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艺术与审美”,除了专门研究艺术的人,一般人不会认为这个主题与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直接关联,他们最多只是欣赏艺术而已。然而,真正研究艺术的人又因为很早就进入某个领域(如:音乐、绘画等),往往局限在狭隘的范围内。这种专业训练虽然可以使人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却不一定能够充分掌握艺术的精神,以及它与人类生命内在的关联。正因为如此,这一章所介绍的内容也就显得特别重要。
艺术家的界定 #
没有艺术家就没有艺术,而艺术家是一些具有某些特色的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了解这些特色。
以直接的途径,展现新形式与新象征 #
“直接”是指“感性可及”的部分,凡是能用眼睛看到的美术作品,能够用耳朵听到的音乐,以及一些具体的雕塑、建筑等,都包含有美的成分。
艺术家相当少见,他们能够使用感性所及的途径(如:声音、颜色、具体的物像、影像等),展现出新形式与新象征。
什么是新形式?形式与内容是相对的,人类生活的内容自古以来相差无几,然而我们不能因此就过着日复一日、不断重复的生活。
人的心中总有一种创造的冲动,希望通过不同的方式、通过人类心灵所得到的某种启发或灵感,重新品味生命中永恒不变的素材。由此可知,尽管内容相似,但表达的形式和象征却可以不同,而艺术家就是能在这些地方表现出创造性才华的人。他们能以新形式(譬如唐朝的诗、宋朝的词、元朝的曲等)来表达恒久的情感,使人能够体验到生命的新意。
那么,什么是新的象征?举例来说,一般人常说“母亲像月亮一样”,第一个提出这种比拟的就是艺术家,后来重复使用的则是模仿者。一个象征被不断重复使用,就会丧失它的敏感程度,变成陈腔滥调,使人觉得乏味,这时候就需要改取一个新的象征了。
谈到象征和形式,可能衍生几个问题:首先,这将造成艺术作品与人生的距离。如果一种艺术形式需要先了解它丰富的背景才能欣赏,就代表它与当前的人生有些距离。举例来说,绘画有所谓的古典派、野兽派、抽象派等,这些术语各有专门的背景。而一般人看画时不见得了解,可能会觉得自己没有欣赏的能力。如此反而使得大多数人没有机缘接触艺术。
此外,艺术家有时候很容易与外界隔绝,形成自己独有的内在世界。加上一般人常常误认“你是艺术家,所以你所创作的一切都是艺术作品”,而不是“因为你创作了艺术作品,才成为艺术家”,往往让艺术创作与真实人生的距离更加遥远。
其次,一个作品并非放在街上就可以成为艺术作品,但是任何东西只要进了美术馆都会成为艺术作品。在纽约发生过一件类似的事:有位艺术家把一棵白菜用塑胶袋装起来,下面写着“某人于某年的创作”。有个农夫看到后心想:“这个我也会啊!”于是拿了很多白菜放在塑胶袋里,在街上宣称是艺术品大拍卖。别人却不这么认为,因为在他们看来,艺术家的创作是无价的,而街上卖的白菜不过值几块钱而已。
相同的东西,一旦签上艺术家的名字就变成了艺术品。这是现代社会分工之后用标签来决定内容的一种现象。事实上,要表达出创造性(新形式与新象征)非常困难。我在荷兰教书时,见识了这个国家对艺术创作的重视程度。
荷兰在欧洲虽然是小国,但是却出了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这位大画家,荷兰政府以此为傲,大力提倡艺术创作,设立许多基金让有心从事艺术创作的人申请。有个心理学家需要钱用,于是假借艺术创作的名义申请补助。
梵 高
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
荷兰画家。年轻时立志成为牧师,并在煤矿区传教,体验了矿工的贫困。后赴巴黎,靠开画廊的弟弟支持生活,并接触许多印象派画家的作品;1888年与高更交往密切,后罹患精神病症,于1890年举枪自杀。
他的画作色彩鲜明,阴郁而如火焰般的笔法,充分显露他深受折磨的精神状态。生前只售出一幅作品,死后作品动辄以千万美元计。
政府拨款之后,要求一年后验收他的创作成果。结果,这个心理学家什么都没做,到了视察那一天,他在路边搭了一个台子,自己站上去,旁边写着“我就是艺术品,因为我是独一无二的”。
的确,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但重要的是,他第一个想到用这种方式来表现。以后的人不能再以相同的方式来申请补助,因为模仿就没有创造性可言了。
表达某种集体潜意识,使个人可以过渡到人类 #
人类的生命自古至今都类似,必须经历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恩怨情仇、悲欢离合等过程。这种集体的共同感受会造成人类心灵上的复杂情结:有时候觉得孤单,有时候又希望自己独处不被打扰;有时候关怀整个社会,有时候又感叹命运无奈。这种属于集体的潜意识,必须靠艺术家来表达。
