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6第十六卷燕召公世家第四

第十六卷

燕召公世家第四

这篇传记本着“原始察终,见盛观衰”(《太史公自序》)的宗旨,记叙了西周开国功臣召公奭所受封的燕国的八九百年的历史。文中通过民众爱戴燕召公,并突出记叙他听讼甘棠之下,后人思召公之政而作《甘棠》诗歌颂他的典型事例,高度赞扬了燕召公仁德爱民的思想和行为,并把这归结为弱小的燕国国运长久的重要原因,充分体现了作者主张德治的政治理想。

这篇传记在材料取舍上是颇具匠心的。在诸多史料中,作者主要选取了这样两个方面的史实:燕王哙违背历史规律,盲目追求帝尧禅让的美名,把国家让给权臣子之,以致给百姓带来灾难,造成国破身亡;燕昭王谦恭下士,召来乐毅等四方贤才,与百姓同甘共苦,富国强兵,收复失地。作者对以上两个方面的史实,浓墨重笔,对比着进行生动的描述,褒贬锋芒,犀利而鲜明。

在记述燕国衰世之秋时,作者又着重列举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史实:燕惠王挟持私怨,迫走名将乐毅;燕王喜不听苦谏,袭击盟邦赵国,后又误用骄将剧辛;燕太子丹谋刺秦王等。通过记述这些史实,阐明了燕国衰亡在军事和外交上的原因。

为了突出主旨,要言不烦,对另有传记详载的乐毅破齐奔赵及荆轲刺秦王等事的始末,篇中不再复述,只是提纲挈领,进行简笔勾勒,做到轮廓清楚,使读者可观大略。

这篇传记在人物描写上也很有特色。作者往往抓住人物具有代表性的语言和行动,三言两语,生动鲜明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比如,苏代为齐使燕的一番对话,透露着他十足的狡狯;鹿毛寿劝说让国的一段说辞,隐藏着他的叵测居心,而昏庸无能的燕王哙则被他们玩弄于股掌之上,神态堪称惟妙惟肖。再如,郭隗劝燕昭王招引贤士,理直气壮地大言“先从隗始”,于是燕昭王“改筑宫而师事之”;将渠劝燕王喜不去伐赵,以致“引燕王绶止之”,哭泣陈词,而“王蹴之以足”,这些场面也使读者如闻如见。

【原文】

召公奭与周[1]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2]。

【译文】

[1]召(shào)公:一作邵公。周代燕国的始祖。因采邑在召(故城在今陕西省岐山县西南),故称为召公。奭(shì):召公名。周:周王室。

[2]北燕:国名,通称燕。因当时有南燕,故称北燕。

【原文】

其在成王时,召公为三公[1]:自陕[2]以西,召公主[3]之;自陕以东,周公[4]主之。成王既幼,周公摄[5]政,当国践祚[6],召公疑之,作《君奭》[7]。君奭不说[8]周公。周公乃称“汤[9]时有伊尹,假于皇天;在太戊时,则有若伊陟、臣扈,假于上帝,巫咸[10]治王家;在祖乙时,则有若巫贤[11];在武丁时,则有若甘般[12]:率维兹有陈[13],保乂有殷[14]”。于是召公乃说[15]。

【译文】

[1]三公:周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成王时,召公任太保。

[2]陕:地名,故城在今河南省陕县。

[3]主:掌管;主持。

[4]周公:姬旦。周武王之弟。

[5]摄:代理;兼理。

[6]当国:主持国政;掌握国家政权。践祚(zuó):登帝王位。

[7]《君奭》:今存《尚书》中。篇名,相传为周公所作。

[3]说(yuè):通“悦”,喜悦;愉快。

[9]称:说。汤:商朝的建立者。

[10]太戊:商朝国王,任用贤臣治国理政,使商朝复兴。伊陟(zhì):伊尹之子,太戊任为相。臣扈(hù):太戊时贤臣。巫咸:太戊时的大臣。相传为用蓍草占卜的创始者,又是占星家。

[11]祖乙:商朝第十四代国王。巫贤:巫咸之子。

[12]武丁:商代的第二十三代国王。相传少时生活在民间,即位后重用傅说、甘盘为大臣,力求巩固统治。甘般:武丁时的大臣。

[13]率:遵循;顺着。引申为沿袭,依照。维:语助词。兹:此,指这几位贤臣。陈:陈列;布陈。

[14]保乂(yì):安定,治理。殷:商朝的别称,也称商殷或殷商。

[15]说:通“悦”。

【原文】

召公之治西方[1],甚得兆民和[2]。召公巡行乡邑[3],有棠树[4],决狱政事[5]其下,自侯伯[6]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7]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8],哥咏[9]之,作《甘棠》[10]之诗。

