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卷
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在这篇传记中,主要记述了蒙恬和他弟弟蒙毅的事迹。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大业中,他们的祖父蒙骜、父亲蒙武都是秦国著名的将领,为秦国攻城略地,出生入死,夺得了几十座城池,为始皇统一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蒙恬做了将军,大败齐军,屡立战功。始皇兼并天下后,他又率领三十万人的庞大队伍,北逐戎狄,收复黄河以南土地,修筑长城一万余里,风风雨雨、烈日寒霜,驻守上郡十余年,威震匈奴,受到始皇的推崇和信任。蒙恬在外担当军事重任;蒙毅在内为始皇出谋划策,被誉为忠信大臣。
佞宦赵高犯罪当诛,是由蒙毅依法经办的。始皇念及赵高平常办事勤勉尽力,又赦免了他。从此结下怨仇。始皇巡游会稽,中途驾崩,封锁消息。李斯、赵高、胡亥暗中策划,迫使公子扶苏自杀,拥立胡亥为二世皇帝。赵高曾私下侍奉胡亥,深得胡亥宠幸。赵高趁机捏造罪名,日夜毁谤蒙氏,终于把蒙氏兄弟处死。
全文均以概括简练的笔法,客观地记述了蒙氏兄弟的一生事迹。使蒙氏的忠与赵高的谗佞奸诈相互对比,相互映衬,使两者形象,忠之所以忠,奸之所以奸,就更加突出、鲜明了,从而表达了作者的爱憎。
本传篇末批判了蒙恬在人心未定、痍伤者未瘳的情况下,修筑长城、驰道“阿意兴功”,而不顾百姓疾苦,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态度和关心人民疾苦的思想。
【原文】
蒙恬者,其先齐[1]人也。恬大父[2]蒙骜,自齐事秦昭王[3],官至上卿[4]。秦庄襄王[5]元年,蒙骜为秦将,伐韩[6],取成皋、荥阳[7],作置三川郡[8]。二年,蒙骜攻赵[9],取三十七城。始皇三年,蒙骜攻韩,取十三城。五年,蒙骜攻魏,取二十城,作置东郡[10]。始皇七年,蒙骜卒[11]。骜子曰武,武子曰恬。恬尝书狱典文学[12]。始皇二十三年,蒙武为秦裨将军[13],与王翦攻楚[14],大破之,杀项燕。二十四年,蒙武攻楚,虏楚王[15]。蒙恬弟毅。
【译文】
[1]先:祖先。齐:前11世纪周武王封给姜尚的诸侯国。
[2]大父:祖父。
[3]事:侍奉;服事。秦昭王(前324—前251):嬴稷。即秦昭襄王。前306—前251年在位。
[4]上卿:诸侯国的最高级大臣。
[5]秦庄襄王(前282—前247):嬴子楚。前249—前247年在位。
[6]韩:国名。开国君主韩虔。
[7]成皋:韩邑名。古代为军事要地。在今河南省荥阳市西北汜水镇。荥阳:韩邑名。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
[8]三川郡:郡名。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的伊河、洛河流域。治所在雒阳(今洛阳市东北)。
[9]赵:国名。开国君主赵籍。
[10]东郡:郡名。地在今河南省东部和山东省西部交界地区,治所在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
[11]卒:古代称大夫死亡和年老寿终,后来作为死亡的通称。
[12]书狱:学习治理刑狱的法律。典文学:担任审理狱讼的文书工作。
[13]裨将军:次于主将的副将,或称偏将。
[14]王翦:秦将。频阳(今陕西省富平县)人。楚:国名。
[15]楚王:熊负刍。前227—前223年在位。
【原文】
