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第二十五卷赵世家第十三

第二十五卷

赵世家第十三

在《史记》三十世家中,《赵世家》是颇具特色的一篇。全文洋洋万言,如长江大河,波澜起伏,精彩片断时有所见。其叙事之生动、人物之逼真、章法之多变、剪裁之精妙,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有两件大事,其一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其二是关于赵氏孤儿的故事。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期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根据赵国的国情,大胆提出了胡服骑射的主张。实行这一主张,就要改变传统习俗,因而遭到来自各方面的反对,阻力重重,举步维艰。但武灵王对旧的习惯势力毫不妥协,他力排众议,接连与贵族及大臣进行激烈的论辩,终于使反对者理屈词穷,不得不同意他的主张。司马迁对武灵王力排众议的记述是颇为详尽的,因为在反复论辩中,这位改革家的远见卓识及其勇气和魄力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当然,作者也记述了胡服骑射使赵国迅速强大的功效。我们从历史上已经看到,胡服骑射之功绝不仅仅局限在赵国,这一移风易俗的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多方面的。司马迁虽然还来不及完全看到这些影响,但他以敏锐的眼光看到了武灵王的革新措施极不寻常,因而给予充分的肯定。这也正是这位伟大史学家的卓越之处。

篇中有几处梦卜的记述。梦卜就是据梦境预卜后事,这种迷信思想应予批判。不过,史书中记梦卜等迷信活动并不始于司马迁,《左传》里就有不少这类记载。司马迁还不可能完全摆脱这种影响,这是时代的局限。

【原文】

赵[1]氏之先,与秦共祖。至中衍,为帝大戊[2]御。其后世蜚廉[3]有子二人,而命[4]其一子曰恶来,事纣,为周所杀,其后为秦。恶来弟曰季胜,其后为赵。

【译文】

[1]赵:赵氏。原为晋卿。前403年烈侯赵籍始为诸侯。

[2]帝大戊:殷商第十代国君,在位期间,起用伊陟、巫咸等贤臣,较有政绩,曾任命中衍担任管理车马的车正。

[3]蜚廉:亦作飞廉。

[4]命:即命名。

【原文】

季胜生孟增。孟增幸[1]于周成王,是为宅皋狼[2]。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幸于周缪王[3]。造父取骥之乘匹[4],与桃林盗骊、骅骝、绿耳[5],献之缪王。缪王使造父御,西巡狩[6],见西王母[7],乐之忘归。而徐偃王[8]反,i-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赐造父以赵城[9],由此为赵氏。

【译文】

[1]幸:宠爱。

[2]宅皋狼:孟增居住皋狼,因以为号。

[3]周缪王:即周穆王。缪,通“穆”。

[4]骥:良马的通称。乘(shènɡ)匹:即八匹。并四为乘,并两为匹,两四得八。

[5]桃林:地区名,在今黄河及渭水南岸,河南省灵宝市至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一带。其地多良马。盗骊、骅骝、绿耳:周穆王所乘八骏中的三骏。

[6]巡狩:相传古代帝王五年一巡狩,视察诸侯所守的地方,其后帝王外出游历亦名巡狩。

[7]西王母:神话人物。也称金母、王母。

[8]徐偃王:相传周穆王时期的徐国国君。嬴姓,亦称徐子,“有地方五百里”。古徐国,在今江苏省泗洪县南。

[9]赵城:邑名。在今山西省洪洞县北赵城镇。

【原文】

自造父已下六世至奄父,曰公仲,周宣王时伐戎[1],为御。及千亩[2]战,奄父脱[3]宣王。奄父生叔带。叔带之时,周幽王无道,去周如晋,事晋文侯[4],始建赵氏于晋国。

【译文】

[1]戎:我国古代西部民族的泛称,这里指西戎之别种姜氏之戎。

[2]千亩:邑名。在今山西省安泽县东北。

[3]脱:使……脱险。

[4]晋文侯:姬仇。

【原文】

自叔带以下,赵宗益兴,五世而至赵夙。

赵夙,晋献公之十六年伐霍、魏、耿[1],而赵夙为将伐霍。霍公求奔[2]齐。晋大旱,卜[3]之,曰“霍太山[4]为祟”。使赵夙召霍君于齐,复之[5],以奉霍太山之祀,晋复穰[6]。晋献公赐赵夙耿。

【译文】

[1]晋献公:详见《晋世家》。霍:姬姓国。魏:国名。在今山西省芮城县东北。耿:春秋时小国,在今山西省河津市东南。

[2]求:霍公之名。

[3]卜:占卜。

[4]霍太山:即霍山,也称太岳山,在今山西省霍州市东南。

[5]复之:使他恢复(复国)。

[6]穰(ránɡ):丰收。

【原文】

夙生共孟,当鲁闵公之元年[1]也。共孟生赵衰[2],字子馀。

【译文】

[1]鲁闵公元年:前661年。

[2]赵衰:即赵成子。春秋时晋国的卿。

【原文】

赵衰卜事晋献公及诸公子[1],莫吉;卜事公子重耳[2],吉,即事重耳。重耳以骊姬之乱亡奔翟[3],赵衰从。翟伐廧咎如[4],得二女,翟以其少女妻重耳,长女妻赵衰而生盾。初,重耳在晋时,赵衰妻亦生赵同、赵括、赵婴齐。赵衰从重耳出亡,凡十九年,得反国。重耳为晋文公,赵衰为原大夫[5],居原,任国政。文公所以反国及霸,多赵衰计策,语在晋事[6]中。

【译文】

[1]卜事:用占卜决定侍奉对象。诸公子:指晋献公的几个儿子。

[2]重耳:即后来的晋文公,献公之子。

[3]骊姬之乱:指骊姬欲立己子奚齐为太子,于是谮杀太子申生,驱逐诸公子而引起晋国内乱的事件。翟:同“狄”。春秋时活动于齐、晋、鲁、宋、卫、邢等国之间的少数民族。

[4]廧咎(qiánɡ ɡāo)如:春秋时赤狄部落名。

[5]原:邑名。故城在今河南省济源市西北。原大夫:原邑的长官。

[6]晋事:指《晋世家》。

【原文】

赵衰既反晋,晋之妻固要[1]迎翟妻,而以其子盾为適嗣[2],晋妻三子皆下事之。晋襄公之六年,而赵衰卒,谥为成季。

【译文】

[1]固要(yāo):坚持要求。

[2]適嗣:即“嫡子”。嫡,正妻所生的儿子。有时也专指正妻所生的长子。

【原文】

赵盾代成季任国政二年而晋襄公卒,太子夷皋年少。盾为国多难,欲立襄公弟雍。雍时在秦,使使迎之。太子母日夜啼泣,顿首[1]谓赵盾曰:“先君何罪?释其適子而更求[2]君?”赵盾患之,恐其宗[3]与大夫袭诛之,乃遂立太子,是为灵公,发兵距[4]所迎襄公弟于秦者。灵公既立,赵盾益专国政。

【译文】

[1]顿首:头叩至地。

[2]释:舍弃。更求:重新选择。

[3]宗:宗族。同祖称宗。太子母即穆嬴,秦国宗室女。赵盾担心不答应穆嬴的要求,会引起秦国的干预、声讨。

[4]距:通“拒”,阻挡,抵御。

【原文】

灵公立十四年,益骄。赵盾骤[1]谏,灵公弗听。及食熊蹯,腼不熟,杀宰人[2],持其尸出,赵盾见之。灵公由此惧[3],欲杀盾。盾素仁爱[4]人,尝所食桑下饿人反i-救盾,盾以得[5]亡。未出境,而赵穿弑灵公而立襄公弟黑臀[6],是为成公。赵盾复反,任国政。君子讥盾“为正卿[7],亡不出境,反不讨贼”,故太史[8]书曰:“赵盾弑其君”。晋景公时而赵盾卒,谥为宣孟[9],子朔嗣。

【译文】

[1]骤:屡次,多次。

[2]熊蹯(fán):即熊掌。腼(ér):煮。宰人:主持掌管君主饮食膳馐的小臣。

[3]惧:害怕。

[4]素:一向,向来。仁爱:指同情、爱护、热心帮助人的思想感情。

[5]“桑下饿人反i-救盾”事,详见《晋世家》。i-,通“捍”,保护,捍卫。以:因此。得:能够;得以。

[6]赵穿:赵盾的堂弟。黑臀(tún):晋文公的小儿子。

[7]正卿:春秋各国诸侯所属高级长官的通称。

[8]太史:官名。春秋时太史掌管起草文书、记载史事,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卜筮等。

[9]宣孟:《史记志疑》卷二十三说:“孟非谥也,当作‘宣子’。”

【原文】

赵朔,晋景公之三年[1],朔为晋将下军[2]救郑,与楚庄王战河上[3]。朔娶晋成公姊为夫人。

【译文】

[1]晋景公之三年:前597年。

[2]下军:三军之一。

[3]河上:河畔。此处“河上”今郑州西北、荥阳东北的黄河沿岸。

【原文】

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1]欲诛赵氏。初,赵盾在时,梦见叔带持要[2]而哭,甚悲;已而笑,拊手[3]且歌。盾卜之,兆绝[4]而后好。赵史援[5]占之,曰:“此梦甚恶,非君之身[6],乃君之子,然亦君之咎[7]。至孙,赵将世[8]益衰。”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及至于景公而贾为司寇,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致[9]赵盾,遍告诸将曰:“盾虽不知,犹为贼首[10]。以臣弑君,子孙在朝,何以惩罪[11]?请诛之。”韩厥[12]曰:“灵公遇贼,赵盾在外,吾先君[13]以为无罪,故不诛。今诸君将诛其后,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妄诛谓之乱。臣有大事而君不闻,是无君也。”屠岸贾不听。韩厥告赵朔趣亡[14]。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15],朔死不恨。”韩厥许诺,称疾[16]不出。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17],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

【译文】

[1]屠岸贾(ɡǔ):姓屠岸,名贾。

[2]要:通“腰”。

[3]拊手:拍手。

[4]兆:即“卜兆”,龟甲上灼的裂纹显示的吉凶。绝:中断,断绝。

[5]史援:史官名援。

[6]身:自身,自己。

[7]咎(jiù):罪过,过失。

[8]世:父子相继为一世。

[9]司寇:官名。西周始置。作难:发难,起事。治:惩处。贼:杀人者。致:牵连。

[10]贼首:杀人的首领,祸首。

[11]惩罪:判罪。惩,处罚。

[12]韩厥:即韩献子。时为晋六卿之一。

[13]先君:指晋襄公。

[14]趣(cù)亡:赶快逃跑。

[15]必:果真。祀:祭祀。

[16]称疾:声称患病。

[17]下宫:后宫。

【原文】

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1]公宫匿。赵朔客曰公孙杵臼,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胡不死?”程婴曰:“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2]之;即女也,吾徐死耳。”居无何,而朔妇免身[3],生男。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夫人置儿绔中[4],祝曰:“赵宗灭乎,若号[5];即不灭,若无声。”及索,儿竟无声。已脱[6],程婴谓公孙杵臼曰:“今一索不得,后必且复索之,奈何?”公孙杵臼曰:“立孤[7]与死孰难?”程婴曰:“死易,立孤难耳。”公孙杵臼曰:“赵氏先君[8]遇子厚,子强[9]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10]之,衣以文葆[11],匿山中。程婴出,谬谓诸将军曰:“婴不肖[12],不能立赵孤。谁能与我千金,吾告赵氏孤处。”诸将皆喜,许之,发师随程婴攻公孙杵臼。杵臼谬曰:“小人哉程婴!昔下宫之难不能死,与我谋匿赵氏孤儿,今又卖我。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抱儿呼曰:“天乎天乎!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诸将不许,遂杀杵臼与孤儿。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13]已死,皆喜。然赵氏真孤乃反在,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译文】

[1]遗腹:妇人于丈夫死前怀孕未生的子女。走:跑。

[2]奉:侍奉。此处引申为“抚养”。

[3]免身:妇女分娩生孩子。免,通“娩”。

[4]绔(kù):通“袴”“裤”,此指裤裆。

[5]号(háo):大声哭,大声喊叫。

[6]脱:脱身。

[7]立孤:抚养孤儿。

[8]先君:指赵朔。

[9]强(qiǎnɡ):勉强。

[10]谋取:设法取得。负:抱持。

[11]文葆:文绣的襁褓。

[12]不肖:不贤,没出息。

[13]良:确实,真的。

【原文】

居十五年[1],晋景公疾,卜之,大业之后不遂[2]者为祟。景公问韩厥,厥知赵孤在,乃曰:“大业之后在晋绝祀者,其赵氏乎?夫自中衍者皆嬴姓也。中衍人面鸟噣[3],降佐[4]殷帝大戊,及周天子,皆有明德[5]。下及幽厉[6]无道,而叔带去周适晋,事先君文侯,至于成公,世有立功,未尝绝祀。今吾君独灭赵宗[7],国人哀之,故见龟策[8]。唯[9]君图之。”景公问:“赵尚有后子孙乎?”韩厥具以实告。于是景公乃与韩厥谋立赵孤儿,召而匿之宫中。诸将入问疾,景公因[10]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赵孤名曰武。诸将不得已,乃曰:“昔下宫之难,屠岸贾为之,矫[11]以君命,并命群臣。非然,孰敢作难!微[12]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后。今君有命,群臣之愿[13]也。”于是召赵武、程婴遍拜诸将,遂反与程婴、赵武攻屠岸贾,灭其族。复与赵武田邑如故。

【译文】

[1]居十五年:过了十五年。这一年是景公十九年(前581)。

[2]大业:即赵氏的祖先皋陶。不遂:不能顺利地成长。

[3]噣(zhòu):通“咮”,鸟嘴,特指钩形的鸟嘴。赵氏的祖先以鸟为图腾,作为崇拜对象,所以这里说人面鸟噣。

[4]降(jiànɡ)佐:下来辅佐。

[5]明德:完美的德行。

[6]幽厉:指周幽王和周厉王。

[7]赵宗:赵氏宗族。

[8]见:通“现”,显示,显现。龟:占卜用的龟甲。策:占筮用的蓍草。

[9]唯:希望。

[10]因:依靠。

[11]矫:假托,诈称。

[12]微:如果不是。

[13]愿:心愿,愿望。

【原文】

及赵武冠[1],为成人,程婴乃辞诸大夫,谓赵武曰:“昔下宫之难,皆能死。我非不能死,我思立赵氏之后。今赵武既立,为成人,复故位,我将下报[2]赵宣孟与公孙杵臼。”赵武啼泣顿首固请,曰:“武愿苦[3]筋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程婴曰:“不可。彼以我为能成事[4],故先我死;今我不报,是以我事为不成。”遂自杀。赵武服齐衰[5]三年,为之祭邑[6],春秋祠之,世世勿绝。

【译文】

[1]冠(ɡuàn):冠礼。

[2]下报:到九泉之下去报告,意谓死。

[3]苦:劳苦。

[4]成事:指能完成立孤的重任。

[5]齐衰(zī cuī):古人守丧时穿的一种衣服。

[6]祭邑:供给祭祀用费的封邑。

【原文】

赵氏复位十一年[1],而晋厉公杀其大夫三郤[2]。栾书[3]畏及,乃遂弑其君厉公,更立襄公曾孙周,是为悼公。晋由此大夫稍强。

【译文】

[1]赵氏复位十一年:即晋厉公七年(前575)。

[2]三郤(xì):指郤锜、郤犨(chōu)、郤至。

[3]栾书(?—前573):即栾武子。初为下军之佐,后为中军元帅,代郤克为政。

【原文】

赵武续赵宗二十七年[1],晋平公立。平公十二年,而赵武为正卿。十三年,吴延陵季子[2]使于晋,曰:“晋国之政卒归于赵武子、韩宣子、魏献子[3]之后矣。”赵武死,谥为文子。

【译文】

[1]二十七年:应为“二十五年”。赵武自晋景公十九年(前581)复位,至晋平公元年(前557),适二十五年。

[2]延陵季子:即季札。

[3]赵武子:即赵武。“武子”为“文子”之误。“宣子”“献子”皆谥号,三子并称,赵武也应称谥号。

【原文】

文子生景叔[1]。景叔之时,齐景公使晏婴于晋,晏婴与晋叔向[2]语。婴曰:“齐之政后卒归田氏[3]。”叔向亦曰:“晋国之政将归六卿[4]。六卿侈[5]矣,而吾君不能恤也。”

【译文】

[1]景叔:即赵成子。

[2]晏婴(?—前500):字平仲,齐国大夫。叔向:姓羊舌,名肸(xī),晋国大夫,有贤名,平公任为太傅。

[3]田氏:指春秋时齐国田氏宗族,世为齐国大臣。

[4]六卿:晋国势力强大的六家卿大夫,即范氏、中行(hánɡ)氏、知氏、赵氏、韩氏、魏氏。

[5]侈:肆行无忌,意即不把晋君放在眼里。

【原文】

赵景叔卒,生赵鞅,是为简子[1]。

【译文】

[1]简子:即赵简子,名鞅。

【原文】

赵简子在位,晋顷公之九年[1],筒子将合诸侯戍[2]于周。其明年,入周敬王[3]于周,辟弟子朝之故也。

【译文】

[1]晋顷公之九年:前517年。

[2]将(jiànɡ):率领,统率。合:会合。戍:驻防,驻守。

[3]入:护送。周敬王:景王之子,悼王同母弟。

【原文】

晋顷公之十二年,六卿以法诛公族祁氏、羊舌氏,分其邑为十县[1],六卿各令其族为之大夫[2]。晋公室[3]由此益弱。

【译文】

[1]公族:国君的宗族。此处是“公族大夫”的省称。邑:泛指卿大夫的封地。县:地方行政区划单位。

[2]族:指同族的人。大夫:即县宰、县令。

[3]公室:指诸侯国的国君及其宗族,也代指其国家政权机构。

【原文】

后十三年[1],鲁贼臣阳虎[2]来奔,赵简子受赂,厚遇之。

【译文】

[1]后十三年:晋定公十一年,鲁定公九年,即前501年。

[2]阳虎:季孙氏的家臣。

【原文】

赵简子疾,五日不知人[1],大夫皆惧。医扁鹊[2]视之,出,董安于问。扁鹊曰:“血脉治[8]也,而何怪!在昔秦缪公尝如此,七日而寤[4]。寤之日,告公孙支与子舆曰:‘我之帝所[5]甚乐。吾所以久者,适有学[6]也。帝告我:晋国将大乱,五世不安[7];其后将霸,未老而死[8];霸者之子且令而国男女无别[9]。’公孙支书而藏之,秦谶于是出[10]矣。献公之乱[11],文公之霸,而襄公败秦师于殽[12]而归纵淫,此子之所闻。今主君之疾与之[13]同,不出三日疾必间[14],间必有言也。”

【译文】

[1]不知人:不省人事。

[2]扁鹊: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姓秦,名越人。

[3]血脉治:血脉正常。

[4]秦缪公:即秦穆公。尝:曾。寤:醒。

[5]公孙支与子舆:都是春秋时秦国大夫。公孙支即子桑,子舆亦称子车。之:往,去,到。帝所:上帝的住处。

[6]适:刚好。学:通“i-(xiào)”,接受教导。

[7]五世不安:指晋献公、奚齐、悼子、惠公和怀公五世,国内都不安定。

[8]未老而死:晋文公称霸未久即死。

[9]而:你。男女无别:男女关系混乱。

[10]秦谶(chèn)于是出:指公孙支写在秦国简策上的谶语,后来在晋国出现了。

[11]献公之乱:晋献公宠爱骊姬,逼嫡子申生自杀,重耳、夷吾出奔。献公死,奚齐立,为里克所杀;悼子继立,又为里克所杀。后夷吾立,是为惠公。这一段变乱频繁的时期,即这里说的“献公之乱”。

