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第一百二十七卷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表略)

第一百二十七卷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表略)

《太史公自序》强调:“维高祖元功,辅臣股肱,剖符而爵,泽流苗裔,忘其昭穆,或杀身陨国。作《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以时为主,国经年纬,谱列汉初功臣一百四十三侯世系,反映汉初一百年间的政局变化。从汉初至太初百年之间,有一百三十七侯都犯法殒身或无后亡国,太初以后只剩了五侯,这是当时历史中的一件大事。上古诸侯传代数千年,汉初诸侯却如此短促。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司马迁究其原委,一方面是汉家德薄,法网日益严密;另一方面是诸侯子孙骄奢淫逸,触犯刑律造成的。属于前者,如坐酎金失侯,为太常牺牲不如令失侯,为太常酒酸失侯,不偿人债过六月失侯,坐出国界失侯,坐买塞外禁物失侯,坐入上林谋盗鹿失侯,坐卖宅县官故贵失侯,坐葬过律失侯等,皆罪之轻者,表而出之,讥汉家德薄。属于犯重法者,如坐略人妻,坐杀人,坐祝诅,坐奸淫,坐大不敬,坐谋反等,总之,不守刑律胡为者,列表记载,供人自镜。表序则从理论上总结西汉开国功臣侯及其子孙承袭的情况,揭示为政之道,要以仁义为本的政治思想。

【原文】

正义高祖初定天下,表明有功之臣而侯之,若萧、曹等。

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1],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2]。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3]。”始未尝不欲固其根本,而枝叶稍陵夷衰微也。

【译文】

[1]功有五品:人臣论功的五个品级,即勋、劳、功、伐、阅五等功臣。

[2]以德五句:言五等功臣为:安定宗庙社稷的叫作“勋”,建言有益于国的叫作“劳”,用武力立功的叫作“功”,为国家建立秩序叫作“伐”,长年累月积历年资的叫作“阅”。伐阅:《汉书·车千秋传》注云:“伐,积功也;阅,经历也。”

[3]封爵之誓曰五句:授与封爵的誓词说:“黄河不到干枯如衣带,泰山不到陵夷如磨刀石,你们的封国永远安宁,传给子子孙孙。”厉,通“砺”,磨刀石。《困学纪闻》引《楚汉春秋》云,高祖封侯,赐丹书铁券,曰:“使黄河如带,泰山如砺,汉有宗庙,尔无绝世。”誓词后两句迥然不同,梁玉绳认为《史记》所载是吕太后篡改后的誓词。

【原文】

余读高祖侯功臣,察其首封[1],所以失之者,曰:异哉所闻!《书》曰“协和万国”[2],迁于夏商,或数千岁[3]。盖周封八百,幽、厉之后,见于《春秋》。《尚书》有唐虞之侯伯,历三代千有余载,自全以蕃卫天子,岂非笃于仁义,奉上法哉?汉兴,功臣受封者百有余人。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4]。后数世,民咸归乡里,户益息,萧、曹、绛、灌之属或至四万[5],小侯自倍,富厚如之。子孙骄溢[6],忘其先,淫嬖[7]。至太初百年之间,见侯五[8],余皆坐法陨命亡国,秏[9]矣。罔亦少密焉,然皆身无兢兢于当世之禁云[10]。

【译文】

[1]察其首封:研究汉高祖最初封侯的形势。

[2]《书》曰句:引自《尚书·尧典》,原文作“协和万邦”。“邦”字避汉高祖刘邦讳改。这句话是对上文“异哉所闻”作注释,意思是说上古封侯多而小,汉初封侯少而大,所以侯国子孙骄奢失国。

[3]迁于夏商,或数千岁:指唐虞时代的诸侯,随着时代的变迁,直到夏商依然为侯。例如,舜之后历夏有虞,历商有遂,历周有满、陈;皋陶之后,封英、六,直到春秋时才被灭亡;伯益佐禹,舜赐嬴姓,历周有秦。这些古诸侯经历了数千年。迁,移也。

[4]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查侯表,万户侯只有两人,一平阳侯曹参万六百户,二留侯张良万户。一般是五六百户至五千户。

[5]户益息,萧、曹、绛、灌之属或至四万:户口日益增加,萧、曹、绛、灌等大侯户口至武帝时有的达到了四万户。萧,即酂侯萧何;曹,平阳侯曹参;绛,绛侯周勃;灌,颍阴侯灌婴。他们的封邑户口日益增加。如平阳侯曹参初封一万六百户至武帝元鼎二年(前115)达二万三千户,约八十五年,增加一倍多。酂侯萧何初封八千户,至孝文后元四年(前160)达二万六千户,约四十年增加两倍多。曲周侯郦商初封四千户,至孝文后元六年(前158),达一万八千户,约四十年增加三倍多。

