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序-前言

版权信息 #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古代天文历法讲座/张闻玉著.—2版.—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名家讲座) ISBN 978-7-5495-9716-1

Ⅰ.①古… Ⅱ.①张… Ⅲ.①古历法-基本知识- 中国 Ⅳ.①P194.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106428号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广西桂林市中华路22号 邮政编码:541001 )

出版人:张艺兵

全国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700 mm × 970 mm 1/16

印张:23 字数:280千字

2017年10月第2版 2017年10月第1次印刷

印数:0 001~4 000册 定价:59. 80元

目录

版权信息

《古代天文历法讲座》新版序

前言

第一讲为什么要了解古天文历法 一、时间与天文历法

二、天文与历法

三、天文常识

四、历的种类

五、古天文学与星占

六、古代天文学在阅读古籍中的作用

七、怎样学好古天文历法

第二讲纪时系统 一、纪年法

二、纪月法

三、纪日法

四、纪时法

第三讲观象授时 一、地平方位

二、三垣二十八宿

三、《尧典》及四仲中星

四、《礼记·月令》的昏旦中星

五、北极与北斗

六、分野

七、五星运行

八、《诗·七月》的用历

九、观象授时要籍对照表

第四讲二十四节气 一、先民定时令

二、土圭测景

三、冬至点的测定

四、岁差

五、节气的产生

六、二十四节气的意义

七、节气的分类

八、节气的应用

九、杂节气

十、七十二候

十一、四季的划分

十二、平气与定气

第五讲四分历的编制 一、产生四分历的条件

二、《次度》及其意义

三、四分历产生的年代

四、四分历的数据

五、《历术甲子篇》的编制

六、入蔀年的推算

七、实际天象的推算

八、古代历法的置闰

九、殷历朔闰中气表

第六讲四分历的应用 一、应用四分历的原则

二、失闰与失朔

三、甲寅元与乙卯元的关系

四、元光历谱之研究

五、疑年的答案及其他

第七讲历法上的几个问题 一、太初改历

二、八十一分法

三、关于刘歆的三统历

四、后汉四分历

五、古历辨惑

六、岁星纪年

七、关于“月相四分”的讨论

附录 西周金文“初吉”之研究

再谈金文之“初吉”

一、关于蔡侯墓青铜器的历日

二、关于“准此逆推上去”

再谈吴虎鼎

一、宣王十八年天象

二、厉王十八年天象

三、涉及的几个问题

簋及穆王年代

伯吕父的王年

关于成钟

关于士山盘

穆天子西征年月日考证——周穆王西游三千年祭

从观象授时到四分历法——张汝舟与古代天文历法学说

附表一观象授时要籍对照表

附表二殷历朔闰中气表

附表三术语表

主要征引书目

后记

《古代天文历法讲座》新版序 #

汤序波

张闻玉先生是章黄学派在当代传统小学界的重要传人,在古代天文历法研究与西周年代考证等方面成果尤为丰硕,是学界公认的当代天文历法考据学派代表性人物。李学勤先生曾赞许张闻玉先生这方面的研究是“观天象而推历数,遵古法以建新说”。

天文历法学乃闻玉先生学术中最为重要和精彩的部分,也是他为学的看家本领。窃以为先生学术有两大支撑:一是小学;一是古天文历法。而最有特色、影响最大的当推后者,堪为张门的独门绝技。我们知道,古天文历法至近代已几为绝学,研习殊难。清初,顾炎武在《日知录》卷三十里曾感慨:“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而“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曾国藩在《家训》中曾说“余生平有三耻”,而第一耻即不懂“天文算学”。然而在闻玉先生他们那儿,这门学问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神秘,这得归功于他们当年遇到了“明师”张汝舟(1899—1982)先生。

汝舟先生系黄侃先生在中央大学时的高弟,向有“博极群书”之誉,曾在贵州高校从教二十七年,“桃李满黔中”。1957年5月,老先生因在省委统战部召开的知识分子座谈会上发表所谓“三化”言论(即奴才进步化、党团宗派化、辩证唯心化),后被打成“极右派”。“文革”中更被遣返故乡滁州南张村。他在困境中,精究古代天文历法不辍,终于拨雾见天,破解了向来被视为“天书”的《史记·历书·历术甲子篇》(四分术法则)和《汉书·律历志·次度》(天象依据),从而建立了完备而独具特色的古天文历法体系,学术贡献殊巨(汝舟先生在郁闷中读懂无人能懂的“天书”《历术甲子篇》,应了古语“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对这一体系,殷孟伦先生赞其“尤为绝唱”;王驾吾先生称其“补司马之历,一时无两”;而先祖父汤炳正先生告诉我:“两千年以来,汝舟先生是第一位真正搞清楚《史记·历书·历术甲子篇》与《汉书·律历志·次度》的学者。”

