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卷
魏世家第十四
本篇记述战国时期魏国的世系及其兴衰。文中多简短记事,但在魏文侯、魏惠王和安釐王三代记事颇详。因为魏之兴在文侯之世,魏之衰从惠王开始,而安釐王的失策加速了魏的灭亡。由于作者紧紧抓住了魏国历史转折的关键,所以全文篇幅虽长,但纲目清晰,有条不紊,平而不淡,时有波澜。
魏文侯是战国初期颇有声望的国君。他礼敬贤人,以子夏、段干木、田子方为师;重用贤士,文臣有李克、西门豹,武将有军事家吴起。文侯支持李克实行政治改革,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强的国家。作者没有具体记述文侯的政绩,但引述了秦国人对魏文侯的看法:“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借敌国的看法来评价人物,这种评价更有客观性,胜过作者的主观评价。对李克的改革也没有具体记述,而是记载了他的两段谈话,中心是选相的五条标准。这两段谈话已充分显示了这位政治家之品格与才干。通过记言来表现人物是司马迁写人的主要手法之一。
魏惠王又称梁惠王,文中主要通过记事表现其为人。他在位三十六年,前十八年靠文侯打下的基础,与诸侯交战互有胜负。后十八年则连连败绩:一次是伐赵,被齐国派田忌、孙膑用计大败于桂陵;再一次是伐韩,又被田忌、孙膑大败于马陵;另一次是被商鞅率秦军打败,尽失河西之地。这几次大败使魏国兵力耗尽,国力空虚。惠王到晚年似乎有所觉悟,想广招贤士以挽回败局,但为时已晚。孟子的一席话给惠王作了总结:“为人君,仁义而已矣,何以利为!”尖锐地指出魏惠王的失败是只顾争利、不施仁义的结果。引用名人的话来评价人物,比作者直接评价更具有权威性。
对安釐王的记述篇幅较长,将近全文的三分之一。主要内容不在记事,而是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安釐王的严重失策。首先是通过苏代对安釐王的批评,指出了“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的道理。其次是通过秦国大臣中旗对形势的分析指出,魏如能与韩联合,其力量是不可轻视的。最后记述了无忌反对魏王伐韩的谈话,这段谈话长约千言,对亲秦之害、存韩之利的分析极为精辟。三段谈话虽然出自不同人之口,但联系起来恰似一篇完整的谈话,层层深入地揭示了问题的要害。作者对这些史料的选择与安排是颇具匠心的。
篇末的论赞,后人多所指摘,也有人把它看作太史公愤激之极的反语。如果我们把这里所说的“天”理解为大势所趋、形势发展的必然,是否更贴近太史公的本意呢?
【原文】
魏[1]之先,毕公高之后也。毕公高与周同姓。武王[2]之伐纣,而高封于毕[3],于是[4]为毕姓。其后绝封,为庶人[5],或[6]在中国,或在夷狄[7]。其苗裔[8]曰毕万,事[9]晋献公。
【译文】
[1]魏:原是西周分封的姬姓小国,在今山西芮城县北。
[2]武王:周武王姬发。
[3]毕:国名。地在今陕西咸阳市北。
[4]于是:表示承上接下的词组,现代汉语用作连词。
[5]庶人:平民。
[6]或:有的。虚指代词。中国:指中原地区。
[7]夷狄:古代对东、北两方各部族的泛称。
[8]苗裔:子孙;后代。
[9]事:服事;侍奉。
【原文】
献公之十六年,赵夙为御[1],毕万为右[2],以伐霍、耿[3]、魏,灭之。以耿封赵夙,以魏封毕万,为大夫[4]。卜偃[5]曰:“毕万之后必大[6]矣。万,满数[7]也;魏[8],大名也。以是[9]始赏,天开之矣。天子曰兆民[10],诸侯曰万民。今命[11]之大,以从满数,其必有众。”初,毕万卜事晋,遇《屯》之《比》[12]。辛廖[13]占之,曰:“吉。《屯》固,《比》[14]入,吉孰大焉[15],其必蕃昌[11]。”
【译文】
[1]赵夙(sù):晋国大夫。御:驾驶车马。亦指御者。
[2]右:右卫。古代车战时,主帅居中,御者居左,卫者居右。
[3]霍、耿:皆周初国名。霍在今山西省霍州西南。耿在今山西省河津市南。
[4]大夫:官名。周代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5]卜偃:晋国掌卜大夫郭偃。
[6]大:昌盛。
[7]满数:数从一至万为满,故称满数。
[8]魏:通“巍”,高大。
[9]是:此;这。
[10]兆民:亿万人民。
[11]命:名;起名。
[12]遇《屯(zhūn)》之《比》:得到《屯》卦变为《比》卦。
[13]辛廖:晋国大夫。
[14]屯:屯卦,卦象是云雷密结而不解,故屯有坚固之义。比:比卦,卦象
是地上有水,水在地上渗入之象,故比有进入之义。
[15]焉:兼词,相当“于此”。“此”指前文《屯》《比》卦象。
[16]蕃昌:繁衍昌盛。
【原文】
毕万封十一年,晋献公卒,四子[1]争更立,晋乱。而毕万之世弥[2]大,从其国名为魏氏。生武子[3]。魏武子以魏诸子[4]事晋公子重耳。晋献公之二十一年,武子从重耳出亡。十九年反[5],重耳立[6]为晋文公,而令魏武子袭[7]魏氏之后封,列为大夫,治于魏。生悼子。
【译文】
[1]四子:指奚齐、卓子、夷吾(后为晋惠公)、重耳(后为晋文公)。
[2]世:子孙。弥:更加。
[3]武子:魏犨,谥武子。
[4]诸子:庶子。
[5]反:通“返”。
[6]立:君主登位。
[7]袭:继承。
【原文】
魏悼子徙治[1]霍,生魏绛。
【译文】
[1]徙治:迁徙治所。
【原文】
魏绛事晋悼公。悼公三年,会诸侯[1]。悼公弟杨干乱行[2],魏绛僇辱[3]杨干。悼公怒曰:“合诸侯以为荣,今辱吾弟!”将诛魏绛。或说[4]悼公,悼公止。卒[5]任魏绛政,使和戎、翟[6],戎、翟亲附。悼公之十一年,曰:“自吾用魏绛,八年之中,九[7]合诸侯,戎、翟和,子之力也。”赐之乐,三[8]让,然后受之。徙治安邑[9]。魏绛卒,谥为昭子。生魏嬴。嬴生魏献子[10]。
【译文】
[1]会诸侯:晋悼公与诸侯在鸡津(今河北省邯郸市东北)会盟。
[2]乱行:军队行列混乱。古代军制,二十五人为一行。
[3]僇(lù)辱:侮辱。僇,辱。
[4]说(shuì):劝说。
[5]卒:终于。
[6]戎、翟:古代对西北方部族的泛称。翟,通“狄”。
[7]九:泛指多数。
[8]三:多次,多数。
[9]安邑:都邑名。在今山西省夏县西北。
[10]献子:名荼,谥献子。
【原文】
献子事晋昭公。昭公卒而六卿[1]强,公室[2]卑。
【译文】
[1]六卿:范氏、中行氏、知氏、韩氏、赵氏、魏氏六大家族,数代都是晋卿,故称六卿。
[2]公室:诸侯的家族,也指诸侯国的政权。
【原文】
晋顷公之十二年,韩宣子[1]老,魏献子为国政[2]。晋宗室祁氏、羊舌氏[3]相恶,六卿诛之,尽取其邑为十县[4],六卿各令其子为之大夫[5]。献子与赵简子、中行文子、范献子[6]并为晋卿。
【译文】
[1]韩宣子:韩起,谥宣子。
[2]为国政:执国政。
[3]宗室:同一祖宗的贵族,此指晋国国君的宗族。祁氏、羊舌氏:祁盈、杨食我,二人均以公族为大夫。
[4]邑:采邑;封地。县: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名。
[5]之:其。大夫:当时县长称大夫。
[6]赵简子:即赵鞅。中行文子:即荀寅。范献子:即范吉射。
【原文】
其后十四岁而孔子相鲁[1]。后四岁,赵简子以[2]晋阳之乱也,而与韩、魏共攻范、中行氏。魏献子生魏侈。魏侈与赵鞅共攻范、中行氏。
【译文】
[1]孔子相鲁:《史记志疑》认为,孔子以司寇摄行人之职,掌傧相会盟之事,不是做鲁相。
[2]以:因为;由于。
【原文】
魏侈之孙曰魏桓子[1],与韩康子、赵襄子共伐灭知伯[2],分其地。
【译文】
[1]魏桓子:魏驹。
[2]韩康子:韩虔。晋国大夫。赵襄子:赵无恤。晋国大夫。知(zhì)伯:即荀瑶,一作知瑶。晋国大夫。
【原文】
桓子之孙曰文侯都[1]。魏文侯元年,秦灵公之元年也。与韩武子、赵桓子、周威王[2]同时。
【译文】
[1]都:当根据《六国年表》和《集解》、《索隐》转引《世本》改作“斯”。
[2]韩武子:韩启章。晋国大夫。赵桓子:晋国大夫。周威王:姬午。前425—前402年在位。
【原文】
六年,城少梁[1]。十三年,使子击围繁、庞[2],出[3]其民。十六年,伐秦,筑临晋、元里[4]。
【译文】
[1]城:筑城。少梁:魏邑名。在今陕西省韩城市南。
[2]子击:魏文侯太子,即魏武侯。前395—前370年在位。繁、庞:即繁、庞城,邑名。
[3]出:迁走。
[4]临晋:地名。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东。元里:地名。在今陕西省澄城县南。
【原文】
十七年,伐中山[1],使子击守之,赵仓唐傅[2]之。子击逢文侯之师田子方于朝歌,引车避[3],下谒[4]。田子方不为礼[5]。子击因问曰:“富贵者骄[6]人乎?且[7]贫贱者骄人乎?”子方曰:“亦[8]贫贱者骄人耳。夫诸侯而骄人则[9]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贫贱者,行不合,言不用,则去[10]之楚、越,若脱然[11],奈何其同[12]之哉!”子击不怿[13]而去。西攻秦,至郑[14]而还,筑雒阴、合阳[16]。
【译文】
[1]中山:春秋时白狄别种所建之鲜虞国,战国时号中山国。
[2]傅:辅佐。
[3]引车避:退车让路。
[4]下谒(yè):下车进见。
[5]为礼:行礼;还礼。
[6]骄:傲慢。
[7]且:或者。
[8]亦:原本是;本来是。
[9]夫:发语词。则:即;就。
[10]去:离开。之:前往。
[11](xǐ):鞋。然:一般;一样。表比拟的语气助词。
[12]其:可以。同:同等看待。
[13]怿(yì):喜悦;高兴。
[14]郑:地名。在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东。
[15]雒(luò)阴:地名。在今陕西省大荔县南。合阳:地名在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
【原文】
二十二年,魏、赵、韩列为诸侯[1]。
【译文】
