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_神话与悲剧

在谈论西方文化的时候,必须对神话、悲剧与《圣经》故事有一些基本认识,才能真正了解此一文化的内涵。以《泰坦尼克号》这部电影为例,在船快要沉没之时,船上的乐团演奏了一首名为《求主垂怜》(Nearer My God to Thee)的曲子。若是对其宗教背景不了解,就无法体会为什么他们在快要离开人世的时候,需要靠这样的旋律来抚慰人心。

人生无异于旅行,生死就像起点与终点,终点是结束,也是另一种生命的开始。在面临死亡时,如果获得神的怜悯,又何须害怕呢?这是西方宗教(主要是基督教)的明显影响。

本章要谈论的是关于西方的神话与悲剧,这是我们认识西方文化的根基时,最重要的资料之一。

神话:神界故事、民族的梦、不自觉的虚构 #

“神话”的英文是myth,讲的是有关神的故事,亦即神与神之间所发生的许多事情。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神话,即使是非常开化的民族、发达国家,照样会有一些神话流传着。

如果民族没有神话,就像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无梦可做或不曾做梦一样。一个民族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前,就像人类的幼年阶段,需要靠虚构的故事来认识周遭的一切。就此而论,神话与童话是相似的。

神话又与童话不同,神话是民族的梦,没有固定的作者,只能靠口耳相传,因此,神话总是有着各种不同的版本。童话则有作者,所以有固定的版本,譬如安徒生童话就只有丹麦作家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on,1805—1875)所写的这一个版本而已。

童话是写给小孩子看的,因为小孩子需要有梦想,神话则是民族的梦想,因此我们如果了解童话的性质,对于神话的本质也能够有些基本的认识。

童话的开头一定是“很久很久以前……”,结尾则是“从此以后……”。它不能有确切的年代、时间,因为如此一来就变成历史了。童话不是历史,因为它不是这个世界上真正发生过的事。

童话中一定会有固定的规则,譬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只要努力就可以达到目标等。这些规则让小孩子在还没真正接触和了解现实世界之前,就对人生有一些基本的信念。有了基本信念,他在往后的一生中才有能力去迎接各种不同的考验。反之,一个人如果从小就没有梦想,这是不近情理的。

《泰坦尼克号》中有一幕,描写三等舱的人在船快沉没时出不去。其中有一位母亲让孩子躺在床上,听她讲故事,希望孩子能够在美妙的故事之中离开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对于穷人是非常残酷的,但是穷人照样可以有梦想!

神话的开头常常是“在起初……”,因为接着所描述的故事是以前不曾出现过的。然后这些故事是来自“不自觉的虚构”,是人类面对一个客观现象而没有能力理解,同时又非理解不可,于是辗转流传一些故事来说明之。譬如,古人对于日食、月食,如果不靠相关的虚构故事来满足自己的知性需要,就只能活在未知的恐惧之中了。

神话的基本信念 #

首先,我们要说明,神话在一个民族的形成中究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具有什么样的作用,表达了哪些基本信念。

神话的基本信念可以分为四点:天人无间、万物有生、情感主导、戏剧性格。以下分别加以说明:

(一)天人无间

天代表大自然,人代表人类,天人无间是指大自然与人类之间没有隔阂。这意味着在神话世界里,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非常亲密。譬如,把太阳视为自己的祖先;把月亮视为自己的母亲等。在神话里,人跟大自然、宇宙,就好像是生命共同体[1]一般,是同体、同质的生命。

(二)万物有生

在神话世界中,由于万物都是同体、同质的生命,因此可以互相转化(Everything can become everything)。这也就是说,所有东西都可以变成别的东西。譬如,我们可以看到有的人到最后变成了神明,有的神明则变成人。大自然也是如此,太阳有它的神,月亮有它的神,海洋、高山、河流、花草树木等,都有它们自己的神。换言之,整个宇宙的生命显示一种交流、沟通的情况。

所以在神话世界中,往往会让人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就好像大自然是自己的家一般,把大地当做母亲,可以说是神话中的普遍信念。几乎每个民族都有大地之母(Mother Earth)的神话。

(三)情感主导

神话基本上不是靠理性原则、逻辑思维来安排的,而是依情感展开,因此充满了感性的色彩。神话之中的神,往往都会有明显的情绪表现(如喜怒哀乐、爱恨等),代表着一种尚未经过文化陶冶及修饰之前的,较为自然、原始、粗糙的人性的面貌。

(四)戏剧性格

神话所表现的,不是叙述与说理,而往往是像戏剧一样,有着特殊情节与存在处境。阅读神话时,会发现其故事情节充满了戏剧张力,好像是以表演的方式重现了人类的起源与一切相关的奥秘。

一般人最为熟知的神话大概就是希腊神话,但在希腊神话中诸神明所做的事,对人类而言,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参考价值?希腊神话中天神宙斯(Zeus)、海神波赛冬(Poseidon)、冥王哈得斯(Hades,地狱之神),分别统管着三大领域:天、海、地狱。除此之外还有雷神、电神等,不胜其数。只要是我们所能想像得到的,关于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了生命。这些神祇之间的爱恨情仇,所激荡出来的涟漪,固然使人看得惊心动魄,但同时也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神话的作用 #

古时候的人因为理性功能还不太发达,或者说尚未充分施展开来,所以需要另外找一些对宇宙人生的解释。我们可以想像古时候的人处在宇宙洪荒之中,刚从混沌进入一个有形可见的秩序,就和其他生物一样,只能在大自然中求生存,生命毫无保障可言。当生命随时都处在危险之中,会产生怀疑:就算人类懂得制造一些物品,但若没有办法掌握变化万千的世界,甚至没有把握自己下一刹那是否还活着,那么现在制造一张桌子又有什么必要性?

