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_哲学是什么

对一般人而言,“哲学”是一个既抽象又空洞的词汇。有些人笑称,所谓的哲学家,就是整天在一间漆黑的屋子里寻找一只黑猫的人。亦即,他所说的一切全凭个人想象,而无法证明到底有没有这样一只猫;也有人抱怨,哲学是把简单的东西说得很复杂,把你原本懂的事情说成你不懂。然而,真的是如此吗?在开宗明义的第一章要特别说明,这种一般的观念是不正确的。

到图书馆查看资料,必须根据书目编号,这时会发现编号“0”代表总类,也就是辞典、百科全书之类的工具书;编号“1”则是哲学类。为什么哲学会被排在第一号呢?这是因为在西方的学术传统里,早就界定了哲学的作用,认为哲学具有基础性与整合性,既能为一切知识奠基,又能统合所有的知识。

人类的经验是多样而分散的,尤其为了深入了解的需要,往往只能分工而不能合作。然而,人的生命是完整的,我们总是希望对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以便可以作正确的抉择。“博士学位”的英文是Ph.D.,Ph.D.就是Doctor of Philosophy,也就是“哲学博士”,表示任何一门专业的学科,学到最后所抵达的境界都是哲学的层次。

若要了解上面所说的是否合理,就要进一步思考:到底什么是哲学?学了哲学之后对人生又有什么帮助?

定义:哲学原意是“爱智” #

哲学的英文叫做Philosophy,这个字源于希腊文,是由希腊文中Philia和Sophia这两个字所合成的,意思是“爱智”——爱好智慧。

希腊文之“爱”与“智” #

Sophia是“智慧”的意思。几年前有一本畅销书,叫做《苏菲的世界》(Sophie’s World),Sophie这个字就是源自Sophia,有些女孩喜欢把英文名字取做Sophia,代表对智慧有一种向往。

“爱”这个字在希腊文中有三种不同的写法,以Philia、Eros、Agape三个字为代表,分别指涉三种不同的情怀。一般人比较熟悉的应该是Eros,其形容词是erotic,中文一般翻译为“情色”。

Eros是指“情爱”,代表一种出于本能的感性冲动及浪漫的情怀,它是人类与生俱有的。一个人有情爱的欲望是正常的,因为若是没有这种能力,两性就不可能结合并且繁衍后代。Philia则是“友爱”,它和Philos是同一个字根。第三种爱叫做Agape,代表了“博爱”,也就是宗教里面所讲的无私的爱。

在中文里“爱”这个字,往往显得浮泛,因此需要特别标明是友爱、情爱、博爱,或者是亲子之爱、夫妻之爱、家庭之爱、国家之爱等,借此加以分别。在希腊文中则是直接使用不同的字,以避免让“爱”这个字混淆了,因为爱有很多种,譬如:有些人为了爱,可以牺牲奉献;有些人为了爱,执著到要去杀人或自杀;也有些人为了爱,达成自我实现。

哲学所谈论的“爱”,重点在于“友爱”。友爱是温和而理性的,从互相欣赏与尊重开始,进而彼此砥砺,一起走上人生的路。换句话说,一个人在爱好智慧的时候,并不是一种Eros,好像男欢女爱一般,狂热到不能静止,也不是Agape那种泛爱一切、没有任何差等的博爱[1],而是Philia,一种温和而理性的友爱,使我们对于智慧采取比较正确的态度。

爱智要保持心灵开放 #

那么,什么是“爱智”?在此要指出一个原则,即“爱好智慧不等于拥有智慧”。

希腊时代有一派学者,自称为“辩士学派”(Sophists),相信自己拥有智慧。年长的人由于见多识广,可以教导别人,因此很容易摆出一种姿态,让年轻人觉得他好像很有学问,能够提供所有问题的答案,其实他们未必是真正的智者或爱好智慧的人。因为爱好智慧代表的是一种追求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特色就是一直保持心灵的开放。

哲学称为爱智,所强调的是“过程”,要不停地质疑与询问,永远在等待着接受惊讶(wonder)。

希腊时代有一句话说:“哲学起源于惊讶。”这个世界充满了变化,然而,这些不停在变化的东西,却还能够继续存在着,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惊讶的事吗?变化代表有生有灭,亦即本身应该是缺乏实在性的,但它居然能够持续存在,这是一件奇妙的事情。因此人们要试着问:“到底‘存在’是什么?”

