏事都会集中到他的身上。”
十九·二十 [主旨]
子贡诫人为恶。
引 述
殷商的纣王帝辛,确实暴虐无道。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并不像大家所传说的那样不好。
我们的做法,是人死之后,盖棺论定。一旦被大家共同认为是坏人,我们就会把很多恶名坏事,全都加在这个坏人头上。纣王是坏皇帝,却没有大家所说的那么坏。我们一加再加,加上种种罪名,使他成为十恶不赦的暴君。子贡依据这种教训,劝导我们不要自甘下流,以免被列入坏人的名单当中,天下的坏事都会集中到我们身上,岂不是百口莫辩,非常倒霉?
十九·二十 [建议]
不要随便论断别人,更不要养成在背后议论别人的坏习惯。更重要的是,不要自甘下流,以免别人议论我们,把很多恶名乱行,都加在我们的头上。
生活智慧
(一)像纣王这样的人,是天下最愚蠢不过的。有机会当到皇帝,竟然把自己搞得恶名昭彰,遗臭万年。他的愚蠢,造成荒淫暴虐,引不起大家的良心共鸣,却使得众人唾骂厌弃。
(二)我们判断一个人的好坏,是自己的良知加上社会的公正标准。在我们的朴素良心中,善良的人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胜过一切其他的东西。一个人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教育水平等,远不如他的道德修养来得重要。
(三)最要紧的,是不可以随便论断别人。因为论断别人,经常招惹是非,败坏别人,也害了自己。一旦陷入论断别人的漩涡中,很不容易跳出来,迟早会遭灭顶之祸。
二十一、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50]焉。过也,人皆见之;更[51]也,人皆仰之。”
十九·二十一 [注释]
今 译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蚀月蚀一样。犯错了,人人都看得见;改过了,人人都仰望他。”
十九·二十一 [主旨]
子贡说明君子知过必改才最可贵。
引 述
日月高高悬挂在天上,日蚀月蚀的景象,大家仰首看望,都看得十分清楚。君子也是大家注目的对象,有任何过失,就像日蚀月蚀那样,瞒不过大家的眼睛。只要他一改过,大家仍然仰望他、敬重他。
《述天篇》记载:“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意思是孔子自己明白,如果犯了过失,人家一定会知道。《卫灵公篇》指出:“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一个人面对过错,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才是君子和小人不一样的地方。君子并不是圣人,不可能没有过错。只要不掩饰,能勇敢面对,并且不再犯同样的过错,大家仍然会敬重他。
十九·二十一 [建议]
天知、地知、你知、我也知。犯过错不要害怕被人知道,应该勇敢面对,下决心改善。
生活智慧
(一)俗语说:人怕出名猪怕肥。猪肥了就会被送到屠宰场;人出名了,难免引人注目。愈出名愈不能有任何闪失,否则造成大家的指责或攻击,也是活该。
(二)《学天篇》所说“过则勿惮改”,适用于所有的人。有了过失,千万不要怕认错。不管什么人提出指正,最好都能够欣然接受,使自己知所改进。
(三)《中庸》记载孔子所说的话:“知耻近乎勇。”一个人知道自己的过失,并且引以为耻辱,叫作知耻。有了这样的羞耻心,并且勇敢地改过,那就是真正的勇敢。
二十二、卫公孙朝[52]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53],在人。贤者识[54]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55]之有?”
十九·二十二 [注释]
今 译
卫国大夫公孙朝请问子贡说:“仲尼的学问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文王、武王的道统并没有在世间消失,现在还有人能记得。贤能的人记得重大的,不贤的人记得细小的,没有一个人没有文王、武王的道统。我的老师到处都可以学,又哪有固定的师承呢?”
十九·二十二 [主旨]
子贡说明圣人并没有固定的老师。
引 述
大家对孔子怎么学,学什么,有很大的兴趣。依据子贡的了解,孔子无所不学,也没有固定的老师。他认为文武之道,代表人性向善的道理。只要世间有人类存在,这种向善的人性,便永远不会消失。所不同的是,有人传大的,有人传小的,有人记得大的,也有人记得小的。孔子什么人都可以学,所以没有一定的老师。
生活智慧
(一)《述天篇》记载:“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从善的方面学到善的行为,也将不善的行为翻转为善。善与不善,贤与不贤,都可以当作借镜,都能学。
(二)同样的道理,贤人记得大的,不贤的人记得小的。我们向贤人学大的,向不贤的人学小的,主导的人,仍然是我们自己。
(三)《为政篇》指出:孔子能够在七十岁时,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地步,主要在于一开始便志于学,也就是立定坚毅的意志,以追求人性的大道。
十九·二十二 [建议]
任何人都无法代人立志,一定要自己立自己的,也贯彻自己的意志。
二十三、叔孙武叔[56]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57]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58],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59],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60]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十九·二十三 [注释]
今 译
鲁国大夫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告诉其他大夫说:“子贡比他的老师孔子更为贤德。”
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知子贡。
子贡说:“譬如屋子的围墙,我的墙只到肩膀那么高,可以看到房子里面美好的东西。老师的墙有几个人高,如果找不到大门进去,便看不到宗庙的美好,以及文武官员的富盛。找到大门的人,或许很少吧!叔孙先生说这样的话,不是很自然吗?”