1980年10月,由黄门高弟南京大学王气中教授、山东大学殷孟伦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徐复教授共同发起举办了“中国古代天文历法讲习会”,地点设在老先生任顾问教授的滁州师范专科学校,学习时间为一周。参与者有国内十七个单位的四十余人。当时老先生年事已高,辅导工作主要就是由一年前最先到滁州师专进修的闻玉先生担任。其间,先生完成了自己第一本天文历法论著《古代天文历法浅释》。此书通俗地论述了汝舟先生星历理论,是学习乃师天文历法学的重要入门书。它曾被多所大学翻印作为研究生教材,还收进程千帆先生点校南京大学1984年印的《章太炎先生国学讲演录》的《附中国文化史参考资料辑要》中。此书也是我生平第一次接触到的张氏天文历法学方面的著作,阅后如醍醐灌顶,至为心折。

如何打开古天文历法学这扇大门,先生在书中写道:“我在从汝舟师学习的过程中有这样的体会:一是要树立正确的星历观点,才不至为千百年来的惑乱所迷;二是要进行认真的推算,达到熟练程度,才能更好地掌握他的整个体系。”又说:“古代天文历法的核心问题就是历术推算,不能掌握实际天象的推演,永远是个门外汉。”“历术,自古以来都认为推步最难,不免望而却步。依张汝舟的研究,利用两张表就能很便捷地推演上下五千年的任何一年的朔闰中气,不过加减乘除而已,平常人都能掌握。”先生整理出版汝舟先生《二毋室古代天文历法论丛》(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书里也附有此书。先生的天文历法学说,以得汝舟先生天文历法之真传并发扬光大之,学界美誉为“张汝舟—张闻玉天文历法体系”。2009年11 月日本山口大学曾邀请他参加“东亚历法与现代化”的国际论坛,发表有关“东亚历法”的主旨演讲;《香港商报》也曾在封面以整版的篇幅介绍他的学说。先生这方面论著还有《古代天文历法论集》《古代天文历法讲座》二种,尤其是后者曾加印过多次,在读书界影响极大。《南方都市报》2008年3月23日的“国学课”(第四堂)“与古人一起仰望夜空”,所用教材即此书。米鸿宾先生主持的“十翼书院”向学员极力推崇此书,也专请闻玉先生到场讲授。1984年以来,闻玉先生先后到南京大学、湖南师大、东北师大、南昌大学、四川大学等国内高校给文史研究生亲授天文历法知识,让一代年轻学人获益。顺真居士说:“2008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闻玉先生的《古代天文历法讲座》一书,又使这一传统绝学‘飞入寻常百姓家’,推动了‘国学’在科学性方面的进展,其嘉惠学林、开拓未来,确实是功德无量。”

“又使这一传统绝学‘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然。毫无疑问,闻玉先生的《古代天文历法讲座》一书,是打开“张汝舟—张闻玉天文历法体系”之大门最好的钥匙,有着长久的学术生命力。由读是书再进而研习汝舟、闻玉师弟的相关论著,这对未来一代学子于“古天文历法学”之“登堂入室”,自是有所裨益的。

闻玉先生是书将再版,辱承下顾,徵序于余,理不当应命,义不敢遽辞,乃缀数语聊表钦仰云。后学汤序波敬序于丁酉年二月十九日。

#

王气中

古代天文历法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中伟大的发现和创造,它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水平,是古代文明的标志。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天文历法的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祖先被称为“全世界最坚毅、最精明的天文观测者”。远在四五千年以前,我国历史进入有文字记载的初期,我们的祖先已经知道观测天象,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转和气候的变化以及草木的荣枯和鸟兽的生灭,创造了历法。在现存的古代典籍中保存下来的关于古代天文历法的文献资料,是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我国古代,由于生产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分工,天文历法的管理和编订很早就设有专职人员。到了阶级社会,这些专职管理天文历法的人员逐渐成为统治者的附庸和臣仆,所谓“文史星历”,不得不听从最高统治者的指挥命令,因此观象授时成为国家权力的一部分,改正朔,颁布历法,成为权力的象征。加以古人对于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理解都还不够精明,在很长的时间内古代天文历法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往往和封建迷信纠缠在一起。后之学者在传注古代典籍的时候,因为受到这种影响和局限,不能作出正确的解释。历代相传,以讹传讹,成为阅读古书的障碍。一直到现在,我们虽然已经对于我国古代天文历法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由于不能突破前人的束缚,许多重要的问题,尤其汉代以前的历法,仍然得不到确切的解答。