真正的智慧来自生命的试炼 #

在希腊人的想法中,智慧是“属灵的”(spiritual)、属于神明的。人因为是身心合一的,而身体是一个物质,有重量、有惰性。例如,有时候我们希望自己能够早起,却怎样也爬不起来,这时候会觉得身体实在是自己最大的敌人。身体如此沉重,就是因为它是物质,所以有惰性。又有时候我们很愿意帮助别人,这代表心灵上的美好,却可能因为需要花时间、花力气,所以懒得行动。由此可知,人类的身体是软弱的,会妨碍人类拥有智慧。

那么如何才能拥有智慧呢?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曾说:“哲学就是练习死亡。”当然,这不是要我们去自杀。所谓的“练习死亡”,是要练习减少身体的控制程度,亦即要让身体的惰性无法对个人产生影响力,就好像死亡一样。如此,才能让心灵自由地追求智慧。

柏拉图
Plato
公元前427—前347

谈起希腊文化,“转头必见柏拉图”。他曾亲炙苏格拉底,肯定灵魂是人的真我。真理存在,那就是吾人理性所对应的“理型”(eidos)。理性是“发现”而非“发明”理型,所以他不是唯心论者。善的理型有如太阳,照亮一切存在,也为人生指示了正确的道路。怀特海说:“西方两千多年的哲学,只不过是柏拉图思想的一系列注解而已。”

西方强调“爱好智慧”是灵性上的追求,的确有其道理。人到了最后要离开世界时,应该检视自我,是不是全面降低了身体的影响程度,而让心灵完全自由地翱翔于永恒真实的领域。如果达到这种境界,就代表这个人的生命已经度过了各种试炼,取得最后的成全。

每个人都需要哲学 #

有人说,人生就像在求学,要努力修行,最后可以得到解脱,否则人生的辛苦有什么必要性呢?举例来说,人为什么要读书?读书的目的难道是为了读更多的书吗?当然不是。读书的目的是要让我们的人生减少各种不必要的困扰。

在《吕氏春秋》的记载中,有一个人叫做宁越,他十几岁时开始替别人做工,每天从早做到晚非常辛苦,工资却仅够维持温饱。他眼看着一生这样下去毫无希望,于是请教一位朋友,怎么做才能摆脱这种痛苦的人生。这位朋友告诉他,如果愿意读书,三十年之后可以免除这种痛苦。宁越听了,从此每天夜以继日地读书,十五年之后变得很有学问,有个贵族请他当家教,生活就此改观。

这个故事当然是一个特例,因为大多数的人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老早忘了自己曾经立过什么志向。然而,这也说明了,一个人如果有高度的自制能力,就可以摆脱身体的惰性与软弱,让心灵更为自由。人的本质在于心灵,因为身体会老化,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避免。如果要依靠身体,只会一步步走向坟墓,一点希望都没有。相反,如果了解人的本质在于心灵世界,那么不管身体如何变化,心灵都有另外一个可以翱翔的天空。

如此说来,哲学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必需的,因为人类天性之中就有一种哲学的倾向——每个人内心都希望自由,能够做自己,摆脱各种限制与压力,越来越感受到作为一个人的喜悦。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境界?要爱好智慧。爱好智慧就是从事哲学思维,它像人生的照明灯,让我们知道该往哪里走。

研究哲学的基本习惯:凡事保持好奇 #

有一部日本电影叫做《催眠》,叙述几个角色在不知不觉中被催眠了,然后在受制的情况下接受指示,做出许多平常无法思议的事。很多时候我们是被催眠的,广告的作用就是一种催眠的过程。有一句广告台词说:“你在看我吗?你可以再靠近一点!”事实上,当你电视看久了之后,真的走近一点去看,最后就会像被催眠一般,觉得好像活着就应该要像电视中的人一样,学这些人用一样的商品,否则就会活不下去,于是你变成了一个商品流通站,不断地去消费及使用这些商品。

这种催眠作用在一个社会中可能形成一种集体潜意识,譬如我们从小开始,在不知不觉之中就被灌输了许多观念。我们往往认为这些观念是对的、没有问题的,但是却从来没有仔细反省过。事实上,一个人如果要研究哲学,就必须养成一种习惯,就是对任何事情都要觉得好奇,这样才能让自己重新出发。

哲学性的思维:理性的反省 #

经验本身虽然像是一个丰富的宝库,其实里面的东西好坏都有,良莠不齐,就好像黄河之水一样,看起来浩浩荡荡,事实上挟泥沙以俱下。这时就需要依靠理性来对自己的经验做一个反省。当用理性反省经验的时候,才是真正清醒的时刻,而平常在经验的过程之中(如赶车、买东西、和别人通电话等),则恐怕是身不由己的,因为有许多外在的因素会引导我们朝着某个方向去行动,去生活。