中国古代的人用四个阶段说明文明的发展: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这种描写既生动又实际:有巢氏时期人类住在树上,因为地面太过危险;燧人氏发明了火,有了火之后就可以回到地面居住,因为只要把火生起来野兽就不敢靠近;伏羲氏时期人类开始懂得饲养一些比较温驯的动物,把它们作为家畜、家禽;到了神农氏时期,农业社会出现,人类开始懂得合作耕种,改善生活。

在人类的理性还没有能力了解世界之前,必定需要神话。举例来说,某个地方一直下雨,最后演变成洪水。当洪水来时,人类的生命没有保障,也不知道大雨什么时候会停。于是人们杀牛去祭神,当杀了第三头牛时,雨终于停了。从此以后人们就知道,下雨不止的时候要杀三头牛来祭神。

为什么人们会想到要借由祭神的方式来让洪水停止呢?这是因为他们相信——人类可以和操纵雨水的神沟通。虽然这是由于民智未开、教育尚未普及、科学思想不够发达所造成的一相情愿的想法,但这仍然说明,人类活在世界上,如果发现大自然可以借由某种方式沟通,就会比较安心;反之,如果认为大自然是非人性、无法沟通的,那么活着也就没有任何保障,因为各种灾祸随时都可能发生,而人的生命又是如此脆弱,只要稍有变化,就可能立刻死无葬身之地。这正是人类需要神话的原因。

由此深入探讨,可知神话有以下四个作用:掌握真实;建立原型;为世界带来意义与结构;说明自然现象、社会分工、人的欲望。以下即针对这四点分别加以说明:

(一)掌握真实

可能有人会质疑:“神话明明就是虚构出来的东西,如何能掌握真实呢?”一般人往往以为只有历史的记录才是真实,其实人在记录历史事件时,是采取特定的角度,对某个已经发生的事件作一些描述,然而每一个时代所采取的角度都有所差异。正因为如此,每隔一段时间就必须重新检视历史记载是否正确。西方历史学家强调:“历史就是现代史,每个时代当时的人对于古代发生的事都要重新加以解释。”

但是,可以解释就代表不是真实,因为真实是没有解释空间的。换句话说,每个人所了解的都只是当时的人所能够掌握的一部分,并非完全的真实。

历史是在时间之中一去不返的,凡是一去不返者,就无所谓真实可言,所以没有任何历史学者会说自己能够掌握绝对真实,就连司马迁或班固也不例外,因为既然每个人的角度都不同,就不能说有哪个人所记录的是绝对正确的。历史学的研究中往往特别重视考古学,有时候一些文献、绝版书籍的出土,就会把某段历史完全改写。换言之,历史是随时等待被改写的,那又有什么真实可言呢?

黑格尔说过:“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惟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既然历史中没有真实,那么我们就要问:“如果没有真实,那么人类的生命不是很混乱、很危险吗?过去的事情不会重现,而未来又充满了不确定性,那么我们应该何去何从呢?”由此可知,人类还是需要真实,而神话就提供了我们掌握真实的机会。

黑格尔
Georg W.F. Hegel
1770—1831

德国哲学家,主张绝对唯心论,认为宇宙万物的本质是精神(又称心灵、思想),精神的本质是活动而非静止,所以精神必须走出自己再回归自己,而方法则是由人类的有限精神去发现一切皆是绝对精神的展现。

他说:“绝对者即是精神,这乃是绝对者的最高定义。发现这个定义并且理解这个定义的意义和内容,可以说,曾是一切教化和哲学的绝对目标,一切宗教和科学都曾渴望达到这一点;只有从这种渴望出发,世界史才可以理解。”

黑格尔逝世的1831年,代表近代哲学的结束,后续的发展较为复杂,请参考本书第六章。

神话要如何掌握真实呢?神话所展现的是一种人类对永恒的向往,因此可以通过对神话的理解,发现生命中普遍的、永恒的层次。以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为例,当他谈到文学的时候,说了一句话:“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正义,只有在诗里面可以找到正义。”

在现实的生活中,某个人认为正义的事,另一个人不见得也会如此认为。譬如,许多人常说高考是最公平的,但是对于那些高考失利的人而言,恐怕就会认为高考不太公平。又如,若是某个人遭遇了不幸的事情,恐怕会认为这个世界不太公平、没有正义;相反,若是这个人一直都很顺利、很得意,恐怕就会认为人生很公平。

这个世界上或许没有所谓真正的正义,但文学里面则有所谓“诗的正义”(Poetic Justice)。金庸小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每一部小说结局几乎都是“善恶到头终有报”,坏人到最后都不会有好下场。事实上,在真实的世界中却不是如此。因此诗的正义反映了人类对永恒的向往,这才是真正的真实。亦即,我们在神话中所看到的是一个原型:“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作为,就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这之间有一种善恶对称的报应关系,其所表现出来对生命的理解,才是人的生命中最真实的部分。其他的部分(如个人遭遇、每个时代不同的价值观等)则都是会变化的。

(二)建立原型

人活在世界上会面临各种存在处境的断裂状况,而原型可以让我们跨越存在之断裂。譬如,当我们要从少年跨越到成年,进入成人社会时,就面临了一个存在的断裂,我们必须跨过这个门槛,成为一个大人。这时候就需要通过一个故事来解释,这就是原型。举例来说,台湾有些原住民的成年礼是要通过某种考验,譬如给你一把小刀,让你到山里面住一个星期再回来。一个星期回来之后,就算是通过考验,变成了成年人,然后可以进入成人社会,和其他成年人共同商量整个部落的发展,并且能够成家立业。

