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与道家的差异 #
在国际活动中与外国朋友来往时,常会发现他们喜欢道家胜过儒家,原因之一是他们认为儒家比较强调伦理学,重视道德修养,容易让人觉得有压力。每个人都清楚道德的重要,但这种要求却一辈子也做不完,因此谈到道德就会想到实践问题,随之引发个人的责任意识。
道家思想则是采取另外一个角度,强调智慧的觉悟与解脱。“智慧”一词听起来很美,意思则需要加以说明。传统上,当我们提到道家或老庄思想,一般人会认为是年长者(如老子)或失意的人(如庄子),学起来比较会有心得。如今应该打破这种观念,并且相信还有第三种可能,就是每个人都可以由之获得智慧的启发。
儒家承先启后,道家具革命性格 #
先就儒家与道家的区别来谈。
儒家的“儒”,是古代的一种行业,也就是说,古代有一群叫做“儒”的人。由此可知,儒家有其一定的传统,展现承先启后的立场。道家则具有革命性,因为它用“道”取代“天”,把“道”推到最高的位置。
任何一派哲学对于宇宙的真相或本体都必须有所论断,从这种对于本体的解说中,我们可以判定它是属于哪一种立场(如:唯心论或唯物论、一元论或多元论等等)。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是以“天”作为宇宙的最后根源,因此《诗经·大雅》中有所谓的“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然而,道家显然是把“道”当做宇宙的最后根源,就此而论,它是具有革命性的。
春秋时代许多人批评“天”,但是越批评,越反映出“天”原本所具有的崇高地位,否则根本不值得批评。古人称帝王为“天子”,更是充分证明“天”在古人心目中是至高主宰。道家出现之后,以“道”代替“天”,而“天”则被降格为和“地”并称。“天地”并称指的主要是自然界,自然界本身保持一种均衡状态,问题也远比人类社会少。然而,自然界虽然自给自足,毕竟不是最后的根源,譬如老子一方面说“天长地久”(《老子》七章)[1],但同时也承认“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以及“天地尚不能久”(《老子》二十三章),狂风不会吹一整个早上,暴雨也不会下一整天,即使天地的作为也未必持久。这说明了自然界有它本身的限制,无法作为至高的存在。
在今日学习道家,正好可以对应现代人的心理需要。
人活在世界上,不能没有儒家作为指引,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从家庭出发,然后进入社会,因而我们必须设法实践人与人之间适当的关系。如果离开儒家,可能会面临不知如何安顿自己,以及不知如何与人相处的问题。然而,如果只靠儒家,有时又会显得伸展不开。举例来说,我们有时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太过紧绷,好像无法摆脱这个时代的一般趋势。每天打开电视或报纸,不难发现这个时代并不可爱。对这个世界有所不满,一方面反映个人本身具有理想性,另一方面则印证了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因此有必要去启发与提升自己的心灵。
儒家是不分老少,每一个人都可以共同学习的,道家则有一个限制,就是它只适合成熟的心灵,并且需要自己亲身去体会,无法只靠别人的教导来觉悟。一个人如果能够体会道家的境界,就可以变得和老庄一样,一起品味他们的快乐。如果体会不到,也只能安于做一个平凡人了。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老子》二章)他所持的是一种相对的价值观,认为世间所谓的美或善都是相对的。例如国际间选美比赛的第一名,往往不见得符合我们的审美观,这就说明美是相对的。当所有人都认为具备某种条件才算是“美”时,所谓的“不美”就出现了。如果没有选美活动,大家可能生活得比较愉快,因为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总有一点值得欣赏的地方。一旦有了选美比赛,就开始人人自危,觉得自己好像不够标准。“善”也是如此,如果某人捐了一百万元给孤儿院,大家就说他是善人,那么似乎没有捐一百万元的人就无法成为善人了。如此一来,善岂不是与这些人隔绝了?老子的相对价值观,意在设法化解各种不必要的执著。
儒家以人为本位,道家超越人类本位 #
道家出现在春秋战国时代。当时是一个乱世,兵荒马乱,老百姓苦不堪言。当时的人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天下如此纷乱,如何才能化解?”儒家采取的路线是从政治上改革,但是道家认为这种方式,就像五十步笑百步[2],未必有效。道家认为,在乱世里没有人可以幸免,想活下去,必须改变思维模式。