当艺术家展现出这种集体潜意识时,会引起大家“共鸣”。以音乐为例,尚未听到某首乐曲之前,并不会感觉自己有任何不足,但是当这首乐曲一出现,我们会开始觉得自己有所失落,好像遗忘了某些重要的东西。一旦有了这种感觉,就说明我们准备要恢复完整的生命了。由艺术创作感受人类有一种共同的记忆,而这个记忆几乎可以说是保存在人类的基因里面的。
这种基因与文化有关,所以中国人有中国人的集体潜意识,西方人有西方人的集体潜意识。西方有许多乐曲都非常悦耳、非常优雅,但是对中国人而言,这些乐曲无论再怎么动听,都不如中国乐曲容易让人感动。这是因为音乐的创作不能摆脱特定的时空背景,当我们听到中国乐曲时,会勾起潜藏于心中共同的情感内容。换言之,这首音乐就是一种唤醒心中共同记忆的形式或象征。相反,外国人听到中国乐曲比较不易被感动,因为他们缺少这样的历史和地理背景。不过,人类还是有共同的潜意识,而真正伟大的艺术作品是可以回应此一需求的。
艺术家有很多类型,诗人就是其中一种。诗人用文字唤醒集体潜意识,因此他们的作品可以一代一代传诵下去,而人们阅读的时候也会发现“于我心有戚戚焉”,自己好像回到了整体[1]一般。
有如雷达观测站,对人类文化的病征提出预警 #
文化是会生病的,每一种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都会产生一些问题。尼采说过:“哲学家是文化的医生。”文化之所以需要医生,就是因为它可能会生病。文化为什么会生病呢?因为文化是人类生活、表现、发展之所在,人类的问题层出不穷,文化当然也就可能出现问题。
我们介绍中国文化时曾经提到过,文化会经历兴、盛、衰、亡四个阶段。那么,谁能够观察出文化何时会衰亡呢?尼采认为哲学家可以,我个人则认为应该先找艺术家来诊断,因为艺术家有能力点出时代的趋势。
以毕加索为例,他于1957年在纽约展出生平画作,将他的作品分成数个阶段,以下就几个比较重要的阶段分别介绍:
(一)1924年以前(古典时期)
毕加索最初创作的作品完成于20世纪20年代早期,这时期的作品很多都相当唯美,是一种希腊人物的反射,内容多呈现出俊秀、美丽的青年男女在海滩上嬉戏追逐。这反映出欧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情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伤害还不算太严重,所以整个情势还算是缓和。
(二)1925年至1936年(蜕变时期)
渐渐发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就是20世纪30年代左右。这时候整个欧洲的气氛变得非常诡谲而复杂,德国希特勒的势力也开始兴起了。这时期毕加索的画充满了人间存在的不确定性。
毕加索
Pabto Picasso
1881—1973
西班牙画家。在巴塞罗纳艺术学校即有神童之称,十九岁至巴黎学画,由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塞尚等人的作品中深获启发,再创了立体主义的画风。立体主义所关心的是:如何在平面的画布上画出具有三度,甚至四度空间的立体的自然形态。他自九岁开始作画,画作在质与量方面都十分惊人。
(三)1937年至195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
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接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他的作品以灰色为主色调。灰色当时是坦克车和枪的颜色,这种暗色系会让人感受到一种压力。到了1937年西班牙内战之后,也就是在创作了《格尔尼卡》(Guernica)这幅作品之后,这种画风更为明显,这幅作品中的人物全部是扭曲的,整个割裂后重新拼凑。
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约是1940—1950年后,整个世界呈现出一种撕裂的局势,因此毕加索的作品在此时大都没有主题,画作不再有“名称”,只留下“编号”。
毕加索的作品是他敏锐心智的表现,反映出当时人类的处境。一般人因为看不到全面,无法表达得这么清楚,艺术家则可以体察真正的脉动,就像雷达观测站一样,在敌机即将来袭之时,侦察到那股氛围;而一般人只看到晴空万里,以为一切平静安详,无法预测危险即将来临。
在人神之间挣扎,以创造力反叛死亡 #
艺术家比一般人敏感,而如此敏感的心灵是要付出代价的。要成为艺术家并不容易,因为他们必须在人神之间挣扎。人代表有限的、会死的生命;神则代表不朽的、永恒的生命。艺术家从天上偷了一些永恒的东西给人类,所以西方用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来象征艺术家[2]。
人终究会死,但是艺术家却用创作表现出永恒之美,这些创作也能够在他们的生命结束后继续存在。这些永恒之美需要后代人欣赏才能展现出来,否则即使是千古名画,却藏在地窖中,也没有用。由此可知,艺术家面临的压力相当大,他们心灵上的挣扎、冲突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而这种真正的紧张和痛苦也只有伟大的心灵才能承受。