【译文】

[1]西方:指陕以西之地。

[2]兆民:百姓。和:欢心。

[3]乡邑:乡村和城市。

[4]棠树:即棠梨树。

[5]决狱政事:判官司,理政事。

[6]侯伯:古爵位名。为五等爵的第二、第三等。此处泛指贵族。庶人:西周以后对农业生产者的称呼。

[7]失职:失去职务和职业。

[8]伐:砍伐。

[9]哥:通“歌”,歌咏,歌唱。

[10]《甘棠》:篇名,见《诗·召南》。

【原文】

自召公已下九世[1]至惠侯。燕惠侯当周厉王[2]奔彘,共和之时。

【译文】

[1]已:通“以”。世:父子相继为一世。

[2]当:值;在。周厉王:姬胡。

【原文】

惠侯卒,子釐[1]侯立。是岁,周宣王[2]初即位。釐侯二十一年,郑桓公[3]初封于郑。三十六年,釐侯卒,子顷侯立。

【译文】

[1]釐(xī):谥号用字。

[2]周宣王:姬静,厉王子。

[3]郑桓公:姬友。

【原文】

顷侯二十年,周幽王淫乱,为犬戎所弑[1]。秦[2]始列为诸侯。

【译文】

[1]周幽王为犬戎所弑:见《齐太公世家》齐庄公二十四年注。

[2]秦:嬴姓。非子始封于秦(今甘肃省张家川东),作为周朝的附庸。传至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始被封为诸侯。

【原文】

二十四年,顷侯卒,子哀侯立。哀侯二年卒,子郑侯立。郑侯三十六年卒,子缪[1]侯立。

【译文】

[1]缪(mù):通“穆”,谥号用字。

【原文】

缪侯七年,而鲁隐公元年也。十八年卒,子宣侯立。宣侯十三年卒,子桓侯立。桓侯七年卒,子庄公[1]立。

【译文】

[1]庄公:燕君自此始称为公。

【原文】

庄公十二年,齐桓公始霸。十六年,与宋、卫共伐周惠王[1]。惠王出奔温[2],立惠王弟i-为周王。十七年,郑执燕仲父而内[3]惠王于周。二十七年,山戎来侵我[4],齐桓公救燕,遂北伐山戎而还。燕君送齐桓公出境,桓公因割燕所至地予燕,使燕共贡天子,如成周时职[5];使燕复修召公之法[6]。三十三年卒,子襄公立。

【译文】

[1]与宋、卫共伐周惠王:事详《周本纪》。

[2]温:邑名。故城在今河南省温县。

[3]执:捉拿;拘捕。燕仲父:人名。内(nà):通“纳”。

[4]山戎:部族名。又称北戎。我:指燕国。下同。

[5]成周时:指西周初期。成王时,周公营建洛邑作东都,称为成周。职:赋税;贡品。

[6]修:整治;修明。法:法令;制度。

【原文】

襄公二十六年,晋文公为践土[1]之会,称伯[2]。三十一年,秦师败于殽。三十七年,秦穆公[3]卒。四十年,襄公卒,桓公立。

【译文】

[1]晋文公:重耳。在位期间(前636—前628年),他加强军队,使国力强盛。又平定了周王室的内乱,迎接周襄王复位,以“尊王”相号召。城濮之战大胜楚军,并在践土大会诸侯,成为霸主。践土:郑邑名,故城在今河南省原阳县西南。

[2]伯(bà):通“霸”。

[3]秦穆公:秦国君。嬴姓,名任好。

【原文】

桓公十六年卒,宣公立。宣公十五年卒,昭公立。昭公十三年卒,武公立。是岁晋灭三郤[1]大夫。

【译文】

[1]三郤(xì):指郤錡(qí)、郤犨(chōu)、郤至。

【原文】

武公十九年卒,文公立。文公六年卒,懿公立。懿公元年,齐崔杼[1]弑其君庄公。四年卒,子惠公立。

【译文】

[1]崔杼(zhù):齐国大夫。

【原文】

惠公元年,齐高止来奔。六年,惠公多宠姬[1],公欲去诸大夫而立宠姬宋[2],大夫共诛姬宋,惠公惧,奔齐。四年[3],齐高偃[4]如晋,请共伐燕,入其[5]君。晋平公许,与齐伐燕,入惠公。惠公至燕而死。燕立悼公。

【译文】

[1]宠姬:宠臣。

[2]去:罢免;废黜。宋:人名。

[3]四年:指燕惠公奔齐的第四年。

[4]高偃:人名。

[5]入:使动用法。其:代词。指代燕国。

【原文】

悼公七年卒,共[1]公立。共公五年卒,平公立。晋公室[2]卑,六卿[3]始强大。平公十八年,吴王阖闾破楚入郢[4]。十九年卒,简公立。简公十二年卒,献公立。晋赵鞅围范、中行于朝歌[5]。献公十二年,齐田常[6]弑其君简公。十四年,孔子卒。二十八年,献公卒,孝公立。