儒家的思考方式是以人类为中心,要从人的角度来设想,所以肯定我们要尊重及帮助别人,让人类社会可以永续发展。然而,以政治或教育的手段来改革人类社会,永远无法彻底成功,因为新一代不断出生,当旧的问题获得改善,又会有新的问题出现,永无止期。并且,由少数人努力去帮助多数人,效果必然有限。譬如,儒家强调教育必须普及,让每个人都接受适当与良好的教育,而这是很困难的事。因此,儒家思想推行到最后,常会让大家感到很沉重、很疲乏。就算把这一代改革好了,也不知道下一代会变成什么样子。
道家看透这一点,他们认为以人为中心去思考人的问题,最后必定徒劳无功,不如换一个角度,那就是——超越人类本位。而要超越人类本位,首先必须顺其自然,尽量避免人为的造作,因为人为造作越多,麻烦也越多。所谓“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老子》五十七章)。设计的法规越多,就有越多人会违法;相反,如果不订法令,自然没有所谓违法的问题,大家也可以过得更自在。这就好像前面所提到的,订出真、善、美的标准以后,就会有不真、不善、不美出现;反之,如果没有标准,每个人都可以开心自在,不用刻意做好事,因为没有所谓的好事可做;不用担心有没有面子,因为所要做的只是活着而已。
有些人以为庄子的主张是一种“植物人主义”,这其实是误解。道家的思想是要我们设法排除人类本位的想法,敞开眼界与心胸,从整个宇宙来看一切。只有当人不受时间与空间的拘束,心灵才可能自由逍遥。
道家是中国极为珍贵的精神资产,他们的思想带给人类不少启发。举例来说,现代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是环保,而因为老子所推崇的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许多人就喜欢用他的思想来谈论环保。
关于这一点,我们认为:第一,只要环保对人类有益,那么借用老子的思想来鼓励环保,对老子而言应该也是何乐不为的事情。第二,老子本身所处的时代,问题不在环保,而在人间秩序瓦解,百姓无以维生,所以老子希望大家自我约束,学习简朴的生活。第三,老子主张不争、无为、顺其自然,让一切都保持“自己如此”的状态,而不用刻意去考虑任何人为的措施,连对环保也不例外。
我在《哲学与人生》(Ⅰ)第四章探讨“神话与悲剧”时曾说过,上帝创造世界和人类,但是人类出现之后开始带来灾难。因为人类总是以自己为中心去改变自然界,改造到最后,自然界就开始反扑。老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认为,如果以人为本位,就会用人的聪明与能力去设法改造自然界,这就是人为的造作。一旦出现太多的造作,原本自然的会变成不自然,最后将出现灾难。因此,我们必须超越人类本位的想法,才能真正化解世间的问题。
老子的道 #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二十五章)意思是说:有一种东西混沌一片、没有区分、看不清楚,它比天地更早存在。它的存在是独立的,从来不曾有任何改变,充满在宇宙万物之中,但却不会有任何损失。它可以作为一切的本源。我不知道这种东西的名字,只好称它为“道”,勉强形容的话,就说是“大”。换句话说,“道”只是一个勉强取的名字,很难解释它是什么。
《庄子·知北游》中有一段记载了庄子对道的看法:东郭子问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这段话主要说明,庄子认为“道”无所不在,可能在蝼蚁里,可能在野草里,也可能在瓦片里,甚至可能在屎尿里。换言之,“道”无所不在;反之,如果整个宇宙没有了“道”,就无法存在了。
“道”是一切的起始(α)与归宿(ω) #
想了解道家,首先要分辨“在”与“是”这两个字。试问“道”与万物之间是什么关系?“道”等于万物吗?如果我们说“道”等于万物,那就是认为“道”“是”万物。然而,在道家看来,“道”既是万物,却又不是万物,所以我们应该说“道”“在”万物,而不能说“道”“是”万物。如果“道”是万物,那么万物变化,“道”也必须跟着变化。而事实上,“道”是永恒不变的;反之,如果“道”在万物,那么就算万物变化,“道”仍然可以不受影响,维持不变。
“道”是一个名词,老子用它来形容宇宙万物的起始与终结。希腊文的第一个字母是α,代表起始;最后一个字母是ω,代表终结。西方有了这些字母,才能够构成文字;而有了文字,才能够发展思想。换言之,它代表了最根本的东西。所以我们可以说,“道”既是α也是ω,它是宇宙万物的开始,也是宇宙万物的终结。也就是说,宇宙万物从“道”生出,最后回归于“道”。
人间问题来自“知” #
宇宙万物原本应该保持平衡与和谐的关系,但是自从出现人类以后,开始产生各种战争和灾难。人间之所以会陷入混乱及痛苦,原因就在于人类的“知”出了问题。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差别,在于人有卓越的认知能力,这种认知能力是自由的前提。如果我拥有自由,却无法认知,那么这个自由是虚幻的。相反,若现在无法认知、无法思考,那么根本就没有自由的问题,因为一切只能凭借本能。一旦能够认知,自由就可以运作,然后可以选择自己认为较好的事物。然而,我们认为好的,真是比较好吗?