有一段关于美籍立陶宛小提琴家海菲兹(Jascha Heifetz,1901—1987)的故事。海菲兹是当代第一流的小提琴家,某次英国著名的幽默文学家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听了他的演奏会之后,深受感动,整晚睡不着,因此写了一封信给他。内容如下:
海菲兹
Jascha Heifetz
1901—1987
美籍立陶宛小提琴家,犹太人后裔。五岁即公开演奏,十岁在圣彼得堡举行演奏会,大为轰动。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海菲兹应邀到美国卡内基音乐厅登台,轻易征服了美国乐坛,此后四十年以旅行演奏为生。他的演奏要求完美,被称为“现代小提琴技术之父”。
萧伯纳
George Bernard Shaw
1856—1950
出生于爱尔兰的作家,作品风格幽默,有幽默大师之称。热心于社会批判,主张素食主义,他说:“动物是我的朋友,我不会去吃我的朋友。”生平发表47部剧本,深受大众喜爱,于192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伦敦的音乐》、《素描与回顾》、《我们在九十年代的剧场》等。
“海菲兹先生雅鉴:
内子与我对阁下的演奏会赞叹备至。如果你继续演奏得如此美妙,将难免于早夭。没有人可以演奏得如此完美,而不致激起诸神的嫉妒。我诚心奉劝阁下,每晚临睡前胡乱演奏一些曲子……”
这个例子是要说明,海菲兹的演奏完美不凡,然而人间并不容许完美之物存在。越是美的东西,越容易让人因为随后的幻灭而心碎。
体验美好之物时,会感受到刹那的可贵。我在美国耶鲁大学读书时,有时候也会出现类似的感触。耶鲁位于美国康州的纽黑文市(New Haven),这是美国东北角的一个小城,附近有几座小山丘。每当秋天来临,满山遍野的树长满了茂密的叶子,没有任何叶片的颜色是完全相同的。那种繁华热闹、多彩多姿,美到令人觉得好像无法思考了。然而,越是美丽的事物就越容易消逝,树叶在一两个星期之后就枯黄、飘落,只剩下干枯的树枝,紧接着就下雪了。
每当看到生命年复一年随着春、夏、秋、冬循环变化,我就会觉得人的生命确实很短暂。这也可以联想为艺术之中的审美意境。
艺术家的困境 #
既然艺术家把永恒带到变幻的人世间,让平凡人品尝到永恒之美,那么他们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
艺术家常常会有罪恶感、精神失衡、自杀倾向三种由压力而来的行为,以下分别说明:
(一)罪恶感
第一流的艺术家在创作时往往会产生罪恶感,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好像泄露了神明的秘密,把不该展示的真相表达出来。但是,这种真相一旦被呈现出来,又难免陷入世间的限制与变迁之中。杜甫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有些人文章写得很好,但最多只能说是上天要形成这篇文章,亦即这文章原本就存在,只是借着作者的妙手偶然写下来而已。作家写成了好文章,把美好带进世间,但是,他也开始担心它会不会受到珍惜,或自己是否反而糟蹋了美好。
(二)精神失衡
艺术家容易精神失衡,亦即容易患有精神官能症。他们与世间的流行事物好像格格不入,常被认为特立独行,譬如,披头散发、不修边幅,说话不太在乎别人的感受。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形通常也会谅解:“这也难怪,因为他是艺术家!”似乎艺术家就有豁免权,言行举止可以任性随意,再邋遢也没有关系。
事实上,这并不代表真正的艺术家都如此,许多艺术家会表现出这种行为,是因为他们的内、外自我有时候不能平衡。艺术家的精神向往永恒,身体却活在这个世界上,所以需要通过某种刺激来麻痹自己,甚至使自己沉醉。有些艺术家会酗酒、吸毒,即是基于类似的原因。饮酒之后人处于一种半清醒的状态,这时候意识会松懈下来,潜意识将能发挥作用,让造化的力量通过自己的心灵表现出来。当然,长期处于这种身心状态,很容易造成精神失衡[3]。
(三)自杀倾向
除了罪恶感、精神失衡之外,艺术家也容易有自杀的倾向,譬如著名的作家海明威、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等,最后都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艺术家的创作力量有时候与年龄及身体状况有关,当生命力旺盛的时候,创造力可以充分施展;相反,年纪越来越大之后,想要不断超越自己就很困难了。我们可以看到,很少人得到诺贝尔奖之后还能创作出第一流的作品,这是因为得奖之后作家成为世俗的英雄,就很难再全心创作了。而有些艺术家因为觉得自己无法再有新的创作,最后常常选择结束生命。
川端康成
1899—1972
日本作家。从小父母双亡,与祖父相依为命,十六岁时预感祖父不久于人世,写出了《十六岁的日记》。他对《源氏物语》爱好无比,立志成为作家。
由于早期生活的影响,他的作品总有感伤悲哀的调子,他说:“这种孤儿的悲哀成为我的处女作的潜流,说不定还是我全部作品、全部生涯的潜流吧!”