引 述
子贡善辩多智,又长于理财,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叔孙大夫认为他的道德学问,已经超越他的老师。子贡听了,根本不敢当。他拿宫廷的围墙做譬喻,说自己的墙,只有肩膀那么高,外面的人,很容易对里面的摆设,一览无遗。但是孔子的围墙,却有好几个人叠起来那么高,一般人根本看不见里面的堂皇美丽。叔孙大夫不了解孔子的莫测高深,难怪会说出这样的话来。
十九·二十三 [主旨]
子贡说明孔子的德行深不可测。
生活智慧
(一)古人认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对老师十分尊敬,不敢自以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老师更厉害。现代老师的地位,当然不如从前,但是师恩难忘,仍然不应该对老师不敬。
(二)《卫灵公篇》指出:“当仁,不让于师。”孔子主张在为仁的大道理上,对老师也有所不让。可见其他的方面,必须对老师礼让,以表示尊敬。尊师重道,是一种美德,不可以因为外国人不重视,便随意改变。
(三)做老师的,也应该多加反省,不要搞怪、轻佻、胡闹、乱发脾气、奇装异服、信口开河,弄得师道不尊,使学生看不起,自取其辱。
十九·二十三 [建议]
老师像老师,学生像学生,各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名正才能言顺,言顺才能事成。师生各正名分,实在十分重要。
二十四、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61]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62]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十九·二十四 [注释]
今 译
叔孙武叔毁谤仲尼。子贡说:“这样做没有用啊!仲尼是不可毁谤的。他人的贤能,好比丘陵,还可以攀登过去;仲尼的贤能,好比日月,不可能超越。一个人想和日月断绝关系,对日月有什么损害呢?只是显示他不知道自己的分量罢了!”
十九·二十四 [主旨]
子贡说明孔子的道德有如日月不可毁谤。
引 述
孔子死后,受到叔孙武叔的批评。子贡挺身而出,为老师说公道话,令人钦敬。他认为孔子有如天上的日月,就算有人跨越,不过是自绝于日月,对日月并没有什么损伤。想要跨越的人,只是显得不自量力而已!
世间事大多是相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无论怎么说,多少总有一些道理。往往不懂事的人,批评起来,更是振振有词。修养良好的人,反而不方便据理力争。这时候公正的第三者,出面澄清,实在有必要。
十九·二十四 [建议]
对于不了解的人和事,不要妄加批评。
生活智慧
(一)没有人批评,有时候表示大家都不注意,显得影响力不够大。有人批评,不要视同恶意的攻击。最好认为反而获得辩护的好机会,使大家更加明白真相。
(二)没有人把我们当作对手,并不是一件好事情,表示大家根本不在乎我们的存在。只有真正的庸才,大家才会完全不理会。有人把我们当作对手,最好当作一种激励,促使我们更为奋发,更加努力,未尝不是好事。
(三)有人恶意批评,或者提出不实的指控,我们若是明白真实的状况,最好能够据实相告,以免造成混淆,扭曲真相,使人遭受不白之冤。
二十五、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63]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64]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65]之斯行,绥[66]之斯来,动[67]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十九·二十五 [注释]
今 译
陈子禽对子贡说:“您是特别对老师谦恭礼让吧,仲尼难道真的胜过您吗?”子贡说:“君子由一句话可以表现出他的聪明,一句话可以表现出他的不聪明,所以说话不可不谨慎。我们老师崇高不可及,有如上天不可用梯子爬上去。老师若能在封国采邑当政,我们所说的教百姓立,百姓就能人人卓立于社会;引导百姓,百姓自会前进不已;使百姓安居乐业,百姓自会从远方来投靠;劳动百姓,百姓自会同心协力。老师活着的时候,光荣尊崇;死了以后,令人悲哀痛哭。怎样能够企及呢?”