【译文】

[1]共(ɡōnɡ):通“恭”。

[2]公室:诸侯的家族,也指诸侯国的政权。

[3]六卿:指晋国的韩、赵、魏、智、范、中行六家大臣。

[4]吴王阖(hé)闾:姬光,是春秋末年的霸主。破:攻下。郢(yǐnɡ):楚国都城,地在现在的湖北省江陵县西北纪南城。

[5]赵鞅(yānɡ):晋国大臣。范:指范吉射(yì)。晋国大臣。中行(hánɡ):指中行寅。晋国大臣。朝(zhāo)歌:晋邑名。故城在今河南省淇县。

[6]田常:齐国大臣。杀死简公后,拥立齐平公,任相国,尽杀公族中的强者,扩大封邑,从此齐国由田氏专政。

【原文】

孝公十二年,韩、魏、赵灭知伯[1],分其地,三晋[2]强。

【译文】

[1]韩:韩康子。魏:魏桓子。赵:赵襄子。知伯:即智瑶。皆晋国大臣。

[2]三晋:韩、魏、赵三家瓜分晋国后,史称“三晋”。

【原文】

十五年,孝公卒,成公立。成公十六年卒,湣[1]公立。湣公三十一年卒,釐公立。是岁,三晋列为诸侯[2]。

【译文】

[1]湣(mín):通“闵”,谥号用字。

[2]列为诸侯:指正式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

【原文】

釐公三十年,伐败齐于林营[1]。釐公卒,桓公立。桓公十一年卒,文公立。是岁,秦献公卒。秦益强。

【译文】

[1]林营:地名。今地不详。

【原文】

文公十九年,齐威王[1]卒。二十八年,苏秦[2]始来见,说[3]文公。文公予车马金帛以至赵,赵肃侯用之。因约六国[4],为从长[5]。秦惠王以其女为燕太子妇。

【译文】

[1]齐威王:田姓,名因齐,齐国国君。

[2]苏秦: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

[3]说(shuì):说服对方使他按自己的意思行事。

[4]六国:指当时七雄中除秦以外的齐、燕、楚、韩、赵、魏六国。

[5]从:通“纵”,合纵。指东方六国的联盟。长(zhǎnɡ):首领。

【原文】

二十九年,文公卒,太子立,是为易王。

易王初立,齐宣王因燕丧[1]伐我,取十城;苏秦说齐,使复归燕十城。十年,燕君为王[2]。苏秦与燕文公夫人私通,惧诛,乃说王使齐为反间[3],欲以乱齐。易王立十二年卒,子燕哙[4]立。

【译文】

[1]因:趁。丧(sānɡ):丧事。

[2]燕君:即易王。为王:称王。

[3]使:出使。反间(jiàn):指用计谋离间敌方,使发生内乱。

[4]燕哙(kuài):燕王姬哙。

【原文】

燕哙既立,齐人杀苏秦。苏秦之在燕,与其相子之为婚[1],而苏代与子之交[2]。及苏秦死,而齐宣王复用苏代。燕哙三年,与楚、三晋攻秦,不胜而还。子之相[3]燕,贵重[4],主断[5]。苏代为齐使于燕,燕王问曰:“齐王奚如?”对曰:“必不霸。”燕王曰:“何也?”对曰:“不信其臣。”苏代欲以激[6]燕王以尊子之也。于是燕王大信子之。子之因遗[7]苏代百金,而听其所使。

【译文】

[1]为婚:结婚。

[2]苏代:苏秦之弟,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交:交往。

[3]相:为相。动词。

[4]贵重:位尊权重。

[5]主断:主决国事。

[6]激:鼓动,激发。

[7]遗(wèi):赠送;给予。金:黄金单位的名称。古时以一镒(yì)(二十两或二十四两)为一金。

【原文】

鹿毛寿[1]谓燕王:“不如以国让相子之。人之谓尧[2]贤者,以其让天下于许由[3],许由不受,有让天下之名而实不失天下。今王以国让于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王与尧同行[4]也。”燕王因属[5]国于子之,子之大重[6]。或[7]曰:“禹荐益[3],已而以启人[9]为吏。及老,而以启人为不足任乎[10]天下,传之[11]于益。已而启与交党[12]攻益,夺之。天下谓禹名传天下于益,已而实令启自取之。今王言属国于子之,而吏无非太子人者,是名属子之而实太子用事[13]也。”王因收印自三百石吏已上而效[14]之子之。子之南面[15]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16],顾[17]为臣,国事皆决于子之。

【译文】

[1]鹿毛寿:人名。姓鹿毛,名寿。《韩非子》作“潘寿”。

[2]尧:唐尧,古史中“五帝”之一,相传他晚年将帝位让给虞舜。

[3]许由:人名。

[4]同行:相同的德行。

[5]属(zhǔ):托付。

[6]大重:极为尊贵。

[7]或:有的人。虚指代词。

[8]禹:即夏禹。相传原为虞舜的大臣,因治水有功,被虞舜选为继任人,舜死后即位,国号夏。益:一作伯益。相传善于畜牧和狩猎,被舜任为虞。他为禹所重用,助禹治水有功,被推举为帝位继任人。禹死后,禹子启继位,他与启发生争夺,被杀。