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1],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2],收河南[3]。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4],起临洮[5],至辽东[6],延袤[7]万余里。于是渡河[8],据阳山[9],逶蛇[10]而北。暴师[11]于外十余年,居上郡[12]。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13]之。而亲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则参乘[14],入则御[15]前。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16],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译文】
[1]内史:官名。秦朝京城的最高行政长官。
[2]将:率领。动词。戎狄:古代泛指我国西北和北方的各部族。戎,古族名,主要居住西北地区。狄,古族名,主要居住北方。
[3]河南:地区名。秦汉时期指今内蒙古河套一带。
[4]险塞:艰险阻塞的形势。
[5]临洮(táo):县名。在今甘肃省岷县。
[6]辽东:郡名。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地区。治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市)。
[7]延袤(mào):连绵不断。袤,南北长度。
[8]河:古代黄河的专名。
[9]阳山:秦汉时把阴山最西的一段称为阳山,即今内蒙古乌拉特后旗的狼山。
[10]逶蛇(wēi yí):通“逶迤”。
[11]暴(pù)师:指军队经受风霜雨雪驻守在外。
[12]上郡:郡名。
[13]贤:认为贤能,意动用法。
[14]参乘:通“骖乘”,指陪乘的人,居车之右。
[15]御:侍奉。
[16]内谋:为内政出谋献策。
【原文】
赵高者,诸赵[1]疏远属也。赵高昆弟[2]数人,皆生隐宫[3],其母被刑僇[4],世世卑贱。秦王闻高强力[5],通于狱法[6],举以为中车府令[7]。高即私事公子胡亥[8],喻之决狱[9]。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10]之。毅不敢阿[11]法,当[12]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13]于事也,赦之,复其官爵[14]。
【译文】
[1]诸赵:指赵国王族赵氏的各支派。
[2]昆弟:兄和弟。
[3]隐宫:指宫刑。
[4]刑僇:刑罚。僇,杀戮。
[5]强力:指办事能力很强。
[6]狱法:刑法。
[7]举:推荐;选拔。中车府令:车府令是掌管皇帝出巡车辆的官吏。
[8]私事:私自交结。胡亥(前230—前207):秦二世。秦始皇少子。前210—前207年在位。后被赵高逼迫自杀。
[9]喻:开导;告诉。决狱:审理和判决诉讼案。
[10]法治:依法惩治。
[11]阿:歪曲;违背。
[12]当:处以相当的刑罚;判罪。
[13]敦:办事认真努力。
[14]官爵:官职,爵位。
【原文】
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1],直抵甘泉[2],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3]谷,千八百里。道未就[4]。
【译文】
[1]道:道经;经过。九原:地名,在现在的内蒙古包头市西。又为郡名,地在今内蒙古包头市一带。
[2]甘泉:山名,又为汉宫名。
[3]堑:挖掘。堙:堵塞。
[4]就:成功;完成。
【原文】
始皇三十七年冬,行出游会稽[1],[2]海上,北走琅邪[3]。道病,使蒙毅还祷[4]山川,未反[5]。
