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4第三十四卷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第三十四卷

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刘邦分封的同姓诸王中,齐国是封地最大的一个。吕后专权时,把它分割为四。吕后去世,文帝即位,为了安抚齐王刘襄,又把被吕后分割的土地复归于齐。齐文王时,齐国再被分割。文王死后无子,文帝又把齐悼惠王的几个儿子分封在齐地为王。这样,齐国终被分成了七个诸侯国。本篇所记就是从高祖到武帝时期齐国的分合兴衰史。齐虽分割为七,但国王都是第一任齐王悼惠王刘肥的后代,因而名为《齐悼惠王世家》。

齐国的兴衰与汉初百年的历史息息相关。本篇记事虽较纷杂,但突出了两个重点。一是吕后专权及诸吕被诛,其中一些史实可与他篇互相印证,有些史实则为他篇所无。如朱虚侯刘章以军法行酒令一段,就是后世颇为流传的历史故事。另一个重点是七国之乱,齐地七王中有济南、菑川、胶西、胶东四王直接参加了这次叛乱,结果都是兵败被杀。抓住了这两个重点,齐国的分合兴衰就尽在其中了。由此看来,本篇事虽杂乱,并非无章;头绪纷繁,却能有序。司马迁驾驭史料的能力令人叹服。

本篇涉及的人物很多,读来有应接不暇之感,主要人物都给读者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刘泽的善于权谋在这里又有更具体的记载,可补《荆燕世家》之不足。刘章的勇武、无畏,特别是在诛除诸吕中的重要作用,本篇记述较为集中。至于齐厉王的荒淫,其母纪太后的自私、专断,宦官徐甲的小人得志,武帝近臣主父偃的公报私仇等,记述都较为生动。

【原文】

齐悼惠王刘肥者,高祖长庶[1]男也。其母外妇[2]也,曰曹氏。高祖六年,立肥为齐王,食[3]七十城,诸民能齐言者皆予齐王[4]。

【译文】

[1]庶:古代正妻生子为嫡子,妾、妃所生为庶子,为家庭的旁支。

[2]外妇:姘头,非正式夫妻关系。

[3]食:供养;接受封地。

[4]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凡,讲齐国语言的地区,土地、百姓都划归齐王管辖。

【原文】

齐王,孝惠帝兄也。孝惠帝二年,齐王入朝。惠帝与齐王燕饮[1],亢礼[2]如家人。吕太后怒,且[3]诛齐王。齐王惧不得脱,乃用其内史[4]勋计,献城阳郡[5],以为鲁元公主[6]汤沐邑。吕太后喜,乃得辞就国。

【译文】

[1]燕饮:用酒和饭菜招待客人。燕,通“宴”。

[2]亢(kànɡ)礼:以平等礼节相待。

[3]且:将要。

[4]内史:官名。

[5]城阳郡:西汉初置,文帝二年改为国。治所在莒县(今属山东)。西汉末辖境相当今山东省莒县、沂南和蒙阴县东部地区。

[6]鲁元公主:刘邦长女,吕后所生。食邑在鲁,谥号元。后许配给张耳之子张敖为妻。生女为孝惠帝皇后。汤沐邑:周制。诸侯朝见天子,天子赐以王畿以内的、供住宿和斋戒沐浴的封邑。

【原文】

悼惠王即位十三年,以惠帝六年卒。子襄立,是为哀王。

哀王元年,孝惠帝崩,吕太后称制[1],天下事皆决于高后。二年,高后立其兄子郦[2]侯吕台为吕王,割齐之济南[3]郡为吕王奉邑。

【译文】

[1]制:天子之命令曰制。称制,指代行天子的职权。

[2]郦:古县名。秦置。在今河南省内乡县东北。

[3]济南:郡、国名。西汉初置郡,汉文帝改为国。景帝时为叛乱的七国之一。治所在今东平陵(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西)。

【原文】

哀王三年,其弟章入宿卫[1]于汉,吕太后封为朱虚[2]侯,以吕禄[3]女妻之。后四年,封章弟兴居为东牟[4]侯,皆宿卫长安中。

【译文】

[1]宿卫:在宫禁中值宿警卫。

[2]朱虚:古县名。治所在今山东省临朐县东南。

[3]吕禄:吕后兄子。先封胡陵侯,后封为赵王。惠帝死后,为将居北军。

[4]东牟:古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

【原文】

哀王八年,高后割齐琅邪郡立营陵侯刘泽为琅邪[1]王。

【译文】

[1]琅邪(yá):古邑名、郡名、国名。春秋齐地。秦置郡,治所在琅邪(琅邪台西北)。西汉移治东武(今诸城市),辖境相当今山东半岛东南部。营陵:古县名。在今山东省昌乐县东南,为北海郡治所。

【原文】

其明年,赵王友入朝,幽死于邸。三赵王[1]皆废。高后立诸吕为三王[2],擅权[3]用事。

【译文】

[1]三赵王:指赵王如意、赵王刘友、赵王刘恢。

[2]三王:燕王、赵王、梁王。

[3]擅权:专权。擅,专。

【原文】

朱虚侯年二十,有气力,忿刘氏不得职。尝入侍高后燕饮,高后令朱虚侯刘章为酒吏[1]。章自请曰:“臣,将种也,请得以军法行酒[2]。”高后曰:“可。”酒酣,章进饮歌舞。已而曰:“请为太后言耕田歌。”高后儿子畜之[3],笑曰:“顾而[4]父知田耳。若[5]生而为王子,安知田乎?”章曰:“臣知之。”太后曰:“试为我言田。”章曰:“深耕穊种[6],立苗欲疏[7],非其种者,锄而去之。”吕后默然。顷之,诸吕有一人醉,亡酒,章追,拔剑斩之而还,报曰:“有亡酒一人,臣谨行法斩之。”太后左右皆大惊。业已许其军法,无以罪也。因罢。自是之后,诸吕惮[8]朱虚侯,虽大臣皆依朱虚侯,刘氏为益强。