[9]已而:不久,旋即。人:亲信者。

[10]以:认为。人:《史记会注考证》认为是衍文。任:胜任。乎:通“于”。介词。

[11]之:指君位。

[12]交党:党羽。

[13]用事:当权。

[14]三百石:俸禄为三百石。效:呈献;致送;授予。

[15]南面:古代帝王面南而坐。

[16]听政:处理政事。

[17]顾:反而。

【原文】

三年[1],国大乱,百姓[2]恫恐。将军市被[3]与太子平谋,将攻子之。诸将谓齐湣王曰:“因而赴[4]之,破燕必矣。”齐王因令人谓燕太子平曰:“寡人[5]闻太子之义,将废私而立公,饬[6]君臣之义,明父子之位。寡人之国小,不足以为先后[7]。虽然[8],则唯太子所以令之。”太子因要[9]党聚众,将军市被围公宫[10],攻子之,不克[11]。将军市被及百姓反攻太子平,将军市被死,以徇[12]。因构难[13]数月,死者数万,众人恫恐,百姓离志[14]。孟轲[15]谓齐王曰:“今伐燕,此文、武之时[16],不可失也。”王因令章子将五都[17]之兵,以因北地[18]之众以伐燕。士卒不战,城门不闭,燕君哙死,齐大胜。燕子之亡二年[19],而燕人共立太子平,是为燕昭王[20]。

【译文】

[1]三年:指子之当权的第三年。

[2]百姓:古时对贵族的总称。

[3]市被:人名。

[4]赴:奔赴。意即迅速进攻。

[5]寡人:古时君主自谦之称。意为寡德之人。

[6]饬(chì):整顿。

[7]先后:前锋和后卫。

[8]虽然:即使这样。

[9]要(yāo):约集。

[10]公宫:诸侯的宫室。

[11]克:攻下。

[12]徇(xùn):示众。

[13]构难:造成祸乱。

[14]离志:人心各异。

[15]孟轲(约前372—前289):即孟子。

[16]文、武之时:指周文王、武王灭商兴周之时。

[17]章子:章匡。齐国大将。将(jiànɡ):率领。动词。五都:战国时齐国设置的一级政区,可能是临淄、平陆、高唐、即墨和莒,性质略同于当时其他国家设置的郡。

[18]北地:指齐国的北方边境。

[19]亡:死亡。二年:指燕君哙和子之死后的二年。

[20]燕昭王:燕王哙之子,前311—前279年在位。

【原文】

燕昭王于破燕之后即位,卑身[1]厚币以招贤者。谓郭隗[2]曰:“齐因孤[3]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4],以雪先王[5]之耻,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6],得身事之[7]。”郭隗曰:“王必欲致士[8],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9]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乐毅[10]自魏往,邹衍[11]自齐往,剧辛[12]自赵往,士争趋燕。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

【译文】

[1]卑身:这里是态度谦和之意。

[2]郭隗(wěi):燕大臣。

[3]因:趁。孤:王侯的自称。

[4]诚:果真,如果。共国:一道治理国家。

[5]先王:已经死去的国王。

[6]可者:指可以共国的人。

[7]身事之:亲自侍奉他。

[8]致士:招引贤士。

[9]岂:难道。反诘副词。远:以动用法。以……为远。

[10]乐(yuè)毅:中山国灵寿(故城在今河北省平山县东北)人,战国时代著名的军事家。

[11]邹衍:齐国稷下(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人。

[12]剧辛:赵国人,后为燕国大将。

【原文】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1],士卒乐轶轻战[2],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3],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湣王出亡于外。燕兵独追北[4],入至临淄[5],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独唯聊、莒、即墨[6],其余皆属燕,六岁。

【译文】

[1]殷富:殷实富裕。

[2]轶(yì):通“逸”,安逸。轻战:轻视打仗。

[3]上将军:武官名。

[4]追北:追赶败逃的敌人。

[5]临淄:齐国都,故城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

[6]独唯:唯独;只有。聊:齐邑名。故城在今山东省聊城市西北。莒(jǔ):齐邑名。故城在今山东省莒县。即墨:齐邑名。故城在今山东平度市东南。

【原文】

昭王三十三年卒,子惠王立。

惠王为太子时,与乐毅有隙[1];及即位,疑毅,使骑劫[2]代将。乐毅亡走赵。齐田单以[3]即墨击败燕军,骑劫死,燕兵引[4]归,齐悉[5]复得其故城。湣王死于莒,乃立其子为襄王。