[6]骄溢:骄横达到了极点。溢,满,过度。《汉书·功臣表序》作“骄逸”,即骄奢淫逸,亦通。

[7]淫嬖:淫乱邪恶。

[8]见侯五:现存之侯有五,即平阳侯曹宗,曲周侯郦终根,阳河侯卞仁,戴侯秘蒙,汾阳侯靳石。另谷陵侯冯偃失载。其余一百三十七侯皆失国。见,通“现”。按:张守节《正义》谓见侯五为“平阳侯曹宗,曲周侯郦终根,阳阿侯齐仁,戴侯祕蒙,谷陵侯冯偃”。以实校之,《正义》有误。查《史》《汉》两表,谷陵侯冯偃何时国除,两书均失载,不应计入五侯之数。《史表》云:“建元四年(前137),侯偃元年。”《汉表》云:“建元四年,侯偃嗣。”五侯之数中应有汾阳侯靳石,《史》《汉》两表均载太始四年(前93)失国。又“阳阿侯齐仁”,《史表》作:“阳河侯卞仁”,《汉表》作“阳河侯其仁”,这三种记载当以《史表》所载“阳河侯卞仁”为是。《正义》将“河”误作“阿”,将“卞”误作“齐”。《汉表》作“其”亦误。

[9]秏:尽、无。

[10]罔亦少密两句:罔,法网。这两句,一方面批评武帝法网严密,另一方面批评汉代诸侯没有一个兢兢业业遵守禁令的。

【原文】

居今之世,志[1]古之道,所以自镜[2]也,未必尽同。帝王者各殊礼而异务[3],要以成功为统纪[4],岂可绲[5]乎?观所以得尊宠及所以废辱,亦当世得失之林也,何必旧闻?于是谨其终始[6],表其文,颇有所不尽本末[7];著其明,疑者阙之。后有君子,欲推而列之,得以览焉。

【译文】

[1]志:通“誌”,记住。

[2]自镜:自我借鉴。

[3]礼:礼法。务:政务,政略。

[4]统纪:准则。

[5]绲:缝合。引申为强制捏合。帝王者……岂可绲乎,这几句承上“志古自镜”立论,意思是说:借鉴往古,为的是巩固统治,并不是强要混同古今。

[6]谨其终始:指严肃认真地考察诸侯废立的始末。谨:谨慎,严肃。

[7]本末:原委。这里指谱表下限在太初,而太初后尚有五侯终始失载,故云不尽本末。

【译文】 #

正义高祖刚刚平定天下,表明有功劳的臣子会封侯,像萧何、曹参等等。

太史公说,古时人臣的功绩有五等:依靠仁德安定国家的称“勋”;依靠出谋划策的称“劳”;借助武力的称“功”;能为国家建立秩序的称“伐”;凭借资历长短的称“阅”。我朝的封爵誓词上讲:“即使黄河细得像衣带,泰山平得像磨刀石了,你们的封国也会永远安宁,还要把对你们的恩泽延及后代。”朝廷最初不是不想稳固这些功臣们的根本,但那些枝枝叶叶渐渐地衰微了。

我读了有关高祖给功臣们的封侯的史料,考察了功臣侯们初次受封及他们后嗣失掉侯位的因由,认为这真是和我所听到的传闻不一样!《尚书》说:“各个邦国都应协调和睦。”直到夏、商时代,有的邦国竟经历了几千年。周朝分封了八百个诸侯,经幽王、厉王之后,在《春秋》的记载上还能见得到。《尚书》上记载了唐尧、虞舜时的侯伯,经历夏、商、周三代的千余年,仍然保全着自己的地位而屏卫着天子。这难道还不是因为他们深信明义,遵奉君主的法令吗?汉朝兴起了,受到分封的功臣一百多人。当时,天下刚刚安定,以前那些大城名都的人口离散逃亡,可以统计的户口不过原来的十之二三。因此,大侯的封户不过万户,小的只有五六百户。以后几代,民众都回归故乡了,户口才日益繁衍起来。萧何、曹参、周勃、灌婴这些人的后裔有的封户达到了四万,小侯的封户也增加了一倍,财产也像这样不断积累,他们确实富裕厚足了。于是,这些人的子孙骄傲自满了,忘记了自己祖先创业的艰难,干起了荒淫邪恶的勾当。从开始受封到太初时,只有百余年的时间,而原来的侯爵保持至今的只剩下五家,其余的都因犯法而丧命亡国,一下子就全完了。这有国家法网渐渐严密的缘故,然而他们自己也没有小心翼翼地对待当世的禁令啊!

生活在今世,记住古代的道理是要把它当作镜子来对照自己,可不一定今天就与古代完全一样。帝王们完全可以根据不同的利益而采取不同的统治方法,主要还是以成就功业为原则,岂能完全一样?观察功臣侯门为什么受到尊荣恩宠和为什么受到废黜羞辱,也是当今政治得失的经验教训,何必非得古代的传闻!在此,我考察了功臣侯们的始末,把关于他们的文献改列成下表,其中有些没能完全弄清本末之处,就只记下那些比较可信的材料,对有疑问的地方就空着。不过,以后如果有人想继续推究和说明其中的道理,这个表还是可以参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