[1]魏、赵、韩列为诸侯:前403年,周威烈王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正式承认其三分晋国。
【原文】
二十四年,秦伐我[1],至阳狐[2]。
【译文】
[1]我:指魏国。
[2]阳狐:地名。在今山西省垣曲县东南。
【原文】
二十五年,子击生子[1]。
【译文】
[1]子(yīnɡ):魏惠王名。
【原文】
文侯受子夏[1]经艺,客段干木[2],过其闾[3],未尝不轼[4]也。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5],国人称[6]仁,上下和合[7],未可图[8]也。”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
【译文】
[1]子夏:卜商字。孔丘学生。晋国温(今河南省温县西南)人,一说卫国人。曾到魏国讲学,魏文侯尊他为师。
[2]客:以客礼相待。段干木:魏国人。姓段干,名木,子夏学生。
[3]闾:里巷的大门,因代称里巷。
[4]轼(shì):设在车前供人凭依的横木。
[5]贤人是礼:礼遇贤人。是,表示宾语提前的结构助词。
[6]称:称颂。
[7]和合:和睦同心。
[8]图:谋取。
【原文】
任西门豹[1]守邺,而河内[2]称治。
【译文】
[1]西门豹:任邺守期间,曾开凿水渠十二条,引漳水灌溉,改良土壤,发展农业生产。守:地方长官。
[2]河内:地区名。春秋战国时期,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黄河以南为河外。
【原文】
魏文侯谓李克曰[1]:“先生尝教寡人曰‘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2],二子何如?”李克对曰:“臣闻之,卑不谋尊,疏不谋戚[3]。臣在阙门[4]之外,不敢当命[5]。”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李克曰:“君不察故也。居[6]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7],达[8]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9],寡人之相定矣。”李克趋[10]而出,过[11]翟璜之家。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12]相,果谁为之?”李克曰:“魏成子为相矣。”翟璜忿然作色[13]曰:“以耳目之所睹记[14],臣何负[15]于魏成子?西河[16]之守,臣之所进[17]也。君内以邺为忧[18],臣进西门豹。君谋欲伐中山,臣进乐羊[19]。中山以[20]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臣何以[21]负于魏成子!”李克曰:“且子之言[22]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23]以求大官哉?君问而置相‘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克对曰:‘君不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是以知魏成子之为相也。且子安得[24]与魏成子比乎,魏成子以食禄千钟[25],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26]。子之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27]。子恶[28]得与魏成子比也?”翟璜逡巡[29]再拜曰:“璜,鄙人[30]也,失对[31],愿卒[32]为弟子。”
【译文】
[1]李克:为子夏弟子。
[2]置:设立。成:即魏成子。魏文侯弟。璜:即翟(zhái)璜。时为上卿。
[3]疏:远。戚:亲。
[4]阙门:代指朝廷。
[5]当命:承命;应命。
[6]居:常时;平时。
[7]与:亲附;交往。
[8]达:显贵。
[9]就舍:回府。舍,府第。
[10]趋:快走;小跑。
[11]过:访问。
[12]卜:选择。
[13]忿然:气愤的样子。作色:脸上变色。
[14]所睹记:所见所知。
[15]臣: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之词。负:弱。
[16]西河:地区名。
[17]进:举荐。
[18]以邺为忧:忧虑赵国进攻邺。
[19]乐羊:魏国将军。
[20]以:通“已”。
[21]以:衍文。
[22]且:提起连词。言:进言;介绍。
[23]比周:结党营私。
[24]安:哪;怎么。疑问副词。得:能;可。
[25]禄:俸禄。钟:古容量单位,六斛四斗或十斛为一钟。
[26]师之:以之为师。
[27]臣之:以之为臣。
[28]恶(wū):哪;怎么。
[29]逡(qūn)巡:通“逡循”“逡遁”。
[30]鄙人:乡野之人。
[31]失对:回答不得当。
[32]卒:终身。
【原文】
二十六年,虢山[1]崩,壅[2]河。
【译文】
[1]虢(ɡuō)山:山名。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西,临黄河。
[2]壅:堵塞。
【原文】
三十二年,伐郑[1]。城酸枣[2]。败秦于注[3]。三十五年,齐伐取我襄陵[4]。三十六年,秦侵我阴晋[5]。
【译文】
[1]郑:国名。前375年为韩所灭。
[2]酸枣:邑名。在今河南省延津西南。
[3]注:地名。在今河南省汝州市西北。
[4]襄陵:地名。在今河南睢县。
[5]阴晋:邑名。
【原文】
三十八年,伐秦,败我武下[1],得其将识。是岁,文侯卒,子击立,是为武侯。
【译文】
[1]武下:武城之下。武城,魏地,在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东北。
【原文】
魏武侯元年,赵敬侯[1]初立,公子朔[2]为乱,不胜,奔魏,与魏袭邯郸[3],魏败而去。
【译文】
[1]赵敬侯:赵国君。
[2]公子朔:应据《六国年表》《赵世家》改作“公子朝”。
[3]邯郸:赵都城。
【原文】
二年,城安邑、王垣[1]。
七年,伐齐,至桑丘[2]。九年,翟败我于浍[3]。使吴起[4]伐齐,至灵丘[5]。齐威王[6]初立。
【译文】
[1]王垣:魏邑名。即垣县,因境内有王屋山,故又名王垣。在今山西省垣曲县东南。
[2]桑丘:邑名,本属燕,后为齐邑。在今河北保定市北。《史记会注考证》认为此桑丘在今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西。
[3]翟:通“狄”,部族名。浍(kuài):水名。源出今山西翼城县东北,西流经侯马市,至新绛入汾河。
[4]吴起:战国时的政治家、军事家。卫国左氏(今山东省曹县北)人。初为鲁将,继为魏将,屡建战功。
[5]灵丘:邑名,在今山东省滕县东。一说在今山东省高唐县南。
[6]齐威王:齐国国君。
【原文】
十一年,与韩、赵三分晋地,灭其后。
十三年,秦献公[1]县栎阳。十五年,败赵北蔺[2]。
【译文】
[1]秦献公:嬴师隰。前384—前362年在位。秦国国君。
[2]北蔺:赵邑名。
【原文】
十六年,伐楚,取鲁阳[1]。武侯卒,子立,是为惠王。
惠王元年,初,武侯卒也,子与公中缓[2]争为太子。公孙颀自宋[3]入赵,自赵入韩,谓韩懿侯[4]曰:“魏
与公中缓争为太子,君亦闻之乎?今魏
得王错[5],挟[6]上党,固半国也。因而除之,破魏必矣,不可失也。”懿侯说[7],乃与赵成侯[8]合军并兵以伐魏,战于浊泽[9],魏氏大败,魏君围[10]。赵谓韩曰:“除魏君,立公中缓,割地而退,我且利。”韩曰:“不可。杀魏君,人必曰暴;割地而退,人必曰贪。不如两分之。魏分为两,不强于宋、卫[11],则我终无魏之患矣。”赵不听。韩不说,以其少卒[12]夜去。惠王之所以身不死,国不分者,二家谋不和也。若从一家[13]之谋,则魏必分矣。故曰:“君终无適子,其国可[14]破也。”
【译文】
[1]鲁阳:楚地名。在今河南省鲁山县。
[2]公中(zhònɡ)缓:魏武侯子,与惠王争位,后奔赵。
[3]公孙颀:魏国人。宋:国名。
[4]韩懿侯:韩国国君。
[5]王错:魏国大夫。后出奔韩。
[6]挟:控制。
[7]懿侯说:说,通“悦”。以下“韩不说”,说,亦通“悦”。
[8]赵成侯:赵国国君。
[9]浊泽:魏地名。在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西南。
[10]围:被动用法。
[11]卫:国名。
[12]以:使,挥使。少卒:少壮士兵;精锐部队。
[13]一家:指韩国。
[14]可:大约;大概。
【原文】
二年,魏败韩于马陵[1],败赵于怀[2]。三年,齐败我观[3]。五年,与韩会宅阳[4]。城武堵[5]。为秦所败。六年,伐取宋仪台[6]。九年,伐败韩于浍。与秦战少梁,虏我将公孙痤,取庞。秦献公卒,子孝公[7]立。
【译文】
[1]马陵:春秋卫地,战国属齐。在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南。
[2]怀:战国魏邑。在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
[3]观:邑名。在今山东省阳谷县西南,河南省清丰县南。
[4]宅阳:即北宅。邑名,在今河南省郑州市北。
[5]武堵:地名。当是“武都”,《六国表》作“武都”,今地不详。
[6]仪台:台名。
[7]孝公:即秦孝公。
【原文】
十年,伐取赵皮牢[1]。彗星见[2]。十二年,星[3]昼坠,有声。
【译文】
[1]皮牢:地名。在今山西省翼城县东。
[2]见(xiàn):通“现”。
[3]星:陨星。
【原文】
十四年,与赵会鄗[1]。十五年,鲁、卫、宋、郑[2]君来朝。十六年,与秦孝公会杜平[3]。侵宋黄池[4],宋复取之。
【译文】
[1]鄗(hào):赵地名。在今河北省柏乡北。