【译文】

[1]隙(xì):裂痕,引申为嫌怨。

[2]骑劫:人名。

[3]田单:齐国临淄人。燕军破齐时,他坚守即墨。以:凭借。

[4]引:退却。

[5]悉:全部。

【原文】

惠王七年卒。韩、魏、楚共伐燕。燕武成王立。

武成王七年,齐田单伐我,拔中阳[1]。十三年,秦败赵于长平[2]四十余万。十四年,武成王卒,子孝王立。

【译文】

[1]拔:拔取;攻下。中阳:即“中人亭”。

[2]长平:赵邑名。故城在今山西省高平市西北。

【原文】

孝王元年,秦围邯郸者解去[1]。三年卒,子今王喜[2]立。

【译文】

[1]邯郸:赵国都,故城在现在的河北省邯郸市西南。解去:解除包围而离去。

[2]今王:当今的国王。喜:燕王之名。

【原文】

今王喜四年,秦昭王卒。燕王命相栗腹约欢赵[1],以五百金为赵王酒[2]。还报燕王曰:“赵王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王召昌国君乐间[3]问之。对曰:“赵四战之国[4],其民习兵[5],不可伐。”王曰:“吾以五而伐一。”对曰:“不可。”燕王怒,群臣皆以为可。卒起二军,车二千乘[6],栗腹将而攻鄗[7],卿秦攻代[8]。唯独大夫将渠[9]谓燕王曰:“与人通关约交[10],以五百金饮[11]人之王,使者报而反攻之,不祥,兵[12]无成功。”燕王不听,自将偏军[13]随之。将渠引燕王绶[14]止之曰:“王必无[15]自往,往无成功。”王蹴[16]之以足。将渠泣曰:“臣非以自为,为王也!”燕军至宋子[17],赵使廉颇[18]将,击破栗腹于鄗。乐乘[19]破卿秦于代。乐间奔赵。廉颇逐之五百余里,围其国[20]。燕人请和,赵人不许,必令将渠处[21]和。燕相[22]将渠以处和。赵听将渠,解燕围。

【译文】

[1]栗腹:人名。约欢赵:和赵国结为同盟。约,以语言或文字互订共守的条件。

[2]为赵王酒:给赵王祝酒(祝福)。

[3]昌国君乐间(jiān):乐毅之子。

[4]四战之国:意为四面受敌、四面拒战的国家。

[5]习兵:熟悉军事。

[6]乘(shènɡ):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

[7]鄗(hào):赵邑名。故城在今河北省柏乡县北。

[8]卿秦:人名,代:赵邑名。故城在今河北省蔚县东北。

[9]大夫:官名。将渠:人名。

[10]通关:开通要道。约交:互订盟约。

[11]饮:使喝酒。

[12]兵:军事;战争。

[13]偏军:配合主力作战的军队。

[14]引:牵挽。绶(shòu):古代系印纽的丝带。

[15]无:通“毋”,不要。

[16]蹴(cù):踢。

[17]宋子:赵地名。在今河北省赵县东北。

[18]廉颇:赵国名将。

[19]乐乘:乐毅的族人。初为燕将,后为赵将,封武襄君。

[20]国:指国都。

[21]处:处置;处理。

[22]相:任命为相。使动用法。

【原文】

六年,秦灭东周[1],置三川郡[2]。七年,秦拔赵榆次[3]三十七城,秦置大原郡。九年,秦王政[4]初即位。十年,赵使廉颇将攻繁阳[5],拔之。赵孝成王卒,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不听,攻乐乘,乐乘走,廉颇奔大梁[6]。十二年,赵使李牧[7]攻燕,拔武遂、方城[8]。剧辛故[9]居赵,与庞煖善[10],已而亡走燕。燕见赵数[11]困于秦,而廉颇去,令庞煖将也,欲因赵獘[12]攻之。问剧辛,辛曰:“庞煖易与耳[13]。”燕使剧辛将击赵,赵使庞煖击之,取燕军二万,杀剧辛。秦拔魏二十城,置东郡。十九年,秦拔赵之邺[14]九城。赵悼襄王卒。二十三年,太子丹质于秦,亡归燕。二十五年,秦虏灭韩王安,置颍川郡。二十七年,秦虏赵王迁,灭赵。赵公子嘉自立为代王[15]。

【译文】

[1]东周:东周王朝末年在京城洛邑附近分立的一个小国,建都巩(今河南省巩义市西南)。

[2]三川郡:秦郡名。地在现在的河南省黄河以南伊洛二水流域,故城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

[3]榆次:赵邑名。故城在今山西省榆次县。

[4]秦王政:即秦始皇。

[5]繁阳:魏邑名。故城在今河南省内黄县西北。

[6]大梁:魏国都。故城在今河南省开封市。

[7]李牧:赵国名将。

[8]武遂:燕地名。在现在的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西北。一说在河北武强县东北。方城:燕地名。在今河北省固安县南。

[9]故:以前;当初。

[10]庞煖(xuàn):赵将。善:友善;相好。

[11]数(shuò):屡次;多次。

[12]獘:通“弊”,疲困;破败。

[13]与:对付。耳:语气助词。

[14]邺(yè):邑名。

[15]代王:秦将王翦占据邯郸后,赵公予嘉带领宗族数百人北逃至代郡(赵地,治所在今河北省蔚县东北),自称代王。

【原文】

燕见秦且[1]灭六国,秦兵临易水[2],祸且至燕。太子丹阴[3]养壮士二十人,使荆轲献督亢[4]地图于秦,因袭[5]刺秦王。秦王觉,杀轲,使将军王翦[6]击燕。二十九年,秦攻拔我蓟,燕王亡,徙居辽东,斩丹以献秦。三十年,秦灭魏。

【译文】

[1]且:将要;快要。

[2]临:到。易水:水名,在现在的河北省易县南,流入定兴县。

[3]阴:暗中;暗地里。

[4]荆轲:卫国人。秦灭卫后逃亡到燕,燕太子用重金收买他,尊为上卿,与他共谋暗杀秦始皇。督亢:燕国南部的肥沃之地,在今河北省涿州市东至固安一带地区。

[5]袭:乘人不备而攻击。

[6]王翦:秦将。先后统兵攻破赵国、燕国和击败楚国,封武成侯。

【原文】

三十三年,秦拔辽东,虏燕王喜,卒灭燕。是岁,秦将王贲[1]亦虏代王嘉。

【译文】

[1]王贲(bēn):王翦之子。先后领兵攻灭魏国,攻取燕国的辽东和击败齐国。

【原文】

太史公曰:召公奭可谓仁矣!甘棠且思[1]之,况其人乎?燕外迫[2]蛮貉,内措[3]齐、晋,崎岖[4]强国之间,最为弱小,几[5]灭者数矣。然社稷[6]血食者八九百岁,于姬姓[7]独后亡,岂非召公之烈邪[8]!