存在的断裂有四大状况:出生[2]、成年、结婚、死亡。这四大存在的断裂都需要有原型,而这些原型就是由神话所提供的。以出生为例,南方有一个习俗,就是小孩出生后满月时要请吃红蛋,让亲戚朋友知道自己家中多了一个生命,这个生命将来要请大家多多照顾等,这就是原型。

接着谈到成年。许多国家,例如日本、韩国都有成年礼,年轻人在二十岁时会穿上传统服装,仪式十分庄严。现代中国最可惜的就是没有一套好的成年礼,有时候我们看到别人有成年礼会觉得很羡慕,因而想要恢复传统的成年礼,却总有很大的困难。

我在教书的过程中,曾经有一位学生向我抱怨,说他在高中毕业时,参加县长主持的成年礼,并且和县长合照,照片还放大挂在家里。第二年县长被刺杀,他只好把照片收起来,成年礼变成一个梦魇。另外一位从南部来的同学,则是参加了一个官员主持的成年礼,也同他合照。第二年该官员被关进监狱,他只好把照片收起来,成年礼变成了一件荒谬的事情。

这种现象的缘由,是因为我们的社会泛政治化已经太久了,一个人只要在政治上有某种权位,影响力就无所不在。然而,人类生命存在领域的跨越是非常重要的,一旦泛政治化,就会产生很多问题。所以应该要让政治的归政治,文化的归文化。那么找谁来主持成年礼比较好?我曾经为文建议,每个县市设几位礼仪的主持人,这些人最好是年高德劭、曾在教育界服务一辈子的人士,请他们来主持比较不会有后遗症。任何一种礼仪都具有象征性,所以更需要有良好的对象作为表率,让学生从中学习。

整体而言,神话提供了一个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可以了解到仪式背后所具有的含义,如此一来,就可以建立原型。宗教之中也有许多仪式,譬如:赎罪的仪式、受洗的仪式,或者是佛教中的皈依、供佛、斋戒等。这些仪式背后都有神话,只是我们不见得了解。若不了解仪式背后的神话,那么某个仪式只不过是一种客套、形式,而没有内涵。神话可以把故事说出来,让我们回到最初实施某个仪式时真正的情况,也就是回到原始的真实,才能让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得到充分的肯定。

(三)为世界带来意义与结构

这个世界本身很难理解,我们要理解它,就必须使其具有意义与结构。神话中常会描写,这个世界最初是一片混沌(chaos),最后才变成有秩序的宇宙(cosmos)[3]。神话中有许多故事都是用来说明这个世界有什么意义,它的结构如何等,让人类活在世界上,可以懂得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让这个世界不再黑暗、朦胧不清。换句话说,神话可以让人类清楚地知道上下四方、前后左右,让自己的世界显示出一种重要性。

所谓的重要性是指:每个民族都会借由神话,来肯定自己的特别之处。世界上每个民族都认为自己很特别,譬如:犹太人认为自己是上帝的选民;伊朗人认为其境内的伊朗高原是上帝造人的地方等。中国之所以称为中国,就是因为认为自己位于中央,是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一个民族,其他国家只不过是野蛮民族而已(如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几乎每个民族都有类似的神话,认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或者自己的祖先是神特别创造的,能够得到神的眷顾。这种神话可以建立民族的自信心与认同。举例来说,欧洲有一个小国叫做奥地利,其人民跟德国同文同种,属于日耳曼民族。那么我们可以问:“德国如此强盛,而奥地利这么小,经济也不算富裕,那么奥地利人为什么还愿意做奥地利人呢?他们为什么不干脆移民到德国?”这是因为奥地利人很重视文化教育,他们教导小孩每天在睡前聆听国家广播。广播中总会有一句话:“没有奥地利,就没有欧洲;没有欧洲,就没有世界。”所以奥地利人能够以身为奥国人为荣。这句广播词的确有它的根据。欧洲整个局势的形成受到奥匈帝国极大的影响,而奥匈帝国就是以奥地利为核心的。

这种对于文化的认同,是一个民族在今日多元化的世界上,寻求长久存在的最佳办法。台湾其实也一样,即使很多人都抢着移民到岛外,还是有些人不愿意离开台湾,就是因为他们认同这个民族的文化,认为以中华文化作为基础的生活方式,有其特别的价值。

许多人认为中国最值得自豪的部分就是中国菜,当然,中国菜确实是很特别,许多外国人也很向往。然而,一个民族若是只能靠吃来取胜,似乎并不是一件太光彩的事情。我们还需要发扬其他值得骄傲之处,而这部分就是“文化”。

记得1983年我在美国,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在发表国情咨文时用了一句老子的话:“治大国,若烹小鲜。”[4]我听到觉得很兴奋,因为就连美国总统都知道老子的话很有道理。事实上,中华文化的资产相当丰富,外国人也常借用这些思想,老子不过是其中之一而已。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引以自豪的部分,如日本国旗是一个太阳,而韩国国旗则是一个太极图,这些图形都带有“根源”的含义,一个国家受文化的影响越深,就会越肯定自己的根源;相反,如果一味追求现代化,到最后就会与根源脱节,只能在变化的潮流里面,力求不被淹没而已。

(四)说明自然现象、社会分工、人的欲望

●自然现象:古时候的人知识不够发达,如果没有神话可以说明自然现象,难免每天生活在不安和恐惧之中。有神话可以解释自然现象,人们才会觉得比较安心。譬如:打雷代表雷神发怒,但是只要没做坏事,就不需要害怕打雷,因为只有做坏事的人才会遭到天打雷劈。经过这样的解释之后,人们在打雷时就比较不会担心。

●社会分工: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分工合作,自古以来即是如此,譬如有人编草鞋、有人做衣服、有人耕田等。如此一来,一个社会才能维持、合作、发展。

