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乾爲天 #
此卦高祖與呂后走在芒碭山卜得之,餘人難壓也。
圖中:
鹿在雲中,石上玉,有光明,人琢玉。月當空,官人登雲梯,望月。
六龍御天之課 廣大包容之象
萬物皆成於天地之間,故天之高,地之厚德,皆為吾人所效法。聖人觀天而知天之運行恆古不變,且永不止息,此天之道。乾為萬物之始,以象言其為天,為陽,為父,為君。
卦圖象解
一、官人在梯上:平步青雲象。
二、鹿在雲中:作為行事心中不可求祿,則祿至矣。三、石上玉有光明:示人才如玉之含光,吉也。
四、人磨玉:示人堅心不移,夕惕若厲,隨時戒之。五、工匠:有重立門户之象。
六、梯上官人:棺也。卜疾厄凶也。
七、官人望磨玉人:示人即平步青雲須戒盛,且望下看,念中無妄,則升遷平安,如爭位則旦夕而亡也。
人間道
乾:元、亨、利、貞。
元為萬物之始生,亨為萬物之成長,利為萬物之遂成,貞為萬物之堅心,此為乾之性,恒古不變,示人须有堅定不移之心志,萬事乃成於此。
初九:潛龍勿用。 #
初爻為陽位,且陽居此,因爻理本無形, 聖人假借龍之物象來示人乾之初象如聖人始萌,如物之始端,若龍之潛隱,由於始生,未為可用之時機,當韜光養晦,以俟時之至。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
以個人而言,此時如舜之田漁,其德已著, 乃時之至,故利見大德之君,以行其道。以君王言,此時亦利見大德之人臣,以共成其功。以天下百姓言,亦利見大德之人才,以受其恩澤。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 #
三爻位是在下卦之最上,雖為臣位,但未離下位,此時君子知朝夕不懈,隨時警惕,即處危地,但因戒惕而無災至。時今在下位之人,因德已顯彰,民心將至,天下將歸於他,試想其危懼之程度,故聖人設戒於此時,此易之論時也。
九四:或躍在淵,无咎。 #
或乃進與不進之時,聖人示戒進之時機,如時機不對,亦可不進,或之意也,無災。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
此乃進乎天位君位之時,天下利見有大德之人,來共成天下之大事,聖人居此位,乃知時之至矣。廣納天下大德之人共成之。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
上九:亢龍有悔。
上九為位之極點,過此時太過也。聖人知此為時之極限,乃知進退存亡而終至無過,就不至於後悔也。
用九之道,即用鲍陽剛之道,須剛柔相濟方為中道,如過乎剛,以至剛為天下之優先,此凶之道也。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 乃利貞。首出庶務,萬國咸寧。 #
彖為一卦之義,吾人觀讀彖,有助於對卦之了解。開始即讃乾道之浩大,萬物由此而生, 乾道因統天,故即為天道,萬物生後,雲行雨施,品物流形,此物之長也。六爻之卦位,各因時而成,此為天之運行,因天道之剛健而自強不息的運作,生育出萬物,且各有分類,各有所性,各有所命。吾人言『天所賦為命,物所受為性。』自此常存此道,因天道生成之
剛正,利於吾人堅心向道,果必吉。天之道首出萬物而皆亨吉,人君之道遵循天道,以致四海顺从。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彊不息。 #
象為解一卦之神,每卦皆有象,每爻皆有象,所有的卦皆以象為法則。此乾之卦象言,始終如一,永恆不變,人之行為能如此則至健,可以見天道也。吾人之自強不息,乃法天之則也。此為天紀。
潛龍勿用,陽在下也。 #
陽居最下始生之位,猶植物之生於土中, 未出頭,始萌之狀。故君子如處此時,乃應進德修業,未為可用之時機也。
終日乾乾,反復道也。 #
此時居下卦之最上,要再進前,但又未脱下位之關係,進退動靜,必依有道,且旦夕進修勵德,此時之法則也。
飛龍在天,大人造也。 #
君子能進君位,而行其正道,天下大治矣。
用九,天德不可爲首也。 #
用九,意為用剛之道也,天道陽剛,又用剛而為先,此之過矣。
見龍在田,德施普也。 #
此時君子之德已普及各地,人民已感受其教化之力量也。
或躍在淵,進无咎也。 #
或乃量可而進,待之以時,時至而動,動必以明,無災。
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 #
滿則溢,此天之道也,故易示人滿必不可持久,太過必生悔矣。
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 事之幹也。 #
易中唯乾坤二卦有文言,此乃補強乾坤天地之道。元,萬物之始皆為善,天之生必有其用, 此為造化之跡也。亨者,乃其成長之嘉且美也。利者,任何行為必合於義也。貞者,萬物之用, 必以堅心不移方可成矣。
君子體仁,足以長人。 #
分均,仁也,此仁之道大矣,君子體之,以仁普及教化,以所以長人也。
嘉會,足以合禮。 #
不合理則為非禮,合於理之生長,為美之至嘉也。故萬般事物皆有一定之法則,吾人須體理之治,則發展合於天道自然。
利物,足以合義。 #
合於義,則能利於萬物之遂行。後出,義也。能斷後,則為義也。而今人類製造之物,無法完全回收,造成自然界之失衡,此不合於義之道也,不合於利物之理。
貞固,足以幹事。 #
因堅定不移之意志,則定以成事。
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能行此四德,則合乎乾天之道。
初九曰:潛龍勿用,何謂也?子曰: #
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悶,不見是而无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 潛龍也。
乾卦之用,即用九之道。初九為陽剛之微
現,如龍之潛隱,聖人居之陋側,堅守其道不因世之變而改變,時不至,隱其行,不求為人知也,自信自樂,見可而動,知災而避,守正道之心堅而不移,此真潛龍也。