[12]殽:或作崤,即崤山。在今河南省洛宁县西北。

[13]主君:古之国君、卿、大夫,均可称主君。此处是对赵简子的敬称。后一个“之”指秦穆公。

[14]间:病愈,病势好转。

【原文】

居[1]二日半,简子寤。语大夫曰:“我之帝所甚乐,与百神游于钧天,广乐九奏[2]万舞,不类三代之乐,其声动人心。有一熊欲来援[3]我,帝命我射之,中熊,熊死。又有一罴[4]来,我又射之,中罴,罴死。帝甚喜,赐我二笥,皆有副[5]。吾见儿在帝侧,帝属我一翟犬[6],曰:‘及而子之壮[7]也,以赐之。’帝告我:‘晋国且世衰,七世而亡,嬴姓将大败周人于范魁[8]之西,而亦不能有也。今余思虞舜之勋,适余将以其胄女孟姚配而七世之孙[9]。’”董安于受言而书藏之。以扁鹊言告简子,简子赐扁鹊田四万亩[10]。

【译文】

[1]居:等待,停留。

[2]钧天:天的中央。广乐:多种乐器合奏的音乐,即宏伟壮丽的乐曲。九奏:多番演奏。古代奏乐,九次才终结,称为九成。

[3]援:执,持。这里是抓的意思。

[4]罴(pí):熊的一种,即马熊或称人熊。此段谓晋国将有大难,上帝命简子灭二卿,熊与罴即二卿的祖先。

[5]笥(sì):盛东西的方形竹器。副:即备用的笥。

[6]儿:小孩。指赵襄子。属(zhǔ):托付,交给。翟(dí)犬:代国的祖先。翟,通“狄”。

[7]壮:古人称年上三十,成家立业曰壮。

[8]且:将。世衰:一代代衰落下去。七世:七代。指晋定公、出公、衷公、幽公、烈公、孝公、静公。嬴姓:指赵氏,赵氏的祖先姓嬴。周人:指卫人。卫侯的祖先康叔是周武王的同母弟。范魁:战国时曾为卫国所辖,后属齐国,在今河南范县境内。

[9]胄女:虞舜后代之女。古称帝王的后裔为胄。七世之孙:即武灵王。自简子至武灵王共历十世。“七”当为“十”。

[10]亩:春秋各国尚实行井田制。周制:小亩步百。

【原文】

他日,简子出,有人当道,辟之不去,从者怒,将刃[1]之。当道者曰:“吾欲有谒[2]于主君。”从者以闻。简子召之,曰:“嘻,吾有所见子晰[3]也。”当道者曰:“屏[4]左右,愿有谒。”简子屏人。当道者曰:“主君之疾,臣[5]在帝侧。”简子曰:“然,有之。子之见我,我何为?”当道者曰:“帝令主君射熊与罴,皆死。”简子曰:“是,且何也?”当道者曰:“晋国且有大难,主君首之[6]。帝令主君灭二卿,夫[7]熊与罴皆其祖也。”简子曰:“帝赐我二笥皆有副,何也?”当道者曰:“主君之子将克二国,于翟,皆子姓[8]也。”简子曰:“吾见儿在帝侧,帝属我一翟犬,曰:‘及而子之长以赐之。’夫儿何谓以赐翟犬?”当道者曰:“儿,主君之子也。翟犬者,代[9]之先也。主君之子且必有代。及主君之后嗣,且有革政而胡服,并二国[10]于翟。”简子问其姓而延[11]之以官。当道者曰:“臣野人,致[12]帝命耳。”遂不见。简子书藏之府[13]。

【译文】

[1]当道:站在路中间,挡着路。辟:屏除,驱逐。刃:用刀杀。

[2]谒(yè):陈述,请求。

[3]嘻(xī):惊叹的声音,表示高兴。子晰:“当道者”的名字。

[4]屏:屏退,让……避退。

[5]臣:官吏、百姓对君主的自称。

[6]首之:首当其冲。

[7]二卿:指晋国的范昭子和中行文子。夫:那个。

[8]二国:指赵襄子灭的代国及智伯领地。子姓:同姓。

[9]代:战国时国名。在今河北省蔚县东北。

[10]革政:改革政令。胡服:穿着胡人的短装。并:兼并,吞并。二国:指后文所说的“中山”和“胡地”。

[11]延:邀请,聘请。

[12]野人:乡下人。致:转致,转达。

[13]府:盟府的省称。时赵虽未称国,早已凌驾于公室之上,所有建置皆比于诸侯。

【原文】

异日,姑布子卿见简子,简子遍召诸子相[1]之。子卿曰:“无为将军者[2]。”简子曰:“赵氏其灭乎?”子卿曰:“吾尝见一子于路,殆君之子也。”简子召子毋卹[3]。毋卹至,则子卿起曰:“此真将军矣!”简子曰:“此其母贱,翟婢也,奚[4]道贵哉?”子卿曰:“天所授,虽贱必贵。”自是之后,简子尽召诸子与语,毋卹最贤。简子乃告诸子曰:“吾藏宝符[5]于常山上,先得者赏。”诸子驰之常山上,求,无所得。毋卹还,曰:“已得符矣。”简子曰:“奏之。”毋卹曰:“从常山上临代[6],代可取也。”简子于是知毋卹果贤,乃废太子伯鲁,而以毋卹为太子。

【译文】

[1]姑布子卿:姓姑布,名子卿。诸子:指赵简子的几个儿子。相:相面,看骨相。

[2]无为将军者:晋置上、中、下三军,后又置新军,称四军。四军主帅皆由正卿担任。这里说“无为将军者”,指没有能胜任正卿的人,对赵简子来说,亦即没有继承人。

[3]毋卹:简子的庶子,即以后的赵襄子。

[4]贱:卑微,地位卑贱。奚:何,怎么。

[5]宝符:代表天命的符节。后指皇帝的印玺。

[6]临:面对着。代:即代国,在常山北面约四百里。

【原文】

后二年[1],晋定公之十四年,范、中行作乱。明年春,简子谓邯郸大夫午[2]曰:“归我卫士五百家,吾将置之晋阳[3]。”午许诺,归而其父兄不听,倍[4]言。赵鞅捕午,囚之晋阳。乃告邯郸人曰:“我私有[5]诛午也,诸君欲谁立?”遂杀午。赵稷、涉宾以[6]邯郸反。晋君使籍秦[7]围邯郸。荀寅、范吉射与午善[8],不肯助秦而谋作乱,董安于知之。十月,范、中行氏伐赵鞅,鞅奔晋阳,晋人围之。范吉射、荀寅仇人魏襄等谋逐苟寅,以梁婴父[9]代之;逐吉射,以范皋绎[10]代之。荀栎[11]言于晋侯曰:“君命大臣,始乱者死。今三臣[12]始乱而独逐鞅,用刑不均[13],请皆逐之。”十一月,荀栎、韩不佞、魏侈奉公命以伐范、中行氏,不克。范、中行氏反伐公,公击之,范、中行败走。丁未,二子奔朝歌[14]。韩、魏以赵氏为请。十二月辛未,赵鞅入绛[15],盟于公宫。其明年,知伯文子谓赵鞅曰:“范、中行虽信为乱,安于发[16]之,是安于与谋也。晋国有法,始乱者死。夫二子已伏罪而安于独在。”赵鞅患之。安于曰:“臣死,赵氏定,晋国宁,吾死晚矣。”遂自杀。赵氏以告知伯,然后赵氏宁。

【译文】

[1]后二年:应作“后三年”,“阳虎奔晋”在晋定公十一年(前501),距下文所记“十四年”整差三年。

[2]午:赵午。赵穿的曾孙。为邯郸大夫,所以也称邯郸午。

[3]卫士五百家:指卫国向赵鞅进献的五百户士民。开头赵鞅把他们安置在邯郸,这时想迁往晋阳。晋阳:战国初赵国都城。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

[4]父兄:父辈和兄长。这里指赵午的宗族和邯郸的贵族。倍:通“背”,违背。

[5]私有:私自。赵午是邯郸大夫,捕杀他应报请晋君批准。赵鞅未经晋君批准就逮捕赵午,并且要杀他,所以说是“私有”。

[6]赵稷:赵午子。涉宾:赵午家臣。以:凭借。

[7]籍秦:晋国的正卿,时为晋上军司马。

[8]善:友好,亲善。《左传·定公十三年》:“邯郸午,荀寅之甥也;苟寅,范吉射之姻也。”

[9]魏襄:即魏襄子,名曼多,魏舒孙。梁婴父:晋大夫。

[10]范皋绎:《左传》作“皋夷”。范吉射庶出的儿子。

[11]荀栎(lì):即知伯文子,亦称知栎。知氏原与中行氏同为晋大夫逝遨生,故也姓荀。

[12]三臣:指范吉射、荀寅、赵鞅三人。

[13]用刑:使用刑法。均:平,公平。

[14]二子:指范吉射和荀寅。朝歌:邑名。在今河南省淇县。

[15]绛(jiànɡ):晋的都城。在今山西省翼城县东南。

[16]信:确实。发:挑起,发动。

【原文】

孔子闻赵简子不请晋君而执邯郸午,保晋阳,故书《春秋》曰:“赵鞅以晋阳畔[1]。”

【译文】

[1]书:书写,记载。畔:通“叛”,背叛,叛乱。

【原文】

赵简子有臣[1]曰周舍,好直谏。周舍死,简子每听朝[2],常不悦,大夫请罪。简子曰:“大夫无罪。吾闻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3]。诸大夫朝,徒闻唯唯,不闻周舍之鄂鄂[4],是以忧也。”简子由此能附赵邑而怀[5]晋人。

【译文】

[1]臣:指家臣。

[2]听朝:主持朝会,处理政事。

[3]腋:胳肢窝。狐皮以腋下部分价值最高。

[4]唯唯:恭敬而顺从的应答词。鄂鄂:通“谔谔”,直言争辩的样子。

[5]附:归附。怀:安抚。

【原文】

晋定公十八年,赵简子围范、中行于朝歌,中行文子[1]奔邯郸。明年,卫灵公卒。简子与阳虎送卫太子蒯聩[2]于卫,卫不内,居戚[3]。

【译文】

[1]中行文子:即中行寅(荀寅),“文子”是谥号。

[2]蒯聩(kuǎi kuì):卫襄公孙。

[3]戚:卫邑。在今河南省濮阳县北。

【原文】

晋定公二十一年,简子拔[1]邯郸,中行文子奔柏人。简子又围柏人,中行文子、范昭子遂奔齐。赵竟有邯郸、柏人。范、中行余邑入于晋。赵名晋卿,实专晋权,奉邑侔[2]于诸侯。

【译文】

[1]拔:攻克,占领。

[2]名:名义,名分。侔(móu):相等,等同。

【原文】

晋定公三十年,定公与吴王夫差争长于黄池[1],赵简子从晋定公,卒[2]长吴。定公三十七年卒,而简子除三年之丧,期[3]而已。是岁,越王句践[4]灭吴。

【译文】

[1]争长:争在盟会时第一个行礼。黄池:邑名,即黄亭。在今河南省封丘县西南。

[2]卒:终于。

[3]除三年之丧:废除了守丧三年之礼。期(jī):一周年。

[4]越王句践:春秋末期越国国君。

【原文】

晋出公十一年,知伯伐郑。赵简子疾,使太子毋卹将而围郑。知伯醉,以酒灌击[1]毋卹。毋卹群臣请死之[2]。毋卹曰:“君所以置毋卹,为能忍i-[3]。”然亦愠[4]知伯。知伯归,因谓简子,使废毋卹,简子不听。毋卹由此怨知伯。

【译文】

[1]以酒灌击:拿酒强灌,并用酒杯敲击。

[2]请死之:请求杀死他。

[3]置:立。指立毋恤为太子。忍i-:忍受耻辱。

[4]愠:怨恨,生气。

【原文】

晋出公十七年,简子卒,太子毋卹代立,是为襄子。

赵襄子元年,越围吴。襄子降丧食[1],使楚隆问[2]吴王。

【译文】

[1]降丧食:降低居丧时的饮食标准。

[2]楚隆:襄子家臣名。问:慰问。

【原文】

襄子姊前为代王夫人。简子既葬,未除服,北登夏屋[1],请代王。使厨人操铜枓以食代王及从者,行斟,阴令宰人各[2]以枓击杀代王及从官,遂兴兵平代地。其姊闻之,泣而呼天,摩笄[3]自杀。代人怜之,所死地名之为摩笄之山[4]。遂以代封伯鲁子周为代成君。伯鲁者,襄子兄,故[5]太子。太子蚤死,故封其子。

【译文】

[1]夏屋:山名。又名贾屋山、贾母山。在今山西省代县东北,和句注山相接,为山西北部险要之地。

[2]枓(dǒu):一种方形有柄的勺子。各:宰人名。

[3]摩:通“磨”。笄:盘头发或别住帽子用的簪子。

[4]摩笄之山:一名磨笄山,亦名鸣鸡山,在蔚州飞狐县(今河北省涞源县)东北百五十里。

[5]故:原来的。

【原文】

襄子立四年,知伯与赵、韩、魏尽分其范、中行故地。晋出公怒,告齐、鲁,欲以伐四卿[1]。四卿恐,遂共攻出公。出公奔齐,道死。知伯乃立昭公曾孙骄,是为晋懿公。知伯益骄。请地[2]韩、魏,韩、魏与之。请地赵,赵不与,以其围郑之辱。知伯怒,遂率韩、魏攻赵。赵襄子惧,乃奔保晋阳。

【译文】

[1]四卿:指晋荀瑶(知伯)与赵氏、韩氏、魏氏。

[2]请地:索取土地。

【原文】

原过从,后,至于王泽,见三人,自带[1]以上可见,自带以下不可见。与原过竹二节,莫通。曰:“为我以是遗[2]赵毋卹。”原过既至,以告襄子。襄子齐[3]三日,亲自剖竹,有朱书曰:“赵毋卹,余霍泰山山阳侯天使也。三月丙戌,余将使女反灭知氏。女亦立我百邑,余将赐女林胡[4]之地。至于后世,且有伉王,赤黑,龙面而鸟噣,鬓麋髭髯,大膺大胸,修下而冯,左衽[5]界乘,奄有河宗,至于休溷诸貉,南伐晋别,北灭黑姑[6]。”襄子再拜,受三神[7]之令。

【译文】

[1]原过:赵襄子的属官。从:指跟着逃跑。后:落在后面,走在后面。王泽:晋地名。在今山西省新绛县西南。带:腰带。

[2]遗(wèi):赠送,给予。

[3]齐(zhāi):通“斋”,斋戒。

[4]林胡:部族名。战国时分布在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西北至内蒙古包头市以南一带。

[5]伉(kànɡ)王:指赵武灵王。伉,勇健。鸟噣(zhòu):鸟嘴,特指钩形的鸟嘴。鬓麇:鬓发散乱。髭(zī)髯:胡须很多。唇上曰髭,颊上曰髯。膺:胸脯。修下而冯(pínɡ):两腿长而上身大。修,长。冯,大。左衽(rèn):衣襟向左边开。

[6]奄有:尽有。奄,包括。河宗:指龙门河(在今河北省赤城县境)的上流,岚(故治在今山西省岚县北)、胜(故治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包头市一带)二州之地。休溷(hùn):地区名,在今山西省介休、离石一带。诸貉(mò):本指古代居于北方的各部族。这里指活动于今山西、河北、内蒙古一带的戎狄、林胡等族。貉,通“貊”。晋别:晋国别的城邑。黑姑:戎族的一支。

[7]再拜:古代的一种礼节。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隆重。三神:即指原过所见的三人。

【原文】

三国[1]攻晋阳,岁余,引汾水[2]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3]。城中悬釜[4]而炊,易子而食。群臣皆有外心[5],礼益慢[6],唯高共不敢失礼。襄子惧,乃夜使相张孟同私于韩、魏。韩、魏与合谋,以三月丙戌[7],三国反灭知氏,共分其地。于是襄子行赏,高共为上。张孟同曰:“晋阳之难,唯共无功。”襄子曰:“方晋阳急,群臣皆懈,唯共不敢失人臣礼,是以先之。”于是赵北有代,南并知氏,强于韩、魏。遂祠三神于百邑,使原过主霍泰山祠祀。

【译文】

[1]三国:指韩、魏和知氏。

[2]汾(fén)水:即今山西省境内的汾河。

[3]浸:淹没。版:指筑墙用的墙版,古今一般高二尺,合今一尺多。

[4]釜(fǔ):无脚的锅。

[5]外心:异心,二心。

[6]慢:怠慢,轻忽。

[7]以三月丙戌:把三月丙戌这一天作为共同行动的日期。

【原文】

其后娶空同氏[1],生五子。襄子为伯鲁之不立也,不肯立子,且必欲传位与伯鲁子代成君。成君先死,乃取代成君子浣立为太子。襄子立三十三年卒,浣立,是为献侯。

【译文】

[1]空同氏:以居地为氏的一个部落。

【原文】

献侯少即位,治中牟[1]。

襄子弟桓子[2]逐献侯,自立于代,一年卒。国人曰桓子立非襄子意,乃共杀其子而复迎立献侯。

【译文】

[1]治:旧谓王都或地方官署所在地。中牟:邑名。在今河南省汤阴县西。

[2]桓子:赵简子之子。名嘉。

【原文】

十年,中山[1]武公初立。十三年,城平邑[2]。十五年,献侯卒,子烈侯籍立。

【译文】

[1]中山:国名。春秋前期白狄别族所建立。又称鲜虞。

[2]平邑:赵邑名。在今河南省南乐县东北。

【原文】

烈侯元年,魏文侯[1]伐中山,使太子击[2]守之。六年,魏、韩、赵皆相立为诸侯,追尊献子为献侯。

【译文】

[1]魏文侯(?—前396):名斯,战国时魏国的建立者。

[2]太子击:魏文侯太子,名击,即后来的魏武侯。

【原文】

烈侯好音[1],谓相国公仲连[2]曰:“寡人有爱,可以贵之乎?”公仲曰:“富之可,贵之则否。”烈侯曰:“然。夫郑歌者枪、石[3]二人,吾赐之田,人万亩。”公仲曰:“诺。”不与。居一月,烈侯从代来,问歌者田。公仲曰:“求[4],未有可者[5]。”有顷,烈侯复问。公仲终不与,乃称疾不朝。番吾君[6]自代来,谓公仲曰:“君实好善[7],而未知所持[8]。今公仲相赵,于今四年,亦有进士[9]乎?”公仲曰:“未也。”番吾君曰:“牛畜、荀欣、徐越皆可。”公仲乃进三人。及朝,烈侯复问:“歌者田何如?”公仲曰:“方使择其善者。”牛畜侍烈侯以仁义,约以王道[10],烈侯逌然[11]。明日,荀欣侍,以选练举贤[12],任官使能[13]。明日,徐越侍,以节财俭用,察度[14]功德。所与无不充[15],君说[16]。烈侯使使谓相国曰:“歌者之田且止。”官牛畜为师[17],荀欣为中尉[18],徐越为内史[19],赐相国衣二袭[20]。

【译文】

[1]好(hào)音:爱好音乐。

[2]公仲连:姓公仲,名连,赵国的改革家。

[3]枪、石:两歌者之名。

[4]求:物色,寻求。

[5]可者:合适的。

[6]番(pān)吾君:战国赵烈侯时的封君。

[7]好善:喜欢推行善政。

[8]所持:指达到目的的手段。

[9]进士:推荐人才。进,推荐。

[10]约:约束,控制。王道:儒家的政治主张。

[11]逌(yóu)然:欣然同意的样子。

[12]选练:选择干练的人。举贤:起用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13]任官:任命官吏。使能:使用有才能的人。