每一种职业的背后都有神话,各行各业在最开始的时候有一个了不起的人发明了这种行业,因此以后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必须定期祭拜他。而这个人的故事,也能够鼓励同行业的人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理想,相信自己对社会有所贡献。举例来说,老师这个行业是以孔子作为始祖,所以当孔子受到大家推崇时,也会让许多人觉得老师这个行业是值得尊敬的。又如我们常可以在香港电影中看到,警察和黑道都要拜关公。由此可知,每一种行业都会有神话来说明它的内在价值。

●人的欲望: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如果不了解神话,而只看自己本身,很容易被自己内心的矛盾所吓倒,觉得自己有时候很高尚,有时候却很卑微。譬如“9·21”地震之后,很多人抢着捐血,在排队的那一刹那,觉得自己真是一个有为而可敬的青年,能够跟时代的需要完全结合。但有时候可能又会想去排队买凯蒂猫,这时候就会觉得自己相当平凡。由此可知,人的欲望是多面性的。

人类的许多欲望,以及人间各种复杂的恩怨,甚至是相互的伤害,其背后都有神话可以解释。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希腊神话中,克洛努斯(Kronus)杀了自己的父亲尤拉诺斯(Uranus),而他的儿子宙斯又将他杀死的故事。这故事并不是真的在说谁杀了谁,而是代表一种取代,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德文中“ur-”代表根源、最原始的东西,Kronus则代表了时间(chronicle,为年代之意)。有了时间,原始就被淘汰了。宙斯则代表宇宙主神的出现,也就是有了一个主宰,因此其又超越了时间。古代的人就是用这种神话来象征生命发展及宇宙发展的阶段。

有了神话的说明,人们对于世界上各种怪诞的事情就可以理解。人活在世界上,最重要的不是只有活着,而是要了解自己为什么活着——人如果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就算生活得很好,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他连活下去的理由都没有。

神话的主题 #

神话的主题大致可以分为六种类型:创世、造人、灾难、救世、文化超人、英雄典型。以下分别加以介绍:

(一)创世

创世神话是最原始、最典型的神话,开头第一句即是“在起初”(in the beginning……),因为在此之前并无世界。神明创世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无中生有,如犹太人的《圣经》(《旧约》)所描述的;二是为混沌带来秩序,把原始物质整理为可供万物生存的宇宙,如中国神话中的“盘古开天辟地”即为一例。无论如何这个世界都已经出现了,所以需要通过神话来加以说明。

(二)造人

世界出现之后,接着就要描述人的存在,因此造人的神话又更多了,譬如有的神话说人可以区分为金银铜铁不同的材质,有的神话说人是神用泥土造成的。在此我要引述一则古代寓言,其中谈到的“造人”的过程,虽然超出了原始神话的领域,但是对于我们认识人的特质,却有很大的启发性:

挂念过河的时候 看到一块黏土> > > 他思念着 拿起土开始塑造> > > 他正在想 自己做了什么东西> > > 精神来了> > > 挂念就请求精神把精神赐给这块土> > > 他轻易地得到他所求的> > > 当挂念要取它的名字时> > > 挂念说取为“挂念”> > > 精神不肯 他说你应该取我的名字> > > 因为我把精神给了这块土> > > 挂念与精神在争论不休时> > > 大地起来了> > > 他说应该取名为“大地”> > > 因为是他提供了肉体> > > 于是 他们邀请时间来做法官> > > 法官作这样的公正裁判> > > 精神既然给了精神> > > 死了之后你取回精神> > > 大地既然给了肉体> > > 死了之后你取回肉体> > > 挂念既然最先塑造> > > 有生之日 就让他来掌握> > > 但是现在因为名字而发生争执> > > 可以称它为homo> > > 因为他似乎是由泥土(humus)所造成的

(三)灾难

只要人类出现,地球上就必然会有灾难,因为人类是一种群居的、社会性的动物,聚在一起就会按照自己本性的需要去改造自然界,让它适合人类生存,其他生物则是配合自然的条件,不会破坏生态。

环境一旦以人为的方式改变,必然会产生后遗症,而这个后遗症在古代往往就演变成洪水。许多民族都有洪水灭世的神话,譬如中国有大禹治水的故事,西方则有诺亚方舟(Noah’s ark)[5]的故事。这些神话所描写的就是人类出现以后,对自然界造成了伤害,而这些伤害最后形成巨大的灾难。

人类对自然界所造成的伤害可说是不胜其数,举例来说,现今的澳洲中部是一片沙漠,然而,一开始的时候其实并非如此。当初英国人到了澳洲之后,看到澳洲中部有很多植物既不结果实也不开花,于是把它们砍伐殆尽,改种英国移来的树木。但植物是不能随便移植的,澳洲四面环海,所下的雨水盐分特别高,当地原来生长的树木就是能够适应这种特殊气候条件的特殊品种。从英国运来的树木虽然美观,但是无法适应这种气候条件,土地最后当然变成一片沙漠了。

这只是一件很简单的近代史实,却说明了,人类从古至今所造成的灾难,确实是史不绝书,一直持续在进行着。

(四)救世

有了灾难之后就要救世。救世除了救自然之外,更重要的是救人类。救世的神话也不止一种,以西方来说,犹太人就有一个弥赛亚(Messiah)的故事:犹太人相信弥赛亚的降临可以为他们带来拯救及和平。直到现在,他们仍然在等待弥赛亚。对基督徒来说,弥赛亚早已降生了,他就是耶稣(Jesus)。

在神话中,人类陷入灾难之后,就会出现一位神或者一位半神半人的超人来拯救人类。

(五)文化超人

所谓文化超人,是指人类社会生活中需要的各项产品,在这个人所处的时期大量出现。中国最有名的文化超人就是黄帝,在他统治的那个时期发明了许多文化产品,譬如指南车、织布等。事实上,这些东西不可能是黄帝一个人发明的,而应该说是那个时代的人共同发明的。为了解释这些发明的出现,就使得黄帝成为文化超人的神话角色。

