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第一百二十四卷六国年表第三(表略)

第一百二十四卷

六国年表第三(表略)

《太史公自序》强调:“春秋之后,陪臣秉改,强国相王;以至于秦,卒并诸夏,灭封地,擅其号。作《六国年表》第三。”

《六国年表》接《十二诸侯年表》,编排也是年经国纬。“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讫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诸所闻兴坏之端。”表名“六国”,实谱八国,第一栏周,尊天下共主,纪年;第二栏秦,日食灾异载于秦表,而不载于周,又载秦事特详,即以秦系天下之存亡,褒美秦统一之业,故周、秦不在“六国”数中。表序简括地总结了秦统一六国的历史,是一篇专论秦朝兴亡的史论。要点有二:一是讨论秦统一中国的原因;二是评价短命秦朝在历史上的地位。

【原文】

大史公读《秦纪》[1],至犬戎败幽王[2],周东徙洛邑[3],秦襄公[4]始封为诸侯,作西畤[5]用事上帝,僭端见矣[6]。《礼》曰[7]:“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其域内名山大川。”今秦杂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义[8],位在藩臣而胪于郊祀[9],君子惧焉。及文公逾陇[10],攘夷狄[11],尊陈宝[12],营岐、雍[13]之间,而穆公[14]修政,东竟至河[15],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16]矣。是后陪臣执政[17],大夫世禄[18],六卿[19]擅晋权,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及田常[20]杀简公而相齐国,诸侯晏然[21]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三国[22]终之卒分晋,田和[23]亦灭齐而有之,六国之盛自此始。务在强兵并敌,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24]。矫称蜂出[25],誓盟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26]也。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27]之,比于戎翟,至献公[28]之后常雄诸侯。论秦之德义不如鲁卫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强也,然卒并天下,非必险固便形势利[29]也,盖若天[30]所助焉。

或曰:“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31]。”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故禹兴于西羌[32],汤起于亳[33],周之王也以丰、镐[34]伐殷,秦之帝用雍州[35]兴,汉之兴自蜀汉[36]。

【译文】

[1]《秦纪》:秦国史官记述的秦国史书。

[2]犬戎:西戎别名,又称畎夷、昆夷、混夷、串夷,古时活动在今陕西省凤翔县以北一带。幽王:西周末主名宫湦。公元前771年,犬戎入侵,幽王被杀于骊山,西周亡。

[3]洛邑:周初经营的东方军事重镇。西周亡,幽王子平王宜臼东迁洛邑,史称东周。洛邑故城在今洛阳市西。

[4]秦襄公:秦开国君主,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有功,被封为诸侯,赐岐山以西之地。前777至前766年在位。

[5]西畤:秦襄公在西陲建置的祭祀白帝的神祠。畤,止也,神灵所栖止之处所。畤建于西陲邑故名西畤。汉置西县,故城在今甘肃天水西南一百公里处盐关堡东南的西汉水南岸。

[6]僭端见矣:越礼称王的苗头出现了。白帝是五天帝之一,秦襄公祭白帝表示直接继承了天命,为称王作准备,所以说“僭端见矣”。

[7]《礼》曰后二句:见《礼记·曲礼》,原文是“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诸侯方祀,祭山川”。

[8]先暴戾,后仁义:把暴戾放在第一位,把仁爱礼义放在后面。

[9]胪于郊祀:陈列祭天的礼仪。胪,陈列。郊祀,在郊外祭天。

[10]文公:秦襄公之子,他越过陇山进入关中,击退犬戎,占有岐山以西之地。前765至前716年在位。陇:指陇山,又称陇坂、陇坻、陇首。陇山绵亘在今陕西省陇县、宝鸡以及甘肃省的清水、秦安一带。