196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雪国》、《古都》、《千羽鹤》等。1972年自杀,没有留下遗书。他曾经说:“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三岛由纪夫
1925—1972
日本作家。出生于官僚家庭,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学系,曾在银行局任职,后专心于写作。二十四岁出版《假面的告白》,奠定他在文坛的地位。
他对日本的天皇制度与军队都有自己的特殊观点,于1970年率领学生冲入军事基地,号召政变。失败后剖腹自杀。代表作有《金阁寺》、《火宅》、《丰饶之海》等。
海明威
Ernest Hemingway
1899—1961
美国小说家。从小爱好钓鱼、打猎、音乐与绘画。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担任红十字车队司机,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与西班牙内战。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太阳照常升起》、《战地钟声》、《老人与海》等。1961年因久病不愈而自杀。
艺术家是人类的瑰宝 #
许多人以为艺术家的创作很容易,事实上他们在背后所下的功夫以及面临的挑战,都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如果真的了解艺术家的整个生命,可能会很庆幸自己不是他们。有一部电影《阿玛迪斯》(Amadeus),叙述的是著名音乐家莫扎特(Wolfgang A. Mozart,1756—1791)的故事。像莫扎特这样的天才,同样也会遭逢困境,例如有人要对付他,他也变得疑神疑鬼。每个人的内心都难免经历一些挣扎,不过这种情况在艺术家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
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
德国作曲家,有“音乐神童”之称。六岁时写出钢琴与小提琴的演奏曲,八岁写出第一首交响曲。十四岁开始,所写的歌剧大受欢迎。后因失去亲情的打击,深刻体验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尤其在婚姻上并不顺遂,工作又无着落,必须日夜努力作曲才可维生,代表作有《魔笛》、《费加罗的婚礼》、《布拉格交响曲》等。
了解艺术家的特色之后,就能够理解他们为什么可称为人类的瑰宝,听到一首好的曲子,看到一部好的电影时,都应该感谢这些创作者。此外,我们要懂得欣赏艺术作品,因为欣赏也是一种创作,通过欣赏的方式能够让艺术家的心灵不再孤单。关于这一点,在稍后讨论“艺术的审美效果”时,会作详细说明。
创造力与潜意识 #
这个时代大家都喜欢谈创造力,究竟怎么样才能拥有创造力?在此针对艺术的创作过程与潜意识的关系,提供几点分析。
遭遇实在界:主客融合的忘我之境 #
一般人常说的“遭遇”,是指碰巧遇到某件事情或某种状况,譬如“我今天的遭遇真是不幸”。而此处所谓的“遭遇”则是指整个人的生命全部投入而产生碰撞,在英文中称为encounter,指的正是艺术家和实在界(reality)的碰撞。而实在界是指真实存在的领域,不再只是一些表面的现象。
一个人要成为艺术家,就必须遭遇实在界。公园里有时候会有一些人拿个画板为人画肖像,不到一个小时就完成了,不仅画得快,而且画得像,但是这种画不能称为艺术。那么如何才能称为艺术呢?