【译文】
[1]会(kuài)稽:山名。在今浙江省绍兴市东南。
[2](bànɡ):通“傍”。
[3]琅邪:山名。在今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南部。
[4]祷:祭神求福。
[3]反:通“返”。
【原文】
始皇至沙丘崩[1],秘[2]之,群臣莫知。是时丞相李斯[3]、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常从,高雅[4]得幸于胡亥,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为[5]己也,因有贼心[6],乃与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阴谋[7],立胡亥为太子[8]。太子已立,遣使者以罪赐公子扶苏[9]、蒙恬死。扶苏已死,蒙恬疑而复请[10]之。使者以蒙恬属吏[11],更置[12]。胡亥以李斯舍人为护军[13]。使者还报,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赵高恐蒙氏复贵而用事[14],怨之。
【译文】
[1]沙丘:地名。在今河北省平乡县东北。崩:旧称帝王死。
[2]秘:不公开;封锁消息。
[3]李斯(?—前208):楚国上蔡人。
[4]雅:素来;一向。
[5]为:帮助;卫护。
[6]贼心:阴狠害人之心。
[7]阴谋:暗中策划。
[8]太子:确定继承皇位的皇子,一般为嫡长子。
[9]扶苏:秦始皇长子。因谏阻秦始皇焚书坑儒,被派驻上郡监蒙恬军。
[10]复请:再次请求申诉。
[11]属:交付;委托。吏:指执法官吏。
[12]更置:调换接替。
[13]舍人:派有职务的门客;家臣。护军:武官名。负责调节各将领的关系。
[14]用事:掌权;执政。
【原文】
毅还至,赵高因为胡亥忠计,欲以灭蒙氏,乃言曰:“臣闻先帝欲举贤立太子[1]久矣,而毅谏曰‘不可’。若知贤而俞[2]弗立,则是不忠而惑[3]主也。以臣愚意,不若诛之。”胡亥听而系蒙毅于代[4]。前已囚蒙恬于阳周[5]。丧[6]至咸阳,已葬,太子立为二世皇帝,而赵高亲近,日夜毁恶[7]蒙氏,求[8]其罪过,举劾[9]之。
【译文】
[1]先帝:指秦始皇。举贤立太子:选贤才确定太子。
[2]若:此;其。俞:通“逾”。
[3]惑:迷惑,蛊惑。
[4]代:县名。在今河北省蔚县东北。
[5]阳周:县名。在今陕西省子长市西北。
[6]丧:指秦始皇的丧车。
[7]毁恶:诽谤中伤。
[8]求:寻求;寻找。
[9]举劾:检举,弹劾。
【原文】
子婴[1]进谏曰:“臣闻故赵王迁杀其良臣李牧[2]而用颜聚,燕王喜阴用荆轲[3]之谋而倍秦之约,齐王建杀其故世忠臣而用后胜[4]之议。此三君者,皆各以变古者失其国而殃及其身。今蒙氏,秦之大臣谋士[5]也,而主欲一旦[6]弃去之,臣窃[7]以为不可。臣闻轻虑[8]者不可以治国,独智[9]者不可以存君,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10]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11]也,臣窃以为不可。”
【译文】
[1]子婴:嬴子婴。
[2]赵王迁:赵迁。前235—前228年在位,为秦国所虏。李牧:赵将。赵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将他杀了。
[3]燕王喜:姬喜。前254—前222年在位,为秦国所虏。荆轲:卫国人。刺客。前227年受燕太子丹派遣去行刺秦王,未成,被杀。详见《刺客列传》。
[4]齐王建:田建。前264—前221年在位,为秦国所虏。故世忠臣:前代忠臣;元老。后胜:齐国相。前221年秦兵攻齐,齐王建听信他的意见,向秦国投降,终于使齐国灭亡。