【译文】

[1]酒吏:为饮酒助兴取乐游戏而设立的酒令官,其他人听令轮流说诗词,或做其他游戏、歌舞,违令者罚酒。

[2]行酒:巡行监酒,席间主持罚酒、欢饮。

[3]儿子畜之:当成小孩子对待他。儿子,孺子、小孩子。

[4]顾:倒是。而:若,乃,你。

[5]若:你。

[6]穊:播种稠密。穊,稠密。

[7]立苗欲疏:留苗要疏散。

[8]惮(dàn):畏惧、害怕。

【原文】

其明年,高后崩。赵王吕禄为上将军,吕王产为相国[1],皆居长安[2]中,聚兵以威大臣,欲为乱。朱虚侯章以吕禄女为妇,知其谋,乃使人阴出告其兄齐王,欲令发兵西,朱虚侯、东牟侯为内应;以诛诸吕,因[3]立齐王为帝。

【译文】

[1]相国:官名。春秋时齐国始设左右相。战国时又称相国、相邦、丞相,为百官之长。秦以后成为辅佐皇帝的最高官职。

[2]长安:我国古都之一。汉高祖五年置县,七年定都于此。

[3]因:于是,就。

【原文】

齐王既闻此计,乃与其舅父驷钧、郎中令祝午、中尉[1]魏勃阴谋发兵。齐相召平[2]闻之,乃发卒卫王宫。魏勃绐[3]召平曰:“王欲发兵,非有汉虎符[4]验也。而相君围王,固善。勃请为君将兵卫卫王[5]。”召平信之,乃使魏勃将兵围王宫。勃既将兵,使围相府。召平曰:“嗟乎!道家之言‘当断不断,反受其乱’[6],乃是也。”遂自杀。于是齐王以驷钧为相,魏勃为将军,祝午为内史,悉发国中兵。使祝午东诈琅邪王曰:“吕氏作乱,齐王发兵欲西诛之。齐王自以儿子,年少,不习兵革之事,愿举国委大王。大王自高帝将也,习战事。齐王不敢离兵,使臣请大王幸之临菑[7]见齐王计事,并将齐兵以西平关中[8]之乱。”琅邪王信之,以为然,逎[9]驰见齐王。齐王与魏勃等因留琅邪王,而使祝午尽发琅邪国而并将其兵。

【译文】

[1]郎中令:官名。秦汉时置,为皇帝、诸侯王左右亲近的高级官职,属官有大夫、郎、谒者及期门、羽林宿卫官。掌守卫宫殿门户。中尉:官名。战国时赵国曾设,职掌选练举贤,任官使能。秦汉为武职,掌京师治安,汉代则兼主北军。

[2]召(shào)平:《索隐》按广陵人召平与东陵侯召平及此召平皆似别一人。即是说不似一人。

[3]绐(dài):哄骗、欺骗。按汉制,诸侯王无兵权,只有中央朝廷派驻之相国有军队指挥权,故魏勃骗召平以攫取兵权。

[4]虎符: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拨军队的凭证。用铜铸成虎形,背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留存中央,左半发给地方官吏或统兵的将帅。调拨军队时,须由使臣持此信物验合,方能生效。

[5]将兵卫卫王:带兵守护王宫。

[6]道家:先秦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为老子。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这是当时流行的一种习惯用语,《后汉书·儒林传》云引自黄石公《三略》。此话指办事须当机立断。

[7]临菑:古邑名。亦作临淄、临甾,因城临淄水故名。故此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

[8]关中:古地区名。所指大小不一,一说函谷关以西为关中。一说秦岭以北范围,包括陇西、陕北。

[9]逎:于是,就。

【原文】

琅邪王刘泽既见欺,不得反[1]国,乃说[2]齐王曰:“齐悼惠王高皇帝长子,推本言之,而大王高皇帝適[3]长孙也,当立。今诸大臣狐疑未有所定,而泽于刘氏最为长年,大臣固待泽决计。今大王留臣无为也,不如使我入关计事。”齐王以为然,乃益具车送琅邪王。

【译文】

[1]反:通“返”。

[2]说(shuì):劝说。

[3]適:通“嫡”。

【原文】

琅邪王既行,齐遂举兵西攻吕国之济南[1]。于是齐哀王遗诸侯王书曰:“高帝平定天下,王诸子弟,悼惠王于齐。悼惠王薨,惠帝使留侯张良[2]立臣为齐王。惠帝崩,高后用事[3],春秋高[4],听[5]诸吕擅废高帝所立,又杀三赵王,灭梁、燕、赵[6]以王诸吕,分齐国为四[7]。忠臣进谏,上[8]惑乱不听。今高后崩,皇帝春秋富[9],未能治天下,固恃[10]大臣诸侯。今诸吕又擅自尊官,聚兵严威,劫[11]列侯忠臣,矫制[12]以令天下,宗庙所以危。今寡人率兵入诛不当为王者。”

【译文】

[1]吕国之济南:吕后称制二年,立吕台为吕王,割齐之济南郡为吕王俸邑。

[2]留: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江苏省沛县东南。西汉张良即封于此。张良(?—前186):汉初功臣。字子房,相传为城父(今河南省郏县东)人,其祖与父为韩国五世之相。

[3]用事:执政。

[4]春秋高:年纪大。

[5]听:任凭、听凭。

[6]梁、燕、赵:汉初为三个异姓诸侯王,彭越为梁王,卢绾为燕王,张耳、张敖先后为赵王。

[7]分齐国为四:分割齐国为济南、琅邪、城阳、齐国四国。

[8]上:指吕后。

[9]春秋富:年纪小。富,尚未匮竭,谓之富。

[10]固恃(shì):必须依靠。

[11]劫:威逼、威胁。

[12]矫制:假传皇帝命令。

【原文】

汉闻齐发兵而西,相国吕产乃遣大将军灌婴[1]东击之。灌婴至荥阳[2],乃谋曰:“诸吕将兵居关中,欲危刘氏而自立。我今破齐还报,是益吕氏资[3]也。”乃留兵屯荥阳,使使喻[4]齐王及诸侯,与连和,以待吕氏之变而共诛之。齐王闻之,乃西取其故济南郡,亦屯兵于齐西界以待约。