已故贵州大学张汝舟教授为读通古书,对我国载籍中涉及天文历法的部分,作了深入的研究。他运用深湛的古汉语专业知识和精密的考据方法,结合现代天文科学的成就和地下出土的文物资料,对过去学者的研究成果作了细致的分析研究,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建立了古代天文历法的科学体系。根据他的体系来解释汉以前的古代典籍,大都能够破除迷障,贯通大义,一扫我国古代天文历法研究中的重重雾障,为我国古代天文历法的研究开拓一个新的局面。如他认为西周时代并不是用所谓“周正”,而是仍然用殷历,以建丑为正。因此,对于《诗经》中的《豳风·七月》、《大戴记》中的《夏小正》以及《礼记》里面的《月令》等篇都能得到符合实际的解释。如他认为王国维的“月相四分说”是想当然的误解,并没有科学的根据,批判根据王氏“月相四分说”而建立起来的当代古历研究中的种种错误。如他对于日本天文史学者新城新藏定周武王克商之年在公元前1066年的错误,从多方面给以论证,指斥我国现代一些书刊仍然沿袭新城氏之说的谬误。如他对于刘歆的“三统历”,我国相传的“三正论”、“岁星纪年”、二十八宿分“四象”,以及古代相传的积年术和占卜法等等,都据理分析批判,指出它们在古代天文历法研究中的有害影响。所有这些,都是张汝舟先生对于我国古代天文历法研究的巨大贡献。

闻玉同志受业于张汝舟先生,亲承教言。根据师说,发挥他的心得体会,曾写了《古代天文历法浅释》,先后在南京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两校中文系、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为硕士研究生作过专题讲演,深受同学们的欢迎。这部《古代天文历法讲座》是他在讲析的基础上,参证古籍,考释出土文物并结合教学实践经验,补充修订写成的。

天文历法是一门专科的学术。我国古代天文历法又有自己的特殊体系和习惯用语,只有运用我国传统的体系的推步方法,许多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张汝舟先生《二毋室古代天文历法论丛》是一部学术专著,虽然力求浅显易懂,但不能同时兼顾古代天文历法基础知识的解说。因此,初学的人或对古代典籍涉猎不多的读者,阅读他的《论丛》仍然感到困难。这部《讲座》可以说是张先生《论丛》的衍义。

《讲座》分章对张先生《论丛》作系统的说明。它为一般读者大众说法,补充介绍一些天文历法方面的基础知识和简明的推步方法。读者可以通过这部书对我国古代天文历法的体系获得初步的理解,对于古书中有关天文历法的问题作出确切的解释。如果进一步深入下去,读张汝舟先生的《论丛》就会更容易理解,对于我国古代历法的探索和研究,也会取得入门的途径。

这部书的特色和价值,读者会自己去体会印证,无待烦言。但可以肯定地说,它是一部有用的、值得一读的关于我国古代历法的好书。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于南京大学

前言 #

1984年6月,应南京大学中文系及程千帆教授、王气中教授之邀,给南大中文系与南京师大中文系部分研究生讲了一个月(每周四次)古代天文历法,目的是让青年同志们通释古籍中可能遇到的有关问题。当时,只准备了一些粗略的材料。

我在那次讲授的“开场白”中用了一副对联表述当时的心境:“班门弄斧,诚惶诚恐;大树遮阴,无虑无忧。”因为南京这地方,尤其是南京大学,乃藏龙卧虎之地。南大本校有天文学系,有研究古历的专家。南京有中国最高水平的紫金山天文台,台内有古历专家组。我区区无名,地处边荒,来南京讲古天文,岂不是关公面前舞大刀?自然该诚惶诚恐了。好在众望所归的几位老先生,程先生、王先生、徐复先生、管雄先生以及过世的洪诚先生,都是我的师辈,他们与先师张汝舟先生或先后同学于中央大学文学系,或共事于大江南北,我在南大演讲他的古天文学有如游子归家,是大树底下乘荫凉了,确有无虑无忧的感受。为了驱散我的惶恐,讲课时索性将题目也改作“张汝舟古天文历法”。

讲授之后,大家反映还好,以为有实用价值。9月秋凉才想到在此基础上写一个讲稿。1985年5月,受湖南师大中文系及宋祚胤教授邀请,赴长沙讲学一月,大体就以此为本。后来,又重新整理,算是有了一个雏形。

古历法问题,新疆师范大学饶尚宽兄进行过专门的研究,有《古历论稿》若干文字为证。我在各地讲授时直接引用了他的许多材料。

还应当说明,在天文部分,我采用了郑文光先生的不少观点,他在《中国天文学源流》中有很多精辟的见解,给我不少启发。读者是不难从中看到痕迹的。

第四讲《二十四节气》,我直接引用了冯秀藻、欧阳海两位专家《廿四节气》中的若干材料。因为是讲稿,要顾及知识的系统性,缺了这一部分就显得不完整。我未能与两位老先生取得联系,愧疚不已。

稿子整理出来了。只能说,在先师张汝舟先生的导引下,我从前辈学人如陈遵妫、席泽宗诸先生的文字中,大体掌握了古代天文历法这门学问的基础知识,然后薪尽火传,希望被称为“绝学”的古代天文历法代有传人,而我自己的深入研究才刚刚起步。不过,我会切切实实地努力。

承王气中教授亲切关怀,以八十余岁高龄为这本书稿写了序文,褒美之辞就算是对先师张汝舟先生的深切怀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