[2]鲁:指鲁恭侯。卫:指卫成侯。宋:指宋桓侯。郑:指郑釐(xī)侯,即韩昭侯。
[3]杜平:邑名。在今陕省西澄城县东。
[4]黄池:地名。在今河南省封丘县西南。
【原文】
十七年,与秦战元里,秦取我少梁。围赵邯郸。十八年,拔邯郸。赵请救于齐,齐使田忌、孙膑[1]救赵,败魏桂陵[2]。
【译文】
[1]田忌:齐国将。孙膑:军事家。
[2]桂陵:地名。在今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东北。一说在今河南省长垣市西北。
【原文】
十九年,诸侯围我襄陵。筑长城[1],塞固阳[2]。
【译文】
[1]筑长城:魏筑长城,从郑(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东)开始,沿洛水(今陕西省北洛河)东岸,向北直到上郡(今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东南),与秦为界。
[2]塞(sài):关塞。作动词用。固阳:魏邑名。
【原文】
二十年,归赵邯郸,与盟漳水上。二十一年,与秦会彤[1]。赵成侯卒。二十八年,齐威王卒。中山君相[2]魏。
【译文】
[1]彤:秦地名。在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西南。
[2]相:任相。
【原文】
三十年,魏伐赵,赵告急齐。齐宣王用孙子计[1],救赵击魏。魏遂大兴师,使庞涓[2]将,而令太子申为上将军。过外黄[3],外黄徐子[4]谓太子曰:“臣有百战百胜之术。”太子曰:“可得闻乎?”客曰:“固愿效[5]之。”曰:“太子自将攻齐,大胜并莒[6],则富不过有魏,贵不益[7]为王。若战不胜齐,则万世无魏矣[8]。此臣之百战百胜之术[9]也。”太子曰:“诺,请[10]必从公之言而还矣。”客曰:“太子虽欲还,不得矣。彼劝太子战攻,欲啜汁[11]者众。太子虽欲还,恐不得矣。”太子因[12]欲还,其御曰:“将出而还,与北[13]同。”太子果与齐人战,败于马陵[14]。齐虏魏太子申,杀将军涓,军遂大破。
【译文】
[1]齐宣王:战国齐国君田辟彊。孙子计:指孙膑逐日减灶制造齐军大量逃亡的假象,引诱魏军追击的计策。
[2]庞涓:战国时魏将。
[3]外黄:宋地名。在今河南省民权县西北。
[4]徐子:宋国外黄人。
[5]效:呈;进献。
[6]莒:邑名。在今山东省莒县。
[7]益:超过。
[8]“若战不胜齐”二句:如果战不胜齐国,太子可能战死,子孙后代就没有魏国了。
[9]百战百胜之术:指回师,无战败之忧,最终能拥有魏国,故称百战百胜之术。
[10]请:谦敬副词。
[11]啜(chuò)汁:原意为仰食残汁,此处借喻邀功取利。
[12]因:就;便。
[13]北:败北;败逃。
[14]马陵:地名。
【原文】
三十一年,秦、赵、齐共伐我,秦将商君[1]诈我将军公子卬而袭夺其军,破之。秦用商君,东地至河,而齐、赵数[2]破我,安邑近秦,于是徙治大梁[3]。以公子赫为太子。
【译文】
[1]商君:姓公孙,名鞅。卫国人。
[2]数(shuò):屡次。
[3]治:都治;国都所在地。大梁:魏都城,在今河南省开封市。
【原文】
三十三年,秦孝公卒,商君亡秦[1]归魏,魏怒,不入[2]。三十五年,与齐宣王会平阿[3]南。
【译文】
[1]亡秦:从秦国逃亡。
[2]入:纳;收留。
[3]平阿:齐邑名。在今安徽省怀远县西南。
【原文】
惠王数被于军旅[1],卑礼厚币[2]以招贤者。邹衍、淳于髡[3]、孟轲皆至梁。梁惠王[4]曰:“寡人不佞[5],兵三折于外[6],太子虏[7],上将死,国以[8]空虚,以羞先君宗庙[9]社稷,寡人甚丑[10]之。叟不远[11]千里,辱幸至弊邑[12]之廷,将何以利[13]吾国?”孟轲曰:“君不可以言利若是[14]。夫君欲利则[15]大夫欲利,大夫欲利则庶人欲利,上下争利,国则危矣。为人君,仁义而已矣,何以利为[16]!”
【译文】
[1]被:遭受。军旅:军队。引申指战争。
[2]卑礼:卑下谦恭之礼。厚币:原指用作礼物的丝织品,也可泛指礼物。
[3]邹衍(约前305—前240年):齐国人。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淳于髡(kūn):齐国学者,以博学著称。
[4]梁惠王;即魏惠王。
[5]不佞(nìnɡ):不才;没有才能。
[6]兵三折于外:指被齐、秦、楚三国打败。
[7]虏:俘虏。被动用法。
[8]以:由此;从此。
[9]羞:耻辱。先君:先代君主。宗庙:帝王诸侯祭祀祖先的处所。
[10]丑:羞耻;惭愧。意动用法。
[11]叟:古代对长者的敬称。远:意动用法。
[12]辱幸:犹言屈尊光临。弊邑:称本国的谦词。
[13]将:打算;想要。何以:以何;用什么。利:有利。使动用法。
[14]若是:如此;像这样。
[15]夫:发语词。欲:想要;贪求。则:那么。连词。
[16]为:语气助词,表疑问。
【原文】
三十六年,复与齐王会甄[1]。是岁,惠王[2]卒,子襄王[3]立。
【译文】
[1]甄(juàn):通“鄄”。
[2]惠王卒:据杨宽《战国史》考证,魏惠王到三十六年没有死,只是改元又称一年,又十六年才死。
[3]襄王:名嗣。
【原文】
襄王元年[1],与诸侯会徐州[2],相王[3]也。追尊父惠王为王[4]。
【译文】
[1]襄王元年:应为惠王后元元年。前文惠王卒应为惠王改元。
[2]徐州:齐地名。在今山东省滕州市南。
[3]相王:互相尊称为王。
[4]追尊父惠王为王:追尊,古代在人死后追加尊号。《孟子》一书多处称魏惠王为王,是其明证。
【原文】
五年,秦败我龙贾军四万五千于雕阴[1],围我焦、曲沃[2]。予秦河西[3]之地。
【译文】
[1]龙贾:魏国大臣。雕阴:魏地名。在今陕西省甘泉县南。
[2]焦:魏地名。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西北。曲沃:魏地名。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西南。
[3]河西:地区名。当时称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之西为河西。
【原文】
六年,与秦会应[1]。秦取我汾阴、皮氏[2]、焦。魏伐楚,败之陉山[3]。七年,魏尽入上郡[4]于秦。秦降我蒲阳[5]。八年,秦归我焦、曲沃。
【译文】
[1]应:邑名。在今河南省鲁山县东。
[2]汾阴:魏邑名。在今山西省万荣县西南。皮氏:魏邑名。在今山西省河津市。
[3]陉山:楚地名。在今河南省漯河市东。
[4]入:交纳。上郡:魏地区名。
[5]降:降伏。蒲阳:魏邑名。在今山西省隰(xí)县。
【原文】
十二年,楚败我襄陵。诸侯执政与秦相张仪会啮桑[1]。十三年,张仪相魏。魏有女子化为丈夫[2]。秦取我曲沃、平周[3]。
【译文】
[1]啮桑:地名。在今江苏省沛县西南。
[2]丈夫:古称成年男子为丈夫。
[3]曲沃:古都邑名。春秋属晋,战国属魏,在今山西省闻喜县东北。此曲沃在魏北境。平周:魏邑名。在今山西省介休市西。
【原文】
十六年,襄王卒,子哀王立。张仪复归秦。
哀王元年,五国[1]共攻秦,不胜而去。
【译文】
[1]五国:指韩、魏、楚、赵、燕。
【原文】
二年,齐败我观津[1]。五年,秦使樗里子伐取我曲沃[2],走犀首岸门[3]。六年,秦来立公子政为太子。与秦会临晋。七年,攻齐。与秦伐燕[4]。
【译文】
[1]观津:本赵邑,时属魏。在今河北省武邑县东南。
[2]樗(chū)里子:嬴疾。曲沃:此曲沃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西南。
[3]走:逃跑。使动用法。犀首:魏官名。时任此职者为公孙衍。纵横家。岸门:魏邑名。在今山西省河津市南。
[4]燕:周初分封的诸侯国,姬姓。前222年为秦所灭。
【原文】
八年,伐卫,拔列城[1]二。卫君患[2]之。如耳[3]见卫君曰:“请罢[4]魏兵,免[5]成陵君可乎?”卫君曰:“先生果能,孤请世世以卫事先生。”如耳见成陵君曰:“昔者魏伐赵,断羊肠[6],拔阏与[7],约斩[8]赵,赵分而为二,所以不亡者,魏为从主也[9]。今卫已迫亡[10],将西请事于秦。与其以秦醳[11]卫,不如以魏醳卫,卫之德[12]魏必终无穷。”成陵君曰:“诺。”如耳见魏王曰:“臣有谒于卫[13]。卫故周室[14]之别也,其称小国,多宝器[15]。今国迫于难而宝器不出者,其心以为攻卫醳卫不以王为主,故宝器虽出[16]必不入于王也。臣窃料之,先言醳卫者必受卫者也。”如耳出,成陵君入,以其言见魏王。魏王听其说,罢其兵,免成陵君,终身不见。
【译文】
[1]列城:相邻的城池。
[2]患:忧虑。
[3]如耳:魏国大夫。
[4]罢:停止。使动用法。
[5]免:罢免。
[6]羊肠:即羊肠坂。太行山上的坂道,在今山西省晋城市南。
[7]阏与:战国韩邑,后属赵。在今山西省和顺西北。
[8]约:图谋。斩:分割。
[9]从主:诸侯合纵之长。
[10]迫亡:迫近亡国。
[11]以:由。醳(shì):通“释”,宽释。
[12]德:感激。
[13]臣有谒于卫:我替卫国有所说明。谒,说明,陈述。于,为,替。
[14]故:本来。周室:周王族。
[15]宝器:宝贵的器物。
[16]出:献出。
【原文】
九年,与秦王会临晋。张仪、魏章[1]皆归于魏。魏相田需死,楚害[2]张仪、犀首、薛公。楚相昭鱼谓苏代[3]曰:“田需死,吾恐张仪、犀首、薛公有一人相魏者也。”代曰:“然相者欲谁而君便[4]之?”昭鱼曰:“吾欲太子[5]之自相也。”代曰:“请为君北[6],必相[7]之。”昭鱼曰:“奈何?”对曰:“君其为梁王,代请说[8]君。”昭鱼曰:“奈何?”对曰:“代也从楚来,昭鱼甚忧,曰:‘田需死,吾恐张仪、犀首、薛公有一人相魏者也。’代曰:‘梁王,长主[9]也,必不相张仪。张仪相,必右[10]秦而左魏。犀首相,必右韩而左魏。薛公相,必右齐而左魏。梁王,长主也,必不便也。’王曰[11]:‘然则寡人孰[12]相?’代曰:‘莫若[13]太子之自相。太子之自相,是[14]三人者皆以太子为非常相也,皆将务[15]以其国事魏,欲得丞相玺[16]也。以魏之强,而三万乘之国[17]辅之,魏必安矣。故曰莫若太子之自相也。’”遂北见梁王,以此告之。太子果相魏。