【译文】

[1]灌婴(?—前176):汉初功臣。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南)人,贩卖丝绸为业。

[2]荥阳:郡名、县名。战国时为韩邑,秦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

[3]资:资助、本钱。

[4]使使(shì shǐ):派使者。喻:告诉。

【原文】

吕禄、吕产欲作乱关中,朱虚侯与太尉勃、丞相平[1]等诛之。朱虚侯首先斩吕产,于是太尉勃等乃得尽诛诸吕。而琅邪王亦从齐至长安。

【译文】

[1]太尉:秦汉时官名。为全国军事首脑,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汉武帝时改称大司马。勃:周勃(?—前169),汉初功臣。沛县人,少时织薄曲(蚕薄,供养蚕用)为业,当过办丧事的吹鼓手。平:陈平(?—前178),汉初大臣。

【原文】

大臣议欲立齐王,而琅邪王及大臣曰:“齐王母家驷钧,恶戾[1],虎而冠[2]者也。方以吕氏故几[3]乱天下,今又立齐王,是欲复为吕氏也。代王母家薄氏[4],君子长者;且代王又亲高帝子,于今见在,且最为长。以子则顺,以善人则大臣安。”于是大臣乃谋迎立代王,而遣朱虚侯以诛吕氏事告齐王,令罢兵。

【译文】

[1]恶戾(lì):凶暴、不讲情理。戾,乖张。

[2]虎而冠:戴着帽子的老虎。

[3]几(jī):差一点、几乎。

[4]代王:刘邦之子刘恒。后来的文帝。薄氏:即刘邦之姬薄夫人。

【原文】

灌婴在荥阳,闻魏勃本教齐王反,既诛吕氏,罢齐兵,使使召责问魏勃。勃曰:“失火之家,岂暇[1]先言大人而后救火乎!”因退立,股战而栗[2],恐不能言者,终无他语。灌将军熟视[3]笑曰:“人谓魏勃勇,妄庸[4]人耳,何能为乎!”乃罢[5]魏勃。魏勃父以善鼓琴见秦皇帝。及魏勃少时,欲求见齐相曹参[6],家贫无以自通,乃常独早夜埽齐相舍人[7]门外,相舍人怪之,以为物[8],而伺[9]之,得勃。勃曰:“愿见相君,无因[10],故为子埽,欲以求见。”于是舍人见勃曹参[11],因以为舍人。一为参御[12],言事,参以为贤,言之齐悼惠王。悼惠王召见,则拜为内史。始,悼惠王得自置二千石。及悼惠王卒而哀王立,勃用事,重于齐相。

i-罢兵归,而代王来立,是为孝文帝。

【译文】

[1]暇:空闲。这句话的意思是救火不能先请示家长,救国难不能等待国君命令。

[2]股:大腿。战:通“颤”。

[3]熟视:仔细看着。

[4]妄庸:胡乱庸劣。

[5]罢:罢官,不治罪而解除官职。

[6]曹参(?—前190):汉初大臣。沛县人,随刘邦起义,屡立战功,封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南)侯,任齐相九年。

[7]埽:通“扫”。舍人:官名。

[8]以为物:以为怪物。物,鬼怪。

[9]伺:暗中窥察。

[10]无因:没有机会。因,因缘、机会。

[11]舍人见勃曹参:舍人引见魏勃于曹参。见,通“现”,显露,使……显露。

[12]为参御:为曹参驾驭车马。

【原文】

孝文帝元年,尽以高后时所割齐之城阳[1]、琅邪、济南郡复与齐,而徙琅邪王王燕,益封朱虚侯、东牟侯各二千户。

是岁,齐哀王卒,太子则立,是为文王。

【译文】

[1]城阳:郡名、国名。

【原文】

齐文王元年,汉以齐之城阳郡立朱虚侯为城阳王,以齐济北郡[1]立东牟侯为济北王。

二年,济北王反,汉诛杀之,地入于汉。

后二年,孝文帝尽封齐悼惠王子罷军等七人皆为列侯[2]。

齐文王立十四年卒,无子,国除,地入于汉。

后一岁,孝文帝以所封悼惠王子分齐为王,齐孝王将闾以悼惠王子杨虚侯为齐王。故齐别郡尽以王悼惠王子:子志为济北王,子辟光为济南王,子贤为菑川[3]王,子卬为胶西[4]王,子雄渠为胶东[5]王,与城阳、齐凡七王。

【译文】

[1]济北郡:秦置。在今泰安市东南。

[2]列侯:爵位名。为二十等爵中的最高一级。

[3]菑川:古县名、国名。为今淄博市西南部。淄博即由淄川、博山两个矿区合并而成。

[4]胶西:郡名、国名。

[5]胶东:郡名、国名。汉初为郡,文帝时改为国。治所在即墨(今山东省平度市东南),辖境相当今山东省平度、莱阳、莱西等市及迤南一带。

【原文】

齐孝王十一年,吴王濞、楚王戊[1]反,兴兵西,告诸侯曰:“将诛汉贼臣晁错[2]以安宗庙。”胶西、胶东、菑川、济南皆擅发兵应吴、楚。欲与[3]齐,齐孝王狐疑,城守不听,三国[4]兵共围齐。齐王使路中大夫[5]告于天子。天子复令路中大夫还告齐王:“善坚守,吾兵今破吴楚矣。”路中大夫至,三国兵围临菑数重,无从入。三国将劫与路中大夫盟,曰:“若[6]反言汉已破矣,齐趣[7]下三国,不且见屠。”路中大夫既许之,至城下,望见齐王,曰:“汉已发兵百万,使太尉周亚夫[8]击破吴楚,方引兵救齐,齐必坚守无下!”三国将诛路中大夫。

