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_文化的未来展望

结论:文化的未来展望 #

多元化与全球化 #

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本土也不例外,譬如原住民有原住民的文化,不同族群之间都会有所差异。除此之外,还有大陆人、闽南人、客家人的文化。由此可见,文化是多元的。多元是指各个文化自成系统,跟其他文化可以互相对照参考,但是无法完全融合为一。

多元化之所以特别重要,是因为1994年之后,美国政治学者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1927—2008)提出“文明冲突理论”。他指出,二十一世纪将会出现三大文明的冲突: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教文明、儒家文明[3]。可能有人会问:“既然提到多元化,为什么没有谈印度教或佛教等宗教?”这是因为这些宗教有轮回的信仰,他们把生命的重点放在来世,因此不会在这个世界上你争我夺。换句话说,他们认为要争的是千秋,而不是一时。但是,离开一时,千秋何在?信仰印度教与佛教的地区,现代化缓慢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们相信轮回,所以何必急着现代化?现世的舞台就留给其他宗教去表演吧。

然而,其他宗教照样有许多冲突,这都是由人的欲望所造成的,譬如扩充经济实力、成就世界霸权等。并且,一个社会本身的文化,往往要通过排他性来产生内聚力。

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当前许多大国的目标,希望促进世界地球村的实现,但是基本上有各种经济的考量,譬如签署京都协议,主张限制能源的使用。而事实上,美国本身是最应该被限制的,美国人口只占全世界的百分之四,却消耗全世界四分之一的能源。美国希望其他国家不要发展核子武器,是因为自己已经部署完毕,这种心态相当主观。美国总以圣人自居,要求所有国家相信它,由它来安排世界的秩序。全球化如果从既成的现实条件出发,实在是不公平也不可取的。

全球化其实不可能实现,因为如果真正达成全球化,全世界应该只使用一种语言,也就是最强势的英文。你能想象以后中国人人与人之间都以英文交谈吗?这是不太可能的,因为文化是一代一代发展下去的,不可能从某一代开始,每个人的英文全部提升至流畅娴熟之境。并且,如果使用英文,要学习什么材料?莎士比亚吗?文字和语言是人类生命的重要内涵,我们怎么可能舍弃中文?“9·11”事件之后,本·拉登的威胁一直对美国形成困扰,有人问:“恐怖分子到底如何才会停止攻击美国或自由世界?”答案是:“所有美国人都改信伊斯兰教。”美国人会因此改信伊斯兰教吗?当然不可能,因为逼到极端,他们也会起而捍卫国家。

目前谈论全球化所得到的结论,只是一些很边缘的题材,譬如:要重视环保问题;或者,要有全球伦理、各国互相尊重等。这些主张既空洞又抽象,实现之日遥遥无期。

各文化基本理念的沟通 #

各文化基本理念(如宗教)之间,要如何沟通?在这方面,儒家与道家可以扮演重要角色。这是我最近所持的观点。上述提到儒家的人性论与道家的自然观,这两种想法可以让全世界接受。譬如,主张人性向善,做人以真诚为本。一个真诚的人,会发现内心的强大力量,而实践自我的时候,则需要适当的礼与法来规范。这种说法相信每一个人都可以接受,至于行善的程度,则要配合各自的信仰去实践。

儒家对人性的看法没有任何勉强之处,不会因为相信人性向善论,就无法接受原罪说。相信人有原罪,是一个人的信仰,但是活着的时候,该做的事不做,或者做了不该做的事,都会心里不安。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我在比利时与荷兰教过一些外国学生,我特地问他们,在车上看到老太太站着,如果自己不让座,是否觉得不安?外国学生听到这个问题都要思考一下,因为在欧洲很少发生这种情况,每个人上车几乎都会有位子可以坐。但是他们想过以后的答案都是肯定的。这说明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性向善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

道家的自然观也很容易让人接受。现在全世界都在谈环保,这种问题很难从儒家的角度切入,因为古代没有生态破坏;如果从道家的角度切入,好像层面又太高,因为道家基本上是欣赏大自然。但是道家的思想确实能够让人看得更远。由此可知,古代的智慧对现代人而言,反而变成对未来很好的引导。

我对中华文化深具信心,正因为我认为儒家与道家这两种思想,对所有现代人都是重要的参考,并且不会引起任何冲突。所以,文化的沟通绝非不可能,只要从人类的生命经验去作适当的解释,就能够顺利开展。

在善的基础上发展真与美 #

善可以说是“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研究西方哲学的人都知道,善是不能定义的。有人说:“善是做该做的事。”但什么是该做的事?或是说:“善是恶的反面。”那么,什么是恶?也有人说:“善是结果有利于大家的。”但是一般人不会做有利于群体的事,而会做有利于自己却伤害群体,或者是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群体的事。这样继续推衍,善将变成一种实效主义或效益主义。由此可知,善的原则很难厘定。

康德对于善的要求很严格,他认为善是“我认为该做我就做,不考虑任何效益”。举例来说,如果我到医院探病,对生病的朋友说:“我来看你不是因为我喜欢你,也不是因为看了你心里比较愉快。我来纯粹因为你是我的朋友,所以我应该来探望你的病。”这种态度才是康德所谓的善。但是对方听到这番话一定会觉得:“你回去算了!”

康德这种看法自有高尚的理由,亦即你去做一件该做的事,不是为了任何理由,纯粹是因为你该做,所以做。遵守义务与规则,远超过你对一个人的好感与情意。然而这种冰冷的人际关系,不太符合实际的生活情况。而儒家所说的“为善最乐”,与康德所说的“为善不乐”,两者也难以相容。

一旦我们能建立行善的原则,就可以谈真与美了。真与美其实都需要机缘。譬如求知就需要机缘,一个人如果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将变成文盲,不过他还是生活愉快,因为他可以一生行“善”,实现自己与别人之间的适当关系。

再谈到审美。审美是很主观的,一个人觉得美的,在另一个人眼中,可能完全没有感觉。譬如,你去看马蒂斯的画展,也许看不出其中奥妙,只知道价格高昂。又如听音乐,如果问一个音乐系学生,哪些乐曲比较好听,他一定会推荐贝多芬、莫扎特、巴赫这些音乐家的作品。但是你听了可能无动于衷。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美?美是由别人所界定的吗?当然不是。

总而言之,善是人生的基础,由此再随机缘增加真与美的部分。这三者互相配合,生命才能发展得比较圆满。哲学之有益于人生,就在于阐明这其中的道理,开拓一条人人可行的康庄大道。


[1] 他的名著是《中国科学技术史》,内容多达数十卷。

[2] 分别参见《论语·子罕篇》与《论语·述而篇》,以及本书第一章注。

[3] 亨廷顿对儒家的理解是有偏差的。他把儒家等同于中国内地的政权,把中国内地经济的发展当做儒家文明势力扩充的具体表现,并且将其加入基督教与伊斯兰教这两个长期处于对抗的文明,使之变成三个文明鼎足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