【译文】

[1]且:尚且。思:怀念;想念。

[2]迫:逼近。

[3]措:通“错”,交杂;夹杂。上句的“外”和这句的“内”是就华夏族说的。蛮貉非华夏族故称“外”,齐、晋同属华夏族,故称“内”。

[4]崎岖:山路高低不平。比喻处境困难。

[5]几(jī):几乎;差一点儿。

[6]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代指国家。

[7]姬姓:指与周王同姓的诸侯国。

[8]烈:功业;余业。邪:通“耶”,表疑问的语气助词。

【译文】 #

召公奭和周王族同姓,姓姬。周武王灭了商纣王以后,把召公封在北燕。

在周成王的时候,召公是三公之一。自陕县以西,归召公管理;自陕县以东,归周公管理。成王既然年幼,周公代替他处理朝政,登基行使王权。召公怀疑周公,周公写作了《君爽》。写作《君奭》是因为召公不满意周公。于是,周公说:“商汤的时代,有伊尹,功德受到上帝嘉许;在太戊的时代,就有那个伊陟、臣扈,功德受到上帝嘉许,又有巫咸辅佐治理王室;在祖乙的时代,就有那个巫贤;在武丁的时代,就有那个甘般。凭借这些有道的贤臣,使殷朝得到安定和治理。”于是,召公才高兴。

召公治理西部,深得广大百姓的爱戴。召公到乡邑巡视,有一棵棠梨树,就在树下审判官司、处理政事,从侯爵、伯爵到平民百姓都得到了适当安置,没有由于处理错误而失职的地方。召公去世后,民众思念召公的政绩,思念棠梨树,不敢砍伐,歌颂它,并编了叫《甘棠》的诗篇。

自召公下传第九代到惠侯。燕惠侯正处在周厉王逃奔彘地,共和行政的时期。

惠侯去世,儿子釐侯继位。这一年,周宣王刚刚即位。釐侯二十一年,郑桓公开始封到郑国。三十六年,釐侯去世,儿子顷侯继位。

燕顷侯二十年,周幽王淫乱,被犬戎部族杀死。秦国开始被封为诸侯。

二十四年,顷侯去世,儿子哀侯继位。哀侯在位二年去世,儿子郑侯继位。郑侯在位三十六年去世,儿子缪侯即位。

燕缪侯七年,正是鲁隐公元年。在位十八年去世,儿子宣侯继位。宣侯在位十三年去世,儿子桓侯继位。桓侯在位七年去世,儿子庄公继位。

燕庄公十二年,齐桓公开始称霸。十六年,和宋国、卫国一块儿攻打周惠王,惠王出逃奔往温地,三国拥立惠王的弟弟i-为周王。十七年,郑国拘捕燕仲父,送周惠王回京师。二十七年,山戎部族南下侵犯燕国,齐桓公率军救助燕国,于是北伐山戎而后回师。燕庄公感谢齐桓公,一直送他出了燕国边境,齐桓公便把燕庄公到达的地方割给燕国,让燕庄公一起向周王进贡,像周成王时那样履行职责,并让燕国重新修复召公时的法度。庄公在位三十三年去世,儿子襄公继位。

燕襄公二十六年,晋文公在践土主持会盟,成为霸主。三十一年,秦军在殽山被晋军打败。三十七年,秦穆公去世。四十年,襄公去世,桓公继位。

燕桓公在位十六年去世,宣公继位。宣公在位十五年去世,昭公继位。昭公在位十三年去世,武公继位。这一年,晋国灭了三郤大夫。

燕武公在位十九年去世,文公继位。文公在位六年去世,懿公继位。懿公元年,齐国崔杼杀害他的国君庄公。在位四年去世,儿了惠公继位。

燕惠公元年,齐国高止逃亡来到燕国。六年,惠公有许多宠姬,他想除掉各位大夫而立名叫宋的宠姬,各位大夫先下手杀死名叫宋的宠姬,惠公害怕,逃到秦国。四年后,齐国派高偃到晋国,请求共同攻打燕国,送惠公回燕国。晋平公答应,和齐国一起攻打燕国,送燕惠公回国。惠公回到燕国就死了,燕国拥立悼公。

燕悼公在位七年去世,共公继位。共公在位五年去世,平公继位。晋国公室卑弱,六卿开始强大。平公十八年,吴王阖闾打败楚国,攻进郢都。在位十九年去世,简公继位。简公在位十二年去世,献公继位。晋国赵鞅在朝歌围攻范氏、中行氏。献公十二年,齐国田常杀害他的国君简公。十四年,孔子去世。二十八年,献公去世,孝公即位。