法国著名的画家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曾花了一年的时间画一棵树。有人问他为什么一棵树要画一年,他回答:树在春天、夏天、秋天、冬天,都有不一样的姿态、不一样的神采。如果不先观察一年,怎么知道它真实的生命是什么样子?因此,塞尚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观察这棵树,之后才下笔画出来。
塞尚
Paul Cézanne
1839—1906
法国画家。后期印象画派的代表,有“现代绘画之父”的称号。塞尚家境富裕,可以专心学画。1874年参加第一届印象派画展,反映不佳,但已受人注意。随后十年,追求画布上形象与色彩的完美统一,在风景画与肖像画方面皆有过人成就。他擅长在自己的想象中创造一个整体,构成异于自然世界的艺术世界,开辟了美术史上的新纪元。
塞尚画的树的确和一般树不一样,这棵树有神经、有血管,以及各种生命的结构,甚至连根都可以看到。虽然看起来树干不像树干、树叶不像树叶,但是却能让人感觉到这棵树的活泼生命——在春天欣赏这幅画,会觉得它就像春天的树木,充满新嫩朝气;在夏天观看,则会觉得这棵树在盛夏中,恣意伸展;秋天和冬天亦各有风采。换言之,这幅画把树的整个生命完全展现出来。这样的画才能称为真正的艺术作品。
艺术家之所以有这种创意,是因为他真的“遭遇”了树木的本身。树木本身不只是一个由人所定义的概念,而是指树木的生命。在艺术家的眼中,宇宙万物都有生命,只是一般人不容易察觉。
我曾经在德国南部一个小镇Schwae BIschhall住过四个月,那个小镇只有三万人,但是基本的文化设施一应俱全,不但有图书馆、美术馆,还有演奏厅和一座大教堂。有一次美术馆推出一项展览,主题是“树木”。我好奇进去参观。按照指示,一进门我就戴上耳机,然后按照箭头,环绕展场中央的树走一圈。结果我发现,随着我走在不同地方,跟树木形成不同角度,耳中就会传来各种不同的声音。绕完一圈回到原点,我感觉到树木好像会说话、会用声音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从此以后,无论在何处,我看到任何树木,都会觉得它有感情,会与人沟通。换言之,通过一次欣赏艺术的过程,我打开了眼界,对树木的了解深入许多。植物尚且如此,何况其他动物?这就是艺术家伟大的地方,他们视一切万物都充满生命。
在欣赏艺术的时候,很容易发现艺术家的“遭遇”是多么彻底。遭遇本来只是碰到某样事物,但艺术家却碰触到实在界的真实,最终能够达到物我融合、彼此相忘的境界,并且通过艺术创作将此境界展现出来。
洞见闯入意识领域 #
“洞见”的英文是insight,意味着潜意识闯入意识的领域。意识的领域就好比冰山,冰山有六分之一在海平面上,六分之五在海平面下。人类的意识也是一样,我们能清楚认识的部分只有六分之一,而占较多比例的六分之五则隐藏在意识之下。既然在意识之下,我们为什么会知道它存在?因为人会做梦。
提出潜意识理论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二十世纪初写了一本《梦的解析》,提到人之所以会做梦,是因为有潜意识。夜晚入睡时,意识的防卫系统松懈下来,潜意识就会跑出来活动,所以人会做许多梦,但醒来之后却几乎完全遗忘。
潜意识的分量之大、内容之复杂,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没有人知道潜意识本身如何运作,但它确实有一种完型(Ges Talt)作用。“完型作用”是心理学的专有名词,举例来说,大部分人小时候都看过许多童话故事,而这些故事不知不觉会在我们心中组合成一个整体。一般人不会知觉这种潜意识的运作,但有一天当你到了瑞士,却会感觉自己好像曾经来过。会出现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是因为很多童话故事都以欧洲为背景,所以潜意识会让自己感觉到对这个地方十分熟悉。
潜意识的发现是人类精神成长的重要历程,因为它可以解决大多数灵异方面的问题。虽然人类对于潜意识还无法充分理解,但是在研究方面已经有了相当的成绩。譬如,荣格认为理性和非理性不见得一分为二,而是可以连贯的(传统的西方思想习惯把理性和非理性截然二分),这种思想就是从弗洛伊德发展出来的。