[14]察度(dúo):考察衡量。

[15]所与:指向烈侯劝谏的话。充:充分。

[16]说:通“悦”。

[17]师:官名。师氏的简称。掌管教育贵族子弟。

[18]中尉:官名。战国时赵国始置。负责指挥作战和选任官吏。

[19]内史:官名。

[20]二袭:两套。

【原文】

九年,烈侯卒,弟武公立。武公十三年卒,赵复立烈侯太子章,是为敬侯。是岁,魏文侯卒。

敬侯元年,武公子朝[1]作乱,不克,出奔魏。赵始都邯郸。

【译文】

[1]武公子朝:武公之子,名朝。

【原文】

二年,败齐于灵丘[1]。三年,救魏于廪丘[2],大败齐人。四年,魏败我兔台[3]。筑刚平[4]以侵卫。五年,齐、魏为卫攻赵,取我刚平。六年,借兵于楚伐魏,取棘蒲[5]。八年,拔魏黄城[6]。九年,伐齐。齐伐燕,赵救燕。十年,与中山战于房子[7]。

【译文】

[1]灵丘:在今山东省高唐县南。

[2]廪(lǐn)丘:齐邑名。在今山东省郓城县西北。

[3]兔台:赵地名。在今河北省大名县东。

[4]刚平:邑名。在今山东省宁阳县东北(一说在今河南省清丰县西南)。

[5]棘蒲:地名。在今河北省赵县。

[6]黄城:邑名,在今河南省内黄县西北。

[7]房子:又作“鲂子”。赵邑名。在今河北省高邑县西南。

【原文】

十一年,魏、韩、赵共灭晋,分其地。伐中山,又战于中人[1]。十二年,敬侯卒,子成侯种立。

【译文】

[1]中人:中山邑名。在今河北省唐县西南。

【原文】

成侯元年,公子胜与成侯争立,为乱。二年六月,雨雪。三年,太戊午[1]为相。伐卫,取乡邑七十三。魏败我蔺[2]。四年,与秦战高安[3],败之。五年,伐齐于鄄[4]。魏败我怀[5]。攻郑,败之,以与韩,韩与我长子[6]。六年,中山筑长城。伐魏,败湪泽[7],围魏惠王[8]。七年,侵齐,至长城。与韩攻周[9]。八年,与韩分周以为两。九年,与齐战阿[10]下。十年,攻卫,取鄄。十一年,秦攻魏,赵救之石阿[11]。十二年,秦攻魏少梁[12],赵救之。十三年,秦献公使庶长[13]国伐魏少梁,虏其太子、痤[14]。魏败我浍[15],取皮牢[16]。成侯与韩昭侯遇上党[17]。十四年,与韩攻秦。十五年,助魏攻齐。

【译文】

[1]太戊午:戊一作“成”。

[2]蔺:赵邑名。在今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西。

[3]高安:邑名。

[4]鄄(juàn):卫邑名,后为齐邑。在今山东省鄄城县北旧城。

[5]怀:郑邑名,后属魏。

[6]长子:邑名。在今山西省长子县西南。

[7]湪(tuán)泽:魏地名。在今河南省长葛县西,一说在今山西省运城市解州西。湪,通“浊”。

[8]魏惠王(前400—前319):即梁惠王。

[9]周:不是指周朝或周王室,是指周考王时分封的一个小诸侯国西周国,都城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

[10]阿:齐邑名。即东阿。在今山东省东阿县西南。

[11]石阿:在今山西省隰县北。《六国年表》《秦本纪》皆作“石门”。石门,山名,一名白径岭。在今山西省运城市西南。

[12]少梁:魏邑名。在今陕西省韩城市南。

[13]庶长:秦爵名。

[14]痤:公叔痤,魏国大臣。

[15]浍:水名。源出今山西省翼城县东南,西流入汾河。

[16]皮牢:即皮牢城。在今山西省翼城县东北。

[17]遇:相逢,不期而会。上党:郡名。

【原文】

十六年,与韩、魏分晋,封晋君[1]以端氏。

【译文】

[1]晋君:晋静公。端氏:晋邑名。在今山西省沁水县东北。

【原文】

十七年,成侯与魏惠王遇葛孽[1]。十九年,与齐、宋会平陆[2],与燕会阿。二十年,魏献荣椽[3],因以为檀台[4]。二十一年,魏围我邯郸。二十二年,魏惠王拔我邯郸,齐亦败魏于桂陵[5]。二十四年,魏归我邯郸,与魏盟漳水[6]上。秦攻我蔺。二十五年,成侯卒。公子绁与太子肃侯争立,绁败,亡奔韩。

【译文】

[1]葛孽:在今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西南。

[2]平陆:在今山东省汶上县北。

[3]荣椽(chuán):上等木材。

[4]檀台:台名。在今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西。

[5]桂陵: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市西北。

[6]漳水:即漳河。

【原文】

肃侯元年,夺晋君端氏,徙处屯留[1]。二年,与魏惠王遇于阴晋[2]。三年,公子范袭邯郸,不胜而死。四年,朝天子[3]。六年,攻齐,拔高唐[4]。七年,公子刻攻魏首垣[5]。十一年,秦孝公使商君[6]伐魏,虏其将公子卬[7]。赵伐魏。十二年,秦孝公卒,商君死。十五年,起寿陵[8],魏惠王卒。

【译文】

[1]徙处:迁移安置。屯留:晋邑名。在今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区南。

[2]阴晋:魏邑名。在今陕西省华阴市东南。

[3]天子:指周显王。

[4]高唐:齐邑。在今山东省高唐县东北。

[5]首垣:邑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市东北。

[6]商君:指商鞅(约前390—前338)。本卫国人。姓公孙,名鞅,也称卫鞅。

[7]公子卬:魏公子名卬。

[8]起:兴建。寿陵:在常山。

【原文】

十六年,肃侯游大陵[1],出于鹿门[2],大戊午扣马[3]曰:“耕事方急,一日不作[4],百日不食。”肃侯下车谢[5]。

【译文】

[1]大陵:邑名。在今山西省文水县东北。

[2]鹿门:地名。在今山西省盂县西北。

[3]扣马:牵马。

[4]作:耕作。

[5]谢:道歉,认错。

【原文】

十七年,围魏黄[1],不克。筑长城[2]。

【译文】

[1]黄:即敬侯二年所拔的黄城。

[2]长城:指防齐、魏的南长城,以漳水、滏水(今河北南部滏阳河)的堤防为基础所筑。

【原文】

十八年,齐、魏伐我,我决河水灌之[1],兵去。二十二年,张仪相秦[2]。赵疵[3]与秦战,败,秦杀疵河西[4],取我蔺、离石。二十三年,韩举[5]与齐、魏战,死于桑丘[6]。

【译文】

[1]决:挖开。河:黄河。

[2]张仪(?—前310):本魏国人,入秦说秦惠文王,任相国,采用“连横”策略,使秦更为强大。

[3]赵疵:赵将。

[4]河西:指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之西。

[5]韩举:赵将。

[6]桑丘:本燕地,时属齐。在今河北省保定市北。

【原文】

二十四年,肃侯卒。秦、楚、燕、齐、魏出锐师各万人来会葬[1]。子武灵王[2]立。

【译文】

[1]锐师:精锐部队。会葬:会合送葬。

[2]武灵王:名雍。在位二十七年(前325—前299)。

【原文】

武灵王元年,阳文君赵豹相。梁襄王与太子嗣,韩宣王与太子仓来朝信宫[1]。武灵王少,未能听政,博闻师三人,左右司过[2]三人。及听政,先问先王贵臣肥义[3],加其秩;国三老年八十,月致其礼。

【译文】

[1]梁襄王:当作“梁惠王”。襄王名嗣,时为太子。信宫:宫名。

[2]博闻:见识广。司过:官名。主管伺察人君过失。

[3]贵臣:德高望重的大臣。肥义:人名。

【原文】

三年,城鄗[1]。四年,与韩会于区鼠[2]。五年,娶韩女为夫人。

【译文】

[1]鄗(hào):邑名。

[2]区(ōu)鼠:地名。

【原文】

八年,韩击秦,不胜而去。五国相王[1],赵独否,曰:“无其实,敢处其名乎!”令国人谓己曰“君”。

【译文】

[1]五国相王: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尊立为王。

【原文】

九年,与韩、魏共击秦,秦败我,斩首[1]八万级。齐败我观泽[2]。十年,秦取我中都及西阳[3]。齐破燕。燕相子之为君,君反为臣[4]。十一年,王召公子职[5]于韩,立以为燕王,使乐池[6]送之。十三年,秦拔我蔺,虏将军赵庄[7]。楚、魏王来,过[8]邯郸。十四年,赵何攻魏。

【译文】

[1]首:头。

[2]观泽:邑名。在今山东省阳谷县西南,河南省清丰县南。

[3]中都:邑名。在今山西省平遥县西南。西阳:邑名。即中阳。在今山西省中阳县境。

[4]君反为臣:事见《燕召公世家》。

[5]公子职:燕公子名职,时在韩国。

[6]乐池:战国策士,曾为秦惠文王相。

[7]赵庄:赵将。

[8]过:访问。

【原文】

十六年,秦惠王卒。王游大陵。他日,王梦见处女鼓琴而歌诗[1]曰:“美人荧荧[2]兮,颜若苕之荣[3]。命乎命乎[4],曾无我嬴!”异日,王饮酒乐,数言所梦,想见其状。吴广[5]闻之,因[6]夫人而内其女娃嬴。孟姚[7]也。孟姚甚有宠于王,是为惠后。

【译文】

[1]处女:未出嫁的女子。鼓琴:抚琴,弹琴。歌诗:唱诗。

[2]荧荧:光彩照人貌。

[3]苕(tiáo):草名。呈橙红色。荣:鲜艳。

[4]命乎:叹无人知。命,命运。

[5]吴广:赵人,相传为虞舜之后。

[6]因:凭借。

[7]孟姚:娃嬴之字。

【原文】

十七年,王出九门[1],为野台,以望齐、中山之境。

【译文】

[1]九门:邑名。在今河北省石家庄市东北。

【原文】

十八年,秦武王与孟说举龙文赤鼎,绝膑[1]而死。赵王使代相赵固迎公子稷于燕,送归,立为秦王,是为昭王[2]。

【译文】

[1]孟说(yuè):秦国力士。龙文赤鼎:铸有龙形花纹的红色大鼎。绝膑:折断膝盖骨。

[2]昭王:即秦昭襄王。武王异母弟。

【原文】

十九年春正月,大朝[1]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王北略中山之地,至于房子[2],遂之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3]之上。召楼缓[4]谋曰:“我先王因世之变,以长南藩[5]之地,属阻[6]漳、滏之险,立长城,又取蔺、郭狼[7],败林人于荏[8],而功未遂。今中山在我腹心[9],北有燕,东有胡[10],西有林胡、楼烦[11]、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是亡社稷,奈何?夫有高世之名,必有遗俗[12]之累。吾欲胡服。”楼缓曰:“善。”群臣皆不欲。

【译文】

[1]大朝:帝王大会群臣叫大朝,以别于平日常朝。

[2]房子:邑名。在今河北省高邑县西南。

[3]无穷:地名。今地不详。一说在今河北省张北县南。河:指黄河。黄华:西河侧之山名。

[4]楼缓:赵大臣名。

[5]长(zhǎnɡ):首领。南藩:南面的属地。藩,属国,属地。

[6]属(zhǔ):连接。阻:阻碍。

[7]郭狼:地名。

[8]林人:即林胡。古代民族名。从事畜牧,精骑射。荏:邑名。在今河北省邢台市任泽区东南。

[9]腹心:“腹心之疾”的省称。喻深入要害处。

[10]胡:即东胡,后为鲜卑。古代民族名。

[11]楼烦:古部落名。精骑射,从事畜牧。

[12]遗俗:为世俗所摒弃。

【原文】

于是肥义[1]侍,王曰:“简、襄主之烈[2],计胡、翟之利。为人臣者,宠[3]有孝弟长幼顺明之节,通有补民[4]益主之业,此两者臣之分也。今吾欲继襄主之迹,开于胡、翟之乡,而卒世[5]不见也。为敌弱[6],用力少而功多,可以毋尽百姓之劳,而序[7]往古之勋。夫有高世之功者,负[8]遗俗之累;有独智之虑[9]者,任骜民[10]之怨。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奈何?”肥义曰:“臣闻疑事[11]无功,疑行[12]无名。王既定负遗俗之虑,殆[13]无顾天下之议矣。夫论至德[14]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昔者舜舞有苗[15],禹袒裸国[16],非以养欲而乐志[17]也,务以论德而约功[18]也。愚者暗成事,智者睹未形,则王何疑焉。”王曰:“吾不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我也。狂夫之乐,智者哀焉;愚者所笑,贤者察焉。世有顺我者,胡服之功未可知也。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于是遂胡服矣。

【译文】

[1]肥义:赵国大臣。

[2]简:赵简子。襄:赵襄子。烈:事业,功绩。

[3]宠:贵宠。又疑作“穷”。穷,不得志。

[4]通:达,得志,显贵。补民:益民。

[5]卒世:终身。

[6]为敌弱:我为胡服,敌人必困弱。

[7]序:按次序排列。

[8]负:遭受。

[9]独智之虑:独到的见解。

[10]任:承受,担负。骜民:傲慢的百姓。

[11]疑事:做事犹豫不决。

[12]疑行:行动有顾虑。

[13]殆:大概,也许。

[14]至德:最高的德行。

[15]舜舞有苗:相传舜在宫廷上表演苗人的舞蹈,苗人就来归顺了。

[16]禹袒裸(tǎn luǒ)国:禹不穿衣服进入裸国。裸国,传说古代西方国名。

[17]养欲:满足欲望。乐志:舒展心情。

[18]务:致力,从事。论德:根据品德的高低。约功:追求功业。

【原文】

使王绁告公子成[1]曰:“寡人胡服,将以朝也,亦欲叔服之。家听于亲而国听于君,古今之公行[2]也。子不反亲,臣不逆君,兄弟[3]之通义也。今寡人作教[4]易服而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制国有常[5],利民为本;从政有经[6],令行为上。明德[7]先论于贱,而行政先信于贵[8]。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事有所止而功有所出[9],事成功立,然后善也。今寡人恐叔之逆从政之经,以辅叔之议[10]。且寡人闻之,事利国者行无邪[11],因贵戚者名不累[12],故愿慕公叔之义[13],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14]之叔,请服焉。”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固闻王之胡服也。臣不佞[15],寝疾[16],未能趋走以滋进[17]也。王命之,臣敢对,因竭其愚忠。曰:臣闻中国者,盖聪明徇智[18]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19]也,异敏[20]技能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21]也,蛮夷之所义行[22]也。今王舍[23]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而怫[24]学者,离中国[25],故臣愿王图之也。”使者以报。王曰:“吾固闻叔之疾也,我将自往请之。”

【译文】

[1]王绁(xiè):人名。赵臣。公子成:赵国的贵族,武灵王的叔父。

[2]公行:公认的行动准则。

[3]兄弟:《战国策·赵策二》作“先王”。

[4]作教:作出谕示。教,上对下的谕告。

[5]制:治理。常:常规。

[6]从政:参与政事。经:常行的法制。

[7]明德:修明德政。

[8]行政:施行政令。贵:指贵族。

[9]止:至。意即达到目的。出:成,成就。

[10]辅,辅佐。议:非议。

[11]行无邪:实行起来不会不正确。

[12]因:依靠,倚仗。不累:不受损害。

[13]愿慕:希望借助。义:威望。

[14]谒:禀告,陈说。

[15]不佞(nìnɡ):不才,没有才能。

[16]寝疾:病卧在床。

[17]滋进:多多进言。

[18]徇(xùn)智:《战国策·赵策二》作“睿智”。明通的智慧。

[19]用:应用。

[20]异敏:奇巧。

[21]观赴:观摩,向往。

[22]蛮夷:泛指古代中国四方的各部族。义行:通“仪型”,表率、楷模之意。

[23]舍:舍弃。

[24]怫:通“悖”,违反,悖逆。

[25]中国:指中原地区。

【原文】

王遂往之公子成家,因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圣人观乡[1]而顺宜,因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2]其国也。夫剪发文身[3],错臂左衽[4],瓯越之民也[5]。黑齿雕题[6],却冠[7]秫绌,大吴之国也。故礼服莫同,其便一也。乡异而用变,事异而礼易。是以圣人果可以利其国,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8]。儒者一师而俗异,中国同礼而教离[9],况于山谷之便[10]乎?故去就[11]之变,智者不能一;远近之服,贤圣不能同。穷乡多异[12],曲学[13]多辩。不知而不疑,异于己而不非者,公焉而众求尽善[14]也。今叔之所言者俗也,吾所言者所以制俗[15]也。吾国东有河、薄洛[16]之水,与齐、中山同之,无舟楫[17]之用。自常山[18]以至代、上党,东有燕、东胡之境,而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19]。故寡人无舟楫之用,夹水居之民,将何以守河、薄洛之水;变服骑射,以备燕、三胡[20]、秦、韩之边。且昔者简主[21]不塞晋阳以及上党,而襄主并戎取代以攘[22]诸胡,此愚智所明也。先时中山负[23]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24]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王丑之[25],而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备,近可以便上党之形,而远可以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愚,不达于王之义,敢道世俗之闻,臣之罪也。今王将继简、襄之意以顺先王之志,臣敢不听命乎!”再拜稽首。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也。

【译文】

[1]乡:地方。这里指各个地方的习俗。

[2]厚:有益。

[3]文身:在身上画刺花纹。

[4]错臂:犹饰臂。以丹青画刺两臂。衽,衣襟。

[5]瓯越:指今浙江省一带,古为越国地,境内有瓯江,故称。

[6]黑齿:用草汁染黑牙齿。雕题:在额上刺着花纹。雕,刻。题,额。

[7]却冠:鱼皮帽。

[8]一:专一。用:措施,办法。“不一其用,不同其礼”,可看作“其用不一,其礼不同”的倒装,强调“不一”“不同”。

[9]教:教化。离:区别,差异。

[10]山谷:指偏远荒蛮的地方。便:便利。山谷之便,偏远地方民众已称便利的习俗。

[11]去就:舍取,即对事物的选择。

[12]异:异俗。

[13]曲学:浅陋的见解。

[14]尽善:完善,完美。

[15]制俗:改变旧俗。

[16]薄洛:薄洛津,漳水上的渡口。此处指漳水。

[17]舟楫:泛指船只。楫,桨。

[18]常山:山名。即恒山,古代恒山在今河北省曲阳县西北。

[19]骑射:骑马射箭。指骑兵。备:防守。

[20]三胡:指林胡、楼烦、东胡。

[21]简主:赵简子。

[22]襄主:赵襄子。并戎取代:兼并戎狄,夺取代地。攘:排斥。

[23]负:倚仗。

[24]系累:拘捕。

[25]丑之:以为可耻。

【原文】

赵文、赵造、周袑、赵俊[1]皆谏止王毋胡服,如故法便。王曰:“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2]?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虑戏、神农[3]教而不诛,黄帝、尧、舜[4]诛而不怒。及至三王[5],随时[6]制法,因事制礼。法度制令[7]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故礼也[8]不必一道,而便国不必古。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9]礼而灭。然则反古[10]未可非,而循礼未足多[11]也。且服奇者志淫[12],则是邹、鲁[13]无奇行也;俗辟者民易[14],则是吴、越无秀士[15]也。且圣人利身谓之服,便事谓之礼。夫进退之节[16],衣服之制者,所以齐常民[17]也,非所以论[18]贤者也。故齐民[19]与俗流,贤者与变俱。故谚曰‘以书御者[20]不尽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事之变’。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21]今。子不及也。”遂胡服招骑射[22]。