燕孝公十二年,晋国的韩、魏、赵灭了知伯,瓜分了他的土地,三晋从此强大起来。

十五年,孝公去世,成公继位。成公在位十六年去世,湣公继位。湣公在位三十一年去世,釐公继位。这一年,韩、魏、赵三晋开始被封为诸侯。

燕釐公三十年,在林营打败齐国。釐公去世,桓公继位。桓公在位十一年去世,文公继位。这一年,秦献公去世。秦国更加强大了。

燕文公十九年,齐威王去世。二十八年,苏秦初次来燕国拜见文公,向文公宣传他的主张。文公给他车马、黄金、布帛,让他到赵国去,赵肃侯重用了他。于是,苏秦联合六国合纵,他当了合纵联盟的主持者。秦惠王把他的女儿嫁给燕国的太子为妻。

二十九年,文公去世,太子继位,这就是易王。

燕易王刚登位,齐宣王趁燕国有丧事攻打燕国,占领了十座城市;苏秦劝说齐宣王,让齐国归还了攻占燕国的十座城市。十年,燕君称王。苏秦同燕文公的夫人通奸,害怕被杀,就劝说易王派他到齐国去施行反间计,想用这个办法扰乱齐国。易王在位十二年去世,儿子燕王哙继位。

燕王哙已经登位,齐国人杀死了苏秦。苏秦在燕国的时候,和燕相子之结为婚姻关系,因而他的弟弟苏代就和子之结交。等到苏秦死后,齐宣王又重用苏代。燕王哙三年,和楚、三晋攻伐秦国,无功而还。子之当燕国的丞相,位尊权重,独断专行。苏代受齐宣王派遣出使到燕国,燕王哙问道:“齐王怎么样?”苏代回答说:“肯定不能称霸。”燕王哙说:“为什么?”苏代回答说:“不信任他的臣子。”苏代想借此刺激燕王尊重子之。于是,燕王非常信任子之。子之因此赠送给苏代一百镒黄金,任凭他使用。

鹿毛寿对燕王说:“不如把国家让给丞相子之。人们都说尧是贤人,是由于他把天下让给了许由,许由不接受,尧有让天下的美名,而实际上并未失去天下。现在,大王把国家让给子之,子之一定不敢接受,这样大王就具备了和尧相同的品行。”燕王因此把国家托付给子之,子之大为尊贵。有人说:“夏禹推荐益,不久任用启的臣属当官吏。等到年老时,认为启的臣属不能担当治理天下的大任,便把君位让给了益。不久,启和他交结的党徒攻打益,夺取了天下。天下人说夏禹名义上把君位传给了益,不久实际上又让启自己夺回了君位。如今大王说把国家托付给子之,而官吏都是太子的亲信,这只是名义上托付给子之,实际上却是太子当权。”燕王因此把俸禄在三百石以上官吏的印信收回呈交给了子之。子之面朝南就君位,行使君王的权力,而燕王哙直到年老不能处理国政,反而成为臣子,国家大事一概由子之决定。

经过三年,燕国大乱,百姓恐惧。将军市被和太子平共同谋划,准备攻打子之。齐国的诸位将领对齐湣王说:“趁燕国内乱赶快去进攻它,一定能攻破燕国。”齐王因此派人对燕太子平说:“我听说太子将有义举,准备废弃私情,树立公义,整顿君臣关系,明辨父子的地位。我的国家很小,不配跟随在你的左右,虽然如此,但愿意听从太子的调遣。”太子因此邀集党徒、聚合人众。将军市被围攻王宫,攻打子之,没有攻克。将军市被和百姓反而围攻太子平,将军市被战死殉难。因而造成几个月的动乱,死亡的人有几万,民众惧怕,百姓离心。孟轲对齐王说:“现在攻打燕国,正是周文王、周武王成就事业时一样的机遇,不可失去啊。”齐王因此让章子率领五都的军队,并依靠北部边境的部队讨伐燕国。燕国的军队不敢战斗,城门也不关闭,燕王哙死亡,齐国军队大胜。燕国子之死后二年,燕国人拥立太子平,这就是燕昭王。

燕昭王在燕国被攻破以后登位,他卑身下士以优厚待遇来招揽贤人。他对郭隗说:“齐国趁我的国家动乱而袭击攻破燕国,我非常清楚燕国小、力量薄弱,不能够报仇。然而,如果能得到贤人共同治理国家,洗雪先王的耻辱,这是我的心愿。先生发现可以共同治国的贤人,我一定亲自侍奉他。”郭隗说:“大王一定要招揽贤人,就先从我郭隗开始。况且比我更贤的人,难道还会嫌千里远吗?”昭王便替郭隗改建住室,并且把他当老师侍奉。于是乐毅从魏国前往,邹衍从齐国前往,剧辛从赵国前往,贤士争着奔赴燕国。燕昭王吊唁死者,慰问孤儿,与百姓同甘共苦。