人会有各种好的与不好的经验,这是很自然的,已经发生了,后悔也没用。然而,重要的是,必须以理性去思考这些经验。能够静下来思考,对于一个人的生命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这也可以说是人生开始转变的关键。我们常说“在生命转弯的地方”,思考能够让一个人找到生命中转弯的机会。

当一个人在思考时,代表理性开始运作了,因此他在当下这一刻是清醒的,这也可以说是“我思,故我在”[2]。人思考的时候正是在把经验整合起来,然后问自己:“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我?我应该是什么样子?”在说到“我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时候,代表自己曾经做过许多不该做的事。正由于有过这些不应该的行为,所以才会知道什么是应该。换句话说,一个人如果没有负面的体验,就很难对正面有所理解。

当然,理性思考有时候是很困难的,我们常会觉得有些问题“剪不断,理还乱”,因此到最后干脆不想。在《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这部电影中,郝思嘉在经过了许多灾难之后,最后靠在门边只说了一句话:“明天再说吧!”她之所以会这么说,就是因为实在想不清楚,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复杂的事情发生。

笛卡儿
René Descartes
1596—1650

法国哲学家。他想借由理性(而不再靠宗教信仰)找到知识的基础。他认为:每一个人在一生之中,至少要有一次“去怀疑所有能被怀疑的东西”。我们可以怀疑世界与上帝,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做梦。但是,最后将会发现不能怀疑那正在怀疑的自己。

怀疑是一种思想作用,所以可以肯定“我思,故我在”。如此一来,我是由思想所肯定的,我的本质即是思想,然后就走上唯心论的路线了。身与心之间的二元对立,自此困扰着西方哲学界。

但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理想,也更适合自己。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

对哲学的基本描述 #

哲学可以用三句话来描述:一、哲学就是培养智慧;二、哲学就是发现真理;三、哲学就是印证价值。“智慧”、“真理”与“价值”是令人向往的三个名词,但更重要的是,必须设法真正了解它们的内涵。

培养智慧 #

诗人艾略特(Eliot,1888—1965)在一首诗中写着:“我们在资讯里面失去的知识,到哪里去了?我们在知识里面失去的智慧,到哪里去了?”资讯是现代人每天都会接触到的,譬如常常上网去寻找一些资讯,借此可以认识许多东西。再举个例子来说,台湾“9·21”大地震的时候,有些人是从打电话回来的海外亲友那里得知地震几级,震中在什么地方等。这是因为在海外的人看到媒体的报道,知道中国台湾地震的资讯,相反,在地震区的人反而因为停电,一时之间无法得到任何讯息,陷入一片漆黑之中。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荒谬的现象,显示出了资讯的重要。

当然,资讯也有不重要的地方,因为它实在太多了,并且随时都在改变,最后变得和垃圾没有两样。正因为如此,所以人类需要知识。

知识的特色是针对某一个专门领域所作的研究,譬如天文学是专门研究天文,物理学是专门研究物理。同样的道理,其他的学科也各有本身专门的领域。知识是一种专业的、对部分的深入了解,因此也造就了社会上的许多专家。所谓的专家就是指对于某种知识作过专门的研究,成为这方面特定的人才。

然而,专家难免是比较狭隘的,所以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说过一句话:“专家只是训练有素的狗。”这句话的用意并不在骂人,而是要提醒我们,不要只是做一个专家,还要设法透过自己的知识进一步体验到智慧。

那么,究竟什么是智慧?又该如何培养智慧?

我们日常生活主要是依靠感官,譬如: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觉如何等。然而,感觉是不可靠的,举例来说,如果把筷子放到水中,看起来会是弯的,但事实上它是直的;注视铁轨的时候,会觉得铁轨在远处交叉,但事实上铁轨并没有交叉。由此可知,感觉与理智是有差距的,有时候人们所看到的,与实际上用理性去了解及勘察的结果大不相同。

由此看来,人们所有的感觉其实都是相对的。就以冷热来说,同样的一个温度,如果你是从北极来的话,会觉得很热;相反,如果是从非洲来的话,可能就觉得已经够冷了。正由于感觉是相对而不可靠的,并且容易产生错误,所以人活在世界上不能只靠感觉生活。一个人如果只凭感觉生活,那么他的生活等于是毫无可靠的保障,随时充满着变化的危险。