【译文】

[1]吴王濞(前215—前154):刘邦侄、其兄刘仲之子,封为吴王,领有会稽郡、豫章郡、沛郡三郡五十三城。楚王戊:刘邦弟刘交之孙,刘交封为楚王,都彭城,戊为第三代楚王,因犯罪被削东海郡,便与吴王合谋反叛,后兵败自杀。

[2]晁错(前200—前154):西汉初政论家。颍川(今河南省禹州市)人,好申不害、商鞅学说,又向伏生学《尚书》。文帝时任太子家令、景帝时任御史大夫。

[3]与:结交。

[4]三国:指胶西、菑川、济南。

[5]路中大夫:姓路,官中大夫。中大夫为郎中令属官,与谏议大夫、光禄大夫等备顾问。

[6]若:你。

[7]趣:趋向、奔赴。

[8]周亚夫(?—前143):西汉名将。沛县人,周勃之子。初封条侯。景帝时任太尉,平定七国之乱,迁为丞相。

【原文】

齐初围急,阴与三国通谋,约未定,会闻路中大夫从汉来,喜,及其大臣乃复劝王毋下三国[1]。居无何[2],汉将栾布[3]、平阳侯等兵至齐,击破三国兵,解齐围。已而[4]复闻齐初与三国有谋,将欲移兵伐齐。齐孝王惧,乃饮药自杀。景帝闻之,以为齐首善,以迫劫有谋,非其罪也,乃立孝王太子寿为齐王,是为懿王,续齐后。而胶西、胶东、济南、菑川王咸诛灭,地入于汉。徙济北王王[5]菑川。齐懿王立二十二年卒,子次景立,是为厉王。

【译文】

[1]毋下三国:不要屈服于三国。

[2]居无何:待不多久。

[3]栾布(?—前145):西汉梁(治今河南省商丘市南)人。

[4]已而:过不久。

[5]王(wànɡ):第二个“王”字读去声,作动词用,统理、君临之意。

【原文】

齐厉王,其母曰纪太后。太后取其弟纪氏女为厉王后。王不爱纪氏女。太后欲其家重宠[1],令其长女纪翁主[2]入王宫,正[3]其后宫,毋令得近王,欲令爱纪氏女。王因与其姊翁主奸。

【译文】

[1]重宠:世世宠贵于王宫。

[2]翁主:诸侯王之女为翁主。

[3]正:纠正,管束。

【原文】

齐有宦者徐甲,入事汉皇太后[1]。皇太后有爱女曰修成君,修成君[2]非刘氏,太后怜之。修成君有女名娥,太后欲嫁之于诸侯,宦者甲乃请使齐,必令王上书请娥。皇太后喜,使甲之齐。是时齐人主父偃[3]知甲之使齐以取后事,亦因谓甲:“即事成,幸言偃女愿得充王后官。”甲既至齐,风[4]以此事。纪太后大怒,曰:“王有后,后宫具备。且甲,齐贫人,急乃为宦者,入事汉,无补益,乃欲乱吾王家!且主父偃何为者?乃欲以女充后官!”徐甲大穷[5],还报皇太后曰:“王已愿尚[6]娥,然有一害,恐如燕王[7]。”燕王者,与其子昆弟奸,新坐[8]以死,亡国,故以燕感太后。太后曰:“无复言嫁女齐事。”事浸浔[9]闻于天子。主父偃由此亦与齐有郤[10]。

【译文】

[1]皇太后:指汉武帝生母王太后。

[2]修成君:王太后前嫁金氏所生女。

[3]主父偃(?—前126):西汉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人,主父为复姓。

[4]风:通“讽”,诱导,暗示,劝说。

[5]大穷:尴尬、难堪、窘迫。

[6]尚:仰攀婚姻,娶公主为妻。

[7]恐如燕王:恐怕重蹈燕王覆辙。燕王指刘泽孙刘定国,因乱人伦,罪死,国除。

[8]坐:入罪、定罪。又作“犯……罪”。

[9]浸浔(qìn xún):逐渐达到、渐进。

[10]郤(xì):通“隙”,空隙。引申为嫌隙。

【原文】

主父偃方幸于天子,用事,因言:“齐临菑十万户,市租千金[1],人众殷富[2],巨[3]于长安,此非天子亲弟爱子不得王此。今齐王于亲属益疏。”乃从容[4]言:“吕太后时齐欲反,吴楚时孝王几为乱。今闻齐王与其姊乱。”于是天子乃拜主父偃为齐相,且正[5]其事。主父偃既至齐,乃急治王后宫宦者为王通于姊翁主所者,令其辞证皆引[6]王。王年少,惧大罪为吏所执诛,乃饮药自杀。绝无后。

【译文】

[1]市租千金:城市商业税为市租。千金,指日得千金,言商业繁华。

[2]殷富:富足、富裕。

[3]巨:大。

[4]从容:同怂恿,煽惑。

[5]正:治罪。矫正。

[6]引:牵引。

【原文】

是时赵王惧主父偃一出废齐,恐其渐疏骨肉,乃上书言偃受金及轻重[1]之短。天子亦既[2]囚偃。公孙弘[3]言:“齐王以忧死毋后[4],国入汉,非诛偃无以塞天下之望[5]。”遂诛偃。

【译文】

[1]轻重:用心不平。

[2]既:已。

[3]公孙弘(前200—前121):汉武帝时大臣。菑川人,以熟习文法吏治,又缘饰以儒术,武帝时为御史大夫,后为丞相,封平津侯。

[4]毋后:绝后。毋,通“无”。

[5]塞:满足。望:愿望。

【原文】

齐厉王立五年死,毋后,国入于汉。

齐悼惠王后尚有二国,城阳及菑川。菑川地比齐。天子怜齐,为悼惠王冢园在郡,割临菑东环悼惠王冢园邑尽以予菑川,以奉悼惠王祭祀。

城阳景王章,齐悼惠王子,以朱虚侯与大臣共诛诸吕,而章身首先斩相国吕王产于未央宫[1]。孝文帝既立,益封章二千户,赐金千斤。孝文二年,以齐之城阳郡立章为城阳王。立二年卒,子喜立,是为共[2]王。