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 无咎,何謂也?子曰:君子進德脩業,忠信所以盡德也;脩辭立其誠, 所以居業也。知至至之,可與幾也; 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无咎矣。 #
位居下卦之上者,已近君位,又因有君之
德顯,為免招凶,故君子居此時,必求進德修業,終日謹慎言行,知進退之機,此義之道。不以居上位或處下位而驕傲或憂慮,不予人有野心之戒,故雖處危地但無災至也。
九二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何 #
謂也?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閑邪存其誠, 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因非為君位,但有中正之德,謹言慎行,
但求處於無過之地,遇邪道,但求存誠,德施普及,但不伐其惡,以誠純一,雖不為君,但為君之德也。
九四曰:或躍在淵,无咎,何謂也? 子曰:上下无常,非爲邪也;進退无恆,非離群也;君子進德脩業。欲及時也,故无咎。 #
或即進退須待時之意,時行時止,不可恆久不變。君子之順時而動,猶影之隨形,並非欲為邪吝之人,亦非欲離同類也。此位乃近君惻之人也。
九五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本乎天者親上, 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
此有中正之德的人,居於君王之位,天下人皆歸仰其德,上應於下,下從於上,故聖人做而萬人皆明,因同德相感,故賢人出,各有其類,本為君位之人則親和於君王,本為位低之賢, 則近於下位之人,此乃自然之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之義。故利見大人。
上九曰:亢龍有悔,何謂也?子曰:貴而无位,高而无民,賢人在下位而无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
有陽剛之正德而居不適位,則動而必悔,因无民无輔,獨力難成也。
潛龍勿用,下也。 #
居下位之時,即有中正之德,亦宜潛隱, 不可就用也。
終日乾乾,行事也。 #
君子行事之法則,不居君位,則終日警惕, 進德修業,不求有大功。
飛龍在天,上治也。 #
有君王之位人,又有中正之德者,如龍在天,乃上上之治,其意如此。
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
用九之道,因天與聖人同知且同用,天下因治。
見龍在田,天下文明。 #
龍之陽剛德性,見於地上,如此天下則見其文明也。
或躍在淵,乾道乃革。 #
因知進退之得宜,故能離下卦,而躍居上位,故曰上下之革。
亢龍有悔,與時偕極。 #
時之過,再居此時,則人與時皆過也。
乾元用九,乃見天則。 #
用九,乃天之則也,天之法則即為天道, 聖人稟道而行,得失吉凶立知於事之初,此為天則。
見龍在田,時舍也。 #
因時而止,此利普施其德於一地,範圍有限。
或躍在淵,自試也。 #
處君側,可自試時機為何,動靜隨消息而進或止,不可躁進,求凶之道。
亢龍有悔,窮之災也。 #
因窮困之極,乃有太過之舉動,此災之至也。
潛龍勿用,陽氣潛藏。 #
方陽衰而潛藏之時,君子效此,亦晦隱, 不可用也。
終日乾乾,與時偕行。 #
待時而動,不可分秒懈怠。
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 #
正於君位,天德乃現,如龍升天。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 #
用陽剛之天則,初始即可亨通也。
利貞者,性情也。 #
陽剛之性既亨通,須始終如一,則能生生不息。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 #
乾始之道,能使天下皆感其美,而天下因之而利,又不歌功頌德,將功歸己,此則大矣。
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六爻發揮,旁通情也;時乘六龍, 以御天也;雲行雨施,天下平也。 #
此言乾道之偉大,因純之剛健中正,按步就班,順時順位而行之,則可以統御天下,陰陽和暢,天下則進入和平之道也。
君子以成德爲行,日可見之行也。潛之爲言也,隱而未見,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
君子以行為而示人其德性,隨時可見。初因方潛未為見用,故君子弗用也。
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見龍在田, 利見大人,君德也。 #
聖人居下位,德已顯,卻未得位時,必求進德修身,不怪時之不與,但求身體力行此雖不為君,卻是為君之德才。
九三: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无咎矣。 #
因九三位為過中而又居下卦之上,屬相位,上又未至君位,又為陽剛之性,故屬危懼之地,聖人知戒,競競惕惕以防危,故雖處此時而无咎也。
九四: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
九四為近君位,亦屬危地,或進或退,但求平安耳,故可无咎。君子能曲能伸。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爲,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况於鬼神乎? #
聖人先知於天故天與其同,後於天又順於天,此合乎天道,故人與鬼神皆不能違,天為至大,存天地之間,道也。鬼神,造化之跡也。
亢之爲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 #
亢之義乃不知進退存亡之機也,聖人知亢而處此,凡事皆不失正道,故不為亢,唯聖人可為也。