【译文】

[1]赵文、赵造、赵俊:都是赵国贵族。周袑:赵大臣,后为王傅。

[2]法:效法。

[3]虑(fú)戏:即伏羲。神农: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4]黄帝、尧、舜:均传说中的上古帝王,详见《五帝本纪》。

[5]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

[6]随时:顺应时势。

[7]法度制令:法令制度。

[8]礼也:当作“理世”。即治理国家。

[9]易:改变。

[10]反古:违反古制。

[11]循礼:死守旧礼。多:称赞,肯定。

[12]志淫:心意淫荡。

[13]邹、鲁:国名。均在今山东省境内。邹都邾(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后迁都绎(今山东省邹城市东南纪王城),战国时为楚所灭。

[14]俗辟:风俗奇特。易:简率,轻慢。

[15]吴、越:国名。在今江苏、浙江一带。吴、越在春秋战国时还是僻远荒蛮之地。秀士:德才优异的人。

[16]节:礼节。

[17]齐:治理。常民:普通人。

[18]论:评论。

[19]齐民:平民。

[20]以书御者:用书本知识来驾马的人。

[21]制:治理。

[22]招骑射:招收了骑马射箭的士兵。

【原文】

二十年,王略中山地,至宁葭[1];西略胡地,至榆中[2]。林胡王献马。归,使楼缓之秦,仇液之韩,王贲之楚,富丁之魏,赵爵之齐。代相赵固主胡[3],致[4]其兵。

【译文】

[1]宁葭(jiā):一作“蔓葭”,县名,属中山。在今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北。

[2]榆中:地区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西北。

[3]主胡:驻守胡地。

[4]致:招收。

【原文】

二十一年,攻中山。赵袑为右军[1],许钧为左军,公子章为中军,主并将之。牛翦将车骑[2],赵希并将胡、代[3]。赵与之陉[4],合军曲阳[5],攻取丹丘、华阳、鸱之塞[6]。王军[7]取鄗、石邑、封龙、东垣。中山献四邑和[8],王许之,罢兵。二十三年,攻中山。二十五年,惠后卒。使周袑胡服傅王子何。二十六年,复攻中山,攘[9]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10]。

【译文】

[1]右军:赵建三军,称中军、左军、右军。

[2]车骑:战车兵和骑兵。

[3]并将:兼领。胡、代:指胡地和代地的军队。

[4]陉(xínɡ):山脉中断处,即山隘。

[5]曲阳:邑名。

[6]丹丘:邑名。在今河北省曲阳县西北。华阳:即恒山地区。在今河北省唐县西北。鸱之塞:按《史记集解》应作“鸿上塞”。位于华阳北。在今河北省唐县西北。

[7]王军:指赵武灵王统率的三军。

[8]献:献出。和:求和,请和。

[9]攘:侵夺。

[10]云中:郡名。战国时赵地。治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东北。九原:县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西。

【原文】

二十七年五月戊申,大朝于东宫[1],传国,立王子何以为王。王庙见[2]礼毕,出临朝[3]。大夫悉为臣,肥义为相国,并傅[4]王。是为惠文王。惠文王,惠后吴娃子也。武灵王自号为主父。

【译文】

[1]东宫:太子所居之宫。

[2]庙见:在太庙参拜祖先。

[3]临朝:上朝,当朝处理国事。

[4]傅:教导。

【原文】

主父欲令子主[1]治国,而身胡服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于是诈自为使者入秦。秦昭王不知,已而怪其状甚伟,非人臣之度[2],使人逐之,而主父驰已脱关[3]矣。审[4]问之,乃主父也。秦人大惊。主父所以入秦者,欲自略[5]地形,因观秦王之为人也。

【译文】

[1]主:主持。

[2]度:风度。

[3]脱关:走出秦国的关口。脱,离开。

[4]审:仔细。

[5]略:察看。

【原文】

惠文王二年,主父行新地[1],遂出代,西遇楼烦王于西河而致其兵。

【译文】

[1]新地:新占领的土地。

【原文】

三年,灭中山,迁其王于肤施[1]。起灵寿[2],北地方从,代道大通[3]。还归,行赏,大赦,置酒酺五日[4],封长子章为代安阳君。章素侈[5],心不服其弟所立。主父又使田不礼相章也。

【译文】

[1]肤施:今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南。

[2]灵寿:邑名。在今河北省灵寿县西北。

[3]大通:畅通无阻。

[4]酺(pú)五日:聚会饮酒五天。酺,聚饮,特指命令许可的大聚饮。

[5]侈(chǐ):奢侈放纵。

【原文】

李兑[1]谓肥义曰:“公子章强壮而志骄,党众而欲[2]大,殆有私乎?田不礼之为人也,忍杀[3]而骄。二人相得[4],必有谋阴贼起[5],一出身[6]徼幸。夫小人有欲,轻虑[7]浅谋,徒见其利而不顾其害,同类相推,俱入祸门。以吾观之,必不久矣。子任重而势大,乱之所始,祸之所集也,子必先患。仁者爱万物而智者备祸于未形,不仁不智,何以为国[8]?子奚不称疾毋出,传政[9]于公子成?毋为怨府[10],毋为祸梯[11]。”肥义曰:“不可。昔者主父以王属[12]义也,曰:‘毋变而度[13],毋异而虑,坚守一心,以殁而世[14]。’义再拜受命而籍[15]之。今畏不礼之难而忘吾籍,变孰大焉。进受严命[16],退而不全,负孰甚焉。变负之臣,不容于刑。谚曰‘死者复生,生者不愧’。吾言已在前矣,吾欲全吾言,安得全吾身!且夫贞臣也难至而节[17]见,忠臣也累[18]至而行明。子则有赐而忠我矣,虽然,吾有语在前者也,终不敢失。”李兑曰:“诺,子勉之矣!吾见子已今年耳。”涕泣而出。李兑数见公子成,以备田不礼之事。

【译文】

[1]李兑:赵惠文王四年与赵成一起平定公子章之乱,因功官为司寇,后来升为相国。

[2]欲:欲望,野心。

[3]忍杀:残忍好杀。

[4]相得:互相投合。

[5]贼起:叛乱发生。

[6]一:一旦,一经。出身:登高位掌权。

[7]轻虑:不慎重考虑。

[8]为国:治理国家。

[9]传政:移交政事。

[10]怨府:怨恨集中的地方。

[11]祸梯:犹祸阶,谓祸患的传导者。

[12]属(zhǔ):委托,交付。

[13]而:你。度:法度。

[14]以殁而世:直到你离开人世。

[15]籍:记录。

[16]严命:严肃的命令。

[17]贞臣:正直有操守之臣。节:节操。

[18]累:忧患,危难。

【原文】

异日肥义谓信期[1]曰:“公子与田不礼甚可忧也。其于义也声善[2]而实恶,此为人也不子不臣。吾闻之也,奸臣在朝,国之残[3]也;谗臣在中,主之蠹[4]也。此人贪而欲大,内得主[5]而外为暴。矫令为慢[6],以擅一旦之命[7],不难为[8]也,祸且逮[9]国。今吾忧之,夜而忘寐,饥而忘食。盗贼出入不可不备。自今以来,若有召王者必见吾面,我将先以身当[10]之,无故[11]而王乃入。”信期曰:“善哉,吾得闻此也!”

【译文】

[1]信期:即下文的高信。

[2]义:通“仪”,外,表面。声善:口头说得好。

[3]残:祸害。

[4]蠹:蛀虫。

[5]得主:得到主上的宠信。

[6]矫令:假托主上的命令。慢:轻慢。这里是指轻慢的行为,即作乱。

[7]擅:占有。一旦之命:突然的命令。指公子章突然杀害惠文王登位。

[8]不难为:不怕做,敢于做得出来。

[9]逮:及。

[10]当:挡住。

[11]无故:没事,平安无事。

【原文】

四年,朝群臣,安阳君亦来朝。主父令王听朝,而自从旁观窥群臣宗室之礼。见其长子章傫然[1]也,反北面为臣,诎[2]于其弟,心怜之,于是乃欲分赵而王章于代,计未决而辍。

【译文】

[1]傫(lěi)然:垂头丧气的样子。

[2]诎:通“屈”,屈服。

【原文】

主父及王游沙丘[1],异宫[2],公子章即以其徒与田不礼作乱,诈以主父令召王。肥义先入,杀之。高信即与王战[3]。公子成与李兑自国[4]至,乃起四邑之兵人距[5]难,杀公子章及田不礼,灭其党贼[6]而定王室。公子成为相,号安平君,李兑为司寇。公子章之败,往走主父,主父开之[7],成、兑因围主父宫。公子章死,公子成、李兑谋曰:“以章故围主父,即解兵[8],吾属夷[9]矣。”乃遂围主父。令宫中人“后出者夷”,宫中人悉出。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i-[10]而食之,三月余而饿死沙丘宫。主父定死[11],乃发丧赴诸侯[12]。

【译文】

[1]沙丘:地名。在今河北省广宗县西北。

[2]异宫:异宫而居,分别住在不同的行宫里。

[3]与王战:跟惠文王一起与公子章作战。

[4]国:国都。时赵都邯郸。

[5]距:通“拒”,抵抗。

[6]党贼:党徒。

[7]开之:开宫门接纳。

[8]解兵:解除了军队的包围。

[9]夷:灭族。

[10]爵i-(kòu):雏雀。爵,古“雀”字。

[11]定死:确实已死。

[12]赴诸侯:向各国诸侯报丧。

【原文】

是时王少,成、兑专政,畏诛,故围主父。主父初以长子章为太子,后得吴娃,爱之,为[1]不出者数岁,生子何,乃废太子章而立何为王。吴娃死,爱弛[2],怜故太子,欲两王之,犹豫未决,故乱起,以至父子俱死,为天下笑,岂不痛乎!

【译文】

[1]为:因。

[2]驰:减退。

【原文】

五年,与燕鄚、易[1]。八年,城南行唐[2]。九年,赵梁将,与齐合军攻韩,至鲁关[3]下。及十年,秦自置为西帝[4]。十一年,董叔与魏氏伐宋,得河阳[5]于魏。秦取梗阳[6]。十二年,赵梁[7]将攻齐。十三年,韩徐[8]为将,攻齐。公主[9]死。十四年,相国乐毅[10]将赵、秦、韩、魏、燕攻齐,取灵丘[11]。与秦会中阳。十五年,燕昭王来见。赵与韩、魏、秦共击齐,齐王[12]败走,燕独深入,取临菑。

【译文】

[1]鄚(mào):赵邑名。故城在今河北省任丘市北鄚州镇。易:燕邑名。在今河北省雄县西北。

[2]南行唐:赵邑名。在今河北省行唐县北。

[3]鲁关:关隘名。在今河南省鲁山县西南。

[4]西帝:指秦昭王。

[5]董叔:赵将。魏氏:指魏国军队。河阳:即河雍,在今河南省孟州市西。

[6]梗阳:赵邑名。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清徐县。

[7]赵梁:赵将。

[8]韩徐:赵将。

[9]公主:指赵武灵王女,惠文王姊。

[10]乐毅:燕相国。

[11]灵丘:齐西北边邑,在今山东省高唐县南。

[12]齐王:指齐湣王。

【原文】

十六年,秦复与赵数[1]击齐,齐人患之。苏厉为齐遗[2]赵王书曰:

臣闻古之贤君,其德行非布于海内也,教顺非洽于民人[3]也,祭祀时享[4]非数常于鬼神也。甘露[5]降,时雨至,年谷[6]丰孰,民不疾疫,众人善之,然而贤主图之。

【译文】

[1]数:屡次。时乐毅已下齐七十余城,齐国仅保有莒、即墨二邑,秦与赵仍向齐多次进攻。

[2]苏厉:战国纵横家、齐大臣。遗(wèi):致送。

[3]教顺:即教训,教育训诫。洽:普遍。民人:即人民。

[4]时享:宗庙四时的祭祀。

[5]甘露:甜露水。古人迷信,以为天下太平,政治清明,则天降甘露。

[6]年谷:一年中收获的谷物。

【原文】

今足下之贤行功力[1],非数加于秦也;怨毒[2]积怒,非素深于齐也。秦、赵与国,以强征兵[3]于韩,秦诚爱赵乎?其实憎齐乎?物[4]之甚者,贤主察之。秦非爱赵而憎齐也,欲亡韩而吞二周,故以齐啖[5]天下。恐事之不合,故出兵以劫[6]魏、赵。恐天下畏己也,故出质以为信。恐天下亟反[7]也,故征兵于韩以威之。声以德与国[8],实而伐空韩,臣以秦计为必出于此。夫物固有势异[9]而患同者,楚久伐而中山亡,今齐久伐而韩必亡。破齐,王与六国分其利也。亡韩,秦独擅之。收[10]二周,西取祭器[11],秦独私之。赋田计功[12],王之获利孰与秦多?

【译文】

[1]贤行:善行。功力:功劳。

[2]怨毒:极端怨恨。

[3]征兵:征集军队。即要求出兵参战。

[4]物:事。

[5]啖:用利益引诱人。

[6]劫:威逼,威胁。

[7]亟(jí)反:速反。

[8]声:声名,表面。德:施恩德。作动词用。与国:盟国。指赵国。

[9]势异:地位不同。

[10]收:攻取,占领。

[11]祭器:祭祀所用的礼器。西取祭器,指西至王城(今河南省洛阳市西郊)取周王朝宗庙的祭器,即灭亡周朝。

[12]赋田:授民以田。赋,授予,给予。计功:考定功绩,计算功效。

【原文】

说士[1]之计曰:“韩亡三川[2],魏亡晋国[3],市朝[4]未变而祸已及矣。”燕尽齐之北地,去沙丘、钜鹿[5]敛三百里,韩之上党去邯郸百里,燕、秦谋王之河山,间[6]三百里而通矣。秦之上郡[7]近挺关,至于榆中者千五百里,秦以三郡攻王之上党,羊肠[8]之西,句注[9]之南,非王有已[10]。逾句注,斩[11]常山而守之,三百里而通于燕,代马胡犬[12]不东下,昆山[13]之玉不出,此三宝者亦非王有已。王久伐齐,从强秦攻韩,其祸必至于此。愿王孰虑[14]之。

【译文】

[1]说(shuì)士:游说之士。

[2]三川:韩郡名。以境内有黄河、雒水、伊水三川得名。

[3]晋国:指黄河以北今河南省沁阳市、山西夏县一带,原为晋国领地,战国时属韩。

[4]市朝:指众人会集之处。也指集市。

[5]钜鹿:赵县名。在今河北省平乡县西南。

[6]间:间隔。

[7]上郡:魏郡名。后为秦占。治所在肤施(今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东南)。

[8]羊肠:太行山上的坂道,南在山西晋城市南,北在潼关县东南。

[9]句(ɡōu)注:山名。又名西陉山、雁门山。在今山西省代县西北。

[10]已:语气词。用法同“矣”。

[11]斩:截断。

[12]代马:代地产的骏马。胡犬:胡地产的野狗。

[13]昆山:山名。

[14]孰虑:通“熟虑”。

【原文】

且齐之所以伐者,以事王也;天下属行[1],以谋王也。燕秦之约成而兵出有日矣。五国[2]三分王之地,齐倍五国之约而殉王之患[3],西兵[4]以禁强秦,秦废帝[5]请服,反高平、根柔于[6]魏,反巠分、先俞[7]于赵。齐之事王,宜为上佼[8],而今乃抵罪[9],臣恐天下后事王者之不敢自必也。愿王孰计[10]之也。

【译文】

[1]属行(zhǔ hánɡ):集合军队。指组织诸侯对付赵国。

[2]五国:指秦、齐、韩、魏、燕五国。

[3]倍:通“背”。殉王之患:牺牲自己解除赵王的忧虑。

[4]西兵:向西用兵。

[5]废帝:废除帝号。

[6]反:归还。高平、根柔:魏地。高平,在今河南盂县西北。根柔,今地不详。

[7]巠(xínɡ)分:山名。赵地。在今山西省代县北。先俞:即西俞。赵地。在今山西省代县西北。

[8]上佼(jiǎo):上行。

[9]抵罪:问罪。指赵共秦伐齐。

[10]孰计:缜密地谋划。

【原文】

今王毋与天下攻齐,天下必以王为义。齐抱[1]社稷而厚事王,天下必尽重王义。秦义,王以天下善秦[2];秦暴,王以天下禁之,是一世之名宠制于王也。

【译文】

[1]抱:保。

[2]善秦:跟秦国友好。

【原文】

于是赵乃辍[1],谢秦不击齐。

【译文】

[1]辍(chuò):停止。

【原文】

王与燕王遇。廉颇[1]将,攻齐昔阳[2],取之。

【译文】

[1]廉颇:赵将。详见《廉颇蔺相如列传》。

[2]昔阳:县名。

【原文】

十七年,乐毅将赵师攻魏伯阳[1]。而秦怨赵不与己击齐,伐赵,拔我两城[2]。十八年,秦拔我石城[3],王再之卫东阳[4],决河水,伐魏氏[5]。大潦[6],漳水出。魏冉来相赵。十九年,秦取我二城。赵与魏伯阳。赵奢将,攻齐麦丘[7],取之。

【译文】

[1]伯阳:魏邑名。在今河南省安阳市西北。

[2]两城:指蔺(今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祁(今山西省祁县东南)二城。

[3]石城:城名。在今河南省林州市西南。

[4]东阳:地区名。原属卫国,后属赵国,在今河北省清河县一带。

[5]魏氏:指魏国。

[6]潦(lào):通“涝”。

[7]麦丘:齐邑名。在今山东省商河县西北。

【原文】

二十年,廉颇将,攻齐。王与秦昭王遇西河外[1]。

【译文】

[1]王与秦昭王遇西河外:指秦昭王和赵惠文王在渑池相会。

【原文】

二十一年,赵徙漳水武平[1]西。二十二年,大疫。置公子丹为太子。

【译文】

[1]武平:即武平亭。在今河北省文安县东北。

【原文】

二十三年,楼昌[1]将,攻魏幾[2],不能取。十二月,廉颇将,攻幾,取之。二十四年,廉颇将,攻魏房子,拔之,因城而还。又攻安阳[3],取之。二十五年,燕周[4]将,攻昌城[5]、高唐,取之。与魏共击秦。秦将白起破我华阳[6],得一将军。二十六年,取东胡欧[7]代地。

【译文】

[1]楼昌:人名。赵将。

[2]幾:邑名。在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南。

[3]安阳:邑名。在今河南省安阳市西南。

[4]燕周:人名。赵将。

[5]昌城:齐邑名。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南。

[6]华阳:邑名。在今河南省新郑市北。

[7]欧:通“殴”,袭击。

【原文】

二十七年,徙漳水武平南。封赵豹为平阳[1]君。河水出,大潦。

【译文】

[1]赵豹:赵惠文王同母弟。平阳:此为赵邑。

【原文】

二十八年,蔺相如[1]伐齐,至平邑[2]。罢城北九门[3]大城。燕将成安君公孙操弑其王。二十九年,秦、韩相攻,而围阏与[4]。赵使赵奢[5]将,击秦,大破秦军阏与下,赐号为马服君。

【译文】

[1]蔺相如:赵大臣。详见《廉颇蔺相如列传》。

[2]平邑:赵邑名。在今河南省南乐县东北。

[3]罢:停止。城:修筑城墙。作动词用。九门:赵北部邑名。在今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西北。