知识能够让我们对某些方面有明确的了解。古时候的人缺乏知识,所以看到打雷闪电就去拜神,发生了旱灾就杀牛祭祀,希望老天能够降雨。如果杀到第三头牛,正好开始下雨,那么从此以后只要是旱灾就要杀三头牛。之所以会有这种行为,就是因为缺乏知识。我们如果有知识,就会通过知识来掌握周围的生活环境,让自己的心灵不至于陷入盲目的猜疑之中。

“智慧”有两点特色:“完整”与“根本”。

(一)完整

许多人觉得高考没考好,或是填志愿的时候选错系,就好像一辈子都没有希望了。事实上,这种“一试定终身”的想法是不对的,如果我们把某一阶段的成败,作为整个生命的成败,那不过是一种借口而已。许多高考失败的人到最后还是成功了;也有人一辈子没经过高考,只读到小学或中学毕业,照样可以成功。生命是完整的,我们在一个地方失败,正好在另一个地方有了反省的机会,借此能够有所改善;相反,一个人如果从小到大都是一帆风顺,可能反而没有太多反省的机会。

所谓完整,代表把生命视为一个整体。因此对任何事情成败得失的判断,都不能只看某一点,而要考量整体生命。如此一来,才能够在面临挫折的时候,很快地重新振作,重新出发,以及在得意的时候有所收敛。

(二)根本

人活在世界上,有些问题只是表面的小问题,而有些问题则是属于根本的大问题。生死就是最根本的大问题,所以哲学家常常会思索死亡的问题。所谓“千古艰难唯一死”,如果这一点能够看透的话,人生还会有什么困难呢?老子也曾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如果老百姓不怕死亡,那么你就算用死亡来吓唬他也没有用。

当然,大部分的人做不到老子这种程度,因为对大多数的人来说,死亡是最大的威胁。即使不是自己本身,而是自己所爱的人死亡,也是一种非常大的遗憾。

除了生死的问题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也属于根本的问题,譬如:人为什么有不一样的命运及不一样的遭遇?为什么有些人做坏事却没有遭受报应?为什么有些人生下来就必须受苦受难?这些都属于根本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通常在生活里也都不会有明确的答案,所以需要以开放的心胸准备接触智慧。

总的来说,培养智慧代表要超越感性的限制,慢慢在知识的范围里面奠定基础。有了基础之后就要进一步达到完整而根本的境界,而这个境界和个人主体的觉悟和体验有关,这方面在稍后“印证价值”的部分会加以说明。

发现真理 #

希腊文中的“真理”叫做aletheia,其意为“发现”,即英文中的discover这个词[3]。由此可知,真理就是揭开、发现。

既然是揭开,那就代表原先是被遮蔽着的。究竟被什么所遮蔽?前面曾经指出,每个人从小到大,都会接受一些固定的观念或成见,譬如你居住地区的风俗习惯等。这些观念会让我们对事物的判断有一定的方式。

举例来说,非洲有个部落认为女孩子的脖子越长就代表越美,所以女孩子从小开始脖子上就会套上很多铜环。一般人看到可能会吓一跳,一点都不觉得那样有什么美,但是他们那一族的人因为从小受到特定的风俗习惯所影响,就会觉得很美。

中国其实也有这样的风气,譬如古代有一句话:“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由于楚王喜欢细腰的女孩子,因此宫中很多美女为了讨楚王的欢心,拼命地勒腰、节食,最后甚至饿死。这其实是古代的一个悲剧,说明了女性因为没有受教育的机会,而无法发现环境、风俗给自己的制约,因此才会为了讨好男性而这样虐待自己。

这里要强调的是,我们往往被小时候所灌输的观念、资讯时代的广告宣传所“遮蔽”。惟有把这些遮蔽去掉,才能够发现真相。哲学的目的就在于发现真理。

尼采曾说:“哲学家是文化的医生。”文化也会生病,所以需要医生,而能够看出文化病因的,就是哲学家。这是因为哲学家爱好智慧,能够从整体及根本的角度来观察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在特定情况下的某些表现。借由这种方式,能够发现问题所在,并进一步加以修正。这就是所谓的发现真理。

尼采
Friedrich Nietzsche
1844—1900

德国哲学家,宣称“上帝已死”,想要重新估定一切价值,促使人类走向“超人”的境界。他批判流俗的道德与伪善的信仰,强调“求权力的意志”,要让生命的势能尽力发挥。他的见解对存在主义颇有启发。请参考本书第六章。