二十八年,燕国殷实富裕,士卒快乐安逸,不怕战争。于是就任命乐毅为上将军,和秦国、楚国、韩国、赵国、魏国共同谋划来讨伐齐国。齐兵败退,齐湣王逃往外地。燕军单独追击败兵,攻占了齐国的都城临淄,夺取了齐国所有的宝物,放火焚烧齐国的王宫和宗庙。齐国未被燕军占领的城市,只剩下聊城、莒城、即墨,其余都归属于燕国,时间长达六年。

燕昭王在位三十三年去世,儿子惠王继位。

燕惠王还是太子的时候,曾和乐毅有嫌隙;等到他即位,怀疑乐毅,所以派骑劫取代乐毅为将军。乐毅逃亡到赵国。齐国田单靠即墨的兵力击败了燕军,骑劫战死,燕军撤退回国,齐国完全收复了它原有的城池。齐湣王死在莒城,于是齐国人拥立湣王的儿子为襄王。

惠王在位七年去世,韩国、魏国、楚国共同讨伐燕国。燕武成王继位。

燕武成王七年,齐国田单征讨燕国,攻占了中阳。十三年,秦国在长平打败赵国的四十多万大军。十四年,武成王去世,儿子孝王继位。

孝王元年,秦国围困邯郸的军队撤离而去。孝王在位三年去世,儿子当今的君王喜继位。

燕王喜四年,秦昭王去世。燕王派丞相栗腹到赵国相约结欢,携带五百镒黄金为赵王祝寿。栗腹回来对燕王说:“赵王国中的青壮年都死在了长平,剩下的孤儿还没有长大,可以趁机征伐他。”燕王召见昌国君乐间询问这件事。乐间回答说:“赵国是能四方作战的国家,它的百姓熟习战事,不可以攻伐。”燕王说:“我有五人去攻打一人的优势。”乐间说:“那也不可以。”燕王发怒。群臣都认为可以讨伐。终于调遣两军,战车二千乘,由栗腹率领去攻打鄗邑,卿秦去攻打代地。只有大夫将渠对燕王说:“跟人家开通关卡,签约交好,并用五百镒黄金为人家的国王祝寿,使者回报以后就反过来兴兵攻打人家,这种做法不吉利,进攻不会成功。”燕王不听,亲自统领偏军跟随。将渠拉住燕王的印带阻止说:“大王一定不要亲自出征,去了不会成功。”燕王用脚踢开他。将渠哭泣说:“臣子并不是为自己,为的是大王啊!”燕军到达宋子,赵国派廉颇为将军,在部邑击溃栗腹。乐乘在代地击败卿秦。乐间投奔赵国。廉颇追赶燕军达五百多里,包围了燕国的都城。燕国人求和,赵国人不答应,提出来一定要将渠出面和谈。燕王委任将渠为丞相,处理议和事务,赵国接受将渠的请求,解除了对燕国都城的包围。

六年,秦国灭掉东周,设置三川郡。七年,秦军攻占赵国的榆次等三十七城,秦国设置太原郡。九年,秦王嬴政刚即位。十年,赵国派遣廉颇领兵进攻繁阳,占领了它。赵孝成王去世,悼襄王继位。让乐乘取代廉颇,廉颇不服从,攻打乐乘,乐乘逃走,廉颇逃到魏国的大梁。十二年,赵国派李牧攻打燕国,占领了武遂、方城。剧辛原来在赵国居住,和庞煖的关系很好,后来逃到燕国。燕王见赵国屡次被秦国攻打,而廉颇已离去,让庞煖统领军队,就想趁赵国的困境进攻它。询问剧辛,剧辛说:“庞煖容易对付。”燕王便让剧辛率军攻打赵国,赵国派庞煖迎战,消灭燕军二万人,攻杀剧辛。秦国攻占魏国的二十座城,设置东郡。十九年,秦军攻取赵国的邺城等九座城。赵悼襄王去世。二十三年,燕太子丹被送往秦国当人质,丹逃回燕国。二十五年,秦军俘虏韩王安,灭了韩国,设置颍川郡。二十七年,秦军俘获赵王迁,灭了赵国。赵国公子嘉自己立为代王。

燕国眼看秦即将灭亡六国,秦军已经临近易水,灾祸即将降临燕国。太子丹暗中养着二十名壮士,他派荆轲到秦国献督亢地图,想趁机袭击并刺杀秦王。秦王发觉,杀死荆轲,派将军王翦率军攻击燕国。二十九年,秦军攻占燕的国都蓟城,燕王逃走,迁居辽东,斩杀太子丹,把他的头献给秦国。三十年,秦国灭掉魏国。

三十三年,秦军攻占辽东,俘获燕王喜,终于灭了燕国。这一年,秦将王贲也俘获了代王嘉。

太史公说:“召公奭可以说是仁义的人了!棠梨树,百姓尚且怀念它,更何况召公本人呢?燕国外受蛮貉的逼迫,内受齐、晋大国的夹击,艰难地自立在强国之间,势力最为微弱,好多次几乎都要被灭亡了。然而,国家存在有八九百年,在姬姓诸侯中最后灭亡,岂不是因为召公的业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