[5]谋士:出谋献策的人。
[6]一旦:一时;忽然。
[7]窃:私下;私自。谦敬副词。
[8]轻虑:考虑问题轻率。
[9]独智:独断专行,自以为是。
[10]节行:节操品行。
[11]意:意志;思想。离:离散。
【原文】
胡亥不听。而遣御史曲宫乘传之[1]代,令蒙毅曰:“先主欲立太子而卿难[2]之。今丞相以卿为不忠,罪及其宗[3]。朕[4]不忍,乃赐卿死,亦甚幸矣。卿其图[5]之!”毅对曰:“以臣不能得先主[6]之意,则臣少宦[7],顺幸[8]没世,可谓知意矣。以臣不知太子之能,则太子独从,周旋[9]天下,去[10]诸公子绝远,臣无所疑矣。夫[11]先主之举用太子,数年之积[12]也,臣乃何言之敢谏,何虑之敢谋!非敢饰辞[13]以避死也,为羞累先主之名,愿大夫[14]为虑焉,使臣得死情实[15]。且夫顺成全者,道之所贵[16]也;刑杀者,道之所卒[17]也。昔者秦穆公杀三良[18]而死,罪百里奚[19]而非其罪也,故立号曰‘缪’[20]。昭襄王杀武安君白起[21]。楚平王杀伍奢[22]。吴王夫差杀伍子胥[23]。此四君者,皆为大失,而天下非[24]之,以其君为不明,以是籍[25]于诸侯。故曰:‘用道治者不杀无罪,而罚不加于无辜。’唯[26]大夫留心!”使者知胡亥之意,不听蒙毅之言,遂杀之。
【译文】
[1]御史:官名。春秋战国时各国皆有御史,掌管文书和记事。曲宫:人名。传(zhuàn):指驿站或驿站的车马。之:去到。
[2]难(nàn):非难;责问。
[3]宗:宗族;族家。
[4]朕(zhèn):古人自称,从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5]其:应当。祈使副词。图:图谋;考虑。
[6]以:以为;认为。先主:指秦始皇。
[7]少:年少时。宦:做官。
[8]顺幸:顺意而得到宠幸。
[9]周旋:周游。
[10]去:距离;超过。
[11]夫:发语词。
[12]积:积累。
[13]饰辞:托辞粉饰。
[14]大夫:官阶名。这里作为尊称。
[15]情实:实情;真相。
[16]道:事物的规律;道理;道义。贵:重视;崇尚。
[17]卒:唾弃。
[18]秦穆公:嬴任好。前659—前621年在位。三良:三位贤臣。
[19]罪:加罪;惩罚。动词。百里奚:春秋时虞国人。
[20]立号曰“缪”:“缪”作为谥号用字,有两音两义:一、音义均同“穆”,是美谥;二、音义均同“谬”,是恶谥。史籍通常认为嬴任好的谥号是美谥,故多作“穆”。
[21]白起:秦国郿(今陕西省眉县)人,秦将。以战功封武安君。后因与秦昭王意见不合,又遭秦将范雎忌刻,被赐死。详见《白起王翦列传》。
[22]楚平王:熊居。春秋时楚国国君,前528—前516年在位。伍奢:春秋时楚国人,任太子太傅。因少傅费无忌诬陷太子,伍奢劝平王不要听谗言而疏远骨肉,平王怒,将伍奢和他的儿子伍尚一道杀死。
[23]吴王夫差:春秋时吴国国君,前495—前473年在位。伍子胥:伍员。伍奢的次子。
[24]非:非议;责怪。
[25]籍:通“藉”,狼藉;名声不好。
[26]唯:表示希望的意思。
【原文】
二世又遣使者之阳周,令蒙恬曰:“君[1]之过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2]内史。”恬曰:“自吾先人[3],及至子孙,积功信[4]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5],然自知必死而守义[6]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昔周成王[7]初立,未离襁褓,周公旦[8]负王以朝,卒[9]定天下。及成王有病甚殆[10],公旦自揃[11]其爪以沉于河,曰:‘王未有识[12],是旦执事[13]。有罪殃,旦受其不祥[14]。’乃书而藏之记府[15],可谓信矣。