[4]阏(yū)与:邑名。战国时韩地,后属赵。在今山西省和顺县西北。

[5]赵奢:赵将。善用兵。详见《廉颇蔺相如列传》。

【原文】

三十三年,惠文王卒,太子丹立,是为孝成王。

孝成王元年,秦伐我,拔三城。赵王新立,太后用事[1],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2]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曰:“复言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3]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胥[4]之。入,徐趋[5]而坐,自谢[6]曰:“老臣病足,曾不能[7]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体之有所苦[8]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9]而行耳。”曰:“食得毋衰[10]乎?”曰:“恃粥耳。”曰:“老臣间者[11]殊不欲食,乃强步[12],日三四里,少益嗜[13]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不和之色[14]少解。左师公曰:“老臣贱息[15]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怜爱之,愿得补黑衣[16]之缺以卫王宫,昧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17]而托之。”太后曰:“丈夫[18]亦爱怜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19]于长安君。”太后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20],为之泣,念其远[21]也,亦哀之矣。已行,非不思也,祭祀则祝之曰‘必勿使反[22]’,岂非计长久,为子孙相继为王[23]也哉?”太后曰:“然。”左师公曰:“今三世[24]以前,至于赵主之子孙为侯者,其继[25]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26]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曰:“此其近者祸及其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侯则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27]厚而无劳,而挟[28]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29]之地,多与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30],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之计短[31]也,故以为爱之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32]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33]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译文】

[1]太后:即赵惠文王妻赵威后,孝成王的母亲。用事:执政。当时孝成王年幼,故由威后执政。

[2]长安君:赵太后最宠爱的小儿子。

[3]左师:官名。下文的“左师公”即指触龙,“公”是敬称。

[4]胥:通“须”,等待。

[5]徐趋:慢慢往前小跑。古人见尊长时,小步急行,表示尊敬。

[6]谢:告罪,道歉。

[7]曾不能:简直不能。

[8]苦:劳苦。引申为疲劳,不舒服。

[9]辇(niǎn):用人力推着或拖着走的车。

[10]衰:减少。

[11]间者:近来。

[12]强步:勉强走动。

[13]少(shāo):稍。益:增长,加多。嗜:喜爱。

[14]色:怒色。

[15]息:儿子。

[16]黑衣:王宫中卫士穿的衣服。这里代指宫中卫士。

[17]及:趁。填沟壑(hè):指死后埋在地里。

[18]丈夫:古代对男子的通称。

[19]媪(ǎo):对老年妇女的敬称。燕后:赵太后的女儿。嫁给燕王。贤:胜过。

[20]持:握。踵:脚跟。

[21]念其远:惦念她远离自己。

[22]必勿使反:一定别让她回来。古代诸侯的女儿嫁到别国为后,只有被废弃或者亡国才能回到本国。

[23]相继为王:世世代代继承王位。

[24]三世:三代,父子相继为一世。三世以前,当指赵肃侯(前349—前326)时。

[25]继:指继承人,后代。

[26]微独:非独,不仅。

[27]奉:通“俸”,俸禄。

[28]挟:持,拥有。

[29]膏腴:肥沃,富饶。

[30]山陵崩:婉言威后死去。

[31]计短:打算得不长远。

[32]恣:任凭,听任。

[33]约车:准备车子。

【原文】

子义[1]闻之,曰:“人主之子,骨肉之亲也,犹[2]不能持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3]金玉之重也,而况于予乎?”

【译文】

[1]子义:赵国的贤士。

[2]犹:还,尚且。

[3]守:保持。

【原文】

齐安平君田单将赵师而攻燕中阳[1],拔之。又攻韩注人[2],拔之。二年,惠文后[3]卒。田单为相。

【译文】

[1]田单:齐国的王族。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9),田单一举收复齐国的失地七十余城,因功而封安平君。安平,在今山东省青州市西北。中阳:一作“中人”,即中人亭,属燕。在今河北省唐县西。

[2]注人:即注城。韩地。

[3]惠文后:惠文王后,孝成王生母赵太后。

【原文】

四年,王梦衣偏裻之衣[1],乘飞龙上天,不至而坠,见金玉之积如山。明日,王召筮史敢[2]占之,曰:“梦衣偏裻之衣者,残也。乘飞龙上天不至而坠者,有气[3]而无实也。见金玉之积如山者,忧[4]也。”

【译文】

[1]衣(yì):穿。偏裻(dū):即偏衣,左右各一色合成的衣服。裻,衣背缝。

[2]筮(shì)史:以蓍(shī)草占卜吉凶的史官。敢:筮史之名。

[3]气:气势。

[4]忧:祸。

【原文】

后三日,韩氏上党守冯亭[1]使者至,曰:“韩不能守上党,入之于秦。其吏民[2]皆安为赵,不欲为秦。有城市邑[3]十七,愿再拜入之赵,财王[4]所以赐吏民。”王大喜,召平阳君豹告之曰:“冯亭入城市邑十七,受之何如?”对曰:“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人怀吾德,何谓无故乎?”对曰:“夫秦蚕食韩氏地,中绝[5]不令相通,固自以为坐而受上党之地也。韩氏所以不入于秦者,欲嫁其祸于赵也。秦服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小弱顾能得之于强大乎?岂可谓非无故之利哉!且夫秦以牛田[6]之水通粮蚕食,上乘倍战[7]者,裂上国[8]之地,其政行,不可与为难,必勿受也。”王曰:“今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年历岁未得一城也。今以城市邑十七币[9]吾国,此大利也。”

【译文】

[1]韩氏:指韩国。冯亭:原为韩国的上党郡守,因秦的进攻威逼,以上党郡归赵,赵封为华阳君。

[2]吏民:官吏和百姓。

[3]城市邑:指大都邑。

[4]财王:即王财,请王裁决。

[5]中绝:从中隔断。赵孝成王四年(前262),秦攻取韩的野王(今河南省沁阳市),切断上党通韩都新郑的通道。

[6]牛田:秦地名,近上党。

[7]上乘(shènɡ):上等好马。倍战:奋力作战。倍战者,指精锐的士卒。

[8]上国:春秋时称中原诸侯国为上国,这里指韩国。

[9]币:本指用作礼物的玉、马、皮、帛等。

【原文】

赵豹出,王召平原君[1]与赵禹而告之。对曰:“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岁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王曰:“善。”乃令赵胜受地,告冯亭曰:“敝国使者臣胜,敝国君使胜致命,以万户都三封太守[2],千户都三封县令,皆世世为侯,吏民皆益爵[3]三级,吏民能相安,皆赐之六金[4]。”冯亭垂涕不见使者,曰:“吾不处三不义也:为主守地,不能死固[5],不义一矣;入之秦,不听主令,不义二矣;卖主地而食之,不义三矣。”赵遂发兵取上党。廉颇将军军长平[6]。

【译文】

[1]平原君:名赵胜(?—前251)。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同母弟。惠文王晚年和孝成王时为相。

[2]万户都三:有万户的都邑三个。太守:指冯亭。

[3]益爵:晋升爵位。

[4]六金:六斤黄金。

[5]死固:死于坚守。

[6]长平:赵邑名。在今山西省高平市西北。

【原文】

六年[1],廉颇免而赵括[2]代将。秦人围赵括,赵括以军降[3],卒四十余万皆坑[4]之。王悔不听赵豹之计,故有长平之祸焉。

【译文】

[1]六年:赵孝成王六年(前260)。

[2]赵括:赵将。马服君赵奢的儿子。

[3]赵括以军降:此处有误。赵括是亲自率军搏战被秦军射杀的。

[4]坑:活埋。

【原文】

王还[1],不听秦[2],秦围邯郸。武垣[3]令傅豹、王容、苏射率燕众反燕地。赵以灵丘[4]封楚相春申君。

【译文】

[1]王还:指孝成王回到邯郸。

[2]不听秦:不接受秦国提出的割地要求。

[3]武垣:赵邑名,与燕接境。在今河北省河间市。

[4]灵丘:在今山东高唐县南。

【原文】

八年,平原君如楚请救。还,楚来救,及魏公子无忌[1]亦来救,秦围邯郸乃解。

【译文】

[1]魏公子无忌(?—前243):魏昭王少子,封信陵君。

【原文】

十年,燕攻昌壮[1],五月拔之。赵将乐乘、庆舍攻秦信梁[2]军,破之。太子[3]死。而秦攻西周[4],拔之。徒父祺出[5]。十一年,城元氏[6],县上原[7]。武阳君郑安平[8]死,收其地。十二年,邯郸i-[9]烧。十四年,平原君赵胜死。

【译文】

[1]昌壮:即昌城。在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西北。

[2]乐乘:乐毅之子。赵将。信梁:秦将。

[3]太子,即赵太子,名不详。

[4]西周:即前所说的小诸侯国西周国。

[5]徒父祺:赵大夫,姓徒父,名祺。出:率军出都以备秦。

[6]元氏:赵邑名。在今河北省元氏县西北。

[7]上原:即上元城。在今河北省元氏县西。

[8]郑安平:魏国人。

[9]i-(kuài):储存牲畜饲料的仓库。

【原文】

十五年,以尉文[1]封相国廉颇为信平君。燕王令丞相栗腹约i-[2],以五百金为赵王酒[3],还归,报燕王曰:“赵氏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王召昌国君乐间[4]而问之。对曰:“赵,四战之国[5]也,其民习兵[6],伐之不可。”王曰:“吾以众伐寡,二而伐一,可乎?”对曰:“不可。”王曰:“吾即以五而伐一,可乎?”对曰:“不可。”燕王大怒。群臣皆以为可。燕卒起二军,车[7]二千乘,栗腹[8]将而攻鄗,卿秦[9]将而攻代。廉颇为赵将,破杀栗腹,虏卿秦、乐间。

【译文】

[1]尉文:赵邑名。今地不详。

[2]燕王:指燕王喜,前254—前222年在位。i-:同“欢”,意为和好。

[3]酒:设酒宴的费用,代指礼物。

[4]乐间:乐毅之子。

[5]四战之国:四面受敌的国家。

[6]习兵:熟悉军事。

[7]车:兵车。兵车一乘甲士三人,卒七十二人,辎重二十五人。

[8]栗腹:燕将。

[9]卿秦:燕将。

【原文】

十六年,廉颇围燕。以乐乘为武襄君。十七年,假相[1]大将武襄君攻燕,围其国[2]。十八年,延陵钧[3]率师从相国信平君助魏攻燕。秦拔我榆次[4]三十七城。十九年,赵与燕易土:以龙兑、汾门、临乐[5]与燕;燕以葛、武阳、平舒[6]与赵。

【译文】

[1]假相:代理相国职务。

[2]国:国都,京城。

[3]延陵钧:赵将,名钧。延陵,县名,在今内蒙古兴和县境。

[4]榆次:赵邑名。在今山西省太原市东南,即今晋中市榆次区。

[5]龙兑:在今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西南。汾门:在今保定市徐水区西北、易水之北。临乐:在今河北省固安县西南。

[6]葛: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东北。武阳: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平舒:在今山西省广灵县西。

【原文】

二十年,秦王政[1]初立。秦拔我晋阳。

【译文】

[1]秦王政:即后来的秦始皇。

【原文】

二十一年,孝成王卒。子偃立,是为悼襄王[1]。廉颇将,攻繁阳[2],取之。使乐乘代之,廉颇攻乐乘,乐乘走,廉颇亡入魏。

【译文】

[1]“子偃立,是为悼襄王”句:《史记志疑》卷二十三:“据《廉颇传》,‘孝成王卒,子偃立,是为悼襄王’十二字,当在‘攻繁阳取之’下,此错简也。”

[2]繁阳:春秋战国时魏地。在今河南省内黄县西北。

【原文】

悼襄王元年,大备[1]魏。欲通平邑、中牟[2]之道,不成。

【译文】

[1]大备:指行隆重的典礼。

[2]平邑:在今河北省南乐县东北。中牟:在今河南省汤阴县西。非指今河南省开封西面的中牟县。

【原文】

二年,李牧[1]将,攻燕,拔武遂、方城[2]。秦召春平君[3],因而留之。泄钧为之谓文信侯[4]曰:“春平君者,赵王甚爱之而郎中妒之,故相与谋曰:‘春平君入秦,秦必留之。’故相与谋而内之秦也。今君留之,是绝赵[5]而郎中之计中也。君不如遣春平君而留平都[6]。春平君者言行信于王,王必厚割赵而赎平都。”文信侯曰:“善。”因遣之。城韩皋[7]。

【译文】

[1]李牧(?—前228):战国末赵将。

[2]武遂:燕邑名。今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西。一说在今河北省武强县东北。方城:燕邑名。在今河北省固安县西南。

[3]春平君:赵悼襄王的太子。

[4]泄钧:秦臣。文信侯:即吕不韦。

[5]绝赵:断绝赵的继嗣。

[6]平都:指平都侯,失其姓名,为与春平君同时入质于秦的赵贵族。平都,赵县名。

[7]韩皋:地名。不详。

【原文】

三年,庞煖将,攻燕,禽其将剧辛[1]。四年,庞煖将赵、楚、魏、燕之锐师,攻秦蕞[2],不拔;移攻齐,取饶安[3]。五年,傅抵将,居平邑;庆舍将东阳河外师,守河梁[4]。六年,封长安君以饶[5]。魏与赵邺[6]。

【译文】

[1]剧辛:战国时燕将。

[2]蕞:秦地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东北。

[3]饶安:赵邑名。在今河北省盐山县西南。

[4]傅抵:赵将。庆舍:赵将。东阳:晋之太行山以东地,汉始置县,在今山东省武城县东。河外:黄河南岸。河梁:河上的桥。

[5]饶:赵邑名。

[6]邺:邑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

【原文】

九年,赵攻燕,取貍、阳城[1]。兵未罢,秦攻邺,拔之。悼襄王卒,子幽缪[2]王迁立。

【译文】

[1]貍、阳城:今地不详。

[2]幽缪:赵王迁的谥号。

【原文】

幽缪王迁元年,城柏人。二年,秦攻武城[1],扈辄[2]率师救之,军败,死焉。

【译文】

[1]武城:赵邑名。又名东武城。在今山东省武城县西北。

[2]扈辄:赵将。

【原文】

三年,秦攻赤丽、宜安[1],李牧率师与战肥[2]下,却之。封牧为武安君。四年,秦攻番吾[3],李牧与之战,却之。

【译文】

[1]赤丽:今地不详。宜安:县名。在今石家庄市藁城区西南。

[2]肥:地名。在今河北省晋州市西南。

[3]番吾:赵邑名。

【原文】

五年,代地大动,自乐徐[1]以西,北至平阴[2],台屋墙垣太半坏[3],地坼[4]东西百三十步。六年,大饥,民讹言[5]曰:“赵为号,秦为笑。以为不信,视地之生毛[6]。”

【译文】

[1]乐徐:赵地名。在今河北省涞源县东南。

[2]平阴:赵地名。在今山西省阳高县东南。

[3]太半:过半。

[4]坼(chè):分裂,裂开。

[5]讹(é)言:谣言。

[6]毛:指庄稼,植物。

【原文】

七年,秦人攻赵,赵大将李牧、将军司马尚将,击之。李牧诛,司马尚免,赵怱[1]及齐将颜聚代之。赵怱军破,颜聚亡去。以王迁降[2]。

【译文】

[1]赵怱:赵将。

[2]以王迁降:王迁以降。以,因。

【原文】

八年十月,邯郸为秦。

太史公曰:吾闻冯王孙[1]曰:“赵王迁,其母倡[2]也,嬖[3]于悼襄王。悼襄王废適子嘉而立迁。迁素无行[4],信谗,故诛其良将李牧,用郭开[5]。”岂不缪哉!秦既虏迁,赵之亡大夫[6]共立嘉为王,王代六岁,秦进兵破嘉,遂灭赵以为郡。

【译文】

[1]冯王孙:和司马迁同时代的博闻有识之士。

[2]倡:歌舞艺人。

[3]嬖(bì):宠爱。

[4]无行:品行不好。

[5]郭开:赵王迁的宠臣。

[6]亡大夫:指逃出邯郸的大臣。这时秦军虽然占领了赵都邯郸,但是还有大片土地未归服秦国,所以这些亡大夫又在代地拥立赵嘉为赵王。

【译文】 #

赵国的祖先,和秦国的祖先同为一人。传到中衍,他替商朝的大戊帝赶车。中衍的后代蜚廉有两个儿子,给一个儿子起名叫恶来,恶来侍奉殷纣王,被周人杀死,他的后代就是嬴秦。恶来的弟弟名叫季胜,季胜的后代就是赵人。

季胜生了孟增。孟增深受周成王的宠信,这就是宅皋狼。皋狼生了衡父,衡父生了造父。造父深受周穆王的宠信。造父挑选了骏马八匹和在桃林的盗骊、骅骝、绿耳等良马,一起献给穆王。穆王让造父赶车,到西方巡行诸侯国,见到了西王母,高兴得忘记回朝。徐偃王趁机发动战乱,穆王靠良马一日奔驰千里,突然攻打徐偃王,把他彻底打败。于是,把赵城赐给造父,从此以赵为氏。

从造父往下传六代到奄父,奄父字公仲,周宣王讨伐戎族,他给宣王赶车。等到千亩战斗时,奄父使宣王脱离危险。奄父生了叔带。叔带的时候,周幽王荒淫无道。于是,他就离开周幽王到了晋国,侍奉晋文侯,开始在晋国建立赵氏的基业。

从叔带以下,赵氏宗族日益兴盛,传五代到赵夙。

赵夙在晋献公十六年讨伐霍、魏、耿三国时是将军,奉命率军讨伐霍国,霍公求逃到齐国。当年晋国大旱,献公让人占卜原因,卜辞说:“霍太山的神灵作怪。”献公就派赵夙到齐国召回霍君,叫他恢复国家,主持霍太山的祭祀,晋国才获得丰收。晋献公把原来的耿国土地赏赐给赵夙。

赵夙生了共孟,正是鲁闵公的元年。共孟生了赵衰,赵衰字子馀。

赵衰占卜侍奉晋献公及诸位公子,都不吉利;又占卜侍奉公子重耳,吉利,就去侍奉重耳。重耳由于骊姬的变乱,逃亡到翟国,赵衰跟随。翟国讨伐廧咎如时,俘虏两位女子,翟君把年少的女子嫁给重耳为妻;把年长的女子嫁给赵衰为妻,生了儿子赵盾。当初,重耳还在晋国的时候,赵衰的妻子也已经生了儿子赵同、赵括、赵婴齐。赵衰跟随重耳出国流亡,共十九年,才返回晋国。重耳做了晋文公,赵衰做原大夫,居住在原地,执掌国家大权。晋文公之所以能回国且称霸,大多是赵衰的谋划,详情记载在《晋世家》中。

赵衰回到晋国以后,在晋国的原配妻子坚决要求把他在翟娶的妻子迎接回来,并且让翟妻的儿子赵盾做正宗继承人,而让自己的三个儿子居下位侍奉他。晋襄公六年(前623),赵衰去世,他的谥号是成季。

赵盾接替成季主持国政两年之后,晋襄公去世,太子夷皋年纪小。赵盾由于国家多难,想立襄公的弟弟雍为国君。雍当时在秦国,就派使臣去迎接他。太子的母亲日夜啼哭,叩头对赵盾说:“先君有什么罪过,为什么要抛弃他的嫡子而另找国君呢?”赵盾为此事忧虑,恐怕她的宗亲和大夫们来袭击杀死自己,于是就立了太子,这就是晋灵公,并派兵去拦截到秦国迎接襄公弟弟的一行人。灵公即位之后,赵盾更加独揽晋国的政事。

