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卷
三代世表第一(表略)
《史记》有十篇年表,用表格形式谱列某一时期的史事人物。年表前面有一段文字概说,习惯称之为表序。表序集中地阐述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史学理论,同时提示年表内容,言约义丰,必须作贯通的阅读,方知司马迁作史之意。
前人阐释史表,主要是从组织材料上立论。唐司马贞曰:“《礼》有《表记》,而郑玄云‘表,明也’。谓事微而不著,须表明也,故言表也。”(《三代世表·索隐》)。清赵翼说:“《史记》作十表,仿于周之谱牒,与纪传相为出入,凡列侯、将、相、三公、九卿功名表著者,既为立传,此外大臣无功无过者,传之不胜传,而又不容尽没,则于表载之,作史体裁,莫大于是。”(《二十二史札记》卷一)准此,则“表”之义有三:其一,表隐微细事,使之鲜明;其二,扩大纪、传的记事范围;其三,表与纪传互为经纬,是联系纪传的桥梁。从编纂方法看,这些解释无疑是正确的。但这只是表层意义。
从史学构架立论,十表为司马迁精心之作,每篇年表均有切合内容的特殊结构。十表合成一系统结构,深微的史学义理蕴藏于年表的结构。十表的史学义理也可以概为三点:其一,编年记正朔,与本纪互相贯通,发明补充,展现天下大势为全书之纲;其二,打破王朝体系,划分历史变革的时代段落;其三,各表结构与表序结合,阐述深微大义,最具《春秋》笔法。
十表篇目依年代顺序排列,按时代断限将黄帝至汉武帝近三千年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上古、近古、今世;分为五个时期,即三代、春秋十二诸侯、战国、秦汉之际、汉兴以来。
《太史公自序》强调:“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本于兹,于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
《三代世表》谱列五帝三代世系,而篇名只称“三代世表”,不命名为“五帝三代世表”,这是因为五帝禅让,不是传代;且五帝之世为传说之史,世系也不可确考;而三代称王以后世系才较为明晰,故定名“三代世表”。全表分为两截,谱列内容以帝王世次为经,前半截以不居帝王位者世次为纬,后半截以周初所封自鲁至曹十国世次为纬。主旨是“观百世之本支”,追溯历史起于黄帝,宣扬大一统。
【原文】
太史公曰:五帝、三代[1]之记,尚[2]矣。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3],周以来乃颇[4]可著。孔子因史文次《春秋》[5],纪元年[6],正时日月[7],盖其详哉。至于序《尚书》[8]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不可录。故疑则传疑[9],盖其慎也。
【译文】
[1]五帝:传说上古时代氏族公社军事民主制时期的五位帝王。《史记》开篇为《五帝本纪》,以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为五帝。三代:夏、殷、周。
[2]尚:通“上”,久远。
[3]谱:按类编列。这里指填制表格。
[4]颇:略,稍稍。
[5]因:凭借。次:编次。这里指撰写。《春秋》:孔子依据鲁国史记资料编撰的一部编年史,记载起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间东周王室及诸侯列国间的史事。后世称《春秋》所载这段历史为春秋时代。
[6]纪元年:按年编次帝王相承的历史。纪,条列。元年,帝王即位之始年。
[7]正:矫正,考核。