为了说明这一点,必须先分辨什么是“知”。人类的知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由低至高是:以知为区分、以知为避难、以知为启明。以下分别加以解释:
(一)以知为区分:人对万物的关系
人对万物要加以区分,以此追求生活上的保障。譬如我们从小看书,书上会教人分辨:苹果与香蕉是水果,是可以吃的;老虎很危险,所以要避开。换言之,我们从小就开始学习区分,什么对自己有利,什么对自己有害,有利的要去争取,有害的要懂得逃避。这是很自然的,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区分的话,人类的生命随时可能陷于危险。这样的区分是出于保护自己的本能。
然而,一旦区分就会产生问题,因为事物会开始出现贵贱的差别。举例来说:大家都知道黄金比石头好,所以路边的石头没有人会捡,但如果是黄金大家就抢着要;而钻石又比黄金更好,所以大家又更喜欢钻石。所谓物以稀为贵,越难得到的就越好。又好比说,总统的位置只有一个,所以有本事的人都想参选,但最终只有一个人会选上,而大多数人则会失望。如此分析之后可以发现,人一旦区分多了反而造成了心理上的错误期待,以为最贵重、最稀少的就是最好的,因此拼命去追求。过程中难免消耗生命的能量,而得到的结果却不见得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然后就会产生种种困扰。
英国作家王尔德(Oscar Wilde,1854—1900)曾说:“人生只有两种悲剧:第一种悲剧是得不到我所要的;第二种悲剧是得到我所要的。”这句话可谓发人深省。譬如,我想考台大却失败了,这可以说是一种悲剧;但考上台大也是一种悲剧,因为我可能上了台大之后才发现,它并不如自己原先想象的那么美好,但已经耗费了中学六年的时间在追求这个目标。
(二)以知为避难:人与万物的关系
开始区分以后,人的世界就出现了问题,所以老子认为,第二步必须设法懂得避难之知,也就是要知道如何避开灾难。换言之,区分之时所要了解的是我“对”万物的关系,而现在则须了解我“与”万物的关系。“对”和“与”不一样,“对”是针对万物加以区分,让人可以活得下去,却也带来危机。“与”则是指区分清楚什么是危机之后,自己要懂得如何避开,这是第二步。
老子说过:“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老子》二十八章)雄代表阳刚之气,也就是在社会上飞黄腾达;雌代表雌伏,也就是安静,退缩下来。整句话的意思是:知道雄强的好处,却守住雌柔的位置,这样可以作为天下的仆役(溪可做“奚”解释,即指古代仆役)。作为天下的仆役,就不会离开恒久的德,再由此回归婴儿的状态。知道光明的好处,却守住暗昧的位置,这样可以作为天下的模式。作为天下的模式,才可以满足恒久的德,再由此回归真朴的状态。
我们可以看到,在今日社会中,人才往往比较短命,而且活得很辛苦;相反,那些自由自在如同闲云野鹤的人,则活得比较长久。这说明了,在社会上越是受到肯定,压力就越大。老子了解这一点,所以提醒大家,知道什么是光彩,就要守在屈辱的地方,避免和别人竞争。一旦和别人竞争,即使赢了,恐怕受到的伤害更大。换言之,人要懂得退让和保全,才能活得安稳。
其实就连孔子也认为说真话要看情况,他说:“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论语·宪问篇》)意思是说,国家上轨道时,说话和行为都要正直,因为好人不会被陷害;然而,当国家不上轨道时,行为可以正直,说话却不能直接,而要婉转谦虚,否则立刻会有灾难。如果一个人努力修养到某种程度,却因为挺身说话而粉身碎骨,有时候根本毫无意义。生命应该活得有意义,如果明知有一个陷阱,还要跳下去,这是连孔子都反对的。
春秋时代齐国内乱,两方争斗,当时管仲追随公子纠,最后公子纠失败,很多追随者都跟着自杀了。但是管仲不但没有自杀,还跑去投靠公子小白。公子小白就是齐桓公,而管仲后来还当了宰相。孔子的学生批评管仲这种行为,孔子却替管仲反驳:“难道你们希望管仲和别人一样,在山沟里自杀,死了都没有人知道吗?”也就是说,难道要因为跟错了人就自杀吗?这不算道义。我们应该要忠于群体的福祉,而不是忠于个人,应该为国家和百姓服务,而不是盲目地忠君。
(三)以知为启明:由“道”来观看一切
知要从区分、避难,再到启明,这一步是最难的。启明就是“道我一致”,不再从自己,而是从“道”来看这个世界。这是宇宙万物的开始和结束,它也是无所不在的。人该如何与“道”结合?这需要下一些功夫。一般人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和背景来看世界,如此难免造成各种纷乱。如果从“道”来看世界,那么就是无所不包,所看到的一切不再是以前所见的狭隘范围,心胸自然立刻开阔起来。
通过一般人耳熟能详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成语典故,可以了解这个道理。
塞是指小山,小山上住了一个老翁,有一天他家里不见了一匹马,邻居跑来安慰他,老翁反而说:“我掉了一匹马,怎么知道不是一件好事?”邻居听了感到不可思议,怎么会有人认为马不见是好事?自讨没趣之后就回去了。隔了几天,这匹马回来了,而且还带回一群野马,老翁发了财,邻居前来道贺。老翁说:“我得到了一群野马,怎么知道不是一件坏事呢?”邻居又觉得很难理解了。隔了几天,老翁的儿子在驯服野马时摔了下来,断了一条腿,邻居又跑来表示遗憾,老翁说:“我儿子断了一条腿,怎么知道不是好事?”邻居认为这种想法简直不可理喻。过了没多久,战争爆发,所有四肢健全的男子都被征召入伍,老翁的儿子却因为摔断腿而逃过一劫,父子两人过着快乐的日子。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要进一步思考,两个问题。第一,谁是那个邻居?我们每个人都好像那个邻居,一天到晚羡慕别人。殊不知当我们在羡慕别人得到好处时,危险可能正在靠近他。这就好像老子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一个人有福气,他的灾祸可能也要来了。很多人如果没有当初获得的那个好处,也没有之后的灾难,这是一种人间常态。举例来说,一个人如果中了大奖,接下来可能必须赶快搬家,隐姓埋名,免得被别人发现。还没中奖以前,小孩满街跑都没关系,现在却要担心被绑架。
第二个问题则是那个老翁为什么这么厉害,看事情的角度和一般人不一样?一般人看事情只看到某一面,他却能看到另一面。这是因为他知道一切都是相对的,有善就有恶,有高就有低,有好就有坏,有得就有失。很多时候我们表面上得到了,但失去的恐怕更多。譬如,很多人都有这种经验,同学在校时感情很好,但是毕业几年再见面,就会开始互相比较,看看谁得意、谁失意。事实上,有时候失意反而好,因为可以让别人得意。但是想拥有这种风度,自己必须先有道家的修养,能在失意时,因为看到别人比自己顺利而感到快乐。
表现好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失意时能知道原因何在,如此才能化解心绪,自得其乐。如果一个人表现不好就怨天尤人,那么当新的机会来到时,反而容易错过。人不必有双重损失,假设我现在很穷,就不能再抱怨——既然已经很穷了,起码不能再失去风度。能够穷得很开心,至少还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也就保存了获得快乐的条件。
所谓的“与道在一起”“从道看万物”,就是要学习塞翁的态度,看任何事情都要观察它的全面发展。因为,只要有区别比较,就一定有高下之分,而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处在前面。所以,看到一个人表现很好时,要为他高兴,就好像是自己表现得很好;反之,如果看到一个人表现不好,也要想象自己跟他一样。
观看运动比赛,有时候会觉得非常残酷,因为每个选手都只想争第一名,把第二名视为毫无价值!有一年奥运举办过后,耐克球鞋推出一个广告,广告词尖锐而无情:“即使你得了第二名,还是一个失败者。”这句话饱受批评,但是它在逻辑上并没有错,因为第二名输给第一名,当然是失败者。然而,这样不断比较,除了第一名,其他人统统不快乐,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思?