灵公即位十四年,越来越骄纵。赵盾多次进谏,灵公不听。一次吃熊掌,没有煮熟,就把膳食官杀了,让人把他的尸体抬出去,正好被赵盾看见。灵公因此害怕,想要杀害赵盾。赵盾平素待人宽厚慈爱,他曾经送食物给一个饿倒在桑树之下的人,这个人回身掩护救了赵盾,赵盾才得以逃走。他还没有逃出国境,赵穿就杀死了灵公,立襄公的弟弟黑臀为君,这就是晋成公。赵盾又回来主持国政。君子讥讽赵盾“身为正卿,逃亡没有出国境,返回来也不诛讨逆贼”,所以史官记载说“赵盾杀了他的国君”。晋景公的时候赵盾去世,他的谥号是宣孟,其子赵朔承袭爵位。

晋景公三年(前597),赵朔率领晋国的下军援救郑国,与楚庄王在黄河边交战。赵朔娶了晋成公的姐姐为夫人。

晋景公三年,大夫屠岸贾要诛杀赵氏家族。当初,赵盾在世的时候,曾梦见叔带抱着他的腰痛哭,非常悲伤;之后又大笑,还拍着手唱歌。赵盾为此进行占卜,龟甲上烧出的裂纹中断,可后边又好了。赵国一位名叫援的史官判断说:“这个梦很凶,不是应验在您的身上,而是在您儿子身上,可也是由于您的过错。到您孙子那一代,赵氏家族将更加衰落。”屠岸贾这个人,起初受灵公的宠信。到景公的时候,他就做了司寇,将要发难,就先惩治杀灵公的逆贼以便牵连出赵盾,同时遍告所有的将领说:“赵盾虽然不知情,但仍然是逆贼之首。做臣子的杀害了国君,他的子孙却还在朝为官,这还怎么能惩治罪人呢?请各位诛杀他们。”韩厥说:“灵公遇害的时候,赵盾在外地,我们的先君认为他无罪,所以没有杀他。如今,各位将要诛杀他的后人,这不是先君的意愿而是随意滥杀,随意滥杀就是作乱。为臣的有大事却不让国君知道,这是目无君主。”屠岸贾不听。韩厥就告知赵朔赶快逃跑。赵朔不肯逃跑,他说:“您一定能不使赵氏的香火断绝,我死了也就没有遗恨了。”韩厥答应了他的要求,他谎称患病不出门。屠岸贾不请示国君就擅自和将领们在下宫攻袭赵氏,杀死了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并且灭绝了他们的家族。

赵朔的妻子是成公的姐姐,有赵朔留下的身孕,她逃到景公宫里躲藏起来。赵朔的一位门客名叫公孙杵臼,杵臼对赵朔的朋友程婴说:“您为什么不死?”程婴说:“赵朔的妻子有身孕,如果有幸是男孩,我就奉养他;如果是女孩,我再慢慢去死。”过了不久,赵朔的妻子分娩,生下男孩。屠岸贾听到后,到宫中去搜查。夫人把婴儿藏在自己身下裤子内,祷告说:“赵氏宗族要是灭绝,你就大哭;如果不会灭绝,你就不要出声。”搜查到这里的时候,婴儿竟然没有声音。脱险以后,程婴对公孙杵臼说:“今天一次搜查没有找到,以后一定要再来搜查,怎么办呢?”公孙杵臼说:“扶立遗孤和死哪件事更难?”程婴说:“死很容易,扶立遗孤很难啊。”公孙杵臼说:“赵氏的先君待您不薄,您就勉为其难吧。我去做那件容易的,让我先死吧!”于是,两人设法得到别人家的婴儿背着,给他包上漂亮的小花被,藏到深山里。程婴从山里出来,假意对将军们说:“我程婴没出息,不能扶养赵氏孤儿,谁能给我千金,我就告诉他赵氏孤儿藏在哪里。”将军们都很高兴,答应了他,就派兵跟随程婴去攻打公孙杵臼。杵臼假意说:“程婴,你这个小人哪!当初下宫之难你不能去死,跟我商量隐藏赵氏孤儿,如今你却出卖了我。即使你不能抚养,怎能忍心出卖他呢!”他抱着婴儿大叫道:“天哪!天哪!赵氏孤儿有什么罪?请你们让他活下来,只杀我杵臼可以吧。”将军们不答应,立刻杀了杵臼和孤儿。将军们以为赵氏孤儿确实已经死了,都很高兴。然而,真的赵氏孤儿仍然活着,程婴终于和他一起隐藏到深山里。

过了十五年,晋景公生病,进行占卜,占卜的结果说是大业的子孙后代不顺利,因而作怪。景公问韩厥,韩厥知道赵氏孤儿还在世,便说:“大业的后代子孙中如今已在晋国断绝香火的,不就是赵氏吗?从中衍传下的后代都是姓嬴的了。中衍人面鸟嘴,来到人世辅佐殷帝太戊,到他的后代辅佐的几位周天子,都有美好的德行。再往下到厉王、幽王时昏庸无道,叔带就离开周王朝来到晋国,侍奉先君文侯,一直到成公,他们世代都建立了功业,从未断绝过香火。如今只有君主您灭了赵氏宗族,晋国人都为他们悲哀,所以在占卜时就显示了。希望您考虑考虑吧!”景公问道:“赵氏还有后代子孙吗?”韩厥就把实情完全告诉了景公。于是,景公就与韩厥商量立赵氏孤儿,先把他找来藏在宫中。将军们进宫问候景公的病情,景公依靠韩厥的众多随从迫使将军们同赵氏孤儿见面。赵氏孤儿名叫赵武。将军们不得已,只好说:“当初下宫那次事变,是屠岸贾策动的,他假传君命,并且向群臣发令,不然的话,谁敢发动变乱呢!如果不是您患病,我们这些大臣本来就要请赵氏的后代了。如今您有这个命令,正是群臣的心愿啊!”当时就让赵武、程婴一一拜谢各位将军,将军们又反过来与程婴、赵武攻打屠岸贾,诛灭了他的家族。景公重又把原属赵氏的封地赐给赵武。

到赵武行了冠礼,已是成人了,程婴就拜别了各位大夫,然后对赵武说:“当初下宫的事变,人人都能死难。我并非不能去死,我是想扶立赵氏的后代。如今,赵武已经承袭祖业,长大成人,恢复了原来的爵位,我要到地下去报告给赵宣孟(应为赵朔)和公孙杵臼。”赵武啼哭叩头,坚持请求说:“我宁愿使自己筋骨受苦也要报答您一直到死,难道您忍心离开我去死吗?”程婴说:“不行。他认为我能完成大事,所以在我以前死去。如今我不去复命,就会以为我的任务没有完成。”于是就自杀了。赵武为程婴守孝三年,给他安排了祭祀用的土地,春秋祭祀,世代不绝。

赵氏恢复爵位十一年后,晋厉公杀了三位郤氏大夫。栾书害怕牵连到自己,于是就杀了晋君厉公,改立襄公的曾孙周,这就是晋悼公。晋国从此以后大夫的势力逐渐强盛。

赵武接续赵氏宗族后二十七年,晋平公即位。平公十二年(前546),赵武做了正卿。十三年(前545),吴国的延陵季子使晋国,他说:“晋国的政权最后要落到赵武子、韩宣子、魏献子后代的手里。”赵武死后,谥号是文子。

文子生了景叔。景叔的时候,齐景公派晏婴出使晋国,晏婴和晋国的叔向谈话。晏婴说:“齐国的政权以后终要落到田氏手里。”叔向也说:“晋国的政权将会落到六卿的手里。六卿很放肆,我们国君却不知忧虑。”

赵景叔去世,他生子赵鞅,这就是赵简子。

赵简子在位期间,晋顷公九年(前517),简子会合诸侯在周境内驻守。第二年,送周敬王回周朝,因为他在外躲避他的弟弟子朝。

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六卿依照法令诛杀了国君的宗族祁氏和羊舌氏,把他们的领地分为十个县,六卿分别让自家的族人去做大夫。晋国公室从此更加削弱。

再过十三年(前514),鲁国的乱臣阳虎逃到晋国来,赵简子接受了贿赂,对他给以厚待。

赵简子生了病,五天不省人事,大夫们都害怕了。医生扁鹊看过后走出来,董安于询问病情。扁鹊说:“血脉平和,你们何必惊怪!从前秦穆公也有过这种情况,过了七天才醒过来。醒来的那天,告诉公孙支和子舆说:‘我到了天帝住的地方很快乐。我之所以停留的时间久,是我正好在受教。天帝告诉我:‘晋国将要大乱,五世不得安宁;他们的后代将称霸,没有年老就死去,称霸者的儿子还会让你们晋国的男女关系混乱。’公孙支写下来并把它藏好,秦国的预言这时就传出来了。献公时的混乱,文公时的称霸,襄公时在殽山大败秦军,回去就纵容淫乱,这些都是您知道的。如今,你们君主的病与秦穆公一样,不出三天病一定会好转,好转之后一定有话要讲。”

过了两天半,简子醒过来了。他对大夫们说:“我到了天帝那里非常快乐,和百神在钧天游览。听到了宏伟的乐曲多次演奏,还看到了万舞,不像是夏、商、周三代的音乐,那乐声非常动人。有一头熊要来抓我,天帝让我射它,熊被射中了,死了。又有一只罴过来,我又射它,罴被射中,也死了。天帝非常高兴,赐给我两个竹箱,都配有小箱。我看到一个小孩在天帝身边,天帝又托付给我一只翟犬,对我说:‘等你的儿子长大了,把这只犬送给他。’天帝还告诉我:‘晋国将逐渐衰落,再传七代就要灭亡,嬴姓的人将在范魁的西边大败周人,可是你们不能占有那里。现在我追念虞舜的功勋,到时候我将把舜的后代之女孟姚嫁给你的第七代孙子。’”董安于听了这番话,就把它写下来妥为保存。他把扁鹊说的话报告给简子,简子赐给扁鹊田地四万亩。

有一天,简子外出,有人拦路,驱赶他也不离开。随从们很生气,要杀他。拦路人说:“我有事要拜见主君。”随从把他的话禀告简子,简子召见他,一见面就说:“嘻!我曾经见过你子晰呀。”拦路人说:“让左右侍从退下,我有事禀告。”简子让人们退下。拦路人说:“您生病的时候,我正在上帝身边。”简子说:“对,有这件事。你见到我的时候,我在做什么?”拦路人说:“天帝让您射熊和罴,都被您射死了。”简子说:“对,将会怎么样呢?”拦路人说:“晋国将有大难,您是为首的。天帝让您灭掉两位上卿,熊和罴就是他们的祖先。”简子说:“天帝赐给我两个竹箱,并且都有相配的小箱,这是什么意思?”拦路人说:“您的儿子将在翟攻克两国,他们都是子姓。”简子说:“我看到一个小孩在天帝身边,天帝给我一只翟犬,并说:‘等你的儿子长大了把这只犬送给他。’把翟犬送给小孩是什么意思?”拦路人说:“小孩就是您的儿子,翟犬是代国的祖先。您的儿子将来必定占有代国。到您的后代,将有政令的变革,并且要穿胡人的服装,在翟吞并两国。”简子问他的姓并且要聘他做官。拦路人说:“我是乡野之人,只是来传达上帝的旨意罢了。”说完就不见了。简子把这些话记载下来保存在秘府里。

另一天,姑布子卿拜见简子,简子把儿子们都叫来让他看相。子卿说:“没有能做将军的人。”简子说:“赵氏要完了吗?”子卿说:“我曾在路上看到一个孩子,大概是您的儿子吧!”简子又叫来儿子毋卹。毋卹一到,子卿就站起来说:“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呀!”简子说:“这孩子的母亲卑贱,是从翟来的婢女,怎么说他尊贵呢?”子卿说:“上天赐给的,即使卑贱也定能显贵。”从此以后,简子常把儿子们都叫来谈话,毋卹表现最好。简子有一次告诉儿子们说:“我把宝符藏在常山之上,谁先找到了就赏给他。”儿子们赶快跑到常山上去找,结果什么也没找到。毋卹回来后说:“已经找到宝符了。”简子说:“你说吧。”毋卹说:“从常山上往下看到代国,代国可以夺取过来。”简子这才知道毋卹果然是贤才。于是,废了太子伯鲁,把毋卹立为太子。

过了两年,晋定公十四年(前498),范氏、中行氏作乱。第二年春天,简子对邯郸大夫赵午说:“把卫国的五百户士民还给我,我要把他们安置到晋阳。”赵午答应了,回去后他的父兄却不同意,就违背了诺言。赵鞅逮捕了赵午,把他囚禁在晋阳。通告邯郸人说:“我私自诛杀赵午,各位想立谁?”于是,杀了赵午。赵午之子赵稷和家臣涉宾凭借邯郸反叛。晋国国君派籍秦包围邯郸。荀寅、范吉射和赵午友好,不肯帮助籍秦反而策划叛乱,董安于知道这一情况。十月,范氏和中行氏讨伐赵鞅,赵鞅逃到晋阳,晋人包围晋阳。范吉射、荀寅的仇人魏襄等谋划驱逐荀寅,让梁婴父取代他;驱逐范吉射,让范皋绎取代他。荀栎对晋君说:“先君对大臣有令,领头叛乱的要处死。如今三位大臣都领头作乱,可是单单驱逐赵鞅,这是施用刑罚不公平,请把他们全都驱逐了。”十一月,荀栎、韩不佞、魏侈奉国君的命令讨伐范氏、中行氏,没有取胜。范氏、中行氏反过来讨伐定公,定公还击,范氏、中行氏失败逃跑。丁未这天,两个人逃到朝歌。韩不佞、魏哆为赵鞅求情。十二月辛未这天,赵鞅进入绛城,在定公宫中盟誓。第二年,知伯文子对赵鞅说:“范氏、中行氏虽然确实发动了叛乱,但这是董安于挑起的,这就是董安于参与了策划。晋国有法,开始作乱的要处死。那两个人已经受到处治,而唯独董安于还在。”赵鞅为此事忧虑。董安于说:“我死了,赵氏可以安定,晋国也能安宁,我死得太晚了。”于是就自杀了。赵鞅把这件事告诉了知伯,此后赵氏才得安宁。

孔子听说赵简子不请示晋君就逮捕邯郸大夫赵午,以致退守晋阳,所以在《春秋》中记载说:“赵鞅凭借晋阳叛乱。”

赵简子有个家臣名叫周舍,喜欢直言进谏。周舍死后,简子每当上朝处理政事的时候,常常不高兴,大夫们请罪。简子说:“你们没有罪。我听说,一千张羊皮也不如一只狐的腋下皮毛。大夫们上朝,只听到恭敬顺从的应答声,听不到周舍那样的争辩之声了,我为此而忧虑。”简子因此能使赵地的人顺从,并使晋人也归向他。

晋定公十八年(前494),赵简子在朝歌包围了范吉射和中行寅,中行寅逃奔邯郸。第二年,卫灵公去世。赵简子和阳虎把卫太子蒯聩送到卫国,卫国不接纳,卫太子只好住到戚城。

晋定公二十一年(前491),赵简子攻入邯郸,中行寅逃到柏人。简子又包围了柏人,中行寅、范吉射于是又奔到齐国。赵氏终于占有了邯郸、柏人。范氏、中行氏其余的领地都归入晋国。赵简子名为晋国上卿,实际上独揽晋国政权,他的封地等同于诸侯。

晋定公三十年(前482),定公与吴王夫差在黄池的诸侯盟会上争做盟主。赵简子跟随晋定公,终于让吴王为盟主。定公在位三十七年去世,简子免除了守丧三年之礼,一周年就结束了。这一年,越王句践灭了吴国。

晋出公十一年(前464),知伯讨伐郑国。赵简子生病,派太子毋卹率兵包围郑国。知伯喝醉了,用酒强灌毋卹并打他。随从毋卹的群臣要求把知伯处死。毋卹说:“主君之所以让我做太子,是我能忍辱。”但是,他也怨恨知伯。知伯回去后,就对简子讲了,让他废毋卹,简子不听。毋卹从此更加怨恨知伯。

晋出公十七年(前458),赵简子去世,太子毋卹继位,这就是赵襄子。

赵襄子元年(前457),越国包围吴国。襄子减少了守孝期间规定的饮食,派家臣楚隆去慰问吴王。

襄子的姐姐从前是代王夫人。简子安葬以后,襄子还没有除丧服,就到北边登上夏屋山,请来代王,让厨师拿着铜勺请代王和他的随从进餐。斟酒时,暗中让名叫各的厨师用铜勺打死代王和随从人员。于是,就发兵平定代地。他的姐姐听说这件事后,哭泣着呼天,磨尖簪子自杀了。代地人同情她,把她自杀的地方叫作摩笄之山。襄子把代地封给伯鲁的儿子赵周,让他做代君。伯鲁是襄子的哥哥,原来的太子。太子早已去世,所以封他的儿子。

襄子即位四年,知伯和赵、韩、魏三家把范氏、中行氏原有的领地全都瓜分了。晋出公大怒,通告齐国、鲁国,想依靠它们讨伐四卿。四卿害怕,于是就一起攻打晋出公。出公逃奔齐国,半路上死了。知伯就让昭公的曾孙骄即位,这就是晋懿公。知伯越来越骄横。他要求韩、魏两家割让领地,韩、魏给了他。要求赵氏割地,赵氏不给,因为在包围郑国时知伯侮辱过他。知伯恼怒,就率领韩、魏两家进攻赵氏。赵襄子害怕,就逃奔到晋阳退守。

原过跟随襄子,落在后边,到了王泽,看见三个人,从腰带以上可以看见,从腰带以下就看不见了。三人给了原过一根两节的竹棍,中间不通。对他说:“替我们把这竹棍送给赵毋卹。”原过到了以后,把情况告诉襄子。襄子斋戒三天,亲自把竹棍剖开,里边有朱红的字写道:“赵毋卹,我们是霍泰山山阳侯天使。三月丙戌日,我们将让你反过来灭掉知氏。你也要为我们的百邑立庙,我们将把林胡的土地赐给你。到你的后代,将有一位勇健的国王,皮肤红黑,龙脸鸟嘴,鬓眉相连,髭髯络腮,宽胸大腹,下体修长,上体壮大,衣襟左开,披甲骑马。全部占有黄河中游一带,直至休溷地区的各部貉人,往南进攻晋国的其他城邑,往北灭掉黑姑。”襄子再拜,接受了三位神人的旨令。

三国攻打晋阳,一年多以后,引来汾水灌城,城墙没有淹没的只剩下三版高了。城里的人都把锅挂起来做饭,互换子女吃掉。群臣都有了外心,礼节越来越怠慢,唯有高共不敢失礼。襄子害怕,于是半夜派丞相张孟同暗中结交韩、魏。韩、魏与赵合谋,三月丙戌这天,三国反过来灭了知氏,共同瓜分了他的土地。于是,襄子进行封赏,高共是上等。张孟同说:“晋阳有难期间,只有高共没功劳。”襄子说:“当晋阳危急之时,群臣都很怠慢,只有高共不敢有失臣下的礼节,因此他要受上赏。”这时,赵在北方占有代地,南边并吞了知氏,比韩、魏强大。于是,在百邑给三神立庙祭祀,派原过主持霍泰山神庙的祭祀。

后来,襄子娶空同氏为妻,生了五个儿子。襄子由于伯鲁未能继位,不肯立自己的儿子做太子,并且一定要传位给伯鲁的儿子代成君。成君先死了,就选定代成君的儿子赵浣立为太子。襄子在位三十三年去世,赵浣即位,这就是献侯。

