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曰第二十
这是篇名,用第一句的最先两个字来表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一、尧曰:“咨[1]!尔舜!天之历数[2]在尔躬,允执其中[3]。四海困穷,天禄[4]永终。”舜亦以命禹。
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5],敢昭告于皇皇[6]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7]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周有大赉[8],善人是富。”“虽有周亲[9],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所重:民、食、丧、祭。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二十·一 [注释]
今 译
尧皇帝说:“啊!舜呀!上天的大命已经落在你的身上了。你要信实地遵行中正大道。如果天下的百姓都贫困了,上天给你的禄位也将永远断绝了。”舜传位给禹时,也说了这一番话。
商汤说:“我这小子履,冒昧地使用黑色的公牛作牺牲,明明白白地祭告于伟大的天帝:有罪的人我不敢轻易赦免他。您的臣子善否,我不敢隐瞒遮掩,由您选择任用。我本人如有罪过,请不要累及天下百姓;天下百姓若有罪过,都归我一人来承担。”
周武王说:“周朝大封诸侯,使贤良的人都富贵尊荣。”又说:“我虽然有十分亲近的人,但不如有仁德的人。百姓如果有罪过,都该由我来负责。”
谨慎检验衡器量器,审定长度单位,修复已废弃的机关和职务,国家的政令就可以通行了。兴复已经灭亡的国家,承续已经绝嗣的后代,举用那些被遗弃的贤人,天下的百姓都心悦诚服。
所重视的是:民众、粮食、丧葬、祭祀。
宽厚待下就能得到民众的拥护,诚实就能得到民众的信任,勤敏就能有功绩,公平就能使民众心悦诚服。
二十·一 [主旨]
孔子说明尧、舜、禹、汤、武王的治道。
引 述
“历数”,是依据日、月、地球的运转周期,来制定年、月、日的计时系统。自古以来,我们相信大位由天定。像尧、舜、禹这样伟大的领袖,应该都是上天指派来人间,为广大人民服务的。所以尧对舜说:上天的大命,已经落在你的身上。“天之历数在尔躬”,是一种“时代使命感”的宣示,必须以“允执其中”的心态,事事求合理。以无私的心,来化解四海的贫困。唯有如此,才能够展现辉煌的政绩,这种天禄也才能够长久继续下去。
这样的宣示,代代相传,达一千七百余年之久,传到孔子,又集其大成。
汤的“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与武王的“百姓有过,在予一人”,都是表示完全负责、绝对承担的决心。因此“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尧曰篇》),终于对当代做出很大贡献,成为不朽的历史人物。
《论语》一书,主要是孔子的弟子们记载孔子所说的话。我们认为在尧曰的前面,应该加上“子曰”的字样,比较合理。很可能是因为子曰尧曰连接在一起,读起来不大顺口,才把子曰省略掉。
二十·一 [建议]
事理大多是相对的,在相对的事理当中,寻求合理的平衡点,才合乎允执其中的要求。
生活智慧
(一)“中”是我国哲学思想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孔子在“中”之外,加上一个“庸”字,成为中庸之道。孔子虽然没有获得上天赐给的大位,却因此而继往贤,开来学,成为大家尊敬的至圣先师。
(二)中的意思,是合理。无一事不合理,便是中庸。我们身为中国人,必须事事求合理,做人做事都力求恰到好处。
(三)合理的进步,才是合乎人性需求的真正进步。稍微缓慢,却十分稳定,后遗症很少,对大家很有帮助。
二、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
子曰:“尊五美,屏[10]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子张曰:“何谓五美?”
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
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张曰:“何谓四恶?”
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11]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12]。”
二十·二 [注释]
今 译
子张请教孔子:“怎么样治理政事?”
孔子说:“尊重五种美德,排除四种恶政,就可以治理政事了。”
子张说:“什么是五种美德?”
孔子说:“在上位的人给人民好处自己却不破费,劳动百姓却不招致怨恨,有所欲望却不贪财利,舒泰庄矜却不骄傲,有威仪却不凶猛。”
子张说:“怎么样才能给人民好处却不破费呢?”
二十·二 [主旨]
孔子教导子张为政之道。
孔子说:“从人民可获得利益的地方,使他们得到利益,不就是给人民好处自己却不破费吗?选择可以劳动的时间和对象,去劳动人民,又有谁会怨恨呢?自己想求仁德而得到仁德,又怎能说是贪财利呢?君子不管人多或人少、势力大或势力小,都不敢怠慢,不就是舒泰庄矜却不骄傲吗?君子衣冠整齐,仪容庄重,态度严肃,令人见而生畏敬之心,不就是有威仪却不凶猛吗?”