(六)英雄典型

英雄有三个阶段:退出、接受考验、复返。一个人必须历经这三个步骤才能成为英雄。

退出是指退出原来所处的社会,退出之后,要在另一个不同的社会中接受考验,最后再回到原来的社会中。一个人经过了这三个阶段,就等于是生命经过了锤炼,内在的能力充分发挥,当然也就可以被其他人推崇。这就形成了英雄的典型。

英雄典型在很多地方都适用。我小学时就读桃园的观音国小。母校建校一百周年时,邀请一些杰出校友回去,我就被列在受邀名单上。这是因为我毕业后离开了桃园,到外地,甚至外国读书,最后拿到了博士回来。这种经历可以给当地的学生起一种示范作用,让大家产生“有为者亦若是”的感受,所以自然会成为被推崇的对象。这也是符合“退出、接受考验、复返”的规则的。

现代社会的神话 #

一个社会不能没有神话,如果没有了神话,就代表这个社会没有梦想。举例来说,从前的台湾社会中,人民有着比较高昂的斗志,就是因为当时的神话能够让一般老百姓真正有一个远景,譬如二三十年代很多地方都贴着“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标语,这就是一个很宏伟的神话,让大家觉得好像要参与一个伟大的历史性事件。不过随着时间慢慢过去,这个理想看起来也不太可能实现,所以神话就开始瓦解了。

一般而言,我们现在的社会是处于一种比较现实、功利、肤浅的状况。之所以会陷入这种情况,就是因为整个社会缺少了神话让人们向往。没有了向往的目标,自然无法激发奋斗的精神。我们在教育下一代时,应该重新诠释古代神话,使其具有生命力,可以发挥适当的作用,塑造多元而正确的价值观。譬如,社会上有各种职业,如果缺少类似神话的故事,就无法肯定其内在的意义,然后工作只是为了生活,一切向“钱”看,后果当然很不理想了。

悲剧(以希腊类型为代表) #

希腊悲剧是一个非常独特的题材,在研究希腊悲剧时会发现它好像昙花一现,从此以后无论是与它类似的题材或者是它所要表达的境界,都不再出现了。

悲剧如同一般的戏剧,会有人物角色、故事情节的发展,最后还会有一个结局。一般戏剧中所描写的故事有几种可能:第一种是好人做了好事,最后得到好的报应,反之则是恶有恶报(道德剧);第二种是好人做了好事,最后落到悲惨的下场;第三种则是坏人做了很多坏事,最后竟然得到好的报应。这些都不算是真正的悲剧。

根据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界说:“悲剧是模仿一个严肃而本身完整的行动,行动的范围相当广泛,剧中使用的语言,应依不同情节加上愉悦的伴奏;其形式应是戏剧性的而不是叙述性的;最后,以其剧情引起怜悯与恐惧之感,借以达成此等情绪之净化。”

进一步的解释是:真正的悲剧是指一个平凡人,没有特别做好事,也没有故意做坏事,却因为命运的摆布,而陷入一种极惨的情况。

这种极惨的情况会使观众产生两种情感:第一种叫做“怜悯”;第二种叫做“恐惧”。观众之所以会产生怜悯的情感,是因为此人并没有犯太大的罪,却遭受极惨的遭遇;之所以会感到恐惧,则是因为发生在此人身上的事,也可能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怜悯和恐惧是人与人互动时最鲜明的情感,而悲剧的作用就在于引发这两种情感,然后加以净化(purify)。人活在世界上,情感中往往掺杂了许多杂质,譬如我们跟别人来往时,有时候会有一些不太真诚的目的或动机(如:对别人好一分,会希望对方能回报两分,或借此沽名钓誉等)。欣赏悲剧则能够让人把情感展现,然后加以净化,使自己的心灵回到原始的、纯真的、真诚的一面。我们平常与人来往常常会斤斤计较,但看到人类的共同命运出现之后,就比较不会再和别人计较。

希腊悲剧最大的特色在于:悲剧的主角不是人,而是命运。

希腊悲剧所凸显的,是命运对人的操纵。它之后就不再出现这种类型的悲剧,这是因为理性思维抬头,使悲剧中的神话背景逐渐消失,命运的法则也逐渐被自然界的规律所取代。不过,流传于世的悲剧作品对于西方人的心灵所产生的影响,依然在潜移默化之中运作着。

希腊悲剧三大代表 #

这部分要介绍希腊悲剧的三大代表性作家:埃斯库罗斯[6](Aischulos,公元前525—前456)、索福克勒斯(Sophokles,公元前496—前406)、欧里庇得斯(Euripides,公元前480—前406):

(一)埃斯库罗斯

他是第一位著名的希腊悲剧作家,最有名的一出戏剧著作是《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这部剧有三部曲:《盗火的普罗米修斯》、《被绑的普罗米修斯》、《解脱的普罗米修斯》。

上帝造了人类之后,由于世界还没有火,遍地都是泥泞、潮湿,因此人类生活得非常凄惨。普罗米修斯看不过去,于是到天上盗火给人类,但是自己却必须接受惩罚。宙斯将普罗米修斯绑在高加索山上,让老鹰每天吃他的肝脏。照理说一般人肝脏被吃完也就死了,但是普罗米修斯死不了,因为每到隔天早上,他的肝脏又会重新长出来,如此周而复始。