[8]序《尚书》:编次、整理《尚书》。《尚书》,五经之一,孔子选编的一部古典文献集。
[9]疑则传疑:对不可确考的传说,或同一事物的不同异说,只作客观记载,称疑则传疑。这里指殷以前的帝王世次,不可确考。
【原文】
余读《谍记》[1],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稽其《历谱谍》《终始五德之传》[2],古文[3]咸不同,乖异[4]。夫子之弗论次其年月,岂虚哉[5]!于是以《五帝系谍》《尚书》集世纪黄帝以来讫共和为《世表》[6]。
【译文】
[1]谍记:《索隐》认为是记载古代帝王世系和谥号的书。《汉书·艺文志·历谱》有《黄帝五家历》三十三卷、《颛顼历》二十一卷、《古来帝王年谱》五卷等书。这些书均是春秋以后的伪托书,所记古帝王年数、世系,乃传闻奇说的记录,司马迁认为不可靠,弃而不取,表现了他的科学精神。
[2]稽其句:稽,考核,校勘。《历谱谍》:《索隐》认为是历代的《谍记》。按:应指历谱家所写《谍记》。《终始五德之传》:阴阳家所论著的五德循环更替之书。《艺文志·阴阳家》有《公梼生终始》十四篇,班固论云:“传邹奭《始终书》。”又《邹子》四十九篇。这些书就是所谓“终始五德之传”。终始,即循环、更替。阴阳家认为古代帝王相承及朝代更替,依金、木、水、火、土五德相生相克之理转次相承,循环无已。
[3]古文:指用古代文字书写的先秦古籍,重点指儒家典籍。先秦古文字称籀书,又叫大篆。秦汉文字改革,秦用小篆,汉用隶书,称今文。
[4]乖异:抵牾,矛盾。司马迁将历谱家的《谍记》与阴阳家的“五德终始”互校,又与儒家古文对照,结果出入很大,矛盾百出。
[5]夫子句:夫子,指孔子。这里说孔子序《尚书》略无年月,并非写作上的疏失,而是文献无征,故阙而不载,正是科学的态度。《尚书》即为古文典籍之一。
[6]于是句:《五帝系谍》,古书名,《大戴礼》中有《五帝德》《帝系姓》两篇。这句是说《三代世表》是根据《五帝德》和《帝系姓》并参考《尚书》编次而成的。集世,指编述了世系。共和,公元前841年西周国人赶走了残暴的厉王,王室政权由周公、召公两卿共同执政,史称共和。共和维持了十四年后,大臣们拥立了厉王之子即位,就是周宣王,恢复了周天子的统治。这一重大事件司马迁作为历史断限的临界点,所以《三代世表》起于黄帝,迄于共和,而以共和元年为《十二诸侯年表》之起点。
【原文】
张夫子问褚先生[1]曰:“《诗》言契、后稷皆无父而生[2]。今案诸传记咸言有父,父皆黄帝子[3]也,得无与《诗》谬[4]乎?”
褚先生曰:“不然。《诗》言契生于卵,后稷人迹者,欲见其有天命精诚[5]之意耳。鬼神不能自成,须人而生,奈何无父而生乎!一言有父,一言无父,信以传信,疑以传疑,故两言之。尧知契、稷皆贤人,天之所生,故封之契七十里,后十余世至汤,王天下。尧知后稷子孙之后王也,故益封之百里,其后世且千岁,至文王而有天下。《诗传》曰[6]:‘汤之先为契,无父而生。契母与姊妹浴于玄丘水。有燕衔卵堕之,契母得,故含之,误吞之,即生契。契生而贤,尧立为司徒[7],姓之曰子氏。子者兹;兹,益大也。诗人美而颂之曰:“殷社芒芒,天命玄鸟,降而生商[8]。”商者质[9],殷号也。文王之先为后稷,后稷亦无父而生。后稷母为姜嫄,出见大人迹而履践之,知于身,则生后稷。姜嫄以为无父,贱而弃之道中,牛羊避不践也。抱[10]之山中,山者养之。又捐[11]之大泽,鸟覆席食之[12]。姜嫄怪之,于是知其天子,乃取长[13]之。尧知其贤才,立以为大农,姓之曰姬氏。姬者,本也。诗人美而颂之曰“厥初生民[14]”,深修益成,而道后稷之始也。’孔子曰[15]:‘昔者尧命契为子氏,为有汤也。命后稷为姬氏,为有文王也。太王命季历[16],明天瑞[17]也。太伯[18]之吴,遂生源[19]也。’天命难言,非圣人莫能见。舜、禹、契、后稷皆黄帝子孙也。黄帝策天命而治天下,德泽深后世,故其子孙皆复立为天子,是天之报有德也。人不知,以为氾[20]从布衣匹夫起耳。夫布衣匹夫安能无故而起王天下乎?其有天命然。”