【译文】
[1]魏章:曾为魏将,后又相秦。
[2]害:忌刻;畏惧。
[3]苏代:游说之士,苏秦之弟。
[4]便:方便;有利。
[5]太子:指魏昭王。
[6]北:北行。动词,
[7]相:做相。使动用法。
[8]说:游说。
[9]长(zhǎnɡ)主:贤明的国君。
[10]右:古时尚右,故称所重为右,所轻为左。
[11]王曰:是苏代模拟魏王说。
[12]然则:既然如此,那么。孰:谁。
[13]莫若:莫如;不如。
[14]是:此;这。
[15]务:致力;尽力。
[16]欲得丞相玺(xǐ):想获得丞相印。玺,印。
[17]万乘(shènɡ)之国:指大国。乘,一车四马。万乘,万辆车。
【原文】
十年,张仪死。十一年,与秦武王[1]会应。十二年,太子朝于秦。秦来伐我皮氏,未拔而解。十四年,秦来归武王后[2]。十六年,秦拔我蒲反、阳晋、封陵[3]。十七年,与秦会临晋。秦予我蒲反。十八年,与秦伐楚。二十一年,与齐、韩共败秦军函谷[4]。
【译文】
[1]秦武王:秦国国君荡。
[2]武王后:魏公室女。
[3]蒲反(bǎn):亦作蒲坂。魏邑名。在今山西省永济市西。阳晋:应作“晋阳”。魏邑名。在今山西省永济市东。封陵:魏地名。在今山西省风陵渡东。
[4]函谷:即函谷关,在今河南省灵宝市东北。
【原文】
二十三年,秦复予我河外及封陵为和。哀王卒,子昭王立。
昭王元年,秦拔我襄城[1]。二年,与秦战,我不利。三年,佐韩攻秦,秦将白起败我军伊阙二十四万[2]。六年,予秦河东[3]地方四百里。芒卯以诈重[4]。七年,秦拔我城大小六十一。八年,秦昭王[5]为西帝,齐湣王[6]为东帝,月余,皆复称王归帝。九年,秦拔我新垣、曲阳[7]之城。
【译文】
[1]襄城:魏邑名。在今河南省襄城县。
[2]白起:一名公孙起。伊阙:山名。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南。二十四万:指韩、魏两军共数。
[3]河东:地区名,约指今山西境内黄河以东地区。
[4]芒卯:魏国大臣。诈:智诈;智谋。重:见重;被重用。
[5]秦昭王:即秦昭襄王。
[6]齐湣王:亦作齐闵王、齐愍王。齐国君。
[7]新垣:魏邑名。与曲阳相近。曲阳:魏邑名。在今河南省济源市西南。
【原文】
十年,齐灭宋,宋王[1]死我温。十二年,与秦、赵、韩、燕共伐齐,败之济西[2],湣王出亡[3]。燕独入临菑。与秦王会西周[4]。
【译文】
[1]宋王:宋康王偃。
[2]济西:济水以西。
[3]湣王出亡:此句当在下句“燕独入临菑”后。
[4]会西周:指会于西周国都河南(今河南省洛阳市西)。西周,战国时小国。
【原文】
十三年,秦拔我安城[1]。兵到大梁,去。十八年,秦拔郢[2],楚王徙陈[3]。
【译文】
[1]安城:魏邑名。
[2]郢:此为鄢郢,在今湖北省宜城市南。
[3]楚王:王熊横。陈:楚邑名。
【原文】
十九年,昭王卒,子安釐王立。
【原文】
安釐王元年,秦拔我两城。二年,又拔我二城,军[1]大梁下,韩来救,予秦温以和。三年,秦拔我四城,斩首四万。四年,秦破我及韩、赵,杀十五万人,走我将芒卯。魏将段干子请予秦南阳[2]以和。苏代谓魏王曰:“欲玺[3]者段干子也,欲地者秦也。今王使欲地者制玺,使欲玺者制[4]地,魏氏地不尽则不知已[5]。且夫[6]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王曰:“是则然也。虽然,事始[7]已行,不可更矣。”对曰:“王独不见夫博之所以贵[8]枭者,便则食[9],不便则止矣。今王曰‘事始已行,不可更’,是何王之用智不如用枭也?”
【译文】
[1]军:驻扎。
[2]南阳:魏地名。故城在今河南省获嘉县北。
[3]欲玺:指想获得秦国的封赏。玺,印章,借指官爵。
[4]制:控制;掌握。
[5]魏氏:指魏国。已:停止。
[6]且夫:用法同“夫”,发语词。
[7]始:开始;刚才。
[8]独:难道。夫:那;指示代词。博:古代博局戏,以五木为骰子,其上刻有枭、卢、雉、犊、塞等形。行博时掷骰子中采,然后行棋,得枭者为上采。贵:宝贵;看重。意动用法。
[9]食:吃掉棋子。
【原文】
九年,秦拔我怀。十年,秦太子外质于魏死。十一年,秦拔我郪丘[1]。
【译文】
[1]郪(qī)丘:魏邑名。在今安徽省太和县北宋王城。
【原文】
秦昭王谓左右曰:“今时韩、魏与始孰强?”对曰:“不如始强。”王曰:“今时如耳、魏齐[1]与孟尝、芒卯孰贤?”对曰:“不如。”王曰:“以孟尝、芒卯之贤,率强韩、魏以攻秦,犹无奈寡人何[2]也。今以无能之如耳、魏齐而率弱韩、魏以伐秦,其无奈寡人何亦明矣。”左右皆曰:“甚然[3]。”中旗冯[4]琴而对曰:“王之料天下过[5]矣。当晋六卿之时,知氏最强,灭范、中行,又率韩、魏之兵以围赵襄子于晋阳,决晋水以灌晋阳之城,不湛者三版[6]。知伯行[7]水,魏桓子御,韩康子为参乘[8]。知伯曰:‘吾始不知水之可以亡人之国也,今乃知之。’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9]。魏桓子肘[10]韩康子,韩康子履[11]魏桓子,肘足接于车上[12],而知氏地分,身死国亡,为天下笑。今秦兵虽强,不能过知氏;韩、魏虽弱,尚贤[13]其在晋阳之下也。此方其用肘足之时[14]也,愿王之勿易也!”于是秦王恐。
【译文】
[1]魏齐:魏国公子,为魏昭王相。
[2]无奈寡人何:不能把我怎么样。
[3]甚然:非常对。
[4]中旗:亦作中期。官名。掌琴瑟。一说,人名,即钟子期。冯(pínɡ):通“凭”,倚靠。
[5]料:估量。过:错。
[6]湛(chén):通“沉”。版:亦作“板”。筑墙用的夹板。一板高二尺。
[7]行:按视。
[8]参乘:亦作“骖乘”,陪乘。
[9]平阳:韩邑名。在今山西临汾市西南。
[10]肘:臂肘。此谓用臂肘碰人,暗示以心相应。
[11]履:踏。此谓用脚踩人,暗示所谋预合。
[13]肘足接于车上:意思是说,韩、魏联合,共灭知伯的协约已成默契。
[13]贤:胜过。
[14]用肘足之时:意思是说制订联合抗秦计划之际。
【原文】
齐、楚相约而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1]也,而秦救不至。魏人有唐雎者,年九十余矣,谓魏王曰:“老臣请西说秦王,令兵先臣出。”魏王再拜,遂约车[2]而遣之。唐雎到,入见秦王。秦王曰:“丈人芒然乃[3]远至此,甚苦矣!夫魏之来求救数矣,寡人知魏之急已[4]。”唐雎对曰:“大王已知魏之急而救不发者,臣窃以为用策之臣[5]无任矣。夫魏,一万乘之国也,然所以西面而事秦,称东藩[6],受冠带[7],祠春秋[8]者,以秦之强足以为与[9]也。今齐、楚之兵已合于魏郊[10]矣,而秦救不发,亦将赖其未急也[11]。使之大急[12],彼且割地而约从[13],王尚何救焉?必待其急而救之,是失一东藩之魏而强[14]二敌之齐、楚,则王何利焉?”于是秦昭王遽[15]为发兵救魏。魏氏复定。
【译文】
[1]冠盖相望:道路上使臣往来不绝,他们所戴帽子和所乘车子的车盖互相能够望见。冠,帽子。盖,车盖。
[2]约车:备办车辆。
[3]丈人:对长者的尊称。乃:竟。
[4]已:用法同“矣”。
[5]用策之臣:筹策之臣。亦即执政大臣。
[6]东藩:东部藩属。
[7]受冠带:接受秦国法度。冠带,本指服制,引申指法度。
[8]祠春秋:春秋贡奉以助秦国祭祀。
[9]与:与国;盟国。
[10]合:会集。魏郊:魏都大梁城郊。
[11]亦将赖其未急也:不过是凭恃着魏国不危急罢了。亦,不过。将,句中助词。赖,恃。
[12]大急:极端危急。
[13]割地:割地给齐、楚两国。约从:即合纵。
[14]强:强大。使动用法。
[15]遽(jù):就;立即。
【原文】
赵使人谓魏王曰:“为我杀范痤[1],吾请献七十里之地。”魏王曰:“诺。”使吏捕之,围而未杀。痤因上屋骑危[2],谓使者曰:“与其以死痤市[3],不如以生痤市。有如[4]痤死,赵不予王地,则王将奈何?故不若与先定割地,然后杀痤。”魏王曰:“善。”痤因上书信陵君[5]曰:“痤,故魏之免相[6]也,赵以地杀痤而魏王听之,有如强秦亦将袭赵之欲,则君且奈何?”信陵君言于王而出之。
【译文】
[1]范痤(cuó):一作范座。魏人,曾为魏相。
[2]危:屋脊。
[3]死痤:死范痤。市:交换。
[4]有如:假如。
[5]信陵君:魏无忌。魏安釐王之弟。
[6]免相:免职的宰相。
【原文】
魏王以秦救之故,欲亲秦而伐韩,以求故地。无忌谓魏王曰:
秦与戎翟[1]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2]好利无信,不识[3]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此天下之所识也,非有所施厚积德也。故太后[4]母也,而以忧死[5];穰侯[6]舅也,功莫大焉[7],而竟逐之[8];两弟[9]无罪,而再夺之国[10]。此于亲戚若此[11],而况于仇雠[12]之国乎!今王与秦共伐韩而益近秦患,臣甚惑之。而王不识则不明,群臣莫以闻[13]则不忠。
【译文】
[1]戎翟:古代对西北方各族的泛称。翟,通“狄”。
[2]贪戾(lì):贪婪残暴。
[3]识:知。
[4]太后:宣太后。秦昭王之母。秦昭王十九岁即位,她掌握政权。
[5]而以忧死:秦昭王四十一年,用范雎之说,废宣太后,她忧虑而死。
[6]穰(ránɡ)侯:魏冉。宣太后异父弟。秦武王去世,秦内乱,他拥立昭王。
[7]焉:兼词。此处当“于他”讲。
[8]而竟逐之:秦昭王四十一年,任用范雎为相,驱逐魏冉,后死于陶。
[9]两弟:指泾阳君嬴(),秦昭王同母弟,封于泾阳(今陕西省泾阳县境);高陵君嬴悝,秦昭王同母弟,封于高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
[10]再:一举而二叫“再”。之:其。国:封邑。泾阳君、高陵君封邑在关内。
[11]此:指秦国。
[12]仇雠(chóu):仇敌。
[13]以闻:以此上闻。
【原文】
今韩氏以一女子奉一弱主[1],内有大乱,外交强秦、魏之兵,王以为不亡乎?韩亡,秦有郑[2]地,与大梁[3]邻,王以为安乎?王欲得故地,今负强秦之亲,王以为利乎?