[11]攘:排斥,打击。

[12]尊陈宝:陈宝是神雉名。秦文公在陈仓北坂,即宝鸡山北坡建置宝鸡神祠,制造神话说,有一只神雉化成了宝石,秦得宝石当为帝王。宝鸡地名由此而得。

[13]岐、雍:岐,即岐山,在陕西省凤翔县东。雍,即雍山,在凤翔县西。

[14]穆公:春秋五霸之一,前659年至前621年在位。秦穆公时,秦国占有全部关陇之地,东边国境线到了黄河岸边。

[15]竟:通“境”。河:黄河。

[16]侔:平等,比肩。

[17]陪臣执政:指春秋后期,诸侯国政权落入卿大夫之手。诸侯国的卿大夫对天子称陪臣,即臣之臣。

[18]世禄:世代相袭爵秩食禄。西周制度,卿大夫也是世袭。

[19]六卿:春秋末晋政权落入六卿之手,即韩、赵、魏、范、智、中行六家贵族。

[20]田常:齐大臣,相简公,后又杀简公立平公,专制齐政。

[21]晏然:安然,平静。指不作出反应。

[22]三国:晋六卿互相兼并,后剩下韩、赵、魏三家,于公元前453年瓜分晋国,又于公元前403年正式称诸侯。

[23]田和:田常曾孙,他夺取了姜齐政权。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承认田和为诸侯。

[24]谋诈句:这句是说,战国时,列国间钩心斗角,用奇谋诈术取胜,从而产生了纵横家。史称纵横家之说为长短说,西汉刘向校书时汇编成《战国策》。

[25]矫称蜂出:假传命令的事件层出不穷。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就是假传王命夺了晋鄙军。

[26]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这句是说,战国之世,尽管诸侯之间置质,君臣之间剖符,都不起约束作用。质,抵押。两国间缔约,常交换太子或大臣到对方以示信守叫置质。被质的太子叫质子,被质的大臣叫质臣。

[27]宾:通“摈”,排斥。

[28]献公:前384至前362年在位。

[29]险固便形势利:秦据关中,东伐诸侯居高临下,地理形势有利,险固予秦国以方便。

[30]天:《史记》中的“天”字有多种意义,一为自然之天,二为命运之天,三为有意志之天。这里指有意志之天,同时含有形势之意。秦得天之助,司马迁反复言之。如《魏世家赞》云,“天方令秦平海内”云云。这里指出秦非“德义”之邦,论兵力也不如三晋之强,但东方各国礼崩乐坏,人才西去,以至于在秦献公之后,常称雄诸侯,仿佛秦是得了天助一样。由于司马迁还不能用唯物史观解释秦并六国的原因,不免困惑而发出“盖若天所助焉”的慨叹。

[31]或曰后四句:按五行理论木、火、金、水、土五行应东、南、西、北、中五方,并与春、夏、秋、冬、闰相配合。因东与春相配,西与秋相配,所以说“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熟[熟]”,用以解释汉兴起于西方。这是从历史现象中演绎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也是司马迁时代学术界解释历史之变的一种理论。

[32]禹兴于西羌:古史中的一种传说。《夏本纪·正义》引《帝王纪》谓禹“本西夷人也”。扬雄《蜀王本纪》云:“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汶山郡:汉武帝置,郡治汶江,在今四川省茂县西北,本冉i-族地。冉i-以氐羌为主。

[33]亳:亳有四地,一在关中,三在河南。商丘东南称南亳,商丘西北称北亳,偃师市西有西亳。关中之亳,《殷本纪》三家注谓在上洛,即今陕西省丹凤县。这里以关中之西亳为汤的发祥地。

[34]丰、镐:文王营丰邑,武王营镐邑,两邑均在今西安市西。

[35]雍州:指关中地区。

[36]蜀汉:刘邦被项羽封为汉中王,拥有巴、蜀、汉中地。

【原文】

秦既得意[1],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惜哉,惜哉!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2]。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何必上古。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3]。传曰“法后王”[4],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5]也。学者牵[6]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7]无异。悲夫!

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8],起周元王[9],表六国时事,讫二世[10],凡二百七十年[11],著诸所闻兴坏之端[12]。后有君子,以览观焉。

【译文】

[1]秦既得意:指秦得遂统一之志。《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二十八年东巡,上琅邪山刻石颂功,“明得意”。

[2]具:完全。

[3]世异变,成功大:指秦顺应事变,获得成功。其语化自《韩非子·五蠢》,原文是:“时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4]传曰“法后王”:传,指《荀子·儒效篇》:“法后王,一制度。”又《荀子·非相篇》:“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后王是也。”司马迁引此为重视秦朝的理论依据。

