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卷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表略)
《太史公自序》强调:“国有贤相良将,民之师表也。维见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贤者记其治,不贤者彰其事。作《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
《汉兴以来名臣将相年表》实际上是一篇自汉高祖创建汉朝起至西汉后期汉成帝鸿嘉元年(前20)为止的西汉大事记。它主要记载了二百年间的丞相、将军、御史大夫等中央主要官员的任免、升黜、生死等情况,并附记了历年发生的主要军国大事。《汉兴以来名臣将相年表》以大事为主,年经而人纬,表列汉兴以来名臣将相,可以把它看作一条西汉政治史的纲要。《集解》《索隐》认为,太始(前96—前93)以后为褚少孙所续。仔细对照前后笔法,原表记事至征和四年(前89),后元(前88—前87)以后疑为褚少孙所续。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此处从略。
《汉兴以来名臣将相年表》无序有倒书,为司马迁匠心独运的奇作,这是识读本表的最大难点,必须弄清。本表分为五栏,即“帝纪”“大事纪”“相位”“将位”“御史大夫位”。颂扬贤相良将是《史记》的写作宗旨之一,也是司马迁“一家之言”的重要内容之一。贤相良将是民之师表,是治平天下的保证,所以专列将相表,“贤者记其治,不贤者彰其事”,特设“大事记”一栏记载治行。但在专制政体下,贤相良将多无好下场,特别是汉武帝一朝,丞相多不善终。所以,司马迁用倒书,将丞相之罢废死免倒书于“大事记”栏,太尉之废置及将军的下场倒书于“相位”栏,御史大夫之去职倒书于“将位”栏,“御史大夫位”中则无倒书。倒书升栏,与顺书形成鲜明对照,恰似两表之重合。顺书是记载将相的治行,倒书是揭露将相的危境和不平待遇的下场。不创倒书,这一层的意义就不明显。可以说,倒书就是《将相表》的无字之序。因当世多忌讳,故司马迁特出此创造。《匈奴列传赞》突兀议论说:“孔氏著《春秋》,隐、桓之间则章,至定、哀之际则微,为其切当世之文而罔褒,忌讳之辞也。世俗之言匈奴者,患其徼一时之权,而务谄纳其说,以便偏指,不参彼己;将率席中国广大,气奋,人主因以决策,是以建功不深。尧虽贤,兴事业不成,得禹而九州宁。且欲兴圣统,唯在择任将相哉!唯在择任将相哉!”可以说,这段议论就是读《将相表》的凡例。择任将相关系国家兴亡,而汉家用人,赏轻罚重,尤其是汉武帝用亲斥疏,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将相多危。司马迁用倒书作了集中的表现,丞相下场可悲,太尉废置无常,御史大夫多凶,不可用序以明书其旨,而用倒书暗喻其意,笔削之讥,用心良苦。这就是《汉兴以来名臣将相年表》有表、无序、倒书的原因。
注:此表无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