【译文】

[1]未央宫:汉高祖朝见大臣的皇宫之一。

[2]共:通“恭”,谥号用字。

【原文】

共王八年,徙王淮南[1]。四年,复还王城阳。凡三十三年卒,子延立,是为顷王。

【译文】

[1]王(wànɡ):称王,统理,君临。下句“复还王城阳”之“王”同。淮南:郡名、国名。

【原文】

顷王二十六年卒,子义立,是为敬王。敬王九年卒,子武立,是为惠王。惠王十一年卒,子顺立,是为荒王。荒王四十六年卒,子恢立,是为戴王。戴王八年卒,子景立,至建始三年[1],十五岁,卒。

【译文】

[1]建始三年:前30年,建始为汉成帝年号。这是后人续补,司马迁未生活至此时。

【原文】

济北王兴居,齐悼惠王子,以东牟侯助大臣诛诸吕,功少。及文帝从代来,兴居曰:“请与太仆婴[1]入清官。”废少帝[2],共与大臣尊立孝文帝。

【译文】

[1]太仆:官名。始置于春秋。秦汉沿置,为九卿之一,掌皇帝的舆马和马政。婴:夏侯婴。滕公夏侯婴曾为汉高祖太仆。清官:古代帝王行幸所至,或迎立新帝,照例须先由人清查所居宫室,以防意外。

[2]废少帝:少帝即吕后所立常山王义,立后更名弘。

【原文】

孝文帝二年,以齐之济北郡立兴居为济北王,与城阳王俱立。立二年,反。始大臣诛吕氏时,朱虚侯功尤大,许尽以赵地王朱虚侯,尽以梁地王东牟侯。及孝文帝立,闻朱虚、东牟之初欲立齐王,故绌[1]其功。及二年,王诸子,乃割齐二郡以王章、兴居。章、兴居自以失职夺功。章死,而兴居闻匈奴大入汉,汉多发兵,使丞相灌婴击之,文帝亲幸[2]太原,以为天子自击胡,遂发兵反于济北。天子闻之,罢丞相及行兵,皆归长安。使棘蒲侯柴将军[3]击破虏济北王,王自杀,地入于汉,为郡。

【译文】

[1]绌(chù):通“黜”,废退、消除。

[2]幸:皇帝巡行到某处为幸。

[3]棘蒲侯柴将军:《集解》云为柴武。

【原文】

后十三年,文帝十六年,复以齐悼惠王子安都[1]侯志为济北王。十一年,吴、楚反时,志坚守,不与诸侯合谋。吴、楚已平,徙志王蕾川。

【译文】

[1]安都:安都城在今河北高阳县西南。

【原文】

济南王辟光,齐悼惠王子,以勒[1]侯孝文十六年为济南王。十一年,与吴、楚反。汉击破,杀辟光,以济南为郡,地入于汉。

【译文】

[1]勒:《汉书》作朸(lì)县。西汉置,治所在今山东商河县东北。

【原文】

菑川王贤,齐悼惠王子,以武城[1]侯文帝十六年为茁川王。十一年,与吴、楚反,汉击破,杀贤。

【译文】

[1]武城:古邑名、县名。

【原文】

天子因徙济北王志王菑川。志亦齐悼惠王子,以安都侯王济北。菑川王反,毋后,乃徙济北王王菑川。凡立三十五年卒,谥为懿王。子建代立,是为靖王,二十年卒。子遗代立,是为顷王,三十六年卒。子终古立,是为思王。二十八年卒,子尚立,是为孝王,五年卒。子横立,至建始三年[1],十一岁,卒。

【译文】

[1]建始三年等语等亦为褚少孙所补,非司马迁文。

【原文】

胶西王卬[1],齐悼惠王子,以昌平[2]侯文帝十六年为胶西王。十一年,与吴楚反。汉击破,杀卬,地入于汉,为胶西郡。

【译文】

[1]卬:通“昂”。

[2]昌平:古乡名。

【原文】

胶东王雄渠,齐悼惠王子,以白石[1]侯文帝十六年为胶东王。十一年,与吴、楚反,汉击破,杀雄渠,地入于汉,为胶东郡。

【译文】

[1]白石:白石城在今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北。

【原文】

太史公曰:诸侯大国无过齐悼惠王。以海内初定,子弟少,激秦之无尺土封,故大封同姓,以填[1]万民之心。及后分裂,固其理也。

【译文】

[1]填(zhèn):通“镇”,安定,安抚。

【译文】 #

齐悼惠王刘肥,是高祖的长庶子。他母亲是高祖的情妇,姓曹。高祖六年,立刘肥为齐王,封地七十座城,百姓凡是能说齐语的都划归齐王。

齐王,是孝惠帝的哥哥。孝惠帝二年,齐王到京城朝见。惠帝和齐王宴饮,彼此以平等的礼节像家人一样和谐。吕太后得知后发怒,将要诛杀齐王。齐王害怕不能脱身,就采用他内史勋的计策,献出城阳郡,以城阳郡作为鲁元公主的封邑。吕太后欢喜,齐王才得告辞归国。