及王能治国,有贼臣言:‘周公旦欲为乱久矣,王若不备[16],必有大事。’王乃大怒,周公旦走而奔于楚,成王观于记府,得周公旦沉书,乃流涕曰:‘孰[17]谓周公旦欲为乱乎!’杀言之者而反[18]周公旦。故《周书》曰:‘必参而伍[19]之。’今恬之宗,世无二心,而事卒于此,是必孽臣[20]逆乱,内陵[21]之道也。夫成王失而复振[22]则卒昌;桀杀关龙逢[23],纣杀王子比干[24]而不悔,身死则国亡。臣故曰过可振而谏可觉[25]也,察[26]于参伍,上圣[27]之法也,凡臣之言,非以求免于咎[28]也,将以谏而死,愿陛下为万民思从道也。”使者曰:“臣受诏[29]行法于将军,不敢以将军言闻[30]于上也。”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31],徐[32]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33]之辽东,城堑[34]万余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35]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译文】
[1]君: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2]法及:依法律涉及;株连。
[3]先人:祖先。指蒙骜、蒙武。
[4]功信:功劳;忠信。
[5]倍畔:通“背叛”。
[6]义:适宜合理。这里指所谓君臣大义。
[7]周成王:姬诵。西周国王。
[8]襁褓:包裹婴儿的布幅被子。周公旦:姬旦。
[9]卒:终于。
[10]殆:危险。
[11]揃(jiǎn):剪断。
[12]识:知识;识别事物的能力。
[13]执事:掌管国家大事。
[14]不祥:灾祸;灾难。
[15]记府:收藏文书的地方;档案馆。
[16]备:提防。
[17]孰:谁。
[18]反:通“返”,使动用法。
[19]周书:指《逸周书》。参(sān)而伍之:多方咨询,反复审察。
[20]孽臣:乱臣贼子。暗指赵高。
[21]陵:通“凌”,侵犯;欺侮。
[22]失:过失;过错。振:挽救;弥补。
[23]桀:夏朝末代君主。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后为商汤所放逐。关龙逢:夏桀的大臣,因劝谏桀而被杀。
[24]纣:商朝末代君主。比干:商纣的叔父。
[25]觉:觉悟;省悟。
[26]察:考察;询问。
[27]上圣:最英明的君主。
[28]咎:灾祸;罪过。
[29]诏:皇帝的命令文告。
[30]闻:传报。
[31]良久:很久。
[32]徐:慢慢地。
[33]固:本来。属:连接。
[34]城:指城墙。堑:壕沟,即护城河。
[35]绝地脉:古代的迷信观点,以为断绝土地脉络的人是要受上天惩罚的。
【原文】
太史公曰:吾适[1]北边,自直道[2]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3],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4]百姓力矣。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5],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6],振[7]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8],而阿[9]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
【译文】
[1]适:去;到。
[2]直道:指秦从九原直达甘泉的大道。
[3]亭障:供防守用的堡垒。
[4]轻:轻视;乱用。