献侯年纪不大就即位了,首府在中牟。

襄子的弟弟桓子驱逐了献侯,在代地自立为侯,一年后去世。赵国人认为桓子即位不是襄子的意愿,就共同杀了他的儿子,又迎回献侯即位。

献侯十年(前414),中山国武公即位。十三年(前411),在平邑筑城。十五年(前409),献侯去世,他的儿子烈侯赵籍即位。

烈侯元年(前408),魏文侯攻打中山国,派太子魏击驻守。六年(前403),魏、韩、赵都立为诸侯,赵籍追尊献子为献侯。

烈侯爱好音乐,对相国公仲连说:“寡人有喜爱的人,能让他尊贵起来吗?”公仲说:“使他富有还可以,让他尊贵就不好办了。”烈侯说:“好吧。郑国的歌手枪和石两个人,我要赐给他们田地,每人一万亩。”公仲说:“是。”但并没有给。过了一个月,烈候从代地回来,询问给歌手赐田的事。公仲说:“正在找,还没找到合适的。”过了不久,烈侯又问,公仲始终不给,于是就说有病不上朝。番吾君从代地来,对公仲说:“国君其实喜欢善政,只是不知道怎样实行。现在您任赵的相国,至今已有四年,也曾推荐过人才吗?”公仲说:“没有。”番吾君说:“牛畜、荀欣、徐越都可以推荐。”公仲就推荐了这三个人。到上朝的时候,烈侯又问:“歌手的田地怎么样了?”公仲说:“正派人挑选最好的田。”牛畜侍奉烈侯时对他讲仁义的道理,用王道约束他,烈侯态度宽和。第二天,荀欣陪侍,建议精选起用贤才,任命官吏要使用能干的人。第三天,徐越陪侍,建议节约财物,俭省用度,考察评估官吏们的功绩德行。他们所讲的道理没有不充分的,国君很高兴。烈侯派人去对相国说:“给歌手赐田的事暂时停止。”任命牛畜为师,荀欣为中尉,徐越为内史,赐给相国衣服两套。

九年(前400),烈侯去世,他的弟弟武公即位。武公在位十三年去世,赵国又让烈侯太子赵章即位,这就是赵敬侯。这一年,魏文侯去世。

敬侯元年(前386),武公的儿子赵朝作乱,失败后逃奔魏国。赵国开始以邯郸为都城。

敬侯二年(前385),在灵丘打败齐军。三年(前384),在廪丘救援魏国,大败齐军。四年(前383),赵军在兔台被魏军打败。赵修筑刚平城以便进攻卫国。五年(前382),齐、魏两国帮助卫国攻赵,夺取了刚平。六年(前381),向楚国借兵伐魏,夺取了棘蒲。八年(前379),攻下了魏国的黄城。九年(前378),进攻齐国。齐国进攻燕国,赵军援救燕国。十年(前377),赵国与中山国在房子县交战。

敬侯十一年(前376),魏、韩、赵共同灭亡晋国,瓜分了它的土地。赵国攻打中山国,又在中人地区交战。十二年(前375),敬侯去世,他的儿子成侯赵种即位。

成侯元年(前374),公子赵胜与成侯争夺君位,发动叛乱。二年(前373)六月,下雪。三年(前372),太戊午任相国。征讨卫国,夺取了乡邑七十三处。魏国在蔺打败赵军。四年(前371),与秦军在高安交战,打败了它。五年(前370),在鄄城攻伐齐军。魏军在怀地打败赵军。赵军攻打郑国,打败了它,把占领的郑地给了韩国,韩国把长子县给了赵国。六年(前369),中山国修筑长城。赵军进攻魏国,在湪泽打败了它,围困了魏惠王。七年(前368),进攻齐国,打到了齐长城。同韩国联合进攻西周国。八年(前367),和韩国一起把西周分为两部分。九年(前366),与齐国在阿城之下交战。十年(前365),进攻卫国,夺取鄄城。十一年(前364),秦国进攻魏国,赵军到石阿去援救。十二年(前363),秦军进攻魏国的少梁,赵军前去援救。十三年(前362),秦献公派名叫国的庶长领兵进攻魏国的少梁,俘虏了魏国太子和公孙痤。魏军在浍水一带打败赵军,夺取了皮牢。成侯与韩昭侯在上党相遇。十四年(前361),赵与韩一起攻秦。十五年(前360),赵国帮助魏国攻齐。

十六年(前359),赵国与韩国、魏国瓜分晋国。把端氏县封给晋君。

十七年(前358),成侯与魏惠王在葛孽相遇。十九年(前356),赵国与齐国、宋国在平陆盟会,与燕国在西阿盟会。二十年(前355),魏国进献上等木料做的檐椽,于是就用这些木椽修建了檀台。二十一年(前354),魏军包围了邯郸。二十二年(前353),魏惠王攻下了邯郸,齐军也在桂陵打败了魏军。二十四年(前351),魏国把邯郸归还给赵国,赵国与魏国在漳水之滨盟誓。秦军进攻赵国的蔺城。二十五年(前350),成侯去世。公子绁与太子肃侯争夺君位,赵绁失败,逃奔韩国。

肃侯元年(前349),夺取了晋君的端氏县,把晋君迁到屯留安置。二年,与魏惠王在阴晋相遇。三年,公子赵范袭击邯郸,没有取胜就死了。四年,朝拜周天子。六年,进攻齐国,夺取了高唐。七年,公子赵刻进攻魏国的首垣。十一年,秦孝公派商鞅征伐魏国,俘虏了魏国将军公子赵卬。赵国进攻魏国。十二年,秦孝公去世,商鞅也死了。十五年,开始兴建寿陵。魏惠王去世。

十六年,肃侯游览大陵,经过鹿门,宰相太戊午牵住马头说:“正当农事繁忙的时候,一天不耕作,一百天没有饭吃。”肃侯听了,立即下车认错。

十七年,围困魏国的黄城,没有攻克。修筑长城。

十八年,齐、魏征伐赵国,赵国决黄河之水淹灌敌军,敌军撤离。二十二年,张仪任秦国宰相。赵疵与秦军交战,失败,秦军在河西杀死赵疵,夺取了赵国的蔺和离石两地。二十三年,韩举与齐军、魏军作战,战死在桑丘。

二十四年,肃侯去世。秦、楚、燕、齐、魏派出精兵各一万人同来参加葬礼。肃侯的儿子武灵王即位。

武灵王元年(前325),阳文君赵豹任宰相。梁襄王和太子嗣、韩宣王和太子仓到信宫来朝贺。武灵王年少,还不能处理政事,设有博闻师三人、左右司过官三人。到处理朝政的时候,首先问候先王的贵臣肥义,并给他增加品级和俸禄;国中八十以上的德高老人,每月都给他们送礼。

武灵王三年,修筑鄗城。四年,与韩王在区鼠会见。五年,娶韩国宗亲之女为夫人。

八年,韩国进攻秦国,没有取胜就撤离了。五国互相称王,只有赵国不称王,赵君说:“没有实际,怎能处在这个名分上呢!”下令赵国人都称他为“君”。

九年,与韩、魏一起进攻秦国,秦国打败了三国军队,斩杀了八万人。齐国在观泽打败赵军。十年,秦军夺取赵国的中都和西阳。齐国打败燕国,燕国宰相子之做了国君,国君反而称臣。十一年,武灵王把燕国公子职从韩国召来,立他为燕王,派乐池把他送归燕国。十三年,秦军攻下赵国的蔺城,俘虏了将军赵庄。楚王、魏王来赵国,至邯郸。十四年,赵何进攻魏国。

十六年,秦惠王去世。武灵王游览大陵。有一天,武灵王梦见一位少女弹琴并唱了一首诗:“美人光彩艳丽啊,容貌好像苕花。命运啊,命运啊,竟然无人知我嬴娃!”另一天,武灵王饮酒很高兴,屡次谈起他所做的梦,想象着梦中少女的美貌。吴广听说后,通过夫人把他的女儿娃嬴送入宫中。这就是孟姚。孟姚特别受武灵王的宠爱,她就是惠后。

十七年,武灵王到九门,修筑野台,以便瞭望齐国和中山国的边境。

十八年,秦武王和孟说举龙纹赤鼎,折断膝盖骨死去。赵王派代相赵固到燕国接来秦公子稷,送他回国,立为秦王,这就是秦昭王。

武灵王十九年春天正月,在信宫举行盛大朝会。召见肥义同他议论天下大事,谈了五天才结束。武灵王到北边巡视中山国的地界,到了房子县,又去代地,北到无穷,西到黄河,登上黄华山顶。然后,召见楼缓商议说:“我们先王趁着世事的变化,做了南边领地的君长,连接了漳水、滏水的险阻,修筑长城,又夺取了蔺城、郭狼,在荏地打败了林胡人,可是功业尚未完成。如今,中山国在我们腹心,北面是燕国,东面是东胡,西面是林胡、楼烦、秦国、韩国的边界。然而,没有强大兵力的救援,这样下去,国家要灭亡。怎么办呢?要取得高出世人的功名,必定要受到背离习俗的牵累。我要穿起胡人服装。”楼缓说:“很好。”可是,群臣都不愿意。

当时,肥义在旁侍奉。武灵王说:“简子、襄子二位主君的功业,就在于考虑到了胡、翟之利。做臣子的,受宠时应有明孝悌、知长幼、顺从明理的德操,通达时应建立既可利民又能益君的功业。这两方面是臣子的本分。如今,我想继承襄主的事业,开拓胡人、翟人所住之地。可是,找遍世间也见不到这样的贤臣。为了削弱敌人,用力少而能取得更多的功效,可以不耗尽百姓的力气,就能继续两位先主的勋业。凡是有高出世上功业的人,就要承受背弃习俗的牵累;有独特智谋的人,就要听任傲慢民众的埋怨。如今,我要穿胡人服装骑马射箭,并用这个教练百姓。可是,世人一定要议论我,怎么办呢?”肥义说:“我听说,做事犹疑就不会成功,行动犹豫就不会成名。您既然考虑决定承受背弃风俗的责难,那么就无须顾虑天下的议论了。追求最高道德的人不附和世俗,成就大功的人不找凡夫俗子商议。从前,舜用舞蹈感化三苗,禹到裸国脱去上衣,他们不是为了满足欲望和愉悦心志,而是必须用这种方法宣扬德政并取得成功。愚蠢的人事情成功了他还不明白,聪明人在事情尚无迹象的时候就能看清,那么您还犹疑什么呢!”武灵王说:“穿胡服我不犹疑,我恐怕天下之人要嘲笑我。无知的人快乐,也就是聪明人的悲哀;蠢人讥笑的事,贤人却能看得清。世上有顺从我的人,穿胡服的功效是不可估量的。即便驱使世人都来笑我,胡地和中山国我也一定要占有。”于是,就穿起了胡服。

武灵王派王绁转告公子成说:“寡人穿上胡服,将要这样上朝,也希望叔父穿上它。家事要听从双亲,国事要听从国君,这是古今公认的行为准则。子女不能反对双亲,臣子不能违背君主,这是兄弟们通用的道理。如今,我制定政令,改变服装,可是叔父您要不穿,我恐怕天下人会议论。治国有常规,利民是根本;处理政事有常法,有令就行最为重要。宣传德政要先从平民谈起,而推行政令就要先让贵族信从。如今,穿胡服的目的,不是满足欲望和愉悦心志;事情要达到一定的目的,功业才能完成。事情完成了,功业建立了,然后才算是妥善。如今,我恐怕叔父违背了处理政事的原则,因此来帮助叔父考虑。况且我听说过,做有利于国家的事,行为不会偏邪;依靠贵戚的人,名不会受损害。所以,我愿仰仗叔父的忠义,来成就胡服的功效。我派王绁来拜见叔父,请您穿上胡服。”公子成再拜叩头说:“我本来已听说了大王穿胡服的事,我没有才能,卧病在床,不能奔走效力多多进言。大王命令我,我斗胆回答,是为了尽我的愚忠。我听说中国是聪明智慧的人居住的地方,是万物财用聚集的地方,是圣贤进行教化的地方,是仁义可以施行的地方,是远方之人愿来观览的地方,是蛮夷乐于效法的地方。如今,大王却抛弃了这些而穿起远方的服装,变更古来的教化,改易古时的正道,违反众人的心意,背弃学者之教,远离中国风俗。所以,我希望大王仔细考虑此事。”使者回去如实禀报。武灵王说:“我本来知道叔父患病,我要亲自去请求他。”

武灵王于是前往公子成家中,亲自请求他,说:“衣服是为了便于穿用的,礼是为了便于行事的。圣人观察乡俗而顺俗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礼仪,这是为了利民富国。剪掉头发,身上刺花纹,臂膀上绘画,衣襟开在左边,这是瓯越百姓的习俗。染黑牙齿,额上刺花,戴鱼皮帽子,穿粗针大线的衣服,这是大吴国的习俗。所以,礼制服装各地不同,而为了便利却是一致的。地方不同使用会有变化,事情不同礼制也会更改。因此,圣人认为,如果可以利国,方法不必一致;如果可以便于行事,礼制不必相同。儒者同一师承而习俗有别,中原礼仪相同而教化互异,何况是为了荒远地区的方便呢?所以,进退取舍的变化,聪明人也不能一致;远方和近处的服饰,圣贤也不能使它相同。穷乡僻壤风俗多异,学识浅陋却多诡辩。不了解的事不去怀疑,与自己的意见不同而不去非议的人,才会公正地博采众见以求尽善。如今,叔父所说的是世俗之见,我所说的是为了制止世俗之见。我国东有黄河、薄洛津,和齐国、中山国共有,可是没有舟船的设施。从常山直到代地、上党,东边是燕国、东胡的国境,西边有楼烦、秦国、韩国的边界,如今没有骑射的装备。所以,我认为,如果没有舟船的设施,住在河两岸的百姓将用什么守住黄河、薄洛之水呢?改变服装、练习骑射,就是为了防守同燕、三胡、秦、韩相邻的边界。况且从前简主不在晋阳以及上党设要塞,襄主并吞戎地、攻取代国以便排斥各地胡人,这是愚人和智者都能明白的。从前,中山国仗恃齐国的强大兵力,侵犯践踏我国土地,掳掠我国百姓,引水围困鄗城,如果不是社稷神灵保佑,鄗城几乎失守。先王以此为耻,可是这个仇还没有报。如今,有了骑射的装备,近可以使上党的地势更为有利,远可以报中山国之仇。可是,叔父顺从中原的习俗,违背简主、襄主的遗志,厌恶变服的名声而忘掉了鄗城被困的耻辱,这不是我所希望的。”公子成再拜叩头说:“我很愚蠢,没能理解大王的深意,竟敢乱说世俗的见解,这是我的罪过。如今,大王要继承简主、襄主的遗志,顺从先王的意愿,我怎敢不听从王命呢!”公子成再拜叩头。武灵王于是赐给他胡服。第二天,穿上胡服上朝。这时,武灵王才开始发布改穿胡服的命令。

赵文、赵造、周袑、赵俊都来劝阻武灵王不要穿胡服,依照原来的办法更适宜。武灵王说:“先王习俗不同,哪种古法可以仿效?帝王们不互相因袭,哪种礼制可以遵循?伏羲神农注重教化,不行诛罚;黄帝、尧、舜使用刑罚,但不残暴。到了夏、商、周三王,随时代不同来制定法度,根据实际情况规定礼制。法规政令都顺应实际需要,衣服器械都便于使用。所以,礼不必只用一种方式,而便利国家也不必效法古代。圣人的兴起并不互相因袭却能统一天下,夏、殷的衰败并未变礼制也终于灭亡。那么,违背古制未可厚非,遵循旧礼并不值得称道。如果说服装奇特的人心志浮荡,那么邹、鲁一带就不会有奇特行为的人了;习俗怪异的地方百姓都轻率,那么吴、越一带也就不会有出众的人才了。况且圣人认为,只要有利于身体就可以叫作衣服,只要便于行事就可以称为礼法。规定进退的礼节、衣服的制度,是为了使平民百姓有统一的遵循,不是为了评论贤人的。所以,平民总是和流俗相伴,贤人却是同变革一道。所以,谚语说:‘按照书本赶车的人不会摸透马的性情,用古法来约束今世的人不通晓事物的变化。’遵循古法的功效,不可能高出世俗;效法古代的学说,不可能治理今世。你们不懂这个道理啊!”终于推行胡服并招募士兵练习骑射。

二十年,武灵王巡察中山国地势,到达宁葭;往西巡察胡人地势,到达榆中。林胡王进献马匹。回来后,派楼缓出使秦国,仇液到韩国,王贲去楚国,富丁去魏国,赵爵去齐国。让代相赵固掌管胡地,招募胡地士兵。

二十一年,进攻中山国。赵袑率领右军,许钧率领左军,公子章率领中军,武灵王统率三军,牛翦率领战车和骑兵,赵希一并率领胡与代的士兵。赵希与诸军通过隘口,到曲阳会师,攻占了丹丘、华阳、鸱上关塞。武灵王率军夺取了鄗城、石邑、封龙、东垣。中山国献出四城求和,武灵王应允,收兵停战。二十三年,又进攻中山国。二十五年,惠后去世。派周袑穿胡服辅佐教导王子赵何。二十六年,再次进攻中山国,夺取的土地北至燕、代一带,西至云中、九原。

二十七年五月戊申日,在东宫举行盛大朝会,武灵王传位,立王子赵何为王。新王到祖庙行参拜祖先之礼以后,出来上朝。大夫全都是大臣,肥义任相国,并且是新王的师傅。这就是惠文王。惠文王是惠后吴娃的儿子。武灵王自称为主父。

主父想让儿子自主治国,自己就穿上胡服率领士大夫到西北巡视胡地,并想从云中、九原直向南方袭击秦国。于是,他亲自乔装成使者进入秦国。秦昭王没有觉察,过后惊怪他的状貌特别魁伟,不像人臣的气度,立即派人追赶。可是,主父早已飞马奔出了秦国的关口。仔细询问,才知道是主父。秦人非常惊恐。主父之所以要进入秦国,是想亲自察看地形,并趁机观察秦王的为人。

惠文王二年(前297),主父巡视新占领的土地,于是经过代地,往西在西河与楼烦王相会,并招收了他的士兵。

三年,灭中山国,把它的国王迁到肤施县。开始建灵寿城。北方的土地才开始属于赵国,通往代地的道路大为通畅。归来之后,论功行赏,实行大赦,设酒宴聚会欢饮五天,封长子赵章为代地的安阳君。赵章平素放纵,弟弟被立为国王他心中不服。主父又派田不礼辅佐赵章。

李兑对肥义说:“公子章正当壮年并且心志骄狂,党徒众多,野心很大,恐怕会有私心吧!田不礼的为人,残忍并且傲慢。这两个人互相投合,一定会有阴谋作乱的事情发生,一旦挺身作乱就希图侥幸成功。小人有了野心,就会考虑轻率,谋事浅薄,只看到利益而不顾祸害,同伙互相怂恿,就会一起闯入祸乱之门。据我看,这种事一定不会很久了。您负有重任并握有大权,动乱会从您那里开始,灾祸会在您那里集中,您必定最先受害。仁人博爱万物,智者防患于未然,不仁不智,怎能治理国家?您何不声称患病不出家门,把政事移交公子成呢?不要成为怨恨汇集的地方,不要做祸乱发生的阶梯。”肥义说:“不行。当初主父把新王托付给我的时候说:‘不要变更你的法度,不要改变你的心,坚持一心,直到你去世。’我再拜接受王命并且记载下来。如今,惧怕田不礼作乱而忘记我记载的王命,什么罪过比变节更大呢!上朝接受了庄严的王命,退朝后就不全心全意,什么错误比负心更严重!变节负心之臣,刑罚是不宽容的。谚语说:‘死者如果复生,生者不应在他面前感到惭愧。’我已经有言在先,我要完全实现我的诺言,怎能只是保全我的身体!况且坚贞之臣当灾难临头时节操就会显现,忠良之臣遇到牵累时行事必须鲜明。您已对我赐教并给我忠告。尽管如此,我已有言在先,始终不敢违背。”李兑说:“好吧,您勉力而行吧!我能看到您只有今年了。”说完,就痛哭流涕而去。李兑几次去见公子成,以便防范田不礼作乱。

另一天,肥义对信期说:“公子章和田不礼非常令人忧虑。他们对我说得好听而实际上很坏,他们为人不孝不忠。我听说,奸臣在朝廷是国家的祸害,谗臣在宫中是君主的蛀虫。这种人贪婪并且野心很大,宫内得到君主宠爱就到外边行凶胡为。假传王命傲慢无礼,一旦擅自发出命令,也是不难做到的,祸害将要危及国家。如今,我为此忧虑,夜里忘记睡觉,饥饿忘记吃饭。对盗贼的出没不可不防。从今以后,如果有人请见国王一定要同我见面,我要先用自身抵挡他,没有变故君王才能进来。”信期说:“好极了,我能听到这样的话!”