【译文】
[1]今韩氏以一女子奉一弱主:当时韩桓惠王年幼,母后专权。
[2]郑:指郑国旧地。韩哀侯二年(前375),韩灭郑,迁都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此后亦称韩为郑。
[3]大梁:指魏。
【原文】
秦非无事之国也,韩亡之后必将更事[1],更事必就[2]易与利,就易与利必不伐楚与赵矣。是何也?夫越山逾河,绝[3]韩上党而攻强赵,是复阏与[4]之事,秦必不为也。若道河内,倍[5]邺、朝歌,绝漳、滏水,与赵兵决于邯郸之郊,是知伯之祸也,秦又不敢。伐楚,道涉谷[6],行三千里而攻冥[7]之塞,所行甚远,所攻甚难,秦又不为也。若道河外[8],倍大梁,右上蔡、召陵[9],与楚兵决于陈郊,秦又不敢。故曰秦必不伐楚与赵矣,又不攻卫与齐矣。
【译文】
[1]更事:再起事端。
[2]就:趋;从。
[3]绝:越过;穿过。
[4]复:重蹈。阏与:韩邑名。
[5]倍:通“背”。
[6]涉谷:往楚之险路。
[7]冥厄:楚之险塞。
[8]河外:地区名。
[9]上蔡:楚邑名。在今河南省上蔡西南。召(shào)陵:楚邑名。在今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东。
【原文】
夫韩亡之后,兵出之日,非魏无攻已。秦固有怀、茅、邢丘,城垝津[1]以临河内,河内共、汲[2]必危;有郑地,得垣雍[3],决荧泽[4]水灌大梁,大梁必亡。王之使者出过而恶安陵氏[5]于秦,秦之欲诛[6]之久矣。秦叶阳、昆阳[7]与舞阳邻,听使者之恶之,随[8]安陵氏而亡之,绕舞阳之北,以东临许[9],南国[10]必危,国无害乎?
【译文】
[1]城:筑城。垝(ɡuǐ)津:地名。
[2]共:邑名。在今河南省辉县市。汲:邑名。在今河南省卫辉市西。
[3]垣雍:邑名。在今河南省原阳县西。
[4]荧泽:泽名。一作荥泽。故址在今河南郑州市西北,西汉以后渐淤为平地。
[5]出过:出访。恶:中伤。安陵氏:魏襄王封其弟为安陵君,后代以邑为氏,故称安陵氏。安陵,魏邑,在今河南省鄢陵县西北。
[6]诛:灭。
[7]叶(旧读shè)阳:秦邑名。在今河南省叶县南。昆阳:秦邑名。在今河南省叶县。
[8]随:听任。
[9]许:国名。在今河南省许昌市东。
[10]南国:指魏国的南部地区。此时属韩。
【原文】
夫憎韩不爱安陵氏可也,夫不患[1]秦之不爱南国非也。异日[2]者,秦在河西晋[3],国去梁千里,有河山以阑[4]之,有周韩以间[5]之。从林乡军[6]以至于今,秦七攻魏,五入囿中[7],边城尽拔,文台堕[8],垂都[9]焚,林木伐,麋鹿[10]尽,而国继以围[11]。又长驱[12]梁北,东至陶、卫[13]之郊,北至平监[14],所亡于秦者,山[15]南山北,河外河内,大县数十,名都数百。秦乃在河西晋,去梁千里,而祸若是矣。又况于使秦无韩,有郑地,无河山而阑之,无周、韩而间之,去大梁百里,祸必由此矣。
【译文】
[1]患:忧虑。
[2]异日:往日。
[3]河西晋:河西晋国故地。
[4]阑:阻隔。
[5]周:指周朝京畿。间:隔绝。
[6]林乡军:指秦进攻林乡的战役。林乡,邑名。在今河南省新郑市东。
[7]囿中:泽名。
[8]文台:台名。故址在今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西南。堕(huī):通“隳”,毁坏。
[9]垂都:魏邑名。
[10]麇鹿:鹿科动物。
[11]国继以围:指安釐王二年秦军大梁下事。国,国都。
[12]长驱:毫不停顿地快速进军。
[13]卫:邑名。在今河南省滑县。
[14]监:通“阚(kàn)”,邑名,在今山东汶上县西南。
[15]山:指华山。
【原文】
异日者,从[1]之不成也,楚、魏疑而韩不可得也。今韩受兵[2]三年,秦桡之以讲[3],识亡不听,投质[4]于赵,请为天下雁行顿刃[5],楚、赵必集兵,皆识秦之欲[6]无穷也,非尽亡天下之国而臣[7]海内,必不休矣。是故臣愿以从事[8]王,王速受楚、赵之约[9],而挟韩之质以存韩,而求故地,韩必效之。此士民不劳而故地得,其功多于与秦共伐韩,而又[10]与强秦邻之祸也。
【译文】
[1]从:合纵。
[2]受兵:指遭受秦军侵扰。
[3]桡(náo):通“挠”。讲:媾和。
[4]投质:派出人质。
[5]为:与。雁行:谓按次序为行列前进。顿刃:指折坏兵器用来战。顿,通“钝”。
[6]欲:贪欲。
[7]臣:臣服。使动用法。
[8]从事:合纵事王。事,服务;效劳。
[9]约:盟约。
[10]又:当作“无”。
【原文】
夫存韩安魏而利天下,此亦王之天时[1]已。通韩上党于共、甯[2],使道安成[3],出入赋之[4],是魏重质[5]韩以其上党也。今有其赋,足以富国。韩必德魏爱魏重魏畏魏,韩必不敢反魏,是韩则魏之县也。魏得韩以为县,卫[6]、大梁、河外必安矣。今不存韩,二周[7]、安陵必危。楚、赵大破,卫、齐甚畏,天下西乡[8]而驰秦入朝而为臣不久矣。
【译文】
[1]天时:天赐的时机。
[2]甯:魏邑名。在今河南省获嘉县。
[3]安成:魏邑名。在今河南省原阳县西南。
[4]出入赋之:征收往来商贾之税。
[5]重(chónɡ):复;又。质:抵押。意动用法。
[6]卫:指残存的卫国,当时为魏国附庸。
[7]二周:指战国末期西周、东周二小国。
[8]乡:通“向”。
【原文】
二十年,秦围邯郸[1],信陵君无忌矫[2]夺将军晋鄙兵以救赵,赵得全。无忌因留赵。二十六年,秦昭王卒。
【译文】
[1]秦围邯郸:前257年,秦军围赵都邯郸,赵求救于魏。魏派晋鄙领军十万救赵,驻军邺,对秦赵成败持观望态度。
[2]矫:假托君命。
【原文】
三十年,无忌归魏,率五国兵攻秦,败之河外,走蒙骜[1]。魏太子增质于秦,秦怒,欲囚魏太子增。或[2]为增谓秦王曰:“公孙喜[3]固谓魏相曰‘请以魏疾击秦,秦王怒,必囚增。魏王又怒,击秦,秦必伤’。今王囚增,是喜之计中也。故不若贵[4]增而合魏,以疑之于齐、韩。”秦乃止增。
【译文】
[1]走:逃跑。使动用法。蒙骜:秦国将领。
[2]或:有人。虚指代词。
[3]公孙喜:魏国将领。
[4]贵:厚遇。
【原文】
三十一年,秦王政初立。
三十四年,安釐王卒,太子增立,是为景湣王。信陵君无忌卒。
景湣王元年,秦拔我二十城,以为秦东郡。二年,秦拔我朝歌。卫徙野王[1]。三年,秦拔我汲。五年,秦拔我垣、蒲阳、衍[2]。十五年,景湣王卒,子王假立。
【译文】
[1]野王:邑名。在今河南沁阳市。本韩邑,后被秦国攻取。此时秦国迁徙卫元君于此。
[2]衍:魏邑名。在今河南省郑州市北。
【原文】
王假元年,燕太子丹使荆轲[1]刺秦王,秦王觉[2]之。
【译文】
[1]燕太子丹:燕王喜的太子。荆轲:卫国人。
[2]觉:发觉。
【原文】
三年,秦灌大梁,虏王假,遂灭魏以为郡县。
太史公曰:吾适故大梁之墟[1],墟中人曰:“秦之破梁,引河沟[2]而灌大梁,三月城坏,王请降,遂灭魏。”说者皆曰魏以不用信陵君故,国削弱至于亡,余以为不然。天[3]方令秦平海内,其业未成,魏虽得阿衡之[4]佐,曷[5]益乎?