发现和发明不同,没有人能够发明真理。爱因斯坦研究相对论,最后提出了E=mc2这个公式。我们不能说这个公式是爱因斯坦发明的,因为这个公式本来就存在,只能说是爱因斯坦发现了它。这就是为什么在科学上常讲“发现”的原因了。当然,也有人会讲发明,譬如发明了一项新产品。其实,人类没有一样发明是从无变成有的,而是发现了某些东西组在一起可以产生什么作用,如此而已。

人生的问题,更是以发现为主。举例来说,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别人讲的话没什么道理,事实上这是因为我们先被个人的成见遮蔽。如果能够撇开成见,听听别人怎么说,然后试图了解其中的道理,或许会发现,其实别人的说法也是可以站得住脚的。所谓“道并行而不悖”,通往目标的道路并不是只有一条而已。

印证价值 #

自然界是有规律的,凡是有规律之物就是必然的,它不可能离开固定的轨道。所谓自然就是必然。举例来说,我手上拿了一张纸,当我把手放开,这张纸“自然”就会往下掉。我也可以说,当我放开这张纸,它“必然”就会往下掉,这其实是一样的意思。

如果自然界“脱轨”而行会如何?

西方有一篇所谓的“最短的科幻小说”,这篇小说只有十一个字,即“那天早晨太阳从西边升起”。为什么这叫做科幻小说?因为它充满了无穷的想象空间。如果太阳真的从西边升起,那代表地球的整个生态要颠倒过来:北极变成赤道,赤道变成南极。日夜颠倒还是小事,这很快就可以调适过来,然而气候完全失常,整个地球的生态全部重新倒置过来,这才是最让人无法接受的。这篇科幻小说的震撼力怎可谓不大?

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但生命的特色却和其他动物不同,亦即人有自由。有自由代表需要选择,而通过选择,就能够使某些价值呈现出来。有一位女同学问我:“老师,我今年大四了,认识五个男朋友,我应该要选择哪一个?”这种问题我怎么可能回答?挑选男朋友和到菜市场买猪肉是不一样的。

我有一个朋友,他的初恋情人嫁给了别人。二十年之后再见面时,他对初恋情人的先生说:“我真是羡慕你,当初我想追她追不到,现在你却能够把她娶回家,实在是太幸福了!”结果他初恋情人的先生却说:“你为什么不把她娶去呢,害我受了二十年的苦!”

由此可知,人生的问题需要靠自己去印证。举例来说,有些人说:“能够关怀别人,稍微牺牲一下自己的享受,那是一种高尚的行为。”如果有一天你在满载的公车上遇到一个老太太上车,这时候你正好有个位子,坐得很舒服。心里开始挣扎:“到底要不要让座呢?”你有两个选择:如果选择不让座,那就无从印证这句话的真假;如果选择让座,那就是选择“印证价值”——也许当你站起来把座位让给老太太的时候,忽然觉得心情豁然开朗,觉得自己展现了人格的尊严。从此以后你就相信,原来帮助别人真的是快乐的,然后这个道理就变成你的真理,因为它的价值已经得到了证明。

人生是需要体验的。如果光是叙述各种道理与格言,而没有自己去体验的话,到了最后还是只能在知识的迷雾中打转。相反,如果一个人真的能够借由体验去印证价值,那么随着生命的成长,他的经验将越来越丰富,并且对人生的体验及对价值的掌握,也会越来越深刻而准确。

如何提升哲学素养 #

哲学是一门需要生活经验来配合的学问,正所谓:“离开人生,哲学是空洞的;离开哲学,人生是盲目的。”为了提升哲学素养,我们要提出四个基本观点:培养思考习惯,掌握整体观点,确立价值取向,力求知行合一。

培养思考习惯 #

一般人通常没有思考的习惯,因此发生事情时都凭着本能的感觉立即反应,并且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正因为如此,这些反应往往缺乏一致性与连贯性,譬如,有些人的心情受天气影响,天气好的时候心情也好,看什么事情都觉得没有问题;相反,如果天气不好,心情就差了,不管任何人遇到他都要倒霉。如此一来,这个人对自己生命的主宰性就丧失了。有些人则是受到个人情绪的左右,你一看他的脸色就知道他心情好不好。这是因为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喜怒哀乐都充分表现在脸上。这些都是缺乏理性思考的结果。

若是养成思考的习惯,遇到任何事情发生时,就会先冷静下来,想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是怎么一回事?”这一点非常重要。至于别人对这件事如何反应则是另一回事,因为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而这件事情与你有什么关系,在别人看起来,可能也会和你自己的看法不尽相同。