[5]痍:创伤。瘳(chōu):痊愈。
[6]强(qiǎnɡ)谏:极力劝说。
[7]振:振救;救济。
[3]务:努力维护。和:和平;和睦。
[9]阿:迎合;曲从。
【译文】 #
蒙恬,他的祖先是齐国人。蒙恬的祖父蒙骜,从齐国来到秦国侍奉秦昭王,官做到上卿。秦庄襄王元年,蒙骜担任秦国的将领,领兵攻打韩国,夺取了成皋、荥阳等地,设置了三川郡。庄襄王二年,蒙骜率兵进攻赵国,夺取了三十七个城邑。秦始皇三年,蒙骜率军攻打韩国,夺取了十三个城邑。秦始皇五年,蒙骜率军攻打魏国,攻占了二十个城邑,设置了东郡。秦始皇七年,蒙骜去世。蒙骜的儿子名叫蒙武,蒙武的儿子名叫蒙恬。蒙恬曾经学习过刑法,担任狱官,掌管狱讼的文书工作。秦始皇二十三年,蒙武担任秦国的副将,跟王翦一同去进攻楚国,大败楚军,杀死了楚将项燕。秦始皇二十四年,蒙武又率军攻打楚国,俘虏了楚王。蒙恬的弟弟名叫蒙毅。
秦始皇二十六年,蒙恬由于出身将门的关系,得以担任秦军的将领,领兵攻打齐国,大败齐军,被任命为内史。当时,秦已经兼并天下,便派遣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上驱逐戎族和狄族,收复黄河以南的土地。修筑长城,利用地势,用来控制险要的关塞,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绵延长达一万多里。此后渡过黄河,占据阳山,逶迤向北延伸。率兵宿营在野外十多年,驻守上郡。这时,蒙恬的声威震慑匈奴。秦始皇非常敬重宠信蒙氏兄弟,信任他们,赏识他们。因此,亲近蒙毅,使他官位达到上卿,外出时陪着皇帝同乘一辆车,在朝时侍奉在皇帝面前。蒙恬管理外务时,蒙毅常替他在朝内谋划,称为忠信大臣。因此,就是其他将相,也没有谁敢和他们相争。
赵高是赵国王族中疏远的亲属。赵高兄弟几个人,都出生于惩治并关押犯人的隐宫,他们的母亲受过刑罚,所以世代地位卑贱。秦始皇听说赵高有能力,精通刑狱法律,便选拔他担任中车府令。赵高就私下侍奉公子胡亥,教他学习审判案件。赵高曾犯大罪,秦始皇命令蒙毅依法惩处他。蒙毅不敢违背法律,依法判处赵高死刑,开除他的宦官籍。秦始皇认为赵高平时办事认真,就赦免了他,恢复了他的官职、爵位。
秦始皇想游历天下,取道九原郡,直达甘泉离宫,便派遣蒙恬开路,从九原郡到甘泉,辟山填谷,长达一千八百里。道路未能完成。
秦始皇三十七年冬天,启程游会稽,沿海而上,北向琅邪。途中始皇生病了,便派蒙毅回头向山川神灵祈祷。蒙毅还没有回返。
秦始皇到达沙丘就病死了,但不公开消息,大臣们都不知道。这时,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经常陪侍始皇身边。赵高一向很得胡亥的宠幸,想要拥立胡亥继承皇位,又怨恨蒙毅当初依法惩办他而没有救助他,因而有坏心眼,就跟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谋划,拥立胡亥作太子。太子确立以后,就派遣使者用罪名让公子扶苏和蒙恬自杀。扶苏死后,蒙恬有所猜疑,就请求申诉。使者把蒙恬交给狱吏,派人接替了蒙恬的职务。胡亥用李斯的家臣担任护军。使者回来汇报,胡亥已经听说扶苏死了,就想要释放蒙恬。赵高唯恐蒙氏兄弟再次显贵而掌权,仍然对他们怀恨在心。
蒙毅回来了,赵高利用替胡亥竭忠的谋划,想趁机消灭蒙氏兄弟,就对胡亥说:“我听说先帝想选用贤才确立太子很久了,蒙毅却劝谏说‘不可以’,明知道您贤能而拖延不让立为太子,就是对您不忠而且欺骗先帝。按照我愚昧的想法,不如杀死他。”胡亥听了赵高的话,就把蒙毅囚禁在代地。以前已经把蒙恬囚禁在阳周。秦始皇的灵柩运到咸阳,安葬完毕,太子胡亥登位为二世皇帝,赵高最得亲信,日夜中伤毁谤蒙氏兄弟,搜罗他们的罪过,检举弹劾他们。