悼惠王在位十三年,在惠帝六年去世。儿子襄继位,这就是哀王。

哀王元年,孝惠帝逝世,吕太后执掌朝政,国家大事都由高后决定。二年,高后立她哥哥的儿子郦侯吕台为吕王,割出齐国的济南郡为吕王的封地。

哀王三年,他的弟弟章进入汉朝宫廷值宿护卫,吕太后封他为朱虚侯,并把吕禄的女儿嫁给他。四年后,封章的弟弟兴居为东牟侯,都在长安宫廷值宿护卫。

哀王八年,高后割出齐国的琅邪郡,立营陵侯刘泽为琅邪王。

第二年,赵王友到京师朝见,被幽死在府邸。三个赵王都被废黜。高后立吕氏子弟为燕王、赵王、梁王,专权当政。

朱虚侯二十岁,有力气,由于刘氏得不到职权而愤怒。曾入席侍奉高后宴饮,高后让朱虚侯刘章为酒吏。刘章自请说:“臣,是将门的儿子,请允许按军法行酒令。”高后说:“可以。”酒兴正浓时,刘章进献饮酒的歌舞。过了一会儿又说:“请让我为太后唱耕田歌。”高后把他当孩子看待,笑着说:“倒是你的父亲知道种田的事。你生下来就是王子,怎么晓得种田的事呢?”刘章说:“臣知晓。”太后说:“试着给我说唱种田歌。”刘章说:“深耕密植,留苗要稀疏,不是同种的杂草,铲除而勿留。”吕后默然不语。过了一会,吕氏家族有一人喝醉,逃离酒席。刘章追上去,拔剑杀了他,而后回来报告说:“有一个人逃离酒席,臣谨执行军法把他杀了。”太后和左右的人都大为吃惊。既然已经准许他按军法行事,没有加罪于他的理由。酒宴因而结束。自此之后,吕氏家族的人都害怕朱虚侯,即使是大臣也都依从朱虚侯,刘氏为此日渐强盛。

第二年,高后去世。赵王吕禄任上将军,吕王吕产任相国,都住在长安城里,聚集军队威胁大臣,想发动叛乱。朱虚侯刘章由于妻子是吕禄的女儿,所以知道了他们的阴谋。于是,派人偷出长安报告他的哥哥齐王,想让他发兵西征,朱虚侯、东牟侯做内应,以便诛杀吕氏族人,趁机立齐王为皇帝。

齐王听到这个计策之后,就和他的舅父驷钧、郎中令祝午、中尉魏勃暗中谋划出兵。齐国相召平听到了这件事,就发兵护卫王宫。魏勃骗召平说:“大王想发兵,可是并没有朝廷的虎符验证。相君您围住了王宫,这本来就是好事。我请求替您领兵护卫齐王。”召平相信了他的话,就让魏勃领兵围住王宫。魏勃领兵以后,竟派兵包围了相府。召平说:“唉!道家的话‘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正是如此呀。”终于自杀而死。当时齐王让驷钧做国相,魏勃任将军,祝午任内史,把国中的兵力全部发出。派祝午到东边去诈骗琅邪王说:“吕氏族人叛乱,齐王发兵想西进诛杀他们。齐王把自己当作小孩子,年纪也小,不熟悉征战之事,愿把整个封国托付给大王。大王从高帝那时起就是将军,熟悉战事。齐王不敢离开军队,就派臣请大王到临淄去会见齐王商议大事,一起领兵西进平定关中之乱。”琅邪王相信了,认为不错,就飞驰去见齐王。齐王与魏勃等趁机扣留了琅邪王。派祝午把琅邪国的军队全部发出并且统领这些军队。

琅邪王刘泽被骗之后,不能返回封国,于是就哄劝齐王说:“齐悼惠王是高皇帝的长子,推求本源来说,大王正是高皇帝的嫡长孙,继承皇位。如今,大臣们还在犹豫不定,而我在刘氏中是最年长的,大臣们本来是等待我去决定大计的。如今,大王把我扣留在这里,我也就不能有什么作为了,不如让我入关计议大事。”齐王认为很对,就准备了许多车送琅邪王入朝。

琅邪王走了以后,齐王就起兵向西进攻吕国的济南。这时,齐哀王给诸侯王发出书信说:“高祖平定天下之后,封子弟们为王,悼惠王封在齐国。悼惠王去世后,惠帝派留侯张良来立臣为齐王。惠帝去世,高后专政,她年纪已老,听任诸吕擅自废黜高帝所封诸王,又杀害了三位赵王,灭了梁、燕、赵三国,让吕氏族人去为王,还把齐国分为四国。忠臣们进谏,主上昏乱不听。如今,高后去世,皇帝年少,还不能治理天下,当然要倚仗大臣和诸侯。现在,诸吕又擅自尊为高官,聚集军队耀武扬威,胁迫诸侯和忠臣,假传圣旨来号令天下,汉家朝廷因而十分危急。如今,寡人率领军队入关就是要诛杀那些不应为王的人。”

朝廷听说齐王发兵西进,相国吕产就派大将军灌婴带兵东进拦击齐兵。灌婴到了荥阳,心中考虑道:“诸吕领兵聚集关中,想要危害刘氏而自立为皇帝。我现在如果打败了齐国回朝报捷,这就等于为吕氏增加本钱了。”于是,就让军队停下来驻扎荥阳,派出使者通告齐王和诸侯,愿互相联合,等待吕氏一叛乱就共同诛杀他们。齐王听说此事后,就向西进兵夺回他们的故地济南郡,并在齐国西界驻军来等待履行盟约。

吕禄、吕产要在关中叛乱,朱虚侯刘章与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诛杀了他们。朱虚侯首先斩杀了吕产,于是太尉周勃等才能全部诛杀吕氏族人。琅邪王也恰好从齐国来到长安。

大臣商议要让齐王继皇帝位,可是琅邪王和一些大臣说:“齐王的母舅驷钧,凶恶残暴,像一只戴上帽子的老虎。刚刚由于吕氏的缘故几乎使天下大乱,现在又要立齐王,是想要再出现一吕氏呀。代王的母家薄氏,是忠厚君子,况且王又是高帝的亲生儿子,如今还在,并且最年长。以亲子来说,名正言顺;以善良人家来说,大臣们都会放心。”于是,大臣们就计划迎立代王为帝,并派朱虚侯把已经诛杀诸吕的事告诉齐王,让他收兵。