那么如何培养思考习惯?就是“要在不疑处有疑”——在没有任何怀疑的地方产生怀疑。举例来说,牛顿(Newton,1643—1727)坐在苹果树下,一颗苹果掉下来打在他的头上,于是他开始思考:“为什么苹果是往下掉,而不是往上飞?”最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看到这里不妨想一想:“如果是我坐在苹果树下,一个苹果掉下来打在我的头上,我会怎么样?”或许我们会想:“啊!上天赐给我一个苹果,那么我就把它吃掉吧!”我们之所以无法成为牛顿,而只能成为一个多吃一个苹果的人,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思考的习惯。牛顿因为喜欢思考,因此他会在别人没有怀疑的地方怀疑:“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然后发现了新的规律。

读书时也应该有这种态度,读到一段话时,不要立刻信以为真。如果把很多事情视为理所当然,就无法养成思考的习惯。如果对任何状况都能够加以思考,就会发现,虽然有很多事情现在如此,但它没有必要一定是如此,也有可能是别的样子。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很多看似理所当然的事情中,找到新的可能性。

掌握整体观点 #

柏拉图的代表作是《对话录》。对话代表有两个人在交谈,你说你看到的,我说我看到的,我们看到的东西虽然一样,但是观点与角度却不同,由此产生不同的结果。彼此在交谈的过程中互相沟通,最后能够增加双方的见解。

对任何事情的看法,有正方就会有反方。我们平常和别人交谈时,不喜欢听到反面的意见,譬如开会时,我提议某种方案,如果有人与我意见相左,我会觉得他故意找麻烦,而忽略了他可能看到某些我所忽略的部分。

其实所谓的掌握整体观点,就是对任何事情都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久而久之,就可以超越自己的成见,思想也将更为圆融。当然,我们年轻的时候未必喜欢圆融,甚至觉得那样好像没有什么个性,说任何话都四平八稳,想要面面俱到。然而,年龄与经验增加之后会发现,人生很多问题的确应该从各方面来考量,才不至于钻牛角尖。

我们在本书中所介绍的中西哲学家,大多符合孔子所谓“吾道一以贯之”的原则,能对宇宙与人生提出一套有系统的整体观点。

确立价值取向 #

“取向”的英文是orientation,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一是“定位”,二是“方向”。在这个世界上,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或做人处事的风格,不过,经由学习与成长,我们可以进行修正及调整(定位),然后选择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方向),这就叫做价值取向(value orientation)。举例来说,柏拉图年轻的时候是一位文艺青年,喜欢作诗,并且写过希腊悲剧。他二十岁时遇到苏格拉底,听到苏格拉底的一段话之后,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所写的诗和剧本全部烧掉,因为他发现了自己应该走的路,并选择终身奉献于哲学思考的世界。

苏格拉底
Sokrates
公元前469—前399

西方的典型哲学家,先研究自然哲学,后探讨人生问题,强调“没有经过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只要真正认识了德行的本质,就会自然走上善途。如何认识?经由反诘、对话、归纳、辩证等方法,发现自己无知,进而觉悟“知与德不分”,走上人生正途。生平没有著作,但是启发柏拉图写下《对话录》,由此影响世人极为深远。请参考本书第五章。

这种抉择的例子在中国古代也有。有一个人叫做曹交,资质不太好,他觉得孟子讲话很有道理,因此问孟子:“周文王身高十尺,商汤身高九尺,我曹交身高九尺四寸,介于他们两个之间,但是为何他们两个都当了帝王,我却只会吃饭?”[4]孟子回答他:“如果你穿上尧穿的衣服,说尧说的话,做尧做的事,那么久而久之就会变成尧了。”反之,则会学习桀而变成桀。

尧与桀是古代两位代表人物,尧代表了善人,桀则代表了恶人。因此,如果一个人穿上桀穿的衣服,说桀说的话,做桀做的事,久而久之也就变成桀了。这说明了,我们要为自己的人生作出选择,这就涉及所谓价值取向的问题。

每个人都必须作选择,那是对自己人生的期望。不过,许多年轻人只是希望自己能够跟偶像交换生命,相信如果自己是某某人,就会死而无憾。这种想法有很大的问题。

常听到年轻人说,希望自己成为麦当娜、迈克尔·杰克逊、迈克尔·乔丹等人,事实上这些偶像也有自己的困难。譬如迈克尔·杰克逊的演唱会,动辄十几万人参加,但下台之后他可能需要依靠药物来稳定心情。一个人要能够承受十几万人的欢呼而不至于发疯,需要很高的精神修为与定力。如果一个人能够上台,却无法下台,他就必须借由药物让自己产生幻觉,或是靠另外一种刺激,让自己忘记上台后的那个自我,因为那个自我在千万人的欢呼之下,已经被神格化,而不再是他自己了。