子婴进言规劝说:“我听说以前赵王迁杀害他的贤臣李牧以后,任用颜聚;燕王喜暗中用荆轲的计谋,而违背燕、秦盟约;齐王建杀死他前代的忠臣,而用后胜的意见:这三位君主,都是由于各自改变本国的旧规,导致国家灭亡,而且祸殃连及自身。如今,蒙氏兄弟是秦朝的大臣、谋士,而君王想一朝抛弃他们,我私下认为不行。我听闻思虑事情轻率的人不能治理国家,不集思广益的人不能保全君位。诛杀忠臣而任用没有德行节操的人,这样对内使群臣互不信任,对外使战士的斗志涣散。我私下以为不行。”
胡亥不听从劝谏,却派遣御史曲宫乘坐驿车前往代地,命令蒙毅说:“先主想要立太子,而您却难为他。如今认为您不忠诚,罪过牵连到您的家族。我不忍心,只赐您一死,也算是很幸运了。您自己考虑这件事吧!”蒙毅回答说:“假如说我不能得到先帝的欢心,那么我从年轻时开始做官,顺从先帝的意旨而得到宠幸,直到先帝去世,可称得上能了解先帝的心意吧!假如说我不知道太子的才能,那么太子独自跟从先帝,周游天下,宠幸远远超过各位公子,我没有什么怀疑的地方啊!先帝选立太子,是考虑多年的结果,我还有什么话敢进谏,还有什么计策敢谋划!我不敢用粉饰言辞来逃避死罪,只是由于牵累到先帝的名誉感到羞耻,希望大夫加以考虑,使我能死于罪有应得。况且顺理成全,是道义所推重的;严刑诛杀,是道义所唾弃的。从前,秦穆公用三位贤臣殉葬,判处百里奚以不恰当的罪名,所以谥号命为缪;秦昭襄王杀死武安君白起;楚平王杀死伍奢;吴王夫差杀死伍子胥:这四位君主,都是大错特错,所以天下人都非议他们,认为这几位君王是不贤明的,所以他们在诸侯国中声名狼藉。所以说,用道义治国的人不杀害无罪的臣民,而刑罚也不加在无罪者的身上。希望大夫留意!”使者知道胡亥的意图,不听蒙毅的辩白,就杀死了他。
秦二世又派遣使者到阳周,命令蒙恬说:“您的过失够多了,而您的弟弟蒙毅有大罪,依法牵连到内史。”蒙恬说:“从我的祖先,直到子孙,在秦国建立功业和名誉已经三代了。如今,我率领三十万大军,虽然身遭囚禁,但我的势力足够反叛。然而,我之所以自知死定了还遵守节义,是不敢玷辱祖先的教诲,而且不忘怀先帝。从前周成王刚登位的时候,还是襁褓中的一个幼儿,周公姬旦身背着他朝见,终于平定了天下。等到成王有病很危险的时候,周公姬旦自己剪下指甲来投入黄河,说:‘君王年幼无知,是我姬旦管事。如若有罪过,由我姬旦承受那祸殃。’于是把话记录下来,收藏在档案馆里。这可说是竭尽忠信了。到了周成王能够治理国家时,有奸臣说:‘周公旦想要作乱已经很久了。君王如果不加防备,必定有大变故。’成王就非常恼怒,周公姬旦逃奔到楚国。成王到档案馆察看,得到了周公姬旦投指甲入黄河时的祷词记录,就流着眼泪说:‘谁说周公旦想要作乱呢?’他杀掉了进谗言的人,而让周公姬旦回来。所以,《周书》上说:‘一定要三番五次地复议。’如今我蒙氏家族,世代尽忠朝廷,没有异心,而事情结果竟然这样,这一定是因为乱臣倒行逆施,凌驾王室之上的结果。周成王虽然有过失但能补救,终于使周朝昌盛;夏桀杀死关龙逢,商纣杀死王子比干而不后悔,最终身死国亡。所以,我认为犯了过失可以补救,听从劝谏可以觉醒。三番五次地审察,是先贤的方法。我所说的话,并不是用来求得免于追究罪责,而是将要为忠言直谏而死。希望陛下能为千万百姓考虑遵从的道路。”使者说:“我受命来对将军执行刑法,不敢把将军的话转达给皇上。”蒙恬深深地叹息说:“我对上天有什么罪,无罪却得死吗?”很久,他又慢慢地说:“我蒙恬的罪过,本来就该死了!从临洮连接到辽东,筑城墙,挖沟,长达一万多里,这中间不能没有切断地脉之处啊!这就是我的罪过。”于是,吞毒药自杀了。
太史公说:“我到北部边境,从开辟的直道回来,沿途看到蒙恬为秦朝构筑的长城、堡垒,劈山填谷,连通直道,这本来就太轻视人民的财力了。当秦国刚刚兼并诸侯的时候,天下人心还没有安定,战争的创伤还没有痊愈,而蒙恬身为名将,不在这时候极力进谏,拯救人民的危难,奉养老人,抚育孤儿,致力维护百姓的安定,反而曲意逢迎,大兴土木。这样,他们兄弟被杀,不也应该吗?怎么竟归罪于地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