不止在艺术世界,有时候,科学研究也需要“洞见”。例如,美国纽约有一位化学家,领导一个重要的试验。这个试验进行了好几个月,但其中一直少了某个步骤,因此始终无法完成整个化学公式。有个晚上,这位化学家沉沉入睡,突然梦见了完整的公式,惊醒后,立刻拿了床边的面巾纸随手记录下来,再继续睡觉。可是第二天早上他清醒以后,却看不懂自己写下的一串符号。他非常懊恼,从此以后每天晚上都在床边放一本笔记本,希望再做一次相同的梦。隔了几天,他终于又梦到了那个公式,这次醒来后,他马上把公式记在笔记本上,后来也因此得到诺贝尔化学奖。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正好可以说明潜意识的功能。化学公式之所以会在化学家的梦中出现,是因为潜意识本身会运作及组合,可以超越清醒时自己忽略的一些盲点,最后组织成一个完型。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说过许多深刻而有趣的话,其中一句是这样的:“我们在夏天学习溜冰,在冬天学习游泳。”一般人听到这句话会以为他讲反了,事实上他是对的。许多人都有过这种经验,在某年夏天学会了游泳之后,隔年夏天再游,忽然之间就游得很好。这是因为冬天时,虽然没有真的下水,潜意识却在运作,由此组合及协调身体与四肢的活动。游泳主要是靠身体与四肢的搭配,这种搭配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熟练的。一个夏天或许无法提升泳技,但经过一个冬天,情况就不同了。溜冰也是相同的道理。
人的身体本身也有记忆,譬如一个开车经验非常丰富的人,坐上驾驶座,根本不需要思考如何操作,自然就有本能的反应;相反,一个不会开车的人就缺乏这种本能反应,因此即使辛苦得满头大汗,还是无法掌控一部车。这就说明了,潜意识的运作能够让一个人的某种能力充分发挥,使整体得以协调。
一旦洞见出现,周围的一切就会再显生机,活跃起来。举例而言,当我的研究还没完成的时候,触目所及,任何事物都死气沉沉。一旦我的研究得到好结果,走出研究室时就觉得天地一片光彩,充满了活力,好像所有人都在对我微笑。“洞见”的出现也是如此。
整个存在界本来是充满活力的,只是因为人习惯把它定位在一个明确的概念范围之内,以至于忽略了整个宇宙活泼的生机。如果总是等灵感出现之后,才感觉得到活泼的生命力,那么这辈子将会错失许多审美的机会。
创意往往在意识转换之刹那展现 #
想要让潜意识展现,有一些方法可供参考。譬如,有些人建议一件事情不要做太久,每隔五十分钟就改换处理另一件事情。许多学生在准备考试的时候都会发现,如果同一科目连续阅读三小时,效率就会越来越差。相反,如果语文读五十分钟之后改做数学,五十分钟之后再改读历史,那么效果会好很多。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懂得转换。
爱因斯坦曾经说:“为什么我最好的灵感都在刮胡子的时候出现?”这是因为刮胡子往往是在每日开始工作之前,这时候内心没有任何紧张、压力、障碍。当脑中一片空白时,潜意识里精彩的心得就能表现出来。他平常很少有灵感,就是因为大脑平常总是不断地思考,被意识塞得满满的,当然不可能觉察灵感和创意。换言之,有时候,一个人需要先回到空无的阶段,重新出发,才会开始灵光浮现。
美国有一位作家,他在家中特别设计了一个没有窗户的房间,门一关起来立刻一片漆黑。每隔两三个月他就会把自己关在里面,有时候半天,有时候一天,让自己完全与世隔绝,这就是他保持创意的方法。由此可知,转换的刹那非常重要,在转换的过程中让自己的心思一片空白,或者,试着从新的眼光、新的角度来欣赏这个世界,之后才可能产生新的创意。
所谓“习惯是第二天性”,人很容易养成固定的习惯,因为这是一种让人觉得稳定、安全的轨迹。但是,习惯也可能让人封闭在一个范围里,不敢离开。事实上,有时候另辟蹊径,试着在别的领域尝试一下,反而能看到不一样的风光。
艺术之审美效果 #
大多数人并不具备作为艺术家的条件,也不打算成为艺术家。换句话说,大部分人都属于欣赏者,因此以下便讨论如何欣赏艺术。艺术的审美效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表现感情甚于模仿自然 #
“艺术究竟是模仿还是表现?”这个问题直到现在还引起不少讨论。事实上,艺术当然是一种表现,模仿本身并不能成为艺术。一幅画即使画得和实物一模一样,都只是模仿而已,还不如拍照来得精准。
模仿只是成为艺术家所需的基本功夫,譬如,成为画家之前,必须先临摹许多静物、人像等。模仿是一种技术,庄子认为“道”是“进于技矣”[4]。从技术进步到艺术,才能称为艺术家。技术需要经过锤炼,到最后能够出神入化,就会提升为艺术。
创造性的表现,目的性的结构 #
艺术的表现需要有计划,因为它是一种创造性的表现,而不只是任意表现。要有创造性的表现就必须具备目的性的结构,例如,作曲时,首先要设计一定的曲长,然后把它分成数节,思考每一节需要哪些旋律来表现情感,这就是结构。一首曲子一定要有结构,就像写文章要有“起承转合”一样。结构本身要显示出一种目的,譬如它可以用来表达某种情感,而这种情感在这样长度的曲子中,正好可以彰显得淋漓尽致。