道家的想法就不太一样。1997年,我在荷兰的时候,有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一个美国的谈话节目,邀请华裔溜冰高手关颖珊接受访问。当时她再度得到冬季奥运的第二名,主持人对她说:“你又得到第二名。”关颖珊回答:“我没有失去冠军,而是选择了亚军。”外国人听到这句话,全场鼓掌,因为在西方思想中没有这种智慧,只有中国才有,这即是来自道家的思想。一个人如果得失心太重,永远不会快乐。所谓“强中自有强中手”、“长江后浪推前浪”,即使你现在得了冠军,不代表永远都会是冠军,因为将来一定有人超越你。世上的一切都是相对的,没有人是真正的世界第一。如果有人认为自己是世界第一,那反而变成井底之蛙了。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养生主》)意思是说,我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是无限的。想要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一定疲累得很。人生态度有二:一是取得你所要的,二是珍惜你所有的。前者常在压力之中,后者则可自得其乐。我们在学习知识时,常需明白其目标在于:经由理解而体会生命的自由。因此,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读更多的书,而是为了借此明白事理,而摆脱烦恼与束缚。启明之知正是如此。
超越外在限制,向内探求 #
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以道家而言,它期望人的生命达到一种智慧的解脱,无论现实世界发生什么事,都不会对我们构成限制或障碍,因为精神的力量可以超越它们。以老子为例,他认为知要从区分到避难,最后再到启明。从“道”来看一切,才能得到解脱。换言之,老子的思想比较偏向于对人生许多事情都要“保持距离”,这样才能够保全自己。
学了道家之后,就像把握了最基本的防身之道,可以了解自己的限制,划定自己努力的范围,而不会随波逐流。
道家思想的重点最后会回归内在自我,强调减少受到外界的干扰,尤其是耳目的干扰。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十二章)这句话的意思是,五种颜色让人眼花缭乱;五种音调让人听觉失灵;五种滋味让人口不辨味;纵情于狩猎作乐,让人内心狂乱;稀有的货品让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只求饱腹而不求目眩,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重视内在的满足。老子就是要我们回到内心,抛弃外在的追逐,只取内在的满足。如果总是随着外物奔驰,到最后人心都会发狂!
现代的影视进步到“七彩综艺”,我每次看电视都会想到这四个字。五色已经令人目盲,更何况是七彩?有时候综艺节目开场试音的时候,实在让人受不了,耳朵一定要掩起来,否则会觉得好像快聋掉,眼睛也好像快瞎了一样。
这个时代正是人心发狂的时代,那些在节目上说话的人,好像快要发狂了,不知所云,完全丧失自我。电视是一种可怕的媒体,我对它一向缺少好感,因为它会把一个人最细微的表情都清楚展现出来,连肌肉细微的变化,也无所遁形。原本很多人物还可以保持距离欣赏,在电视的魔力下,就很困难了。
老子的三宝 #
老子的思想代表他个人悟道的心得,许多篇章显得精微奥妙,难以捉摸。幸好,他在人生的具体作为方面,提出了“三宝”之说,可供我们参考。
老子的三宝是:“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六十七章)
(一)慈
慈代表母性的特质,譬如母亲的爱称为慈爱。为什么把“道”比喻成母亲呢?因为万物皆来自“道”。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道生出万物,所以是万物的母亲,能够包容关怀一切,所以用慈爱来表现。
想学习“道”,就要学习“道”的慈爱。“道”的慈爱是没有等差的,不分贵贱、好坏、美丑,就好像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从来不会有所区别。如果一个母亲有三个小孩,她不会因为其中一个比较漂亮或比较聪明,就特别疼爱他,而任由另外两个孩子自生自灭。不仅如此,有时候在别人看来越没有出息的小孩,母亲反而越是疼爱,因为她觉得自己没有赋予他好的条件,所以更要给予特别的关怀。
老子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老子》二十七章)这句话的意思是: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是善人的借鉴。(“资”代表借鉴或凭借)不尊重老师,不珍惜借鉴,即使再聪明也免不了陷于困惑,这是个精微奥妙的道理。
我们现在常说的“师资”二字,就是出自此处——善人为“师”,不善人为“资”,两者合称“师资”,正有互相学习、期望、珍惜之意。在此为师者,在彼则为资,两者互相需要。如果我们了解这一点,大家就会互相帮助,并且互相尊重。这种强调相辅相成、相对相重的观念,就是老子思想的特色。
谈到“慈”,常令人联想到“一枝草一滴露”这句俗语。意思是,就连一根小草也有一滴露水,有它生存的机会和条件,会受到照顾,何况是更大的生命?换言之,一个人既然活在世界上,就有存在的理由,并且应该也有继续存在的条件,这就是“道”对宇宙万物的关怀。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对于“道”的学习,就是要用慈母的心对待天下所有人,不分善、恶、美、丑都要照顾和关怀,由此形成一种普遍的、一往平等的同情。