十九·二十五 [主旨]
子贡说明孔子的道德学问高不可及。
引 述
有人想讨好子贡,不惜贬低孔子。先恭维子贡一番,说他谦恭礼让,看看他会不会乐得冲昏了头。
子贡的修养很好,对孔子也非常尊敬。他正经地说:听一句话,便可以论断说话的人究竟聪明不聪明。接着说明孔子一生,并没有获得发挥才能的好机会,若是他有机会从政,我们所期待的人人自立、各自奋进、安居乐业、同心协力,无不很快就会实现。他感叹孔子生时光荣尊崇,死后备享哀荣,竟然还有人想要贬损他。
生活智慧
(一)孔子的伟大,可以说是学生们宣扬出来的。然而若是名不符实,老早就被毁灭掉了。他那真正的实力,表现为屡次受攻击,却能够愈挫愈勇,好像经得起世世代代的考验。
(二)孔子为什么打不倒?因为他述天不作。他不想把他的理想加在我们的头上,只是冷静地思虑:做一个真正的人,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然后如实地把它描述出来。使我们知所遵循,却能够符合人性的要求。
(三)按照孔子的描述,我们可以活得有意义、有尊严,也有价值。我们并不是依据孔子的理想,实践孔子的理论,奉行孔子的理念。我们只是遵循本有的人性,顺乎自然的感情,过着合理的生活。做我们真正的自己,绝不是孔门的奴隶。尊敬孔子,却不把他当作神。
十九·二十五 [建议]
从孔子的言行中,找到真正的自我。依据孔子的描述,过自己的生活。
【注释】
[1]致命:即授命,意思是牺牲自己的性命。
[2]思:即想,意思是能够顾及。
[3]弘:大的意思,『不弘』即不能担当重任,难以弘扬。
[4]笃:有毅力、能笃行,往往死而后已。
[5]焉能为有?焉能为亡:两句意即无足轻重。
[6]问交:请问交友的道理。
[7]矜:同情,怜悯。
[8]小道:指小技艺。
[9]泥:拘滞不通。
[10]亡:同『无』。
[11]所能:已学到的东西。
[12]笃志:坚守志向。
[13]切问:指切实问清自己所不明白的事。
[14]近思:指就自己的问题去思考。
[15]肆:官府制造器物的地方,好比现代的厂房。
[16]道:在这里,指的是做人的道理。
[17]过:指过失。
[18]文:掩饰。
[19]俨然:端庄的样子。
[20]厉:指严正确实。
[21]信:获得信任。
[22]厉:虐待。
[23]谤:毁谤。
[24]大德、小德:譬喻大节、小节。
[25]闲:范围。
[26]出入:有一些差别。
[27]洒扫:就是现代所说的洒扫或洗涤、清扫。
[28]应对:指语言对答。
[29]抑:可是。
[30]倦:厌倦。
[31]诬:欺罔。
[32]仕:做官。
[33]优:有余力。
[34]致:极尽。
[35]张:指子张。
[36]难能:即难得,难能可贵的意思。
[37]堂堂:仪容美盛。
[38]张:指子张。
[39]并为仁:用仁来彼此勉励。
[40]自致:指从内心发出尽力而为的意愿。
[41]亲丧:父母死亡的时候。
[42]孟庄子:鲁国的大夫,姓仲孙,名速。他的父亲孟献子,名蔑,有贤德。
[43]孟氏:生平不详,应该是任命阳肤为典狱官的人。
[44]阳肤:曾子的弟子。
[45]士师:现代的典狱官或法官,都是执法的官员。
[46]散:背离。⑤情:实情。⑥哀矜:怜悯。
[47]纣:殷商末代的君主,暴虐无道。
[48]如是:如同大家所传说的。
[49]下流:地势卑下。
[50]食:同『蚀』。
[51]更:改。
[52]公孙朝:卫国的大夫。
[53]未坠于地:未失传于世。
[54]识:记。
[55]常师:固定的师长。
[56]叔孙武叔:鲁国的大夫,名州仇,谥为『武』。
[57]子服景伯:鲁国的大夫,名何,谥为『景』。
[58]宫墙:围墙。
[59]仞:为八尺。
[60]宗庙:指祭祀祖先的场所。
[61]无以为:是『无为以』的倒装句。意思是这样做没有用。
[62]逾:跨越,超越。
[63]恭:客气、谦恭礼让。
[64]一言:指一句话。
[65]道:同『导』。
[66]绥:安。
[67]动: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