一个人的表现无论如何杰出,都不能忘记人性终究是脆弱的。

西方有一句话说:“仆人眼中没有伟人。”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司机眼中没有伟人”。如果你是美国总统的司机,就不会觉得他特别伟大,因为你看到了他平凡的一面,甚至是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久而久之当你看到总统受到万人欢呼时,心里可能会偷笑:“总统也没什么了不起嘛!”的确,总统本来就没什么了不起,他只不过是被现实社会的价值观塑造成很了不起的样子。事实上,真正的伟人不是要让别人欢呼,而是要让自己满意。

所以,每个人必须了解自己对人生的期望,找到自己的价值取向,而非一味把他人的价值观加诸自己身上。

既然人生是一个不断作选择的过程,那么在选择的过程中要往哪里走?开始的时候也许需要设定一个偶像。很多人觉得青少年崇拜偶像并非好事,其实未必如此。我女儿小的时候也经常崇拜偶像。当时我很烦恼,常常劝她说某某偶像不好,某某偶像不行,因为在我的眼里,很少有偶像是够格的。有一天她终于抗议了:“如果没有这些偶像可以崇拜,我活着还有什么乐趣呢?”我一听立刻恍然大悟。

一个人会崇拜什么样的偶像,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这反映出他内心的一种需求。思考社会上各种事情时,不能光看表面,还必须自己衡量、判断,试着从其中的某个角度,掌握住某些因素。借由这种方式,可以进行自我训练。

价值取向既然是一种选择,就一定要有所取舍,亦即,如果我选择了某些价值,那么势必要放弃另外一些。由此可知,选择价值时是需要勇气的,人不可能什么都要,也不可能讨好每一个人。

人活在世间最可惜的,就是变成乡愿,有一次子贡请教孔子:“一个人在乡里中,好人喜欢他,坏人也喜欢他,那这个人应该不错吧?”孔子回答:“不对。应该是好人喜欢他,坏人讨厌他。”[5]这里所强调的就是一种价值取向。相反,如果是坏人喜欢你,好人讨厌你,那就大有问题了,因为这代表你属于坏人这一边。然而,好与坏都还算是价值取向,最怕的就是有些人认为“喜欢自己的就是好人,讨厌自己的就是坏人”,这样一来就无法谈任何问题了。

人生经由不断地抉择,而塑造出自己的风格。风格是指,一个人的言谈和行为有一定的原则,并且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说,不会轻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

看过《泰坦尼克号》(Titanic)这部电影的人都知道,当泰坦尼克号开始下沉时,船上共有两千多位乘客,却只有七百多人可以坐上救生艇逃走,这时出现的第一句话是“妇女与小孩优先”。这就是西方文化的一种价值观。换作是我们,乍听之下,恐怕会觉得不可思议。

假设台湾地区是一条船,像泰坦尼克号一样快要下沉,这时候即使有人说“有权有钱的优先逃走,老弱妇孺等在最后”,恐怕一般人也不会觉得意外,因为我们一向处身在这种环境,许多位高权重的人可以为所欲为。在西方则是有着特定的文化传统,也就是“骑士精神”的表现,无论任何财大势大的人,碰到灾难时,一样是老弱妇孺优先。因为骑士精神是西方男性对自我的一种期望,他们认为男性较为强壮,在困苦的环境中比较容易求生存,所以应该让别人先走。

除了这一幕,我们还可以看到,船最后快要沉没时,居然还有几位乐师在甲板上继续拉着曲子。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有责任在最后关头安慰人心,让大家勉强维持平和的心境,跨越生死的界线,前往另外一个世界。他们清楚知道自己会死,但没有逃避的念头,这是相当令人动容的。这就是西方文化的价值表现,其本身自成一个系统,也肯定了人性的尊严。

知道自己言行背后的道理,就能够坚持下去,即使需要付出一些代价,也无怨无悔。这是因为内心深深相信,自己的价值观是正确的,即使为它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相反,如果要他放弃自己的价值观而快乐地活着,则是不可能的事情。这就是价值取向的真义。

力求知行合一 #

“知行合一”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不简单。事实上,知行合一是人一生都要努力去追求的。

当然,我们不必加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因为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所有他听说过的德行,那岂不是满街都是圣人了吗?人都会犯错,因此只能努力追求知行合一,选择一种价值之后不断地印证,让自己对自己越来越满意。