子张说:“什么是四种恶政?”
孔子说:“不教导民众便加以杀戮,叫作虐待;不告诫就督责其成功,叫作残暴;先前下令时宽缓,后来限期急迫,叫作贼害;财物总是要给人的,而付出时吝啬,叫作弄权的官僚。”
二十·二 [建议]
请时常提醒自己三个要项:大家凭良心,时时存公心,自己先力行。并警惕自己,要付诸实践。
引 述
政治是为人民服务的,因此必须先满足人民的现实需要,然后进一步提升人民的精神生活,使人民安居乐业,并且进德修业。孔子提出五美、四恶,便是针对这个目标而来。五美指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以及威而不猛。四恶则是不教而杀、不戒视成、慢令致期,还有出纳之吝。五美为从政者的正面的积极心态,四恶即为负面的表现,有取有舍,有抓有弃,从事公职的人士,必须自行抉择。
生活智慧
(一)尊五美,摒四恶,仍然是现代担任公职的人士,必须重视的原则。人民的需求和愿望,自古以来,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变化。
(二)公职人员,以正己为表率,事事为人民设想,刻苦耐劳,勤敬不倦,廉洁自持,奉公守法,敬老尊贤,同样可以从政矣!
(三)官场陋习,最好从自己开始设法加以改变。因为人在衙门好修行,有机会为人民服务,千万不要轻易放过修己、积极助人的好机会。
三、子曰:“不知命[13],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14],无以知人也。”
二十·三 [注释]
今 译
孔子说:“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和使命,便不能成为一个君子;不知礼,便无法立足社会;不知辨识别人语言的是非,便无法辨别人的好坏。”
二十·三 [主旨]
孔子说明知命、知礼、知言的重要性。
引 述
“命”包括命运和使命,知命便是知道自己的命运,并且抉择自己所要达成的使命。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途径,我们知命,表现在既然生而为人,就应该发扬仁、义、礼、智的精神。不论活得多久,都要尽力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接受生死有命的安排,用心求得好死!在接受命运的同时,抉择自己此生所要完成的使命,竭尽所能,做到什么地步就完成到什么程度,但求死而无憾,毫无愧怍。
《季氏篇》记载“不学礼,无以立”和这里所说“不知礼,无以立也”是同样的意思,目的都在以礼自律,发挥人类的真正自由,把仁德表现出来。
人和人相处,贵在彼此互相了解,所以知人和知己同样重要。言为心声,一个人所说的话,足以代表他心中的思虑。通过一个人的言语,来了解他的观念和行为,应该是可靠的方式。不了解一个人所说的话,实际上很难了解这一个人。
生活智慧
(一)命运不完全控制在我们的手中,就算依正道而行,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我们不主张以胜败论英雄,便是有一只看不见的手,经常带来不可预测的变量。然而使命是我们自己可以决定的,《述天篇》所说“从吾所好”,就是按照自己的抉择,来决定自己此生所想完成的使命。至于最后的结果能不能达成,那就尽人事以听天命,都乐于承受。
(二)既然安于天命的局限性,则无可奈何的命运显得并不重要。所要注重的是知礼、学礼,要求自己不断进德修业,以求合理地安身立命,而不忧不惧。
(三)《卫灵公篇》记载:“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弘道是所有人都应该恪尽的本分,却时常由于道不同而不相为谋。于是结合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切磋,共同努力,以求学而优则仕,同时仕而优则学(《子张篇》)。这样,知人便成为必修的课题,透过知言来知人,也是人生的重点。
二十·三 [建议]
学习仔仔细细听懂人家的话,并且设法让人家能够从容不迫地吐露心声。
!(images/000001.jpg)
【注释】
[1]咨:嗟叹声。
[2]历数:帝王相传的次第。
[3]允执其中:切实执守中正之道。
[4]天禄:君禄。
[5]玄牡:黑色的公牛。
[6]皇皇:伟大的样子。
[7]简:选择。
[8]赉:赏赐。这两段话是周武王大封诸侯时所说。
[9]周亲:至亲。
[10]屏:摒除。
[11]犹之:均之,均是。
[12]有司:指掌理一职的小官。
[13]知命:知道自己的命运和使命。
[14]知言:辨识对方所说的话是否正确。
!(images/00000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