这出悲剧所要传达的内涵是相当深刻的,代表着我们只要活着一天,痛苦就不会消失。当一个人生活在战乱的年代中,这种感受会特别强烈,因为所有的悲欢离合会让人难以承受,对明天毫无把握,但是又必须活下去。这出悲剧主要是在说明,人生的本质的确有其痛苦的成分。“周而复始,被老鹰啄食肝脏”这个生动的形象,往往成为艺术家的“原型”象征。相关说法请参见《哲学与人生》(Ⅱ)第四章。

(二)索福克勒斯

他所著的《俄狄浦斯王》(Oedipus the King)是希腊悲剧中最典型的代表,将命运对人的操纵刻画得相当深刻。

这部悲剧的剧情大致如下:希腊城邦的小国底比斯城(Thebes)的王后生了一个儿子。当时的人习惯小孩出生之后请人算命,底比斯城的国王当然也不例外。有一个算命师看了婴儿,断言他将来会弑父娶母。国王听了非常难过,也非常愤怒,立刻叫仆人把这个婴儿带到外面杀掉。然而,仆人把婴儿带到山上后却下不了手。这时候科林斯城(Corinth)国王的仆人刚好经过,想到自己城邦的国王和王后一直没有生小孩,很希望能够有个儿子,因此要求底比斯城的仆人让他把婴儿带回自己的城邦。底比斯城的仆人答应了他的要求,但是为了让自己有一个交代,于是在婴儿的脚后跟割了一刀,让刀上沾满了血,然后回去告诉国王已经将婴儿杀死了。

科林斯城的国王跟王后看到这个婴儿非常高兴,因为他的脚后跟被割了一刀,于是取名为俄狄浦斯(在希腊文中,“俄狄浦斯”就是指脚后跟肿起来的意思)。随着年龄渐增,俄狄浦斯长得越来越高大英武,二十岁时,他遇见了一位算命师,算命师警告他要小心,因为他将来会弑父娶母。当时的俄狄浦斯仍以为科林斯城的国王和王后是他的亲生父母,为了避免此事发生,因此离家出走。

俄狄浦斯离开科林斯城后,朝着底比斯城的方向走去。走着走着,来到了一个三岔路口,忽然前面一辆马车急驰而来。车上坐着一个中年男子,挥着皮鞭想把俄狄浦斯赶走,好继续向前赶路。俄狄浦斯抓住了鞭子,把此人拉下马并一拳挥去,当场把这个人打死。这位中年男子,事实上就是底比斯城的国王——俄狄浦斯的亲生父亲。

当时的底比斯城正好发生了重大灾难,有一只人面狮身、背上长有老鹰翅膀的怪兽占据了城门前的山坡,这只怪兽名为斯芬克斯(Sphinx)。任何往来的路人都必须回答司芬克斯的问题,若是无法说出正确答案,就会被杀死;相反的若是能够说出正确答案,司芬克斯就会自杀。底比斯城的国王为了寻找救兵,带着仆人,扮装出城,然而却在途中被俄狄浦斯打死,仆人看到这种情形,立刻返回城中报告。最后大伙决定,只要有人能够解开司芬克斯的谜题,就让他当底比斯城的国王,并且可以娶王后为妻。

俄狄浦斯继续往底比斯城走,到了城门前的山坡时,司芬克斯命令他停下回答问题。司芬克斯问道:“哪一种动物早上四只脚,中午两只脚,晚上三只脚?”这个问题以前从来没有人答得出来,但是俄狄浦斯却答出来了:“答案是人类。早上代表小时候,这时候的人在地上爬,所以是四只脚;中午代表成年,这时候的人是用两只脚走路;晚上则代表老年,这时候需要拐杖辅助,因此变成了三只脚。”谜题揭晓,司芬克斯跃下山谷而死,底比斯城全城解围,大家欣喜若狂,而俄狄浦斯则当了国王,娶了自己的母亲,并且生了两男两女。

俄狄浦斯完全不知道自己做了如此罪大恶极的事,还是努力治国。隔了几年,底比斯城突然发生一场大瘟疫,于是请人来算命,想知道是谁造成了这种结果。得到的答案是:“谁杀死了前任国王,谁就是罪魁祸首。”然而,没有人知道是谁杀了前任国王,而当时的仆人也不敢把实情说出来。大家于是开始思考:“前任国王以前生过一个儿子,曾经有预言说过国王会被自己的儿子所杀,可是他儿子应当早就已经被杀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于是大家把当初接受命令杀婴儿的仆人找来问个究竟,仆人就把当时的情形一五一十地说出来。

俄狄浦斯王听完,想到自己的脚后跟有一个刀疤,因此整件事真相大白了,他这才了解自己真的就是弑父娶母的凶手。俄狄浦斯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于是刺瞎自己的双眼,将自己放逐,而底比斯城的王后也因无法承受事实而自杀。

《俄狄浦斯王》是典型的希腊悲剧。在当时,希腊悲剧都是在露天的广场上公开演出。当它演出时,所有观众的心中一定都在喊:“不要这样!不可以这样做!”但是却一点用都没有,因为对希腊人而言,没有人可以改变命运的决定,所以观众在看完这样一出戏剧后,心中会充满莫名的怜悯与恐惧,然后在和别人相处时,能够回到情感最原始的出发点。换句话说,希腊悲剧会让我们突然发现人类事实上是生命共同体,因此在面对共同的命运时,反而可以捐弃成见,重新互相关怀。

这是希腊悲剧很重要的一种社会教化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经过希腊悲剧的洗礼,西方人开始养成了一个重要的观念:无论任何事情,主观上的希望是一回事,但客观上会如何则是另一回事。换句话说,由于希腊悲剧的影响,使得西方人在心态上开始变得实事求是,而不会加入太多主观的情绪及意愿,因为自然界的规则是客观的,绝对不因为人的需要而转变。西方人从希腊时代开始慢慢陶冶的这种心态,叫做“科学心态”(scientific mentality)。关于科学心态对西方文化的影响详见《哲学与人生》(Ⅱ)第七章。