灌婴在荥阳,听说魏勃本来是教唆齐王反叛的,诛灭吕氏之后,齐国也收了兵,灌婴派人召来魏勃责问他。魏勃说:“失火的人家,哪里有空先告诉家长然后才去救火呢?”说完,就退立一旁,两腿发抖,像是吓得说不出话的样子,终于没再说什么。灌将军看了他半天,笑着说:“人们都说魏勃很勇敢,其实是个平庸无能的人罢了,哪会有什么作为呢!”于是,免了他的职而不治罪。

魏勃的父亲因善于弹琴而见过秦皇帝。魏勃在年少时,想求见齐相曹参,由于家贫没有财力亲自去疏通关系,就常常一个人半夜里到齐相的随身侍从门外去打扫。这位侍从很奇怪,以为是什么怪物,就暗中等待,结果捉到了魏勃。魏勃说:“我想拜见相君,没有门路,所以来给您打扫,想借此来求见。”于是,这位侍从就带领魏勃去拜见曹参,曹参因而让他也做侍从。一次,他给曹参驾车,说到对一些事情的意见,曹参认为他有才干,就向齐悼惠王推荐他。悼惠王召见魏勃,任命他为内史。起初,悼惠王有权自己任命二千石俸禄的官吏。到悼惠王去世,哀王即位以后,魏勃专断政事,权力比齐相还大。

齐王收兵回国之后,代王来到长安即皇帝位,这就是孝文帝。

孝文帝元年(前179),把高后时从齐国分割出去的城阳、琅邪和济南郡全部归还齐国,琅邪王改封为燕王,朱虚侯、东牟侯加封领地各二千户。

这一年,齐哀王去世,太子刘则即位,这就是齐文王。

齐文王元年,汉朝廷把齐国的城阳郡封给朱虚侯刘章,立他为城阳王;把齐国的济北郡封给东牟刘兴居,立他为济北王。

二年,济北王反叛,朝廷派兵把他诛杀了,他的封地归入朝廷。

又过两年,孝文帝把齐悼惠王的儿子罢军等七人全部封为列侯。

齐文王即位十四年去世,没有儿子,国号废除,封地归入朝廷。

一年以后,孝文帝分割齐国土地使原来所封的悼惠王的几个儿子为王。悼惠王的儿子齐孝王将闾是由杨虚侯改封为齐王的。原来齐国的其他郡县全部分封给悼惠王的儿子为王:刘志为济北王,刘辟光为济南王,刘贤为菑川王,刘卬为胶西王,刘雄渠为胶东王,与城阳王、齐王共为七王。

齐孝王十一年(前154),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谋反,起兵西进,遍告诸侯说:“将去诛杀汉朝的贼臣晁错以使国家安定。”胶西王、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都擅自发兵响应吴王和楚王的举动。还想联合齐国,齐孝王犹豫不定,就坚守城池没有听从。三国军队共同包围齐国。齐王派路中大夫去向天子报告,天子又让路中大夫回去告知齐王:“好好坚守,我派的军队现在已经打败吴、楚了。”路中大夫回到齐国。三国军队把临淄重重包围,没有办法入城。三国的将领劫持路中大夫并与他订立盟约,说:“你反过来说汉朝廷已被攻破,齐国应赶快向三国投降,否则将被屠城。”路中大夫只好答应他们,来到城下,远远看见齐王,说:“朝廷已经发兵百万,派太尉周亚夫把吴楚叛军打败了,正领兵来救援齐国,齐国一定要坚守,不要投降!”三国将领杀死了路中大夫。

齐国起初被围困到危急之时,曾暗中与三国谈判,盟约还没有议定,正好听说路中大夫从朝廷回来,非常高兴,大臣们就再次劝谏齐王不要投降三国。过了不久,汉将栾市、平阳侯曹奇等率领的军队来到齐国,打败了三国军队,解除了齐国的包围。不久又听说齐国起初曾与三国有过共谋,又要移兵攻打齐国。齐孝王惧怕,就饮毒药自杀了。景帝听说后,认为齐国是最好的,由于受到逼迫威胁才与三国有共谋,这不是他们的罪。于是,立孝王的太子刘寿为齐王,这就是懿王,延续了齐王的后代。而胶西王、胶东王、济南王和菑川王都被诛灭了,他们的领地都归入汉朝廷。把济北王迁到菑川为王。齐懿王在位二十二年去世,他的儿子次景即位,这就是厉王。

齐厉王,他的母亲是纪太后。太后把她弟弟纪氏的女儿嫁给厉王为后,厉王不喜欢纪氏的女儿。太后想让纪氏家族世世受宠,就让她的长女纪翁主进入王宫,整顿后宫的秩序,不准宫女接近齐王,想让厉王宠爱纪氏的女儿。厉王却趁机和他的姐姐翁主通奸。

齐国有个宦官徐甲,入朝侍奉汉皇太后。皇太后有爱女是修成君,修成君不是出于刘氏,太后怜爱她。修成君有个女儿名叫娥,太后想把她嫁给诸侯,宦官徐甲就请求出使齐国,定让齐王上书求娥。皇太后很高兴,就派徐甲前往齐国。当时,齐国人主父偃知道徐甲出使齐国是为了娶王后的事,也趁机对徐甲说:“如果事情成功了,希望说一说我的女儿愿在齐王后宫服侍。”徐甲到齐国之后,先把此事暗中传出。纪太后听到后大怒,说:“齐王已有王后,后宫嫔妃俱全。况且徐甲原是齐国的贫民,穷困已极才去做宦官,入朝侍奉汉宫,没得到什么便宜,又想来扰乱我们齐王之家!至于主父偃算什么人?竟然也想让女儿进入后宫!”徐甲非常尴尬,回朝禀报皇太后说:“齐王已经愿意娶娥为后,但是有一种后患,恐怕像燕王一样。”燕王就是由于和他的女儿姐妹们通奸,刚刚论罪处死,封国灭亡,所以徐甲故意用燕王的事触动太后。太后说:“不准再说嫁孙女到齐国的事了。”事情渐渐传到天子耳中。主父偃从此也与齐国有了仇怨。