【译文】
[1]张夫子:即张长安。褚先生:即褚少孙。两人均是西汉《诗经》大儒王式的学生,对鲁诗有贡献。事见《汉书·儒林传》。“夫子”“先生”均是尊称。两人为元、成间博士。褚少孙雅好《太史公书》,即《史记》,他续补了十篇,附骥《史记》而行,用“褚先生曰”来说明续补之由,并与司马迁原作相区别。此篇是褚少孙为《三代世表》写的后录,解释两传存疑。《史记·殷本纪》载殷始祖契为其母简狄吞玄鸟卵而生;《史记·周本纪》载周始祖后稷名弃,其母姜嫄践巨人迹而生,是为无父。又姜嫄为帝喾元妃,简狄为帝喾次妃,弃、契两人皆帝喾之子,《三代世表》载其所出,是为有父。这两种说法,司马迁皆有根据。在汉代经学分为古文、今文两派。古文家从父权制观念立说,主张三代始祖皆父生;今文家为了神化帝王受命,取神生说,是无父而生。两种观念皆有传说史影,反映人类从母权制到父系社会的历史过程。褚少孙时代的学者还不能科学地解释这两种传说史影,于是褚少孙用两传存疑来解释。所谓两传存疑,就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说法加以并存,留待后人去稽考,叫两传存疑。
[2]《诗》言句:指《诗经·商颂·玄鸟》和《大雅·生民》两首诗。《玄鸟》颂商始祖契,《生民》颂周始祖后稷。
[3]黄帝子:黄帝子孙。司马迁作《史记》将三代始祖、列国诸侯、周边民族都追溯为黄帝子孙,因黄帝完成了父权制的统一,结束了部落纷争,所以司马迁有意识地以黄帝为述史开端,借黄帝来构成大一统历史观,在心理上消除各种氏族的畛域偏见,走向中央一统。北齐魏收作《魏书》,在《序纪》中说:“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为氏。”魏收把拓跋氏附会为黄帝子孙是效法司马迁的大一统历史观,为拓跋氏入主中原制造舆论。中华民族皆黄帝子孙就奠基于《史记》,《三代世表》具体谱列世系,这是当时的一种进步历史观,不仅在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上起了巨大的进步作用,而且“黄帝子孙”这一观念至今乃至永远都有无限的号召力,它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4]得无:难道不。谬:违背,矛盾。
[5]天命:上天意旨。精诚:真诚。
[6]《诗传》曰:这里引文为鲁诗的解说。传,解说文字。
[7]司徒:古代掌土地、户籍的最高长官。
[8]殷社芒芒等句:这里的诗句引自《诗经·商颂·玄鸟》。原诗作:“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殷社,指商地。盘庚迁殷前国号商,故城在今河南省商丘市;盘庚迁殷国号殷,殷墟在今河南安阳市小屯村。芒芒:广大的样子。玄鸟:燕子。
[9]质:朴质。
[10]抱:读为“抛”。
[11]捐:丢弃。
[12]鸟覆席食之:鸟覆盖着他,又铺垫着他,还喂食给他。席,《周本纪》作“荐”,即铺垫。
[13]长:抚养使之成长。
[14]厥初生民:引自《诗经·大雅·生民》。厥,其。生民,指后稷。
[15]孔子曰:引自纬书。
[16]太王:文王祖父古公亶父,为周族先公杰出首领之一。太王为周武王所追封。季历:太王少子,文王之父。
[17]天瑞:上天降下的祥瑞。
[18]太伯:古公亶父长子,他为了让位季历,逃奔勾吴成为吴国始祖,史称吴太伯。
[19]生源:指周代产生的本源。由于太伯奔吴,季历嗣位,所以才有文王、武王建立周朝。
[20]氾:通“泛”,普遍。
【原文】
“黄帝后世何王天下之久远邪?”