(三)欧里庇得斯

他的代表作为《爱恩》(Ion)。这部戏剧已经不能算是一出悲剧,它的剧情是:有一位漂亮的少女,某天在外面游荡时,遇到了阿波罗神。阿波罗神是一位俊美的青年,两人发生关系。后来这位少女怀孕生了一个儿子,她生下儿子之后将他丢弃在供奉阿波罗神的德尔斐神殿。于是德尔斐神殿的女祭司抚养了这个孩子,并将他取名为爱恩。

这个女子后来结婚了,好几年都没有生小孩,于是她跟先生到德尔斐神殿去祭拜,希望能够生一个儿子。她在神殿中祭拜的时候,先生待在神殿外,正好看到爱恩,觉得这个小孩很可爱,就陪他一起游戏。这个女子出来后看到先生跟小孩玩得很愉快,心中充满了嫉妒与愤怒,认为这个小孩一定是先生的私生子,因此想把他杀了。

这个女子想了一个办法,她倒了一杯水给爱恩喝,在水中加了毒药,想把爱恩毒死。由于在神殿中喝任何东西之前,都必须先倒一点在地上祭神,她照着做时,有一只鸽子飞过来喝了水,立刻死掉。阴谋暴露出来,有人问她为什么想把爱恩杀死,于是她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这时候祭司听到了这段谈话,就告诉这个女子,爱恩事实上是她的私生子,而不是她先生的。真相大白,他们夫妻俩就把爱恩带回家,从此过着快乐的日子。

在大致了解了《爱恩》的剧情之后,我们可以发现,这已经不是典型的希腊悲剧了。凡是剧情最后出现“快乐结局”的,都成了通俗的戏剧。希腊悲剧到了这个时期,可以说是告终了。

近代欧洲的悲剧 #

希腊悲剧通过人与命运之间的对抗来彰显人的伟大,因为当我们面对的敌人很伟大时,也就能够凸显自己的伟大;相反,当我们面对的敌人很渺小时,自己也会变得渺小。换句话说,因为命运这样的对手是无比的伟大,伟大到令人觉得恐惧与无奈。然而,正因为如此,正好能够肯定自己的伟大。希腊悲剧最大的特色,就是让人通过整个剧情的演变过程,发现自己所要对抗的敌人正是命运,因此不应该低估自己。如此一来,就能够使人的生命力整个展现出来。

那么到了近代欧洲有没有悲剧呢?

近代欧洲也有悲剧,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莎士比亚(Shakespeare,1564—1616)的四大悲剧:《李尔王》(King Lear)、《麦克白》(Macbeth)、《奥塞罗》(Othello)、《哈姆雷特》(Hamlet)。这四大悲剧的主角都是帝王将相,以这些人作为主角就产生了一个特色,亦即他们身上所发生的事情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未来。这也正是莎士比亚写作的用心。我们可以试想,若是相同的事情发生在一个农夫身上,那也就称不上是一出悲剧了,因为这些事随时可能发生在许多人身上,所造成的影响也不会太大。

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命运已经不再扮演重要的角色,取而代之的是人类的各种欲望,如猜疑、嫉妒、贪婪、斗争等。这些都是来自人类内心深处各种复杂的情感,人类只能用有限的理性寻求解决之道,但是到最后往往会发现,结局无论如何都是悲惨的,而这种悲惨的结局也就使得人类慢慢走向虚无主义。以《麦克白》为例,他原是苏格兰的大将,听女巫预言自己会当国王,加上妻子一再怂恿,终于弑君称王。接着又杀害了其他竞争对手,但是最后还是被前王之子复仇所杀。这一切都来自一念之间的野心,而结局则是毁灭。

换句话说,近代欧洲悲剧是从理性主义出发,亦即用人的理性去选择、衡量、判断一切,并且设法改变现状。然而,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无论计算得再精密,也掌握不了所有的变数。一个人再怎么聪明,很多事情仍然是处于他所能掌握的范围之外。因此我们到最后会发现,一切终究会归于幻灭。这就是虚无主义。

有一部电影,是日本导演黑泽明所编剧的《暴走列车》(Runaway Train)。这部电影的剧情很单调,是描写一个人追逐逃犯的过程。电影结束时,屏幕上出现了几句话,出自莎士比亚的《理查三世》:“再凶猛的野兽,也有一丝怜悯;我没有丝毫怜悯,所以我不是野兽。”我看到这几个字的时候,受到很大的震撼,因为这几句话真正要表达的是“我是人类,所以心狠手辣”。换言之,人类的可怕较之于野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句话也许听起来相当恐怖,但它的确发生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常说“虎毒不食子”,但是在人类社会中,父子相残、家人互相伤害的例子却屡见不鲜。由此可知,莎士比亚的戏剧会让人觉得人生相当无奈,这与希腊悲剧的教化作用是大不相同的。

近代欧洲的悲剧到最后往往接近一种虚无主义的情调,让人觉得人生再怎么奋斗都没有用,因为最后的结果都是一种虚幻。因此,同西方其他悲剧相比之下,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希腊悲剧的特殊之处,它在西方悲剧中永远是一个特别的领域。

中国的戏剧 #

或许有些人会问:“中国有没有悲剧呢?”事实上中国社会很少有悲剧,一般人比较熟悉的多半是历史剧,譬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这些戏剧都是切合历史,配合当时的时空条件、政治社会情况所演变出来的。