换言之,艺术要想表达某种情感,需要有一个经过设计的、目的性的结构。
所谓目的性的结构,以作曲为例来说明,结构中强调的某些重点、精华,当我们聆听歌曲时也很容易注意到,因为这些部分往往会不断地回旋往复。至于前奏和结尾,都只是让听者准备及调适心情而已。
孔子谈到音乐时说:“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论语·八佾篇》)
这句话的意思是:音乐是可以了解的。开始演奏时,众音陆续出现,显得活泼而热烈;由此接下去,众音和谐而单纯,节奏清晰而明亮,旋律连绵而往复,然后一曲告终。由此亦可看出“目的性的结构”在其中运作。
不只是情感的宣泄或净化,而是升华 #
艺术能够使人对生命内容深入体会,宣泄及净化感情,进而创造主动的活力。
人活在世界上常会触景伤情,人与人相处久了也会产生感情,有了情,难免造成各种正面或负面的后果,进而产生复杂的恩恩怨怨。譬如,《论语》中经常出现“怨”这个字。事实上,在《论语》这样一本薄薄的书中,“怨”这个字就出现了二十次。由此可知,在孔子和弟子的对话中,也常用这个字来描述情感。
人生不可能没有遗憾,有时候是别人抱怨我,有时候则是我抱怨别人,这时候就应该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来宣泄和净化感情。
举例来说,我最近跟别人处得不好,心情非常郁闷,那么我可以试着听音乐。在聆听音乐的这段时间,很容易忘记自身的遭遇,而把自己在此一时空所受到的压力舒解开来,进入艺术的世界。艺术世界本身是超越时空的,能够化解人们心里的当下困境,当融入一首曲子的艺术境界时,就能忘怀其他繁琐的事务。
一般人都知道艺术可以让感情得到宣泄和净化,却忽略了它也能使人的生命产生主动的活力。欣赏艺术看似被动,因为一个人在听与看时,是以感官去接受别人提供的作品;其实它也可以产生一种主动的活力,使我们由被动变成主动,重新凝聚生命力。亦即可以通过艺术的接引,使生命产生一种新的动力。
第一流的艺术家,必然对生命有非常深刻的体会。因此,如果观赏的人年轻而经验有限,当然不易与艺术家呼应,而难免产生落差,唯有当生命有了实质经验及内涵,才可能与艺术家的心灵接洽。由此可知,年轻的时候听音乐、读小说、看电影,都只是让生活增加趣味而已。只有在到了某个年纪,经历了人世的沧桑、累积了足够的经验,才能真正体会某些艺术作品的内涵。
我且以自己的经历,来说明审美经验。我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每天读书十二个小时以上,非常辛苦,压力极大。其中最明显的压力就是一种不确定、不安全感,因为不知道自己究竟能不能顺利取得学位,而我舒解压力的一个方法就是听音乐。我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听音乐,有一晚听到芭芭拉·史翠珊(Barbra Streisand)所唱的“回忆”(Memory)时,忽然很感动。这种感动不带任何激动的情绪,反倒多了几分宁静的力量,让我感觉到一种特殊的安慰,心中满溢着淡淡的喜悦。
我于是思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这种感觉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只要让我听到这么美的曲子,再怎么苦也值得”。对于未曾经历过真正苦难的人来说,是无法体会这种感受的。阿拉伯诗人纪伯伦(Kahlil Gibran)说:“美——就是你见到它,甘愿为之献身,甘愿不向它索取。”因为美的本身就是最好的回报,有了美,人生尚有何求?接着我又想:“为什么我以前从来不曾觉得这首曲子这么美?”事实上,这首曲子我听过很多次,却唯独在那个晚上的那个时刻,忽然受到感动,觉得它美得足以让自己的一切辛劳都得到回报,让我又有斗志可以继续下去。这就是一种生命的力量,化被动为主动的活力。
在人生某一时刻出现这种感动时,可以把这首特定的曲子记在脑海里。如此一来,不管日后遇到什么困境,或是受人误会,只要再度聆听这首曲子,就会浮现“就算天下人都不了解我也没关系,至少还有这首曲子”的开朗心情,这就是美的力量。
如果你现在觉得这种说法很奇怪,代表你十分幸福,还未经历过苦难,所以无法感受到这股力量。然而,每个人终究会了解这种感受,因为苦难是人生必然经历的过程。没有人能够避免经验生、老、病、死以及喜、怒、哀、乐的情绪,至于事与愿违更是随处可见。
一个人年纪较大之后,还能受到美的感动,应该怀着感恩之心。相对的,这也代表此人的生命历程可能比一般人辛苦,因为一帆风顺的人不大可能欣赏到美,顶多只能欣赏到表面而已,譬如有些富人喜欢搜集世界名画挂在家里,但他们关心的往往只是那些画值多少钱,而不是画本身的美。