主父偃正受到天子的宠信,专断政事,趁机对天子说:“齐国的临淄有十万户,贸易租税每天达千金,人口多而且富足,超过了长安。这种地方如果不是天子的亲兄弟或爱子,不应在此为王。如今,齐王和皇室亲属的关系日益疏远了。”接着,又不慌不忙地说:“吕太后的时候,齐国就想反叛。吴楚七国之乱的时候,孝王几乎参与叛乱。现在,又听说齐王和他的姐姐有乱伦的事。”于是,天子就任命主父偃为齐丞相,并且要查办这件事。主父偃来到齐国之后,就加紧审问齐王后宫的宦官中帮助齐王到达他姐姐翁主住所的人,命令他们在供词和旁证中都牵涉到齐王。齐王年少,害怕因大罪被官吏拘捕诛杀,就饮毒药自杀了。他子嗣断绝没有后代。

当时,赵王害怕主父偃一出任齐相就废除了齐国,恐怕他要离间汉家骨肉,于是就给天子上书告发主父偃受贿以及因挟怨而对齐国说长道短。天子也就借此囚禁了主父偃。公孙弘说:“齐王因忧郁而死,没有后代,国土已归入朝廷。不诛杀主父偃,无法杜绝天下人的怨恨。”终于诛杀了主父偃。

齐厉王在位五年去世,没有后代,封地归入汉朝廷。

齐悼惠王的后代还领有两国,即城阳和菑川。菑川土地紧靠齐国。天子怜悯齐国,因为悼惠王的墓园在郡城,就把临淄以东环绕悼惠王墓园的城邑全部划给菑川国,以便供奉悼惠王的祭祀。

城阳景王刘章,悼惠王的儿子,他以朱虚侯的身份与大臣共同诛灭诸吕,而刘章亲身在未央宫首先斩了相国吕王产。孝文帝即位后,加封刘章领地二千户,赏赐黄金千斤。文帝二年,以齐国的城阳郡封立刘章为城阳王。刘章在位二年去世,他的儿子刘喜即位,这就是共王。

共王八年(前168),改封为淮南王。四年以后,又回来做城阳王。在位共三十三年去世,他的儿子刘延即位,这就是顷王。

顷王在位二十六年去世,儿子刘义即位,这就是敬王。敬王在位九年去世,儿子刘武即位,这就是惠王。惠王在位十一年去世,儿子刘顺即位,这就是荒王。荒王在位四十六年去世,儿子刘恢即位,这就是戴王。戴王在位八年去世,儿子刘景即位,到建始三年(前30),十五岁去世。

济北王刘兴居是齐悼惠王的儿子,他以东牟侯的身份协助大臣诛灭诸吕,功劳不大。等文帝从代国来到长安,兴居说:“请让我和太仆夏侯婴入宫清除余患。”接着,废黜少帝刘弘,与大臣共同尊立孝文帝。

孝文帝二年(前178),以齐国的济北郡封立兴居为济北王,与城阳王一同即王位。即位两年,兴居反叛。起初大臣诛灭吕氏的时候,朱虚侯的功劳特别大,曾答应把赵地全部封给朱虚侯为王,把梁地全部封给东牟侯为王。到孝文帝即位后,听说朱虚侯、东牟侯起初想立齐王为帝,所以削减了他们的功劳。到文帝二年,封诸子为王,才划出齐国的两个郡封刘章、刘兴居为王。刘章、刘兴居自此失去了应得的赵王、梁王之位,剥夺了他们的功劳。刘章死后,兴居听说匈奴大举侵汉,汉朝大量发兵,派丞相灌婴领兵反击,文帝亲自到太原。兴居以为天子亲自领兵反击匈奴,于是就起兵在济北反叛。天子听说后,止住了丞相和派出的军队,让他们都回长安。派棘蒲侯柴将军打败并俘虏了济北王,济北王自杀,封地归入朝廷,改为郡。

十三年后,文帝十六年,又封齐悼惠王的儿子安都侯刘志为济北王。十一年后,吴、楚七国叛乱时,刘志坚守城池,不与诸侯合谋。吴、楚叛乱被平后,改封刘志为菑川王。

济南王刘辟光是齐悼惠王的儿子,孝文帝十六年,以勒侯的身份晋封为济南王。十一年后,和吴、楚一起反叛。汉军打败叛军,杀了刘辟光,把济南改为郡,封地归于汉室。

菑川王刘贤是齐悼惠王的儿子,文帝十六年,以武城侯的身份晋封为菑川王。十一年后,和吴、楚一起叛变,汉军打败叛军,杀死了刘贤。

天子因而改封济北王刘志为菑川王。刘志也是齐悼惠王的儿子,由安都侯晋封为济北王。菑川王刘贤反叛,没有后代,就改封济北王为菑川王。共在位三十五年去世,谥号为懿王。儿子刘建继位,这就是靖王。靖王在位二十年去世,儿子刘遗继位,这就是顷王。顷王在位三十六年去世,儿子刘终古继位,这就是思王。思王在位二十八年去世,儿子刘尚继位,这就是孝王。孝王在位五年去世,儿子刘横继位,到建始三年,在位十一年去世。

胶西王卬是齐悼惠王的儿子,文帝十六年,以昌平侯的身份晋封为胶西王。十一年后,和吴、楚一起叛乱。汉军打败叛军,杀了刘卬,封地归于汉室,改为胶西郡。

胶东王刘雄渠是齐悼惠王的儿子,文帝十六年,以白石侯的身份晋封为胶东王。十一年后,和吴、楚一起叛乱。汉军打败叛军,杀了刘雄渠,封地归于汉室,改为胶东郡。

太史公说:“诸侯大国没有超过齐悼惠王的。由于海内刚平定,刘氏子弟少,高祖有感于秦朝没有用尺寸土地分封宗室,所以大封同姓,用来镇抚万民之心。等到后来被分裂,本来是理所当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