[5]议卑而易行:议论平易浅近容易遵行。

[6]学者:主要指那些高谈阔论法先王尧舜的汉代儒生,特别是朝中博士先生,他们全盘否定秦朝,局限在自己旧说里跳不出来。牵:局限。

[7]耳食:用耳朵吃饭(听食)不知味,喻不切合实际。

[8]踵《春秋》之后:接续在孔子所著的《春秋》之后,即接在《十二诸侯年表》之后,因该表是表现《春秋》的。踵,脚后跟,引申为跟着、接续之意。

[9]周元王:名姬仁,前475至前469年在位。

[10]讫二世:指《六国年表》下限不止于秦统一的公元前221年,而讫于秦二世之亡的公元前207年,正是司马迁“综其终始”历史观的反映,以表现其凭恃暴力不能守国的观点。秦二世,名胡亥,继位三年(前209—前207)就亡了秦国。

[11]凡二百七十年:此举成数。前475至前207年,实际为269年。凡,总共。

[12]兴坏之端:成功与失败的头绪,即兴亡经过及其原因。

【译文】 #

太史公研读《秦记》,看到上面记载犬戎部族击败杀死周幽王,周王室往东迁都到洛邑,秦襄公开始被封为诸侯,就建造西畤来侍奉天帝,这表明秦国越位犯上的苗头已经显现了。《礼经》上说:“天子才有权祭祀天地,诸侯只能祭祀本国封区内的名山大川。”当时,秦国夹杂着西戎北狄的民风习俗,把凶暴乖戾摆在前面,将仁德道义放在后头,地位处在捍卫王室的臣属行列,却在祭祀规格上同天子平起平坐,君子对此感到后怕。到秦文公,越过陇山,驱逐戎狄,祭祀陈宝,开发了岐山到雍地这片地区,而秦穆公修明政治,把东部国境扩展到黄河西岸,就与齐桓公、晋文公这些中原霸主势均力敌了。此后,家臣执掌国政,大夫世代保持政治地位,六卿独揽晋国的大权,无论征伐还是会盟,威势都在诸侯之上。到田常杀掉齐简公而自任齐相,诸侯却无动于衷不予讨伐,这标志着海内已经围绕怎样保持本国的军事实力来争斗了。韩赵魏终于到最后瓜分晋国,田和也吞灭姜齐据为己有,六国并立的局面由此开始了。首要之务在于壮大军事力量,兼并对方,因而权谋诈术得到普遍应用,合纵连横的学说也相继兴起。各种谎言骗局蜂拥而出,誓词盟约毫无诚意,即使互派人质,剖符为凭,还不能相互约束。秦国起初只是一个偏远小国,中原各国都排斥它,把它比作戎狄。但从献公以后,一直在诸侯中称雄。论起秦国的德义,还不如鲁卫两国中那些凶暴乖戾的人;计量秦国的兵力,也不如三晋强大,最后却吞并天下,这不一定就是因为秦国凭据天险,攻守方便,地理形势非常有利;好像上天对它有所扶助似的。

有一种说法认为:“东方是万物萌生的地方,西方是万物最后成熟的地方。”据此看来,开创事业的人必定出现在东南,获取胜利果实的人常常诞生在西北。所以,大禹在西羌勃兴,成汤在亳地崛起,周人建立王朝是因为有丰镐作根据地去讨伐殷商,秦国完成帝业是由于有雍州当大本营才日益强大,汉朝兴盛是从巴蜀汉中开始的。

秦国已经统一天下,就焚烧《诗》《书》,而各国国史被烧得更厉害,因为书中有讽刺讥笑秦国的地方。《诗》《书》之所以重新流传于世,是收藏的人家很多,而各国国史专门收藏在周王室,因此一下子就全毁灭了。可惜呀!可惜呀!如今,只有《秦纪》传下来,又不写明日月,内容简略也不完整。但是,战国关于变通和应急的对策也有大量可以采用的,为什么非上古不可呢?秦国夺取天下暴行很多,但能随着时代的不同而相应调整对策,建树的功业非常巨大。传世的典籍强调说:“效法后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后王距离自己近,当代民俗的变化也和后王那个时期差不多,道理讲起来浅显明白,容易推行。一般的读书人局限于平常听到的那点东西,看见秦朝高居皇帝宝座的时间很短促,不考察它本身发展的全过程,就都耻笑它,这和用耳朵吃东西没有什么两样,真可悲呀!

我于是根据《秦纪》,接在《春秋》后面,上起周元王,列表编排六国发生的大小事件,下至秦二世,总共二百七十年,借此显示我所闻知的各种兴盛衰败的头绪来。后世若有君子,请来阅读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