老子说:“慈故能勇。”(《老子》六十七章)只有真正的慈爱才能表现出勇敢。由此可知,老子所谓的勇敢,并不是逞凶斗狠。又说:“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老子》七十三章)一个人如果天不怕地不怕,勇敢去做很多事,结局可能非死不可;相反,一个人如果勇敢地不去做某些事,则可平安度日,这叫作“勇于拒绝”。拒绝也是需要勇气的,譬如,有一位官员现在要辞官,但是所有人都希望他继续留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还能够坚持,就表示他有很大的勇气。
莎士比亚说:“女子虽弱,为母则强。”在美国,曾经有一位母亲带女儿到超市买东西,出来的时候,女儿跑在前面,忽然一辆卡车急驶而来,把她压在车轮下,正在千钧一发之际,妈妈立刻奔向前把卡车车头抬起来。如果是平常的情况,一个女人怎么可能抬起卡车车头呢?但这位母亲想不了那么多,她真的就做到了。看到女儿被旁人拉出来的那一刻,这位母亲就倒下去了,在医院躺了好几个月。这说明了,在那一刹那间,慈爱所带来的勇气,实在是难以想象的强大。
(二)俭
老子的第二宝是“俭”。“俭”是对待物质的一种态度。在20世纪中,人类对于物质已经过度浪费了,到了21世纪的今天,我们必须调整自己的价值观。
有一位朋友决心从事环保运动,原因是他有过一段终生难忘的经验。他的祖母过世十七年后,子孙依照习俗开棺捡骨。打开棺木以后发现,人已经变成一堆白骨,袜子却还完好如新,因为袜子是用尼龙做的,不会分解。这位朋友深觉震撼,从此以后决定从事环保运动。我们有时候会觉得无所谓,认为自己多消耗一点资源无妨,环保工作让别人去做吧!但是,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想,后果将不堪设想。
老子对于“俭”的观点,和他本身的哲学思想也是相互呼应的。“慈”从“道”而来,因为“道”是万物的母亲,所以“慈”是一种普遍的关怀和同情;“俭”则是我们对待世界的态度。人在消耗这个世界的能量和资源时要尽量节俭,才能使每个人都普遍地使用到世界的一切。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若是不能以俭来对待,我们将渐渐剥夺子孙使用地球资源的权利。很多生物已经被人类消灭了,将来我们的子孙可能只能看图识物。我在美国读书时,去过美国康州的动物园,发现它比木栅动物园还小,而且里面竟然有鸡、鸭、猪、鹅这些家禽家畜。我觉得难以想象,但是这几种动物的围篱前,挤满了美国小孩,因为他们从小只见过切块的猪肉和鸡肉,要到动物园看,才知道真正的猪、鸡长什么模样。将来我们的子孙可能连动物园都没得看了,只能看书上的照片。
如果懂得道家思想,不难理解环保其实是很自然的事情。更进一步来看,任何东西的存在,就是要被利用。我有时候看到地上有一张白纸,都会觉得不太忍心,因为一张纸一旦被制造成为纸,就不能再变成别的东西。如果不能充分使用就丢弃,岂不是一种浪费?同样,木头可以造成桌子,任人摆放物品,也可以造成庙里的龙柱,万人仰望;万一被造成厕所的门,可能还会被踢来踢去。一块木头,可以做成不同的东西,但是一旦它被制造成某物品,就有该物品一定的用处与存在意义。如果它无法实现自己的用途,实在是一件遗憾的事。如果每个人都能这样想,就不会忍心浪费任何东西。
俭也代表节制欲望,如果一个人的欲望层出不穷,是不可能接近道家的。道家的基本原则是“少私寡欲”,一个人如果多私多欲,不可能快乐。因为欲望没有满足会痛苦,一旦满足之后,又生出更多欲望,然后更痛苦,这是很简单的逻辑。中国有一句祝贺词叫作“金玉满堂”,这四个字就是出自《老子》。老子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老子》九章)“莫之能守”的意思是:没有人能守得住。一个人如果金玉满堂,所有的偷、抢、骗都会跟着来;相反,如果什么都没有,“藏天下于天下”,则天下一切都是你的。
道家对中国后来的思想发展,特别是对诗人、词客或文学作家,影响相当深远。举例来说,苏东坡的《前赤壁赋》中就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乃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是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的,因为它们是大自然的资源,任何人都可以分享,而且任何人都不能占有。人与人之间争夺太多,最后反而众生皆苦。
(三)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的第三宝是“不敢为天下先”。为天下之先亦即要当领袖,“领袖”这两个字听起来固然很伟大,但我们也知道,一件衣服上的领子和袖子通常是最脏的部分,这也象征了作为领袖往往要面临更多的试炼。老子说“不敢为天下先”,绝不是怕事,而是因为生在乱世,如果一定要争取天下第一,只能钩心斗角,《三国演义》就是最明显的例子。正因为有这段故事,所以让后世文人创想出一些优美的篇章流传千古。
譬如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首宋词的内容与气势,真让人低回再三。事实上,豪杰也有无奈与可怜之处,因为争来争去也不过这么大一个地方,美好人生就在钩心斗角中度过,最后剩下的还是空。
所以,就个人而言,应当觉悟在乱世中不争第一,因为做第一特别危险。特别要注意的是——“不敢为天下先”的“不敢”这两个字,不敢就是不敢,不必多作解释,就算被人嘲笑也无所谓。很多敢的人,不都死了吗?甚至连被称赞的机会也没有。
老子这种思想又称为“正言若反”,正面的话说得好像反面的话,但他的用意并不在劝服世人,而是希望我们全身保真,活尽天年,因为在尚未领悟“道”的美妙境界之前,谁能肯定自己真正活过了?