四年,群臣前来朝拜,安阳君也来朝拜。主父让新王主持朝拜,他自己从旁暗中观察群臣和王室宗亲的礼仪。看到他的长子赵章颓丧的样子,反倒向北称臣,屈身在弟弟面前,心里很怜悯他。那时就想把赵国一分为二,让赵章做代国之王,这个打算没有决定就中止了。

主父和惠文王到沙丘游览,分住两处宫室。公子章就利用他的党徒和田不礼作乱,诈传主父命令召见惠文王。肥义首先进去,被杀死了。高信就与惠文王一起作战。公子成和李兑从国都赶到,就调集四邑的军队前来抵御这场变乱,杀死了公子章和田不礼,消灭了他们的党徒,安定了王室。任命公子成为宰相,封号是安平君,任命李兑为司寇。公子章被打败的时候,逃到了主父那里。主父开门收留了他,公子成和李兑因而包围了主父的宫室。公子章死后,公子成和李兑商量说:“由于赵章的缘故包围了主父,即使撤兵,我们这些人也要灭族啊!”于是,就继续包围主父宫室。命令宫中的人“最后出来的人灭族”,宫里的人全出来了。主父想出宫但出不来,又得不到食物,只好去掏雏雀充饥,三个多月以后饿死在沙丘宫。主父之死已确定无疑,这才向诸侯发出讣告。

当时,惠文王年少,公子成、李兑专政。两人害怕被杀,所以围困主父。主父起初是把长子赵章立为太子,后来得到吴娃,非常宠爱她,为此不出吴娃之宫好几年,生下儿子赵何后,便废了太子章而立赵何为王。吴娃死后,对赵何的爱也随之松懈,重又怜惜原来的太子,想让两个儿子并立为王,犹豫不决,所以变乱发生,以致父子一同死去,被天下人嘲笑,怎不令人痛惜呢!

惠文王五年(前294),赵国把鄚、易两地给了燕国。八年,修筑南行唐城。九年,赵梁领兵,与齐国联合进攻韩国,直到鲁关之下。到了十年,秦国自称为西帝。十一年,董叔和魏氏征讨宋国,在魏国得到河阳。秦国夺取梗阳。十二年,赵梁领兵进攻齐国。十三年,韩徐为统帅,进攻齐国。公主去世。十四年,燕国宰相乐毅统率赵、秦、韩、魏、燕五国联军进攻齐国,夺取了灵丘。赵王与秦王在中阳相会。十五年,燕昭王来会见赵王。赵国与韩、魏、秦联合攻齐,齐王败逃,燕军孤军深入,攻下临菑城。

十六年,秦国又同赵国几次进攻齐国,齐国人非常忧虑。苏厉为齐国写信给赵王,信中说:

“我听说古代的贤君,他的德行并非遍布于海内各地,教化也并非普及所有的百姓,四时祭祀的供品也不是经常让祖先享用。可是,甘露普降,下雨及时,五谷丰收,百姓不生疫病,众人都对此赞颂,然而贤主却要深思。

“如今,您的贤德和功力并非经常施之于秦国,积蓄的怨恨和怒气也并非平素就对齐国特别深。秦赵两国联合,强使韩国出兵,秦国真是爱赵国吗?它确实恨齐国吗?事情如果过分,贤主就应该认真观察。秦国并非爱赵并且恨齐,而是想要灭亡韩国并且吞并东、西二周,故意以齐国为诱饵吸引天下。唯恐事情不能成功,所以才出兵胁迫魏国和赵国。又恐怕天下各国惧怕它,所以派出人质以便得到信任。还恐怕天下各国很快要反对它,所以在韩国征兵以示威胁。表面上说是对盟国有好处,实际上是要征讨空虚的韩国。我认为,秦国的计谋一定是从这方面考虑的。事情本来就有形势不同而祸患是一样的,楚国长期受到攻伐而中山国却灭亡了,如今齐国长期被攻伐而韩国必定该灭亡了。攻破齐国,大王您和六国共分其利。灭亡了韩国,秦国就单独占有它。占领二周,往西可以得到天子祭祀用的礼器,秦国独吞私占。授给田地要计算功利,大王您得到的利益同秦国比谁多?

“游说之士议论说:‘韩国失去三川,魏国失去晋地,市朝还没有什么变化,灾祸就要来到了。’燕国全部占领齐国北部土地之后,离沙丘、钜鹿就少了三百里,韩国的上党离邯郸一百里,燕国、秦国共谋夺取赵国的河山,经小路三百里就可贯通。秦国的上郡靠近挺关,到达榆中有一千五百里。秦国如果依托三郡进攻赵国的上党,羊肠坂以西、句注山以南就不再为大王您所有了。越过句注山,截断常山并驻守那里,仅三百里路就可直达燕国,代马胡犬从此不再东入赵国,昆山之玉也不能运至赵国,这三种宝物也就不再为大王所有了。大王长期攻伐齐国,跟随强秦进攻韩国,祸患必定达到这种地步。希望您多加考虑。

“况且齐国之被攻伐,就是由于它侍奉了大王;各国军队集结在一起,就是为了加祸于大王。燕、秦两国的盟约一订立,出兵的日子就不远了。五国想把赵国土地一分为三,齐国背弃了五国盟约而为解除赵国之祸牺牲自己,向西进兵抑制强秦,使秦国废除帝号请求屈服,把高平、根柔还给魏国,把巠分、先俞还给赵国。齐国侍奉大王,应该说是最上等的交情了,如今却让齐国服罪,我担心以后侍奉大王的国家不敢那么坚决了。希望大王仔细考虑。

“如今大王不与各国进攻齐国,天下各国必定认为大王主持正义,齐国将捧着江山社稷更尽心地侍奉大王,天下各国一定都会敬重大王的正义。要是秦国讲求信义,大王可以带领各国同秦国友好;如果秦国强暴,大王就带领各国抑制它。这样,一世的名誉荣耀都被大王掌握了。”

于是赵国就停止进兵,谢绝秦国,不再进攻齐国。

惠文王与燕王相会。廉颇领兵,进攻齐国的昔阳,把它攻下了。

惠文王十七年,乐毅率领赵国军队攻打魏国的伯阳。秦国怨恨赵国不同它一起进攻齐国,就征伐赵国,攻下赵国的两座城。十八年,秦国攻下赵国的石城。赵王再次到卫地的东阳,决黄河水,征伐魏国。大水成灾,漳水泛滥。魏冉来赵国任宰相。十九年,秦军夺取了赵国的两座城。赵国把伯阳还给魏国。赵奢领兵,攻打齐国的麦丘,把它攻取了。

二十年,廉颇领兵,进攻齐国。赵王与秦昭王在西河之外相会。

二十一年,赵国把漳水的水道改在武平的西边。二十二年,瘟疫大规模流行。立公子丹为太子。

二十三年,楼昌领兵,进攻魏国的幾邑,未能夺取。十二月,廉颇领兵,再攻幾邑,占领了它。二十四年,廉颇领兵,进攻魏国的房子,攻克了,就筑起城墙才回去。又进攻安阳,把它夺取了。二十五年,燕周领兵,进攻昌城、高唐,都攻克了。赵国和魏国一起攻秦,秦国大将白起在华阳打败赵军,俘虏一名赵将。二十六年,夺回被东胡胁迫叛离的代地。

二十七年,又把漳水改道在武平以南。封赵豹为平阳君。黄河泛滥,大水成灾。

二十八年,蔺相如征伐齐国,打到平邑。停止修建北边九门县的大城。燕国将领成安君和公孙操杀死了他们的国王。二十九年,秦与韩相助攻赵,包围了阏与。赵国派赵奢领兵,袭击秦军,在阏与城下大败秦军,赵王赐给他马服君的封号。

三十三年,惠文王去世,太子丹即位,这就是孝成王。

孝成王元年(前265),秦国进攻赵国,攻下了三座城。赵王刚刚即位,太后掌权,秦国加紧进攻。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说:“一定要让长安君来做人质,才能出兵。”太后不肯,大臣极力进谏。太后明确地对左右说:“有再来谈让长安君去作人质的,老妇一定要唾他的脸。”左师触龙说希望拜见太后,太后怒气冲冲地等着他。触龙进宫后,慢慢地走着小碎步坐下,自己告罪说:“老臣我脚有毛病,简直不能快跑,没来拜见您有很久了。我私下里宽恕自己,可是又恐怕太后的身体有什么不舒服,所以很想看望太后。”太后说:“老妇我依仗车辇行动。”触龙说:“您的饮食没有减少吧?”太后说:“就靠喝粥罢了。”触龙说:“老臣我近来很不想吃饭,就勉强散散步,每天走上三四里,多少增加了点食欲,身体也舒适一些了。”太后说:“老妇我办不到。”太后不平和的脸色稍有缓和。左师公触龙说:“我的儿子舒祺年龄最小,没什么出息,可是我已经衰老,心里很疼爱他,希望他能补上黑衣卫士的空缺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向您禀告。”太后说:“好吧!年纪多大了?”回答说:“十五岁了。虽然还不大,但愿在我还没入土的时候把他托付给您。”太后说:“你们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回答说:“超过妇人。”太后笑着说:“妇人爱得更厉害。”触龙说:“老臣私下里认为,您老疼爱燕后胜过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比爱长安君差得多了。”左师公说:“父母疼爱子女,就应该为他们考虑得周到长远。您老送燕后远嫁的时候,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想到她要去那么远,也是很可怜她呀。走了以后,并非不想念她。可是,祭祀的时候却祷告说‘千万不要让她回来’。这难道不是为她的长远打算,希望她子子孙孙都能继承王位吗?”太后说:“是啊。”左师公说:“从现在上推到三代以前,直到赵国每位君主的子孙被封侯的,他们的继承人还有在位的吗?”太后说:“没有了。”触龙说:“不只是赵国,各国诸侯子孙后代的继承人还有在位的吗?”太后说:“老妇没听说过。”触龙说:“这是由于离得近的灾祸落到自己身上,离得远的灾祸就落到子孙头上。难道君主的子孙被封侯的就全不好吗?是由于他们的地位尊贵但没有功勋,俸禄优厚但没有劳绩,而拥有的贵重的宝物又太多了。如今,您老让长安君的地位尊贵了,又封给他肥沃的土地,给他许多贵重的宝物。可是,不趁现在让他为国立功,一旦您辞别了人世,长安君凭借什么在赵国立身?老臣以为您为长安君打算得短浅,所以认为您疼爱他不如疼爱燕后。”太后说:“好吧,任凭您派他到哪里去吧!”于是,为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到齐去做人质,齐国这才出兵。

子义听到这件事,说:“君主的儿子,也是骨肉至亲,尚且不能依仗没有功勋的尊位、没有劳绩的俸禄,来保住金玉之类的重宝,何况我们这样的人呢?”

齐国的安平君田单率领赵国军队进攻燕国的中阳,把它攻克了。又进攻韩国的注人,也攻克了。二年,惠文后去世。田单任宰相。

四年,孝成王做梦穿着左右两色的衣服,乘飞龙上天,没到天上就坠落下来,看见金玉堆积如山。第二天,孝成王召见名叫敢的筮史官来占卜,他说:“梦见穿左右两色衣服,象征残缺。乘飞龙上天没有到天上就坠落下来,象征有气势但没有实力。看见金玉堆积如山,象征忧患。”

过了三天,韩国上党的守将冯亭派使者到赵国。他说:“韩国不能守住上党,就要并入秦国。那里的官吏百姓都愿意归属赵国,不愿归属秦国。上党有城邑十七个,愿再拜归入赵国。大王怎样向官吏百姓施恩,请您裁决。”孝成王大喜,召见平阳君赵豹告诉他说:“冯亭进献十七城邑,接受它怎么样?”赵豹回答说:“圣人把无缘无故的利益看作大祸害。”孝成王说:“人们都被我的恩德感召,怎么说是无故呢?”赵豹回答说:“秦国蚕食韩国的土地,从当中断绝,不让两边相通,本来自以为会安安稳稳地得到上党的土地了。韩国之所以不归顺秦国,是想要嫁祸于赵国。秦国付出了辛劳而赵国却白白得利,即使强国大国也不能随意从小国弱国那里得利,小国弱国反倒能从强国大国那里得利吗?这怎能说不是无故之利呢!况且秦国利用牛田的水道运粮蚕食韩国,用最好的战车奋力作战,分割韩国的土地,它的政令已经施行,不能和它为敌,一定不要接受。”孝成王说:“如今出动百万大军进攻,一年半载也得不到一座城。现在人家把十七座城邑当礼物送给我国,这可是大利呀!”

赵豹出去后,孝成王召见平原君和赵禹告诉他们这件事。他们回答说:“出动百万大军进攻,过一年也得不到一座城。如今白白地得到十七座城邑,这么大的便宜不能丢掉。”孝成王说:“好。”于是,派赵胜去接受土地。赵胜告诉冯亭说:“我是敝国使者赵胜,敝国君主派我传达命令,封赐太守万户的城邑三座,封赐各县县令千户的城邑三座,全都世代为侯,官吏百姓全部晋爵三级,官吏百姓能平安相处,都赏赐黄金六斤。”冯亭流下眼泪不见使者,他说:“我不能处于三不义的境地:为君主守卫国土,不能拼死固守,这是一不义;韩王把上党归属秦国,我不听君主的命令,这是二不义;出卖君主的土地而得到封赏,这是三不义。”赵国于是发兵占领上党。廉颇领兵进驻长平。

六年,廉颇被免职,赵括接替他领兵。秦军包围赵括,赵括率军投降,四十多万士兵都被坑杀。孝成王后悔不听赵豹的意见,因此才有长平之祸。

孝成王回到王都,不答应秦国的要求,秦军围困邯郸。武垣令傅豹和王容、苏射率领燕国民众返归燕地。赵国把灵丘封给楚国宰相春申君。

八年,平原君到楚国请救兵。回国后,楚军前来救援,魏国公子无忌也来救援,秦国才解除了对邯郸的包围。

十年,燕军进攻昌壮,五月攻克了。赵国将军乐乘、庆舍进攻秦国信梁的军队,把他打败了。赵国太子去世。秦国进攻西周国,把它攻下了。徒父祺领兵出境。十一年,建元氏城,设上原县。武阳君郑安平去世,收回他的封地。十二年,邯郸的草料库被烧毁。十四年,平原君赵胜去世。

十五年,把尉文封给相国廉颇,封号信平君。燕王派丞相栗腹同赵国交好,送五百斤黄金为赵王祝酒。栗腹回国后,向燕王报告说:“赵国的壮丁都死在长平,他们的遗孤还没长大,可以进攻它。”燕王召见昌国君乐间问他。乐间回答说:“赵国是四面受敌的国家,它的百姓都受过军事训练,不能进攻它。”燕王说:“我们以多攻少,两个打一个,可以吗?”回答:“不可以。”燕王说:“那我就用五个去打一个,可以吗?”回道:“不可以。”燕王大怒。群臣都认为可以。燕国终于出动两支军队、两千辆战车,栗腹率军进攻鄗城,卿秦率军进攻代地。廉颇为赵国大将,打败并杀死栗腹,俘虏了卿秦、乐间。

十六年,廉颇围困燕国都城。把乐乘封为武襄君。十七年,代理宰相大将武襄君进攻燕国,包围了它的国都。十八年,延陵钧率领军队跟随相国信平君廉颇帮助魏国进攻燕国。秦军攻下了赵国榆次地区的三十七座城。十九年,赵国和燕国交换国土:赵国把龙兑、汾门、临乐给燕国;燕国把葛城、武阳、平舒给赵国。

二十年(前246),秦王政即位。秦军攻下赵国的晋阳。

二十一年,孝成王去世。孝成王之子赵偃即位,这就是悼襄王。廉颇领兵,进攻繁阳,把它占领了。赵王派乐乘接替廉颇,廉颇攻打乐乘,乐乘逃跑,廉颇逃亡到魏国。

悼襄王元年(前244),盛礼交好魏国。想修通到魏国平邑和中牟的道路,没有成功。

二年,李牧领兵,进攻燕国,攻下了武遂、方城。秦国召见春平君,借故把他扣留了。泄钧为他对文信侯说:“春平君这个人,赵王特别喜爱他而郎中们却忌妒他,所以他们互相商议说:‘春平君到秦国,秦国一定扣留他。’于是,他们一起商量把春平君送到秦国。如今您扣留他,就断绝和赵国的关系,中了那些郎中的奸计。您不如送回春平君扣留平都。春平君的言行受赵王的信任,赵王一定会割让许多土地赎回平都。”文信侯说:“好。”于是,送走了春平君。赵国在韩皋筑城。

三年,以庞煖为将,攻打燕国,俘虏燕将剧辛。四年,庞煖率领赵、楚、魏、燕四国的精锐部队,攻打秦国的蕞地,没有攻占;移兵攻打齐国,夺取饶安。五年,以傅抵为将,屯居平邑;庆舍率领东阳河外的军队,守卫黄河的桥梁。六年,把饶地封给长安君。魏国把邺送给赵国。

九年,赵军攻打燕国,夺取貍阳城。兵未罢归,秦军来攻邺,占领了它。悼襄王去世,儿子幽穆王迁继位。

幽穆王迁元年,修建柏人城。二年,秦军攻打武城,扈辄率军救援,兵败,扈辄战死。

三年,秦军攻打赤丽、宜安,李牧率军和秦军在肥城下交战,打败秦军。赵王封李牧为武安君。四年,秦军攻打番吾,李牧和秦军作战,打退了它。

五年,代地发生大地震,从乐徐以西,北到平阴,楼台、房屋、墙壁大半毁坏,地面裂开,裂沟东西宽达一百三十步的大缝。六年,发生大饥荒,民间谣传说:“赵人在哭叫,秦人在大笑。如若不相信,请看田里长的都是草。”

七年,秦军攻打赵国,赵国的大将李牧、将军司马尚为统帅,抗击秦军。李牧遭陷害被杀,司马尚免职,由赵怱和齐将颜聚代替他们。赵怱的军队被秦军击溃,颜聚逃亡,赵王迁因而投降。

八年十月,邯郸归属秦国。

太史公说:“我听冯王孙说:‘赵王迁,他母亲是歌舞艺人,受到悼襄王的宠爱。悼襄王废黜嫡子嘉而立迁为太子。迁一向品行恶劣,听信谗言,所以杀良将李牧,重用内奸郭开。’难道不是很荒谬吗!秦国俘虏赵王迁后,赵国的逃亡大夫共同拥立嘉为王,在代地称王六年。秦国进军大破赵嘉,终于灭了赵国,设为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