曰:“《传》云天下之君王为万夫之黔首请赎民之命者帝[1],有福万世。黄帝是也。五政[2]明则修礼义,因天时举兵征伐而利者王,有福千世。蜀王[3],黄帝后世也,至今在汉西南五千里,常来朝降[4],输献于汉,非以其先之有德,泽流后世邪?行道德岂可以忽乎哉!人君王者举而观之。汉大将军霍子孟[5]名光者,亦黄帝后世也,此可为博闻远见者言,固难为浅闻者说也。何以言之?古诸侯以国为姓,霍者,国名也。武王封弟叔处于霍[6],后世晋献公灭霍公,后世为庶民,往来居平阳。平阳在河东[7],河东晋地,分为卫国。以《诗》言之,亦可为周世[8]。周起后稷,后稷无父而生。以三代世传言之,后稷有父名高辛;高辛,黄帝曾孙。《皇帝终始传》[9]曰:‘汉兴百有余年,有人不短不长[10],出白燕之乡[11],持天下之政,时有婴儿主[12],却行车[13]。’霍将军者,本居平阳白燕。臣为郎时[14],与方士考功会旗亭下[15],为臣言,岂不伟哉[16]!”
【译文】
[1]《传》云句:传,泛指经传古书。此句有讹文,《史记会注考证》认为“黔首”当作“元首”。赎,通“续”,延续。句意谓,古书上说,作为天下的君王,他是万民的元首,也就是能延续人民生命的人才能成为帝王。
[2]五政:古以兴农桑、审好恶、宣文教、立武备、明赏罚为五政。
[3]蜀王:名蚕丛,传说为昌意之庶子封于蜀的后裔。昌意,黄帝次子。蜀王为昌意之后,故为黄帝子孙。
[4]朝降:义不通,降字为衍文。朝,朝见天子。
[5]霍子孟:霍光的字。霍光,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人,官至大将军,辅佐昭宣中兴的大政治家。《汉书》有传。
[6]霍:西周武王弟姬处的封国。古霍邑在今山西省霍州市西南。
[7]河东:汉郡名,治所安邑,在今山西省夏县西北。
[8]世:世系,子孙。霍氏为姬处后裔,因此为周之子孙。
[9]《皇帝终始传》:阴阳家言五行谶纬之书。
[10]不短不长:中等身材。指霍光。《汉书·霍光传》载,身高仅七尺三寸,合1.69米。
[11]白燕之乡:乡名白燕。《正义》作“白彘”。
[12]婴儿主:指昭帝刘弗陵,八岁即位,霍光辅政。
[13]却行车:倒退行车,喻霍光擅权,帝辇不得前行。
[14]臣为郎时:褚少孙在宣帝五凤四年(前54)应博士弟子选,甘露元年(前53)以高第为郎,元、成间为博士。郎,宫廷禁卫官,属郎中令。
[15]与方士考功会旗亭下:曾和有职衔的老资格方士在旗亭下相会。方士,医卜星相一类人的通称。考功,方士的官衔,授予年老资深的方士。旗亭,即市楼,古时建于集市之中,上立旗,故称旗亭,为观察指挥集市之所。
[16]为臣言。岂不伟哉:指方士在旗亭下对褚少孙讲述了霍光执政的故事,他们对我说了这些。难道不是很伟大吗!
【译文】 #
太史公说:关于五帝以及三代的记载,年代很久远了。殷商以前的诸侯世系已无法编排,周代以来的世系才稍微能够著录。孔子依据有限的史籍和文献编著《春秋》按照年月日记录史事,订正了时日月的错识,是多么详尽啊!至于他编排的《尚书》记录亦不齐全,一般不记年月;有的有记述,可是大多数没有,不能著录。所以有疑问的地方就保留疑问,孔子这样做大概是出于谨慎吧。
我阅读了一些谱牒类著作,从黄帝以来都有年代的记叙。考察那些历书、谱牒和五德终始循环转换的情况,古代文献记载全都不一样,孔子没有论列那些年月,难道是没有道理的吗!于是,我利用《五帝系谍》《尚书》编列的世系,记载黄帝以来到共和这一时期,撰成《三代世表》。
张夫子问褚先生:“《诗经》里说契、后稷没有父亲,又有传说他们的父亲是黄帝,难道《诗经》是谬记?”