庄子的逍遥 #
庄子与老子不同之处在于,庄子所处的时代比老子的更乱,所以他没有“保持距离,以策安全”的机会。他的想法是:投身到变化之中,随顺变化,使自己不受到伤害。这种思想展现出来,又比老子的思想更为生动而精彩。庄子的智慧充满灵活运用的趣味,只是一般人读《庄子》时,如果没有先了解他的精神,会认为很多描写都与现实生活脱节。
二十多年前我开始教书时,在课堂上提到《庄子》,第二周就有学生带了《庄子》的原典,翻开第一篇《逍遥游》里写道:“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当时我们不太理解:怎么可能有鱼长几千里?而且这条鱼竟然可以变成鸟,背部也是宽几千里,还可以“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3],去以六月息者也”。当时我还没有搭过飞机,读到这一段的时候,希望有一天能搭飞机看看九万里高空是什么样子。后来搭了飞机才发现,飞机最高也不过飞三万多尺而已,三万多里已经到外太空了,更何况是九万里!由此可知,庄子所讲的其实是一种寓言,用这种超越现实的方式来突破我们一些平日习以为常的观念。
另外,我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十多年前我教这门课的时候,同学带来的是白话文《庄子》,第一页写着:“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作鲲。这条鱼非常大,不知有几千里。它忽然变成一只鸟,这只鸟的背部非常大,不知有几千里。”这样一经过白话文翻译,已经失去了原文所有的韵味了。
最近几年再谈到《庄子》,有些同学带来的是漫画版的《庄子》,打开第一页,画了好大一条鱼,旁边站了一个像蚂蚁一样大的人。现在,上课谈到庄子,同学们甚至连书都不带了,真是每况愈下,十分可惜。
超越的智慧 #
庄子思想是道家的进一步发展,所以也是不以人类为中心,表现出超越的性格,所超越的是空间、时间、义与利、生与死等相对的观念。
(一)超越空间
空间代表大小,一般人都会希望有很大的地方可以活动。《庄子·秋水》中有一段记载:“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意思是说,秋天时下了很多雨,大雨使河水暴涨。河有两岸,在平常的日子里,两岸对看时,可以很清楚地辨识出岸上的牛马,但是河水暴涨之后河流变得很宽,牛马都分不清楚了。河伯就是河神,他非常得意,认为天下最杰出、最伟大的就是自己。
这条河继续往东流入大海,当河神看到海的一望无际之后,很难过地说:“海神啊,你才是最了不起的!我这个河神一点都不够看。”海神听了以后,很有远见地回答:“我算不上什么,整个中国在大海中,也不过像是谷仓中的一粒米而已!”能够将中国看作是谷仓中上亿、上兆米粒中的其中一粒,这是需要相当大的气魄和远见。这种比喻等于是已经离开了太阳星系,从外太空来看中国了。
我的老师方东美先生常开玩笑说,道家思想是让一个人成为“spaceman”,也就是太空人。我们不一定要成为真的太空人,但是要有太空人的心灵,也就是不受空间的局限。一个人如果了解庄子思想,就不会为了争一座城而厮杀,也不可能为了争一块地而打官司。
俄国小说曾有类似的描述:有一个贵族拥有众多奴隶,其中一个奴隶工作特别认真,于是贵族问他:“你有什么愿望吗?”奴隶说:“我是一个奴隶,希望能够分得一点土地。”贵族听了以后回答:“没问题!明天早上太阳一出来,你就开始跑,直到太阳下山为止,凡是你跑过的土地,全部都给你。”
第二天,这个奴隶从曙光乍现就开始跑,到了中午,别人提醒他:“休息一下,喝点水吧!”他回答:“不行!这么好的机会,当然要多跑几步。”太阳下山时,他终于跑回来了,但是立刻倒下来累死了。他所得到的地总共只是三尺宽、六尺长。这就是一种无谓的执著。
庄子也有类似说法:“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逍遥游》)鹧鹩是一种鸟,它说:“整片森林都是我的,其他鸟不能在这里筑巢!”但是即使整片森林都给它,它也只能在一根枝头上筑巢!一只土拨鼠占据了整条河,它说:“这条河是我的,别的动物不准来这边喝水!”但是就算它喝再多的水,也只不过装满肚子罢了!