人生就是不断寻求让自己对自己满意的过程,然而,怎样才会对自己满意?这种要求是由内而发的,因此如果你的标准是由别人定的话,很难达到满意的程度。

譬如,全世界最有钱的人是比尔·盖茨(Bill Gates),我曾经看过一张照片,是他抱着两岁的女儿说:“只有跟她在一起,我才觉得自己真正快乐。”这就是亲情。可能很多人会说:“那为什么我和自己的子女在一起并不觉得快乐呢?”或许是这些人觉得自己不像比尔·盖茨那么有钱,因此不快乐,这就是价值观的问题了。

所谓“知行合一”的“知”,其实指的是一个广大的世界。庄子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养生主》)知识的范围是无限的,但是生命的时间却是有限的,想要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实在是一点希望都没有。

我在耶鲁念书时,每次进入图书馆都会有一种“哀莫大于心死”的感觉,因为耶鲁大学图书馆的藏书是台大图书馆的三倍,两边书架上都是书,一直堆到屋顶,你要拿位置比较高的书还必须用梯子爬上去。看到这么多书,我就会觉得人生到底所为何来呢?

皓首穷经,一辈子努力写几本书,也不过是薄薄的几公分书脊,年轻学子在图书馆中晃一下就过去了,甚至不愿意伸手拿出来翻一下,这是多么残忍的事情啊!

知识宛若一片汪洋大海,人一生所能学到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并且,如果你学了一些知识,却不能应用在日常生活上,那么就算学得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因此,我们学习知识之后,就要懂得消化,并融会贯通才是“知行合一”。

西方哲学家怀特海(Alfred N. Whitehead,1861—1947)说:“一定要等到你课本都丢了,笔记都烧了,为了准备考试而记在心中的各种细目全部忘记时,剩下的东西,才是你所学到的。”

怀特海
Alfred N. Whitehead
1861—1947

二十世纪贯通科学、哲学与宗教的代表人物。创立“历程哲学”,主张历程(过程)即是真实,一切皆相涵互摄为一个整体。以机体主义取代西方近代以来的机械主义。他有开阔的视野,甚至说过:“我们对中国的艺术、文学与人生哲学知道的越多,就会越羡慕这个文化所达到的高度……从历史的绵延与影响的广度来看,中国的文明是世界上自古以来最伟大的文明。”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养成一种习惯,要多多地去学习与思考,掌握整体的观点,建立自己的价值取向,再努力把心得印证于生活之中。

结论:爱智是人的天性 #

哲学的用意,在于寻根探源,发现什么是“真实”;也在于旁通统贯,把宇宙与人生连接为一个整体,由此界定自己的安身立命之道。

既然哲学是指“爱智”,就表示这门学问是一个开放的与动态的学习过程,要不停地质疑:“这个字或词,是什么意思?”“这种判断所根据的标准,是如何成立的?”“宇宙与人生之间、人的生与死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可以形成完整的系统吗?”换言之,就是要澄清概念,设定判准,并建构系统。

后续各章将会进一步讨论思想方法、西方重要观念的传承、中国儒家与道家的见解,以及艺术、宗教、教育、文化等题材,希望由此阐解哲学与人生的密切关系,并与爱智的朋友共勉。


[1] 宗教里面喜欢强调博爱,譬如佛教有一句话:“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即是博爱的意思。如果你对一个毫无关系的陌生人好,就叫做无缘大慈;相反,对自己的兄弟、同学好,则叫做有缘小慈。举例来说,当土耳其发生地震时,你捐钱给他们,这是无缘大慈,因为你完全不认识土耳其人,这样做是出于一种宗教情怀。然而,如果你捐钱给“9·21”地震的南投灾民,则是介于大慈和小慈之间,因为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岛上,因此能够深刻地感受到有一种共同命运。

[2] 笛卡儿(René Descartes,1596—1650)说“我思,故我在”时,目的是为了以理性寻找真实知识的出发点。他在怀疑一切时,发现无法被怀疑的只有“自我”,亦即知识不能脱离自我的思考作用而独立存在。西方近代哲学的唯心论倾向,亦由此展现出来。

[3] cover代表遮盖,而“dis-”则有揭开之意。aletheia亦同,希腊文中的letheia是遮盖,而前面加上“a-”则代表否定的意思,因此aletheia即为揭开之意。

[4] 原文是:“交闻文王十尺,汤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长,食粟而已,如何则可?”(《孟子·告子下》,请参考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拙著《我读孟子》,以下同略)

[5] 原文是: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篇》,详情请参考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拙著《我读论语》相关章目,以下同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