通往自由之路,恢复完整生命 #
曾经看过《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这部电影的人都知道,片中男主角曾为了听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而闯入控音室,尽管警卫一再叫嚣要他出来,他也不为所动,最后被抓到黑牢中关了两星期。事后问他,为什么为了听一首曲子愿意付出这么大的代价,他回答:“监狱能关住我的身体,却不能关住我的心灵。因为有音乐,我的心灵得以翱翔。”
人间是一座大监狱,每个人活在世界上就好像被关在监狱中的犯人一样。我们以为自己是自由的,事实上每个人都以各种方式为自己设定行走的范围。人有身体,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需要靠艺术的审美才能通往自由之路。
一个人如果能体验到审美的愉悦,那么艺术家的一切作品都可以任你取用,无论是音乐、舞蹈、绘画、小说、戏剧、诗、电影。例如,有时候看到一部浪漫的电影,会觉得爱情真是伟大,这种感觉是现实生活中所无法体会的。由此可知,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能够审美,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自由就是可以“做我自己”,亦即减少自己被其他因素干扰及限制的机会。艺术审美就能够让人不受任何干扰,摆脱任何限制。以多年前的我为例,每当假期来临,只要抱着一套金庸小说,即使全世界的人都不理我,我也不在乎。
同样,许多人对最喜爱的电影会百看不厌,有时候对内容熟悉到连什么时候会出现什么人、说出什么台词都了如指掌,并且在看过以后觉得“就算人生再苦也值得”。换句话说,电影的剧情已经跟你实际的人生打成一片了。
许多生活经验是我们不可能亲自去接触或遭遇的,而通过观赏艺术,将使心灵好像遭遇这些经验一般。由此可知,一个人看电影或小说,如果能看得更深刻、更投入,内心就会产生更丰富的生命内涵。
生命有无限的可能性,人却只能过一种生活。以职业来说,每个人只能选择一种主要的职业。然而,每个行业有不同的生命境界,因此只好通过欣赏电影、小说或其他的艺术形式来充实自己对这些境界的向往,才不至于感到遗憾。
结论:透过艺术了解生命 #
从古至今,多少伟大的艺术家,他们拥有某种特殊的才能,经过辛苦的基础训练,将涌现的灵感化为动人的创作。这些人的潜意识比一般人更容易进入意识的领域,因此,他们的意见得以展现,再加上他们的心灵与真实世界有直接的接触,所以可以为真实世界揭露出内在的意义。
而作为欣赏者也是不错的,因为如果没有欣赏者,艺术家的生命一旦结束,就没有人能够重现他们作品的活力。通过与艺术家心灵的契合,欣赏者也能让自己提升到一种属于全体人类的高度。最重要的是,透过艺术领悟一种自由,让生命获得解脱,恢复人原有的完整性。
哲学强调理性思维的能力,但是不会忽略审美经验的调节功能。在审美时,一个人可以体会短暂的忘我状态,化解世间的压力与烦恼,感觉人生一切劳苦原来是为了放下担子时的那种惬意与自在。审美经验犹如生命乐章的节奏,虽然平淡却富含生机。
[1] 人从离开母体之后就开始一个人独自生活奋斗,孤单而辛苦,这时候我们可以经由艺术回到整体。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可以体验到自己是一个“人”,和他人有共同的命运、共同的愿望,以及共同的苦乐。
[2] 普罗米修斯在偷了火之后,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从这种象征中我们可以知道,艺术家同样也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相关讨论请参见《哲学与人生》(Ⅰ)第四章。
[3] 柏拉图的“疯狂”理论在此可供参考:他认为疯狂有四种:(一)预言,来自阿波罗(Apollo);(二)神秘仪式,来自狄奥尼索斯(Dionysus);(三)诗的疯狂,来自缪斯(Muses);(四)爱的疯狂,来自厄洛斯(Eros)与阿弗洛狄忒(Aphrodite)。由此可见,艺术家属于来自缪斯的疯狂,是一种神明所赐的幸福状态。但是,从平凡人的眼光看来,艺术家可能真的是疯狂了。
[4] 此语出自《庄子·养生主》,描写“庖丁解牛”的故事,意思是:道“已经超过技术的层次了”。关键在于庖丁(厨师)所谓的“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就是在解牛的时候,以心神去接触牛,而不是用眼睛去看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