庄子只用几句简单的比喻,就把人类的执著全部点了出来。
(二)超越时间
时间上的执著与空间上的执著也是一样,人往往希望自己活得越久越好,但是庄子告诉我们,如果和乌龟或树木相比,一个人即使活到八十岁都算短命,因为任何一只乌龟都可以活一百年以上,任何一棵树都可以活二三百年以上。如果了解这一点,又何必计较谁活得高寿呢?换言之,时间上的比较也是相对的。
(三)超越利与义
利比较容易了解,当我们得到很多利益的时候,相对的也会失去很多原本值得珍惜的东西。至于义,则是指我们自以为该做的及正当的事,如果我们一天到晚都在想自己该做什么事,不但辛苦而且无谓,因为这个世界上该做的事情太多了,永远也做不完。尤其在我们进入社会以后,更能深刻体会这一点。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有些事非做不可?许多人是为了名,也可以说是配合个人的理想。但是不要忘了,名对于人的伤害,有时候不亚于利的伤害。个人理想所造成的幻觉和追求利益所造成的幻觉非常相近。在庄子所处的时代,很多人以为要成为圣人,就是自己要为天下人牺牲,庄子认为这种想法其实不对,因为当你想帮助天下人的时候,就会积极造作一些德行,也就是用各种方法完成一些事情,希望达到某种好的结果。然而,有时候造作太多,对别人不见得有帮助。因为对他人照顾过多,可能扼杀他的生机,使他失去自由发展与成长的机会。
庄子谈到义与利时,往往反映了世俗的判断。举例来说,一般人常会认为读某些学科比较有用,将来毕业很容易找到工作。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朝这个方向追求,追求到的人就比较有本事。庄子对于这一点并不认同,《山木》有一个例子:“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大树之所以没被砍伐,全是因为“不成材”,没有可用之处,才得以过完它自然的寿命。歪斜的树也许不如挺直的树好看,但是挺直的树被木匠相中而砍伐。这说明了,真正的人才会为人所用,而被用之后当然提早报销。如果能够多了解一点庄子的比喻,就会觉得人生轻松许多,因为他擅长化解世间价值观所带来的压力。
(四)超越生与死
最后,谈到庄子的生死观。《至乐》有一段谈到:庄子在妻子死后,居然鼓盆而歌,朋友惠施去探望时责备他,他讲出一番道理:“当我妻子刚死的时候,我怎么会不难过?可是我省思之后,觉察她起初本来是没有生命的;不但没有生命,而且没有形体;不但没有形体,也没有气,然后在恍恍惚惚的情况下,变出了气,气再变化而出现形体,形体再变化而出现生命,现在又变化而回到死亡,这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这个人已经安静睡在天地的大屋里,而我还跟在一旁哭哭啼啼。我以为这样是不明白生命的道理,所以停止哭泣啊!”[4]
死亡其实是回家,是回归人类生命的来源,也就是回到“道”的怀抱,这应该是一件愉快的事。我们能够如此思考生、死,就不会害怕死亡了。《列御寇》还有一段也谈到庄子的生死观:庄子临死之际,学生们计划厚葬他,因为他们担心乌鸦与老鹰会把老师的身体吃掉。庄子提醒学生:“在地上会被乌鸦与老鹰吃掉,在地下会被蝼蚁吃掉,从那边抢过来,送给这边吃,真是偏心啊!”[5]能够用这么潇洒的态度看待自己的死亡,把生死看得如此透彻,就连苏格拉底也要佩服啊!
庄子与惠施的交往 #
庄子是宋国人,生活非常简朴。他住在山上,每天采芦苇编草鞋,第二天再拿到街上去卖,然后换些米回家,勉强维持生活。这种日子非常辛苦,因而也磨炼出他内心过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庄子才华卓越,他惟一有名有姓的朋友是惠施。惠施死了以后,有一天庄子经过他的坟墓,与随从的人说了一个故事:“郢地有个人把石灰抹在鼻尖上,薄得像苍蝇翅膀,再请石匠替他削去,石匠运起斧来轮转生风,顺手砍下,把石灰完全削去,而鼻子毫无损伤。郢地这个人站在那里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就召石匠来说:‘请你做给寡人看看。’石匠说:‘我还是能用斧头削去石灰,不过,我的对手已经死去很久了。’”并叹道:“惠施啊,你死了,现在天下连跟我讲话的人都没有了。”[6]庄子的故事里正是把自己比喻成那位技艺高超的石匠,而那个鼻上抹灰的对手则是惠施了。
我们在《哲学与人生》(Ⅰ)第二章《思想方法》中曾提过庄子和惠施对于“庄子是否能够知道鱼的感觉”的对话[7]。庄子认为自己能感觉鱼的快乐,而语言只是一种工具,重要的是,他和鱼都是生命体,因此可以通过一种同情和感应的作用,去体会对方的快乐。
惠施重视的是语言,专注于“鱼怎么传达信息给人”这个问题,而忽略了人的心灵能力未必要靠言语才能抵达真实。当庄子说,他一看就知道鱼快乐时,代表他和鱼之间的沟通是靠直觉,不需要任何概念或语言,这当然超过了惠施的境界,代表人的心灵能够和宇宙万物相通。这种思想影响了后世很多作家,如南宋词人辛弃疾就写了:“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当人心情好的时候,看到世间万物皆有情;相反,情绪低落时,则会觉得草木同悲,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
气化一元论 #
庄子在描写“道”时,强调“气”。气分为阴、阳二气。所谓“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庄子·大宗师》),即是说明阴阳二气对人而言,就像是父母亲一样。宇宙万物的存在都是靠这两种气的活动,气聚则生,气散则死,一切都是气的变化,这称作“气化一元论”。人的生命由此能够与宇宙万物相通。
但是我们要留意,道家不单单只讲气化一元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所以一切都不用计较,这只是一部分的理解。庄子认为,在领悟气化一元之后,要让人的精神层次有机会向上提升。换言之,虽然人的生命、身体,甚至是一生际遇,都和宇宙的大气融合,但是人还有本身的精神力量,也就是所谓的“灵明”。灵明是一种能量,这种能量开发出来之后,所见的一切就不再是人间的相对世界了。