【译文】
[1]适:往。故:旧。墟:故城。
[2]河沟:即鸿沟。古运河名。
[3]天:有两解:天命,天意;指历史变革的事势。
[4]阿衡:即伊尹。
[5]曷(hé):何;什么。
【译文】 #
魏国的祖先是毕公高的后代。毕公高和周同姓。周武王灭商以后,高被封在毕,于是就以毕为姓。他的后代断绝了封爵,变成平民,有的居住在中原,有的流落到夷狄地区。他的后代子孙有个叫毕万的,侍奉晋献公。
晋献公十六年,赵夙赶车,毕万为护卫,攻打霍、狄、魏,灭了它们。献公把耿封给赵夙,把魏封给毕万,二人都升为大夫。晋国掌管占卜的大夫郭偃说:“毕万的后代一定会昌盛。万,是满数;魏,是巍巍名号。用这样的名号开始封赏,是天意要他开拓帝业。天子统治亿万人民,诸侯统治万民。现在赐给他魏这样的大号,名字又是满数,他一定会拥有众多的百姓。”起初,毕万占卜到晋国做官的吉凶,得到“屯卦”变为“比卦”。辛廖推断说:“吉利。‘屯卦’象征坚固,‘比卦’象征进入,吉利还有比这更大的吗?他的后代一定会繁荣昌盛。”
毕万受封后十一年,晋献公去世,他的四个儿子争位,晋国内乱。而毕万的子孙繁衍增多,依照他的封邑改称魏氏。毕万生了魏武子。魏武子以魏氏诸子的身份侍奉晋公子重耳。晋献公二十一年,魏武子随从公子重耳出国逃亡。十九年后返回晋国,重耳即位为晋文公,让魏武子作为魏氏的后代袭封,列为大夫,治所在魏邑。魏武子生了魏悼子。
魏悼子把治所迁移到霍邑。魏悼子生了魏绛。
魏绛侍奉晋悼公。悼公三年,晋和诸侯会盟。悼公的弟弟杨干扰乱了队伍的行列,魏绛杀了杨干的仆人,以示惩罚他。悼公愤怒地说:“会合诸侯是为了显示荣耀,现在却侮辱我的弟弟!”将要诛杀魏绛。有人劝谏悼公,悼公才罢休。最终任用魏绛主持政事,派他联络戎、翟,戎、翟从此亲附晋国。悼公十一年,悼公说:“从我任用魏绛,八年当中,九次会合诸侯,戎、翟亲附,全靠你的努力呀。”赏赐给他乐器,魏绛再三谦让,然后才接受赏赐。魏绛把治所迁移到安邑。魏绛去世,谥号为昭子。魏绛生了魏嬴。魏嬴生了魏献子。
魏献子侍奉晋昭公。昭公去世后,晋国的六卿强盛,公室卑微。
晋顷公十二年(前514),韩宣子告老,魏献子主持国政。晋国宗族祁氏和羊舌氏互相诽谤,六卿把他们诛杀了,收回他们的全部封地分为十个县,六卿分别派他们的儿子去十县为大夫。魏献子与赵简子、中行文子、范献子同任晋国的卿。
此后十四年,孔子在鲁国代理宰相。再过四年,赵简子由于晋阳之乱,同韩氏、魏氏一起攻打范氏和中行氏。魏献子生了魏侈,魏侈同赵鞅一起攻打范氏和中行氏。
魏侈的孙子是魏桓子,他和韩康子、赵襄子一起讨伐除灭了知伯,并瓜分了他的领地。
桓子的孙子是文侯魏斯。魏文侯元年(应为二十二年),正是秦灵公元年。魏文侯和韩武子、赵桓子、周威烈王同时。
文侯六年(应为二十七年),在少梁筑城。十三年(应为三十四年),派子击去围攻繁和庞两地,迁出那里的百姓。十六年,进攻秦国,在临晋、元里筑城。
文侯十七年(应为三十八年),攻灭中山国,派子击在那里驻守,让赵仓唐辅佐他。子击在朝歌遇到了文侯的老师田子方,他退车让路,下车拜见。田子方却不还礼。子击就问他说:“是富贵的人对人傲慢呢,还是贫贱的人对人傲慢呢?”田子方说:“也就是贫贱的人对人傲慢罢了。诸侯如果对人傲慢就会失去他的封国,大夫如果对人傲慢就会失去他的家。贫贱的人,如果行为不相投合,意见不被采纳,就离开这里到楚、越去,好像脱掉草鞋一样,怎么能和富贵者相同呢!”子击很不高兴地离开了。向西进攻秦国,到郑国就回来了,在雒阴、合阳筑城。
文侯二十二年(应为四十三年),魏国、赵国、韩国被承认为诸侯。
文侯二十四年(应为四十五年),秦军攻伐魏国,打到了阳狐。
文侯二十五年(应为四十六年),子击生下儿子子。
文侯师从子夏学经书,以客礼对待段干木,经过他的乡里,没有一次不凭轼敬礼的。秦国曾想进攻魏国。有人说:“魏君对贤人特别敬重,魏国人都称赞他的仁德,上下和谐同心,不能对他有什么企图。”文侯因此得到诸侯的赞誉。
任命西门豹为邺郡郡守,因而河内号称清平安定。
魏文侯对李克说:“先生曾经教导寡人说:‘家贫就想得贤妻,国乱就想得贤相。’如今要安排宰相,不是成子就是翟璜,这两个人您看怎么样?”李克回答说:“我听说,卑贱的人不替尊贵的人谋划,疏远的人不替亲近的人谋划。我的职责在宫门以外,不敢承担这个使命。”文侯说:“先生面对此事就不要推辞了。”李克说:“这是您不注意考察的缘故。平时看他亲近哪些人,富有时看他结交哪些人,显贵时看他推举哪些人,不得志时看他不做哪些事,贫苦时看他不要哪些东西,有这五条就足能决定谁当宰相了,何需等我李克呢!”文侯说:“先生回家吧,我的宰相已经决定了。”李克快步走出去,到翟璜家中拜访。翟璜说:“今天听说君主召见先生去选择宰相,结果是谁当宰相呢?”李克说:“魏成子当宰相了。”翟璜气得变了脸色,他说:“就凭耳目的所见所闻,我哪一点比魏成子差?西河的守将是我推荐的。君主对内地最忧虑的是邺郡,我推荐了西门豹。君主计划攻伐中山国,我推荐了乐羊。中山攻灭以后,派不出人去镇守,我推荐了先生。君主的儿子没有师傅,我推荐了屈侯鲋。我哪一点比魏成子差!”李克说:“您向您的君主推荐我的目的,难道是结党营私来谋求做大官吗?君主询问安排宰相‘不是成子就是翟璜,两个人怎么样’,我回答说:‘这是您不注意考察的缘故。平时看他亲近哪些人,富有时看他结交哪些人,显贵时看他推举哪些人,不得志时看他不做哪些事,贫苦时看他不要哪些东西。有这五条就足能决定了,何需我李克呢?’因此,就知道魏成子要做宰相了。您怎么能跟魏成子相比呢?魏成子有千钟俸禄,十分之九用在外边,十分之一用在家里。因此,从东方聘来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三个人,君主把他们都奉为老师。您所推荐的那五个人,君主都任他们为臣。您怎么能跟魏成子相比呢?”翟璜迟疑徘徊后再拜说:“我翟璜是个浅薄的人,说话很不得当,我愿终身做您的弟子。”
文侯二十六年(应为四十七年),虢山崩塌,堵塞了黄河。
文侯三十二年(应为武侯三年),魏军攻伐郑国。在酸枣筑城。在注城打败秦军。三十五年(应为武侯六年),齐军攻占了魏国的襄陵。三十六年(应为武侯七年),秦军侵入魏国的阴晋。
文侯三十八年(应为武侯九年),魏军攻秦,在武下被打败,魏俘虏了秦将识。这一年,魏文侯去世,子击即位,这就是魏武侯(按,文侯卒于周安王六年,此言误。)。
魏武侯元年(应为十年),赵敬侯刚刚即位,公子朔作乱,没有成功,逃到了魏国,与魏军一起袭击邯郸,魏军失败后撤离。
武侯二年(应为十一年),在安邑、王垣筑城。
武侯七年(应为十六年),魏军进攻齐国,打到了桑丘。九年(应为十八年),狄人在浍水打败魏军。魏侯派吴起进攻齐国,打到了灵丘。齐威王刚刚即位。(按,此事尚在二十二年之后。)
武侯十一年(应为二十年),魏与韩、赵三国瓜分了晋国领土,消灭了它的后代。
武侯十三年(应为二十二年),秦献公设置栎阳县。十五年(应为二十四年),魏军在北蔺打败赵军。
武侯十六年(应为二十五年),魏军进攻楚国,占领了鲁阳,武侯去世,子即位,这就是惠王。(按,武侯去世当在二十六年。)
惠王元年(应为武侯二十六年)。当初,武侯去世的时候,子和公中缓争做太子。公孙颀从宋国到赵国,又从赵国到韩国,对韩懿侯说:“魏
与公中缓争做太子,您也听说这件事了吧?如今,魏
得到了王错的辅佐,拥有上党,本来就算半个国家了。趁这个机会除掉他,打败魏国是一定的,不可失去这个机会。”懿侯很高兴,就跟赵成侯合兵一起攻魏国,在浊泽交战,魏国大败,魏君被围困。赵侯对韩侯说:“除掉魏君,让公中缓即位,割地后我们退兵,对我们有利。”韩侯说:“不能这样。杀死魏君,人们必定指责我们残暴,割地退兵,人们必定指责我们贪婪。不如把魏国分成两半,魏国分为两国,不会比宋国、卫国还强,我们就永远也不会有魏国的祸患了。”赵侯不听。韩侯不高兴,带领部分军队连夜离去。魏惠王之没有死,魏国没有被分裂的原因,就在于韩、赵两家的意见不合。如果听从一家的意见,魏国就一定被分裂了。所以说,“君主死了没有嫡子继承,这个国家就可能被攻破”。
惠王二年(应为元年),魏军在马陵打败韩军,在怀邑打败赵军。三年(应为二年),齐军在观城打败魏军。五年(应为四年),魏王与韩侯在宅阳相会。筑武堵城。魏军被秦军打败。六年(应为五年),攻占了宋国的仪台。九年(应为六年),在浍水进攻并打败了韩军。魏军在少梁与秦军交战,秦军俘虏了魏将公孙痤,并夺取了庞城。秦献公去世,他的儿子孝公即位。
惠王十年(应为九年),魏军攻占了赵国的皮牢。彗星出现。十二年(应为十一年),白天陨星坠落,有声响。
惠王十四年(应为十三年),魏王与赵侯在鄗邑相会。十五年(应为十四年),鲁国、卫国、宋国和郑国的君主来朝见魏惠王。十六年(应为十五年),魏惠王与秦孝公在杜平相会。侵占了宋国的黄池,宋国又把它夺回去了。
惠王十七年(应为十六年),魏军与秦军在元里交战,秦军攻占魏国的少梁。魏军包围赵国的邯郸。十八年(应为十七年),魏军攻下邯郸。赵国向齐国请救兵,齐国派田忌、孙膑救赵,在桂陵打败了魏军。
惠王十九年(应为十八年),诸侯联合包围魏国的襄陵。修筑长城,固阳成为要塞。
惠王二十年(应为十九年),魏国把邯郸归还赵国,魏王与赵侯在漳水之滨会盟。二十一年(应为二十年),与秦君在彤相会。赵成侯去世。二十八年(应为二十七年),齐威王去世。(按,此误,此年为齐威王十四年。)中山君任魏国宰相。
惠王三十年(应为二十九年),魏军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告急。齐宣王(应为齐威王。宣王即位当在二十二年后)用孙子的计策,进击魏国援救赵国。魏国于是大量发兵,派庞涓率领,让太子申做上将军。魏军经过外黄的时候,外黄徐子对太子申说:“我有百战百胜的方法。”太子说:“可以让我听听吗?”徐子说:“本来就想要呈献给您的。”他接着说:“太子亲自领兵攻齐,即使大胜并占领莒地,富也不过就是拥有魏国,贵也不过就是做魏王。如果不能战胜齐国,那就会万世子孙也不能得到魏国了。这就是我的百战百胜的方法。”太子申说:“好吧,我一定听从您的意见回国去。”徐子说:“太子虽然想回去,已经不可能了。那些劝太子打仗,想从中得利的人太多了。太子虽然想回去,恐怕不可能了。”太子于是想回去,他的驾车人却说:“将军领兵刚出来就回去,和打败仗是一样的。”太子申果然同齐军作战,在马陵战败。齐军俘虏了魏太子申,杀死了将军庞涓,魏军终于大败。
惠王三十一年(应为三十年),秦、赵、齐一起进攻魏国,秦将商鞅诈骗并俘虏了魏国将军公子卬,然后又袭击夺取了他的军队,打败了魏军。秦国任用商鞅,东边的领土到了黄河,而齐国、赵国又屡次打败魏国,安邑又靠近秦国,于是魏国就把都城迁到大梁。公子赫被立为太子。
惠王三十三年(应为三十二年),秦孝公去世,商鞅从秦国逃出来投奔魏国。魏人恼怒,不收留他。三十五年(应为三十四年),魏王与齐宣王(应为齐威王)在平阳南边相会。
惠王屡次遭受军事上的失败,就用谦恭的礼节和优厚的礼物来招纳贤人,邹衍、淳于髡、孟轲都来到魏国。梁惠王说:“寡人没有才能,军队三次在国外受挫折,太子被俘,上将战死,国内因而空虚,以致使祖先的宗庙社稷受到羞辱,寡人非常惭愧。老先生屈尊亲临敝国朝廷,将用什么方法使我国得利呢?”孟轲说:“君主不可以像这样谈论利益。君主想得利,那么大夫也想得利;大夫想得利,那么百姓也想得利。上上下下都来争利,国家就危险了。作为一国君主,讲仁义就行了,为什么要讲利呢?”