很多人说《红楼梦》是一出悲剧,事实上它也算不上是悲剧,因为它是融合了儒、道、释三种传统思想所写成的。大观园基本上是一个官宦之家,这种从政当官的入世思想和儒家有关;其中描写的许多特定节庆、消灾祈福等,则是属于道教的仪式;贾宝玉到最后准备脱离红尘,出家当和尚,则是一种佛教的情操。由此可知,《红楼梦》表达出中国社会的缩影,其中写实的成分相当多。至于在希腊悲剧中,因为受到命运的操纵,而让人感受到经过考验之后展现出来的生命的力量,在《红楼梦》中则完全没有着墨。

那么金庸小说是否算是悲剧?事实上金庸小说也不能算悲剧,书中一些带有深刻成分的描写,跟宗教比较有关系。金庸自己也说过,他写《侠客行》的时候并不了解禅宗,但后来接触了禅宗之后发现,禅宗的道理和他在《侠客行》中所要表达的想法有共通之处。

《侠客行》描写很多人到了侠客岛,看到岛上有一面很大的墙壁,上面刻着李白的《侠客行》,每个人都想从这首诗中参出重要的武功秘笈。男主角不认识字,看不懂上面写了些什么,却因此注意到了刻字者所使用的力道。换句话说,这面墙上刻的东西在他看来是一幅图画,而非文字。男主角根据这幅图画练气,最后练成了上乘武功。文字有时候是一种障碍,因为有文字就有意义,有意义则必须去思考,而一思考反而练不成武功了。这和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思想是相通的。

至于金庸小说中的角色,有些看似悲剧人物,事实上是为了吸引读者继续看下去而精心设计的剧情,其实并不带有悲剧色彩。

法国哲学家伏尔泰写过一篇小说,叫做《老实人》(Candide),描写一个人到处被冤枉、被迫害。他去坐船,船就沉没;他走在路上,就发生地震。最后,这个人在百死千难之中逃到了乡下,种了一些花生。花生收成时他坐在田埂上吃,开始想:“如果当初没有沉船、没有地震,我现在怎么可能坐在这里吃花生呢?可见我这一生的际遇还是很不错的。”

伏尔泰
Francois M.A. de Voltaire
1694—1778

法国哲学家、启蒙思想家,亦是著名作家,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开拓者和巨擘,崇尚理性思想,致力于打击腐败的封建专制制度。他在哲学、史学、文学、社会政治等领域都留下大量著作,影响世人深远。

伏尔泰是著名的无神论者,他曾宣称:“再过一百年,在市面上你将找不到一本《圣经》,你若想看《圣经》,就到博物馆里去看吧!”

这篇小说所描写的主人翁其实跟中国人很像。中国人基本上是一个比较务实的民族,不管遭遇到任何灾难,都觉得只要活着就是一件好事。至于这个考验是否为精神带来了某些锤炼,或者因此激发了某种人格特质、洗涤了某些人性上的劣质,则是其次的问题。

结论:从神话与悲剧中获取知识 #

谈论这一章,目的是希望通过希腊背景的神话与悲剧来了解人生的问题。这些题材严格来说并不是哲学,因为哲学基本上是要从理性的角度来思考宇宙人生的根本真相。不过,在理解人生时,神话和悲剧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神话是民族用来说明自身源起的方式,所以神话的第一句话往往是“在一开始的时候”,譬如《圣经·旧约》的第一句话就是“In the beginning……”。这就是神话的特色,因此无论读到任何神话时,都要想:“它有什么象征意义呢?它如何掌握真实、建立原型、提供我们对于世界的理解所需要的意义和结构?它对于人的生命、人的欲望、自然现象又有什么样的解释?”这一连串的思考,可以让我们从神话中学到很多与人有关的重要观念。

至于希腊悲剧,则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人即使是面对着无穷的宇宙或各种人生的无奈时,还是要坚定地活下去。这是因为人的内在有一种尊严,这种尊严无法用言语清楚表达,但可以借由戏剧来感受。

哲学是对人生经验作完整而根本的省思。神话与悲剧是塑造人们心灵架构的重要素材。许多人未必喜欢从事哲学思维,但是却不能对神话与悲剧的情节无动于衷。因此,从哲学的角度剖析神话与悲剧,以及本书后续所谈的艺术、宗教、教育、文化等,就有其必要性了。换言之,这一切都是人类共同的资源与资产,但是如何提炼出其中的精神与精华,则是哲学家当仁不让的工作。


[1] “生命共同体”这个概念原本来自神话。神话所描写的社会是一个“society of life”,亦即以生命作为共同质料、共同元素的一个大的社会。

[2] 这里的出生并非指自己的出生,因为我们自己在出生时,还无法知觉到这个事实。这里是指我们周围有人出生,譬如兄弟姐妹有了下一代。一个小孩的出生会促使我们的身份升级,因为他的生命使所有人的关系都要再重新调整。

[3] cosmos在希腊文中代表秩序(order),宇宙之所以为宇宙,就在于它有秩序。在这之前是chaos的状态,所有的一切是毫无秩序、混沌一片的,没有天、地、山、海的分别。如此一来,我们就无法清楚地了解这个世界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4] 这句话出于《老子》六十章,意思是:治理一个大的国家,就好像煎一条小鱼一样。这是一种无为而治的思想,因为当我们在煎鱼的时候,如果很认真地把它翻来翻去,可能鱼还没熟之前就已经烂了;相反,如果把鱼放在锅里面不去理会,隔一阵子自然就会熟了。治理一个大国就需要采取这种态度。

[5] 《圣经》中记载,上帝为了重新改造世界,用洪水将所有的一切淹没,只有诺亚方舟上的生物可以获得保存。

[6] 关于埃斯库罗斯的死亡,法国作家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1533—1592)曾写道:“他因一座房子快要倒塌而躲到空地上,仍未幸免于死,一块龟壳从一只飞鹰的爪子中坠落,将他砸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