庄子说:“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庄子·天道》)意思是:水面静止时还会显得明亮,更何况是人的精神呢!圣人的心是清静的,可以作为天地的明鉴,万物的明镜。他又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意思是:天地有全然的美妙,却不发一言;四时有明显的规律,却不必商议;万物有既定的道理,却不加说明。圣人,就是要存想天地的美妙,而通达万物的道理。而庄子说得出这番话,是因为他能通过气化一元论,让人的精神往上提升到审美的境界。
《庄子·天下》中描述庄子的作风为:“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也就是说庄子的思想充实而难以穷究,在上与造物者同游,在下与超脱生死、忘怀始终的人做朋友。由此可知,庄子在世间是孤单的,朋友很少,即使惠施也只能勉强和他说说话而已。也正因为如此,庄子在书中塑造了许多朋友,这些朋友有一个特色,就是见面时“相视而笑,莫逆于心”。由此可知,庄子其实不愿与人辩论,他认为人与人交往,心领神会是最高境界。
处世态度:外化而内不化 #
人的精神解脱之后,就能往上与“道”一起逍遥,而在世间也不会排斥别人,可以进入到“外化而内不化”的境界:表面上同别人一样,但是内在则与“道”结合。
“外化”是外表的言行与别人同化。真正的道家是无法从外表判断出来的,因为他们和一般人一样,和外界的一切有来有往,自由互动,并不会因为学习了道家思想,行为举止就稀奇古怪。“内不化”的“内”代表精神,精神上要和“道”结合,内心持守不变。由此可知,道家的境界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他们表面上和别人一样,但是内心却和“道”来往,因此能够享受快乐而圆满的境界。
我们可以学习应用这种思想:活在世界上,一方面要尽量外化,因为不随世界变化,就会成为别人眼中的障碍,让别人感到有压力,甚至因而处处受打击。最怕的是在外化的同时也内化,就会变得“随俗浮沉”。要能不随俗浮沉,必须坚持自己的生活原则,享有自己的快乐。这种快乐和一般的快乐不同,它是来自与“道”的亲切互动。
结论:以儒道思想作为生活准则 #
中国古代有儒家和道家两种思想。儒家的入世思想加上道家的超脱智慧,使人能够应对各种人生的处境。但是,儒家和道家并非互补的关系,二者是各自独立的。以孔子来说,他自己的内在修养已经圆满,并不需要道家互补。而一般人在境界和能力上都有限,仅仅学习儒家或道家之中的一种,不易学得彻底。若能将儒道二者配合起来,各取重点作为生活的原则,倒是可行的方式。
儒家所说的是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因此可以为我们所用;但如果整天都专注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会耗尽心神,因此必须有自己的心灵世界,而此时就可以参考道家思想。庄子教导我们投入变化之流,同它一起变化,但是内在的精神世界则必须与“道”相通。
与“道”相通要通过“转化”的方式。譬如,当你觉得这个世界丑恶时,何不学习大鹏鸟,飞到高空以后再往下看?庄子说:“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庄子·逍遥游》)这句话是说,我们现在仰头看天,觉得苍茫一片,真是好美,但那是天空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遥远得看不到尽头的结果?但是如果能够从天上回看地面,也不过是像这样的情况,也会觉得地面也是一样的美吧!这正是告诉我们,人活在世界上,如果能用超越的心灵看这个世界,也就是从“道”的眼光来欣赏一切,就会觉得万物无一不美。
从这种“超脱”的概念出发,道家开发出一种艺术的灵感和审美的世界。一个人的生命如果不能超脱,只局限在有形的世界,汲汲于名利、权位,以及各种享受的话,就无法感受美。美感是要让心灵能够超越,不求任何现实中功名利禄的满足,而是纯粹感受到生命的创造力源源不绝地表现出来。这就是庄子的境界。
道家和儒家在思想上有相当大的差异,认识这两派思想之后,应该设法从其中掌握到一些材料,与自己的生活经验互相对照,如果想深刻体悟儒道两家的精神,阅读经典是必经之途。
[1] 有关《老子》的引文与注解,请参考拙著《我读<老子>》(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2] 此句成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某次两军交战,其中一方打败后,士兵落荒而逃。有人拼命跑,跑了一百步才停下来,有些人只跑了五十步就停下来。于是跑了五十步的人就笑跑了一百步的人说:“你怎么那么没用?逃得那么远。”事实上,跑五十步和跑一百步的人都是在逃,远、近又有何差别呢?
[3] 古代的“里”不是今日的公里,但庄子似乎不太在乎,我们也不必计较如何以今日的计量单位去换算,模糊亦有其趣味。
[4] 此段的原文是:“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5] 此段的原文是:“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如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6] 此段出于《庄子·徐无鬼》,原文是:“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斲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7] 庄子与惠施的对话载于《庄子·秋水》,详细说明请参见本书第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