褚先生说:“不是。《诗经》说契是蛋生,这是想表示天命精诚的意思。鬼神不能自己生成,必须靠人产生,怎么会没有父亲就诞生呢!有人说有父亲,有人说没有,两种说法,有人相信,有人怀疑。尧知晓契和后稷都是当世贤人为天生,所以给契七十里地为封邑,传了十余世后至汤,汤得天下为商。尧知晓后稷的子孙也必得天下,因而给后稷百里地为封邑。千年后,果然后稷的子孙文王得有天下,是为周。《诗传》说:‘汤的先祖没有父亲,契母和他的姐妹到玄丘水洗澡,有燕雀携卵掉下,契母好奇误食而生契。契生来就贤,尧封他为司徒,专司土地疆域管理。尧赐契姓子,子就是兹,意思是日益强大。诗人称颂:“殷社茫茫,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文王先祖后稷也没有父亲,他的母亲叫姜嫄,她出门遇巨人脚印践踩后生下后稷。姜嫄嫌弃此子无父,弃之于路,有牛羊过也避而不践踏他。弃之于荒山,而有山里人或者禽兽喂养他。弃之于江湖中,有鹏鸟张翅为铺垫不致他淹死,并喂养他食物。姜嫄非常奇怪,认为他是上天之子,于是把他养大。尧知晓后稷贤,就启用他为大司农,主管农业,劝课农桑。尧赐他姓姬,是本的意思。诗人称颂他“厥初生民”,深修益成而道后稷之始也。’孔子说:‘往昔尧赐契姓子,后有商汤。赐后稷为姬姓后有文王建周。大王受天命传位季历,是为祥瑞,太伯建吴是后稷子孙繁衍的源本。’天命是很难说的,非圣人难以预见。舜、禹、契、后稷都是黄帝的子孙,黄帝顺应天命而治理天下,恩德泽被后世。所以其子孙纷纷复为天子而拥有天下,这是上天的安排回报他的恩德。世人不知道,以为凡夫市井走卒也能受天命,凡夫俗子怎么可能无故拥有天下呢?只有那受天命的才可以啊?”
“黄帝后裔称王天下为什么那么长久呢?”
褚先生说:“《诗传》说天下的君主是人民的领袖,延续人民生命的人称帝。福荫万世,黄帝就是这样的人。施五政以定礼仪,顺应天命而起兵讨伐胜利者为王,福荫千世,就是蜀王。蜀王亦是黄帝的后裔,还在大汉西南五千里地的地方,称降于大汉,常来朝贺献贡。不是因为其祖先的恩德吗?行道布德是不可敷衍的,为人君主称王天下的人要自查反省。大将军霍光也是黄帝的后裔,这些事情只能和博闻远见的人讨论,很难和见识浅短的人说,为什么这样说呢?古时候,各诸侯都是以封地为姓,霍就是国名,周武王封他弟弟叔处为霍国国君,后来晋献公灭掉霍国,他的后裔就成为庶民了。居住于平阳,而平阳在河东,河东晋地分为卫国,按《诗经》里说也可以为周的后裔。周的帝王是后稷的后裔,后稷是没有父亲的,三代以来的传说,后稷的父亲是高辛(帝喾),高辛是黄帝的曾孙。《黄帝终始传》说:‘大汉兴起一百多年后,有不高不矮,出自白燕之乡的人把持天下。而此时天子年幼,此人命帝车倒退。’霍光本居于平阳白燕,当时我任郎官,与方士考功相会于旗楼下,他们对我说起这事,难道不是很伟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