惠王三十六年(应为三十五年),再次与齐王在甄邑相会。这一年,惠王去世,他的儿子襄王即位。(按,惠成王三十六年改元称一年,未卒。襄王即位在此十六年后。)
惠王后元元年(前334),魏王与诸侯在徐州相会,是为了互相称王。襄王追尊他的父亲惠王为王。(按,此为史公自圆之说。)
惠王后元五年(前330),秦军在雕阴打败魏国龙贾率领的军队四万五千人,并围困魏国的焦城和曲沃。魏国把河西之地割给秦国。
惠王后元六年(前329),魏王与秦王在应城相会。秦军夺取魏国的汾阴、皮氏和焦城。魏军征讨楚国,在陉山打败了楚军。七年(前328),魏国把上郡全部给了秦国。秦军占领了魏国的蒲阳。八年(前327),秦国把焦城、曲沃归还魏国。
惠王后元十二年(前323),楚军在襄陵打败魏军。各诸侯国的执政大臣与秦相张仪在啮桑相会。十三年,张仪任魏国宰相。魏国有女子变成男子。秦军攻取了魏国的曲沃、平周。
惠王后元十六年(前318),襄王(应为惠王)去世,他的儿子哀王(应为襄王)即位。张仪又回到秦国。
襄王元年(前318),五国联合攻秦,没有胜利就撤兵了。
襄王二年,齐军在观津打败魏军。五年,秦国派樗里子攻取魏国的曲沃,并在岸门赶跑了犀首公孙衍。六年,秦国派人来魏国立魏公子政为太子。魏王与秦王在临晋相会。七年,魏军进攻齐国。同秦军一起征讨燕国。
襄王八年,魏军进攻卫国,攻克两座城邑。卫国国君非常忧虑,魏大夫如耳去见卫君,他说:“让我去使魏国收兵,并免去成陵君,可以吗?”卫君说:“先生果真能做到,我愿意世世代代以卫国侍奉先生。”如耳见了成陵君说道:“从前魏军攻赵,断绝羊肠坂,攻克阏与,准备割裂赵国,把它分为两半,可是赵国之没有灭亡,是因为魏国是合纵的盟主。如今卫国已濒临灭亡,将向西方请求侍奉秦国。与其由秦国来解救卫国,不如由魏国来宽释卫国,这样,卫国一定会永远感激魏国的恩德。”成陵君说:“是的。”如耳又去见魏王说:“臣曾去觐见卫君。卫国本来是周王室的分支,它虽号称小国,但宝器非常多。如今国家濒临危难,可是宝器还不献出来,原因是他们心里认为进攻卫国或宽释卫国都不由大王做主,所以宝器即使献出来也一定不会到大王手里。臣私下里猜测,最先建议宽释卫国的人,一定是接受了卫国贿赂的人。”如耳出去后,成陵君进来,照如耳所说的话拜见魏王。魏王听了他的意见,撤回了魏军,同时也免去了成陵君的职位,终身不再见他。
襄王九年,魏王与秦王在临晋相会。张仪、魏章都归附魏国。魏国宰相田需去世,楚国唯恐张仪、犀首或薛公做魏相。楚国宰相昭鱼对苏代说:“田需死了,我恐怕张仪、犀首、薛公三人中有一人要做魏相了。”苏代说:“那么,做宰相的是谁对您才有利呢?”昭鱼说:“我想让魏国太子亲自做宰相。”苏代说:“请允许我为您北上,一定会让他做宰相。”昭鱼说:“怎么办?”苏代回答说:“您来做梁王,请让我向梁王游说。”昭鱼说:“你怎么说?”苏代回答说:“我从楚国来,昭鱼非常担忧,他说:‘田需去世了,我恐怕张仪、犀首、薛公三人中有一人要做魏相了。’我说:‘梁王是一位贤君,一定不会让张仪做宰相。张仪做了宰相,一定会偏向秦国,不助魏国。犀首做了宰相,也一定偏向韩国,不助魏国。薛公做了宰相,也一定偏向齐国,不助魏国。梁王是一位贤君,一定会知道这样对魏国不利。’魏王会说:‘那么,寡人应该让谁做宰相呢?’我说:‘不如让太子亲自做宰相。太子亲自做宰相,这三个人都会认为太子不是长期任宰相,都将尽力让他们原来的国家侍奉魏国,想借此得到丞相的地位。以魏国的强大,再加上三个大国的辅助,魏国一定会安定的。所以说不如让太子亲自做宰相。’”于是,北上见到魏王,把这些话告诉他。魏国太子果然做了宰相。
襄王十年,张仪去世。十一年,魏王与秦武王在应城相会。十二年,魏太子到秦国朝拜。秦军来进攻魏国的皮氏,没有攻克就撤兵了。十四年,秦国把秦武王王后送回魏国。十六年,秦军攻下魏国的蒲反、阳晋和封陵。十七年,魏王与秦王在临晋相会。秦国把蒲反还给魏国。十八年,魏国与秦国联合攻楚。二十一年,魏军与齐军、韩军联合在函谷关打败秦军。
襄王二十三年,秦国又把河外之地以及封陵还给魏国,同魏国讲和。哀王(应为襄王)去世,他的儿子昭王即位。
昭王元年(前295),秦军攻占魏国襄城。二年,魏军与秦军交战,魏军失利。三年,魏国帮助韩国进攻秦国,秦将白起在伊阙打败二十四万韩魏军。六年,魏国把河东四百里土地让给秦国。芒卯因善用诡诈之计被魏国重用。七年,秦军攻下魏国大小城邑六十一处。八年,秦昭王自称西帝,齐湣王自称东帝,过了一个多月,都重新称王收回了帝号。九年,秦军攻克魏国新垣、曲阳两城。
昭王十年,齐国灭了宋国,宋王死在魏国的温邑。十二年,魏国与秦、赵、韩、燕共同攻伐齐国,在济西把齐军打败,齐湣王出外逃亡。燕军单独进入临淄。魏王与秦王在西周国相会。
昭王十三年,秦军攻下魏国的安城。军队到了大梁,又撤离了。十八年,秦军攻陷楚国的郢都,楚王迁都到陈城。
昭王十九年,昭王去世,他的儿子安釐王即位。
安釐王元年(前276),秦军攻下魏国两座城。二年,又攻下魏国两座城,陈兵大梁城下,韩国派兵来援救;把温邑让给秦国求和。三年,秦军攻下魏国四座城,斩杀四万人。四年,秦军打败魏军和韩军、赵军、杀死十五万人,赶跑了魏将芒卯。魏将段干子请求把南阳让给秦国求和。苏代对魏王说:“想升官的是段干子,想得到土地的是秦国。如今大王让想得土地的人控制官印,让想升官的人控制土地,魏国的土地不送光了就不会终结。况且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着干柴去救火,柴不烧完,火是不会灭的。”魏王说:“那是当然了,尽管如此,可是事情已经开始实行,不能更改了。”苏代回答说:“大王难道没见过玩六博的人特别看重枭子吗?有利的时候就出枭子吃掉对方的子,无利就停下来。如今,大王说‘事情已经开始实行,不能更改了’,大王使用智谋怎么还不如博戏时的用枭呢?”
安釐王九年,秦军攻下魏国怀邑,十年,在魏国作人质的秦国太子死了。十一年,秦军攻下魏国的郪丘。
秦昭王对左右侍臣说:“现在的韩、魏和它们初起时比,哪个阶段强?”回答说:“不如初起时强。”秦王说:“现在的如耳、魏齐和从前的孟尝君、芒卯相比,谁更贤能?”回答说:“如耳、魏齐不如孟尝君和芒卯。”秦王说:“靠孟尝君和芒卯的贤能,率领韩、魏的强兵来进攻秦国,还未能把寡人怎么样呢。如今,由无能的如耳、魏齐率领疲弱的韩、魏军队来攻打秦国,他们不可能把寡人怎么样也是很明显的了。”左右侍臣都说:“太对了。”中旗倚着琴却回答说:“大王对天下形势的估计错了。当初晋国六卿掌权的时候,知氏最强,灭了范氏和中行氏,又率领韩、魏的军队在晋阳围攻赵襄子,决开晋水淹灌晋阳城,只剩下三版高没有淹没。知伯巡察水势,魏桓子驾车,韩康子在车右陪侍。知伯说:‘我起初不知道水也可以灭亡别人的国家,如今才知道了。’既然晋水可以淹灌晋阳,汾水自然也可以淹灌魏都安邑,绛水也可以淹灌韩都平阳。于是,魏桓子用臂肘碰一碰韩康子,韩康子也用脚碰一碰魏桓子,两人在车上用肘和脚暗中示意。结果,知氏的领土被瓜分,知伯身死国亡,被天下人嘲笑。如今,秦兵虽然较强,但不会超过知氏;韩、魏虽然较弱,但还是要胜过当初在晋阳城下的时候。现在正是他们用肘和脚暗中互相联合的时候,希望大王不要把形势看得太简单了!”于是,秦王有些惊恐。
齐、楚两国联合起来攻魏,魏国派人到秦国求救,使臣络绎不绝,秦国的救兵却不来。魏国有个叫唐雎的人,九十多岁了,对魏王说:“老臣请求到西方去游说秦王,一定让秦国的军队在我离秦之前出发。”魏王再拜,就准备好车辆派他前去。唐雎到秦国,入宫拜见秦王。秦王说:“老人家疲惫不堪地远路来到秦国,太辛苦了!魏国来求救已是多次了,寡人知道魏国的危急了。”唐雎回答说:“大王既然已经知道魏国的危急却不发救兵,我私下以为是出谋划策之臣无能。魏国是有万辆战车的大国,之所以向西侍奉秦国,称为东方藩属,接受秦国赐给的衣冠,春秋两季都向秦国送祭品,在于秦国的强大足以成为盟国。如今,齐、楚的军队已经在魏都的郊外会合,可是秦国还不发救兵,也就是依仗魏国还不太危急吧。假如到了特别危急的时候,它就要割地来加入合纵集团,大王您还去救什么呢?一定要等到危急了才去救它,这是失去东边一个作为藩属的魏国,而增强了齐和楚两个敌国,那么大王您有什么利益呢?”于是,秦昭王马上就发兵援救魏国,魏国才恢复了安定。
赵国派人对魏王说:“为我杀了范痤,我们愿意献出七十里土地。”魏王说:“好。”于是,派官吏去逮捕范痤,包围了他的家但还没有杀他。范痤因而上了屋顶骑在屋脊上,对使臣说:“与其用死范痤去作交易,不如用活范痤去作交易。如果把我范痤杀死了,赵国却不给大王土地,那么大王将怎么办呢?所以,不如与赵国先把割让的土地划定了,然后再杀我。”魏王说:“很好。”范痤于是给信陵君上书说:“范痤是过去魏国免职的宰相,赵国用割地为条件要求杀我,而魏王竟听从了。如果强秦沿用赵国的办法对待您,那么您将怎么办?”信陵君向赵王进谏之后,范痤被释放了。
魏王因为秦国曾经援救的缘故,想要亲近秦国,攻伐韩国,以便收回原来的土地。信陵君无忌对魏王说:
秦人和狄戎的习俗相同,有虎狼一样的心肠,贪婪凶狠,好利而不讲信用,不懂得礼义德行。如果有利,连亲戚兄弟也不顾,好像禽兽一样,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他们不曾施厚恩,积大德。所以,太后本是秦王的母亲,却由于忧愁而死去;穰侯是秦王的舅父,功劳没有比他大的,可是竟然把他驱逐了;秦王两个弟弟没有罪过,却一再被削夺封地。这是对亲戚尚且如此,何况对仇敌之国呢?如今,大王与秦国共同攻伐韩国就会更加接近秦国的祸害,臣特别感到迷惑不解。大王不懂此理就是不明,君臣没有来向您奏闻此理就是不忠。
如今韩国靠一个女人辅佐一个幼弱的君主,国内有大乱,外边要与秦魏的强兵交战,大王以为它还会不亡吗?韩国灭亡后,秦国将要占有原来郑国的土地,与大梁相邻,大王以为能安宁吗?大王想得到原来的土地,就要依靠和强秦的亲近,大王以为这会有利吗?
秦国不是一个安分的国家,韩国灭亡后必将另起事端,另起事端必定要找容易的和有利的目标,找容易的和有利的目标必定不去找楚国和赵国。这是为什么呢?如果越大山跨黄河,穿过韩国的上党去进攻强大的赵国,这是重复阏与那一仗的失败,秦国一定不会这样的。如果取道河内,背向邺城和朝歌,横渡漳水、滏水,与赵军决战于邯郸郊外,这就会遇到知伯那样的灾祸,秦国又不敢这样做。进攻楚国,要取道涉谷,行军三千里,去攻打冥关塞,走的路太远,攻打的地方太难,秦国也不会这样做的。如果取道河外,背向大梁,右边是上蔡、召陵,与楚军在陈城郊外决战,秦国又不敢。所以说,秦国一定不会进攻楚国和赵国,更不会进攻卫国和齐国了。
韩国灭亡之后,秦国出兵的时候,除去魏国就没有可进攻的了。秦国本来已占有怀邑、茅邑、邢丘,如在垝津筑城逼近河内,河内的共城、汲邑必定危险;秦国据有郑国故地,得到垣雍城,决开荧泽,水淹大梁,大梁必定失陷。大王的使臣去秦已成过失,而又在秦国毁谤安陵氏,秦国早就想诛灭它了。秦国的叶阳、昆阳与魏国的舞阳相邻,听任使臣毁谤安陵氏,听任安陵氏被灭亡,秦军就会绕过舞阳北边,从东边逼近许国故地,这样南方一定危急,这对魏国无害吗?
憎恶韩国、不喜爱安陵氏是可以的,可是不担心秦国不爱南方那就错了。从前,秦国在河西晋国故地,离大梁有千里之远,有黄河及高山阻挡,有周与韩把它隔开。自从林乡一战到现在,秦国七次进攻魏国,五次攻入囿中,边境城邑都被攻陷,文台被毁,垂都被烧,林木被砍伐,麋鹿被猎尽,国都接着被围。秦军又长驱到大梁以北,东边打到陶、卫两城的郊外,北边打到阚县。丧失给秦国的,有山南山北,河外河内,大县几十个,名都几百个。秦国还在河西晋国故地,离大梁一千里的时候,祸患就已经如此了。又何况让秦国灭了韩国,据有郑国故地,没有黄河大山阻拦它,没有周和韩间隔它,离大梁只有一百里,大祸必定由此开始的。
从前,合纵汉有成功,是由于楚、魏互相猜疑,而韩国又不可能参加盟约。如今,韩国遭受战祸已有三年,秦国使它屈从同它媾和,韩国知道要亡了可是不肯听从,反而送人质到赵国,表示愿做天下诸侯的先锋与秦国死战。楚国、赵国必定集结军队,它们都知道秦国的贪欲是无穷的,除非把天下各诸侯国完全灭亡,使海内之民都臣服于秦国,它是绝不会罢休的。因此,臣愿意用合纵的主张报效大王。大王应尽快接受楚国和赵国的盟约,挟持韩国的人质来保全韩国,然后再索取故地,韩国一定会送还。这样做军民不受劳苦就可得回旧地,其功效要超过与秦国一起去进攻韩国,而且没有与强秦为邻的祸害。
保存韩国从而安定魏国,而有利于天下,这是君王遇到的天时。开通韩国上党与共、宁的道路,使道路经过安成,对过路的商贾征收过境税,这等于魏国又把韩国的上党作了抵押。如今有了这些税收,足能使国家富裕。韩国定会感激魏国、亲近魏国、尊重魏国、害怕魏国,韩国必定不敢反叛魏国,这样,韩国就等于是魏国的郡县了。魏国获得韩国为郡县,大梁、河外一定能安宁。现在不保存韩国,东西二周、安陵一定危险,秦军大败楚、赵联军以后,卫国、齐国将很害怕,那样天下诸侯西向奔赴秦国,朝拜称臣为时就不远了。
二十年,秦军围攻邯郸,信陵君无忌假称王命,夺取将军晋鄙的军队去援救赵国,赵国得救。无忌因此留居赵国。二十六年,秦昭王去世。
三十年,无忌回归魏国,率领五国联军攻打秦国,在河外击败秦军,赶走秦将蒙骜。魏国太子增正在秦国作人质,秦王愤怒,想囚禁魏太子增。有人替增对秦王说:“公孙喜本来对魏相说:‘请派魏军急速攻打秦国,秦王恼怒,必定囚禁太子增。魏王又因此大怒,再攻打秦国,秦国一定会伤害太子增。’现在,君王囚禁太子增,正中了公孙喜的计。所以,不如尊重太子增,与魏国和好,使魏国被齐国、韩国猜疑。”秦王才释放了太子增。
三十一年,秦王嬴政刚即位。
三十四年,安釐王去世,太子增继位,这就是景湣王。信陵君无忌去世。
景湣王元年,秦军攻占魏国的二十座城,设为秦国的东郡。二年,秦军攻占魏国的朝歌。卫国迁到野王。三年,秦军攻占魏国的汲地。五年,秦军攻占我国的垣、蒲阳、衍。十五年,景湣王去世,儿子王假继位。
王假元年,燕太子丹派荆轲行刺秦王,秦王发觉了。
三年,秦军引水淹灌大梁,俘虏魏王假,于是灭了魏国,设为郡县。
太史公说:“我曾经到过大梁的故城,故城中的人说:‘秦军攻破大梁的时候,引河沟的水灌大梁城,三个月后城墙被水浸泡坏,王假请求投降,于是灭了魏国。’说话的人一致认为,魏王因为不重用信陵君的缘故,国家才削弱以至于灭亡。我认为不是这样。天意正要秦国平定天下,它的大业尚未完成,魏国即使得到阿衡一类的贤人辅佐,又有什么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